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深圳市名勝古跡
- 宋少帝陵
-
在深圳市蛇口半島南端赤灣畔的赤灣村小南山麓。是一座紀念性的陵墓。始建年代不詳,最早一次重修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時并無墓碑,1911年當?shù)刳w氏族人再次重修并立墓碑。傳說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南宋軍隊在新會崖門兵敗,丞相陸秀夫負少帝趙昺蹈海殉國,少帝遺體隨海漂流至赤灣,為當?shù)厝怂鶜氃?。墓背山面海,建筑分為墓堂、祭堂、享堂和墓冢四部分,灰砂砌筑,?guī)模不大,全墓長9米。
- 赤灣炮臺
-
在深圳市蛇口半島南端赤灣兩側(cè)的小山頂上。赤灣地理位置重要,據(jù)史書記載,古代船舶往來廣州與南洋諸國,皆經(jīng)此地。從明代起,官府已在附近的南山設(shè)置墩臺以防海盜,清康熙年間(1662-1722)始于赤灣修建炮臺。炮臺雄踞赤灣兩側(cè),左右呼應(yīng),扼險而守,光緒年間(1875-1908)廢置。
- 中英街
-
在深圳市沙頭角鎮(zhèn)內(nèi)。沙頭角舊稱桐杌墟。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次年又訂立《香港英新租界合同》,勘定中英街地界線,并在徑肚村途經(jīng)沙蘭河豎立界石,形成中英地界。隨著附近居民在地界兩邊從事商品的交歇活動,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英街取代了中英地界。中英街全長250米,寬4-5米,中軸有7塊距離不等的界石。界石高72厘米,上寬30厘米,下寬36厘米,兩面分別用中、英文刻上立石時間、界石順序號。
- 大鵬所城舊址
-
在深圳市大鵬鎮(zhèn)鵬城村。大鵬守御千戶所置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洪武二十七年筑城。有門樓、敵樓、護城河等。清代屢有修葺。城內(nèi)現(xiàn)存主要建筑物有振威將軍第、劉起龍將軍第等,建筑規(guī)模宏偉,保存完好。大鵬所城原為防御海盜、倭寇侵擾而設(shè),清初為大鵬所防守營,康熙年間(1662-1722)又改為大鵬水師營,成為一個管轄珠江外洋東部海路的海防軍事機構(gòu)。
- 振威將軍第
-
在大鵬所城舊址內(nèi)。為清道光年間(1821-1850)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府第。賴恩爵字簡廷,寶安大鵬(今屬深圳市)人。少時隨父賴英揚入伍。因在中英九龍之戰(zhàn)和官涌之戰(zhàn)中,戰(zhàn)功卓著,被道光帝賞戴花瓴,授“巴圖魯”(勇士)稱號,并提升為副將,后為南澳鎮(zhèn)總兵。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擢升為廣東水師提督,封振威將軍。將軍第建于道光二十四年。建筑為四合院式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