家鄉(xiāng)網(wǎng)
六安市名勝古跡
- 皋陶祠
-
在六安市區(qū)東8公里。皋陶傳為顓頊之子,舜之臣。六(今六安)為其封地,故六安又稱皋城。與禹共輔舜政,明五刑,弼五教,功不在禹下。卒后,民念其德,立祠祀之。祠原在六安城北,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移此,咸豐年間(1851-1861)毀于兵火,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臺灣巡撫劉銘傳重修。祠為前后兩進各3間,兩廂各3間,四合院形式。
- 皋陶墓
-
在六安市區(qū)東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側(cè)。墓冢頂高6.2米,周長97米,墓前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手書“古皋陶墓”碑刻,高2米。墓頂有黃連樹一株,形如傘蓋。
-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
-
在六安市蘇家埠鎮(zhèn)東2公里朱家大院墻內(nèi)。為一所普通民房,瓦屋3間。1932年3月22日至5月8日,徐向前總指揮隨同紅四方面軍總部進駐這里,設(shè)立總指揮部。進行了持續(xù)48天的蘇家埠大戰(zhàn),殲國民黨軍3萬余人。戰(zhàn)后總指揮部旋即轉(zhuǎn)移。
- 昭慶寺
- 在六安市孫崗鎮(zhèn)東南。為全國“四大昭慶寺”之一。
- 西古城遺址
- 在六安市城北鄉(xiāng)十五里墩。
- 海螺墩新石器遺址
- 在六安市施橋鄉(xiāng)唐家畈。
- 宋舍利塔
- 在六安市西河口鄉(xiāng)汪家塝。
- 芍陂
-
在壽縣城南30公里。為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因引淠水經(jīng)白芍亭東積而為湖,故名。為春秋時期楚莊王令尹孫叔敖所筑。陂周原60公里,后屢經(jīng)修浚和擴建,陂周達150公里。據(jù)歷史記載,東漢建初八年(83年),王景為廬江太守,修浚芍陂,灌田萬頃,境內(nèi)豐洽;建安五年(200年)劉馥為揚州刺史,修芍陂,廣屯田,歷代為利;南朝宋元嘉七年(430年),劉義欣為豫州刺史,鎮(zhèn)壽陽(今壽縣),修治堤防,無復旱災(zāi);隋開皇中,趙軌為壽州長史,增開芍陂36門,灌田5000余頃;唐上元中、元至元中,亦先后在此置屯耕墾。元以后逐漸淤塞,及明末,豪強搶占,破壞益甚。民國時,灌田面積不足8萬畝。建國后,屢經(jīng)整治,現(xiàn)已成為淠史杭灌區(qū)重要調(diào)節(jié)水庫。蓄水量約1億立方米,可灌溉面積63萬畝。
- 八公山
-
在壽縣城北2.5公里,淮南市西,淮水之南,淝水以北。相傳西漢時淮南王劉安與8位友人煉丹于此,故名。東晉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南侵,東晉謝石、謝玄御之于淝水,發(fā)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秦兵潰敗,苻堅登壽陽(今壽縣)城,望八公山上草木,以為晉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典故即出于此。山上原有劉安廟,今遺址尚存?!鞍斯蕉垢睘橹袊恕?/p>
- 清真寺
-
在壽縣縣城清真寺巷內(nèi)。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清代多次重修。占地5632平方米。正殿名無相寶殿,俗稱禮拜殿,為教徒禮拜活動的場所。南北廂房,為江淮地區(qū)伊斯蘭教徒的大、中、小學的教室和供水房。學校教學用阿拉伯文字。寺內(nèi)建筑主要采用當?shù)貪h族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形式。此寺是安徽省現(xiàn)存的較早又完整的伊斯蘭寺院。
- 廉頗墓
-
在壽縣八公鄉(xiāng)郝家圩村紀家噸放牛山南坡。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悼襄王時,不得志,奔魏,居大梁。魏不能信,楚使人迎之,入楚,欲為將,不受。后卒于壽春(今壽縣)。葬于此。墓冢如小山丘,封土高約20米,周長約300米。墓之南、北、東三面峰巒疊翠,秀色獨特;西面淮河環(huán)繞而過,氣勢非凡。
- 珍珠泉
-
在壽縣八公山東麓、壽縣城郊。水從泉底汩汩涌出,如串串珍珠,故名。泉池之畔稍有振動,水涌愈旺,雖久旱而不竭。泉水異常清洌,傳為漢淮南王劉安煉丹所用之水。今泉水仍為當?shù)鼐用褡鳛轱嬙?,相傳劉安即用此水制出“八公山豆腐”質(zhì)地極佳,至今名揚海內(nèi)外。泉池一側(cè),立高大石碑,正面有清安徽巡撫吳坤修手書“珍珠泉”三大字。碑旁配石楹聯(lián)一幅,聯(lián)語云:“珍珠盡洗貪污氣,淮水長流正義風。”泉東有庵,亦以“涌泉”為名,傳說為劉安宴客之所。
- 淮南王墓
-
在壽縣城北八公山麓。即劉安墓,淮南劉安(前179-前122)系漢高祖之孫,襲父為王,都壽春(今壽縣)。才思敏捷,奉武帝命作《離騷傳》“招致賓客數(shù)千人”,集體成書《淮南子》,后以謀反罪死?,F(xiàn)墓高6.4米、周166米,墓前立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所書“漢淮南王墓”碑,碑高2.5米,寬1米。
- 孫叔敖祠
-
在壽縣城南30公里的安豐塘北端。為紀念春秋楚相孫叔敖興修芍陂(安豐塘)水利而建。北宋王安石有詩句“楚相祠堂仍好在”,可見祠建于北宋或北宋之前,明清兩朝屢有修葺?,F(xiàn)存大殿3間,碑庫3間半,碑碣19方。
- 報恩寺
-
在壽縣城關(guān)東北角。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傳唐代名僧玄奘法師奉敕建造。現(xiàn)寺宇系清式建筑。大雄寶殿金碧輝煌,雄偉壯觀,殿中列唐、宋、明、清各朝木雕、銅鑄、泥雕造像。明末清初泥塑十八羅漢,莊嚴肅穆,姿態(tài)各異。
- 磨子潭水庫
-
在霍山縣佛子嶺水庫上游、淠河上。為大別山五大水庫之一。水庫控制流域面積570平方公里。建于1958年。壩長331米,高82米,頂寬4米。水庫四周,山峰峻秀,溪流清澈,風景如畫。
- 白云庵
-
在霍山縣城西25公里掛龍尖山。今屬白蓮巖鄉(xiāng)汪家鋪村。庵建地海拔847米山之頂巔。因常年有白云繚繞,故庵以“白云”為名。傳說為唐太宗之妹李翠蓮在此脫俗出家而興建。今庵殘存古老架式床,傳即李公主遺物。庵內(nèi)出土宋代瓷器多件,可為建庵歷史久遠之佐證。庵房建造工藝獨特,墻以片石干壘,無膠著,古色古香。庵周風光旖旎,出庵西便門百米,有巨石,似龍頭,曰“龍頭石”。龍頭石西南有迎客松,類立道左迎接敬香客人。庵后有4株古銀杏樹,奇在4樹偎依成長,如出自一根,俗稱“姐妹樹”,傳說為唐詩人李白醉后信手所植。今庵尚存16間。
- 文廟
-
在霍山縣城關(guān)鎮(zhèn)西大街。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后歷經(jīng)修繕。整個建筑群占地約4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磚木結(jié)構(gòu)。
- 四望寨
-
在霍山縣南部四望山頂部。山名因登主峰可望霍山、英山、潛山、太湖四縣而得。海拔1424米。建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寨全部由石頭壘成,處于三面懸崖絕壁之險,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為皖西現(xiàn)存的著名古寨。
- 白馬尖
-
在霍山縣城南38公里處。為大別山中第一高峰,主峰海拔1774米。因形似白馬,故名。山峰聚高、雄、險、奇于一體。山中珍貴樹種千姿百態(tài);山里多稀貴藥材;珍稀動物,亦時有所見。
- 南岳廟
-
在霍山縣霍山中,距縣城3公里。此地又名小南岳?!读仓葜尽罚骸盎羯皆荒显?,高1130丈,峰巒聳秀,儼若飛鸞。漢武帝元封五年南巡至此,建臺拜封?!睆R為紀念此封號而建。始建于漢。歷朝均有修葺?,F(xiàn)為清代建筑,規(guī)模宏大,整個廟宇建于封臺之上,東臺階120級,西臺階60級。并有傳為漢武帝手植的凌霄樹。石窗洞傳為漢末左慈隱居處。廟門楣上嵌民國名人于右任書“小南岳”石刻。廟尚存漢至清碑刻12通,以立在門前的唐皮日休南岳山賦碑與嵌于廟西壁的明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年)遣使祭告霍山碑,最為珍貴。廟三面圍墻,環(huán)周古木參天,峭壁危立,飛云縹緲。
- 佛子嶺水庫
-
在霍山縣西南15公里淮河支流淠河上。四周山勢亙綿,林木茂密。為建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刂屏饔蛎娣e1840平方公里,灌溉農(nóng)田300萬畝。1952年1月開工,1954年建成連拱壩和輸水鋼管,1957年建成溢洪道和發(fā)電廠。庫中有臥佛山、養(yǎng)獐島等。
- 李家圩地主莊園
-
在霍邱縣城西40公里,與河南省固始縣交界處。為霍邱縣地主李夢庚的封建城堡,安徽省最大的地主莊園。李勾結(jié)官府,霸占民田達20萬畝,跨越兩省(皖、豫)五縣(霍邱、潁上、金寨、阜陽、固始),并在上海、南京、天津、青島、大連等地開設(shè)工廠、銀行、貨棧、學校、戲院45處,至解放前夕,成為全國可數(shù)的大地主。莊園始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4000余家佃戶,上千個勞動力經(jīng)營10年方成。墻內(nèi)布有大小不同的三合、四合院,墻上置槍眼,四周設(shè)炮樓、更樓。樓臺亭閣,金碧輝煌,山環(huán)水繞?,F(xiàn)存房屋80余間。
- 古水利工程
- 在霍邱縣水門塘。
- 文廟大成殿
- 在霍邱縣城關(guān)鎮(zhèn)。
- 李公麟墓
-
在舒城縣東南2.5公里磐石圩。李公麟(1049-1106),宋廬州舒城人。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佛道像。尤精畫馬,時人評其為“宋代畫家第一”,且精于鑒別古器物和古文字,又是一位古物收藏家。墓為大土墩,3座相連,最大一座為李公麟墓,其余分別為其弟李公寅、李公權(quán)墓。墓側(cè)原有祠,祠內(nèi)設(shè)神臺,供李氏三兄弟牌位。1954年大水成災(zāi),祠毀。僅墓獨存。墓地周圍居民均為李氏后裔,已形成村落,村名曰:“李家莊”。
- 柱突尖
-
在舒城縣西南45公里。因山峰一柱突出成尖形,故名。主峰海拔1539米。與潛山縣名山天柱山遙遙相對。山勢雄偉,多奇松怪石,動植物資源亦相當豐富。這里氣候清涼,風景秀麗,享有“小黃山”盛名。
- 七門堰
-
在舒城縣城西南七門山下。是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西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信為羹頡侯,始于七門嶺下阻河筑堰,曰七門,灌田8萬余畝;又于東加三堰,灌田共10萬余畝。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劉馥為揚州刺史,實行屯田,循劉信故跡,修復荒廢,筑斷龍舒水,灌田2.2萬余畝。明宣德間(1426-1435)縣令劉顯疏導修浚,擴大灌溉面積。人民世受其利,為紀念劉信、劉馥、劉顯,于堰口建三劉祠,勒石樹碑,記三人功德。七門堰以充分利用自然陂、蕩、塘、溝,形成自流灌溉網(wǎng)為其特征。這里山水相映。“三堰余澤”被譽為古“龍舒八景”之一。20世紀40年代,幾乎摧殘殆盡。
- 天堂寨
-
在金寨縣西南部,與湖北羅田縣交界處。主峰海拔1729.13米,為鄂皖邊界線上的江淮分水嶺,大別山第二高峰。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徐壽輝,率部在此立寨,寨曰“天堂”。寨上云??澙@,茂林修竹,奇山峻嶺,龍?zhí)讹w瀑。風景分為水景、山景、云景、林景、洞景。以水景為最,泉、溪、湖、潭、瀑俱全,僅長年不斷的瀑布就有12條。
- 梅山水庫
-
在金寨縣梅山鎮(zhèn)郊。為史河上游大型水庫。是大別山五大水庫之一。建于1956年。大壩全長443.5米,最大壩高88.2米;泄洪隧道全長249米,直徑6米。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970平方公里,占史河流域總面積的41%。庫周又有懸劍山、雞冠石、梳妝臺等名勝。
- 響洪甸水庫
-
在金寨縣境內(nèi)西淠河上游。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400平方公里,為大別山五大水庫之首。建于1958年。最大壩高37.5米,壩頂寬6米,最大底寬63米。水面可常年通航,通航里程約35公里。庫周群山疊翠,有龍云飛瀑、川洞、水晶庵、水晶宮等風景。尤其庫西南齊頭山,迷霧縹緲,盛產(chǎn)“齊山云霧”名茶,也是“六安瓜片”茶的主要產(chǎn)地。
- 馬鬃嶺
-
在金寨縣西南約48公里。最高峰海拔1671米,其余山峰亦均在千米以上。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當?shù)厮追Q“百寶山”。因山嶺各峰如駿馬神鬃,故名馬鬃嶺。1958年起,在此建林場,面積5.25萬畝,林木以針葉和闊葉各半,兼有竹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