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信陽市名勝古跡
- 賢隱寺
-
在信陽市西郊賢首山南麓。建于南北朝時,因該寺建在東漢孝廉周盤隱居處,故名“賢隱”。原有房100余間,現(xiàn)存47間。該寺建于山谷巖壑之中,松竹環(huán)抱,路轉(zhuǎn)峰回。
- 義陽三關(guān)
-
在信陽市南、豫鄂兩省交界處。指武勝關(guān)、平靖關(guān)、九里關(guān)。信陽在北宋前叫義陽,故有“義陽三關(guān)”之稱。三關(guān)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軍事關(guān)隘。
- 雞公山
-
在信陽市南35公里,豫鄂兩省交界處的大別山中。方圓約50公里,主峰報曉峰兩側(cè)有靈化山和長嶺,宛如雄雞的兩翼,故名。山上云霧繚繞,泉水清澈,又有藏密的林冠覆蓋,盛夏氣溫一般在23°C左右。
- 鐵旗桿
-
在潢川縣南城小南海湖畔。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立。高6丈,重3.5萬余斤,用生鐵鑄成。兩根旗桿上鑄有三層方斗、兩條蟠龍,蟠龍張牙舞爪。桿頂鑄有鳳凰展翅、日月相映等圖形。旗桿屹立于三義觀門內(nèi)。
- 黃國故城
-
在潢川縣城西北6公里的隆古集附近。故城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800米,東西寬約1500米。城墻系夯土筑起,最高處5米,最低處約3米,保存尚好。城內(nèi)有許多重要遺跡,地面散布有春秋至漢代的各種陶片。城外有護城河,附近地勢遼闊,十分壯觀。《左傳》:魯僖公十二年春,“黃人恃諸侯之睦于齊也,不共楚職,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滅黃?!笨芍S國亡于公元前648年。經(jīng)勘查,故城附近曾多次發(fā)現(xiàn)黃國文物,并有蔡國、潘國的銅鼎、銅壺等。1975年還在李店水庫發(fā)現(xiàn)了青銅禮器和兵器。
- 蔣國故城遺址
-
在城關(guān)鎮(zhèn)東南13公里的期思鄉(xiāng)。西周為蔣國都城,楚滅蔣改期思邑;漢至隋為期思縣治,唐初廢為鎮(zhèn)。明清稱期思店,期思集。村東有蔣國故城遺址。
- 古息城遺址
- 在息縣城效鄉(xiāng)。
- 賴國故城遺址
-
在城關(guān)鎮(zhèn)東北35公里的包信鎮(zhèn)。春秋為賴子國,東漢為褒信侯國。有賴子墓,賴國故城遺址。
- 秦樓仰韶文化遺址
- 在息縣孫廟鄉(xiāng)。
- 太子廟遺址
- 在息縣孫廟鄉(xiāng)。
-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
-
在新縣城內(nèi)。周圍群山環(huán)抱,山青水秀。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首府。1931年紅軍攻占新集(今新縣縣城)后,鄂東、豫南、皖西三根據(jù)地連成一片,這里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架飛機“列寧號”也在此誕生?,F(xiàn)存有鄂豫皖特區(qū)蘇維埃航空局舊址。
- 東漢古城遺址
- 在商城縣。
- 宋元金剛古寨遺址
- 在商城縣。
- 唐代崇福寺
- 在商城縣城關(guān)鎮(zhèn)。
- 明代息影塔
- 在商城縣長竹園鄉(xiāng)。
- 妙高寺
-
在固始縣南35公里陳淋鄉(xiāng)華陽山巔。海拔380米。這里山勢雄偉風景優(yōu)美,是豫南的一處佛教活動圣地。寺建于唐代,盛于明成化、弘治年間。現(xiàn)存古建筑,尤其是石塔,雕刻的造像和紋飾圖案,工藝精細,形象逼真。
- 霸山
-
在羅山縣城西南30公里。海拔872米,方圓5平方公里,山勢高聳。山上有白馬洞、九龍瀑布、枝藏葉碧的倒栽柏、直達金頂?shù)氖闾莸葎倬?。霸山資源豐富,有豹、野豬、松、杉、竹、油桐、桔梗及色香味俱臻上品的云霧茶。
- 靈山寺
-
在羅山縣城西南45公里朱堂店南。建于唐代,明成化年間(1465-1487)及其后曾重修。現(xiàn)有前大殿6間、歡圣殿3間、祖師殿3間、大佛殿5間、法堂3間、祭仙宮5間、五星殿5間,共30間。
- 紫水塔
-
在光山縣城東門外紫水河北岸。塔以河名?,F(xiàn)塔為磚石結(jié)構(gòu),八角樓閣式,6層,高21米,外圍周長25米,由塔基、塔身組成。進塔門入第一層為塔心室,然后逐層登臨塔頂。
- 凈居寺
-
在光山縣城西南22公里凈居山上。據(jù)北宋蘇軾考證,佛教天臺宗鼻祖慧思曾結(jié)庵于此。唐神龍年間(705-707),道岸禪師始建凈居寺。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改名梵天寺,宋真宗御筆“敕賜梵天寺”門額仍在。寺內(nèi)尚存原房59間、明清碑刻36塊。寺后蘇軾讀書臺僅存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