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江門市人物

    江門市

    臺山市
    陳耀真(1899-1986)
    眼科學家、醫(yī)學教育家。新寧(今臺山市)人。1927年畢業(yè)于美國波士頓大學醫(yī)學院,獲醫(yī)學博士學位。1929年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威爾瑪眼科研究所聘為研究員。1934年回國。曾任齊魯大學醫(yī)學院、華西協(xié)和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建國后,歷任嶺南大學醫(yī)學院、中山醫(yī)學院教授,中山醫(yī)學院附屬眼科醫(yī)院院長、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首都醫(yī)院教授,中山醫(yī)科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名譽主任,衛(wèi)生部醫(y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會名譽主任。是我國現(xiàn)代眼科學奠基人之一。致力于眼科臨床、實驗室研究與防盲工作。六十年代初提出肝炎眼科三聯(lián)癥,為早期診斷肝炎提供依據(jù)。

    雷潔瓊(1905-2011)
    教授。新寧(今臺山市)人。女。1931年獲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社會系碩士學位。回國后,曾任中正大學、東吳大學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燕京大學教授。1945年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民主促進會。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歷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政法學院副教務長,國務院專家局副局長,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全國婦聯(lián)副主席,民進第六、七屆中央副主席,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劉天一(1910-1990)
    高胡演奏家。新寧(今臺山市)人。1935年后在香港、澳門、廣州等地從事音樂活動。1954年參加廣東音樂研究組。歷任廣東音樂曲藝團副團長,廣東民間樂團團長。作品有高胡獨奏曲《魚游春水》、《懷念》,古箏獨奏曲《紡織忙》,合奏曲《放煙花》等。

    李迎漢(1915-1969)
    胸、心血管外科專家。臺山人。1940年畢業(yè)于貴陽醫(yī)學院。1946年赴美國留學。1947年回國。曾任兩廣醫(yī)院外科主任。建國后,歷任光華醫(yī)學院教授。廣州市工人醫(yī)院副院長,嶺南大學醫(yī)學院、華南醫(yī)學院、廣州醫(yī)學院教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五十年代中期開展非直視心臟病手術(shù)。1960年施行無體外循環(huán)主動脈弓動脈瘤全弓切除術(shù)及人造血管移植術(shù)成功。1961年施行雙側(cè)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手術(shù)成功。撰有《主動脈弓切除及人造血管移植術(shù)》等論文。

    黃新波(1916-1980)
    版畫家。臺山人。1933年入新亞學會傳習所繪畫木刻系學習。1934年參加左聯(lián)和中國左翼美術(shù)家聯(lián)盟。1935年赴日本從事美術(shù)創(chuàng)作。1936年回國。曾任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香港《華商報》記者。曾參與發(fā)起組織人間畫會。建國后,歷任華南文藝學院教授、美術(shù)系主任,廣東省畫院院長。

    溫哈能(1923-2007)
    臺山人。先后畢業(yè)于美國弗吉尼亞軍校、印第安納大學文學系。1948年到臺灣后,歷任臺灣參謀總部聯(lián)絡局副組長、陸軍總部聯(lián)絡室主任、參謀總部聯(lián)絡局副局長、“國防部”部長辦公室副主任、“行政院”副院長特別助理、聯(lián)合勤務總司令。

    戚烈云(1934-)
    游泳運動員,運動健將。臺山人。1956年被選入國家隊。1963年后任中國游泳隊教練。1956年在廣州以1'11"6的成績打破100米蛙泳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一個游泳世界紀錄創(chuàng)造者。


    游泳運動員戚烈云。

    游泳運動員戚烈云1957年5月在廣州創(chuàng)造了男子100公尺蛙泳1分11秒6的世界紀錄。


    朱經(jīng)武(Paul C .W. Chu)(1941-)
    物理學家。原籍廣東臺山,1941年12月2日出生于湖南長沙。1948年移籍臺灣臺中縣清水鎮(zhèn)。1962年在臺灣國立成功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65年取得紐約霍涵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68年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物理學)。2001年7月1日起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1987年,朱經(jīng)武等人首次宣布得到了90K以上電阻消失的超導體。2005年獲俄羅斯工程學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科學院、美國人文及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及第三世界科學院五院院士。朱經(jīng)武教授屢獲殊榮,包括美國科學家最高榮譽的國家科學獎及馬蒂亞士獎,工程界最崇高的約翰·弗里茨大獎(愛迪生及貝爾等杰出科學家,也是這個大獎的得主)。朱經(jīng)武的妻子陳璞是著名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的女兒。

    容志行(1948-)
    足球運動員,運動健將。臺山人。1972年被選入國家隊。中鋒??厍蚰芰?,善于帶球過人。其所在的廣東隊,獲1975年第三屆全運會足球比賽冠軍、1979年全國足球甲級聯(lián)賽冠軍。

    駱家輝(Cary F.Locke)(1950-)
    1950年1月21日出生于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屬美國民主黨。在1997年至2005年期間擔任華盛頓州州長,是第一個擔任美國州長的華裔美國人。他是移民家庭的第三代,家庭來自中國廣東臺山。在他父親 James 駱(生于美國)與母親Julie 駱(來自香港)的五個孩子中排行第二。1972年畢業(yè)于耶魯大學獲得政治科學學位。1975年在波士頓大學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1982年,在駱擔任配給局主席的南西雅圖選區(qū)獲選成為華盛頓州眾議院議員。1993年,駱歷史性地成為第一位亞裔郡長,擊敗了競選對手Tim Hill。1996年,駱家輝贏得了華盛頓州州長選舉,成為了北美歷史上第一位亞裔州長。隨后又在2000年的第二次州長選舉中輕松連任。

    新會區(qū)
    陳獻章(1428-1500)
    新會人。世稱白沙先生。后游太學,為祭酒邢讓所重,名震京師,授翰林檢討而歸。其理學繼承陸九淵“心即理”的觀點,主張“靜坐澄心,從中悟道”,頗近禪學,有“白沙學說”之稱。工書法,風格獨特,稱茅筆字,又善畫墨梅。

    伍光建(1866-1943)
    筆名君朔。廣東新會人。早年在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求學。畢業(yè)后,派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五年后歸國在母校任教。開始專心鉆研中國文史哲,直至晚年。甲午戰(zhàn)爭后,開始發(fā)表譯作。1905年赴西歐、美國考察西方憲政。三十年代起從事專業(yè)翻譯,以譯歐洲文學名著為主。他是近百年來的多產(chǎn)翻譯家,譯作極豐,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的書達一百余種,近一千萬字,均用白話翻譯,譯筆流暢生動。主要譯作有《俠隱記》、《勞苦世界》(即《艱難時世》)、《雙京記》(即《雙城記》)、《伽利華游記》(即《格列佛游記》)、《孤女飄零記》(即《簡愛》)、《瘋俠》(即《堂·吉訶德》)、《海上勞工》等。另有《西洋史紀實》(與張元濟合寫)。有《伍光建翻譯遺稿》。

    陳少白(1869-1934)
    廣東新會人。原名聞韶,字葵石或夔石。近代民主革命者。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入廣州格致書院,后在香港西醫(yī)書院與孫中山同學。二十一年與孫中山共創(chuàng)興中會香港總會,組織發(fā)動廣州起義未成,與孫中山往日本。二十五年,奉孫中山命回香港,創(chuàng)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派論戰(zhàn),并協(xié)助孫中山發(fā)動庚子惠州起義。三十一年,任香港同盟會會長。辛亥革命后任廣東都督府外交司長,后辭職,組織廣東航運公司。民國10年(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tǒng)時,陳少白任總統(tǒng)府顧問。晚年致力于家鄉(xiāng)建設。

    梁啟超(1873-1929)
    廣東新會人。字卓如,一字任甫,人稱任公,號飲冰子。自幼聰慧好學,十七歲中舉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拜康有為為師。二十一年,與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并領(lǐng)導強學會,主辦《中外紀聞》。次年春與黃遵憲、汪康年等在上海創(chuàng)辦《時務報》,任主筆,撰文發(fā)表《變法通論》,竭力鼓吹變法維新。二十三年,去長沙時務學堂講學,宣傳變法。次年到北京參與變法維新運動,失敗后逃亡日本。此后居留日本,創(chuàng)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宣傳維新與保皇,并與康有為建立?;蕰?;又致力于介紹西方社會科學,對動搖舊思想、舊文化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辛亥革命后回國,組成進步黨;對袁世凱抱有幻想,被袁任命為司法總長,未到職。后反對袁世凱稱帝,與蔡鍔等發(fā)動護國之役。民國7年(1918年)與段祺瑞合作,出任財政總長;反對張勛復辟。不久辭職,赴歐洲游歷。民國9年春回國,宣稱歐洲文明已破產(chǎn),應從中國“固有文明”中謀求救世真理,反對馬克思主義學說。此后四處講學,提倡學孔讀經(jīng)。民國14年起,先后任清華研究院導師、北京圖書館館長。民國18年病逝于北平。一生著述甚多,內(nèi)容涉及面廣泛。

    陳垣(1880-1971)
    歷史學家、教育家。新會人。清末秀才。1910年畢業(yè)于光華醫(yī)學院。曾任北京政府眾議院議員、教育部次長,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教授,輔仁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京師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長。北平淪陷期間,杜門謝客,撰寫論文《明季滇黔佛教考》,以史為鑒,痛斥漢奸,宣傳抗戰(zhàn)必勝。建國后,歷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長于元史、宗教史、中外交通史及歷史文獻學,對我國歷史上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的研究均有創(chuàng)見。


    教育工作六十年

    八十高齡的老教育家、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陳垣。

    他非常喜歡中國的書法。

    和重孫、重孫女一起渡一個歡快的假日。

    青年史學家最喜歡到老校長這里來做客。


    馮鋼百(1884-1985)
    油畫家。廣東新會人。1906年入墨西哥皇家國立美術(shù)學院學習。1911年赴美國,先后入舊金山濟利美術(shù)學院、芝加哥美術(shù)學院學習。1922年回國后籌辦廣州美術(shù)學校,創(chuàng)辦美術(shù)團體“赤社”。建國后,任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副館長。

    陳煥鏞(1890-1971)
    植物分類學家。新會人。1919年畢業(yè)于美國哈佛大學森林學系,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金陵大學、東南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教授、植物系主任。曾在廣州創(chuàng)辦植物研究所,并任香港皇家植物園主任。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畢生從事植物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陳璧君(1891-1959)
    祖籍新會,生于馬來亞檳城。女。1907年于檳城結(jié)識汪精衛(wèi),后赴汪去日本,加入同盟會。1912年與汪精衛(wèi)結(jié)婚,1924年任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員。1938年隨汪公開投降日本。汪偽政權(quán)期間,任偽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廣州被捕入獄。被判處終身監(jiān)禁。1959年死于獄中。

    俞鴻鈞(1898-1960)
    新會人。1919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曾任上海英文《大陸晚報》記者,上海市政府秘書長、市長,國民黨政府財政部政務次長,中央信托局局長,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總裁。到臺灣后,歷任臺灣“中央銀行”總裁兼交通銀行、農(nóng)民銀行、臺灣銀行董事長,臺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是國民黨第七、八屆中央委員。

    梁思成(1901-1972)
    建筑學家。梁啟超子。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建筑系碩士學位。1928年入美國哈佛大學美術(shù)研究院學習?;貒?,曾任東北大學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國營造協(xié)社研究員。1947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建國后,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技術(shù)科學部委員。長期從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學工作、城市規(guī)劃、建筑設計,造詣頗深。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設計了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著有《中國建筑史》、《中國雕塑史》、《營造法式注釋》等。

    圖為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赴山西五臺山考察唐代建筑佛興寺時,行進在清涼寺途中。

    梁宗岱(1903-1983)
    教授。新會人。嶺南大學肄業(yè)。曾先后留學瑞士、法國、德國、意大利,攻讀文學及英、德、法、意文。1931年回國后,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法文系主任兼清華大學講師,南開大學教授,復旦大學教授、外語系主任,西江學院教授、教務長。建國后,歷任中山大學、廣州外語學院教授。著有詩集《晚禱》、文學批評集《詩與真》,譯有《水仙辭》(法譯中)、《陶淵明詩選》(中譯法)等。

    陳國達(1912-2004)
    地質(zhì)學家。新會人。1934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地質(zhì)系。1935年北平研究院研究生畢業(yè)。曾任中山大學副教授、教授、地質(zhì)系主任。1952年后,歷任中南礦冶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gòu)造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從事地質(zhì)礦產(chǎn)、區(qū)域地質(zhì)、地震、古植物、地貌、構(gòu)造地質(zhì)等研究,在大地構(gòu)造的研究上成就突出。

    吳冷西(1919-2002)
    新會人。1937年先后入延安抗大、馬列學院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抗大、陜北公學教員,中共中央宣傳部干事,《解放日報》編輯、國際部主任,新華通訊社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人民日報》總編輯,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政治研究室領(lǐng)導成員,中共中央毛主席著作編委會辦公室主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廣播電視部部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團主席和第二至四屆理事會主席。

    戴愛蓮(1916-2006)
    舞蹈家、舞蹈教育家。祖籍廣東新會,生于特立尼達。女。1931年赴英國倫敦從師學習舞蹈。后入尤斯-雷德舞蹈學校學習。1940年回國。先后在重慶國立歌劇學校、育才學校、上海樂舞學院、國立藝專等校任教。1949年后,歷任華北大學三部舞蹈隊隊長,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團長,中央歌舞團副團長,北京舞蹈學校校長,中央歌劇舞劇院芭蕾舞團團長、副院長,中央芭蕾舞團藝術(shù)指導、顧問,中國舞協(xié)第一屆主席、第二至五屆副主席,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舞蹈理事會副主席。編有舞劇《和平鴿》,舞蹈《荷花舞》、《飛天》、《春游》等。

    林達光(1920-2004)
    教授。祖籍新會,生于加拿大溫哥華。1943年畢業(yè)于美國密歇根大學。1945年獲美國佛列澈法律學院碩士學位。哈佛大學國際法國際關(guān)系學碩士學位。1950年到北京。曾任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編輯、中央廣播事業(yè)局英語廣播藝術(shù)指導、福建華僑大學教授。1965年后,任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教授、亞洲語言及文學系主任、東亞研究所所長兼加拿大亞洲研究學會主席、加中友好協(xié)會主席。是加中貿(mào)易理事會創(chuàng)辦人之一。1982年后,任美國宋慶齡基金會、加拿大宋慶齡基金會主席。1986年到澳門,任東亞大學校長兼澳門研究所所長。

    夏易(1922-1999)
    女。小說家。廣東新會人。1944年入西南聯(lián)大社會學系。1946年轉(zhuǎn)學北京清華大學。1948年畢業(yè)返香港任教。1954年發(fā)表成名作《香港小姐日記》。此后在各種報刊上發(fā)表了大量連載小說、散文、影評、雜文等。1978年曾應邀赴美國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的活動。其作品主要取材于香港社會的日常生活,文筆流暢、活潑,風格樸素,清麗。

    杜漸(1934-)
    翻譯家、作家。出生于香港,廣東新會人。1960年畢業(yè)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1973年起任香港《大公報》副刊編輯,他的著譯均豐,主要著作有《蘇聯(lián)秘密警察》、《櫻都諜影》、《日本的海女》等;譯作有《生與死》、《浴血黃金城》、《外國科幻短篇小說集》等。

    林慧卿(1941-)
    女子乒乓球運動員,運動健將。新會人。1960年被選入國家隊。1972年至1979年任國家乒乓球隊教練。是1965年第二十八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女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并獲女子雙打(與鄭敏之合作)冠軍、混合雙打(與張燮林合作)亞軍、女子單打亞軍。1971年獲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女子單打、女子雙打(與鄭敏之合作)、混合雙打(與張燮林合作)冠軍。

    開平市
    鄧陰南(1846-1923)
    廣東開平人。早年在檀香山經(jīng)營商業(yè)和農(nóng)業(y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加入興中會。次年回香港,參與籌劃廣州起義。二十五年,在香港與陳少白等籌設《中國日報》。次年,參加興中會的惠州起義。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組織軍隊響應。民國成立后,任新安民軍總監(jiān)督,旋改任開平民團總長。后參加討袁、護法、逐莫等役。民國11年(1922年)陳炯明叛亂,曾資助孫中山討逆。后病逝于澳門,被追授上將銜。

    司徒美堂(1868-1955)
    愛國華僑領(lǐng)袖。廣東開平人。1881年赴美國。1884年加入美洲洪門致公堂,從事反對清朝政府的活動。1904年后追隨孫中山。次年在紐約發(fā)起組織安良總堂。后任致公堂總監(jiān)督、安良總堂總理??谷諔?zhàn)爭時期,發(fā)動美洲各地華僑捐款支援國內(nèi)抗戰(zhàn)。1945年發(fā)起組織美洲中國洪門致公黨,任總部主席。次年回國。1948年拒絕參加國民黨政府召開的國民大會,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提出的召開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和組織聯(lián)合政府的主張。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司徒美堂先生于1955年5月8日逝世。首都各界人民曾在5月10日舉行公祭,由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人民政府協(xié)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祭。

    司徒喬(1902-1958)
    畫家。開平人。1923年開始油畫創(chuàng)作。作品曾參加萬國美術(shù)展覽會。北伐戰(zhàn)爭時期,任蘇聯(lián)顧問鮑羅廷辦公室藝術(shù)干事。1928年后赴法國、美國留學?;貒螅趲X南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平任《大公報》藝術(shù)周刊編輯。1950年后任中央美術(shù)學院教授。

    周文雍(1905-1928)
    廣東開平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廣東區(qū)委工農(nóng)部主任、區(qū)委書記、共青團廣州地委書記、中共廣州市委組織部部長、廣州工人赤衛(wèi)總隊總指揮等職。1928年被捕,英勇就義。

    關(guān)德興(1906-1996)
    出生于廣州,祖籍廣東省開平縣?;泟≈輪T,藝名新靚就,與新馬師曾齊名。他幾乎就是黃飛鴻的化身。一個人以同一人物為影片主角而拍了近百部影片,這在世界影壇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他雙臂能拉開三百斤重的弓,能以丈八的長鞭打滅蠟燭??箲?zhàn)期間,他參與組織粵劇團到廣東、廣西與湖南等地義演,以進行抗日宣傳和慰問軍隊的活動,后又環(huán)游全美國募捐支持抗日,被譽為愛國藝人。一九八二年,關(guān)德興從事影劇表演六十年,獲得英國女王頒贈的MBE勛銜。他最早的影片是一九三三年在美國拍攝的《歌侶情潮》,在香港拍攝的第一部粵劇影片是《昨日之歌》。此后主演過一百三十部影片,武俠片就包括了一百零二部,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黃飛鴻影片。

    關(guān)德興對中國武術(shù)有很深的研究,早期學的是洪拳,屬白鶴派兼其它流派,并自創(chuàng)無極剛?cè)崛?。他的神鞭絕技頗負盛名,舞獅技藝也獨創(chuàng)一格。他能舞出獅子的喜怒哀樂、機智與勇敢,舞出多種傳統(tǒng)和特別的技巧。因此,在黃飛鴻影片中,舞獅表演占有相當?shù)谋戎?。他將黃飛鴻演得有血有肉,從外型到氣質(zhì)都很神似,所以被稱為“再生黃飛鴻”。此外,他還為香港無線電視臺拍過十三集的黃飛鴻電視影集。關(guān)德興不僅在影片中扮演正直的角色。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是為人正直豪爽,經(jīng)常仗義疏財。他開設藥局,懸壺濟世二十多年,常為貧苦人免費治療,深受貧苦市民的敬重。除此之外,關(guān)德興的書法造詣甚深,一九六一年為了籌募救災款項,他在美國開過書法展覽。

    司徒慧敏(1910-1987)
    開平人。1927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赴日本東京上野美術(shù)學院學習。1931年回國后任中共電影領(lǐng)導小組成員。1937年后在香港從事電影工作。1946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戲劇學院學習。1952年回國。后任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文化部副部長。導演的影片有《自由神》、《游擊進行曲》、《白云故鄉(xiāng)》等。

    鄺公道(1916-2002)
    骨科專家。開平人。1939年畢業(yè)于德國柏林大學醫(yī)學院,次年獲醫(yī)學博士學位。建國后,歷任中山大學醫(yī)學院教授,中山醫(yī)學院、暨南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外科主任,國際外科學會會員,中華醫(yī)學會理事。對小兒麻痹后遺癥手術(shù)矯形治療及提高術(shù)后功能,有獨特的觀點和手術(shù)方法。

    羅工柳(1916-2004)
    油畫家。開平人。1936年入杭州藝術(shù)專科學校學畫。1938年在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同年赴延安入魯藝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隨魯藝木刻工作團赴太行抗日根據(jù)地工作。1946年后任北方大學文藝學院美術(shù)系主任。建國后,歷任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教員。1955年赴蘇聯(lián)進修?;貒螅沃醒朊佬g(shù)學院教授、繪畫系主任、副院長。

    黃耀祥(1916-2004)
    水稻育種專家。開平人。1939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農(nóng)學院農(nóng)學系。建國后,歷任華南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1959年育成我國第一個水稻矮稈良種“廣場矮”,后又相繼育成“珍珠矮”、“廣解9”、廣陸矮“、”二九矮“等五十多個矮稈水稻良種。使我國水稻矮化育種居世界領(lǐng)先地位。是我國水稻矮化育種創(chuàng)始人之一。

    利國偉(1918-2013)
    開平人。早年從事銀行業(yè)。1967年后,任香港恒生銀行總經(jīng)理。1983年起任恒生銀行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后兼任香港大東電報局主席,希慎興業(yè)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美麗華酒店、新世界發(fā)展有限公司、恒昌企業(yè)有限公司、大昌貿(mào)易有限公司、邵氏兄弟(香港)影業(yè)有限公司董事。

    梁湘(1919-1998)
    開平人。曾任中共中央黨校教務處副主任、中共遼寧省西安縣工委書記、西安縣縣長、中共沈陽市區(qū)委書記。建國后,歷任廣州市副市長、中共韶關(guān)地委副書記、廣州市委第二書記、廣東省委常委、廣東省副省長、中共深圳市委書記、深圳市市長、海南省省長、中共海南省委副書記。1989年9月被撤銷海南省省長職務。

    鄧旭初(1921-2012)
    開平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入陜北公學學習。曾任山東省濱海軍分區(qū)海防警衛(wèi)團政治處主任。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汽車團團長兼政委。后歷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辦公室主任、副校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較早提出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實行定編定員,制訂工作規(guī)范,推行崗位責任制、教師聘任制,進行人才交流和工資改革等有成效的改革實踐。

    司徒漢(1923-2004)
    音樂指揮家。開平人。1938年參加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1948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新聞系。1950年畢業(yè)于中央樂團蘇聯(lián)專家合唱指揮班。后歷任上海合唱團團長、指揮,上海樂團團長、指揮、名譽團長。曾擔任《黃河大合唱》以及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指揮。

    紅線女(1927-2013)
    粵劇女演員。開平人。原名鄺健廉。十三歲學藝??谷諔?zhàn)爭期間,隨馬師曾劇團在廣西演出。1945年后在港澳及東南亞一帶演出。1955年回廣州。歷任廣東省粵劇團演員,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廣州粵劇團藝術(shù)總指導。是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代表劇目有《搜書院》、《關(guān)漢卿》、《山鄉(xiāng)風云》等。

    梁梅芳(1965-)
    女子技巧運動員。運動健將。開平人。第四屆世界杯技巧賽女子雙人全能和單套第二套冠軍、第一套亞軍。

    鶴山市
    李文茂(?-1858)
    廣東鶴山人。廣東天地會首領(lǐng)。原系粵劇藝人。清咸豐四年(1854年),會同陳開佛山起義,響應太平天國,率軍圍攻廣州不克。次年率軍沿西江上游進軍廣西,攻克潯州(廣西桂平縣)府城,建立大成國,稱平靖王。六年,進攻武宣、占象州。七年,破柳州城,設平靖王府,并攻克融州(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慶遠(廣西宜山縣)。八年,攻桂林不克,退走柳城、貴州黎平,病死于懷遠山中。

    李鐵夫(1869-1952)
    廣東鶴山人。1887年考入加拿大的阿靈頓美術(shù)學校。大半生在美國從事美術(shù)創(chuàng)作。曾師從美國畫家威廉·切斯和約翰·薩金特。留美期間曾參加孫中山領(lǐng)導的革命活動,主持同盟會紐約分會的工作,并以售畫所得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晚年定居香港,生活清貧。1950年回到廣州,曾任華南文聯(lián)副主席、華南文藝學院教授。1952年病逝于廣州。出版畫冊有《李鐵夫畫集》。

    易劍泉(1897-1971)
    作曲家。鶴山人。1909年畢業(yè)于廣東禮樂局韶舞講習所。曾任廣東戲劇研究所歌劇部主任、廣東省民眾教育館康樂部主任。1948年遷居香港,從事民間音樂教學。1956年回廣州,歷任廣東民間音樂團藝術(shù)顧問、廣州音樂??茖W校民樂系主任、廣東國樂研究會主任。作品有廣東音樂《鳥投林》、《大軍啟行》、《萬紫千紅》,古典舞曲《燕歸時》、《長門月》等。

    胡蝶(1908-1989)
    電影女演員。鶴山人。1923年入上海中華電影學校演員訓練班。1928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火燒紅蓮寺》、《啼笑姻緣》、中國第一部蠟盤配音片《歌女紅牡丹》、以及左翼電影《狂流》、《脂粉市場》、《鹽湖》、《姊妹花》等影片。1935年參加中國電影代表團參加蘇聯(lián)莫斯科電影節(jié),并赴歐洲各國考察??谷諔?zhàn)爭勝利后,在香港經(jīng)營蝴蝶牌暖水瓶生意。1947年后主演《某夫人》、《后門》、《苦兒流浪記》、《明月幾時圓》等影片。1967年后定居加拿大。

    李福善(1921-2013)
    鶴山人。香港大學、廣西大學肄業(yè)。1951年在英國考取執(zhí)業(yè)大律師資格。1953年后,歷任香港政府檢察官、高級檢察官,香港地方法院法官和審判專員,高等法院法官,香港最高法院上訴庭按察司。

    李國寶(1939-)
    祖籍鶴山,生于英國倫敦。英國劍橋大學經(jīng)濟及法律學系畢業(yè),獲碩士學位。為英國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學會院士、英國電腦學會院長。1969年后任香港東亞銀行董事兼行政總裁、香港政府立法局議員。

    恩平市
    馮如(1883-1912)
    廣東恩平人。中國第一個飛行家及飛機設計師。幼年赴美。1908年開始研制飛機,并創(chuàng)辦廣東飛行器公司,自任總機司。1909年9月21日試制成功第一架飛機,在美國奧克蘭市上空試飛,獲第一名,揭開了中國航空歷史上的第一頁。1911年2月,將所創(chuàng)辦的飛機制造公司遷回廣州燕塘,致力發(fā)展我國的航空事業(yè)。1912年8月25日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時不幸失事犧牲。

    馮燊(1898-1970)
    廣東恩平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了香港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曾任廣東南路罷工委員會特派員主任、全國海員總工會負責人、中央蘇區(qū)全國總工會執(zhí)行局副部長。參加了長征。后任中共粵中地委副書記,粵北、西江特委書記,香港市委海員工作委員會書記,粵中區(qū)委書記,粵中縱隊政委,全國總工會第六屆執(zhí)行委員。建國后,歷任廣東省交通廳廳長,廣東省總工會主席,廣東省第二、三屆政協(xié)副主席。

    唐明照(1910-1998)
    恩平人。清華大學肄業(yè)。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1933年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并任美洲《華僑日報》社長、總編輯。1950年回國。歷任外交部專員,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副秘書長、顧問。1972年至1979年任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

    吳有恒(1913-1994)
    作家。恩平人。曾任中共香港工委書記。1939年赴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后任粵桂邊區(qū)縱隊、粵中縱隊司令員。建國后,歷任中共粵中地委、廣州市委書記,中國作協(xié)廣東分會副主席,《羊城晚報》總編輯。著有長篇小說《山鄉(xiāng)風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