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宣城市人物
- 趙稹
- 祖籍單父(今山東單縣),徙居宣城。舉進士。歷侍御史、益州路轉(zhuǎn)運使。屢上章言事,又平冤獄,遷工部侍郎。北宋天圣八年(1030),拜樞密副使,遷吏部侍郎。擢禮部尚書,少好學,為人質(zhì)樸,寬厚待人。既病,拜太子少傅致仕,卒,贈太子太保。
- 許元
- 宣州宣城人。以父蔭為太廟齋郎,改大理寺丞,遷國子博士,監(jiān)在京榷貨務,三門發(fā)運判官。慶歷中,京師乏軍糧,參知政事范仲淹薦為江、淮制置發(fā)運判官。至,盡調(diào)發(fā)瀕江州縣藏粟,用千余只船運至京師。賜進士出身,遷侍御史。歷知揚、越、泰諸州。在江、淮十三年,以聚斂刻剝?yōu)槟?,用珍奇賂京師權貴,百姓憤怒。
- 吳淵(1190-1257)
- 宣城人。嘉定進士。累遷樞密副都承旨兼右司兼檢正。朝議欲乘金亡收復河南,淵力陳不可用兵。出知江州,升權工部侍郎,除知太平州兼江東轉(zhuǎn)運使。兩淮難民成批徙入境,淵立即慰撫并周濟,禁與本地人不得相犯。以功升華文閣學士、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兼轉(zhuǎn)運副使,賑濟災民。寶祐五年(1257),拜參知政事,旋卒,贈少師。淵有才略,為政尚嚴酷、所至興學養(yǎng)士。
- 秦逵
- 宣城人。洪武十八年(1385)進士。歷任都察院御史、工、兵部尚書。清理囚徒,寬嚴適宜。凡興建工程皆由他掌管。他建議以工匠住地遠近為班次,設置戶籍。至期帶行李器具到工部做工,免去其家里徭役,被采納。又曾制定士子巾服樣式。明代士子衣冠,由他首創(chuàng)規(guī)定。
- 陳迪
- 宣城人。征用為府學訓導,歷官山東左參政、云南右布政使,有惠政。建文初,征為禮部尚書,更改修定制度,沿革損益。不久加封太子少保。李景隆等討伐燕兵數(shù)戰(zhàn)敗,迪陳述大計,督運軍餉。燕王即帝位,召責問,抗爭不屈,被磔于市。
- 梅堯臣(1002-1062)
- 宣城人。字圣俞。因地古名宛陵,人稱宛陵先生。屢試不第,蔭補河南主簿。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召試,賜進士。為歐陽修薦,授國子監(jiān)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一生清操自守,為官之地,民多念其德,為之建祠。在詩壇久享盛名,有“宋詩開山祖”之譽。還擅長散文和小詞。
- 沈有容(?-1624)
- 宣城人。萬歷七年(1579)武鄉(xiāng)試,任昌平千總。朵顏長昂進犯劉家口,有容率健卒夜半擊寇,由是出名。從李成梁出塞作戰(zhàn),有功,遷都司僉書。后守浯嶼、銅山、石湖,有驅(qū)倭功。諭西洋紅毛番長韋麻郎,使其離去。統(tǒng)福建水師,擒倭東沙。泰昌、天啟時,歷任山東副總兵、都督僉事、登、萊總兵官。以老乞歸,卒。贈都督同知。
- 施閏章(1618-1683)
- 宣城人。清順治進士。官刑部主事,山東學政遷湖西道參議,官至侍讀。文章淳雅,尤工于詩,與蕭陽人宋琬齊名,稱“南施北宋”。
- 梅文鼎(1633-1721)
- 寧國府宣城人。字定九,號勿庵。學識淵博,尤精歷算。初從學于竹冠道士倪觀湖,勤學好問,家多藏書,手抄雜帙不下數(shù)萬卷。數(shù)十年如一日從事天文、數(shù)學研究。在天文學上,介紹《崇禎歷書》內(nèi)容,解釋《大統(tǒng)歷》。在數(shù)學上,整理和闡述我國清以前數(shù)學家成就,糾正流傳中的謬誤,并有所補充和發(fā)展;又系統(tǒng)介紹、疏解西洋數(shù)學,讓移植而來西方數(shù)學得以根深葉茂,其弟及子孫均精歷算,形成“宣城數(shù)學派”。清康熙帝召見,賜官,“以老辭不受”,一生致力研究著述,著作達八十六種。有《梅氏歷算全書》、《古今歷法通考》等。
- 梅玨成
- 梅文鼎之孫,燕之子??滴跬砥谶M士。改編修。精通數(shù)學、天文歷法。八十三歲卒,謚文穆。
- 宗杲(1089-1163)
- 宣州寧國人。俗姓奚,號妙喜。宋臨濟宗楊岐派僧人。十二歲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初參曹洞宗諸名僧,曾登佛教名山九結山,并留有詩篇。后至汴京(河南開封市)天寧寺,拜臨濟宗楊岐派僧人圓悟克勤為師,不久,名震京師。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受賜佛日之號。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因不滿秦檜而被充軍衡州,移梅州。二十六年遇赦,翌年住徑山,稱徑山宗杲,后賜號大慧禪師。卒謚普覺禪師。
- 吳潛(1196-1262)
- 宣州寧國人。嘉定進士。累遷太府少卿、淮西總領。端平初,朝議收復河南,他極論以守為實,以戰(zhàn)為應,不可輕易用兵。淳熙十一年(1251),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元兵渡江攻鄂州,破廣西、湖南諸郡縣,他疏論國家面臨兵戈之禍,實為丁大全輩所誤,被劾,貶循州安置,卒,贈少師。
- 饒虎臣
- 寧國人。嘉定進士。寶祐末,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開慶初,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景定元年(1260),拜參知政事,無所建樹,被論罷。后復原官,提舉太平興國宮,卒。
- 楊虎(1889-1966)
- 寧國人。早年畢業(yè)于江南將弁學校。后追隨陳其美,從事反清活動。曾參與肇和艦起義、奪取江陰炮臺等戰(zhàn)事。1922年任廣州大總統(tǒng)府衛(wèi)士隊隊長。1927年后任上海警備司令。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參與鎮(zhèn)壓上海工人運動。1937年任淞滬警備司令部司令。1945年后,參加愛國民主運動,參與營救張瀾、羅隆基等愛國民主人士。1949年后留居大陸。病逝北京。
- 任新民(1915-2017)
- 液體火箭發(fā)動機專家、航天技術專家。寧國人。南京中央大學肄業(yè)。1940年畢業(yè)于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1945年赴美國留學。1948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9年回國。歷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炮兵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分院設計部主任、研究所所長、分院副院長,第七機械工業(yè)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航天工業(yè)部科技委員會主任,中國宇航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領導和組織了多種火箭發(fā)動機以及同步通信衛(wèi)星工程的研究、設計和制造,為發(fā)展中國的航天事業(yè)作出了成績。
- 錢用壬
- 廣德人。元進士,翰林編修。出使張士誠。被士誠留下當官后歸附朱元璋,累官御史臺經(jīng)歷,參預制定律令。不久與陶安等根據(jù)經(jīng)文及漢以來故事制定郊廟、社稷諸儀。洪武元年(1368)任禮部尚書。制定乘輿以下冠服樣式。諸典禮亦多有更改。是年十二月,告歸。
- 姜洪
- 廣德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歷官盧氏知縣、御史。孝宗即位,陳時政八事。詆毀太監(jiān)蕭敬、內(nèi)閣萬安、劉吉等,推薦致仕尚書王怒、王紘、李秉等,帝嘉納,被他痛斥者懷恨不已。弘治元年(1488)出按湖廣,與督漕都御史泰紘爭論文移,被貶為夏縣知縣。后歷任桂林知府、云南參政、山東左參政。正德二年(1507)升山東布政使。劉瑾索取賀印錢,不給。四年,令致仕。瑾伏誅,起任山東左布政使。七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未滿一年卒。天啟初,追謚莊介。
- 許杰(1901-1989)
- 地質(zhì)古生物學家。安徽廣德人。192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質(zhì)研究所研究員,云南大學礦冶系教授。建國后,歷任安徽大學校長,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地質(zhì)部副部長,地質(zhì)科學研究院院長,地質(zhì)部科技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中國地質(zhì)學會第三十一屆代理事長、三十二屆副理事長。是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為中國筆石學研究作了奠基性工作。1985年獲聯(lián)邦德國地質(zhì)學會最高科學獎萊歐波爾德·馮·布赫獎。
- 許道琦(1914-1989)
- 廣德人。上海新中國學院肄業(yè)。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新四軍第五師旅政治部主任,中原軍區(qū)縱隊政治部保衛(wèi)部部長,參加了中原突圍。后任第二野戰(zhàn)軍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建國后,歷任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部長、書記處書記,湖北省革委會副主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兼紀委第一書記,湖北省第四屆政協(xié)主席。
- 董杰(1445-1512)
- 涇縣人。明成化進士,出任沔陽知州。值歲旱。四川饑,朝中有人薦御史湯鼐、壽州知州劉概與他三人,主持賑饑。權貴指控他們是東林黨,遂逮捕下獄。得尚書何喬新、侍郎彭韶等救援,出獄,謫四川行都司都事,署邛州及松茂州,所至皆有惠政。后晉刑部員外郎,遷保定知府,再升山東左參政,歷河南左右布政使。正德六年(1511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時寧王朱宸濠謀反叛朝廷,常對他拉攏。但他忠于朝廷,因而在酒宴中被朱宸濠毒殺。清廉耿直,歿時貧不能發(fā)喪,由朝廷賜祭葬,歸葬故里。
- 吳芳培(1753-1822)
- 涇縣人。清乾隆舉人。歷任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書等。因辦事斡練,多次得嘉慶帝褒諭、賜詩,并作為扈從大臣陪皇帝外巡。道光二年(1822年)因年老精力衰邁請求致仕。
- 趙青藜(?-?)
- 寧國府涇縣人。清乾隆進士,授編修,尋改御史。在任不避權貴彈劾,總督高斌、侍郎周學健上奏,建議朝廷開捐錢買官之例,他立即進言反對,得乾隆帝識。協(xié)辦大學士彭維新結黨營私事,聲譽大振。乾隆十三年(1748年),奉命察賑山東,還朝,以耳疾乞休歸里,晚年往來黃山、齊云山、廬山間,蕭然自適,長學。書法也享有盛名。
- 包世臣(1775-1855)
- 字慎伯。安徽涇縣人,近代經(jīng)學家。其論學名著《說儲》、《安吳四種》收集的文章均是當世社會問題的結晶。《郡縣農(nóng)政》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精深研究。
- 王稼祥(1906-1974)
- 原名王嘉祥,俄名康莫納爾。安徽涇縣厚崖村人。1925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和紅色教授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任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秘書長。1931年任中共蘇區(qū)中央局委員,兼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政治部主任。1934年被選為中央委員、人民委員會委員,外交部部長。長征途中,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對確立毛澤東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起了重大作用。會上被增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常務書記)。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會委員、總政治部主任??谷諔?zhàn)爭時期,歷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軍委總政治部主任。1943年7月,第一次提出和論證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概念。1945年被選為中共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宣傳部代理部長。解放后,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lián)大使、國務院外交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部長。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屆中央委員。
- 吳作人(1908-1996)
- 畫家、美術教育家。涇縣人。1928年入上海南國藝術學院學習。193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35年畢業(yè)于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獲“桂冠生”。同年回國。曾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成都省立藝專教授,北平國立藝專教授,系主任。建國后,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務長、院長、名譽院長。
- 吳組緗(1908-1994)
- 安徽涇縣人。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寫了一些以農(nóng)村為題材的作品。小說《一千八百擔》、《天下太平》、《樊家鋪》等成為三十年代社會剖析派的代表作。1935年起,應邀擔任馮玉祥的國文教師和秘書。1942年,在重慶中央大學國文系任教,并任重慶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建國后,任中國作協(xié)理事、《人民文學》主編、《紅樓夢學刊》編委、北京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古典文學教學和研究。
- 吳茂蓀(1911-1984)
- 涇縣人。1933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教育行政系。曾任南京中央軍校教官、重慶衛(wèi)戍區(qū)總司令部參議。1941年參與發(fā)起成立中國民族大眾同盟。1947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48年在香港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第一屆中央委員。同年底到東北解放區(qū)。1949年參加籌備并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歷任政務院參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秘書長、副會長,民革第五、六屆中央副主席和第六屆中央執(zhí)行局主任。
- 戴戟(1894-1973)
- 旌德人。原名光祖,字孝悃。1916年畢業(yè)于保定軍校。曾任滇軍副軍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師長,參加了汀泗橋戰(zhàn)役。后任上海淞滬警備司令,是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的將領之一。1933年參加福建事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委員??谷諔?zhàn)爭期間,任國民黨政府皖南行署主任、東南補給區(qū)司令??箲?zhàn)勝利后退役。建國后,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安徽省第二、三屆政協(xié)副主席,安徽省副省長。
- 江澤涵(1902-1994)
- 數(shù)學家。旌德人。1926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數(shù)學系,1930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在美國普林斯頓和瑞士蘇黎世進修。曾任北京大學教授、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數(shù)學系主任,北京大學理學院代理院長。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數(shù)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shù)學部委員、常委。長期從事代數(shù)拓撲研究,最早引進拓撲學,在不動點類理論研究方面作出貢獻。
- 周而復(1914-2004)
- 作家。旌德人。1938年畢業(yè)于上海光華大學英國文學系。同年赴延安,曾任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協(xié)會文學顧問委員會主任。后任重慶《群眾》雜志編輯,《新華日報》、新華通訊社特派員,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建國后,歷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統(tǒng)戰(zhàn)部秘書長,中共上海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宣傳部副部長,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文化部副部長,對外文化聯(lián)絡委員會副主任。著有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白求恩大夫》。
- 汪華(586-649)
- 新安郡歙縣汪村(現(xiàn)屬安徽績溪縣登源)人。祖上世代為官,父死,少孤家貧,為牧童。隋末起義軍四起,應郡府招募入伍,與起義軍為敵,屢獲戰(zhàn)功,因遭郡將嫉恨。于隋大業(yè)十三年(617年),憤然發(fā)動兵變,攻占歙州。旋占領宣州、睦州、杭州、婺州、饒州。自稱吳王。以歙州治所為王宮。唐武德四年(621年),歸附唐朝。封越國公,總督上述六州軍事。率軍平叛,屢獲功勛。貞觀二年(628年)封左衛(wèi)白渠府統(tǒng)軍。深得太宗信賴。太宗征遼東,命為九宮留守。二十三年,卒于長安。
- 胡富(?-1522)
- 績溪人。明成化進士。授南京大理評理。弘治中,官福建、山東僉事。福寧下獄囚二百余人。他一審訊皆定,監(jiān)獄頓時為之一空。正德中,累官至南京戶部尚書。曾被劉瑾勒致仕。南都倉儲僅能支出一年,他在部三載,使倉有六年積儲。上言十余事,格置不行,遂引退歸,嘉靖元年卒。贈太子少保。
- 胡松
- 字茂卿??兿?。明正德九年(1514)進士。嘉靖時官御史。彈劾桂萼推薦王瓊,違帝意,貶廉州推官。后累官至工部尚書。伊欲拓寬洛陽府第,十二次賄賂嚴嵩,期望必得批準。松依據(jù)制度力爭,乃止。俺答入寇,仇鸞以邊境群眾入衛(wèi)。諫不聽,托病辭官歸。卒年八十三。居家以孝友著稱。
- 胡宗憲(?-1565)
- 徽州績溪人。明嘉靖進士。初為余姚令,后遷御史,曾單騎往渝,平息大同衛(wèi)軍嘩變,甚得朝廷信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巡按浙江。時沿海倭寇猖獗,他在嘉興以毒酒殺倭寇數(shù)百,后又誘殺通倭的王直、徐海、陳東等人,兩浙倭患,遂告平息。三十九年,加太子太保,升總督,晉兵部尚書。后以依附嚴嵩罪被劾,死于獄中。隆慶中平反。
- 胡開文(1762-1845)
- 徽州府績溪縣人。原名胡正,胡開文墨店首創(chuàng)人,與曹素功、汪近圣、汪節(jié)庵,并稱“清代四大墨家”。早年在休寧縣屯溪租賃“采章墨店”開業(yè),后與墨商汪啟茂女兒結婚,遂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82年),買下汪啟茂的老店單獨經(jīng)營墨業(yè)。曾見南京貢院明遠樓額“天開文運匾”,故取“開文”為店名。于休寧設胡開文總店,下設分店。即制零錠普通墨,又制集錦高級墨,藉后者獲大利,依普通墨奪市場,很快興旺發(fā)達。次子胡余德繼父業(yè),更選料考究,做工精湛,墨錠質(zhì)量超群,所制“蒼佩寶墨”,屢被選為貢品。
- 胡適(1891-1962)
- 績溪人。詩人、文學史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字適之。1906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學習。1910年赴美國留學,先后就讀于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曾從師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1917年回國。同年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提倡白話文,主張文學革命。他在我國首先創(chuàng)作自由體新詩,其《嘗試集》是中國現(xiàn)代新詩第一部詩集,影響甚大。曾任北京大學、上海光華大學教授,上海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1938年后任國民黨政府駐美國大使、行政院最高政治顧問。1946年后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后赴美國。1958年后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白話文學史》(上卷),有《胡適文存》等。
- 王子野(1916-1994)
- 績溪人。1938年入陜北公學學習。曾任中央軍委編譯局翻譯處處長。建國后,任人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理論組組長,國家出版局副局長,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副組長,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第一屆副主席、第二屆主席,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一、二屆副會長,國家出版委員會主任委員。
- 胡錦濤(1942-)
- 績溪人。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次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水利系。歷任水利電力部八一三分局秘書,甘肅省建委副處長、副主任,共青團甘肅省委書記,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1984年至1985年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1985年至1988年任貴州省委書記,貴州省軍區(qū)黨委第一書記。1988年至1992年任西藏自治區(qū)黨委書記,西藏軍區(qū)黨委第一書記。自1992年起,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1998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增補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自2002年起,任中共中央總書記。2003年,在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2005年3月,在全國人大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