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名勝古跡
唐山市
- 龍山文化遺址
- 在唐山市內(nèi)大城山。(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 土垠古城遺址
- 在唐山市新區(qū)銀城鋪。
遵化市
- 湯泉
- 在遵化市湯泉村。因水如湯沸而得名。泉口筑池,冬日水氣為云,繚繞天際。每當紅日凌空,彩霞映照,俯視泉池,旭日在底,故有“湯泉浴日”之說。傳唐太宗東征時曾至此,遼蕭太后建有梳妝樓。明將戚繼光任薊鎮(zhèn)總兵時常駐此,曾建晾甲亭。池北有戚繼光撰寫石碑。
- 清東陵*
- 在遵化市馬蘭峪西。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宏大,建筑體系完整的皇室陵寢。東陵有帝陵5座,即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豐)、惠陵(同治),后陵4座,妃園寢5座,公主陵1座(位于陵區(qū)外,馬半峪東)。埋葬有5帝、15后、130多個妃嬪等。以昌瑞山為中心,陵區(qū)南北長約12.5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15座陵寢依山筑于昌瑞山南麓,東面丘陵起伏,西為黃花山,南面天臺、煙墩兩山對峙,中間是近50平方公里的開闊原野。孝陵坐落在昌瑞山主峰腳下,以孝陵為中心,諸陵分列兩側,神道和橋梁縱橫交錯,黃綠琉璃瓦殿頂,漢白玉石殿陛欄桿構成一幅絢麗宏偉的圖畫。
- 孝陵
-
在清東陵中心。是清順治帝(世祖)的陵寢。世祖是滿族入關后的第一個皇帝,孝陵是清東陵最早的建筑,也是東陵的中心建筑。筑于昌瑞山主峰南麓,兩側有康熙、乾隆等帝、后陵寢。南為開闊平原,前有天臺、煙墩兩山對峙,兩山間山中稱龍門口。入龍門口巨大的五間六柱十一樓石牌坊。坊高13米、寬32米。大紅門為陵區(qū)門戶,紅墻(風水墻)迤邐,肅穆典雅。寶頂下為地宮,是停放靈柩之處。這一系列建筑,由一條磚石鋪面,寬12米的神道貫串,長達十余里。
神道石獅
- 孝東陵
- 在孝陵之東。是順治帝孝惠章皇后的陵寢。為清東陵內(nèi)興建的第一座皇后陵。陵內(nèi)共有兩層院落,后院寬敞,中央建寶城,前起方城,上筑明樓,樓內(nèi)碑上刻漢、滿、蒙三種文字“孝惠章皇后之陵”。寶城前的神路兩側,從葬順治帝的7位妃子。沿羅圈墻,在明樓兩側為葬有順治帝4個福晉、17個格格的寶頂。
- 景陵
- 在孝東陵東南。是清康熙帝的陵寢。全部建筑均仿孝陵,唯神道上的石翁仲少于孝陵,只設文臣、武將、馬、象、獅5對。景陵名稱由雍正帝圈定,明樓題額及樓內(nèi)碑上“圣祖仁皇帝之陵”也由雍正御筆親書。地宮中附葬有康熙帝的四位皇后和一位皇貴妃,開帝陵先葬皇后和附葬皇貴妃先例。
- 景陵雙妃園寢
-
在景陵之東。為清康熙帝兩位妃子的陵。東面明樓內(nèi)碑上,以滿漢兩體文字刻有“愨惠皇貴妃園寢”字樣;西面明樓內(nèi)碑上亦用滿漢兩體文字刻有“敦怡皇貴妃園寢”字樣。享殿前陛階石上,雕有氣勢宏偉生動的“丹鳳朝陽”圖案,妃園寢內(nèi)設陛階石實屬罕見。園寢內(nèi)明樓、殿宇、墻頭均為綠琉璃瓦蓋頂。整座園寢布局得當,建筑華美,堪稱明、清兩朝諸妃園寢之冠,并且清朝為妃子單獨建寢,僅此一例。兩位貴妃受此厚遇,乃因乾隆少時為康熙帶入宮中后,由兩位貴妃悉心照料。乾隆即位后,為示敬意,特詔另建園寢。
雙碑
- 裕陵
- 在孝陵西側。是清乾隆帝的陵寢。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歷時數(shù)十年。地宮進深54米,落空面積372平方米,全部石構拱券式。內(nèi)有3券,稱明券、穿券、金券,各為長方形,使地宮成“主”字形狀。明券兩側有放置冊寶的石座8個。金券有石制寶床,中央是乾隆帝的棺柩,旁為2皇后、3貴妃靈柩。弘歷棺下有“金眼吉井”。金券東西壁雕佛像和八寶圖案,經(jīng)文用梵(古印度文)蕃(藏文)兩種文字陰刻,達3萬余字,是一座富麗豪華和獨具風格的地下宮殿,建筑之壯美、工藝之精皆居清陵之冠。
- 定陵
-
在清東陵最西端、裕陵之西的平安峪。為咸豐帝的陵寢。始建于咸豐九年(1859年)。因地形陡峭,從神路牌樓到寶頂路程短,故各建筑布局緊,頗富節(jié)奏感。定陵工程浩大,卻全部是用舊料建成。原因是其父道光帝原在東陵寶華峪建的陵寢地宮滲水,道光怒而一改祖制,在清西陵另建陵寢,咸豐只得改葬東陵,用其父拆毀的陵寢舊料建陵。定陵附葬咸豐帝的孝德顯皇后。
神道上的武士造像
- 定東陵
-
在孝陵西側。是清咸豐帝的孝貞慈安皇后和孝欽慈禧皇后的陵寢。陵前有下馬碑。碑亭內(nèi)龍蝠碑重達20余噸。明樓筑于方城之上,是全陵最高處。樓內(nèi)有石碑一通,其后為寶城,其下即地宮。東陵各陵寢建筑中,慈禧陵最為華麗,如隆恩殿前的龍鳳陛石,采用透雕手法,鳳在上龍在下,龍翔鳳舞。東西配殿的內(nèi)壁都嵌以磚雕圖案,斗拱梁枋磚雕圖案以及天花板上的彩繪等全部貼金。大殿內(nèi)的明柱上飾金龍盤繞,殿內(nèi)金碧輝煌,光彩奪目。
- 惠陵
-
在裕陵之東的雙山峪。是清同治帝的陵寢。同治帝死時年僅19歲,此陵為其死后搶建,從光緒元年(1875年)至三年僅兩年,規(guī)模較之東陵其它4座帝陵遜色許多。陵寢規(guī)制仿定陵,然牌樓門前無石翁仲,僅立一對望柱。光緒五年,同治與皇后阿魯特氏(孝哲毅皇后)一同入葬。
- 昭西陵
-
在孝陵南5公里、清東陵風水墻外大紅門東側。是皇太極之妃、順治帝生母孝莊文皇后的陵墓。她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8年1月),次年正月棺槨移放此地??滴醯巯铝顚⒆辖莾?nèi)慈寧宮東邊剛建成的5間大殿拆建于此,為其祖母停靈之所,稱“暫安奉殿”。雍正二年(1724年)擴建陵園,定陵名為昭西陵(皇太極陵名昭陵),次年入葬。清東陵中,獨昭西陵建在陵墻之外,民間流傳為懲罰孝莊文皇后與皇太極弟多爾袞關系曖昧,此說不確。據(jù)史書記載,葬于東陵乃孝莊文皇后本人意愿,以不與子孫遠離。
- 明長城
- 在遵化市內(nèi)。
豐南區(qū)
遷安市
- 明長城
- 在遷安市北五重安鄉(xiāng)。喜峰口長城的一段已沒入水庫。
- 安新莊文化遺址
- 在遷安市安新莊村。
- 爪村古文化遺址
- 在遷安市野雞坨鎮(zhèn)。
遷西縣
- 戚繼光《重建三屯營鎮(zhèn)府記》碑
- 在遷縣西部三屯營鎮(zhèn)。
- 明代城堡遺跡
- 在遷西縣太平寨鎮(zhèn)及上營鄉(xiāng)、漢兒莊鄉(xiāng)。
- 新石器時代遺址
- 在遷西縣二撥子鄉(xiāng)西寨村。
灤南縣
- 古城遺址
- 在灤南縣奔城內(nèi)。
豐潤區(qū)
- 車軸山無梁閣
- 在城南10公里的車軸山峰頂。又稱壽峰寺。始建于遼重熙元年(1032年),系居士張翁所建。閣全部由磚瓦筑成,無梁無寸木構件,故名無梁閣。閣左前方有經(jīng)幢一座。
- 藥師靈塔
- 在車軸山無梁閣西面。又稱車軸山花塔。始建于遼重熙元年(1032年)。為八角形亭閣式花塔,11層,實心,全部用磚砌筑。通高28米余。造型優(yōu)美,簡潔挺秀,是遼代花塔中少見的作品。
- 天宮寺塔
- 在西南1.5公里。原天宮寺舊址。天宮寺建于遼清寧元年(1055年),今寺毀塔存。為密檐磚塔,通高24米,共13層,八角,實心,保存遼代建筑特色。造型優(yōu)美,雕刻精細。1976年遭地震破壞。1987年重修時,從塔殘破部分七—十三層發(fā)現(xiàn)有兩個塔心室及塔內(nèi)保存的一批珍貴文物。
- 定慧寺
- 在泉頭河鎮(zhèn)西佑國寺村東。
玉田縣
- 凈覺寺
- 在玉田縣蠻子營村。清雍正、乾隆年間所建。規(guī)模較大布局嚴謹。全部建筑玲瓏剔透,是一組富有民間色彩的磚雕及木雕結構建筑。
- 金代古橋-彩亭橋
- 在玉田縣彩亭橋鎮(zhèn)。
- 新石器里代晚期文化遺址
- 在玉田縣玉田鎮(zhèn)西蒙各莊。
- 西關漢墓群
- 在玉田縣玉田鎮(zhèn)西蒙各莊。
曹妃甸區(qū)
- 臥如寺遺址
- 在曹妃甸區(qū)曾家灣。
樂亭縣
- 李大釗故居*
- 在樂亭縣城東南15公里大黑坨村。故居南臨渤海,背依灤河,在村中央路北,坐北朝南,前面是一高階大門,四周磚墻環(huán)繞,為典型的冀東民宅。建于1881年,共三層院。李大釗幼年常在此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