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臨夏自治州名勝古跡

    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市
    蝴蝶樓
    在臨夏市南關(guān)。為西北軍閥馬步青安置小老婆的宅院,初建時取名永樂園,繼改作勤安樓,建成時因主樓形似蝴蝶,故名。樓東西寬56米,南北長74米,占地2660平方米,為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北面正中為主樓,面闊7間,歇山頂挑檐。左右兩廊接長方形六角亭式樓閣,狀如蝴蝶兩翼。樓上下四周皆為回廊環(huán)繞,東西南三面長廊將樓緊圍在里邊,形成一方形大院。方磚鋪成的十字形小道把院子分成4塊花圃,樓前蘭柏蒼翠,花樹相雜阡陌相連。整個建筑設(shè)計新穎,既富民族特色又別具一格。

    南關(guān)清真寺
    在臨夏市南門廣場南側(cè)。1984年建成。占地4400平方米,由前廳和禮拜堂兩部分組成。前廳為平臺式,臺基高2米,廳高8米,前豎10個圓柱。禮拜堂為磚木結(jié)構(gòu),歇山頂,面闊7間,大殿為方形,長寬各24米,可同時容納2000人作禮拜。平頂上部有3個圓頂閣樓,居中一個高24米,為宣禮閣。建筑中西結(jié)合,造型別致,氣派宏偉。

    萬壽觀
    在臨夏市北1公里。此地山勢突兀,并峙之五峰,自西向東分別被稱作二郎崗、樓仙洞、萬壽觀、萬匝祖師殿、林喇嘛寺。萬壽觀昔為“河州八景”之一,曰“古觀側(cè)蹤”。據(jù)傳乞伏氏在河州建立西秦政權(quán)時,已有此觀。后歷經(jīng)興廢,元稱飛揚(yáng)書院,明為真武呂或通明閣,清始為此名。建筑依山而筑。后歷經(jīng)興廢,現(xiàn)僅存民國重建的真武殿、紫微殿和玉皇閣,其余建筑都是近年新建。

    臨夏縣
    崔家莊、王坪、楊家河等地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康樂縣
    蓮花山
    在康樂縣境內(nèi)。層巒疊嶂,狀如萬頃碧波,主峰石崖色淡紅,有如芙蓉出水,因而得名。蒼松茂林,清泉盈盈。勝跡滿山,原建有玉皇閣、紫霄宮、娘娘殿、船庵寺,已毀。當(dāng)?shù)仫L(fēng)俗每年6月在此舉行歌會,為時6天,歌聲達(dá)旦。

    西蜂窩寺
    在康樂縣西南20公里鳴鹿鄉(xiāng)。原名大圣壽寶積寺,明敕封正覺寺。明初西藏創(chuàng)立藏傳佛教格魯派,迅速傳至甘肅一帶而建。是甘肅最早的藏傳佛教寺院。寺院歷經(jīng)焚毀,現(xiàn)存為后建,高墻聳立,飛檐流丹,古木蒼翠。收藏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頒發(fā)的漢藏文合璧的敕封正覺寺的敕文。供奉一尊鎏金銅彌勒菩薩像,藏語稱香巴佛,高0.52米,清順治九年(1652年)鑄造。造型精美,遠(yuǎn)近聞名。還收藏一幅清嘉慶年間(1796-1820)的唐卡畫,為僧眾聽宗喀巴說法圖。

    永靖縣
    劉家峽水電站
    在永靖縣黃河峽谷中。1974年建成。兩岸崇山峻嶺,氣勢雄偉。大壩高147米,長840米,總裝機(jī)容量122.5萬千瓦。游人可從水庫乘游艇溯黃河而上,入峽奇峰對峙,千巖壁立,出峽則為高山湖,黃土清波,水天一色。西行約50公里,即為炳靈寺石窟。山口有姊妹峰,形態(tài)婀娜。

    炳靈寺石窟*
    在永靖縣西約50公里、黃河北岸積石山中。炳靈為藏語千佛或十萬佛之意。在永靖縣西約50公里、黃河北岸積石山中。有上寺、下寺、洞溝、佛爺臺等處。以下寺最為壯觀,窟龕造像鑿于大寺溝右側(cè)峭壁上,長2公里,上下四層,高低錯落,瀕臨黃河,氣勢莊嚴(yán)。現(xiàn)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窟龕183個(窟34個,龕149個),大小石雕佛像694尊,泥塑82尊,壁畫900平方米。塑像高者27米,小者20余厘米。另有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唐代作品約占三分之二,藝術(shù)造詣精湛,造型豐滿瀟灑。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稱:“河峽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睋?jù)說現(xiàn)編號169窟即唐述窟。內(nèi)有精美的西秦造像,造型剛健挺拔,栩栩如生。畫上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造像題銘。是全國石窟中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題記。1967年興建劉家峽水庫時,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壩,長200多米,高20余米。

    第169窟北壁的供養(yǎng)佛像—僧人名“法顯”,是否是寫成《佛國記》的名僧法顯,仍是個謎。

    塑有佛、菩薩、天王的龕—塑于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是炳靈寺北魏彩塑的代表作。坐佛高1.4米。

    炳靈寺上寺
    從炳靈寺沿大寺溝向北2.5公里?,F(xiàn)存大佛洞,建于隋代。內(nèi)坐彌勒佛造像,高4米,神采豐滿,形象莊嚴(yán),雖后代多次修飾,仍不失隋代雕塑遺風(fēng)。元代以后,逐漸形成密教活動中心。明萬歷年間(1573-1620)建密宗院、卓瑪佛殿,早毀。現(xiàn)存卓瑪洞內(nèi)以綠度母塑像為中心,外圍二十度母,布達(dá)拉山為背光。康熙二年(1663年)清政府給上寺僧眾賞賜印信度牒二十七張,每張官給補(bǔ)糧一石門斗??滴醵荒觌贩夥龇ǘU師呼圖克圖(即轉(zhuǎn)世活佛),他是康熙冊封的18個活佛之一,已傳世8代。寺內(nèi)尚完好收藏康熙二十二年編纂刊印的大藏經(jīng)一部60余卷,為佛教精典中的主要經(jīng)典,譯自印度梵文,當(dāng)年用駱駝馱到炳靈寺。還收藏一批唐卡,有綠度母、千手千眼觀音、壇城圖、文殊菩薩等畫卷。制作精美,色澤絢麗。

    廣河縣
    齊家坪、趙家、瓦罐嘴等地新石器時代馬家窯、齊家文化遺址

    城關(guān)鎮(zhèn):清真大寺

    三甲集鎮(zhèn):清真西大寺

    和政縣
    松鳴巖
    在和政縣城南25公里吊灘鄉(xiāng)。風(fēng)起松濤轟鳴,密如鼓點(diǎn)、蹄聲,故名。此山尤以南天臺、西方頂、獨(dú)崗嶺三峰奇異。亭榭飛橋,依山就勢筑于三峰峭壁上。元代開窟塑像。明成化年間(1465-1487)先后修建了玉皇閣、菩薩殿、圣母宮、獨(dú)崗寺,鑿?fù)ǖ巧绞A和接峰天梯。錯落有致,紅墻碧瓦,飛檐鎏金。南天臺山腰的菩薩殿,用4根碗口粗的鐵鏈依壁凌空懸吊而建,一股清泉從殿內(nèi)半壁巖穴中涌出,隱沒于碧樹紅花、秀峰危巖之中,至今保護(hù)尚好。四周層林疊翠,白云游移。獨(dú)有的野牡丹花,一片片,一叢叢。當(dāng)?shù)亓?xí)俗每年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八日在松鳴巖舉辦“龍華歌會”,這一天,附近七八個縣的各族群眾,攜帶民間樂器,歡聚松鳴巖,傳唱稱為“牡丹花兒”的民歌。

    東鄉(xiāng)族自治縣
    林家馬家窯、齊家文化遺址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
    積石關(guān)
    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城西25公里。地勢險要,人稱“天下第一險關(guān)”。兩山如削,壁立千仞,遮天蔽日,峽中黃河白浪滾滾。相傳大禹治水將崢嶸峻峭的山峰鑿開,疏導(dǎo)黃河水。如今峽外銷桐坡兀立一塊高2.7米、寬2.3米、長3.3米的青石,傳為大禹導(dǎo)水憩息之處,人稱“禹王石”。明代在此置關(guān),為河州衛(wèi)二十四關(guān)之一,東南延至康樂縣安龍關(guān),與洮州衛(wèi)邊墻首尾銜接,成為南瀕洮水,北拒黃河,縱貫350公里的明代河洮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