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
荊州市人物
- 楚文王(?-前677)
- 名貲。武王子。繼父即位,始都于郢。前688年,伐申。前684年,伐蔡,虜蔡哀侯,旋釋歸。楚勢日強,侵陵江漢間小國,小國普遍懼楚。前678年,攻滅鄧。
- 楚成王(?-前626)
- 名惲。文王子。前672年殺其兄莊敖而即位。初即位,結好于諸侯,國勢益強,地至千里。前656年,齊桓公率諸侯兵侵楚,至陘山。楚令屈完御敵,和桓公盟于召陵。不久,伐許,伐黃,滅英。宋襄公想稱霸諸侯,前639年,成王在盂地擒襄公,辱后釋歸。次年,又伐宋,大敗宋軍于泓,宋襄公受傷死。前633年,伐宋,宋求救于晉,次年,晉、楚戰(zhàn)于城濮,楚大敗。后為其太子商臣逼攻自殺死。
- 楚穆王(?-前614)
- 名商臣。成王子。前626年逼殺其父而即位。以其傅潘崇為太師,掌國政。在位十二年病卒。
- 楚莊王(?-前591)
- 名侶,一作旅。穆王子。前614年即位。初即位,日夜為樂,號令不出。后整頓內政,選賢任能,興修水利,增強軍力。前611年滅庸,接連伐陳、伐宋,國勢大盛。前606年,伐陸渾之戎,進抵洛水,陳兵周郊,派人詢問象征天子權力的九鼎之輕重。后又平定若敖氏叛亂,滅舒、伐陳。前597年,在邲地大敗晉軍,使魯、宋、陳、鄭等國相繼歸附,成為霸主。
- 楚共王(?-前560)
- 名審,莊王子。前591年即位。立二年,伐衛(wèi),大會諸侯于魯國蜀地。前575年,晉伐鄭,鄭向楚告急,他率兵救鄭,與晉軍戰(zhàn)于鄢陵,楚軍敗,他眼睛被箭射傷,罷兵歸。楚失去中原霸權,諸侯多歸晉。
- 楚康王(?-前545)
- 共王子。前560年即位。次年,令尹子囊伐吳,為吳所敗。三年,公子格率師與晉師戰(zhàn)于湛阪,楚師敗績。楚王寵其弟公子圍、子比、比皙、棄疾,故國多寵而王弱。立十四年(前546)楚令尹子木與晉卿趙孟及魯、衛(wèi)、陳、鄭、蔡、許、曹等諸侯在宋舉行弭兵之會。次年病死。
- 楚靈王(?-前529)
- 名圍。一名虔。康王弟,共王子??低跛?,其子麇即位(即郟敖),任他為令尹。前541年,他殺郟敖自立為王。立三年,會諸侯于申并以兵伐吳,圍朱方。前533年,派公子棄疾滅陳、滅蔡,任棄疾為陳、蔡公。前530年,伐徐以威脅吳,親駐乾谿指揮。次年,公子棄疾等以陳、蔡兵襲郢,殺太子祿,他被迫自殺。
- 楚平王(?-前516)
- 名棄疾,后改名居。共王子。其兄靈王當政時,奉命率兵滅陳、蔡,被任為陳、蔡公,駐兵楚北境。前529年,和公子比等起兵破郢,逼死靈王而即位。初立,恐國人和諸侯反抗,施惠于民,恢復被滅的陳、蔡兩國。后寵信費無忌,殺太子傅伍奢及子尚,太子建被迫亡命宋、鄭。政治日漸腐敗。前519年,吳伐楚,取鐘離、居巢。
- 楚昭王(?-前489)
- 名珍。平王子。前516年即位。楚人怨費無忌,令尹子常誅無忌。前511年,吳攻取楚地六、潛。過兩年,楚派令尹子常伐吳,吳敗楚軍于豫章。前506年,吳王闔閭與大將孫武、伍子胥聯(lián)唐、蔡之兵共伐楚,破楚都郢,他出奔隨。申包胥告急于秦,秦救楚,吳退兵。楚滅唐。前504年,吳復伐楚,楚遷都于鄀。前496年楚滅頓、胡。后死于救陳征戰(zhàn)軍中。
- 楚惠王(?-前432)
- 名章。昭王子。前489年即位。二年,召平王太子建之子勝回楚,號白公。前481年,白公勝作亂,殺令尹子西、司馬子期自立為王,他被囚,后亡走。葉公率兵入郢,攻殺白公,乃復位。同年,滅陳。此后,楚國復強,相繼滅蔡、滅杞,楚兵東進,領土擴展到泗水流域。
- 楚悼王(?-前381)
- 名疑。聲王子。前402年即位。二年,魏、趙、韓聯(lián)兵伐楚,至乘丘而返。四年,伐周。九年,伐韓,攻取負黍。前391年,魏、趙、韓又聯(lián)兵伐楚,敗楚軍于大梁、榆關。后以厚賂請秦斡旋,與三國議和。為改變現(xiàn)狀,用吳起進行變法,國勢復振。前381年病死,吳起被貴族所殺,變法失敗。
- 楚宣王(?-前340)
- 名良夫。肅王弟,前370年即位。其時三晉益大。秦國復強。前340年,秦用商鞅發(fā)兵侵楚。
- 楚威王(?-前329)
- 名商。宣王子。前340年即位。齊孟嘗君之父田嬰欺楚。前333年,舉兵伐齊,大敗齊軍于徐州。越王無強伐楚,楚興兵擊越,大敗越軍,殺越王無強,滅越。楚國領土擴展至今浙江一帶。
- 楚懷王(?-前296)
- 名槐。威王子。前329年即位。同年,魏乘楚喪,舉兵伐楚,取陘山。前323年,使昭陽攻魏,敗魏于襄陵,取八邑。前318年,蘇秦約縱東方六國共攻秦,他被推為合縱長,兵至函谷關而敗退。張儀入楚,收買王幸姬鄭袖及楚大臣,許予商于之地誘其與齊絕交,終為張儀所騙。前312年,發(fā)兵攻秦,被秦軍大敗于丹陽,失去漢中之地。繼之又敗于藍田。韓、魏乘機襲楚。前299年,被騙入秦,三年后病死。
- 楚頃襄王(?-前263)
- 名橫。懷王子,初為質于秦,后逃歸,又為質于齊。前298年,由齊回國即位。元年,秦昭王發(fā)兵攻楚,取析十五城,被迫與秦和親。前284年,與秦、燕、韓、魏、趙共伐齊,攻取淮北之地。前280年,秦攻楚,楚敗而割上庸、漢北地。次年,秦拔西陵。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楚遷都于陳。次年又失巫郡、黔中郡。
- 楚考烈王(?-前238)
- 名元。頃襄王子。前263年由秦逃回即位。以左徒黃歇為令尹,號春申君。元年,獻州地于秦以求和。前257年,秦圍趙邯鄲,趙告急,派將軍景陽率兵救趙。前241年,和趙、魏、韓、燕合縱攻秦,戰(zhàn)不利,各國退兵。楚向東遷都壽春,仍稱郢,楚國勢益弱。
- 楚幽王(?-前228)
- 名悍。考烈王子。前238年即位。李園殺春申君。前235年,秦、魏舉兵伐楚。立十年,病死,同母弟猶代立,即楚哀王。
- 楚王負芻
- 名負芻。哀王庶兄。哀王即位后兩月,他與其黨羽襲殺哀王而自立。立二年,秦使將軍伐楚,大破楚軍,失十余城。前224年,秦將王翦又破楚軍于蘄,殺楚將項燕。次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他被俘,楚亡。
- 鄧裕志(1900-1996)
- 沙市區(qū)人。女。1926年畢業(yè)于金陵女子大學社會學系。1929年入倫敦經濟學院學習。1931年畢業(yè)于紐約大學研究院社會經濟科,獲碩士學位。曾任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xié)會學生部干事、勞工部主任干事,并開辦女工夜校。1935年底參與發(fā)起組織上海婦女界救國會。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參加發(fā)起組織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歷任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xié)會總干事、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
- 王全國(1912-1986)
- 洪湖人。1932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后任中央軍委供給部特派員、冀中軍區(qū)分區(qū)保衛(wèi)科科長。參加了冀中五一反“掃蕩”等戰(zhàn)斗。后任中共襄北地委社會部部長,鄂豫軍區(qū)分區(qū)政治部主任,鄂豫陜軍區(qū)、河南軍區(qū)組織部部長。建國后,歷任河南省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軍區(qū)副政委、軍區(qū)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 楊秀山(1914-2002)
- 洪湖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二軍團團政委、師副政委。參加了創(chuàng)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入陜北紅軍大學學習??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團政委、旅副政委,晉綏軍區(qū)分區(qū)司令員。參加了百團大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晉綏野戰(zhàn)軍旅政委、西北野戰(zhàn)軍師長兼師政委、第一兵團副軍長。參加了運城、宜川、扶郿、蘭州等戰(zhàn)役。1952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后歷任軍事師范學校校長、中央軍委訓練總監(jiān)部院校部副部長、國防工業(yè)委員會政治部主任、武漢軍區(qū)副司令員、政治學院副院長、后勤學院院長。是中共七大、十二大代表,中顧委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 楊溥(1372-1446)
- 字弘濟。湖廣石首人。明大臣。與楊榮同舉進士。授編修。永樂初,為太子洗馬。十二年(1414),帝怒太子遣使迎接遲,下獄十年,發(fā)憤讀經史諸子數(shù)遍。仁宗繼位,提升為翰林學士。曾秘密上疏言事。不久升太常卿。宣宗繼位。任禮部尚書。正統(tǒng)三年(1438),撰修《宣宗實錄》成,升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時號“三楊”中他為“南楊”。坦率,正直、胸無城府,與人對事恭慎相處,諸大臣皆嘆服。時謂其有雅操。十一年死。贈太師,謚文定。
- 王之誥
- 石首人。明嘉靖進士。官兵部員外郎,出為河南僉事。討師尚詔有功,轉參議。累升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隆慶時,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曾因俺答陷石州,貶二秩。神宗嗣位,任刑部尚書。張居正喪父奪情,杖言者于闕下。他勸居正宜召還直臣,以收攬人心。卒。贈太子太保。
- 鄧初民(1889-1981)
- 政治學家。湖北石首人。字昌叔。1917年畢業(yè)于日本法政大學政治科?;貒?,曾任湖北法科大學教務長,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常委兼青年部部長、宣傳部部長。1927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土豪劣紳審判委員會審判長,武漢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員。1928年后,任暨南大學、法政大學、中山大學、廣西大學、朝陽學院、香港達德學院教授。1941年參加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8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次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歷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山西省副省長,山西大學校長,中國政治學會名譽會長。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 黃松齡(1898-1972)
- 教育家、經濟學家。石首人。1919年畢業(yè)于中央法政專門學校。1924年赴日本留學。1926年回國后,任黃埔軍校、武漢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政治教官,中共江西省委秘書長。1930年的后任朝陽大學、中國大學和北平師范大學教授。1940年赴延安,任中央黨務研究室財經組組長。建國后,歷任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部長、高等教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
- 成鈞(1911-1988)
- 湖北石首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27年參加石首農民起義。1928年參加反帝大同盟。次年參加石首農民赤衛(wèi)隊。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三軍連長、貴州獨立師副團長,第二軍團營、團長。參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qū)反“圍剿”、長征和山城堡戰(zhàn)斗。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后任新四軍第四支隊營長、第五支隊團長、第二師旅長兼淮南軍區(qū)分區(qū)司令員。參加了黃橋戰(zhàn)役。1946年后,任新四軍第七師師長、華東野戰(zhàn)軍縱隊司令員。參加了蘇中、萊蕪、孟良崮、淮海等戰(zhàn)役。1949年任第八兵團軍長。建國后,歷任兵團副司令員兼福建軍區(qū)副司令員、軍區(qū)防空部隊司令員、防空軍副司令員、空軍副司令員。
- 頓星云(1912-1985)
- 石首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三軍連長、第二軍營長、第六軍團長。參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入陜北紅軍大學學習。后任八路軍120師副團長、團長。1941年后入延安軍政學院、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后,任晉綏軍區(qū)分區(qū)副司令員、西北野戰(zhàn)軍旅長、第一兵團副軍長。參加了延安保衛(wèi)戰(zhàn)和延清、宜川、荔北等戰(zhàn)役。建國后,歷任軍政委,海軍航空兵部司令員,裝甲兵副司令員、顧問。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 王尚榮(1915-2000)
- 湖北石首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團青年干事、團參謀長、師長。參加開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黔東根據(jù)地和各次反“圍剿”作戰(zhàn)及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歷任陜甘寧邊區(qū)綏德警備區(qū)副司令員、晉綏軍區(qū)獨立第一旅旅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西北野戰(zhàn)軍第一縱隊二師師長、第一野戰(zhàn)軍一軍二師師長兼青海軍區(qū)副司令員。全國解放后,歷任軍委作戰(zhàn)部代理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zhàn)部部長。
- 宋一平(1916-2005)
- 石首人。曾任共青團湘鄂西省委書記、漢沔游擊隊政委、共青團中央巡視員。1933年入蘇聯(lián)莫斯科國際列寧學院學習。1935年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并以中國少共首席代表身份參加少共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少共國際六大候補執(zhí)行委員。1938年回國后,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北方局青委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團委書記。建國后,歷任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武漢市委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副秘書長,中央國家機關黨委書記。
- 劉精松(1933-)
- 石首人。1951年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步兵學校學習。后歷任第一機械化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軍長,沈陽軍區(qū)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 伍文定(?-1530)
- 松滋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歷任河南、吉安知府、江西按察使。精敏善決獄。曾被劉瑾斥為民,與討王浩八等起義,平宸濠反,功最多。嘉靖時,以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討云南酋安銓反。被方獻夫、李承勛彈劾,令致仕。九年卒于家。天啟初,追謚忠襄。
- 鄒文盛
- 公安人。明弘治六年(1493)進士。授吏科給事中,勘實中官廖玘罪,出任兩廣糧儲,請誅武清、岑業(yè),帝不聽。正德時,任戶科都給事中、福建左布政使、貴州巡撫,討平阿革等苗叛。改任南京都察院。世宗即位,累官至戶部尚書。上疏鹽政、錢法十一事。廉潔謹慎,與孫交、秦金、趙璜都稱長者。告老乞歸,卒。贈太子少保。
- 袁宏道(1568-1610)
- 公安(湖北公安縣)人。明萬歷進士。能詩善文,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創(chuàng)始人。他力矯前、后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之弊,反對文學復古,主張抒寫“性靈”。其作品以清新見長。
- 袁宗道(1560-1600)
- 公安人。有才名,明萬歷十四年(1586)進士。卒官右庶子。泰昌時,贈禮部右侍郎。
- 袁中道(1570-1623)
- 公安人。有才名,年十從余,作《黃山》、《雪》賦,五千余言。明萬歷十四年(1586)進士。由徽州教授至南京吏部郎中。卒官。
- 毛羽健
- 公安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崇禎初由知縣征授御史。好言事,首劾楊維垣八大罪及阮大鋮反復無常,二人被斥。王師討安邦彥久無功,他上進兵、措餉方略,推薦朱燮元、閔夢得等,議行,果平賊。陳驛遞之害,帝飭所司嚴加厘革,疏論帝召周延儒,受責。及袁崇煥下獄,主事陸澄源因他曾稱譽崇煥,被彈劾,落職歸。卒。
- 王竹溪(1911-1983)
- 物理學家。湖北公安縣人。1935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研究院。1938年畢業(yè)于英國劍橋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部委員。從事理論物理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熱力學、統(tǒng)計物理學和數(shù)學物理等方面深有研究。
- 文種
- 字少禽,一作子禽。楚國郢(今湖北江陵)人。和范蠡由楚入越,任越國大夫。前494年越國被吳王夫差擊敗,越王勾踐困守會稽,他至吳求和,伍員不許,復向勾踐獻計,賄賂吳太宰伯嚭向吳王乞和,使越得免亡國。勾踐被赦歸國后,被授以國政,幫助勾踐刻苦自勵,重振國家,經二十余年奮斗,終于轉弱為強,攻滅吳國。以后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其自殺。
- 唐介(1010-1069)
- 江陵人。舉進士,為武陵尉。入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轉殿中侍御史。彈劾宰相文彥博,貶英州別駕。歷直集賢院、知諫院、御史中丞等。神宗立,擢三司史。熙寧元年(1068),拜參知政事。神宗欲用王安石,上奏稱其難當大任。安石掌朝政,屢與之爭論,憂憤而病亡。贈禮部尚書,謚質肅。
- 唐淑問
- 介長子。第進士。累遷殿中丞。神宗初,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詔為侍臣講讀。上奏稱,王者之帝,應當稽古圣人治天下之道,歷代致興亡之由,延登正人,博記訪世務。河北饑,流民就食京師,官賑給食,來者不止,條上三策。歷知真、宣、湖等州,吏部員外郎。哲宗立,召為左司諫,以病致仕,旋卒。
- 王友
- 荊州(今湖北江陵)人。襲父職為燕王護衛(wèi)百戶。從燕王起兵反朝,奪取南京,論功當封侯,因驕縱只授都指揮僉事。不久封清遠伯。又任總兵官,帥水師捕捉倭寇,有功。永樂四年(1406)從征交址,任副總兵。八年還,從北征,督中軍,失利。十二年因妾告他誹謗罪,奪爵。
- 張居正(1525-1582)
- 湖廣江陵(湖北江陵縣)人。明嘉靖進士。穆宗時,升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充《世宗實錄》總裁。與高拱并相,力主封蒙古俺答為北部邊事,賴以安寧。神宗時,代高拱為首輔,大力整飭吏治和邊防。綜核名實,清理賦稅錢糧,致都倉糧豐盈。后居功自傲,專權擅政。卒謚文忠。死后為司禮太監(jiān)張誠所譖,被抄家籍沒,長子敬修被迫自縊。崇禎三年(1630年)昭雪。
- 張同敞(?-1650)
- 居正曾孫。有志節(jié)。明崇禎十三年(1640),請復武蔭,帝授中書舍人。復祖敬修官。感帝恩,益自奮。十五年奉敕慰問湖廣諸王,因令調兵云南。未復命,兩京失。走福建。唐王授其指揮僉事。奉使湖南,汀州破,依何騰蛟于武岡,永明王授其侍讀學士。改尚寶卿,升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總督諸路軍務。有文武材,意氣慷慨。每出師則躍馬為諸將先。順治七年(1650),自靈川至桂林,城破被俘,從容就義。
- 戴芳瀾(1893-1973)
- 真菌學、植物病理學家。江陵人。1918年畢業(yè)于美國康奈爾大學。1920年回國。曾任東南大學、金陵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北京農業(yè)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名譽理事長,《植物病理學報》主編。對真菌分類造詣尤深。是中國真菌學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植物病理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 胡傳揆(1901-1986)
- 皮膚性病學家。江陵人。1927年畢業(yè)于協(xié)和醫(yī)學院,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1932年留學紐約羅氏醫(yī)學研究院。1934年回國。曾任協(xié)和醫(yī)學院教授,北平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皮膚科主任、教授。建國后,歷任北京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院長、北京醫(yī)學院院長、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所長,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皮膚性病研究所名譽所長。對消滅我國的性病、頭癬及控制麻風病的工作作出了顯著成績。
- 歐陽山(1928-1992)
- 作家。江陵人。1933年參加左聯(lián),并任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宣傳部部長。1941年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中央研究院文藝研究室主任、晉冀魯豫邊區(qū)文化協(xié)會副理事長。建國后,歷任廣東省文教廳副廳長,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院長,華南文聯(lián)、廣東省文聯(lián)主席,中國作協(xié)廣東分會主席,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廣東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著有長篇小說《高干大》、《一代風流》(五卷)。
- 關肅霜(1928-1992)
- 京劇女演員。湖北江陵人。滿族。十一歲學藝。曾在漢、上海等地演出。建國后,歷任云南省京劇院副院長、院長,中國文聯(lián)第四屆委員,云南省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劇協(xié)第三、四屆副主席。1957年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金質獎。長于武旦和刀馬旦。代表劇目有《戰(zhàn)洪洲》、《黛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