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南平市名勝古跡

    南平市

    南劍州重建州學(xué)記碑
    在南平市劍津中學(xué)校內(nèi)。碑高3.13米,寬1.64米,黑頁巖石質(zhì)。立于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州學(xué)重建之時。碑文記敘地方官學(xué)體制的演進過程,頌揚南宋初教育、科舉的盛況。南劍州州學(xué)是宋代全國最早興辦的州學(xué)之一。創(chuàng)辦于天圣三年(1025年),比朝廷頒布興學(xué)詔書早20年,故福建地方史志有“南劍州學(xué),獨先于天下”之記載。當(dāng)時州學(xué)規(guī)模宏大,殿、閣、堂、廡等建筑雄偉壯觀。有書齋和生員宿舍及禮殿、射圃、庖廩等附設(shè)施,四面以墻垣圍筑??晒?00名生員習(xí)禮、學(xué)射、鍛煉、生活、娛樂之用。曾培養(yǎng)出482名進士。

    九峰山
    在南平市,與市區(qū)隔江相望。九峰重疊如屏障,故名。為市郊諸峰之冠。上有明代實心石塔。宋時建有延平書院,傳為李侗、朱熹講學(xué)之處;另有天慶閣、萬福精舍、劍溪草堂等,均廢。

    茫蕩山
    在南平市西北,距市區(qū)15公里。方圓40多公里,海拔1,363.4米。山頂有一片縱橫10余公里的開闊緩坡,布滿各具形態(tài)的巖石。在金交椅的東北面有巖洞群,洞旁流泉飛濺;又有墨硯窟,在巖石上,清泉一泓,四時不涸。山的東北部有閩、贛古道三千八百坎,古木陰森,中有滴水巖。上有石砌古堡,東面有石佛山,石佛高約4丈,旁有峰狀似鷲鳥,名小鷲峰。宋代南劍州知州陳宓所題的摩崖石刻,謂山中風(fēng)景不亞于武夷、天臺、雁蕩、廬山諸勝。

    游酢祠
    在南平市大鳳鄉(xiāng)鳳池村。祠背倚獅山,始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現(xiàn)存建筑系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由門樓、庭院、前堂、天井和大堂組成,四周圍以墻垣。占地1,085平方米。祠內(nèi)保存眾多元明清碑刻、牌匾、楹聯(lián)、畫像及游裔譜牒等文物。游?。?053-1123),北宋學(xué)者,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登進士第,任州郡官和監(jiān)察御史。師程頤兄弟,與楊時、呂大臨、謝良佐并稱程門四大弟子。曾同楊時一道前往拜見程頤,留下“程門立雪”佳話?!端问贰顣r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在宋代理學(xué)發(fā)展中起承上啟下作用,被稱為“道南儒宗”。

    建甌市
    歸宗巖
    在建甌市徐墩鎮(zhèn),離市區(qū)15公里。方圓485平方公里。相傳南宋淳熙間(1174-1189)有曹、劉二道人由巖入居此山草庵歸宗,故得名。景區(qū)內(nèi)峰奇石秀,巖怪洞奇,林泉優(yōu)美。以峰、巖、洞、泉、寺、亭為勝。山中古剎崇仁禪寺,始建于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寺內(nèi)終年不見塵埃蛛網(wǎng),甚為神奇?,F(xiàn)存建筑為清咸豐十年(1860年)所建。

    文廟
    在建甌市倉長路。始建于北宋。明永樂三年(1405年)遷至今址?,F(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年間(1862-1874)按明制重建。占地5000平方米。大成殿為重檐歇山頂,高17米,闊5間(31.4米),深4間(23.9米)。殿有36根大楠木柱,梁架天花為蘇式彩畫。規(guī)模宏大,建筑風(fēng)格獨具特色。

    鳳凰山
    在建甌市。

    黃華山
    在建甌市。

    光孝寺
    在建甌市芝城鎮(zhèn)。

    天童寺
    在建甌市吉陽鎮(zhèn)。

    寶蓮寺
    在建甌市吉陽鎮(zhèn)。

    西周青銅甬鐘
    在建甌市小橋鎮(zhèn)。

    文昌閣
    在建甌市小松鎮(zhèn)。

    報恩寺
    在建甌市小松鎮(zhèn)。

    石門崖刻
    在建甌市水源鄉(xiāng)。

    ?;鬯?dd> 在建甌市水源鄉(xiāng)。

    白云寺
    在建甌市龍村鄉(xiāng)。

    邵武市
    熙春山
    在邵武市區(qū)西隅。邵武歷史上的“昭陽八景”、“昭陽續(xù)八景”多在此山。宋、元、明、清歷代在山上山下建造許多樓臺亭閣。歷代名人如朱熹、嚴羽、戴式之、周亮工等都曾流連于此,并留下大量詩詞楹聯(lián)。

    李綱祠堂
    在邵武市內(nèi)仁愛路。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幾經(jīng)修建。原祠規(guī)模宏大。奉祀宋丞相李綱(邵武人),朱熹曾為之撰建祠碑記。現(xiàn)存建筑為清末民國初年重建,祠內(nèi)有西檜樹一株。1983年按明代建筑布局全面修葺。

    寶嚴寺大殿
    在邵武市新建路。建于唐大順元年(890年),初名興會寺,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今名。僅存大殿,重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各5間,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重修,其梁柱斗拱均保存宋代建筑風(fēng)格。

    滄浪閣
    在邵武市郊熙春山之東,俯臨富屯溪。原為明萬歷年間(1573-1620)所建八角樓。清雍正元年(1723年)為紀念南宋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嚴羽(邵武人,號滄浪逋客),改稱滄浪閣。歷代屢有修葺。亭閣翹立巖石之上,上有古樟蔽蔭。閣西約200步溪邊,傳為嚴羽垂釣之地。

    武夷山市
    武夷山
    在武夷山市南15公里。面積60平方公里,四面溪谷環(huán)繞,不與外山相連,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譽。主要風(fēng)景是“溪曲三三水(九曲溪)”、“山環(huán)六六峰(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巖。彎曲碧綠的九曲溪水,蕩漾著無數(shù)紅色砂礫巖組成的巖峰。構(gòu)成一幅碧水丹山的天然美景。名勝古跡多集中在九曲溪一帶,有沖佑萬年宮(武夷宮)舊址、朱熹講學(xué)的紫陽書院(武夷精舍)舊址、懸崖隙洞中的千年虹橋板和架壑船棺、元代的御茶園舊址、歷代摩崖題刻,以及大王峰、玉女峰、天游峰、接筍峰、小桃源、水簾洞、流香澗、一線天諸勝。山中盛產(chǎn)色艷、香濃、味醇的巖茶,以“大紅袍”最為名貴。

    一線天
    在武夷山二曲溪,有一座巨石,名南靈巖,巖傾斜而出,覆蓋著3個毗鄰的巖洞,其頂裂隙100余丈,寬不及1米。進洞仰觀,可看天光一線的奇景。三洞名伏羲、靈巖、風(fēng)洞,前后通連,由一線天兜進的風(fēng),轉(zhuǎn)從風(fēng)洞而出,迅疾不停,到此頓覺涼爽。靈巖洞終年滴水,匯成一壑清泉,叫圣水。洞南有一座巍巖,名樓閣,傳說中謂之神仙樓閣,巖壁題刻頗多。

    大王峰
    在九曲溪口,是進入武夷山的第一峰。又稱天柱峰,雄踞在九曲溪口。峰頂古木參天,有天鑒池、投龍洞、仙鶴巖、升真觀遺址諸勝。峰高數(shù)百仞,頂大腰細,四壁陡峭。登其巔,放眼四望,武夷三十六峰皆朝拱此峰,若王者之尊。古人云:“不登大王峰,有負武夷之游?!?/p>
    小桃源
    在武夷山六曲北岸蒼屏峰與北廊巖之間。又稱桃源洞。以風(fēng)光近似武陵桃源而得名。這一帶多為懸?guī)r峭壁,有松鼠澗疾流奪谷而出。沿澗入谷里許,亂石塞谷斷流,有巨石相倚成洞,曲轉(zhuǎn)而上,見一石門楹刻:“喜無樵子復(fù)觀弈,怕有漁郎來問津?!边^石門豁然開朗,四山環(huán)繞中有田園十?dāng)?shù)畝,有廬舍、桃園、竹林、石池、小澗。乍一回顧,仿佛來處并無門徑。宋儒陳普、吳正理等曾隱居于此。有桃源庵、開源堂舊址。

    九曲溪
    發(fā)源于三保山,經(jīng)星村入武夷山,折為九曲,到武夷宮前匯于崇溪。盤繞山中約7.5公里。是武夷山風(fēng)景的精華。每曲自成異境,淺的成灘,深的成潭,灘聲水勢,不一其變。游覽九曲山水,乘竹筏從星村順流而下,或從武夷宮溯流而上,時而掠過淺灘,急浪飛濺,忽又泛游澄碧深潭,波平如鏡,只半日時光,可覽盡兩岸千峰競秀。

    云窩
    在武夷山五曲接筍峰和六曲仙掌峰之間。依崖臨水,奇石盤錯。每當(dāng)晨昏,常有云霧飄泊,故名。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陳省隱居此地。

    天心巖
    在武夷山東北部。全山百二十里度之,是峰居其中央,猶天之樞極,故曰天心。山北著名的名勝古跡,如流香澗、玉柱峰等都在它的周圍。巖下有寺,清代改名永樂禪寺。樓閣嵯峨,是全山最大的寺院之一。天心巖是武夷山產(chǎn)茶區(qū)之一,寺西九龍窠山腰,是馳名中外的“大紅袍”巖茶產(chǎn)地?!按蠹t袍”以早春幼芽勃發(fā)、通樹艷紅似火袍而得名,現(xiàn)僅有3叢,極為名貴。

    天車架
    在武夷山東北部丹霞嶂上。丹霞嶂是一座形如城墻的峭壁巖嶂。在距地30余米的嶂壁上,有一串裂隙巖洞,洞內(nèi)構(gòu)筑一列木樓,半懸洞口,洞沿設(shè)有圍欄和吊架。從嶂下仰望,儼然半空樓閣。傳說是清咸豐年間(1851-1861),當(dāng)?shù)厝腋患?,為逃避太平軍而在此營造的避難所。

    天游峰
    在武夷山五曲隱屏峰后。巍然高聳,獨出群峰,常有云霧彌漫,登其巔,觀云海,有如天上邀游,故稱天游。為武夷第一勝地。絕頂有一覽亭,高踞萬仞之巔,四周有諸名峰拱衛(wèi),三面有九曲溪環(huán)繞,武夷全景盡收眼底。徐霞客評點說:“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此峰固應(yīng)第一也?!?/p>
    水簾洞
    在武夷山天心巖南1公里,是武夷山最大的巖洞,有“山中最勝”之稱。巖壁高寬各數(shù)十丈,上凸下凹,形成巖穴。洞內(nèi)敞亮可容千人,依崖散建數(shù)座不施片瓦的廟宇,中以祀宋代劉子翬、朱熹、劉珙的三賢祠最為著名。巖頂有兩道終年不竭的流泉,微風(fēng)吹動,化為水珠,儼若懸掛洞頂?shù)膬煞楹?,注入巖下浴龍池。

    玉女峰
    在武夷山二曲溪南。突兀挺拔,巖石秀潤有光潔,峰頂草木參簇,宛如山花插鬢、亭亭玉立的少女,故名。此峰與大王峰隔岸相峙,其間橫亙一堵黛色巖石,名曰鐵板嶂。峰下有浴香潭。右側(cè)有一圓石叫鏡臺。

    御茶園
    在武夷山四曲溪南、更衣臺之左。又稱焙局。是元代官府督制貢茶之所。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罷貢,園廢?,F(xiàn)有呼來泉(即通仙井)等遺址。

    沖佑萬年宮
    在武夷山九曲溪口、大王峰麓。俗稱武夷宮。始建于唐天寶年間(742-756),初名天寶殿。清代改曰沖佑萬年宮。是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之一,宋代著名學(xué)者陸游、辛棄疾、朱熹、劉子翬等曾先后主管觀事。宋明兩代,規(guī)模宏敞,殿宇多達300余間,清代中期逐漸傾坍。主殿于1990年重修。

    虎嘯巖
    在武夷山二曲溪南。巖四壁聳峙,高勒云際,形似伏虎。有巨洞,山風(fēng)穿過呼嘯傳聲,故名。上有虎嘯庵,旁有駐真洞,附近有不浪舟、集云關(guān)等八景,尤以有如小兒牙牙學(xué)語的語兒泉,泉水甘洌,久負盛名。

    架壑船棺
    在武夷山九曲溪兩岸和北山一些巖峰的懸崖壁洞中。外形若船,故稱架壑船,是古代當(dāng)?shù)氐囊环N葬具。因其形制獨特,又存放于高空懸崖隙洞,為歷代游人學(xué)者所注意。

    倒流留香澗
    在武夷山天心巖北麓。武夷全山溪澗都東奔匯入崇溪,唯獨此澗由東南倒流入山。澗旁丹崖壁立,青藤垂蔓,一叢叢山蕙、石蒲、蘭花散發(fā)出一縷縷幽香。明詩人徐熥睹此景,改其名為留香澗。北有清涼峽,峽內(nèi)危巖夾澗,水清沙細,午間方見日照。

    紫陽書院
    在武夷山五曲隱屏峰下。是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講學(xué)處。初名武夷精舍,南宋末年擴建,稱紫陽書院,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改稱朱文公祠。朱熹曾在此從事著述和講學(xué)活動達10年之久,生徒眾多,影響深遠。

    漢城遺址
    在武夷山市興田鎮(zhèn)城村,距市區(qū)35公里。城址坐落于連綿起伏的丘陵地上。東、西、北三面崇溪環(huán)繞,依山傍水,地勢險要。面積48萬平方米。城墻夯土建筑,周長1896米,城門兩座。城內(nèi)探明大型建筑群基址4處,冶鐵作坊遺址5處,居住區(qū)15處以及烽火臺、排水系統(tǒng)、古道路多處。中心建筑區(qū)是一組大型宮殿建筑。反映了漢代閩越族人民建筑成就。城址保存相當(dāng)完整。

    建陽區(qū)
    書林門
    在建陽區(qū)麻沙鎮(zhèn)書坊鄉(xiāng)。書坊古稱崇化,當(dāng)時盛產(chǎn)麻竹、紅梨木,造紙和雕版資源豐富,是宋代雕版印刷中心之一??逃〉臅婪Q“麻沙版”,流傳海內(nèi)外,與浙江杭州、四川眉山所刻書籍并列為宋刻善本。宋朱熹曾在憶坊街建同文書院,以為藏書之所。清代以后,印書業(yè)漸趨衰落。書林門原為崇化里東門,其地為書市,四方書賈云集于此,刻書業(yè)繁榮,盛極一時。門高4.9米、寬5.3米,由斗磚鋪砌而成。正面門額鑲磚刻“書林門”,背面刻“鄒魯淵源”,皆楷書。

    朱熹墓
    在建陽區(qū)黃坑鄉(xiāng)后塘村。背靠九龍山之九龍崗。舊時有兩孔噴泉從崗前涌出,輿地家稱為龍歸后塘。墓地系朱熹生前所選。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xué)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卒建陽考亭,十一月二日與夫人劉氏合葬于此。墓頂為圓丘形,周壁以鵝卵石壘砌,后立石碑。形制較簡樸。附近有“文武百官至此下馬”和清乾隆年間(1736-1795)所立的禁止在墓田放鴨石碑。另有神道碑,豎于距墓1公里處的虎頭山坳。

    宋慈墓
    在建陽區(qū)崇雒鄉(xiāng)昌茂村西北山林中。墓為圓形土堆石砌,直徑1.9米,高1.7米。宋慈(1186-1249),建陽童游里人,南宋著名的法醫(yī)學(xué)家。嘉定十年(1217年)進士。歷任今廣東、湖南等省提點刑獄等職,淳佑九年(1249年)病歿廣東任所。他總結(jié)宋代以前法醫(yī)學(xué)經(jīng)驗,結(jié)合本人實踐,于62歲時著《洗冤集錄》一書,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較完備的法醫(yī)學(xué)專著。此書至今在法醫(yī)科學(xué)上仍有重要價值,曾先后被譯成朝鮮、日本、法、英、荷、德、俄等國文字。

    考亭書院
    在建陽區(qū)考亭村,距縣城2.5公里。為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晚年居住和講學(xué)之地。紹熙三年(1192年)朱熹筑室居此,因四方來求學(xué)的人眾多,復(fù)建屋于居室之東,稱為竹林精舍,后改名滄州精舍。寶慶元年(1225年)建陽縣令劉克莊建祠紀念。淳佑四年(1244年)詔為書院,御書“考亭書院”匾額。

    松溪縣
    湛盧山
    在松溪縣茶平鄉(xiāng)。主峰港云峰距城12公里。廣袤數(shù)十里。群山逶迤,重巒疊嶂,有湛云、玉女、劍爐峰峙立。形似筆架,終年云霧凝聚。登湛云峰之巔,可觀賞旭日初升及云海變幻奇景,并俯瞰城關(guān)全貌。相傳春秋時,歐冶子曾在山中鑄劍,以其為越王所鑄五劍之一湛盧為山名。爐岸傳為歐冶子鑄劍爐址。有試劍石,深可數(shù)丈,其痕筆直。因宋理學(xué)家朱熹筑“吟室”于山,歷代文人墨客接踵前來探勝。山頂有古剎清涼寺,始建于唐神龍年間(705-707)?,F(xiàn)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等建筑。寺南原為宋寶文閣待制陳戩祠,后改稱大奶殿。

    宋奎光塔
    在松溪縣松源鎮(zhèn)。

    宋九龍窯遺址
    在松溪縣松源鎮(zhèn)。

    津巖石刻
    在松溪縣鄭墩鎮(zhèn)。

    晉古墓遺跡
    在松溪縣渭田鎮(zhèn)。

    羅漢寺
    在松溪縣河?xùn)|鄉(xiāng)。

    久福寺
    在松溪縣舊縣鄉(xiāng)。

    中峰寺
    在松溪縣舊縣鄉(xiāng)。

    回龍塔
    在松溪縣溪東鄉(xiāng)。

    報恩寺
    在松溪縣花橋鄉(xiāng)。

    積闡寺
    在松溪縣祖墩鄉(xiāng)。

    光澤縣
    杉關(guān)
    在光澤縣。

    鐵牛關(guān)
    在光澤縣。

    洞光巖 
    在光澤縣管蜜村。

    清司前泰安橋
    在光澤縣。

    新石器古遺址
    在光澤縣止馬鎮(zhèn)。

    商周古遺址
    在光澤縣止馬鎮(zhèn)。

    紗帽石
    在光澤縣島石村。

    獅子崖
    在光澤縣島石村。

    武夷天地
    在光澤縣寨里鎮(zhèn)。

    宋銀場遺址
    在光澤縣寨里鎮(zhèn)。

    明城垛遺址
    在光澤縣崇仁鄉(xiāng)。

    浦城縣
    宋窯址
    在浦城縣大口窯村。

    南宋真德秀故居
    在浦城縣仙陽鎮(zhèn)。

    越王臺
    在浦城縣南浦鎮(zhèn)。

    仙樓山
    在浦城縣南浦鎮(zhèn)

    夢筆山
    在浦城縣南浦鎮(zhèn)

    巖頂寨
    在浦城縣富嶺鎮(zhèn)雙田。

    天仙庵
    在浦城縣富嶺鎮(zhèn)雙田。

    漢陽城遺址
    在浦城縣仙陽鎮(zhèn)。

    吳興城遺址
    在浦城縣萬安鄉(xiāng)。

    政和縣
    唐黃巢屯兵處
    在政和縣黃念山。

    護國寺
    在政和縣鳳林村。

    舊鎮(zhèn)衙
    在政和縣鎮(zhèn)前鎮(zhèn)。

    跑馬場
    在政和縣鎮(zhèn)前鎮(zhèn)。

    官倉嶺
    在政和縣鎮(zhèn)前鎮(zhèn)。

    天燭巖
    在政和縣寶巖村。

    彩虹橋
    在政和縣寶巖村。

    十八音洞
    在政和縣寶巖村。

    巖船
    在政和縣寶巖村。

    佛子巖
    在政和縣外屯鄉(xiāng)獅子巖村。

    清平寺
    在政和縣澄源鄉(xiāng)。

    風(fēng)雨寺
    在政和縣澄源鄉(xiāng)。

    寶崖
    在政和縣。

    順昌縣
    合掌巖
    在順昌縣。

    寶山
    在順昌縣大干鎮(zhèn)。

    七臺山
    在順昌縣大干鎮(zhèn)。

    玉龍泉
    在順昌縣洋口鎮(zhèn)石溪。

    余良弼神醫(yī)碑
    在順昌縣水南鎮(zhèn)。

    獅峰
    在順昌縣。

    仙峰廟
    在順昌縣鄭坊鄉(xiāng)。

    虎山塔
    在順昌縣謝屯。

    清鐵井欄
    在順昌縣嵐下鄉(xiāng)。

    古佛庵
    在順昌縣嵐下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