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周口市人物
- 應(yīng)順(?-?)
- 東漢大臣。字華仲。汝南南頓(今項城市)人。少給事郡縣,為吏清公,遷冀州刺史。事后母至孝,廉直無私,不阿權(quán)貴。十子皆有才學(xué)。
- 應(yīng)奉(?-?)
- 東漢學(xué)者。字世叔。汝南南頓(今項城市)人。出身官宦世家。天資聰明,讀書五行并下。初為郡決曹史,曾普查管內(nèi)囚犯,過后能口道上千人姓名、案情。桓帝時舉茂才,拜武陵太守,有政績。任司隸校尉,糾舉違法,不避權(quán)豪?;傅蹟M立田貴人為皇后,他上書異議,因立竇氏為后。黨錮起,以疾乞退。追愍屈原,著《感騷》三十篇。
- 應(yīng)劭(?-?)
- 東漢學(xué)者。字仲遠。汝南南頓(今項城市西南)人。應(yīng)奉子。少博學(xué)多才,靈帝時舉孝廉,后拜太山太守,鎮(zhèn)壓郡內(nèi)黃巾。曹操父親被陶謙殺于郡界,他害怕報復(fù),遂投奔袁紹。獻帝遷都許,他著《漢官禮儀幫事》,參與修訂典章制度。獻帝時,任泰山守,編輯所聞,著有《漢官儀》十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制,多為他所訂立。
- 應(yīng)瑒(?-217)
- 東漢末文學(xué)家。字德璉。汝南南頓(今項城市西南)人。應(yīng)劭子,曹操辟為丞相掾?qū)?,轉(zhuǎn)平原侯庶子,后為五官將文學(xué)。為“建安七子”之一。
- 應(yīng)詹(279-331)
- 東晉大將。字思遠。汝南南頓(今項城市西南)人。初為太子舍人,遷南平太守,督五郡軍事。元帝假詹建武將軍,賜爵潁鄉(xiāng)侯。遷益州刺史,散騎常侍,累遷光祿勛。封觀陽縣侯,平南將軍、江州刺史。卒贈鎮(zhèn)南大將軍、儀同三司。
- 袁聿修(約522-582)
- 北周大臣。字叔德。陳郡項(今項城市東北)人。歷仕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五代。九歲為州主簿,十八歲為州中正。任徐州刺史,還吏民為之立碑德。官至儀同大將軍。
- 王建(846-918)
- 五代蜀帝。字光圖。陳州項城人。唐末參加忠武軍,為軍侯。從僖宗,為壁州刺史。昭宗封為蜀王。梁滅唐,王建自立為蜀帝。廟號高祖。
- 袁甲三(1806-1863)
- 清大臣。字千橋。項城人。道光進士。屢上疏言時政,以直言著名。道光十五年授禮部主事,充軍機章京,升員外郎,兵科給事中。咸豐三年(1853)赴安徽助呂賢基軍務(wù)。后長期與捻軍、太平軍戰(zhàn)于淮北、河南。擢都察院副左都御史。咸豐七年授太仆寺卿,擢三品頂戴。咸豐八年,代勝保督辦三省軍務(wù),次年充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wù)。賜號“伊勒圖巴圖魯”,歷官左副都御史,漕運總督。曾被和春等參劾革職。同治二年卒。
- 袁保恒(1826-1878)
- 清大臣。字小千。項城人。袁甲三子。道光末進士。道光三十年授編修。同治元年擢翰林院侍講,遷詹事府右春坊,侍講學(xué)士。隨父鎮(zhèn)壓太平軍,參加亳州、懷遠諸役,賜號“伊勒圖巴圖魯”。后從李鴻章、左宗棠鎮(zhèn)壓捻軍、回民軍。左宗棠率軍出關(guān),襄辦轉(zhuǎn)餉事宜。歷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戶部、吏部、刑部侍郎。上疏陳時政,請防俄羅斯入侵,設(shè)臺灣巡撫。光緒元年升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戶部左侍郎。光緒三年,治賑河南,卒。
- 袁保慶(?-1873)
- 清大臣。字篤想。項城人。咸豐十年捐刑部郎中,隨毛昶熙在河南辦團練。同治元年,與太平軍胡正先部戰(zhàn),次年戰(zhàn)捻軍于項城,以功加鹽運使銜。十二年卒于江寧鹽法道任上。
- 袁保齡(1840-1889)
- 清大臣。字子久。項城人。袁甲三次子。以父蔭內(nèi)閣中書,光緒四年擢道員,七年調(diào)直隸,與李鴻章籌辦海防。勤于學(xué)問,熟于掌故。
- 袁世凱(1859-1916)
- 字慰亭,別號容庵。項城人。袁甲三侄孫。光緒八年,因協(xié)助朝鮮國王李熙平定漢城兵變,清政府敘獎五品同知銜,十一年升道員,加三品銜。十五年擢山巡撫,二十八年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三十一年北洋軍練成,擴編為六鎮(zhèn),從此成為北洋軍閥武裝集團首領(lǐng)。三十三年調(diào)任軍機大臣、外務(wù)部尚書。宣統(tǒng)三年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職位。1916年6月6日在全國人民聲討中憂懼而死。
- 袁克定(1878-1955)
- 項城人。袁世凱長子。1901年捐納為候選道。1905年入盛京將軍幕,參軍事。1907年后任農(nóng)工商部右參議、左參議、右丞。1912年后任開灤礦務(wù)督辦兼董事長。后任外交部顧問。1914年任“模范團”辦事員,編練“模范軍”。1916年袁世凱稱帝期間居幕后主持策劃。失敗后匿居天津。
- 袁安(?-92)
- 汝南汝陽人。少習《孟氏易》,為鄉(xiāng)鄰所敬。初為縣功曹,后舉孝廉。章帝任楚郡太守,大膽處理楚王劉英謀逆積案,釋放無罪者數(shù)百家。歷遷河南尹、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時,竇氏專權(quán),他常上書指斥,無所回避,并貶其私黨四十余人。
- 袁京
- 袁安子。初拜郎中。官至蜀郡太守。明習《孟氏易》,作《難記》三十萬言。
- 袁湯
- 袁京子。少傳家學(xué),為諸儒所稱?;傅蹠r歷官司空、司徒、太尉。卒后謚康侯。
- 袁敞(?-117)
- 袁安子。少傳《易經(jīng)》,以父任為太子舍人。和帝進歷將軍、東郡太守、官至司空。不阿權(quán)貴鄧氏,被迫自殺。
- 袁閎
- 袁安玄孫。少修操行,父為彭城相,他步行前往探親,還鄉(xiāng)時不肯乘車?;傅蹠r,預(yù)見天下將亂,筑土屋而居八十年。黃巾起義,不擾其居。
- 袁隗(?-?)
- 東漢大臣。汝南汝陽人。少歷顯位,舉為三公,權(quán)重朝廷,荒淫奢侈。獻帝初為太傅,后被董卓所殺。
- 袁紹(?-202)
- 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出身門閥大族。初為郎、濮陽長,徙居洛陽。靈帝時為司隸校尉。靈帝卒,與何進謀誅宦官,進被殺,他率軍捕殺宦官二千余人。董卓專權(quán),議廢少帝立獻帝,他不從,逃奔冀州,后以渤海太守起兵討伐董卓,是關(guān)東諸軍盟主。代韓馥為冀州牧,大敗幽州公孫瓚,兼有冀、幽、青、并四州之地,成為東漢末年割據(jù)勢力中最強的一支。建安五年,于官渡之戰(zhàn)被曹操擊敗,不久病卒。史稱為人外寬內(nèi)忌,好謀無斷,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
- 袁譚(?-205)
- 字顯思。袁紹長子。初出守青州。建安七年,其父死,遂自號車騎將軍,稱兵自立。與弟尚爭權(quán),長期互相攻伐。初遭曹操進攻,與其弟共同抵御,后操用離間計,詐許聯(lián)姻,遂不出兵援尚。弟所居鄴被曹操攻破,譚幫曹敗尚,盡收其眾。曹又轉(zhuǎn)攻譚,被曹部將殺于河北南皮清河。
- 袁熙(?-207)
- 字顯雄。袁紹次子。其父割據(jù)北方時,熙為幽州刺史。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鄴城,獲其母及妻甄氏,丕納甄氏。與弟尚逃往遼西,為當?shù)毓珜O康擒殺送曹。
- 袁尚(?-207)
- 字顯甫。袁紹少子。建安七年,父死,審配等立尚嗣位。與兄譚長期互相攻伐。遭曹軍攻殺時兄弟即合兵同拒,曹軍一撤又互相殘殺。曹操趁其伐譚時,水灌鄴城,率軍自平原回援,大敗于滏水之濱。他逃往中山,被譚敗,又逃幽州兄熙處,再逃遼西烏丸,與熙同被當?shù)毓珜O康誘斬獻曹。
- 袁術(shù)(?-199)
- 字公路。袁紹從弟。初舉孝廉,少有俠氣。歷為郎中、河南尹、折沖都尉、虎賁中郎將。董卓專權(quán),以為后將軍,卓議廢少帝立獻帝,畏禍逃亡南陽。后被袁紹、劉表夾擊而敗。率眾襲占揚州,形成割據(jù)局面。興平二年(195)稱帝于壽春,號仲家,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署置公卿百官。屢為曹操、呂布所敗,欲至青州歸附袁譚,病卒于途中。
- 姚仲孫(?-?)
- 宋大臣。祖籍曹州(今山東菏澤),徙居陳州商水。舉進士。初授許州司理參軍,邢州、資州推官。改大理寺丞,入朝任右司諫,知諫院,侍御史知雜事。歷三司戶部、度支、鹽鐵副使,進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使,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事。坐屬吏偽造文符,出知蔡州,卒。
- 息媯(?-?)
- 春秋時陳(今淮陽區(qū))人。女,嫁與息侯,過蔡時,她的姐夫蔡哀侯不以禮相待,觸怒息侯,借楚文王兵打敗蔡國,俘蔡侯于楚。哀侯在文王面前竭力夸息媯美貌。公元前680年文王滅息,息媯在楚國始終未主動說過一句話。文王訊其因,遂派兵滅蔡。
- 武臣(?-前208)
- 秦朝陳縣(今河南淮陽)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建立張楚政權(quán),他參加起義軍,被任為將軍,與張耳、陳余率兵三千北取趙地。由白馬津渡黃河,先后攻下趙地十余城,部眾發(fā)展至數(shù)萬人。旋用蒯通之計勸降范陽令,使趙地三十余城不戰(zhàn)而降,進占邯鄲。后聽張耳、陳余之說,自立為趙王。周文被秦兵追擊,陳勝命令他派兵赴救,他拒不出兵馳援,后為其部李良所殺。
- 鄭當時
- 西漢陳(今河南淮陽)人。少時任俠,名聞于梁楚間。景帝時,為太子舍人。武帝即位,遷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后為大司農(nóng)。在任大司農(nóng)時,曾用徐伯修漕建渠。性廉,不治產(chǎn),常推薦賢才,聞人之善,即告于帝,唯恐后于人,為時人所稱。后以用人獲罪,貶為庶人。不久,復(fù)遷汝南太守,數(shù)歲而卒。
- 鄧岳
- 陳郡(今河南淮陽)人。有將帥才略,為王敦參軍、西陽太守。平討蘇峻、郭默等,遷督交廣二州軍事、建武將軍,領(lǐng)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咸康中,伐夜郎,加督寧州,進征虜將軍。終于平南將軍。
- 鄧遐
- 鄧岳子。勇力絕人,氣蓋當時,時人比作樊噲。為桓溫參軍,數(shù)次隨桓溫征伐。歷冠軍將軍,數(shù)郡太守,號為名將。后為桓溫所忌,免官。
- 殷仲堪(?-399)
- 陳郡長平(今淮陽區(qū))人。晉孝武帝時為著作郎。謝玄鎮(zhèn)京口,請為參軍,遷長史,領(lǐng)晉陵太守。入為太子中庶子,領(lǐng)黃門郎。授督荊、益、寧三州軍事、振威將軍、荊州刺史等職。
- 殷仲文(?-407)
- 殷仲堪從弟。從兄薦于會稽王司馬道子,為驃騎參軍,后為司馬元顯征虜長史,遷新安太守。因與桓玄有姻親關(guān)系,被貶遷為新安太守。桓玄攻占建康,投附玄,為諮議參軍。桓玄篡晉稱帝,授侍中、左衛(wèi)將軍,封公。劉裕等起兵討玄,隨桓玄西撤至巴陵,奉安帝二皇后歸服劉毅,為鎮(zhèn)軍長史。歷尚書、東陽太守。義熙三年,以謀反罪被劉裕殺害。
- 殷簡之(?-?)
- 仲堪子。仲堪被桓玄逼令自殺后,簡之載喪下都,葬于丹徒。討桓玄中,簡之率私僮、客隨大軍跟蹤桓玄。玄死,簡之食其肉。
- 符存審(861-294)
- 五代后唐大將,字德祥,陳州宛邱(今淮陽區(qū))人。初事李罕之,后歸李克用,從后唐莊宗李存勖破梁軍,走契丹,大小百余戰(zhàn),功績卓著。與周德威齊名,官至宣武軍節(jié)度使。
- 符彥卿(898-975)
- 陳州宛丘(今河南淮陽)人。符存審之四子。少能騎射,歷仕后唐、晉為武將。與高行周降遼,又投后漢,加兼中書令,封魏國公。周太祖征兗州,獻馬及軍糧萬石,進封衛(wèi)王,改封魏王,加守太尉。宋建隆初,加守太師。開寶二年(969),任鳳翔節(jié)度使。
- 宋太宗符皇后(942-975)
- 魏王符彥卿第六女。后周顯德中,歸太宗。建隆初,封汝南郡夫人,進封楚國夫人。太宗封晉王,改越國夫人。卒。太宗即位,追冊為皇后,謚懿德。
- 吳廣(?-前208)
- 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字叔。陽夏(今太康縣)人。秦二世元年與陳勝率戍卒九百人起義。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建立張楚政權(quán),吳廣為假王。后被部將田臧所殺。
- 黃霸(?-前51)
- 西漢大臣。字次公。陽夏(今太康縣)人。武帝末補侍郎謁者,河南太守丞,為政寬明。宣帝時為廷尉,川太守,史書稱其“治為天下第一”。與龔遂并為封建“循吏”的代表,后任丞相。
- 彭宣
- 西漢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治《易》經(jīng),師事張禹,舉為博士。經(jīng)張禹推薦。以明經(jīng)歷任廷尉、大司農(nóng)、光祿勛、右將軍。哀帝即位,徙為左將軍。歲余,令其上將軍印綬歸家。后因鮑宣力薦,復(fù)入為御史大夫轉(zhuǎn)大司空,封長平侯。王莽專政,退居封地。
- 何夔(?-?)
- 三國魏謀士。陳君陽夏(今太康縣)人。初避亂淮南,建安時曹操辟為司空掾?qū)?,歷為長廣、樂安太守,有政績。入為丞相東曹掾,主張用人根據(jù)才能制定爵位,根據(jù)需要制定俸祿。為人嚴正節(jié)儉,操特命他以太傅輔佐太子曹丕。魏建,先后任尚書仆射、太傅等職,封成陽序侯。卒后謚靖侯。
- 何曾(199-278)
- 字穎考。魏太仆何夔子。襲父爵魏陽武亭侯,歷散騎侍郎、汲郡典農(nóng)中郎將、散騎常侍、司隸校尉、尚書、征北將軍,封潁昌鄉(xiāng)侯。魏末,積極參與司馬氏代魏的活動。晉武帝代魏,授太尉,進爵為公。性奢豪,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筷處。咸寧四年死,謚孝,后改謚元。
- 何劭(約236-301)
- 字敬祖。何曾子。與晉武帝同年。武帝即位,為散騎常侍,遷侍中尚書?;莸奂次唬瑸樘犹珟?,通省尚書事,轉(zhuǎn)特進,累遷尚書左仆射。博學(xué)善文,著有《荀粲傳》、《王弼傳》等。永寧元年卒,贈司徒,謚康。
- 謝奕
- 謝安兄。少有聲譽,初為剡縣令。與桓溫親善,為桓溫安西司馬。每日飲酒,無朝廷禮節(jié)。累遷都督豫、司、冀、并四州軍事、安西將軍、豫州刺史。卒官。
- 謝尚(308-357)
- 字仁祖。陳國陽夏(今太康縣)人。豫章太守謝鯤子。襲父爵咸亭侯,出為建武將軍、轉(zhuǎn)督江夏三郡軍事。以南中郎將督豫四郡,轉(zhuǎn)西中郎將督揚州之六郡諸軍事。拜尚書仆射,豫州刺史,進號鎮(zhèn)西將軍。善音樂,博綜眾藝。深得王導(dǎo)器重,引為掾?qū)?。大司馬桓溫北伐中原,使率眾向壽春,與前秦苻健張遇交戰(zhàn),兵敗,被降級。升平初死,謚簡。
- 謝安(320-385)
- 字安石。有盛名,性沉敏,氣條暢,善行書,官府累次征召不就,隱居?xùn)|山,與王羲之等每日書畫悠游。年四十始出為桓溫司馬,桓溫死,為尚收仆射,領(lǐng)吏部,加后將軍,居朝輔政。孝武帝太元八年(383),為征討大都督,指揮部將抗擊前秦苻堅八十多萬大軍的進攻,雙方于淝水展開決戰(zhàn),晉軍取得決定性勝利,保住了東晉的偏安政權(quán)。進授太保、都督揚荊等十五州軍事,名權(quán)傾于天下。后與司道子發(fā)生矛盾,出鎮(zhèn)廣陵。太元十年死,謚文靖。
- 謝石(327-388)
- 字石奴。謝安弟,初拜秘書郎,累遷尚書仆射,封興平縣伯?;翠侵?,為征討大都督,與謝玄等破苻堅。破苻堅功遷中軍將軍、尚書令,封南康郡公。兄謝安死,遷衛(wèi)將軍,加散騎常侍。
- 袁宏(328-376)
- 字彥伯。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豫州刺史謝尚引為參軍,累遷大司馬桓溫府記。后為吏部郎、東陽太守。其《后漢紀》三十卷,為史學(xué)名著之一。
- 謝萬(?-?)
- 字萬石。謝安弟。才器俊秀,工言論,善屬文,放蕩不羈,早有聲譽。弱冠辟為司徒掾,初為司馬昱從事中郎,累遷豫州刺史,領(lǐng)淮南太守,監(jiān)司豫、冀、并四州軍事。受任領(lǐng)兵北伐,矜豪傲物,輕視將士。及遇敵,畏怯棄眾獨逃,致使全軍潰敗,廢為庶人。后復(fù)官為散騎常侍。
- 謝道蘊(?-?)
- 東晉著名女詩人。謝安侄女,王凝之妻。聰慧有才辯,遇雪,安曰:“何所似也?”道蘊曰:“未若柳絮因風起?!笔婪Q詠絮才。亦善書,有集二卷,今存詩三首、文一篇。
- 謝玄(343-388)
- 字幼度。謝安兄謝奕子。少聰穎,為謝安所器重。及長,有經(jīng)國才略,為桓溫掾?qū)佟3鰹榻ㄎ鋵④?、兗州刺史,擊敗苻堅將彭超等于淮北,進冠軍將軍,加領(lǐng)徐州刺史,封東興縣侯?!颁撬畱?zhàn)”時,為前鋒,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與謝石、桓伊等率八萬北府兵擊敗前秦苻堅八十萬眾。累遷散騎常侍、左將軍、會稽內(nèi)史,封康樂縣公。太元十三年死,謚獻武。
- 謝琰(?-400)
- 東晉大將。字瑗度。謝安子,以貞干稱,累遷散騎常侍、侍中。淮淝之役,以勛封望蔡公。遷衛(wèi)將軍、徐州刺史、假節(jié)。安帝中,孫恩聚眾起義,加督吳興、義興二郡軍事,領(lǐng)兵鎮(zhèn)壓,兵敗被殺,謚忠肅。
- 謝混(?-412)
- 字叔源。謝琰子。娶晉孝武帝晉陵公主為妻。歷官中書令、中領(lǐng)軍、尚書左仆射。義熙中,因與劉毅合謀不軌,被劉裕所殺。
- 袁山松(?-401)
- 東晉官吏。又稱袁崧。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曾任吳郡太守。博學(xué)善文章,又善音樂,曾對舊歌《行路難》進行加工。著有《后漢書》百卷,文集十卷。
- 謝景仁(370-416)
- 東晉大臣。字裕。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三十歲方為著作郎,擢黃門侍郎,拜記室參軍。劉裕北伐任大司馬留守京城。官至尚書左仆射。
- 謝靈運(385-433)
- 南朝宋著名詩人、藝術(shù)家,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襲封康樂公,官至黃門侍郎。入宋,降公為侯,貶永嘉太守,繼而歸隱于始寧(今浙江上虞)。官場失意,寄情山水,《登池上樓》為代表作。善畫佛,浙西甘露寺天王堂“菩薩六圖”為其手筆。
- 謝晦(390-426)
- 南朝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字宣明。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初為建威府中兵參軍,后依劉裕,官至侍中。入宋,兼任中領(lǐng)軍,封武昌縣公。劉裕死,受遺詔輔政,領(lǐng)中書令。與徐羨之、傅亮廢少帝,迎立文帝,出任荊州刺史加都督。元嘉三年(426),文帝遣檀道濟率軍討伐,晦兵敗以謀反罪被殺。
- 謝世基(?-426)
- 南朝宋文學(xué)家。宋文帝元嘉三年,坐叔父謝晦案被殺。臨刑詠詩一首:“偉哉橫海鱗,壯矣乘天冀。一旦失風水,翻為螻蟻食?!薄对娖贰吩u其詩“氣調(diào)警拔”。
- 謝弘微(392-433)
- 南朝宋文學(xué)家。名密。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仕東晉,官至瑯邪王大司馬參軍。入宋,官至侍中。繼堂叔謝峻為嗣,襲封建昌縣侯。
- 謝惠連(397-433)
- 南朝齊文學(xué)家、藝術(shù)家。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三十四歲方為彭城王法曹參軍。卒年三十七歲。幼能撰文,為謝靈運“四友”之一,世稱小謝?!堆┵x》為其名篇。
- 袁齊媯(405-440)
- 南朝宋文帝皇后。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庶出,五六歲方被收養(yǎng)。嫁劉義隆,拜宜都王妃。文帝即帝位,封為皇后,生劉劭,后來劉劭殺父自立為帝。
- 袁淑(408-453)
- 南朝宋文學(xué)家。字陽源。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官至太子左衛(wèi)率,太子劉劭殺父自立,脅其從逆,不就被殺。謚號“忠憲公”。
- 謝稚(?-?)
- 南朝宋藝術(shù)家。字孺子。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官至寧朔將軍、西陽太守。多才藝,與堂兄謝莊齊名。工畫人物兼禽鳥獸畜,所畫牛馬尤佳。通音律,善吹笙。
- 袁粲(420-477)
- 南朝宋文學(xué)家。字景倩。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曾續(xù)嵇康《高士傳》作《妙德先生傳》以自況。封興平縣子,官至中書監(jiān),鎮(zhèn)守石頭城。
- 謝莊(421-466)
- 南朝文學(xué)家、藝術(shù)家。字希逸。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官至吏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善畫,有《琴帖序》傳世。詩文《月賦》是其名作。
- 謝超宗(?-483)
- 南朝齊文學(xué)家。謝靈運孫。仕南朝宋,官至尚書左丞中郎。入南朝齊,官至黃門郎。文有詞采,孝武帝贊曰:“超宗殊有鳳毛,恐靈運復(fù)出”。
- 宋順帝謝皇后
- 即謝梵境。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升明二年(479)立為皇后,順帝禪位,降號汝陰王妃。
- 謝朏(444-509)
- 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少聰慧,年十歲能作文。齊代宋,以不愿解天子璽授齊王,遂禁錮不用。武帝時復(fù)授義興、吳興太守,在郡不理政事,專務(wù)聚斂。齊末朝政昏亂,辭官家居,梁朝復(fù)授以中書監(jiān)、司徒。卒,所著書及文章,并行于世。
- 袁昂(461-540)
- 南朝梁文學(xué)家、藝術(shù)家。字千里。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仕南朝齊,為御史中丞,吳興太守。入梁,累官至司空。善畫人物,著《古今書評》。
- 謝覽(477-513)
- 南朝梁大臣,字景滌,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娶南朝齊錢塘公主,拜駙馬都尉。入梁,任吳興太守,以廉潔著稱。官至吏部尚書。
- 謝徵(500-536)
- 南朝梁文學(xué)家,字玄。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官至鴻臚卿。長于為文,梁武帝令徵賦詩三十韻,限三刻成,二刻便就,文辭甚美,梁武帝反復(fù)賞閱。
- 謝舉(?-548)
- 南朝梁文學(xué)家。字言。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少好學(xué),年十四贈沈約五言詩,甚受稱賞。所至皆有政績,晉陵郡民為立德政碑。文集于侯景之亂中散逸。累官至尚書右仆射。與其兄謝覽齊名,長于玄理和佛義,注《凈名經(jīng)》。
- 袁憲(529-598)
- 字德章。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仕南朝梁,官至司徒戶曹。入南朝陳,官至尚書右仆射,封建安縣伯。陳宣帝卒,受遺詔顧命,后主為始興王叔陵所傷,政事多由其處理。陳亡入隋,歷為昌州刺史、晉王府長史。為官廉潔。開皇十八年卒,謚簡。
- 沈倫(909-987)
- 宋大臣。字順儀。河南太康人。后周入趙匡胤幕府。歷官給事中、陜西轉(zhuǎn)運使、戶部侍郎、樞密副使、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加右仆射兼門下侍郎,監(jiān)修國史。
- 韓元善(?-?)
- 元大臣。字大雅。太康人。由國子生任州判官,至正中拜參知政事、遷中書左丞。他曾模仿宋代名臣范仲淹,置田百畝為義莊周濟貧窮,在家鄉(xiāng)辦義塾,受鄉(xiāng)人愛戴。
- 顧佐(?-1446)
- 字禮卿。太康人。明建文二年(1400)進士。授莊浪知縣。永樂中,歷任御史、應(yīng)天,順天府尹、貴州按察使。剛直不阿,吏民畏服,有人把他比為宋包拯。洪熙元年(1425)官通政使。宣德中,官京尹、右都御史。彈劾貪贓枉法者,朝綱肅然。正統(tǒng)初,致仕。操行清白,性格嚴肅堅毅。上朝參,常獨坐小夾窒,非議政不與諸司同坐。人稱為“顧獨坐”。正統(tǒng)十一年卒。
- 李歐梵(1942-)
- 評論家。河南太康人。1961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xué)外文系后赴美留學(xué),專攻中國近代思想史和文學(xué)。1970年獲哈佛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后在美國達茅斯學(xué)院、印地安那大學(xué)等校任教。后任芝加哥大學(xué)遠東語文系教授和遠東研究中心主任。近些年來,他致力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的研究與介紹,積極推動?xùn)|西方、海峽兩岸文學(xué)的交流。
- 李耳(前571-?)
- 春秋末哲學(xué)家。字伯陽,又稱老子,道家之祖。楚國苦縣(今鹿邑縣東)厲曲仁里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問過禮,后見周朝衰微,退隱函谷關(guān)?,F(xiàn)存《老子》(《道德經(jīng)》),記述了他的主要思想。
- 虞詡(?-?)
- 東漢大臣。字升卿。陳國武平縣(今鹿邑縣西北)人。初為太尉李修屬吏,拜郎中,朝歌長,后任武都太守。當時羌胡殘破并、涼二州,朝議欲棄涼州,他建議李修反對,涼州終于得保。后任武都太守,赴任途中受阻,他以增灶方式迷惑羌人,終于到任。順帝時入朝,歷官司隸校尉、尚書仆射,糾舉違法,不避權(quán)貴。為人剛直,雖三遭刑罰,終生不改。
- 李之鉉(?-?)
- 清隱士。字子金。鹿邑縣人。曾以能文主蘇門社。明亡后,絕意仕進,專研經(jīng)史,以著述自娛。對經(jīng)學(xué)、史學(xué)、數(shù)學(xué)、幾何、天文、歷法、音樂、詩詞等均有研究且造詣頗深。自總十二種書目名曰《隱山鄙事》。
- 徐廣縉(1786—1858)
- 河南鹿邑人。嘉慶末年進士。歷官御史、順天府府尹、江寧布政使、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道光二十六年任云南巡撫。次年,改授兩廣總督,辦理英人要求進入廣州城之交涉,得道光帝信任,封一等子爵。咸豐初年,鎮(zhèn)壓兩廣太平天國運動,加太子太保。繼賽尚阿為欽差大臣,署湖廣總督,赴湖南截擊太平軍。戰(zhàn)敗,被革職抄家。咸豐八年卒。
- 殷浩(?-356)
- 字深源。陳郡長平(今西華縣東北)人。豫章太守殷羨子。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好老易。成帝時庾亮征為記室參軍,累遷司徒左長史,征建武將軍、揚州刺史。以中軍將軍、假節(jié)、都督揚、豫等五州軍事。率軍北伐,被前秦苻健軍打得大敗?;笢厣鲜鑿椲溃幻鉃槭?。永和十二年死,詔追復(fù)本官。
- 殷景仁(390-440)
- 南朝宋文學(xué)家。陳郡長平(今西華縣東北)人。仕晉,官至太尉行參軍,入宋,武帝時,累官至太子中庶子。少帝時,位侍中,文帝時,官至中書令。
- 殷蕓(?-?)
- 南朝梁文學(xué)家。字灌蔬。陳郡長平(今西華縣東北)人。仕南朝齊,為宜都王行參軍,入梁,累官至司徒左長史。奉梁武帝作《小說》三十卷,世稱《殷蕓小說》。
- 殷鈞(484-532)
- 南朝梁書法家。字季和。陳郡長平(今西華縣東北)人。娶梁武帝女永興公主,拜駙馬都尉,任秘書丞。出任臨川內(nèi)史,以德化民,官終國子祭酒。
- 姚樞(1203-1280)
- 元大臣。字公茂。柳城(今西華縣西)人。忽必烈為親王時,聘他教授世子讀經(jīng),并備作顧問。提出八種建議三十條救時之法,對元統(tǒng)一中國、發(fā)展經(jīng)濟起到積極作用。累官翰林學(xué)士。
- 劉千斤(?-1466)
- 名通,河南西華人。有力氣。因以號千斤。明正統(tǒng)中,曾在荊、襄流民中籌進起義。成化元年(1465)領(lǐng)導(dǎo)流民起義,稱漢王,年號德勝,后被俘犧牲。
- 王富洲(1935-2015)
- 登山運動員。運動健將。西華人。1958年畢業(yè)于北京地質(zhì)學(xué)院石油地質(zhì)勘察系。同年被選入中國登山隊。1960年5月25日與貢布、屈銀華一起從東北山脊登上海拔8848.1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1964年登上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
- 甄權(quán)(540-643)
- 唐名醫(yī)。許州扶溝(今扶溝縣)人。善用針灸為人治病。貞觀十七年壽達一百零三歲,太宗曾親臨其家問以長壽秘訣。撰有《脈經(jīng)針方》、《明堂人形圖》各一卷。
- 吉鴻昌(1895-1934)
- 撫溝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早年入馮玉祥部,曾任國民聯(lián)軍第三十六旅旅長。1926年任馮玉祥北伐軍十九師師長、西北軍第三十師師長兼寧夏省主席。蔣馮閻大戰(zhàn)后,1930年被改編,任蔣二十二路軍總指揮兼第三十軍軍長、第三十師師長。1933年加入民眾抗日同盟軍,任察綏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兼北路軍前敵總指揮。1934年于天津被國民黨特務(wù)逮捕,11月24日英勇就義。
- 吉星文(1910-1959)
- 扶溝人。曾在中央軍校、陸軍大學(xué)學(xué)習。1937年任國民黨政府第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團長,駐守宛平城。七七事變時,率部抗擊日軍。后任第三十七師師長,第三十七、第一二五軍軍長。1949年到臺灣后,歷任臺灣第五十軍戰(zhàn)斗團團長,澎湖防衛(wèi)部、金門防衛(wèi)部副司令官。1958年8月23日傍晚六時三十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吉星文與趙家驤、章杰等三位副司令正在明德湖中的涼亭用餐,被炮火擊中,失血過多而亡。
- 穆欣(1920-2010)
- 扶溝人。1938年在呂梁山抗日根據(jù)地創(chuàng)辦了《戰(zhàn)斗報》。1940年參與創(chuàng)辦《抗戰(zhàn)日報》(后稱《晉綏日報》),任通訊采訪部主任。1946年后,任新華通訊社特派員、解放軍第四兵團分社社長、云南分社社長,志愿軍第三兵團宣傳部部長兼新華分社社長。1956年后,歷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新聞教研室主任,《光明日報》副總編輯、總編輯,外文發(fā)行出版局副局長兼人民畫報社社長、總編輯。著有《南線巡回》、《陳賡大將》、《穆欣通訊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