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駐馬店市名勝古跡
- 商文化遺址
- 在楊莊。
- 郭樓遺址
- 在橡林鄉(xiāng)。
- 薛莊遺址
- 在橡林鄉(xiāng)。
- 北泉寺
-
在確山縣城西北9公里秀、樂兩山之間。始建于北齊。寺外蟠山回繞,群巒積翠。寺內(nèi)隋果、唐柏挺拔蒼勁,古塔、豐碑、奇石羅列,還有魯公祠、大佛殿、天河九曲、八卦池潭等。池泉四季清澈。唐建中四年(783年)淮西鎮(zhèn)節(jié)度使李希烈叛唐,德宗命太子太師顏真卿赴蔡州宣諭,被拘,百計誘挾不得,送資福寺幽禁,次年被縊死于寺內(nèi)銀杏樹下,后人將其書“天中山”制匾懸于祠上。
- 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
-
在確山縣城西32公里竹溝鎮(zhèn)。坐北向南,有房12間,組成一四合院。臨街草房3間,北屋3間是中共中央中原局辦公室,東屋3間為劉少奇和警衛(wèi)住室,南間窗外原有一株劉少奇載的石榴樹。西屋3間為郭述申住室。這三處房屋均為灰磚青瓦硬山式建筑。竹溝鎮(zhèn)地處確山、沁陽、桐柏三縣交界處,四面環(huán)山,中間為一不大的盆地。它是西進桐柏山、北進伏牛山的咽喉,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11月至1939年11月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中央中原局領導機關駐此。
- 新蔡故城
-
在新蔡縣城的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占用,唯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已綠化保護?,F(xiàn)存城墻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jù)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把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起來,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了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于吳的的“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zhàn)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周圍有72冢。
- 蔡國故城
-
在上蔡縣城關一帶。始建于公元前11世紀。前531年楚靈王誘殺蔡靈侯,滅蔡。兩年后,蔡平侯復國,遷都于呂。歷史上稱故都為上蔡,蔡國在此歷經(jīng)五百余年,故城平面略呈長方形?,F(xiàn)存城墻高4-11米,寬15-25米,總長約10490米。城墻為夯土筑成。南城墻三處,西城墻一處,保存較好。城內(nèi)中部有一土臺,稱二郎臺,面積120萬平方米,可能是蔡侯的宮殿區(qū)。臺上曾發(fā)現(xiàn)很多古井及陶制排水管道,臺上、臺下還有許多古春秋陶片及筒瓦板瓦等建筑構件。城內(nèi)西南隅翟村一帶,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出土。古城西北有9個土冢,傳為蔡侯墓。
- 龍泉
-
在西平縣城西南45公里處。楚王邀越歐冶子來楚鑄劍,用龍泉水淬火。劍特利,能陸斷牛馬,水擊鵠雁,當敵即斬。(陸地上可以斬殺馬牛,水里可以斬殺鵠雁,遇到敵人秒殺之。)戰(zhàn)國時西平屬韓。龍泉水匯為溪,宛如銀蛇曲行15里,繞冶爐城半周向北流入洪河。因夾岸多棠棣,逢春開花,倒映溪水,故名棠溪。韓國為御敵自強,承楚鑄劍之法,造棠溪劍。在各諸侯大國,棠溪劍與龍泉劍、合伯劍同負盛名。龍泉池至今猶存,泉水清澈。
- 銅峰山
-
在泌陽縣城東30公里。南北寬1.5公里,東西長4公里,海拔632.6米,屬桐柏山脈北部,此山雄偉高大,懸崖峭壁,山林藏密,綠竹叢生。山上有廟宇4座即北宮、南宮、清涼寺(滴水崖)、銅山頂,古碑林立,共有建筑百余間。寺廟為后梁武帝時創(chuàng)建,歷代重修。從山下至山頂經(jīng)四道天門,由兩道鐵索攀緣而上。
- 銅山
-
在泌陽縣城東30公里大路莊鄉(xiāng)。長4公里,寬1.5公里。海拔632.2米。是桐柏山和伏牛山的界山。山上有怪石嶙峋的滴水崖,滴水崖石洞深三四米,闊六七米,洞內(nèi)四季滴水,冬暖夏涼,水質(zhì)甘洌。開闊處有寺院一座,為東西各3間單檐石柱建筑。寺院前修竹成林,澗水長流。山上還有四道天門可到達頂巔,第三道天門長70米,130個石階,人稱“一線天”。兩壁間只能容納一人通過。第四道天門更為險峻,古階在凌空絕壁上鑿出,不足一尺,一邊壁如九削,另一邊則是懸崖谷壑深不見底。山頂平坦,上有南樓3間、北樓1間。南樓下面有一神仙洞,內(nèi)有石床、石枕、放燈臺、念經(jīng)洞等。北樓西南是銅山頂宮。據(jù)山上石碑記載,這些建筑均為東漢時創(chuàng)建,明代重修,清乾隆年間(1736-1795)復修。
- 焦墳
-
在泌陽縣城東北賈樓鄉(xiāng)焦墳村。系明正德年間(1506-1521)文淵閣大學士焦芳之墓。墳地坐北朝南,東西兩崗環(huán)抱,崗下兩條小溪沿焦墳周圍兩側成“人”字形,流入泌陽梁河。焦芳,河南泌陽人,正德初任吏部尚書,后兼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墓區(qū)南北870米,東西190米,成石碑形。從正門而入是一長廊,稱“神路”。長廊兩側有兩排左右對稱,均衡分布的動物石雕,其中石猴兩對,衛(wèi)官一對。沿“神路”而入是東西兩廂房、大殿等,其后是焦芳及其子孫焦希程等人墳墓,墓前各立有碑。石雕均用南陽菜花石,并按玉石的自然特征雕成,白如雪,黑如墨,造型優(yōu)美。
- 普照寺塔
-
在平輿縣城西南約14公里普照寺村后。又稱秀公戒師和尚塔。寺早毀,塔建于金明昌五年(1194年),為紀念普照寺住持秀公戒師和尚而建。是一座六角形密檐式磚塔,高14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保存完整。秀公戒師和尚,俗姓張,河南扶溝人,7歲出家于偃師縣城彼岸寺百法院,15歲剃度受戒為僧。金天德年間(1149-1153),主持普照寺。
- 小南海大士寺
-
在汝南縣南關外南湖中。明代創(chuàng)建。寺在一高臺之上,背靠湖堤,面對城郭。寺內(nèi)供大士像,分前、后兩殿,以三座拱橋跨水連接。寺外四面環(huán)水,可通小舟。左邊南湖,迤連吉祥寺,寺中佛塔9級,矗立岸邊。右邊小河,抱觀音閣于其中。
- 觀音閣
-
在汝南縣南關小南海內(nèi)。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末毀于兵火,清順治八年(1651年),于原址重建。閣筑在5米高的臺基之上,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12米。單檐歇山頂,上覆以綠色琉璃瓦。內(nèi)外用紅木柱24根,下為青石覆盆柱礎。整個建筑高聳秀麗,宏偉壯觀。距閣前約100米處還有一山門,面闊3間,進深3間,硬山頂,覆以灰色板瓦,門上嵌有青石楓額楷書“敕賜觀音閣”五個大字。觀音閣西與悟穎塔隔水相望。
- 悟穎塔
-
在汝南縣南關外。俗傳冬至正午無塔影,故又名無影塔。塔南向,平面呈六角形,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通高20余米。塔內(nèi)有盤旋梯道,可逐級登臨眺望。根據(jù)塔的建筑結構分析,可能建于北宋中早期。
- 宿鴨湖
-
在汝南縣西北部。1958年修建。面積35.85萬畝,堤壩長35公里,是我國面積最大、堤壩最長的平原水庫,被譽為“人造洞庭”。宿鴨湖自然風光優(yōu)美,東岸是雄偉的大壩,西岸有萬畝蘆葦,環(huán)湖有數(shù)萬畝綠楊翠柳,湖中盛產(chǎn)魚、蝦、蟹、蚌等水產(chǎn)。每到冬季,成群大雁、仙鶴來這里棲息。
- 天中山
-
在汝南縣城北1.5公里。上土下石?!吨匦奕昴峡h志》謂:禹分天下為九州,豫為九州之中,汝南尤在豫州之中,故聚土壘石以標天中,名天中山。唐建中四年(783年)淮西鎮(zhèn)節(jié)度使李希烈叛唐。太子太師顏真卿奉廷命往蔡州宣諭,被囚,為天中山書碑。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和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分別在此建天中書院和中岳廟。顏真卿書天中山碑至今猶存。
- 嵖岈山
-
在遂平縣西35公里處。長2.5公里,寬1.75公里,面積4平方公里,海拔417米。山形獨特,由蜜臘峰、南峰、北峰三大主峰構成。蜜臘峰風景秀麗,石奇峰峭。南峰小巧玲瓏,山間有細流,至低洼處匯為小潭。山上有風景名勝。北峰險峻陡峭,頂峰有名勝。
- 吳房故城遺址
- 在遂平縣灈陽鎮(zhèn)。
- 禪云寺遺址
- 在遂平縣土山村西。曾出土有小平底灰陶碗、澄濾器、鼎、鬲等文物。
- 江國故城
- 在城關鎮(zhèn)東南37.3公里的涂店村西北。
- 東漢石闕
- 在正陽縣真陽鎮(zhèn)。
- 漢臨淮城遺址
- 在正陽縣朱店村。
- 王家冢遺址
- 在正陽縣熊寨鄉(xiāng)東北部。
- 黃叔度墓
- 在正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