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宜昌市名勝古跡
- 天然塔
-
在宜昌市南部長江北岸。相傳為晉代郭璞始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磚石疊砌,八棱七層,高約42米。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剛負塔,形象生動。底層塔門西向大江,石額刻“天然塔”三字,邊框飾二龍戲珠及云紋圖案;門楹刻:“玉柱聳江干,巍鎮(zhèn)荊門十二;文峰凌漢表,雄當(dāng)蜀道三千?!彼?nèi)有145級石梯盤旋至頂。
- 葛洲壩
-
在宜昌市西北約5公里。緊臨長江北岸,突起江中,形成孤島。長約2公里,寬0.5公里,面積0.8平方公里。相傳遠古時有青、白龍化為二勇士,駕神舟載木材出長江三峽,過南津關(guān)后,遇水妖攔阻,雙方展開激戰(zhàn),致使神舟擱淺于沙洲之上,故名“擱洲”,后因“擱”、“葛”音近,訛為“葛洲”。此壩歷史悠久,其上曾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古墓。三國時,吳西陵都督步騭曾在此筑城,后步闡據(jù)此城降晉?,F(xiàn)在此建有葛洲南水利樞紐工程。大壩長1561米,高71米。
- 西陵峽
- 在宜昌市西陵區(qū)。

- 點軍坡
- 在宜昌市點軍區(qū)江南路。
- 紫陽龍洞
- 在宜昌市點軍區(qū)。
- 龍王洞
- 在宜昌市點軍區(qū)。
- 李家河遺址
- 在宜昌市點軍區(qū)江南路。
- 孝子河
- 在宜昌市點軍區(qū)江南路。
- 紅花套原始村落遺址
- 在宜都市紅花套鎮(zhèn)。
- 城背溪新石器遺址
- 在宜都市紅花套鎮(zhèn)。
- 楊守敬紀(jì)念館
- 在宜都市。
- 荊門山
- 在宜都市。
- 雙龍洞
- 在宜都市。
- 長板坡
-
在當(dāng)陽市西端,北隔沮水與錦屏山相望?!傲骶G十里”為“當(dāng)陽八景”之一。三國時著名戰(zhàn)場。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被曹操追擊至此,家屬與相隨百姓皆被沖散。趙云為救劉備之子阿斗贈單騎出入重圍,槍刺劍砍,勇猛難擋?!度龂萘x》載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dāng)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p>
- 娘娘井
-
在長板坡太子橋西里許。因劉備妻糜夫人死于此而名。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被曹操追擊至此,被沖散之糜夫人抱著阿斗,不幸左腿著槍,不能行走,坐于此井旁。趙云尋至,幾次請其上馬突圍,夫人不肯,曰“此子全賴將軍保護,豈可無馬,妾已重傷,死何足惜,休得兩誤!”乃棄阿斗于地,翻身投入井內(nèi)。后人有詩贊之:“戰(zhàn)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主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边M旁曾建“糜后祠”,歷久漸毀,井猶存。建國后,又經(jīng)淘洗,水色淡碧,清澈照人。
- 太子橋
-
在長板坡公園西端當(dāng)(陽)遠(安)公路旁。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荊州(治今江陵),劉備敗于當(dāng)陽,傳說其妻糜夫人抱著阿斗曾避難于此橋下,故名。橋?qū)医?jīng)修葺,保存至今。磚砌,單拱,古樸小巧。橋下溪水,潺潺注入沮河。兩岸林木,蜿蜒流碧,西北錦屏山,疊蒼如繪,相互輝映。
- 長板橋
-
在當(dāng)陽市北郊西連長板坡。三國時蜀將張飛曾在這里橫矛獨退曹兵,改稱橫矛處。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擊劉備至此,張飛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大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一死戰(zhàn)。”聲如巨雷,嚇得曹操回馬而走,眾將亦一起西奔?,F(xiàn)遺址尚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立石碑,上刻“張翼德橫矛處”。以紀(jì)其事。
- 麥城
-
在當(dāng)陽市區(qū)東南21公里的沮水西岸。傳為春秋時楚昭王所筑。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人伐楚,伍子胥為攻此城,于其左右筑驢、磨兩城,故有“東驢西磨,麥城自破”的諺語。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將關(guān)羽,遭吳襲擊,潰退于此,故有“關(guān)云長敗走麥城”之傳說。千百年來,城因洪水浸蝕沖刷,流沙覆蓋淹沒,日漸芒廢?,F(xiàn)僅存部分夯土城垣,長100余米,寬10余米,高近10米。氣勢沉雄。
- 周倉墓
-
在當(dāng)陽市區(qū)東南22公里沮水西岸。臨近麥城。周倉,關(guān)西人,三國時蜀將,傳其兩臂有千斤之力。初在黃巾張寶部下為將。后隨關(guān)羽,十分忠勇,屢立戰(zhàn)功。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羽被孫權(quán)所殺,倉自刎,葬于此。其墓為圓形,封土坑2.1米,周長22.5米,環(huán)砌高約1米青石圍墻。墓前石碑上刻“漢武烈侯周將軍諱倉之墓”大字。
- 楚昭王墓
-
在當(dāng)陽市區(qū)東南35公里磨盤山。又稱昭丘。據(jù)縣志載:“周敬王三十一年,楚昭王救陳,卒于是邑,故稱昭丘?!蹦垢?米,平面直徑160米,封冢高峨,周圍遍布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文化遺物。
- 關(guān)陵
-
在當(dāng)陽市區(qū)西北3公里許。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guān)羽與孫吳交戰(zhàn),敗退于臨沮,被殺。吳主孫權(quán)將其首級運至洛陽送給曹操,同時以諸侯禮葬其尸骸于此。當(dāng)初此陵僅具土冢。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始建祭亭,元至元中,增修墓道墓門。明成化三年(1467年)創(chuàng)建廟宇,其后曾重修、增修。樓閣參差,殿堂森嚴(yán),丹垣環(huán)繞,規(guī)模宏偉。墓冢在寢殿后,高7米,周70余米,開石為垣,上加石雕欄桿。這里還保存許多明、清兩代名人碑刻,其中明代文學(xué)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所作之詩文石刻尤佳。
- 玉泉山
-
在當(dāng)陽市區(qū)西南15公里。超然屹立,氣勢磅礴。山中蓄佳木名卉,400余種。奇洞怪石,曲溪名泉,素負“三楚名山”之譽。歷代名人游此,題詠頗豐。唐張九齡曾留有詩句,括其勝概。山麓有玉泉古剎、玉泉鐵塔。寺側(cè)有珍珠泉,晶瑩清澈,名山勝景,引人留連。
- 玉泉寺
-
在玉泉山東麓。東漢建安年間(196-220),普凈禪師結(jié)茅于此,梁宣帝敕建覆船山寺。隋開皇時,智者禪師繼倡立法門。當(dāng)時與棲霞、靈巖、天臺等并稱天下叢林“四絕”。唐貞觀中又增建,北宋景德中又重修,并改額為“景德禪寺”,規(guī)模達到“為樓者九,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被譽為“荊楚叢林之冠”。元、明、清都有所修葺。其中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式,高21米,七開間,立柱72根,梁架斗拱用材碩大,天花藻井彩畫斑斕,整個建筑結(jié)構(gòu)猶具元代風(fēng)格。殿前有重1.5噸的隋代鐵鑊,元代鐵釜、鐵鐘。殿側(cè)有石刻觀音畫像,筆力遒勁,線條流暢,相傳為唐代畫家吳道子的杰作。寺內(nèi)古柏、銀杏,枝葉茂密,并蒂蓮開千瓣,與寺增輝。
- 玉泉鐵塔*
-
在玉泉山玉泉寺前土丘上。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所鑄。塔基用特制青磚砌成,塔身全為生鐵鑄造,據(jù)塔銘記載:共用鐵“七萬六千六百斤”。塔身仿木構(gòu)樓閣式,八角十三層,高16.7米,每層均設(shè)腰檐平座,置斗拱出檐。在角梁飛檐的前端,鑄出凌空龍頭,用以懸掛風(fēng)鐸。塔體系分段冶鑄,逐層疊裝,不加焊接,形體挺拔纖瘦,玲瓏。每值夕陽照射塔身,紫氣金霞,交相輝映。
- 古郵亭
-
在玉泉寺鐵塔北側(cè)。地當(dāng)古荊州入川驛道,傳曾建驛站,后改為郵亭?!班]亭夕照”為玉泉勝景之一。民國時漸趨頹廢。建國后修復(fù)。兩層、六角,攢尖頂,層檐飛展,疊角高挑,下層環(huán)廊,上層各面設(shè)窗。
- 珍珠泉
-
在玉泉山玉泉寺左側(cè)翠寒山下。相傳為三國時蜀將關(guān)羽死后顯靈之處。泉水由山根冒出,清碧如玉,泡如串珠,因名。宋代蘇雨題為“漱玉噴珠”,明代袁宏道稱為“珠泉跳玉”。游人臨岸靜觀,則池清水靜,泡珠緩?fù)?;如擊掌跺石,則沸泉翻涌,如發(fā)連珠。所謂“泉清珠錯落,泉沸珠盤旋,游人一擊掌,疊疊如貫珠”,皆是寫實之句。泉右山麓豎方形石柱,上刻“漢云長顯圣處”,為明萬歷年間(1573-1620)所立。頂蹲石獅,姿態(tài)生動。泉上架珍珠橋,為建國后增建。
- 三佛寺
- 在枝江市江口鎮(zhèn)。
- 北宋宰相張商英墓
- 在枝江市白洋鎮(zhèn)。
- 石門洞
-
在夷陵區(qū)城西南約25公里的筐覆山。因洞口原有兩石如門,故名。石洞中一水潭,約有14平方米,水清如鏡,不盈不涸。有“龍?zhí)断射小敝Q?,F(xiàn)古建筑頹廢,尚有一批碑刻,立于潭側(cè)。
- 玉虛洞
-
在秭歸縣香溪鎮(zhèn)東2公里許的譚家山麓、香溪河畔。相傳唐天寶五載(746年)發(fā)現(xiàn)。洞門呈半月形,洞口刻有“玉虛洞天”四字。進洞門右行,下石階五十余級,即達洞之內(nèi)廳,洞室開闊,平面縱長約85米,寬約40米,高約50米,全洞共3600多平方米,宏敞壯麗,渾如地下宮殿。洞中清泉長滴,鐘乳石附于四壁;垂于洞頂絢麗多姿。壁間垂一世型鐘乳石,似盤龍大柱,高10余米,尤為絕異。據(jù)記載,唐代李白、杜甫,宋代陸游均曾游此。
- 屈原祠
-
在秭歸縣城東1.5公里、長江北岸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傳說屈原死后,有神魚將其尸體馱回他的故里秭歸,在城東五里安葬,是地遂名“屈沱”。祠系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建。宋、元、明、清,屢圮屢修,后改額“清烈公祠”。1978年遷至今地復(fù)建,計有山門、大殿、左右配房等建筑。山門為牌樓式,高14米,四柱三樓,正中門額題“清烈公祠”四字,兩側(cè)榜題“孤忠”、“流芳”字樣。殿后有屈大夫墓,系后世營建之衣冠冢,墓前之石坊、門闕,均系清道光年間(1821-1850)原物。背依崇嶺,前臨大江。每逢端午佳節(jié),五彩龍舟,競渡江心,鑼鼓喧天,歌聲如潮。
- 屈原故里
-
在秭歸縣城東北30公里的屈坪。是一個山間小盆地,有屈坪河與響鼓溪在此匯注。東面伏虎山,雄奇壯麗,西臨王寨山,南望九嶺頭,北倚天池山。相傳屈原誕生于此,故又名三閭鄉(xiāng)。至今尚存有屈原廟、讀書洞、吟詩臺、照面井等遺址。坪前立有石碑一通,上書“楚三閭大夫屈原故鄉(xiāng)樂平里”十二字。
- 屈原廟
-
在屈原故里香爐坪。原為祀屈原之姐廟,后因并祀屈原始改今名。相傳為屈原舊宅所在。廟建于唐元和年間(806-820),歷代屢有廢興,清代重修,1980年翻修。為民居建筑形式,闊3間,硬山頂,貓拱式山脊,青瓦粉墻。香爐坪為一秀美的臺地,平面呈新月形,兩側(cè)突起而中部低洼,遠看宛如香爐,因名。其下臨響鼓溪,后倚王寨山,坪上修竹聳翠,其東有三峰突立,環(huán)拱月形臺地。
- 讀書洞
-
在屈原故里響鼓溪左岸,距香爐坪約1.5公里。相傳為屈原少年時讀書之處。洞口高約2米,上負陡崖,藤蘿垂掛,洞室幽曲,涼氣襲人。旁有耳洞,可另通洞外。西側(cè)響鼓崖,陡峭如削,崖上圓形石臺,傳為屈原吟詩之處,名吟詩臺,南面響鼓溪,憑高急瀉,落入棺潭。
- 照面井
-
在屈原故里香爐坪東面伏虎山西坡。相傳為屈原幼年與其姐偕同照影梳洗之處。井臺傍崖鑿砌,井口渾圓,直徑0.8米,深1米,四周圍以石雕欄桿;井水清澈,碧透如鏡,水味甘美,清洌爽人,其旁古樹二株,形如傘蓋,籠罩井臺。樹側(cè)有清咸豐十年(1860年)所立石碑,上刻“照面井”三個書體遵勁的大字,并有小字注明:此系屈公遺井,以后切勿荒穢,此株青樹,永世勿得砍伐。三閭閣壇弟子同修。
- 回馬坡
-
在遠安縣城西北19公里羅漢谷中段。傳三國蜀將關(guān)羽于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入蜀遇吳回馬處,故名。此處古為通往四川要道。東西長18公里,南北寬平均約10米,兩旁絕壁如劈,危峰似傾,或蒼藤懸掛,或老樹橫出。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斜坡上衍處建有碑亭,后毀,1982年修復(fù)。亭高8米,重檐,六角攢尖頂,上覆綠色琉璃瓦,周環(huán)精致欄桿。亭中石碑正面鐫“關(guān)圣帝君入蜀遇吳回馬處”大字。亭旁溪石上馬蹄形小坑,傳系赤兔馬所踏,因稱馬蹄灘。灘頭建有小天梯,不遠處還有芝蘭幽洞、魚泉瀑布等。
- 鳴鳳山
- 在遠安縣鳴鳳鎮(zhèn)。
- 東周文化遺址
- 在遠安縣花林寺鎮(zhèn)。
- 花林寺
- 在遠安縣花林寺鎮(zhèn)。
- 寶華寺
- 在遠安縣花林寺鎮(zhèn)。
- 觀音寺遺址
- 在遠安縣花林寺鎮(zhèn)。
- 鹿苑寺
- 在遠安縣花林寺鎮(zhèn)。
- 古高安縣縣治遺址
- 在遠安縣舊縣鎮(zhèn)。
- 南襄古城垣
- 在遠安縣南襄城。
- 古陶井
- 在遠安縣南襄城。
- 清天緣堰
- 在遠安縣南襄城。
- 火神廟遺址
- 在遠安縣鳴鳳鎮(zhèn)。
- 昭君故里
-
在興山縣城南郊寶坪村。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愿請行,出嫁匈奴。她生長的寶坪村,又名昭君村,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群峰林立,巖壑含翠,香溪回環(huán)。唐杜甫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即指此地。附近尚存有昭君宅、昭君井、妃臺山、昭君臺、梳妝臺、珍珠潭、望月樓等遺跡。
- 昭君宅
-
在昭君故里寶坪村內(nèi)。1983年就其故居舊址重建。占地200平方米。主體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面寬5間,軒朗明潔。小徑盤旋;其后奇峰幽谷,屋前曲岸枕波。
- 昭君井
-
在昭君故里附近。又稱楠木井。井水清澈碧綠,四季不竭,清甜可口。井臺為石筑成,中嵌楠木,清晰可見,旁立石碑,上刻“楠木井”三字。相傳此井為昭君當(dāng)年汲水之處。原先水量微少,稍旱即枯,昭君出世后,井水陡增,澄碧清亮。后昭君之母忽夢黃龍欲逸,井水將涸,村人即從西蜀秀山采來楠木,嵌于井口,鎖住了龍頭,而使井水豐裕,長年不竭,楠木井因此揚名。井水溫度冬季可達30°C,夏涼如冰,用以沖泡昭君村出產(chǎn)的白鶴茶,清香可口,人稱龍泉茶。
- 昭君臺
-
在昭君故里對面妃臺山。相傳是昭君幼年拾柴勞作之處。入宮前她留戀家鄉(xiāng),登山回眺,因以“妃臺”名山。昭君入宮后,鄉(xiāng)人“筑臺而望”,至今猶存臺基遺跡。據(jù)記載,漢時在此立有昭君祠,唐建有昭君院,宋立有昭君故里碑,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曾重修昭君院,清光緒十年(1884年)秋,在此重立昭君故里碑,如今碑文尚存。建國后,重修了昭君亭、昭君坊和昭君故里碑。登臺四望,山巒重疊,滿坡桃李柑橘,臺前溪水澄澈。
- 珍珠潭
-
在昭君故里附近回水沱。香溪至此突然急轉(zhuǎn)南流,河底復(fù)有清泉涌出,形成回水深潭。據(jù)說昭君入京應(yīng)選,臨別故鄉(xiāng)時,曾在此河岸佇立沉思,眷戀鄉(xiāng)士。行前臨潭照影,將頭上顆顆珍珠撒落潭中,從此“珍珠潭”聞名于世。
- 白羊寨
-
在興山縣城西北25公里。是明末清初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lǐng)李來亨聯(lián)明抗清的重要遺址之一。康熙三年(1664年),遭清軍圍攻,雖英勇抗擊,終因眾寡懸殊,始退守茅麓山,力竭矢盡,全家自焚?,F(xiàn)寨內(nèi)尚存帥府、演武廳、鳳舞營、跑馬場、火藥局、確窩子、磨坊嶺等遺址。尤以李來亨于南明永歷九年(1665年)所立“圣帝行宮碑”為珍貴。四周巖壁陡峻,關(guān)隘森嚴(yán),營寨故壘,猶依稀可辨當(dāng)年風(fēng)貌。
- 圣帝行宮碑
-
在白羊寨山頂上。系明清之際農(nóng)民起義軍將領(lǐng)李來亨于南明永歷九年(1655年)在關(guān)帝廟前所立。高4.8米,寬近1米,篆額“圣帝行宮碑”,底為長方形碑座,巍峨挺拔。碑文通過農(nóng)民軍信仰關(guān)羽的祀奉,以張巡、岳飛等歷史人物為表率,贊頌仁人志士,挾擊叛將貳臣,號召人們發(fā)揚民族氣節(jié),協(xié)力抗清御侮。碑文還注明了李來亨的籍貫和南明王朝授予他的封爵,列出許多于史無載的部將姓名、封號等。
- 高嵐景區(qū)
-
在興山縣城東30公里。中有高嵐山,因云霧常繞其巔而名。風(fēng)景區(qū)以高嵐河與夏陽河匯合處的兩河口為中心,面積20余平方公里。區(qū)內(nèi)奇峰聳翠,峽谷幽深,溶洞深邃,皆為大自然景觀。
- 跳魚潭
-
高嵐景區(qū)之一,在兩河口上游河岸上。因河中魚不時飛躍潭中而名。潭位于高出水面約2米的岸邊,廣10余平方米。水色如碧,急旋不止,一年四季,從不間斷。河中魚逆游至此,即奮力飛進潭中,旋轉(zhuǎn)數(shù)圈,又跳入河內(nèi),彼上此下,絡(luò)繹不絕。
- 八段景
-
高嵐景區(qū)之一,在兩河口下游不遠處。此間七條巨壑,把綿亙的峰巒分割成八段,宛如八扇大型畫屏,因以名之。其中羊角寨,佳木繁蔭,拔地參天。特別有高山水池,清澈如鏡,石制臼磨,苔痕斑駁。山腰,碧溪曲流,忽明忽暗。山麓,盤谷深切,幽邃無際。
- 興文塔
-
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南門外稻場坳山上。清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傳說五峰城及其周圍地脈輕浮,毗鄰長陽城及其周圍地脈凝重,地氣外溢難出棟梁之才,因建此塔以鎮(zhèn)之。塔基石建,身磚砌,頂銅制,七層六角,通高30余米。底層塔門上嵌長3尺許,寬2尺余石額,鐫“興文塔”三字,左右嵌石條,刻“云梯直上欣題雁,天闕遙開穩(wěn)步鰲”對聯(lián)。
- 白溢寨
-
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城西30公里的玉屏山上。山長百余里,高2300余米,峰陡峽深,泉曲瀑飛。上之古砦,多為山石所壘,內(nèi)除居民房舍外,有土司唐鎮(zhèn)邦帥府遺址,還有古樹、怪石、奇洞、異穴等。素為“邑中登覽勝區(qū)?!睋?jù)記載,清嘉慶元年(1796年)長樂、長陽一帶白蓮教首林之華、覃加輝等率眾踞此。清廷派威武侯額勒登保統(tǒng)大軍圍剿,造大炮轟擊,白蓮教眾因糧盡難支,相攜跳入崖殉難。
- 長陽人遺址
-
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城西南45公里,趙家堰下鐘家灣附近,關(guān)老山南坡。為一海拔約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約2米,闊約6米。1956年以來先后發(fā)現(xiàn)人類的上頜骨和牙齒及共存的古脊椎動物等化石。經(jīng)鑒定,人的上頜骨和牙齒比之北京猿人具有顯著的進步性質(zhì),但也存在著原始特征。其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約10余萬年,故定名為“長陽人”。
- 天柱山
-
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城西。海拔1380米。孤峰峙立,拔地聳天,有如擎天巨柱,故名天柱山。它與大武當(dāng)山正好處在同一經(jīng)度上,一南一北,交相輝映,故又名中武當(dāng)山。柱頂平闊,有3座石峰直插云霄,在天柱之頂有一眼清洌甘淳、四季長流的清泉。山頂?shù)牡烙^建筑始建于唐。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重修。雄偉壯觀的建筑群。在三峰之間砌筑有兩座“武當(dāng)橋”,并開鑿3300多級登山石級,使天柱山成為鄂西南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