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名勝古跡
汕尾市
- 得道庵
- 在汕尾市城區(qū)捷勝鎮(zhèn)。
- 黎明洞
- 在汕尾市城區(qū)捷勝鎮(zhèn)。
- 龜齡島
- 在汕尾市城區(qū)捷勝鎮(zhèn)。
- 遮浪巖
- 在汕尾市城區(qū)遮浪鎮(zhèn)。
- 南澳山
- 在汕尾市城區(qū)遮浪鎮(zhèn)。
- 鯉魚尾
- 在汕尾市城區(qū)。
- 媽宮廟
- 在汕尾市馬宮鎮(zhèn)。
- 倚壁虎炮臺(tái)
- 在汕尾市馬宮鎮(zhèn)。
- 長沙炮臺(tái)
- 在汕尾市馬宮鎮(zhèn)。
陸豐市
- 元山寺
- 在陸豐市碣石鎮(zhèn)北郊玄武山上。瀕臨碣石灣。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改建,萬歷五年(1577年)寺依山建筑。共有99間間房,是一座頗具規(guī)模的四合院式建筑群體。高脊飛檐,雕梁畫棟。屋脊、梁架分別飾以具有地方傳統(tǒng)特色的精美貼瓷和金木雕。寺自宋以來兼奉“玄天上帝”,寺中至今還有“武當(dāng)飛來”匾額,神像兼有佛道匯流的特點(diǎn)。寺附近保存有抗倭名將俞大猷的“萬世太平”等石刻,寺內(nèi)有清同治六年(1867年)皇帝欽賜的“威宣嶺表”、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題送的“水德靈長”、光緒十三年(1887年)黑旗軍首領(lǐng)劉永福題送的“丕冒海隅”等40余塊匾額。山門對(duì)面有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1986年重建的古戲臺(tái),造型古樸,氣勢(shì)雄渾。寺后有全部由精雕細(xì)琢的花崗巖石壘砌而成的福星壘塔,聳立于古榕濃蔭之間。寺院、戲臺(tái)、石塔,三者處于同一軸線上,互相呼應(yīng),漸次抬高。
- 福星壘塔
- 在陸豐市。
- 甲秀樓
- 在陸豐市。
- 水月宮
- 在陸豐市金廂鎮(zhèn)。
- 定光寺
- 在陸豐市河西鎮(zhèn)。
- 嚴(yán)前
- 在陸豐市河西鎮(zhèn),為風(fēng)景旅游區(qū)。
- 紫竹觀
- 在陸豐市河西鎮(zhèn)。
- 三元殿
- 在陸豐市河西鎮(zhèn)。
- 金廂灘
- 在陸豐市玄武山。
- 華山寺
- 在陸豐市南塘鎮(zhèn)。
海豐縣
- 海豐紅宮*
- 在海豐縣城內(nèi)。原為建于明代的海豐學(xué)宮。1927年10月在彭湃領(lǐng)導(dǎo)海豐人民繼四月、九月兩次武裝暴動(dòng)后,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奪取了政權(quán)。同年11月18日至21日,在此召開海豐全縣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huì)。并于21日宣布海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從此孔廟改稱紅宮。
- 海豐紅場(chǎng)*
- 在海豐縣縣城緊鄰紅宮。原為明代藏官廩的“社倉”,清代稱“東倉”。后辟為海豐縣體育場(chǎng),仍沿稱東倉埔。占地約22,000平方米。1927年11月21日,彭湃指示在此興建“紅場(chǎng)”,籌備慶祝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huì)。經(jīng)十晝夜突擊施工,興建了紅臺(tái)和紅場(chǎng)大門。12月1日,在此舉行了有幾萬人參加的海豐縣人民慶??h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huì)。大門上“紅場(chǎng)”二字系彭湃手書。
- 方飯亭
- 在海豐縣城北1公里五坡嶺。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從潮陽轉(zhuǎn)戰(zhàn)到此。元將張弘范率騎兵突襲,時(shí)宋軍正在開飯,文天祥指揮力戰(zhàn),不幸被俘,后就義于大都。明正德十年(1515年)在五坡嶺建此亭,以志紀(jì)念。亭為重檐八角攢尖頂,通高9米。亭內(nèi)再置一小亭,內(nèi)有文天祥畫像及衣帶銘記碑。亭前還豎有一碑,上刻“一飯千秋”四字。
- 彭湃故居
- 在海豐縣城東郊龍舌埔。1896年10月22日彭湃誕生于此,并在此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shí)代。1925年3月,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攻克海豐后,周恩來曾在此與彭湃研究工作,革命軍顧問鮑羅廷、加倫將軍曾在此住宿。1925年6月革命軍回師廣州,國民黨軍閥陳炯明殘部重陷海豐城時(shí),故居遭焚毀。1986年按原貌重建。故居坐北向南,面臨龍津溪。為一半中半西的四合院式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占地868平方米,建筑面積480平方米。主樓兩層,前廊仿西式建筑。故居門前的龍舌埔,是大革命時(shí)期海豐許多重要集會(huì)的場(chǎng)所。故居?xùn)|側(cè)得趣書室是彭湃的書房。
陸河縣
- 上護(hù)溫泉
- 在陸河縣。
- 燕子巖
- 在陸河縣。
- 水唇觀天嶂
- 在陸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