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人物
廊坊市
- 韓延徽(882-959)
- 幽州安次(今廊坊)人。父夢殷,累官薊、儒、順三州刺史。初為燕帥幽都府文學,遷幽州觀察度支使。聘遼,不屈,為太祖扣留。召與語,合上意,命參軍事,請修城郭,分市里以居降附漢人,又為擇婚、教墾殖,民少逃亡。思鄉(xiāng)里,逃歸后唐,后復返契丹。仍受重用,命為守政事令,崇文館大學士。中外事均令參決。天贊四年(925),從平渤海,以功拜左仆射。太宗朝,封魯國公。世宗朝,遷南府宰相,建政事省。應歷中,致仕。
- 韓德樞(?-969)
- 延徽子。初,守左羽林大將軍。時,漢人流寓東平。逢年荒,饑饉疾疫,德樞請往安撫,整頓吏治。勸課農(nóng)桑,百姓蘇息。入為南院宣徽使、行侍中,封趙國公。死于保守元年(969)。
- 韓紹芳
- 德樞孫。遼興宗重熙年間,參知政事。時,廷議討西夏,力諫不聽。出為文德軍節(jié)度使,十三年(1044)軍敗,聞訊吐血,死。
- 韓資讓
- 紹芳孫,壽昌初,拜呂書侍郎,平章事,逢宋徽宗即位(1101),遣使來報,作復詔中,有“登寶位”文句,被劾,出為崇義軍節(jié)度使。后,改鎮(zhèn)遼興。
- 呂端(935-1000)
- 幽州安次(今廊坊)人。以蔭補官。仕后周,官至直史館。宋初,歷知成都府、開封府判官、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等。至道初,拜相,奏請勿殺李繼遷母,以招撫西夏。太宗死,內(nèi)侍王繼恩、參知政事李昌齡及知制誥胡旦謀立楚王元佐,端臨危不亂,以計請皇太子嗣位,真宗乃得立。加右仆射,監(jiān)修國史,以疾拜太子太保,罷相。為政清簡,百姓擁戴。卒,贈司空,謚正惠。太宗贊其“大事不糊涂,小事糊涂”,被載入史籍。
- 呂誨(1014-1071)
- 宰相呂端孫。第進士。由屯田員外郎遷殿中侍御史,彈劾無所畏懼。出知江州,召為侍御史,改同知諫院。論宦官任守忠及其黨罪,又諫罷陜西四路鈐轄內(nèi)臣王昭明等。治平二年(1065),遷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出知蘄州。神宗立,加集賢殿修撰知河中府,拜御史中丞。反對王安石新法,出知鄧州。后提舉崇福宮。卒。元祐初,贈通議大夫。
- 賈桂蘭(1910-1998)
- 河北梆子女演員。直隸安次(今廊坊)人。藝名小金鋼鉆。工青衣。曾在東北、華北一帶演出。建國后,歷任河北省藝術學校副校長,河北省青年躍進劇團團長。代表劇目有《杜十娘》、《三娘教子》、《哭長城》等。
霸州市
- 張?zhí)炀V
- 霸州人。性寬厚端莊,談吐純正。至寧間,中詞賦科進士,由咸寧、臨潼令入補尚書令史,拜監(jiān)察御史,以廉正聞名,遷戶部郎中。天興二年(1233),扈從哀宗至歸德。蔡州,轉(zhuǎn)御史中丞,權參知政事。翌年,蔡城破,為宋將孟珙俘獲,檻車送臨安,宋不能屈。后不知下落。
- 郝彬(?-1320)
- 霸州信安(治所今河北霸州)人。十六歲時,為太子宿衛(wèi),升揚州路治中。后由御史薦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又得戶部尚書。建六倉,煮鹽于場,定河南,江商市易之不如法者,著為法。官至中書參知政事。
- 張忠
- 霸州人。明正德時,御馬太監(jiān),與司禮張雄、東廠張豹并侍豹房,時號三張。都與宸濠勾結,助濠叛亂。世宗立,用御史王鈞等言,發(fā)配忠充軍孝陵衛(wèi),雄、銳下都察院治罪。
- 王遴(?-1608)
- 霸州人。明嘉靖進士。授紹興推官。歷兵部主事、員外郎。性耿直,不妄交游。與同官楊繼盛因彈劾嚴嵩,嵩懷恨,以他事下詔獄。事白復官。歷升山東僉事、岢嵐兵備副使,有威名。四十五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隆慶時累任兵部右侍郎,協(xié)理戎政。因寇入塞,作戰(zhàn)失利,被劾,解官。后復官。神宗時與張居正不和,乃自請巡視邊務。張居正死,任南京工、戶、兵部尚書。遇事多為伸張正義而力爭,為大學士申時行及中官所嫉。以失敬罪,被彈劾,乞休去。萬歷三十六年卒,贈太子太保。天啟中,追謚恭肅。
- 郝維訥
- 直隸霸州人。順治進士。歷官戶部、吏部侍郎,左都御史,吏、戶諸部尚書??滴醭跄辏鲜柩悦窀F財盡為天下大弊,請行軍屯,贓官遇赦免罪,不得復任,申禁圈取民地,多被采納。康熙中期卒。
- 吳邦慶(?—1848)
- 順天霸州人。嘉慶進士。歷官御史至巡撫、兵部侍郎、漕運總督。曾巡視東漕,督浚北運河,屢上疏論河務,多被采納。道光十二年(1832)出任河東河道總督。定河防工料六石四秸比例,復設泉河通判,以濟運之水,兼溉農(nóng)田。捐造水車,試墾沿河洼地。著有《畿輔水利叢書》、《渠田說》。后被劾革職。道光二十八年卒。
- 韓復榘(1890-1938)
- 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曾任河南省主席、山東省主席、第五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在抗日戰(zhàn)爭中,他坐視國土淪陷,擁兵十萬卻不戰(zhàn)而逃,后被處決。
- 榮高棠(1912-2006)
- 霸州人。曾任中共北平市委農(nóng)委書記,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委委員,中共川東特委青委書記,川康特委書記,中共中央南方局秘書,北平軍事調(diào)處執(zhí)行部中共方面行政處副處長、處長,中央團校教育長。建國后,歷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秘書長,國家體委秘書長副主任,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中顧委秘書長。
- 薛明(1916-2011)
- 直隸霸縣(今霸州)人。原名王愛真。女。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次年參與組織天津流亡同學會。曾任江西省婦女生活改進會干事、豐城縣難民保育院院長、延安女子大學特別班指導員、中共延安縣委組織部部長。1943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后任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司令部政治處主任。建國后,歷任全國婦聯(lián)西南地區(qū)工委福利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處長,賀龍辦公室主任,解放軍總參謀部軍事檢察院檢察長。
三河市
固安縣
- 張華(232-300)
- 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魏太守張平子。初仕魏為佐著作郎,官至中書郎,司馬炎代魏,官至中書令。惠帝即位,謀誅楚王瑋有功,加侍中、中書監(jiān)。治國有方,博學善文。著有《鷦鷯賦》、《女史箴》、《博物志》等。永康元年,被趙王倫所殺。
- 張尚柔(?-471)
- 梁武帝蕭衍之母。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人。宋元嘉中(424-453)嫁與蕭順之,生懿、敷、衍、暢四子及一女。宋泰始七年卒,梁武帝即位,追尊皇后,謚號獻。
- 張穆之
- 南朝宋時人。尚柔之父。宋文帝時為員外散騎侍郎,交阯太守,在郡有政績卓異。交州刺史死,境內(nèi)大亂,他威懷兼撫,州得以安定,宋文帝將授以交州刺史。未拜病卒。梁武帝即位,追贈光祿大夫。
- 張弘策(456-502)
- 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梁武帝蕭衍從舅,幼與蕭衍相善。齊末,蕭衍為雍州刺史,授以錄事參軍,襄陽令。蕭衍起兵,授以軍主,軍機密事,多與商定。建康平,率兵先入宮,封檢府庫,秋毫無犯。梁國建立,封洮陽縣侯,遷衛(wèi)尉卿。為齊東昏侯余黨所殺,謚號愍。
- 張緬(490-531)
- 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少勤學,手不釋卷。年十八為淮南太守,居官稱職,歷武陵太守、豫章內(nèi)史,為政多恩惠,吏化其德,不敢欺詐。遷御史中丞,以正直知名。梁武帝圖其像于殿堂,以勵百官。大通三年卒。
- 張纘(498-548)
- 緬三弟。娶梁武帝第四女富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封利亭侯。好學,初為秘書郎,遍覽秘閣圖籍。累遷吏部尚書、尚書仆射。選官引用下層人士,不媚權貴,為時人所稱,大同九年(543)出為湘州刺史,在州省并吏役,撫懷蠻族,四年中戶口增益十余萬,州境安定。轉(zhuǎn)為雍州都督,為前刺史岳陽王所殺。元帝時追謚簡憲公。
- 張綰
- 緬四弟。初為秘書郎,累遷中書郎,國子博士、豫章內(nèi)史。大同八年,安成民劉敬宮聚數(shù)萬眾攻郡,他與州司馬王僧辯率兵平定,后召為御史中丞,彈糾不避權貴。太清三年(549)遷吏部尚書。建康陷,逃至江陵,官至尚書右仆射。
- 王復
- 固安人。明正統(tǒng)進士。授刑科給事中。升通政參議。也先進犯北京,邀大臣迎英宗。眾懼怕不敢前往,他請求前往。偕趙榮出城,敵露刃兩旁,他夾行中間,無所畏懼。還升右通政,再升通政使。天順中,歷兵部左、右侍郎。成化元年(1456)升兵部尚書。毛里孩擾邊,他出巡陜西邊備,在邊建置,多合機宜。改官工部,居十二年,謹守法度。十四年加封太子少保。被彈劾,致仕歸。久之,卒。贈太子少保。
永清縣
- 史天倪(1187-1225)
- 永清人,初為萬戶,隨從木華黎略地三關,至于東海,所過之地,城邑皆破。曾組織萬人為義兵,號清樂軍。所向無敵,分兵占三河、薊州。1275年奉命南征,圍平州,進真定(今屬河北),又圍大名(今河北大名)。次年,在樂安大敗妄圖降金的清州監(jiān)軍王守約、平州推官合達。后在今河北、山東、山西等地擊敗宋軍。1285年在腰水、鐵壁二寨,掩殺武仙叛黨,后被武仙用計殺害。
- 史倫
- 永清人。史天倪曾祖父。金末,建私塾。招徠學者,將豪強、士族多人藏匿他處,以俠稱于河朔。
- 史秉直
- 永清人。史天倪父。1273年太師、國王木華黎統(tǒng)兵南伐,所向殘破,他率里中老幼數(shù)千人。降木華黎。后負責管領降人家屬,屯霸州(今河北霸州),1274年隨從木華黎攻北京,次年行尚書六部事,主管餽餉。1290年因年老辭職,回歸鄉(xiāng)里。
- 史楫
- 史天倪子。1239年為中山府知事,后為真定兵馬都總管。立銀鈔相權法。信賞罰、任賢良,所薦舉州縣佐史有文學者三十余人,后皆知名。
- 史權
- 史天倪子。1254年屯軍鄧州,在樊城大敗宋將高達,忽必烈北還時,他奉命總兵鎮(zhèn)守長江北岸的武磯山。至元七年(1270)他領兵在荊子口大破宋軍。任河南等路宣撫使。真定等路總管,兼府尹。
- 史樞(1220-1287)
- 初為萬戶,戌守唐、鄧。1255年在漢水的鴛鴦灘大敗宋水軍。1259年在嘉陵江擊敗宋將呂文德。中統(tǒng)三年(1262)從討李璮,在濟南用計擊破李璮。至元六年(1269),進珍島大破高麗人金通精的入侵。十二年又從丞相伯顏伐宋。任安吉州安撫使,山東東西道宣慰使。
- 史文祥(1190-1258)
- 初隨從叔父史秉直投降木華黎,任都鎮(zhèn)撫,1214年攻占高州、惠和等十五城,俘獲金將完顏胡速。先后在今河北、河南等地大敗敵軍。因功,任蒙古漢軍兵馬都元帥等職。
- 史天澤(1202-1257)
- 史天倪弟。善騎射。初為帳前軍總領,后為都有元帥。在瓜河,生擒葛鐵槍,敗金將武仙,又殺宋大名總管彭義斌。1229年為真定等五路萬戶,后參加圍汴破蔡戰(zhàn)役。金亡,參加攻宋戰(zhàn)爭,攻襄陽、圍光州,進壽春,取重慶。中統(tǒng)二年(1261)任中書右丞相。次年從忽必烈征阿里不哥。次年領兵鎮(zhèn)壓李璮叛亂,擒殺李璮。至元四年(1261),為中書左丞相。十年,與阿術等破樊城。十一年與伯顏總大軍自襄陽水陸并進,大舉伐宋,至郢州因病還至真定而死。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人比之于郭子儀、曹彬,后進封鎮(zhèn)陽王,謚忠武。
- 史格
- 天澤子。憲宗時為節(jié)度使,后為萬戶,從攻襄陽,又從阿里海牙攻潭州。取靜江,為廣西宣撫使,廣南西道宣慰使,后戍守雷州,官至湖廣行中書省右丞,平章政事。
- 劉源灝(1794-1865)
- 直隸永清(今河北永清)人。清道光進士。道光十五年(1835年)出任揚州知府。在任期間清理多年積案,治獄如神。十六年秋,洪澤湖盛漲,河督令開清江壩瀉水。劉源灝認為江壩一開,則下游數(shù)州縣田禾廬舍均淹沒,力持緩開。后天晴水落,兩岸居民歡騰。九月,移任陜西。二十六年,升山東鹽運使,旋又升山西按察使,后又調(diào)任山東按察使。咸豐十年(1860年)升云貴總督。卒,誥封光祿大夫。
- 朱深(1879-1943)
- 河北永清人。清光緒五年生。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曾任京師地方檢查廳檢查長。1913年1月,北京政府任命為總檢查廳檢查官。1915年11月,任總檢查廳檢查長。1918年3月,任段祺瑞內(nèi)閣司法部總長。1919年6月,署內(nèi)務部總長;同年12月,任靳云鵬內(nèi)閣司法部總長。1920年7月,直皖戰(zhàn)爭后,被直系下令通緝,避居于日本使館,后逃至天津??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1937年12月,任北平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委員、常務委員、法制部總長。1938年9月后,任偽中華民國政府聯(lián)合委員會常務委員、汪偽國民黨中央執(zhí)監(jiān)委員、華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政務廳廳長、汪偽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41年4月后,仍任汪偽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汪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汪偽“剿共”委員會委員長,內(nèi)務、治安兩署督辦、政務廳廳長。1943年病死。
- 高原(1915-2007)
- 直隸永清人。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同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太行行署公路局局長。建國后,任交通部航務工程總局副局長。1954年赴蘇聯(lián)海運部科學院進修。1956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數(shù)理化學部副主任,交通部科技委員會主任、科技局局長。
香河縣
- 王蔚(?-1190)
- 香河人。今熙宗皇統(tǒng)中,中進士,為良鄉(xiāng)丞,以治績優(yōu)等補尚書省令史。大定二年(1162),超遷河東北路轉(zhuǎn)運使,以廉正再遷中都路轉(zhuǎn)運使。歷吏部尚書、參知政事、尚書右丞。致仕,明昌元年死。
- 袁懋功
- 順天香河人。順治進士,授禮科給事中,歷官戶部侍郎、云南巡撫。順治末年,在云南令降卒入籍歸農(nóng),墾荒生產(chǎn)。政績顯著。曾上疏請嚴官吏考核。康熙中卒。
- 張百發(fā)(1934-2019)
- 香河人。歷任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一工區(qū)青年突擊隊隊長、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經(jīng)理,北京市建工局副局長,國家建委副局長、副主任,北京市副市長。
大城縣
- 劉楗(?-1679)
- 直隸大城人。順治進士。歷官給事中、江西布政使、刑部尚書。屢上疏言時政,參劾失職官吏。言及福建沿海戰(zhàn)守事宜。疏請蠲免江西“三藩之亂”后賦稅?;謴陀嫷渲贫?,多被采納。順治末年任湖廣右布政時,協(xié)濟滇、黔兵餉八百余萬,墾荒地??滴跏四曜?。
- 商震(1888-1978)
- 大城縣苦水務村人。國民黨晉軍名將。北洋陸軍速成學堂、日本陸軍學校畢業(yè)。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曾任山西暫編第一師師長、國民革命軍北方軍第一軍軍長。中原大戰(zhàn)后追隨蔣介石,歷任軍政及外交要職,膺二級陸軍上將。1947年后任駐日本代表團團長。平生飽經(jīng)滄桑,晚年定居日本,向往祖國,熱心于統(tǒng)一大業(yè)。1974年兩次回國參觀訪問。逝世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 孫毅(1904-2003)
- 直隸大城人。1931年參加寧都起義。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五軍團師參謀長,中央軍委教導師參謀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治保衛(wèi)團、第一軍團參謀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反“圍剿”、長征、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東征和西征??谷諔?zhàn)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qū)軍政干部學校校長、軍區(qū)參謀長,抗大二分校校長,晉察冀軍區(qū)分區(qū)司令員。參加了平型關戰(zhàn)斗和晉察冀邊區(qū)反“掃蕩”。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冀中軍區(qū)司令員、華北軍區(qū)縱隊司令員。參加了石家莊、平津等戰(zhàn)役。建國后,歷任河北軍區(qū)司令員,第六高級步兵學校校長,華北軍區(qū)副參謀長,中央軍委軍校部副部長,訓練總監(jiān)部軍外訓練部副部長、軍事出版部部長,總參謀部軍訓部副部長、總參顧問。是中共七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 申?。?915-1992)
- 直隸大城人。1937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5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經(jīng)濟系。長期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47年赴美國西保大學學習。1949年回國。歷任駐印度大使館參贊、外交部美澳司司長兼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1960年后任駐古巴大使,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副秘書長、副部長,駐印度大使。是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文安縣
- 周惠達(?-544)
- 文安人。好學,有見識,蕭寶夤為瀛州刺史時,召入幕。隨寶夤入關中,寶夤敗,不離左右,被賀拔岳俘獲,留為府祭酒。岳死,宇文泰任為秦州司馬,安撫隴右。后為大將軍府司,總管軍需,泰敬其才干。大統(tǒng)初,宇文泰與文帝東征,以其總留守事。軍還任為吏部尚書,后為右仆射。以制訂禮儀功,進位儀同三司。勤于職任,謙恭下士,受人敬重。大統(tǒng)十年卒。
- 王伯勝(?-1326)
- 霸州文安(今河北文安)人。至元二十五年(1288),從攻乃顏,以功為拱衛(wèi)直都指揮使。武宗即位,為大都留守,兼少府監(jiān)。仁宗時,拜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治二年(1323)奉詔監(jiān)修文武樓。創(chuàng)咸寧殿,建太廟。卒后,追封薊國公。謚忠敏。
- 劉六
- 名寵。文安人。驍勇善騎射。明正德中,與齊彥名等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轉(zhuǎn)戰(zhàn)河北、山東、河南等地,部隊發(fā)展到十多萬人。劉六在黃州溺死,劉七(名宸)、彥名戰(zhàn)敗犧牲。
- 趙鐩(?-1512)
- 文安人。諸生,驍健,有勇力。明正德六年(1511)被劉六、劉七起義軍所俘,遂加入義軍。不久任劉惠屬下副元帥。明使人招降,他復信給皇帝請“梟群奸之首以謝天下?!焙蟊鴶”徊丁ER死猶以不能手刃焦芳父子為憾事。
- 王儀
- 文安人。明嘉靖二年(1523)進士。歷官陜西巡撫、蘇州知府、右副都御史。秦王府強占民產(chǎn),他奪還民。趙王府輔國將軍祐椋招納亡命殺人劫奪,長達十余年沒人敢告發(fā)。他偕巡撫吳山奏劾,奪其爵,并限制其不準做官。在蘇州有治績,蘇州士民曾赴京求還任。他以八事定田賦,以三條核稅課,徭役、雜辦維均平。治績曾為知府第一,在山西,按行所部,筑城郭,積糗糧,榆次、平定間遂皆有城。后被仇鸞彈劾,斥為民,卒。
- 王耀庭(1916-1997)
- 直隸文安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冀中獨立第四支隊。次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陜甘寧綏德分區(qū)鹽業(yè)公司、永豐公司經(jīng)理,冀東貿(mào)易公司經(jīng)理。建國后,歷任中國運輸機械進口公司專員、中國雜品出口公司副經(jīng)理、中國紡織品進出口總公司副總經(jīng)理、中國國際貿(mào)易促進委員會主任。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