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南平市人物

    南平市

    曹輔(?-1127)
    南劍州(今福建南平)人。第進士。又中詞學兼茂科,授秘書省正字。奏論徽宗多微行,不臨朝理政,編管郴州。靖康元年(1126),召為監(jiān)察御史。除御史中丞,旋拜延康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未幾,免簽書樞密院事。遇事敢言無隱,不肯阿附權貴。高宗即位,復原職,不久死。

    建甌市
    曹修古
    建成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舉進士。遷秘書丞、同判饒州,授監(jiān)察御史。上奏論四事:行法令、審故事、惜才力、辨忠邪。時崇建塔廟,議修金閣,用費很大,修古極論此風不可長。出知歙州,入為殿中侍御史。宋章獻太后侄劉從德死,錄其姻戚、廝役八十人將起授官秩,修古與楊偕等交章議論。太后怒,貶知興化軍。居諫官,遇事盡言,無所畏懼。以清廉著稱。死,家貧,不能歸葬。太后死,贈右諫議大夫。

    楊榮(1371-1440)
    建安(福建建甌市)人。明建文進士,初授編修。永樂時入文淵閣,更名榮。以多謀善斷為成祖所重,多次隨帝北征。永樂十八年(1420年),晉文淵閣大學士。仁宗時,升遷工部尚書。英宗時,與楊士奇、楊溥同輔朝政,時稱“三楊”。正統(tǒng)五年(1440年),乞歸掃墓,命中官護行,還至武林驛而卒。贈太師,謚文敏。

    李默(?-1556)
    甌寧(今福建建甌)人。明正德末進士。選庶吉士。嘉靖時,歷官戶部主事、兵部員外郎、太子少保兼翰林學士。曾被王憲彈劾貶官。嚴嵩執(zhí)政,把持對官員罷免升遷大權。默常堅持自己意見,嵩懷恨,借故奪職為民。后召用,會試策問,以誹謗罪下獄,死獄中。復官,萬歷中,謚文愍。

    劉德浦(1896-1979)
    高級工程師。建甌人。早年畢業(yè)于煙臺海軍學校。1925年至1927年在美國海道測量局考察?;貒?。曾任海道測量艦艦長、海道測量局局長。建國后,歷任海軍海道測量局技術顧問。是我國海道測量機構早期創(chuàng)建人之一。

    邵武市
    黃峭(873-953)
    邵武人。后唐莊宗時任工部侍郎,晚年棄官還鄉(xiāng),創(chuàng)辦和平書院。娶三妻,生二十一子。為使子孫自立,僅留三長子侍故里,其余諸子則分遣四方,任擇勝地,自創(chuàng)家業(yè)。二十一股子孫繁衍,今后裔遍布閩、粵、贛、臺灣及港、澳、東南亞各地,即是著名的“紫云黃氏”,黃峭為開基始祖。

    黃履(?-1101)
    邵武人。舉進士。歷知諫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同修國史,御史中丞。哲宗即位,為翰林學士。劉世安揭發(fā)其黨附蔡確等罪,罷知越州。紹圣初,入為御史中丞,奏劾司馬光廢除新法罪,擢尚書右丞。以營救鄒浩,罷知亳州?;兆诹ⅲ瑥蜑樯袝邑?。旋罷,提舉中太一宮,卒。

    黃潛善(?-1130)
    邵武人。舉進士。宣和初,為左司郎。靖康初,康王開大元帥府,潛善為副元帥。高宗即位,拜中書侍郎,逐斥李綱、張所,殺害上書抗金的太學生陳東、歐陽澈。內侍邵成章、御史馬伸先后奏劾黃潛、汪伯彥誤國罪,俱被貶黜。潛善為左仆射兼門下侍郎。鄆、濮相繼為金兵攻陷,高宗南渡,中丞奏劾,潛善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落職居衡州。又論潛善、伯彥誤國罪,復貶置英州,旋卒于梅州。

    李綱(1083-1140)
    祖籍邵武,居無錫。北宋政和進士。宣和七年(1125年)任太常少卿。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圍汴京(河南開封市),力主堅守,反對遷都。欽宗即位,以尚書右丞任親征行營使,迫使金兵撤退。次年高宗趙構即位,李綱任右相,提出抗金建國十策,僅七十天,被劾遭貶。后任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多次上疏,陳述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以疾辭官。

    施宜生(?-1160)
    邵武人。博聞強記,未成年就由鄉(xiāng)貢入太學。北宋末,為潁州教授。后降金屬齊,上書陳取宋之策,授大總管府議事官。齊廢,升太常博士。歷翰林直學士、翰林侍講學士。正隆四年(1159)底,因暗喻金將伐宋,返金被殺。

    杜杲(1173-1248)
    邵武人。以父蔭入官,攝閩尉,為江、淮制置使幕司。他率部解滁州圍,敗金兵。調江山丞,為廬州節(jié)度推官,知六安縣,改知定遠縣及安豐軍,屢與元軍激戰(zhàn)。進敷文閣學士,遷刑部尚書、兼吏部尚書。告老,進龍圖閣。卒,贈同府儀同三司。

    任希夷
    祖籍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徙居邵武。淳熙進士。少刻苦讀書。調浦城主簿。從朱熹學,篤信力行。開禧元年(1205),主太常寺簿。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請謚先儒周敦頤、程顥、程頤。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后提舉臨安洞霄宮。卒,贈少師,謚宣獻。

    黃鎮(zhèn)成(1288-1362)
    邵武人。元延佑間赴試不第,遂歷游江楚名山及燕、趙、齊、魯各地,循海路而還。在邵武城南筑室名南田耕舍,潛心治學,隱居著書。其山水詩風情聲韻,藝術成就較高。

    武夷山市
    柳永(約980-1053)
    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原名三變,字耆卿,人以其排行稱柳七。北宋景佑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亦稱柳屯田。不久因作詞忤旨,不復擢用。曾多次漫游,浪跡江淮、揚州、長安、成都、鄂州等地。卒于潤州。詞風委婉,善于渲染,被譽為宋詞“婉約派”宗師。其作品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之說。

    胡安國(1074-1138)
    建寧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早年徙居潭州(治今湖南長沙市)。北宋紹圣進士。曾任太學博士,提舉湖南學事,因忤蔡京被除名。隱居衡山紫云峰下,筑碧泉書堂,專心著述。后為欽宗召對,除中書舍人;出知通州(江蘇南通市),高宗召為給事中。官至寶文閣直學士。卒謚文定。平生篤志于經(jīng),著《春秋傳》,借史事寄寓愛國情懷,自明初定為科舉考試專用書。

    劉夔
    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舉進士。補廣德軍判官,遷尚書屯田員外郎,權侍御史。歷江西、兩浙、淮南轉運使,權三司度支副使等。桂陽監(jiān)蠻唐和起事,以右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率師鎮(zhèn)壓,敗唐和于銀江源,破其巢穴,蠻民遠逃。遷工部侍郎,知福州。宋英宗即位,授吏部。終年八十三。

    劉珙(1122-1178)
    建寧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第進士。累遷禮部郎官。因事忤秦檜,被逐。檜死,召為大宗正丞。歷知泉、衢、潭州,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等。因事出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改知潭州、湖南安撫使,淳熙二年(1175),移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行宮留守。有政績。以疾請致仕,臨終前手書未能替國報仇雪恥為恨。卒,贈光祿大夫,謚忠肅。

    丘辰(1900-1972)
    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1931年畢業(yè)于法國波亞芝野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并加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后任廣西大學講師、教授。建國后,歷任農工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區(qū)委主任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一至三屆政協(xié)副主席。是第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建陽區(qū)
    陳升之(1011-1079)
    建州建陽人。第進士。歷知封州、漢陽軍,知諫院,侍御史知雜事,樞密副使等。熙寧二年(1069),同制置三司條例司,與王安石共事。數(shù)月,拜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請免條例司,得罪安石。升之為人深狡,善附會以取富貴,時人譏之為“筌相”。卒,贈太保、中書令,謚成肅。

    游酢(1053-1123)
    建州建陽人。世稱存山先生。北宋元豐進士。歷官太學博士、監(jiān)察御史,曾任職齊州(山東濟南市)、泉州(屬福建),出知漢陽軍(湖北武漢市)及和、舒、濠(安徽和縣、潛山、鳳陽縣)三州。與楊時師事程頤。一次與楊時訪程在門外雪地里等候程頤睡醒,后世有“立雪程門”的故事流傳。與楊時、呂臨、謝良佐并稱程門四大弟子。

    陳師錫(1057-1125)
    建州建陽人。熙寧進士。調昭慶軍掌書記。蘇軾得罪下獄,親朋多畏避,師錫為之餞行。歷監(jiān)察御史、秘書省校書郎、工部員外郎,知宣、蘇諸州等。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為司馬光等訟冤,劾蔡京、蔡卞之罪,出知潁、滑等州。坐黨論,監(jiān)衡州酒,又削官置郴州。卒。紹興中,贈直龍圖閣。

    范致虛(?-1129)
    建州建陽人。舉進士。崇寧初,授起居舍人,擢中書舍人,任兵部侍郎。入居要職,出典大郡十五年。附張商英,貶通州。后復官,歷尚書左丞、知大名、河南府及鄧州等。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犯,為陜西宣撫使,取潼關,金兵圍京城,奉詔率步騎,號稱二十萬援京師,用僧人趙宗印為將,為金兵擊敗。高宗即位,知鄧州。金兵犯境,遂循逃,貶安遠軍節(jié)度副使,安置英州,起知鼎州,行至巴陵卒。贈銀青光祿大夫。

    蔡元定(1135-1198)
    建州建陽人。號西山先生。南宋乾道間,師事朱熹。年四十不就科舉。先后隨朱熹在云谷山、武夷山及考亭講學。慶元二年(1196年),韓侂胄誣理學為偽學,興偽學之禁,被謫道州。病逝謫所。

    宋慈(1186-1249)
    福建路建陽人。字惠父。南宋嘉定進士。曾任知縣通判、提刑、經(jīng)略安撫使等職,并四度擔任法官職務,他據(jù)多年積累的醫(yī)學和法醫(yī)知識,于淳佑七年(1247年)在湖南提點刑獄任內,完成法醫(yī)學專著《洗冤集錄》。詳述了檢驗步驟,尸體勘別,四時尸變,死因以及兇殺、自刎、繩縊、服毒、火燒、水溺種種辨生前死后,真假傷痕諸種知識。博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傷科、骨科,以及生理、病理、藥理、診治、急救、解剖諸方面。此書刊行后,歷為刑獄官必備之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yī)學的權威著作。先后被翻譯成韓、日、法、英、荷、德、俄等文字出版。

    蔡抗(1193-1259)
    建州建陽人。紹定進士。疏論權奸不可復用,太子不可不早定。歷樞密院編修官兼屯田郎官,宗正少卿兼國子司業(yè)等職。以同簽書樞密院事,差兼同得舉編修《經(jīng)武要略》。擢同知樞密字事,拜參知政事,旋以端明殿學士、提舉洞霄宮。守本官致仕。卒,謚文肅。

    松溪縣
    吳執(zhí)中
    建州松溪人。嘉祐進士。大觀初,擢兵部侍郎,進御史中丞。正直不阿,不附權貴。劾劉炳兄弟、宋喬年父子,俱為蔡京客?;兆谂?,執(zhí)中黜知滁州,以集賢殿修撰知揚州,復拜御史中丞。時京罷相,執(zhí)中奏劾龐恭孫、趙遹開邊,置梓、夔諸夷州,請懲治其罪等。其所論多施行,遷禮部尚書。張商英罷相,被劾奪職。卒于家。

    光澤縣
    陳泰(?-1470)
    光澤人。舉鄉(xiāng)試第一名,授安慶府學訓導。明正統(tǒng)時,歷官御史、四川按察使。巡撫貴州、山東,懲奸惡除貪官,威稜甚峻。參議陳敏彈劾他擅自杖責武官,打死輿夫,逮下獄,定罪問斬。景帝監(jiān)國,赦出復官。令把守紫荊關。也先入犯,丟失,降為事官。景帝元年(1450)升為大理右少卿。曾把守白羊口。巡撫保定六府。監(jiān)督治理河道,自儀真至淮安,疏浚渠百八十里,堵塞決口九處,筑堤壩三處,役夫六萬,數(shù)月而畢。天順間,歷官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總督漕運兼巡撫淮、揚諸府,蒞淮三年,致仕歸。成化六年死。

    浦城縣
    黃震
    建州浦城人。舉進士。累遷著作佐郎、通判遂州。嘗給兩川軍士緍錢,詔至西川,東川不及,震開州颙給錢如西川,軍心安定,詔始至。擢尚書都官員外郎,提點湖北路刑獄,除江、淮發(fā)運使。李溥任發(fā)運使十余年,奸贓狼籍,為丁謂黨羽,無敢言及其事。震赴職后,揭發(fā)溥奸贓數(shù)十事,溥坐罷去。徙廣東轉運使。廣南歲進異花數(shù)千,至京師,枯死者十之八九,沿途之民頗受煩擾,震奏罷之。震在真宗朝數(shù)言事,多為眾人所不敢言者。

    楊億(974-1020)
    建州浦城人。年十一,太宗召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第,遷光祿寺丞。真宗即位,拜左正言,預修《太宗實錄》,與王欽若同修《冊府元龜》。官至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判館事。為人耿介,喜誨后進。博學善文,擅長史學、典章制度。

    楊紘
    億從子。以蔭歷官知鄞縣。鄞濱海,惡少販魚鹽,掠商人財物入海,吏不能禁。紘諭以禍福,再不敢為盜。以億文進獻,賜進士出身。提點江東刑獄,除轉運、按察使。江東饑,開義倉賑濟。對慕僚嚴正,常言不法之人不可貸,與王鼎、王綽號稱“江東三虎”。官至太常少卿,卒。

    章得象(978-1048)
    原籍泉州,后居浦城。第進士。歷知臺州,直史館,后部郎中,知制誥,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同知樞密院事等。后拜相,無所建樹。慶歷五年(1045),徙判河南府。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獻太后臨朝聽政,宦官方盛,太后每遣內侍至學士院,得象必正色以待,或不交一言。在中書八年,其族人親戚,皆抑而不進。死,贈太尉兼侍中,謚文憲?;实v中,改謚文簡。

    吳育(1004-1058)
    建州浦城人,一說建安(今三明建寧)人。舉進士。歷知臨安、通判蘇州、右正言。宋仁宗寶元間,元昊稱帝建國,朝議出兵問罪,唯育言不可。除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徙知開封府。慶歷五年(1045),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參知政事。后以資政殿大學士、尚書左丞、知河南府。育在朝,遇事敢言,常與宰相賈昌朝爭論于帝前,左右為之失色,卒,贈吏部尚書,謚正肅。

    吳充(1021-1080)
    吳育弟。建州浦城人。舉進士高第,調谷熟主簿,入為國子監(jiān)直講、吳王宮教授,作《六箴》(即視、聽、好、學、進德、崇儉)以獻。熙寧元年(1068),知制誥。八年(1075),進檢校太傅、樞密使,代王安石為同平章事,反對推行新法。元豐三年(1080),罷為觀文殿大學士、西太一宮使。卒,贈司空兼侍中,謚正憲。

    張詵
    建州浦城人。第進士。通判越州。擢陜西轉運副使,以直龍圖閣,知秦州。以前守邊將吏貪功,多從羌地獵射,引起邊患。遂申令不得再犯;獲一人,斬于境上,羌民喜悅。遷天章閣待制、知熙州。元豐初,加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徙杭州。累官正議大夫。卒。

    章楶(1027-1102)
    建州浦城人。以蔭得官。第進士。歷知陳留縣、提點湖北刑獄、成都路轉運使、右司員外郎等。紹圣中,知渭州,帥四路師出胡蘆河川,筑平夏、靈平城砦,天邊拓地。西夏派重兵圍平夏十余日。楶遣將夜襲西夏營帳,俘其驍將。擢樞密直學士。徽宗立,拜同知樞密院事。后為中太一宮使。

    章惇(1035-1105)
    祖籍建州浦城人。徙居蘇州。舉進士,調商洛令,與蘇軾游。熙寧初,王安石喜得其才,擢編修三司條例官。元豐三年(1080),拜參知政事。哲宗初即位,知樞密院事,與司馬爭論免役法不可廢除于宣仁太后簾前,觸怒宣仁太后。劉摯、蘇轍等交章奏劾,黜知當州。哲宗親政,起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倡“紹述”之說,重用蔡卞、蔡京等,實行新法,報復仇怨,興同文館獄,窮治元祐黨人,哲宗反對,才未能株連甚眾。極力反對歸還西夏城寨,斷絕歲賜,推行淺攻之策,進筑汝遮等城,宋、夏之戰(zhàn)復起。哲宗死,徽宗立,貶武昌軍節(jié)度副使,安置潭州,卒。政和中,追贈觀文殿大學士。

    章誼(1078-1138)
    建州浦城人。崇寧進士。歷殿中侍御史、大理卿、徽猷閣直學士、樞密都承旨等。紹興四年(1134),使金,與粘罕、兀室論事,不畏強暴。還,擢刑部尚書。五年(1135),以龍圖閣學士知溫州。立朝論事,秦疏近百篇,皆為經(jīng)國濟時之策。官至戶部尚書。卒,謚忠恪。

    真德秀(1178-1235)
    建州浦城人。南宋大臣、學者。南宋慶元進士,曾知潭州、福州。知泉州時,整理吏治,發(fā)展經(jīng)濟,使泉州海外貿易得到很大發(fā)展。第二次出任泉州時,“士民迎者塞洛陽橋”,“深山百姓老人扶杖而出,城中歡聲雷動”。官至參知政事。在朝對時政多所建言,奏疏數(shù)十萬言。為政主張任人唯賢,治學提倡朱熹理學。卒謚文忠。

    祖之望(?-1813)
    福建浦城人。乾隆后期進士。歷官太常寺少卿兼刑部郎中,湖北布政使,湖南、山東巡撫,刑部侍郎、尚書。熟悉律例,摘錄律例民間易犯者為《三尺須知錄》廣為宣傳。嘉慶十八年卒。

    政和縣
    順昌縣
    林特
    南劍州順昌人。仕南唐,授蘭臺校書郎。宋初,為長葛尉。后歷大理寺丞、三司副使、修玉清昭應宮副使等。為人邪險,善附會,與丁謂、王欽若、陳彭年、劉承珪號稱“五鬼”。仁宗即位,進刑部尚書、翰林侍讀學士。丁謂貶官,特亦落職知許州。還朝,病卒,贈尚書左仆射。長于吏事。奉詔撰《會計錄》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