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重慶市名勝古跡

    跨地區(qū):
    長江三峽#
    西起重慶奉節(jié)白帝城,東迄湖北宣昌南津關(guān),跨奉節(jié)、巫山、巴東、宜昌、秭歸五縣市。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全長193公里。瞿塘峽居西,長約33公里,在奉節(jié)縣境,水流湍急,雄奇壯麗,有“夔門天下雄”之稱。巫峽居中,長約40公里,橫跨巫山、巴東兩縣,山勢峻拔,奇秀多姿,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就在此峽兩岸。西陵峽居?xùn)|,在湖北巴東至宜昌境內(nèi),長120公里(其中狹谷段長42公里),以灘多水急聞名。整個三峽河谷地形,狹谷與寬谷相間。寬谷地段,江面開闊;狹谷地段,兩岸群山壁立。寬谷、狹谷交錯,江水蜿蜒逶迤,穿峽而出,一瀉千里。沿三峽而東,名勝古跡甚多,如白帝城、神女峰、高唐觀、昭君村、屈原宅等。

    瞿塘峽
    西起奉節(jié)縣白帝城,東迄巫山縣大寧河口。長江三峽之一,全長33公里(狹谷段長8公里),以雄奇險峻著稱。兩岸叢山峻嶺,高聳入云。著名的白甲、赤鹽山對峙大江南北,氣勢磅礴,仰視碧空,云天一線。白居易《夜入瞿塘峽》詩云“岸似雙屏合,天如匹練開。”峽西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高數(shù)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名“夔門”,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由此納長江上游之水于一門而入峽;峽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處不及50米,波濤洶涌,奔騰呼嘯。峽區(qū)名勝古跡如白帝城、大溪新石器時期遺址及風(fēng)箱峽古代懸棺等均有名。

    巫峽
    在重慶巫山及湖北巴東兩縣境內(nèi)。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巫山城東大寧河口,東迄巴東官渡口,全長約45公里。西段稱金盔銀甲峽,東段稱鐵棺峽?!拔咨狡甙倮铮退厍?。風(fēng)光綺麗,為三峽之首。巫山十二峰,即屏列南北兩岸。神女峰下大江南岸為授書臺,民間傳說即神女授大禹書處。江北岸集仙峰下,有石壁臨江,俗稱孔明碑,刻“重崖疊嶂巫峽”六字,傳為諸葛亮所書。

    大寧河小三峽
    從北向南縱貫巫溪、巫山縣境。大寧河古稱巫溪,發(fā)源于渝、陜、鄂交界的大巴山南麓,全長200多公里,于巫峽西口注入長江。其間巫山至巫溪120余公里。山奇水秀,峽谷連綿,構(gòu)成獨特的大寧河風(fēng)光,古時有“峽郡桃源”稱譽(yù)。著名的小三峽,是這一帶景色的精華。小三峽全長約50公里,自南至北,由龍門峽、雙龍峽和雙龍上峽組成。龍門峽(又稱羅門峽)位于巫山縣城東,長約3公里。西岸絕壁上的古棧道遺跡至今猶豐。由龍門峽溯河上至巫溪檀木坪,連綿160余公里,傳為我國最長的古棧道遺跡。雙龍峽(又名巴霧峽)位于龍門峽和雙龍場之間,長約10公里,幽奇深邃,處處有景。雙龍上峽(現(xiàn)名滴翠峽)位于雙龍場上游,長約20公里,其秀麗為小三峽之首。赤壁摩天,水色黛碧。

    翠云廊
    在劍閣、閬中、梓潼三市縣境內(nèi)。從劍門關(guān)東南至閬中,西至梓潼,綿延150余公里。行道兩旁,古柏參天,綠蔭夾道。翠云廊古柏,俗稱皇柏,意為皇家所有,實為明代劍州知州李壁所植。至今川陜公路兩旁,尚有古柏8100多株,嚴(yán)禁采伐。

    重慶市區(qū)

    東華觀
    在重慶市中區(qū)凱旋路轉(zhuǎn)角處。寺創(chuàng)建于元至元間,明天順七年(146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俱重修。后殿民國年間毀于火現(xiàn)僅存前殿,系單檐歇山式建筑,面闊3間,屋架為穿斗式結(jié)構(gòu)。

    古佛巖
    在重慶市中區(qū)小什字附近羅漢寺內(nèi)。該寺建于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峭巖夾岸,壁立丈許,其上石刻羅漢像400余尊。巖右邊其間有窟8個、龕7個,龕窟周沿盡刻佛像。左邊其間有窟3個、龕12個,所有佛像皆風(fēng)化,尤以左邊為甚。

    紅巖村*
    在重慶市西郊化龍橋、嘉陵江右岸。系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軍重慶辦事處駐址。1938年日本侵占武漢,八路軍在重慶設(shè)立辦事處,《新華日報》遷重慶。同年12月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鄧穎超等至重慶,次年1月組成以周恩來為首的南方局。日機(jī)轟炸重慶,辦事處房屋被炸毀,工作人員即自已動手,將紅巖村13號“大有農(nóng)場”一幢三層樓房重建為辦事處的辦公樓。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來重慶曾寓此,同國民黨進(jìn)行談判,簽訂《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jì)要》。1947年3月國民黨政府發(fā)動全國內(nèi)戰(zhàn)后,辦事處人員全部返回延安。建國后將重慶市曾家?guī)r50號周恩來的城內(nèi)辦公處(俗稱周公館)、民生路208號《新華日報》營業(yè)部、中山四路107號的桂園、中山三路263號等組成“紅巖革命紀(jì)念館”。

    曾家?guī)r50號*
    在重慶市西北中山四路末端。1938年底,中共代表到重慶后,為便于工作,周恩來以個人名義,租下這幢樓房,當(dāng)時稱“周公館”,是周恩來和南方局在城內(nèi)的一個主要辦公地點。1946年5月,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tuán)到南京后,改為中共四川省委駐地。50號背靠嘉陵江,右側(cè)是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wù)頭子戴笠的公館,左側(cè)是國民黨警察局派出所。門前是狹窄的小街(建國后已擴(kuò)建)。門內(nèi)一幢三層樓房,當(dāng)時辦事處只住一、三層樓,二層樓大部分和樓房前面的廚房,則是國民黨人住房。董必武1958年重游此地時,曾寫詩云:“八年抗日此棲身,三打維支笑語新。戴笠為鄰居在右,總看南北過門人?!?“三打維支”是英語面包夾火腿),形象地描述了當(dāng)年曾家?guī)r50號的險峻處境。

    桂園
    在重慶市中山四路。原為張治中公館。該園為一樓一底磚木結(jié)構(gòu),共有9間房。因園內(nèi)有兩株桂樹而得名。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一家遷往他處,供毛澤東使用。是一座小巧的兩層樓房,樓下左邊的客廳,是毛澤東同國民黨代表談判之所,并曾于此多次會見各界愛國人士和新聞記者。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jì)要》在此簽字。

    寶輪寺
    在重慶市沙坪壩區(qū)磁器口。寺建于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建,名白巖寺?,F(xiàn)存大殿一幢,明宣德七年(1432年)建。大殿系重檐歇山式,面闊3間。

    盤溪無銘闕
    在重慶市沙坪壩區(qū)重慶大學(xué)對面盤溪香爐灣。為雙闕,右闕存原處。闕分三段,左闕早圮,闕身殘段現(xiàn)存重慶市博物館。闕上刻青龍、白虎用來表示方位,即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靈以示四方,是漢代石刻墓中常見的圖案。此闕雕刻精美,與渠縣沈君闕、雅安高頤闕風(fēng)格相似,當(dāng)為公元3世紀(jì)初的文化遺物。

    中美合作所集中營舊址
    在重慶市沙坪壩歌樂山麓。1943年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合辦“中美特種技術(shù)合作所”(簡稱中美合作所)。舊址內(nèi)有20余所牢獄,白公館、渣滓洞即為其中最大兩個。新四軍軍長葉挺曾囚禁于此。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羅世文,中共川西特委軍委委員車耀先,抗日愛國將領(lǐng)楊虎城、黃顯聲和共產(chǎn)黨人江竹筠、許曉軒等均先后于此被害。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對囚禁在獄中的300多位革命志士,進(jìn)行集體大屠殺。

    白公館
    在重慶市歌樂山麓。原為四川軍閥白駒的香山別墅,故名。1939年國民黨軍統(tǒng)局將此處改為監(jiān)獄。1943年被“中美合作所”改作第一看守所,仍屬軍統(tǒng)局。監(jiān)獄背靠歌樂山,四周高墻,電網(wǎng)密布,墻外制高點上有崗?fù)ず偷锉?,大門終年封閉,從側(cè)面開小門搭一狹窄樓梯進(jìn)出。獄內(nèi)有男牢20間。

    渣滓洞
    在重慶市歌樂山麓,距白公館2.5公里。原為人工采掘的煤窯,因多渣滓而得名。1939年國民黨政府改設(shè)為監(jiān)獄,1943年被中美合作所作為第二看守所,直屬西南長官公署。該監(jiān)三面靠山,前臨深溝,高墻外的制高點有崗?fù)?座、機(jī)槍陣地1處。獄分內(nèi)外兩院,外院是監(jiān)獄辦公室和刑訊室,內(nèi)院一排男牢16間、女牢2間。

    北溫泉
    在重慶市西北北碚郊區(qū)。為重慶著名的風(fēng)景名勝之一。背負(fù)縉云山,瀕臨嘉陵江,依山傍水,因地辟園?,F(xiàn)在園內(nèi)寺廟為明清以后建造。其中大佛殿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接引殿建于明景泰年間(1450-1457),是園內(nèi)目前最早的建筑。

    縉云山#
    在重慶市西北約60公里。因縉云寺得名,為蜀中名勝之一。是著名的森林公園,素有“小峨眉”之稱。寺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歷代修葺擴(kuò)建;盛極于宋,明末毀于兵火。今存廟宇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縉云山海拔1030米,山勢峻秀,林木茂密,是避暑勝地。

    明玉珍墓
    在重慶市江北區(qū)原江北縣城北寶蓋山腰洗布塘。陵背靠寶蓋,東近揚子(長江),南瀕嘉陵,視野開闊,頗為壯觀。墓為長方形豎穴石坑,東西長5.4米,南北寬3.5米??又喜繛槟嗌呈瘜?,下部為原生砂巖層,巖質(zhì)堅硬,未發(fā)現(xiàn)墓道。出土的玄宮之碑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記述了明玉珍元末起兵和建立大夏政權(quán)的經(jīng)過。明玉珍(1331-1366),元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之一。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稱帝,國號大夏,年號天統(tǒng),建都重慶。天統(tǒng)五年(1366年),病死重慶。

    大佛造像
    在重慶市南岸區(qū)長江邊?,F(xiàn)長江南岸濱江有石刻如來佛像一尊,高6.6米,側(cè)有二弟子像,壁上還有石刻造像數(shù)龕,多模糊不可辨,造像渾厚質(zhì)樸,此為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明玉珍在重慶建立大夏政權(quán)時所鑿造。造像后方石壁上有五佛殿,內(nèi)刻如來佛的法身、報身、化身,及文殊、普賢菩薩像,俗稱“五佛”。均高達(dá)10米左右。據(jù)造像題記說,此龕雕刻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

    南溫泉
    在重慶市長江南岸花溪畔。為重慶以山、水、洞、泉、植物等自然風(fēng)光為主的著名風(fēng)景區(qū)。附近多高山峽谷,奇峰聳翠。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原規(guī)模較小,清同治年間(1862-1874)開始修建浴池,后日益擴(kuò)大。1950年后,國家又修建堤壩,治理花溪。泉水出自建禹山,含硫黃質(zhì),水溫40°C左右。

    南溫泉仙女洞

    萬州區(qū)

    太白巖
    在萬州區(qū)西山。傳為唐代詩人李白讀書處。兀巖峭壁,山勢險峻,唯一小道盤旋可通。石壁上歷代游人名士題刻甚多,大半模糊。

    西山碑
    在萬州區(qū)北高筍塘側(cè)。碑文刻于一天然石壁之上,陰文行書,字徑約10厘米,碑高90厘米,寬245厘米,系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共173字。黃庭堅曾謫貶涪州(今重慶涪陵),又遷戎州(今四川宜賓),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蒙詔還,他順江東下,路經(jīng)南浦(今萬州區(qū)),應(yīng)萬州太守高仲本邀請,同游西山,寫成《西山記》并刻于石。碑文有“庭堅蒙恩東歸,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建中靖國元年二月辛酉黃魯直題”等字樣。書法豪放,運筆瀟灑。惟因風(fēng)化剝蝕,碑文部分泯滅。

    涪陵區(qū)

    白鶴梁石魚*
    在涪陵區(qū)北長江中。為東西長1600米、南北寬15米的一天然石粱。常年淹沒水下,僅冬春枯水時始露出梁脊,為長江中上游一處著名水文古跡。石梁上有自唐廣德二年(764年)迄至近代的石刻題記163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刻魚圖14尾(其中作水文標(biāo)志者3尾),斷續(xù)記述了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guī)律及生產(chǎn)建設(shè)、航運等均有重大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tuán)曾作《漳陵石魚題刻》的科學(xué)報告。

    點易洞
    在涪陵區(qū)北巖鉤深堂西側(cè)。鉤深堂為北宋書法家黃庭堅題名。點易洞高約3米,深、寬各4米。北宋紹圣年間(1094-1098)理學(xué)家程頤注《易》于此。點勘歷時6年,故名。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州牧范仲武塑程頤像于洞中,后毀。清代文學(xué)家、書法家州人石彥恬題“伊洛淵源”四字刻洞壁,今猶清晰可見。附近還有鉤深堂、碧云亭、讀畫廊、三畏齋、致遠(yuǎn)亭、二仙樓、觀瀾閣等古跡。

    北巖
    在涪陵區(qū)北長江對岸。巖頂松屏列翠,巖中古跡累累,巖畔懸泉飛瀑,巖側(cè)翠竹萬竿,為“涪陵八景”之一。這里有北宋著名理學(xué)家程頤點《易經(jīng)》的“點易洞”;有黃庭堅所書“鉤深堂”題刻;有清代書法家石彥恬的“伊洛淵源”題刻。還有碧云亭、讀畫廊、三畏齋、致遠(yuǎn)亭、洗墨池、二仙樓、觀瀾閣等古跡。讀畫廊內(nèi)有宋至清的題刻50多則,其中南宋儒學(xué)家朱熹的行書七絕,遒勁古樸。

    鉤深堂
    在涪陵區(qū)北隔江相望的北巖東。是北宋理學(xué)家程頤講學(xué)的舊址。程頤(1033-1107),河南洛陽人,歷官秘書省校書郎、崇政殿說書。因政見不合,被削職貶涪州住北巖點《易經(jīng)》。書法家黃庭堅將普凈院改名“鉤深堂”,并揮筆題名。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涪州牧李瞻在鉤深堂內(nèi)建程子祠,塑程像崇祀。堂內(nèi)豎有前蜀皇后《花荔夫人宮祠碑》、《伊川祠堂碑》、《朱子碑》等。今巖壁上黃庭堅所書“鉤深堂”三奇倔縱橫的大字還清晰可見。

    黔江區(qū)

    太平洞

    羽人山

    萬濤故居

    小南海
    在黔江區(qū)北南海鄉(xiāng)與后壩鄉(xiāng)間,距縣城32公里。系清咸豐六年(1856年)五月“壬子大地震”所形成。面積2.7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0余米。水勢浩奔,因以海名。湖中多島,曾有“不異洞庭,近似蓬萊”之譽(yù)。

    聯(lián)合鎮(zhèn):文峰塔

    濯水鎮(zhèn):東漢墓群、三潮水、天生橋

    縣壩鄉(xiāng):古城遺址、觀音寺

    蓬東鄉(xiāng):官渡河懸棺、土皇城遺址

    長壽區(qū)

    清建文峰塔

    長壽湖
    在長壽區(qū)獅子灘鎮(zhèn)。被譽(yù)為“川東明珠”。

    東林寺
    在長壽區(qū)鄰封鎮(zhèn)。

    清震威將軍胡超墓遺址
    在長壽區(qū)新市鎮(zhèn)。

    清建王爺廟
    在長壽區(qū)扇沱鄉(xiāng)。

    永川區(qū)
    石龍山
    在永川區(qū)三教鄉(xiāng)石龍山。

    合川區(qū)
    文峰塔

    濮巖石刻

    劉文學(xué)墓園

    釣魚城
    在合川區(qū)東5公里釣魚山上。

    古圣寺
    在合川區(qū)草街鄉(xiāng)鳳凰山上。

    江津區(qū)
    四面山#
    在江津區(qū)境。

    黑石山
    在江津區(qū)白沙鎮(zhèn)南5公里許。

    石門大佛
    在江津區(qū)石門鄉(xiāng)附近大佛寺。

    南川區(qū)
    龍巖城

    白凈寺

    東漢巖墓群

    正陽橋

    普澤寺
    在南川區(qū)北隆化鎮(zhèn)。

    金佛山#
    在南川區(qū)南大婁山脈東段。

    太平場鎮(zhèn):雷劈石崖墓群

    魚泉鄉(xiāng):石拱橋、節(jié)孝牌坊

    綦江區(qū)
    白云觀

    明代石門寺石雕群

    漢代崖墓群
    在綦江區(qū)丁山鎮(zhèn)。

    石崖墓
    在綦江區(qū)石角鎮(zhèn)。

    古文化巖墓
    在綦江區(qū)郭扶鎮(zhèn)。

    雞公嘴
    在綦江區(qū)古劍鄉(xiāng)。

    潼南區(qū)
    馬龍山臥佛

    潼南大佛
    在潼南區(qū)城西約1公里許大佛寺內(nèi)。

    榮昌區(qū)
    銅鼓山摩崖造像

    昌元鎮(zhèn):宋寶城寺、辛亥革命張培爵烈士墓

    清升鎮(zhèn):羅漢寺遺址

    璧山區(qū)

    璧城鎮(zhèn):文廟大成殿

    來鳳鎮(zhèn):“百歲坊”、佛耳洞摩崖造像

    丁家鎮(zhèn):觀音坡崖墓群。

    1916年劉伯承在此舉行討袁武裝起義??谷諔?zhàn)爭時期上海交通大學(xué)、唐山鐵道學(xué)院、北平鐵道管理學(xué)院曾遷此。

    河邊鎮(zhèn):寒山寺古道修路碑、七孔蠻洞坡崖墓群、浸口界碑剿匪題記

    福祿鎮(zhèn):古佛巖摩崖造像

    大興鎮(zhèn):蠻洞山崖墓群、黃連橋八棱碑記

    馬坊鎮(zhèn):小河壩漢墓、插旗山崖墓群

    正興鎮(zhèn):露德堂

    大路鎮(zhèn):寶光寺保育院舊址、玄關(guān)房明墓群、九楞碑拱橋

    八塘鎮(zhèn):獅子橋坊

    梅江鄉(xiāng):明建朝元寺石牌坊、孫家奎坡宋墓

    大足區(qū)
    北山*
    在大足區(qū)城西北2公里北山上。

    古文孝經(jīng)碑
    在北山佛灣中部。

    韋君靖碑
    在北山佛灣。

    趙懿簡公神道碑
    在北山佛灣中部。

    多寶塔
    在北山白塔寺前。

    寶頂山*
    在大足區(qū)城東北15公里寶頂山。

    圣壽寺
    在寶頂山上。

    千手觀音龕
    在寶頂山大佛灣南崖東頭。

    寶頂圓覺洞
    在寶頂山大佛灣南巖。

    小佛灣
    在寶頂山圣壽寺側(cè)。

    寶頂經(jīng)目塔
    在寶頂山圣壽寺小佛灣大寶樓閣石刻院內(nèi)。

    寶頂?shù)顾?dd> 在寶頂山圣壽寺外約0.5公里小丘頂上。

    南山石刻
    在大足區(qū)城南2公里。

    石門山石刻
    在大足區(qū)城東21公里許。

    石篆山石刻
    在大足區(qū)城西南27公里。

    銅梁區(qū)
    西溫泉

    巴岳山

    邱少云烈士紀(jì)念館
    在銅梁區(qū)城西門外鳳山頂。

    巴川鎮(zhèn):鐵佛寺、明兵部尚書張佳胤墓、計都寺、盤龍寺、羅候山摩崖

    安居鎮(zhèn):紫云宮、瓊江書院、波侖寺、會龍橋

    虎峰鎮(zhèn):羅翰林墓

    西泉鎮(zhèn):辜家橋

    舊線鎮(zhèn):大觀村石刻、金鐘寺、安坪佛耳巖、摩崖造像、金甌橋

    侶俸鎮(zhèn):侶俸寺、曾進(jìn)士墓、西岳山摩崖造像

    蒲呂鎮(zhèn):人和寨、明工部尚書李養(yǎng)德墓

    平灘鎮(zhèn):川主廟、千佛寺

    二坪鎮(zhèn):羅家牌坊、洪水題記、合灘寺牌坊、崖墓群

    白羊鎮(zhèn):道士廟、鐵鎖橋、石船寺摩崖造像

    石魚鎮(zhèn):巴岳寺、涼風(fēng)佛耳巖摩崖造像、田堡崖群墓

    維新鎮(zhèn):陳家牌坊、新堰崖墓群、姚亭碑雙橋

    大廟鎮(zhèn):馬鞍山摩崖石刻、彭金全墓

    華興鎮(zhèn):杰家墓、半邊寺摩崖造像、華興洪水題刻

    全德鎮(zhèn):七孔子崖墓群、陳公墓

    西河鎮(zhèn):川主廟

    永嘉鎮(zhèn):郭汝棟舊居、菩提摩崖造像

    永清鄉(xiāng):永清寺

    小林鄉(xiāng):慶壽寺、隱靜寺井、圣燈寺墓塔

    雙山鄉(xiāng):仙隱山摩崖造像

    梁平區(qū)
    蟠龍洞

    雙桂堂
    在梁平區(qū)金帶鄉(xiāng)雙桂村。

    梁山鎮(zhèn):文峰塔、佛洞山

    城口縣
    青龍峽

    兩扇門

    丙穴

    黃侯城

    棉沙鄉(xiāng)渡口場村:古“高坪坎拱橋”

    雞鳴鄉(xiāng):雞鳴寺

    墊江縣
    寶頂山

    白龍洞

    新民鎮(zhèn):“修路記”摩崖題刻

    永安鎮(zhèn):宋佛崖摩崖造像

    太平鎮(zhèn):峰門鋪石刻群、“駙馬公主墓”

    嚴(yán)家鎮(zhèn):涪州州同署遺址

    汪家鄉(xiāng):三佛溝摩崖題刻

    永平鄉(xiāng):千佛崖摩崖造像

    武隆區(qū)
    清“黔蜀門屏”石刻

    三潮水

    萬人洞

    龍門峽

    芙蓉洞
    在武隆區(qū)境內(nèi)。

    火爐鎮(zhèn):清建大夫第、寨子堡和“三潮水”、大泉夢中塘

    江口鎮(zhèn):趙國公太尉長孫無忌衣冠冢、漢代生基坪石室墓、白楊坪石室墓、墳院子磚室墓、明李貞人墓。1982年曾在附近漢墓中出土銅釜、五銖錢等重要文物120余件。

    豐都縣
    豐都名山
    在豐都縣城東北隅。

    奈何橋
    在豐都名山腰大雄殿前。

    大雄殿
    在豐都名山正中,面向鹿鳴寺。

    九蟒殿
    在豐都名山半腰大仙巖之爾朱洞側(cè)。

    天子殿
    在豐都名山之巔。

    二仙樓
    在豐都名山天子殿后。

    悟惑寺
    在豐都縣東南興義鄉(xiāng)古觀山麓。

    奉節(jié)縣
    夔門

    古棧道

    白帝城
    在奉節(jié)縣城東4公里,瞿塘峽西口長江北岸。

    白帝城鎮(zhèn):瞿塘峽風(fēng)景、八陣圖、杜甫草堂遺址、白帝廟、杜甫西閣紀(jì)念堂、香山寺

    開州區(qū)
    黃陵城

    盛山

    仙女洞
    在開州區(qū)古城北30公里溫泉鎮(zhèn)旁。

    漢豐鎮(zhèn):大覺寺遺址、清真寺禮拜古建筑、劉伯承紀(jì)念館

    溫泉鎮(zhèn):溫泉仙女洞、七里潭廊橋、古清水縣城遺址

    鐵橋鎮(zhèn):白巖山摩崖造像

    正壩鎮(zhèn):寶林寺

    長沙鎮(zhèn):黃氏嶺漢墓群

    岳溪鎮(zhèn):金水橋

    趙家鎮(zhèn)張家壩:劉伯承故居

    豐樂鎮(zhèn):明古戰(zhàn)場黃陵城遺址、清兩江總督李宗羲墓

    巫山鄉(xiāng):青煙洞瀑布

    三匯口鄉(xiāng)金山場:金山寺

    云陽縣
    張桓侯廟
    在云陽縣城外,瀕長江南岸飛鳳山麓。

    龍脊石
    在云陽縣城南張桓侯廟前江心。

    忠縣
    丁房闕
    在忠縣縣城東門外土主廟前。

    石寶寨
    在忠縣東長江下游北岸,從萬縣市溯江而上約50公里。

    白公祠
    在忠縣城西1.5公里。

    巫溪縣
    荊竹壩漢代巖棺群

    朝陽石林

    雙溪溶洞

    野豬峽

    白果林區(qū)

    大寧河“白龍過江”瀑布

    巫山縣
    巫山十二峰
    在巫山縣東巫峽兩岸。

    楚陽臺
    在巫山縣城西高都山上。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太保祠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城橫街東首。

    銀杏堂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城北81公里河嘴鄉(xiāng)盤龍山麓。

    三教寺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城東7公里的回龍山上。

    秦良玉陵園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城東7公里三教寺后。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鳳凰山

    土主廟

    石堤崖棺

    石耶溫泉

    紅三軍司令部舊址

    中和鎮(zhèn):鳳鳴書院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冠軍山

    喊水泉

    南腰界

    二酉洞
    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城南翠屏山麓。

    鐘多鎮(zhèn):飛來峰、大酉洞

    萬木鄉(xiāng):城子頭遺址、古思州治地遺址、永和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龍門峽

    紹慶府故城

    漢葭鎮(zhèn):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南渡沱紅軍渡口、綠蔭軒遺址

    城郊鄉(xiāng):唐云頂寺遺跡、宋穰人柜子崖懸棺

    火石鄉(xiāng):四周多溶洞,大者可容萬人。

    新化鄉(xiāng):“金鑼大鼓”自然奇觀

    鞍子鄉(xiāng):石磨巖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