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市名勝古跡
安順市
西秀區(qū)
- 寧谷遺址
- 八番六朝壁畫墓
- 西秀山石塔
- 王若飛故居
- 文廟
- 八番六朝壁畫墓
- 在安順市區(qū)東黌學(xué)街。是貴州現(xiàn)存文廟中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偯娣e約6000平方米。建于明洪武初年,天啟年間(1621-1627)重修。清康熙七年(1668年)增建,道光年間(1821-1850)先后三次維修、擴建。大成殿和大成門的4根龍柱,每根長達5米以上,大可合圍,各有兩條圓徑約20厘米的云龍盤繞,精雕細刻,造型生動,矯健有力。大成殿的兩根,系鏤空透雕,一鱗一爪一須,均有細致的刻畫。
- 安順龍宮#
- 在安順市馬頭鄉(xiāng)龍?zhí)洞?。因洞?nèi)瑰麗堂皇,有如神話中的水晶宮殿,故名龍宮。1977年興建水電站時,在天池至小菜花湖一段,發(fā)現(xiàn)一個大型的溶洞暗湖,景致奇特,遂稍加開鑿整理,使之曲折貫通,成為一條3000米的旅游長廊。共分五單元。已開放的第一單元,自天池至蚌巖,長800米。天池,俗名龍?zhí)?,水?3米,面積1萬余平方米。周圍崖石嶙峋,雜樹森森。碧綠的湖水從右邊一個高50米、寬25米的半月形“龍門”泄出,水勢洶涌,跌為平湖大瀑布。蚌巖分內(nèi)外兩廳,水面距洞頂170米。內(nèi)廳有碼頭,可舍舟上岸攬勝;外廳為1000多平方米之月臺,仰觀洞壁,只見巨蚌蔽日,群鳥飛舞。從蚌巖至一旱洞,名曰虎穴,面積1500平方米。景致亦多。
普定縣
- 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
- 白巖腳洞古文化遺址
- 平訟摩崖
- 白巖腳洞古文化遺址
-
馬官鎮(zhèn):玉真山寺、翔鳳寺
平壩區(qū)
- 高峰山
- 天臺山
-
在平壩區(qū)城西南13公里滇黔公路右側(cè)2公里。唯從南面可拾級而上,西、北、東三面皆絕壁危巖。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僧白云開山卓錫于此”,建寺山頂。歷康熙、嘉靖、道光三代增修。最后一次全面培修是1937年?,F(xiàn)存主體建筑,包括大佛殿、兩廂配殿、韋馱殿、玉皇閣、祖師殿、鐘樓和藏經(jīng)樓;附屬建筑有吟風(fēng)亭、望月臺、天街、山門牌坊等。利用山頂上非常狹窄的空間,修建如此之多的殿宇廳堂、亭臺樓閣,在貴州高原實屬罕見。寺內(nèi)收藏寶劍一把、象牙朝笏一只、清代官服一件,傳為清初吳三桂自黔赴滇朝拜此山時所贈,至今完好無損;另有黃楊盆一個,直徑0.33米,系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住持僧伐山后黃楊古樹精心制作而成,彌足珍貴。
城關(guān)鎮(zhèn):清建鐘鼓樓、西門坡信泉、五里喜客泉
白云鎮(zhèn):飛虎山新石器遺址
夏云鎮(zhèn)金銀山村:金銀山漢墓群、觀音洞
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犀牛洞
- 在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1公里東坡山。形成于200萬年以前。1975年修建地下提水站時,在洞內(nèi)挖出牛骨化石,遂改今名。洞長400多米,寬5-100米,蜿蜒曲折,鐘乳石豐富多采。中心有個宏偉的圓形宮殿,可容千人。中央矗立一根擎天柱,大可合圍,高達30余米,上下筆直,分節(jié)均勻。大殿后面,一個百米見方的穹窿,覆罩著長70米、寬20米、深27米的碧水龍?zhí)?。岸邊筍如林,半山寶塔在望。潭側(cè)一洞,陳列著石鑼石鼓,扣之發(fā)金屬聲,余音回蕩,經(jīng)久不息。整個洞中一時八音齊奏,清脆悅耳。
- 扁擔(dān)山
- 在縣城西15公里。是布依族聚居之區(qū)。四面皆叢山峻嶺,中為槽子。從安莊之白水河溯流而上,至槽子中段,秀峰兀立丘壑幽深。河流婉轉(zhuǎn)激揚,多處跌為瀑布。逾數(shù)里,有一土阜,高約30米,寬20米余,長達1公里。中有石脊一線貫通,青草蒙茸,橫臥于田疇之間。兩端小山突起,樹木蔥蘢,山下各有小村,北曰羅戛,南曰孔馬。狀如扁擔(dān)荷物,故名扁擔(dān)山。人行其上,四顧阡陌縱橫,群山獻翠,雞犬之聲相聞。該土阜歷來是布依族人民歡慶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天然廣場。
- 黃果樹瀑布#
- 在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西南15公里白水河上。有滇黔公路經(jīng)過。這里山巒重疊,白水河自東北山腋瀉崖而下,水勢洶洶。流經(jīng)黃果樹地段時,因河床斷落,形成九級瀑布。黃果樹瀑布是其中最大的一級。寬達81米(水源減少時寬度相對縮?。瑥?8米的層崖之巔跌落,發(fā)出轟然巨響。明代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稱贊此瀑布之“闊而大”,為全國第一。瀑布附近的天生橋,長1公里,寬200-300米。上有石林一片,千奇百怪,別開生面。
- 天星橋石林景觀
- 在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黃果樹下游6公里。這里有一片長約1公里、寬約500米的袖珍型石林,一部分在陸地,一部分在水中。附近的天星洞和“銀練墜潭”瀑布,別具一格,是石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星橋,寬約1公里,橫跨于暗河之上。石筍林立,造型千奇百怪。石上灌木叢生,夾雜青草藤蘿和重重疊疊的仙人掌。水上石林面積較小,由數(shù)十塊高大石筍組成天然盆景,石之奇特,樹之怪異,比陸地石林更甚。石林附近洞穴甚多,巖溶景觀琳瑯滿目。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 高寨、格必河、五峰山洞穴群
-
松山鎮(zhèn):印山“仁者壽”石刻、紫云洞、塔山石塔
關(guān)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灞陵橋瀑布
- 在關(guān)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5公里。為地當(dāng)通滇要道。明末建石橋跨灞陵河上,長30米,寬6米,中空四洞。東西兩頭各有古黃桷樹一株,高10余米,頂圓如蓋,半覆河中,半覆橋上,人稱“天構(gòu)涼亭”,是著名的“關(guān)嶺八景”之一。橋左數(shù)百米處,有飛瀑垂簾,高100余米,為黃果樹瀑布的兩倍。洶涌澎湃,從雙峰聳峙的峽谷中傾瀉而下。
- 紅巖碑
-
在關(guān)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南10公里龍爪樹后面曬甲山。俗傳諸葛亮南征屯兵曬甲于此。山頂之赭色陡巖,壁立如削,上有紅巖碑,人稱“南中第一奇跡”。寬10米,高6米,計40余字(當(dāng)中草書“虎”系清人徐印川所加)。參差不齊,大約可分10行,首行二字,末行一字,大小不一,大者字徑1米以上,小者20-30厘米。從巖下仰望,字青石赤,仿佛大書深刻,臨近細審,無斧鑿痕。字形奇怪。不可辨識。
- 最早的記載,見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邵元善的《紅巖》詩。至清代中葉,始引起學(xué)者的注意。先后有拓本、摹本、縮刻本多種問世,并被收入全國性的碑刻著錄。記游考證之作甚多。光緒年間(1875-1908)影響愈大,名播海外。歷來眾說紛紜,持肯定態(tài)度的有三危禹跡、殷高紀(jì)功、諸葛圖譜、苗文古書和爨文先聲諸說;而否定者則斷言所謂紅巖碑非人工所為,乃自然生成的石花。
- 關(guān)索嶺
- 在關(guān)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22公里,與“雞公背”對峙。路如之字,盤旋而上須經(jīng)43盤方抵山頂。有龍泉寺,祀三國蜀漢壽亭侯關(guān)羽;有馬刨泉,水味甘冽,被譽為瓊漿玉液。俗傳諸葛亮南征,關(guān)羽第三子關(guān)索為前鋒,統(tǒng)兵至此渴甚,俄而乘騎刨地出水,故名馬刨泉。右邊一泉,深尺許,大旱不消,大雨不漲,傳人飲此水者必啞,故名啞泉。徐霞客謂二泉“相去不數(shù)步,何良苦之異如此!”古人無從解答,乃長期蓋以巨石,并立禁碑,榜曰“亙古啞泉”。御書樓矗立其間,上有康熙二年(1663年)玄燁親題“滇黔鎖鑰”匾額。樓側(cè)一廟,內(nèi)供關(guān)索。黔人崇敬關(guān)羽,各地多關(guān)廟。傳說中的關(guān)索,忠勇愛民,有功于黔,故亦廟食于此,且以其名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