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人物
東莞市
- 何真(?-1387)
- 東莞人。元至正初,任河源縣務副使。后棄官歸,組織地方武裝。與軍民起義軍為敵,元進封他為貴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1386),廖永忠?guī)浰妸Z取廣東,他才投降。后歷任浙、湖廣布政使、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封東莞伯。當官頗有聲望,尤喜歡儒學,愛讀書寫文章。征云南,曾隨同其子貴前往,籌畫軍餉,設置郵驛,后致仕,死。
- 翟溥福
- 東莞人。明永樂二年(1404)進士。歷知青陽、新干,遷刑部主事、員外郎。正統(tǒng)初,任南康知府。釋系獄,筑鄱陽湖石堤,復興廬山“白鹿書院”,以年老乞歸。民涕泣挽留,且建祠湖堤祀之,又配亭“白鹿書院”之“三賢祠”。
- 羅亨信
- 東莞人。明永樂二年(1404)進士。歷官工科給事中、吏科右給事中。因事貶到交址為吏。仁宗嗣位,召為御史。核算通州倉儲,巡按畿內,清軍山西,皆有名聲。英宗即位,升右僉都御史。正統(tǒng)時,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大同。土木之變,人心惶惶,有人建議放棄宣府城守,官吏軍民紛紛爭出城。他仗劍坐城下,令:“出城者斬”。又誓將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景帝即位,升任左副都御史。年七十四,致仕,歸八年,卒于家。
- 彭誼
- 東莞人。明正統(tǒng)中,由鄉(xiāng)舉授工部司務,因推薦改任御史。景泰中,歷官大理寺丞、右僉都御史,提督紫荊、倒馬諸關。天順中,歷官紹興知府、工部左侍郎。在紹興九年,筑白馬閘防海潮?;菡醵唷3苫哪辏?468)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好古博學,通律歷、占象、水利、兵法之術。平居謙厚簡默,臨事毅然果斷。鎮(zhèn)遼八年,軍令振肅。年未老,四次上疏告歸,家居四十余年死。
- 袁崇煥(1584-1630)
- 東莞人。明萬歷進士,授邵武知縣。有膽略,好談兵。天啟二年(1622年),擢升兵部主事。曾單騎出山海關,遍閱形勢,還京自請守邊。遂以僉事監(jiān)關外軍。他內撫軍民,外整邊備,督修寧遠等城,勞績大著,累進按察使。六年,后金軍以十三萬之眾攻寧遠,被擊退,努爾哈赤受傷死,史稱寧遠大捷。因功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七年,又挫敗皇太極進攻,稱寧錦大捷。崇禎元年(1628年),被任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鎮(zhèn)寧遠。二年,清兵繞道攻入關內,遂星夜馳援,引兵入護京師。因崇禎中皇太極反間計,遭冤入獄,次年被殺。
- 張家玉(1616-1647)
- 東莞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改庶吉士。李自成陷京師投降。自成敗,南歸。從唐王入福建,由翰林侍講升任右僉都御史。清兵破廣信、汀州,歸鄉(xiāng)里。與舉人韓如璜結鄉(xiāng)兵攻東莞城,仕永明王,升兵部尚書。好擊劍,任俠,與草澤豪士交游,所至多歸附。曾得眾數(shù)千,取龍門、博羅、連平、長寧,至多歸附。攻惠州,克歸善,還屯博羅。清兵圍攻,走龍門,復募兵萬余人,據(jù)增城。清步騎萬余來攻,大戰(zhàn)十日,力竭,被圍,投水死。永明王贈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增城侯,謚文烈。
- 陳象明
- 東莞人。明崇禎初進士。授戶部主事,榷稅淮安,以清廉聞名。遷湖南道副使。唐王時,征餉廣西。永明時,征調士兵,東至梧州榕樹譚,遇清兵,戰(zhàn)敗,死難。
- 蘇觀生(?-1646)
- 東莞人。明崇禎中,由保舉授無極知縣,累遷戶部員外郎。福王立,升郎中。南京陷,走杭州。與鄭芝龍、鴻逵兄弟擁立唐王即位。累官至東閣大學士,參機要。數(shù)贊王出師,見鄭氏無所作為,乃赴贛州征兵。唐王死汀州,觀生退入廣州。適逢唐王弟自閩至,遂擁立為帝。時永明王亦在肇慶稱帝。兩王互相攻戰(zhàn)。清兵陷廣州,自盡。
- 王寵惠(1881-1958)
- 廣東東莞人。字亮疇。1900年畢業(yè)于北洋大學法科。次年留學日本。曾在東京參與創(chuàng)辦《國民報》,任英文部撰述。后赴歐美留學。1905年獲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11年回國。同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后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大理院院長。1927年后任國民黨政府司法部部長、司法院院長,海牙國際法庭法官。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部長、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1945年代表中國出席聯(lián)合國成立大會,參與制訂聯(lián)合國憲章。后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去香港。不久轉赴臺灣,任臺灣“司法院”院長。
- 鄧植儀(1888-1957)
- 土壤學家。廣東東莞人。1909年留學美國。1914年獲威斯康星大學土壤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廣東農業(yè)??茖W校校長,廣東大學農業(yè)科學院院長,中山大學農學院院長、教授,廣東土壤調查所所長,中山大學農學院土壤研究所所長。建國后,歷任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華北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yè)科學院研究員。三十年代初籌建廣東土壤調查所,創(chuàng)建中山大學土壤研究機構。是我國土壤學科的奠基人之一。與彭家元合著有我國第一本現(xiàn)代土壤學教科書《土壤學》。
- 蔣光鼐(1888-1967)
- 廣東省東莞縣新基村(三蔣村)人。國民黨陸軍上將。曾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福建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上將參議等職。是著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和“福建事變”的主要指揮和組織者之一。
- 容庚(1894-1983)
- 教授。東莞人。1926年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畢業(yè)。曾任燕京大學教授,北平古物陳列所鑒定員,北京大學、廣西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學教授。是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畢生從事古文字書法篆刻的教學和研究,對金文和青銅器的研究素負盛名。著有《金文編》、《商周彝器通考》、《殷契卜辭》、《武英殿彝器圖錄》等。
- 徐景唐(1895-1967)
- 廣東東莞縣榴花鄉(xiāng)鰲峙塘村人。國民黨陸軍中將。歷任第五軍軍長、第四路軍及廣東綏靖公署參謀長、第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廣州行營副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民革中央委員。
- 謝志光(1899-1967)
- 放射學家。東莞人。1922年畢業(yè)于湘雅醫(yī)學院。1925年赴美國留學。1926年獲密歇根大學醫(yī)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協(xié)和醫(yī)學院放射科主任。建國后,歷任嶺南大學醫(yī)學院教授、院長,中山醫(yī)學院教授,華南腫瘤醫(yī)院院長。是我國放射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1930年至1934年間,先后提出中國人的腸結核和長骨結核X線診斷標準。1936年首創(chuàng)對髖關節(jié)X線投照特殊體位,被稱為謝氏位。1962年提出鼻咽癌的臨床發(fā)展規(guī)律、晚期病例分型、分期標準。
- 王匡(1917-2003)
- 東莞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后,歷任《南方日報》社社長,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宣傳部部長,國家出版事業(yè)管理局局長,新華社香港分社第一副社長,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
- 楊官璘(1925-2008)
- 中國象棋名手,特級大師。東莞人。六歲即以善弈知名鄉(xiāng)里。1959年入廣東隊。歷任廣東隊教練?!断笃濉吩驴骶?。曾獲1956年、1957年、1959年中國象棋比賽全國冠軍。1962年與胡榮華并列中國象棋比賽全國冠軍。是四獲中國象棋比賽全國團體冠軍廣東隊的主將兼教練。
- 鄧錫銘(1930-)
- 光學專家。東莞人。195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后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對光學與激光有研究。是我國激光技術的開拓者。組建國內第一個激光研究所上海光機所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為我國激光核聚變研究和強激光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 陳鏡開(1935-2010)
- 舉重運動員、教練員,運動健將。東莞人。1955年入八一隊、國家隊。歷任國家舉重隊、廣東舉重隊教練,廣東省體委副主任,中國舉重協(xié)會主席。1956年以133公斤的成績,首破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成為我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6年至1964年,又先后八次打破最輕量級和次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
最輕量級舉重運動員陳鏡開的雙手挺舉成績,從1956年6月起曾以133公斤和135.5公斤兩次打破世界紀錄。1957年8月,他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第三屆青年運動會上,又以139.5公斤獲得最輕量級第一名。
圖為授獎儀式。
陳鏡開第九次破世界紀錄。
- 陳滿林(1941-)
- 舉重運動員,運動健將。東莞人。1959年被選入國家隊。1978年起任廣東隊教練。1965年在全國十單位舉重比賽中,以118公斤的成績打破56公斤級(最輕量級)推舉世界紀錄。1966年在全國八單位舉重比賽中,打破60公斤級(次輕量級)推舉世界紀錄。同年在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舉重比賽中,再破56公斤級推舉世界紀錄。
- 陳偉強(1958-)
- 舉重運動員,運動健將。東莞人。1974年入廣東隊。1977年起七破52公斤級青年挺舉世界紀錄。后又兩破56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1979年全國達標賽上。以151.5公斤的成績破56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同年在三十三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又以153公斤的成績破56公斤級選舉世界紀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上,以282.5公斤的總成績獲60公斤級冠軍。
- 曾國強(1965-)
- 舉重運動員,國際級運動健將。東莞人。1983年被選入國家隊。在第二十三屆奧運會舉重比賽中以230公斤的總成績獲52公斤級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