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南陽市名勝古跡
- 武侯祠
-
在南陽市西臥龍崗。傳蜀漢丞相武鄉(xiāng)侯諸葛亮曾躬耕于此,魏晉時建祠紀念。元初遭兵燹,殿宇焚毀,大德年間(1297-1307)重修。清康熙時(1662-1722),南陽郡守羅景在祠內(nèi)發(fā)現(xiàn)前人題詠“臥龍崗十景”的石刻,曾依此在祠外重建了半月臺、老龍洞、野云庵、草廬、小虹橋、抱膝石、躬耕亭、古柏亭、梁父巖、諸葛井,與武侯祠的山門、大殿、清風樓、三顧堂、關張殿、石牌坊相映襯。構成雄偉壯觀的古建筑群。祠內(nèi)碑刻甚多,其中岳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后出師表,書法灑脫俊逸。祠東南隅有臺,傳為諸葛亮讀書處,西南隅有龍角塔。
- 漢畫像館
-
在南陽市西臥龍崗,此地為漢畫像石墓比較集中的地區(qū)之一。畫像石早有發(fā)現(xiàn),建國后又有大量出土。館建于1937年,搜藏畫像石2300余塊,并將發(fā)掘的漢畫像石墓遷至館內(nèi)復原陳列。漢代畫像內(nèi)容豐富。畫像采用淺浮雕加施陰線的技法,注意畫面的磅礴氣勢,給人以粗獷、古樸、奔放之感,在漢代藝術史上具有重地位。
- 醫(yī)圣祠
-
在南陽市東關溫涼河畔。為紀念東漢名醫(yī)張仲景而建。張仲景(150-219),南陽郡(郡治今南陽市)人。醫(yī)術精湛,后人收集整理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尤為著名。祠分正偏兩院。大門左側立有“醫(yī)圣張仲景故里”碑,大門內(nèi)10米許為張仲景墓,墓前立“東漢長沙太守醫(yī)圣張仲景墓”碑。墓后有中殿、大殿,兩側有廊廡各3間。建國后,大加修葺。
- 張衡墓
-
在南陽市石橋鎮(zhèn)西。張衡(78-139),南陽西鄂(今南陽石橋鎮(zhèn))人。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創(chuàng)制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墓冢周圍磚砌甬道,并有圍墻。墓前有“漢征尚書張公平子墓”碑。
- 百花洲書院
-
在鄧州市區(qū)東南隅。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當年講學處。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范仲淹受陷害降職為鄧州知事,在此建書院講學。春風堂門上,有當年范仲淹親筆所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
- 福勝寺塔
-
在鄧州市福勝寺內(nèi)。建于北宋天圣年間(1023-1932),元末毀于兵火,明洪武初年重建。塔門南向,平面呈八角形,為七級樓閣式磚塔(原為十三級),高36米許。塔身全用青灰條磚壘砌,諸層壁面嵌砌佛像雕磚千余塊。塔內(nèi)有塔心室和盤旋迂回的梯道,可逐層登臨。1988年在修塔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地宮,經(jīng)考古發(fā)掘,地宮位于塔心之下,深5米,坐南向北,由大門、通道、宮室三部分組成,總長9.5米,面積15.4平方米。宮室底平面呈六邊形,室高3.4米。宮內(nèi)出土文物28件,有銅鏡2面、鐵塔2件、銅燈1件、銅線編織器1件。還有金棺銀槨、鎏金雙龍銀壺、彩色琉璃葫蘆等,均為稀世珍寶。
- 淮瀆廟
-
在桐柏縣城東關。桐柏縣是古四瀆之一的淮河發(fā)源地。廟建于東漢延熹六年(163年),原址在縣城西南15公里。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遷此,明清皆有增補修葺。廟內(nèi)文物除歷代祭祀瀆神、增修廟宇的碑記外,尚有北宋慶歷三年(1043年)鑄造的一對鐵華表。
- 水簾洞
-
在桐柏縣城西5公里。群山環(huán)抱,松柏蒼翠,是桐柏山著名風景之一。水簾洞距地高約20余米,洞內(nèi)雕塑獼猴一尊,猴身上有泉水流出。洞口被山頂傾瀉而下的瀑布遮蓋,沿石壁有階梯和鐵鏈可攀援而上,進入洞中。水簾洞下溪水旁建有小寺。
- 太白頂
-
在桐柏縣西南。桐柏山主峰,海拔1100多米。山勢頂寬腰窄,險峻壯觀。山上有曲折的“十八扭”、“一線天”、“龍官廟”等勝跡。山頂有云臺寺、祖師殿和大雄寶殿,內(nèi)供奉著極樂佛等,終日香煙繚繞。太白頂山青水秀,勝跡眾多。
- 佛溝摩崖造像
-
在方城縣寺門村東南8公里的桐柏山半山腰。開鑿于北魏至唐代。分別鐫刻于南北兩塊巨石上。共有雕像32龕、138軀。佛像最高1.40米,最小僅0.20米。整個造像刻工精細。
- 香嚴寺
-
在淅川縣城南40公里的龍山嶺南部。始建于唐,明代重修,后屢經(jīng)修葺。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石牌坊為三間四柱式建筑,上書“敕賜顯通禪寺”六字,兩側石獅一對。韋馱殿內(nèi)滿繪壁畫,走廊上排列12根合抱大柱。大雄寶殿,面闊5間,進深3間,為硬山式。寺東竹林矗立兩座潔白大理石塔,六角七級樓閣式,高15米。寺后有珍珠銀泉。
- 紫荊關古建筑群
-
在淅川縣荊紫關鎮(zhèn)。鎮(zhèn)內(nèi)現(xiàn)存古建筑有法海寺、平浪宮、山陜會館、玉皇閣、萬壽宮等,鎮(zhèn)內(nèi)街道呈南北走向,古色古香。山陜會館,始建于明代,是山陜商旅起居、集會的場所。法海寺始建于唐,明清兩代擴建,寺內(nèi)古柏參天。平浪宮寓“風平浪靜”之意,飛殿供奉楊泗將軍塑像及船家歷代先賢牌位。殿門前左右分建四角樓,建筑工藝精巧。
- 丹江口水庫
-
在淅川縣南部和湖北省丹江口市北部。為攔截漢江上游及其支流丹江水而成。攔河大壩在丹江口市北,1958年動工,1973年建成。大壩長2.5公里。水深100余米,水面遼闊。雁口一帶水域狹窄,兩岸群山高聳,有“小三峽”美稱。
- 菩提寺
-
在鎮(zhèn)平縣城北13公里杏花山東麓。建于唐代,后經(jīng)宋明兩代重修。至明嘉靖年間(1522-1566)殿宇多已頹廢,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建殿宇百余間。建筑依山勢分布,自山門至藏經(jīng)樓4進大院和兩側僧房,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
- 泗洲塔
-
在唐河縣東菩提寺內(nèi)。平面呈八角形,十二級仿木空心磚石塔,高68米。始建于北宋紹圣二年(1095年),明萬歷七年(1579年)和三十二年曾兩次修葺。塔基寬約6.7米。塔內(nèi)有旋梯,以夾壁護持,拾階而上。可至第10層,回首下看塔底,有如臨深淵之感。
- 源潭陜西會館
-
在唐河縣北源潭鄉(xiāng)。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館內(nèi)現(xiàn)存大殿、配殿及東廂房等。大殿為會館主體建筑,宏偉壯觀。上層檐頂用琉璃脊,正脊兩側雕有飛龍數(shù)條,正脊中央有一高達2米的琉璃重檐歇山頂建筑。殿內(nèi)雕梁畫棟,十分精美。大殿南有鐵旗桿一對,高17米,分別插入二鐵獅背內(nèi)。
- 丹霞寺
-
在南召縣留山鄉(xiāng)馬窩。因每至日暮,彩霞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燦如明霞,故名丹霞寺。寺始建于唐,清代重修。寺坐北朝南,依山而起,中軸線上的建筑有山門、關爺?shù)?、伽藍殿、毗盧殿、方丈堂,兩側有石獅、廊房、藏經(jīng)樓等。另有元、明、清磚石墓塔14座及碑碣8通。特別是清代大理石塔,為河南省墓塔之珍品。
- 縣衙
-
在內(nèi)鄉(xiāng)縣城內(nèi)。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建。是我國現(xiàn)存的一座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好的縣級衙署。它由大門、正堂、議事廳、衙皂房、重光門、琴冶堂、三堂、東西花廳院等組成。大堂內(nèi)建筑上多有花鳥彩繪。縣衙內(nèi)左有令箭架,右有黑折扇?,F(xiàn)縣衙已辟為我國第一座縣衙博物館。
- 文廟大殿
-
在內(nèi)鄉(xiāng)縣城內(nèi)。元大德八年(1304年)建,后毀,明洪武初年重建。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造,用灰色筒板瓦覆蓋殿頂。殿內(nèi)柱子粗大。殿前有清代所建牌樓式欞星門一座。門外有臥姿石獅一對,并有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摩刻唐吳道子原作的孔子像碑一通。
- 漢議事臺
- 在新野縣城關鎮(zhèn)。
- 漢桑城
- 在新野縣城關鎮(zhèn)。
- 山陜會館*
-
在社旗縣城內(nèi)。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為秦、晉商人興建的行會。面積1530平方米。館內(nèi)有戲臺懸鑒樓,又名八卦樓,高30米,翬飛斗拱,層層疊疊。兩側有鐘鼓樓,樓前有琉璃照壁,圖案精美,金碧輝粕。大拜殿為會館的中心,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殿高34米,下筑高臺,圍以石欄。殿前有石牌坊,上刻金龍纏玉柱、文武獅子、八愛圖等。
- 老墳崗
- 在西峽縣。
- 白羽城
- 在西峽縣。
- 屈原崗
- 在西峽縣屈原崗村。
- “荷花洞”溶洞
- 在西峽縣蛇尾鄉(xiāng)伏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