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鄭州市名勝古跡

    鄭州市

    城隍廟
    在鄭州市商城路北。明代初年建,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其后屢有修葺。建筑均為琉璃瓦覆蓋,飛檐四出,造型精致,結(jié)構緊湊。樂樓高達15米,歇山式雙層建筑,正脊浮雕游龍數(shù)條,有鳳凰飛舞,荷花、獅子陪襯。廟內(nèi)碑碣很多,其中有明張大猶草書石碑“福贊”、“壽贊”兩通,筆跡蒼勁挺拔。前者碑高180厘米,寬82厘米,厚約21厘米;后者碑高181厘米,寬80厘米,厚21厘米。

    蘇軾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石刻
    在鄭州市博物館內(nèi)。北宋元佑六年(1091年)蘇軾知潁州時,應開封劉季孫之請,以真、行、草兼用字體寫成《醉翁亭記》長卷,卷末有趙孟頫、宋廣、沈周、吳寬等人的跋尾贊敘。明隆慶五年(1571年)秋,劉巡邀請文彭、吳應祈為之雙鉤勒石,立于鄢陵縣劉氏家祠內(nèi)。原件墨跡。其時為高拱所得,不久又為張居正所有,張氏后獲抄家,被沒入宮廷,后焚毀。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拱的侄曾孫高有聞因原刻磨損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于新鄭縣高氏祠堂。刻技之精,不在鄢陵石刻之下。鄢陵石刻已全部散失,新鄭石刻于1959年移置鄭州市博物館,建立長廊,妥善保存。石刻共分18塊,每塊長60厘米、寬40厘米左右;其后還有6塊寬約40厘米、長60-90厘米的石刻,是趙孟頫、沈周、高拱等人的題跋。

    商代遺址*
    在鄭州市區(qū)內(nèi)。面積25平方公里,1959年秋發(fā)現(xiàn)。1955年在遺址中部又發(fā)現(xiàn)一座周長近7公里的城垣,為早于安陽殷墟的商代前期遺址,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之一。在此發(fā)掘出大量的房基、地窖、水井、壕溝、墓葬等遺跡,以及銅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等遺物,還有少量的刀刻字骨和陶文符號。在城的北墻和南墻外有冶鑄青銅器的手工業(yè)作坊遺址,西墻外有燒制陶器的手工業(yè)作坊遺址,北墻外還有磨制骨料的擤工業(yè)作坊遺址。在城內(nèi)東北部,有大面積的帶有石柱礎的夯土臺基,很可能是宮殿遺址。在西城墻外的社嶺街和城墻東南角,出土大量青銅器,有方鼎、圓鼎、尊、卣、觚等,是商代文物之精華。

    獸面紋牛首銅壺

    獸面紋牛首銅尊

    獸面紋銅方鼎

    杜嶺方鼎

    1974年出土于杜嶺崗南段張寨南街,通高100厘米,重86.4公斤。

    杜嶺方鼎

    大河村遺址
    在鄭州市北郊大河村西南1公里處,距市區(qū)12公里。1964年秋季發(fā)現(xiàn)。面積約30萬平方米。1972-1980年曾進行11次發(fā)掘,發(fā)現(xiàn)大量墓葬、灰坑、房基等遺跡和遺物。是一處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為住房的遺存,已出土房基28座,年代有異,結(jié)構亦不相同。房基據(jù)碳同位素測定,距今約5000年,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大量陶器中獨具風格的雙連壺,紅陶黑彩,白衣彩陶出土數(shù)量甚多,色彩鮮艷,花紋圖案多樣,為大河村彩陶的一個特點。彩陶片上繪有各種天文圖象,如太陽紋、月亮紋、星座紋等。大量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如石制的斧、鏟、刀、鐮和蚌刀等的出土,高粱、粟和蓮子等種了的發(fā)現(xiàn),表明農(nóng)業(yè)是當時人們的主要生產(chǎn)實踐和生活來源。

    彩陶缽,1972年出土。

    大河村類型彩陶連體瓶,大河村出土。

    吉鴻昌墓
    在鄭州市西郊烈士陵園。吉鴻昌(1895-1934),扶溝縣呂潭鎮(zhèn)人。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11月9日在天津被捕,24日在北平就義,葬于呂潭鎮(zhèn)鴻昌學校花園內(nèi),1974年移葬鄭州烈士陵園。

    紀公廟
    在鄭州市西北26公里紀公廟村。漢滎陽城西南300余米。紀信是劉邦的大將,漢高祖三年(前204年),項羽困劉邦于滎陽,紀信假扮劉邦誑楚,使劉邦得以遁走成皋(治今滎陽西北汜水鎮(zhèn))。項羽怒,焚紀信。后人在滎陽西南為紀信修墓立廟。廟已無存,原址有唐代以后重修廟宇和贊頌紀信的碑刻30余塊。其中以唐武周長安二年(702年)書法家盧藏用撰文書寫的石碑最為珍貴。碑高2.27米,碑額系書“漢忠烈紀公碑”六字,碑身隸書。廟后有紀公墓,高7.5米,圍125米。登冢頂可俯瞰古戰(zhàn)場風光。

    花園口
    在鄭州市北17公里處,緊靠黃河南岸。宋時曾在此建閘治水,后漸成村落,名桂家莊。明吏部尚書許某在此修建花園,方圓540畝余。后河道南移,村落與花園被河水吞沒,成為黃河渡口,名花園口。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侵占開封,逼近鄭州,國民黨軍隊在此扒開黃河大堤,使豫東、皖北、蘇北三省的千里沃野變成荒無人煙的黃泛區(qū)。1947年3月將決口堵復,河水流回故道。

    古滎冶鐵遺址
    在鄭州市西北20公里處。面積12萬平方米。1965年和1975年曾部分發(fā)掘。發(fā)現(xiàn)煉鐵大高爐兩座,爐缸呈橢圓形,爐壁、爐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筑而成,爐前、爐側(cè)有冶煉的架木遺跡。經(jīng)復原,高爐在6米以上,容積50立方米,周圍有礦石堆、水井、水池、煉渣區(qū)等,還有預熱鼓風的風管,是一個完整的冶煉作業(yè)系統(tǒng)。高爐附近出土大量成套的鑄造模具和鐵器成品,大多有“河一”銘文,產(chǎn)品以生產(chǎn)工具為主。遺址的年代為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發(fā)掘材料證明它是官營的冶鑄聯(lián)合作坊。

    原武溫穆王壁畫墓
    在鄭州市二十里鋪瓦屋孫村東南。是明太祖的八世孫。墓在地面下7米處,為一坐北向南的磚券墓,墓室正面有一高大門樓,兩扇石門可以啟閉。墓室長6米、寬5米、高3米,墓后壁上方有一盜洞。墓內(nèi)殘存四塊墓志銘,均為72厘米見方的石碣,說明該墓是原武溫穆王及其元配張?zhí)暮显崮?。墓室?nèi)布滿彩繪壁畫,后壁中央繪有釋迦佛像,兩旁繪有護法靈禽、麒麟、大象。東西兩壁繪有帝王和王妃畫像及其親人、侍者、菩薩、比丘,以及亭臺樓閣和各種樂器等。墓頂繪日月星象,云氣繚繞,仙鶴翩舞。1953年墓上方新建保護房,墓志銘鑲砌在室內(nèi)墻上,墓室內(nèi)建有長20米的隧道,歷46級可達墓底。

    鞏義市
    石窟寺*
    在鞏義市區(qū)東北約8公里的大力山下。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建。東西魏、北齊、隋、唐及北宋,相繼在此鑿窟造像?,F(xiàn)存5窟、256龕、7743尊佛像和數(shù)十篇題記。第一窟門內(nèi)兩側(cè)雕“帝后禮佛圖”,其余三壁雕佛像和佛傳故事。壁腳雕神王、怪獸和伎樂人?!暗酆蠖Y佛圖”分三層六組,每層比丘和比丘尼作前導,后為皇帝、皇后和侍從,前呼后擁,反映了皇室的宗教活動。為我國現(xiàn)存浮雕中較完整的杰作。

    正龕佛像—石窟寺第1號窟中心柱正龕佛像,是北魏晚期佛像的典型代表。

    杜甫故里
    在鞏義市老城東1公里的南窯灣。此地背依筆架山,前臨廣闊沃野,東泗河經(jīng)此注入洛水。唐著名詩人杜甫(712-770)即誕生在筆架山下的一孔磚砌窯洞里。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縣令,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詩人,杜甫少年時代即在此度過。

    (1962年)

    杜甫墓
    在鞏義市老城西北約6公里康店鄉(xiāng)康店村西的邙嶺上。墓地坐北面南,東西并排3個土冢,西為杜甫墓,向東依次為長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墓冢呈覆斗狀,高約10米,墓周長約72米。唐大歷五年(770年)杜甫在湖南湘江途中病亡(一說死于耒陽)。元和八年(813年),其孫子杜嗣業(yè)才遷葬于今址。一說遷葬河南偃師首陽山下,今首陽山下也有杜甫墓。在湖南耒陽和平江也有杜甫墓。

    鐵生溝冶鐵遺址
    在鞏義市老城西南29公里。鐵生溝村群山環(huán)抱,礦藏豐富,南側(cè)為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西漢冶鐵遺址,東西長約180米,南北寬120米,總共2.16萬平方米。遺址周圍斷崖上,裸露出不少煉渣、礦石末、燒土和黑灰。在冶煉場附近的南北兩山上,發(fā)現(xiàn)有漢代采礦場的遺跡。冶煉場西南3公里的羅漢寺和西北的羅泉、北莊均發(fā)現(xiàn)有采礦井和巷道。1958-1959年發(fā)掘,在2000平方米范圍內(nèi),挖出煉爐18座。出土的煤塊、煤餅和煤渣看,我國西漢時期即已用煤冶鐵。特別經(jīng)過對出土鐵器的金相分析,發(fā)現(xiàn)西漢時已有球墨鑄鐵。

    宋陵*
    在鞏義市西村、芝田、孝義、回郭鎮(zhèn)附近。北宋9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均葬此。乾德元年(963年)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宏殷的陵墓由開封東南遷鞏,共為七帝八陵,附葬皇后20余個。陪葬宗室及王公大臣,如寇準、包拯等墓300多座,形成龐大的陵墓群。邙嶺起伏,蔚為大觀。

    八陵為:永安陵,趙匡胤的父親趙宏殷的陵墓;永昌陵,太祖趙匡胤的陵墓;永熙陵,太宗趙光義的陵墓;永定陵,真宗趙恒的陵墓;永昭陵,仁宗趙禎的陵墓;永厚陵,英宗趙曙的陵墓;永裕陵,神宗趙頊的陵墓;永太陵,哲宗趙煦的陵墓。陵墓建制基本相同,都有較大的陵臺。陵臺四周有神墻,四角有角樓,四墻中間設神門,東、西、北三神門外各有雕獅一對,南神門外神道兩側(cè)排列著雄偉壯觀的石刻群。

    宋真宗永定陵石雕—是目前諸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處。石望柱(不計座高)高5.7米,文武巨像體高3.7-3.8米。

    雪花洞
    在鞏義市老城東南29公里新中鄉(xiāng)老廟村嵩山香爐峰下。是這里20多個自然溶洞中最神奇絕妙的溶洞。因洞內(nèi)石壁晶瑩剔透,石林潔白如雪,故稱雪花洞。洞長600多米,高13米左右,面積4000多平方米,由大小不同的6個天然溶洞組成。迎賓大廳可容納200-300人。洞外還有杜甫故居、北宋皇陵、摩崖造像石刻、石窟寺等名勝古跡。

    黃冶唐三彩窯遺址
    在鞏義市老城西南的大、小黃冶村。當?shù)厍鹆昶鸱?,山溝環(huán)繞,溝岸兩旁的臺地上,到處呈現(xiàn)燒制“唐三彩”的窯址堆積。鞏義市不僅是“唐三彩”的主產(chǎn)之一,且當時造瓷業(yè)也相當興盛。

    新鄭市
    鄭韓故城*
    在新鄭市區(qū)附近雙洎河(古稱洧水)與黃水交匯處。春秋戰(zhàn)國時為鄭國和韓國的都城所在地,因稱鄭韓故城。公元前230年韓被秦滅。鄭、韓在此建都長達500多年。故城平面極不規(guī)則,周長19公里。大部分城墻尚存,最高處達18米。西城中部有一座小城,應是當時的宮城。東城內(nèi)有各種手工業(yè)作坊遺址。鑄銅作坊遺址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制骨作坊遺址面積7000平方米,戰(zhàn)國時的鑄鐵作坊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曾在此清理出一座熔鐵爐和兩個烘范窯,出土大批鐵器和陶范,此外還有制陶、制玉作坊遺址。東城內(nèi)的一個戰(zhàn)國兵器坑,出土銅兵器180多件,多數(shù)有銘文。城內(nèi)外發(fā)現(xiàn)六處墓地,出土一批青銅器、玉器等。

    裴李崗遺址
    在新鄭市區(qū)西北約8公里。遺址西南臨雙洎河,東靠裴李崗村,高出周圍地面約2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1977-1979年曾進行三次發(fā)掘,發(fā)現(xiàn)大量墓葬、灰坑等遺跡和遺物。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石器有磨制精致的磨盤、磨棒、鏟、鐮、斧、鑿等。鏟多作鞋底狀,上下均有圓形弧形刃。鐮似今之鐮刀,而刃部有鋸齒。這些都為我國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所不見或少見。陶器多紅色,手制,火侯較低,器表多磨光。器形有球形小口雙耳壺、三足體、三足壺及鼎、缽、盆、碗、勺等。據(jù)碳14測定,距今已8000年左右。

    歐陽修祠墓
    在新鄭市區(qū)西14公里歐陽寺村。歐陽修(1007-1072),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墓冢高大,古柏環(huán)繞。墓前有明清重修的祠堂及石人、石獸等,祠旁立“宋太師歐陽文忠公祠墓”碑,祠墓四周圍以紅墻。附近還有寺院。

    后周皇陵
    在新鄭市區(qū)北18公里郭店村。包括嵩陵、慶陵、順陵和懿陵。嵩陵是后周太祖郭威墓,慶陵是世宗柴榮墓,順陵是恭帝柴宗訓墓,懿陵是世宗皇后符氏墓。陵前有明清祭文石碑40余通。墓冢都有封土,高20米左右。據(jù)史書記載,太祖郭威臨終曾告柴榮,陵墓務求儉素,不用石柱、石人、石獸,不修下宮。此說與皇陵現(xiàn)狀相符。

    軒轅故里
    在新鄭市區(qū)北關。是軒轅黃帝出生地。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睘橹腥A民族的祖先?,F(xiàn)有明代重建、清代重修的軒轅祠。祠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門,后有主殿,院左右兩側(cè)是配殿,主殿正中奉有黃帝像,左殿塑有嫘母像,右殿塑有嫫母像??h城西南12公里,傳說黃帝幼年曾在此活動,現(xiàn)仍有天壽宮、少典祠、嫘母、嫫母等祠廟遺址??h西南的具茨山主峰風后頂,是黃帝成年時期活動的主要場所。該山峻峰突兀,風景秀麗?,F(xiàn)有黃帝祠、黃帝避暑宮、御花園、幽勝宮、力牧峰等廟宇古跡。其中以黃帝祠最雄偉,軒轅廟大殿最奇巧,醫(yī)圣宮的地勢最險峻,幽勝宮的環(huán)境最幽靜。

    新密市
    打虎亭漢墓*
    在新密市區(qū)西約6公里、綏水南岸臺地上。東西兩墓并列,高大的土冢相連,猶如土山。西墓龐大,用磚石筑成,分7室,總長25.16米,寬17.28米,中室高4.88米。墓室南有斜坡墓道,長25米。墓底鋪煤,厚0.5米。墓內(nèi)畫像石刻豐富,雕刻具獨特風格。墓門正背兩面刻有鋪首銜環(huán)和珍禽異獸組成的圖案。壁上刻有大幅迎賓圖。東、南、北三面耳室刻繪庖廚、烹飪、車輛、饋贈、宴飲等。東墓與西墓毗鄰,結(jié)構近似,唯形制略小,壁畫全系彩繪。后寺郭3座漢墓,在打虎亭東北2.5公里,墓室結(jié)構和壁畫內(nèi)容與打虎亭墓基本相同。

    戰(zhàn)國魏長城
    在新密市區(qū)西北10公里。從滎密交界的香爐山起,經(jīng)蠟燭山、沙崗、風門口、五嶺,南到茶庵村北,長5.8公里,墻基寬2.5米,現(xiàn)存城墻最高處為2.5米,如同曲曲彎彎的長龍橫穿許多險要的山口。墻垣為青石砌筑,保存基本完整。魏為秦所逼,將都城自安邑(今山西夏縣),遷都大梁(今開封)后,為了防御西鄰秦國入侵,于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由黃河北的陽武(今原陽),經(jīng)過鄭州西郊,南到新密,修了一條長約100余公里長的城。秦統(tǒng)一六國后,這條長城才被放棄?,F(xiàn)存的魏長城遺址,是唯一保護在地面的一段。

    鄭莊公冢
    在新密市區(qū)東南30公里王崗村東約1公里?,F(xiàn)有圓形墓冢,高10米,周長約有125米,墓建造在土崗上。冢東距鄭韓故城僅15公里。鄭莊公(前757-前701),春秋時鄭國第二代國君。

    后士郭漢墓群
    在新密市老城西北后士郭村處。地面上現(xiàn)存4個冢,皆坐北朝南,經(jīng)發(fā)掘可知:墓室為磚石結(jié)構,隨葬器物非常豐富,有石羊頭、鎮(zhèn)墓罐、彩繪陶倉樓。墓室正面壁上繪“地主收租圖”圖案。后士郭漢墓出土的大量隨葬器物,為打虎亭漢墓斷代提供了佐證。壁畫“地主收租圖”,則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也是研究漢代社會經(jīng)濟史的重要資料。墓中的石刻“斗雞圖”壁畫,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唯一的漢代石刻壁畫,在美術史上有重要地位。

    登封市
    嵩山
    屬于伏牛山脈,其主峰在登封市西北,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東西綿延約60余公里。東周始定嵩高為中岳,五代以后稱中岳嵩山。與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共稱“五岳”。這里山巒起伏,峻峰奇異。站立峰頂極目遠眺,北望黃河,明滅一線;鳥瞰山麓,名勝古跡星羅棋布。著名勝跡有北魏嵩岳寺塔、漢代嵩山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元代觀星臺及少林寺、中岳廟、會善寺、法王寺塔、永泰寺、凈藏禪師塔、初祖庵、嵩陽書院、石淙河摩崖題記、劉碑寺石碑和八方古文化遺址等,均為游覽勝地。

    少林寺
    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昌三年(527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此首創(chuàng)禪宗,歷史上稱達摩為初祖,稱少林寺為祖庭。唐初,少林寺和尚佐唐太宗開國有功,從此僧徒常習拳術,禪宗和少林拳負有盛名,廣為流傳。千佛殿內(nèi)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約300多平方米,白衣殿內(nèi)有清代“少林寺拳譜”、“十三和尚救唐王”壁畫。

    白衣殿壁畫

    達摩亭相傳是二祖慧可在此立候達摩,雪深及膝,故又叫立雪亭。寺西的塔林,西北的初祖庵、達摩面壁洞,西南的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時的法華塔,元代的緣公塔等,在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內(nèi)保存有唐以來的碑碣石刻約300余品,其中以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蘇軾、米芾、蔡京、趙孟頫、董其昌、日本僧人邵元撰文和書寫的碑刻最為珍貴。

    塔林
    在嵩山少林寺西里許。為歷代和尚墓地,現(xiàn)存自唐至清千余年間的磚石墓塔220多座。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筑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初祖庵
    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下。現(xiàn)存一殿、兩亭和千佛閣等。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木構梁架、斗拱都具典型的宋代風格,是河南現(xiàn)存木構建筑中之杰作。大殿東南有古柏一株,相傳為唐初禪宗六祖慧能所植。附近保存有書法家黃庭堅、蔡卞等人書寫的贊頌初祖達摩的碑石40余品。

    二祖庵
    在嵩山少林寺西南4公里的缽盂峰上。二祖慧可(487-593),北魏時虎牢(今滎陽市)人,從菩提達摩學佛,立雪斷臂,得受衣缽后,相傳在此養(yǎng)傷。其徒眾為作紀念,在此建庵。庵內(nèi)有大殿3楹,碑碣數(shù)通。殿前四井,傳為慧可卓錫所鑿,名卓錫泉,雖近在咫尺,而味各異。庵外有古塔3座,其中以周萬歲登封元年(696年)所建的唐塔最為挺拔俊秀。南上里許有煉魔臺,又名覓心臺,為慧可經(jīng)行處。

    達摩面壁洞
    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上。傳為達摩面壁十年(一說九年)處。石洞幽邃,深約7米,寬3米。

    太室闕*
    在嵩山中岳廟門前500米處。東漢元初五年(118年)建。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與少室闕、啟母闕并稱中岳漢三闕。太室闕高3.92米,東西兩闕相距6.75米。闕身用長方石塊壘砌而成,上部用巨石雕成四阿頂,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陽城”六篆字,氣勢挺拔,蒼勁有力。另有漢隸和篆、隸參半的兩段銘文,記述呂常等人建闕的因由,是研究我國書法演變的重要實物。雕刻有畫像50余幅。

    少室闕*
    在嵩山少室山下的邢家鋪村。約建于東漢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之間。少室闕北面上部刻有雙線勾勒的“少室神道之闕”六篆書大字,南面的隸書銘文大部剝落。闕身現(xiàn)存畫像有60余幅。蹴鞠圖雕刻栩栩如生,說明我國早在漢代已有足球運動。

    啟母闕
    在嵩山南麓的萬歲峰下。東漢延光二年(123年)建。是漢代啟母廟前的神道闕。附近有巨石,周長43.1米,高約10米,據(jù)《淮南子》記載,名啟母石,廟即為此而建。漢代因避景帝劉啟諱,曾改名開母廟、開母闕。闕上有小篆銘文,下半部尚完好,字體遵勁俊逸,是漢代書法中的精品,為國內(nèi)外金石學家所注重。銘文記述夏禹及其父鯀治水,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下部還有東漢熹平四年(175年)中郎將堂溪典的《請雨銘》,字為隸書,惜大部剝落。闕身雕刻的畫像現(xiàn)存有60余幅。這些畫像都具典型的漢畫風格。

    中岳廟
    在嵩山黃蓋峰下。嵩山原有太室祠始建于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游嵩山時下令擴建,約在北魏時改今名。廟址屢有變遷,唐代中葉始定于現(xiàn)址。唐宋年間盛極一時。現(xiàn)存為清代重修后的規(guī)模,為河南規(guī)模最大的寺廟建筑。從中華門起,經(jīng)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zhèn)坊、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崧高峻極坊、中岳大殿、寢殿到御書樓共11進,長達1.3公里,面積10余萬平方米。有樓、閣、宮、殿、臺、廊、碑樓等建筑400余間。特別是中岳大殿,計45間,紅墻黃瓦,氣勢雄偉。廟內(nèi)有唐宋以來的古柏300余株,金屬鑄器和石刻碑碣百余座,尤以北魏的中岳嵩山高靈廟之碑最為馳名,是古代書法藝術的珍品。廟前石翁仲刀法古拙,北宋鑄造的四大鐵人,氣勢雄偉,堪稱漢代石刻藝術和宋代鑄造藝術的佳作。

    中岳廟鐵人
    在嵩山中岳廟崇圣門東北古神庫四隅。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忠武軍匠人鑄造。共4軀,高約3米,振臂握拳。其中一鐵人背后腰部有連接痕跡,可知系接鑄而成。這4軀鐵人為我國現(xiàn)存鎮(zhèn)庫鐵人中形體最大、保存最好、造型較佳的藝術珍品。

    嵩岳寺塔*
    在嵩山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nèi)。始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為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塔高40余米,15層,平面呈十二角形。除辟門的四面外,其余八面各砌一座單層方塔狀的壁龕,突出于塔壁外。塔身東、南、西、北四面設入口,導至塔心室。此室自下而上直達頂部,分為10層,第一層隨塔之外形也呈十二角形,第二層以上則改為八角形。此塔由于建筑技術高超,塔身雖用青磚黃泥壘砌而成,但經(jīng)歷1400余年,仍巍然屹立。

    觀星臺*
    在登封市區(qū)東南15公里的告成鎮(zhèn)。北望中岳嵩山,南臨箕山,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天文觀測建筑。創(chuàng)建于元代初年,至今已700多年。當時由王恂、郭守敬主持,在全國設立27個觀測站,此臺為觀測中心。郭守敬曾在此測驗過晷景。臺為磚石混合結(jié)構,平面呈方形,下大上小,高9.46米,連同臺頂明代增建的小室通高12.62米。臺頂北部有瓦房2間,北壁中間砌成一個上下直通的凹槽,用以測量日影的“景表”表身。石圭(又叫量天尺)從凹槽下方自南向北由36方青石接連而成,長31.196米。其方位與今測子午方向相符。

    永泰寺
    在登封市區(qū)西北11公里太室山西麓。依山建寺,寺后峰巒環(huán)峙,寺前澗水縈繞。創(chuàng)建于北魏,原名明練寺,唐代為紀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為尼,更名永泰寺。寺內(nèi)現(xiàn)存毗盧殿、大雄殿、皇姑樓等清代殿宇30余間;唐塔一座,平面方形,高約20余米,為11層疊澀密檐式磚塔;明代磚塔一座。山門前有唐代八角形經(jīng)幢2座,上刻陀羅尼經(jīng)。兩幢現(xiàn)存佛龕10余個,雕像40余尊。另有石盆一件,可容兩擔水,傳為永泰公主浴盆。寺外有唐碑一通。陳述寺史甚詳。大雄殿南邊有一株枝葉繁茂的梭羅樹,傳為建寺時所植。

    戒壇遺址
    在登封市北凈藏禪師塔東側(cè)。為唐高僧一行所創(chuàng)。一行(673或683-727),俗姓張,名遂,巨鹿(今屬河北)人,天文學家。學識淵博,武則天侄武三思沽名釣譽,欲與張結(jié)交,張不愿同流合污,到嵩山出家為僧。所創(chuàng)琉璃戒壇,尚存遺址。據(jù)文獻記載,此壇四角鏤刻天王像,棟柱磴石,各雕鬼怪山水,異常精美,并以旃壇為香材,琉璃為寶地。五代時戒壇所在的會善寺被毀。

    法王寺塔
    在登封市區(qū)西北6公里嵩山玉柱峰下。寺建于東漢永平十四年(71年)。三國魏青龍二年(234年)改稱護國寺,后又多次更易。寺內(nèi)有清代建筑的大殿。寺后有平面呈方形的唐代密檐式磚塔,高約40余米。塔內(nèi)辟方形塔心室直達頂部。

    碑樓寺石碑
    在登封市東南劉碑寺村碑樓寺內(nèi)。雕造于北齊天保八年(557年)。以“碑上置樓奉佛像”,故寺稱碑樓。碑存于大殿內(nèi),高3米,寬1.41米。

    凈藏禪師塔*
    在登封市區(qū)西北6公里會善寺山門的西邊山坡上。唐天寶五載(746年)建。塔磚砌,平面呈八角形,單層重檐,立在高大臺基上。自臺基至頂高約9米。塔身雕刻除正面辟門外,幾乎全仿當時的木構建筑樣式,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八角形磚塔。

    嵩陽書院
    在登封市區(qū)北2.5公里。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宋代著名書院之一。北宋程顥、程頤曾在此講學。院內(nèi)有古柏3株,相傳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游嵩岳時,見三柏高大茂盛,封為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三將軍柏明末毀于火,今僅存兩株。大將軍柏周長約6米,二將軍柏周長近15米,被封迄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院外西南隅立有“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頌碑”,高約8米,為嵩山最大石碑。

    嵩陽觀感應頌碑
    在嵩陽書院門前??逃谔铺鞂毴d(744年)。碑身高大,雄偉壯觀。隸書端莊工整,筆法俊逸遒勁,為唐隸中之佳品。書者徐浩為著名書法家,《新唐書》有傳。畢源《中州金石記》著錄該碑,稱徐浩“或草或隸,尤為精絕?!弊恼咛圃紫嗬盍指?,以“口蜜腹劍”著稱。

    周公測景臺
    在登封市東南告成鎮(zhèn)周公祠前。據(jù)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碑文記載,為東周所建,今已不存?,F(xiàn)存測景臺建于唐開元十一年(723年)。天文學家一行(張遂)為改革歷法,曾以陽城為觀測中心,進行天文測景。為紀念周公于此以土圭測景,遂刻石立表。此臺為石制,分上下兩部,高9.46米。

    陽城遺址
    在登封市告成鎮(zhèn)東北隅。春秋時鄭國和戰(zhàn)國時韓國西面的軍事要地之一。經(jīng)考古發(fā)掘,陽城的夯土城墻還大部留存,其中北墻殘高8米左右。城垣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700米,城內(nèi)外散布有大量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板瓦、筒瓦和陶器等遺物碎片。城內(nèi)中北部一帶地下,有戰(zhàn)國時期的房屋地坪、儲水池和輸水的三通或四通陶管道等遺跡。城垣南墻外附近,有戰(zhàn)國時期鑄造鐵器和銅器的手工業(yè)作坊遺址。陽城內(nèi)外還出土不少印有“陽城”或“陽城倉器”陶文戳記的戰(zhàn)國陶量、陶釜和陶豆等。

    奠基坑,龍山文化二期。(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陶罐,高19厘米。

    石淙會飲
    在登封市告成鎮(zhèn)東約3公里處。石淙河匯聚成潭,兩岸崖石陡峭,形如刀切,崖下潭水洞黑,深不可測。潭南有一巨石突立水中,石頂平整,可容數(shù)十人,世稱樂臺。河水至此兩分,恰似碧綠匹練,懸掛兩邊。北岸有一天然石洞,內(nèi)有一平方石板,據(jù)說武則天到此游覽,常宿其上,故稱娘娘洞,石稱娘娘炕。北崖上刻有武則天于周久視元年(700年)大宴群臣時的詩作17首,南崖上刻有張易之撰寫的《秋日宴石淙序》,詩與序均為恭曜手書。因武則天曾在此大宴群臣,飲酒賦詩,觀賞秋景,故名“石淙會飲”,為中岳嵩山名景之一。

    滎陽市
    滎陽故城
    在滎陽市東北古滎鎮(zhèn)。城始建于戰(zhàn)國,位于滎澤水西北岸,水北曰陽,故名滎陽。城垣為不規(guī)則形,周長7.5公里。城內(nèi)東北為糧倉,東部高地為官署,南部是居住區(qū),西城外為冶鐵遺址。滎陽故城出土有鐵器、陶器、瓦當?shù)冉ㄖ嫾拓泿诺取挠∮小皽铌枴钡膽?zhàn)國陶文戳記,可證明滎陽故城最初建于春秋,晉文公“作王宮于踐土”,為滎陽營建打下基礎。

    青臺仰韶文化遺址
    在滎陽市廣武鄉(xiāng)青臺村東土崗上。瀕臨水庫,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址西北距秦王寨遺址僅5公里,東距大河村遺址僅20公里。1981年共發(fā)掘面積730平方米,出土文物上千件,其中有石器、陶器和一批重要遺跡,如房基、窖穴、墓葬、甕棺、陶窯等。發(fā)掘結(jié)果表明,早在“仰韶文化”時期豫中地區(qū)的人們就已經(jīng)有了干食。從男女合葬墓和房間的組合,反映了當時人類社會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家庭組織日益完善婚姻關系已進入一夫一妻制。

    漢霸二王城
    在滎陽市廣武山上。有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在此對壘的東西廣武城。西城為漢所筑,叫漢王城;東城為楚所建,稱霸王城。兩城間有一南北向的大溝,名廣武澗,又稱鴻溝。溝口寬約800米,深達200米,溝內(nèi)有鴻溝村。劉邦、項羽往來滎陽一帶,多年戰(zhàn)爭,在此形成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鴻溝以東為楚。今漢霸二王城北部已有一部坍入水中。漢王城東西長1200米,南北僅留300米,墻體塌落處寬約30米,現(xiàn)存最高處達10米多,高出黃河水面200余米。霸王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殘長400米,墻身寬26米多,城角處寬達70米,城墻西南角高達15米。

    虎牢關
    在滎陽市汜水鎮(zhèn)。傳周穆王“射獵鳥獸于鄭圃”,曾將進獻的猛虎在此圈養(yǎng),因名虎牢。此關地處東西咽喉,南連嵩岳,北拒廣武(山)及黃河,山嶺夾峙,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時因其形勢險要,設置關隘,鎮(zhèn)守重兵。楚、漢爭霸時長期在此交戰(zhàn)。東晉列國戰(zhàn)亂時期,此地為劉淵(匈奴族)、石勒(羯族)、慕容氏(鮮卑族)等互相爭奪的戰(zhàn)場。南北朝時劉宋與北魏都曾一再攻取此關,以圖消滅對方。唐初竇建德與李世民也曾在此決雌雄。現(xiàn)存清雍正八年(1730年)豎立的蓮座石碑,上書“虎牢關”三個大字。

    洞林寺
    在滎陽市區(qū)東南20余公里賈峽鄉(xiāng)寺河村。寺依山靠水,始建于漢,盛于唐、宋、元、明。古塔高聳,碑碣林立,建筑富麗堂皇,與“少林”、“竹林”合稱天中“三林”。明周靖王卒葬于寺后,遂稱王家之佛堂。今大部建筑已毀,僅存兩殿、一古塔、一玉佛、一鼎和碑刻6通。其中的明周旨諭碑,碑高2.4米、寬95厘米,刻旨諭并明周王序。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立石,現(xiàn)存放洞林寺內(nèi)。另外在洞林寺后古洞內(nèi),有白玉旨一尊,名為南無日光菩薩。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奉朱元璋旨造石,像高1.63米,色澤光潤,雕工細巧。1980年移縣文化館保存。

    中牟縣
    官渡之戰(zhàn)戰(zhàn)場
    在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現(xiàn)有官渡橋村,因傍官渡水而得名。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zhàn)”即在此。距官渡3.5公里許,有一村莊名草場,因當年曹操在此存放糧草而得名。官渡10公里外霍莊村,村西有一荒崗,荊棘叢生,傳是袁紹屯兵處,故名袁紹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