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石景山區(qū)名勝古跡
- 法海寺*
-
在石景山區(qū)翠微山麓的模式口村。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由太監(jiān)李童集資興建。雖歷經(jīng)修繕,仍具明代早期建筑特點。殿宇依山勢層疊而上。正中的大雄寶殿掩映在高大的蒼松翠柏之后,面闊5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外貌金碧輝煌。殿內(nèi)東、西、后三壁的明代巨幅壁畫,神采動人,栩栩如生;其中3幅菩薩像,輕紗透體,如飛如流,尤為精湛,是明代壁畫中的珍品。
- 西山八大處
-
在石景山區(qū)東北部西山支脈東麓的翠微、平坡、盧師山之間。八大處指分布在三山間的8座寺廟,即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王堂、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
- 長安寺
-
在翠微山西南隅平地上?!拔魃桨舜筇帯钡谝惶?。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建。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院落兩進,前殿為釋迦殿,后殿為娘娘殿。長安寺過去以奇花名樹著稱,現(xiàn)存?zhèn)鳛樵N植的兩棵白皮龍爪松及紫荊、紫薇、百日紅、金絲木瓜等珍貴花木。
- 靈光寺
-
在翠微山東麓?!拔魃桨舜筇帯敝械诙?。始建于唐大歷年間(766-779),名龍泉寺。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再次重修,改稱今名。原有遼咸雍七年(1071年)所建的招仙塔,已毀于八國聯(lián)軍,只剩下基。1959年,為供奉從招仙塔基中發(fā)現(xiàn)的11世紀(jì)“釋迦佛靈牙舍利”,在靈光寺內(nèi)新建一座高51米、八角十三層密檐式佛牙舍利塔和附屬殿堂。
- 三山庵
-
在翠微、平坡、盧師三山間。“西山八大處”中第三處。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清乾隆時(1736-1795)曾修葺。庵面積不大,僅有一層院落。
- 大悲寺
-
在平坡山半山腰?!拔魃桨舜筇帯敝械谒奶?。始建于元代。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寺后建大悲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改今名,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前后殿宇3進。前殿中有十八羅漢塑像,形態(tài)生動,傳為元代著名雕塑家劉元之作。殿后2株銀杏樹,干粗?jǐn)?shù)圍,高聳入云,是800年前的古樹。
- 龍王堂
-
在平坡山大悲寺西北?!拔魃桨舜筇帯敝械谖逄?。在平坡山大悲寺西北。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建,后經(jīng)重修。寺東向,院落2進。廟內(nèi)有泉水自寺后峭壁之下流出,至第一層院落,經(jīng)石螭吻(石雕龍頭)注入水池,經(jīng)年不息,稱甜水泉。
- 香界寺
-
在平坡山龍王堂西北。“西山八大處”中第六處。始建于元代(一說唐代)名平坡寺,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又重建,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后改稱今名。香界寺是八大處的主寺,規(guī)模宏大,殿宇5進,左院有乾隆行宮及花園,寺后有藏經(jīng)樓。
- 寶珠洞
-
在平坡山頂?!拔魃桨舜筇帯敝械谄咛?。有正殿一座及兩廂配殿。殿后有巖洞,深廣約5米,因洞為礫石膠結(jié)巖,形如黑白兩色的珠子粘合在一起,因此得名。
- 證果寺
-
在盧師山上。“西山八大處”中第八處。隋仁壽年間(601-604)創(chuàng)建,明天順年間(1457-1464)改稱今名。寺南隅原有水池及吐水石刻龍首,俗稱青龍?zhí)?,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國聯(lián)軍毀壞。寺西北隅有巖洞,名盧師洞,洞上有自山巔橫伸出的天然巨石,稱為秘魔巖。
- 承恩寺
-
在石景山區(qū)模式口大街東部。創(chuàng)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寺院規(guī)模宏偉,占地約30畝,共計4進院落。廂房數(shù)十間。院墻四周有眺望更樓,為明清寺院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