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孝感市人物
- 張瓚
- 孝感人。明正統(tǒng)進士。歷任太原、寧波知府。有善政。成化中,歷任四川巡撫、戶部左侍郎。曾兼督松茂、安綿、建昌軍務。審度形勢,次第進軍,討平番寇,功名垂西蜀。
- 熊賜履(1635—1709)
- 湖北孝感人。順治進士。歷官至翰林院掌院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滴醭跄?,屢上疏論朝政、民生,隱指鰲拜專權,吏治不清。請定制度,正風俗。歷充經(jīng)筵講官,五次主持會試。修撰《圣訓》、《實錄》、《明史》等,皆任總裁官。深為康熙帝信任與重視。后以年老告退。
- 王新亭(1908-1984)
- 湖北孝感人。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第四方面軍師政治部秘書長、團政治處主任、軍政治部主任、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第四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參與指揮神頭嶺、響堂鋪、香城固等戰(zhàn)役。參與開辟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據(jù)地。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參加了運城、臨汾、太原、西南等戰(zhàn)役。1950年后歷任西南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濟南軍區(qū)代司令員兼政委,軍事科學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軍事科學院政委、顧問。是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 胡錫奎(1896-1970)
- 孝感人。大革命時期在東南大學學習。并從事革命活動。1926年赴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回國。曾任中共北平、天津、唐山市委書記,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冀東特委書記,冀東抗日聯(lián)軍政治部主任。參與領導冀東抗日武裝起義。后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分局委員兼宣傳部部長、《戰(zhàn)線》主編、中共熱河省委書記、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副校長。建國后,歷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處書記。與鄧拓合編《毛澤東選集》(晉察冀版),主編《中共北京地下黨斗爭史》。
- 麗尼(1915-1968)
- 文學翻譯家、作家。孝感人。1931年參加左聯(lián)。建國后,歷任中央電影藝術編譯社副主任,武漢大學、暨南大學教授,中國影協(xié)理事。譯有[俄]屠格涅夫《前夜》、《貴族之家》、契訶夫《萬尼亞舅舅》,著有《麗尼散文選》等。
- 劉震(1915-1992)
- 湖北孝感人。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歷次反“圍剿”作戰(zhàn)和長征、東征??谷諔?zhàn)爭時期,歷任第六八八團政治委員、第三四四旅旅長、新四軍第三師副師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新四軍三師副師長、吉江軍區(qū)司令員、第四野戰(zhàn)軍十四兵團副司令員兼三十九軍軍長。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南軍區(qū)空軍司令員、東北軍區(qū)空軍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是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 盧南樵(1915-2002)
- 孝感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第四軍民運科科長、天全縣獨立團營教導員。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后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營教導員、旅組織科科長,太行軍區(qū)分區(qū)政治部主任,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旅政委,第二野戰(zhàn)軍師政委。參加了百團大戰(zhàn)和上黨、進軍大別山、淮海、渡江、西南等戰(zhàn)役。1950年后,歷任西南軍區(qū)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后勤部副政委,總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第二炮兵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 陳金
- 應城人。徙居武昌。明成化進士。授婺源知縣,升南京御史。弘治時,曾彈劾文武大臣十九人,多被罷官。參與討平竹子箐叛苗。使思祿罷兵進貢。正德中,歷任左、右都御史、兩廣軍務總督、太子少保。征討馬平、洛容僮亂,撫治苗人安順,改斷藤峽為永通峽。征討江西汪澄二、王浩八等起義。史稱他它破劇賊,然所用目兵貧殘嗜殺,剽掠甚于賊。民謠曰:“土賊猶可,土兵殺我”。又不能保持廉潔,貧污軍資頗多。功雖多,士民皆怨恨他。卒於嘉靖時。
- 劉仁靜(1902-1987)
- 應城人。1919年在北京大學讀書時,參加五四運動。次年參加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與鄧中夏創(chuàng)辦《先驅》報。同年赴莫斯科參加共產(chǎn)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1923年回國后,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1925年去莫斯科列寧主義學院學習。后受托洛茨基的思想影響。1929年回國途中。繞道往土耳其訪托洛茨基?;貒?,組建托派組織“十月社”,被開除出黨。1935年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937年出獄后,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所屬機構從事研究工作。1950年檢討了自已的歷史錯誤。后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人民出版社編輯、特邀翻譯,國務院參事。
- 蔣碩杰(1918-1993)
- 應城人。1934年畢業(yè)于上海南洋公學。后入日本慶應大學學習。1945年獲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47年任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教授。1948年到臺灣,任臺灣大學經(jīng)濟系教授、國際貨幣基金會研究員。1954年后任臺灣“行政院”經(jīng)濟顧問,“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康奈爾大學教授,臺灣經(jīng)濟研究所所長,中華經(jīng)濟研究院院長。
- 黃香(約56-106)
- 江夏安陸(湖北安陸市西北)人。字文疆。少時家貧,九歲失母,以孝著稱。博學經(jīng)典,精究道術,能文章。京師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初為郎中,后召拜尚書郎,累遷尚書令,后為東郡太守。東漢延平元年(106年),遷魏郡太守,時患水災饑荒,乃分祿救濟貧寒,于是富家各出義物助官,饑民獲全。為官謙恭,逢事不與民爭利。所著賦、箋、奏、書、令共五篇。后卒于家。
- 黃瓊(86-164)
- 江夏安陸人。東漢名士。順帝時拜議郎,累遷尚書仆射、尚書一任司徒、太尉。梁冀專權,有所請托,他一概排斥。冀被誅,宦官專權,他自度無能為力,遂稱病免官。卒后謚忠侯。
- 黃琬
- 黃瓊孫。初任五官中郎將。與名士陳蕃友善,因舉薦賢士被權貴中傷,免官禁錮二十余年。靈帝末任豫州牧,政績卓著。董卓專政,官至太尉,反對遷都長安之議。李傕、郭汜之亂,被殺。時年五十二。
- 徐度(509-568)
- 安陸人。侯景之亂,隨陳霸先起兵廣州,沿途平蔡路養(yǎng),破李遷仕,謀略多出于度。梁元帝授以合州刺史,封廣德縣侯。入陳,歷為郢州、南徐州、湘州刺史,以功改封湘東郡公。陳文帝卒,受遺詔輔政,廢帝即位,進位司空。光大元年(567),湘州刺史華皎反,總督步軍奔襲湘州,盡獲其軍人家口。次年卒,謚忠肅。
- 徐敬成(540-575)
- 度子。少好讀書,初為著作郎。永定元年,隨周文育、侯安都西征王琳,兵敗被俘,次年逃歸。天嘉四年,率父兵馬,隨章昭達征陳寶應。光大元年又從平華皎,累遷至南豫州刺史。太建五年隨都督吳明徹北伐,連克淮陰、山陽、鹽城諸郡,以誅降卒免官。復用為安州刺史。太建七年卒,謚思。
- 宋庠(996-1066)
- 安州安陸人。后遷開封雍丘(河南杞縣)。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進士第一。寶元二年(1039年),自翰林學士擢為參知政事。曾出知揚州、鄆州。以慎靜為治?;视釉辏?049年)拜相。三年,以不戢子弟,無政績,出知河南府、許州等地。旋加使相,充樞密使。與弟祁并有文名,人稱“二宋”。讀書至老不倦,善正訛謬。
- 宋祁(998-1061)
- 安州安陸人。字子京。與兄庠同舉北宋天圣進士、曾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后出知許州、亳州、成德軍、定州等地。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謚景文。詩詞語言工麗。
- 鄭獬(1022-1072)
- 安州安陸人。舉進士第一。累遷知制誥。英宗朝,出知荊南,還判三班院。神宗初,除翰林學士。廷議取西夏要地橫山,獬以為兵禍必起于此。邊將種諤取綏州,又奏劾諤擅興邊事,當誅。西夏主諒祚告哀,請朝廷遣使立其嗣子。后提舉鴻慶宮,卒。
- 宋喬年(1047-1113)
- 宋庠孫。以父蔭,監(jiān)市易,坐事失官二十年。以女嫁蔡京子攸。京掌朝政,始復起用。崇寧中,提舉開封縣鎮(zhèn),賜進士第,加集賢殿修撰,京畿轉運副使,進顯謨閣待制,為京畿轉運使,知河南府。京罷相,為諫官奏劾,貶蘄州安置。京復相,起知陳州。卒,謚忠文。
- 宋昪
- 喬年子。崇寧初,由譙縣尉為敕令刪定官,除殿中少監(jiān)。父子依附蔡京,陰交結諫官蔡居厚,愿為鷹犬。以徽猷閣待制知陳州。父貶,昪隨之謫少府少監(jiān)。父死,起為京西都轉運使、治宮城,文袤十六里,造廊屋四百四十間,化費甚巨。遷正議大夫、殿中監(jiān),奉命補治三陵泄水坑澗,役工四百九十萬。旋卒,贈金紫光祿大夫、延康殿學士,謚恭敏。
- 孫交
- 安陸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弘治時,歷官稽勛員外郎、文選郎中、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館。大同有警,他經(jīng)略黃花鎮(zhèn)諸邊備。修城墻,挖濠溝,廣種植,制敵騎馳突。正德時,官至戶部尚書。八年(1513)致仕。世宗即位,復官。年七十,乞罷官。加封太子太保,歸,卒。
- 陳宦(1870-1943)
- 湖北安陸人。清同治九年生。早歲肄業(yè)經(jīng)心書院。1897年丁酉科拔貢,入兩湖書院,后改入湖北武備學堂。畢業(yè)后,赴日本,入士官學校。歸國后,1903年入滇,任新軍第十九鎮(zhèn)統(tǒng)制,后兼云南講武學堂堂長。1908年擢升陸軍部員外郎。1909年2月,派充第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擢四品京堂,仍回任統(tǒng)制職,駐防奉天。1911年3月,派赴德國考察軍事。返國后,乃退居蘇門。1912年4月,任北京政府參謀部參謀次長;9月授陸軍中將。1915年2月,會辦四川軍務;5月署四川巡按使;6月任毅威將軍;8月改任成武將軍,督理四川軍務,12月袁世凱密謀稱帝,封為一等侯。1916年5月,通電宣布四川省與袁世凱斷絕關系,改稱四川都督。袁世凱死后,黎元洪免其都督職務,著返京另候任用。1917年1月,任明威將軍;同年11月,與黎元洪赴日本。其后復歸天津。1925年5月,任軍事善后委員會委員。1943年病逝天津。
- 張篤倫(1894-1958)
- 湖北省安陸縣人。國民黨陸軍中將。保定軍官學校畢業(yè)。歷任國民黨陜西省第六區(qū)(漢中)專員、國民黨西昌行轅主任、重慶市長、湖北省政府主席。解放前夕去臺灣。
- 周書楷(1913-1992)
- 安陸人。中央大學畢業(yè)。后赴英國留學,先后畢業(yè)于倫敦大學、劍橋大學。曾任駐英國大使館專員,駐曼切斯特副領事,國民黨政府外交部秘書、情報司副司長。到臺灣后,歷任臺灣駐馬尼拉“總領事”、駐菲律賓“代辦”,“僑務委員會”委員長,臺灣駐西班牙、美國“大使”,“外交部”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臺灣駐梵蒂岡“大使”。
- 池際尚(1917-1994)
- 地質(zhì)學家。安陸人。女。1941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地質(zhì)系,后留校任教。194年獲美國布倫茂學院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清華大學副教授,北京地質(zhì)學院教授,武漢地質(zhì)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專于巖石學。
- 周嘉謨(1546-1629)
- 漢川人。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授戶部主事,歷韶州知府。萬歷時,累官吏部尚書。光宗病重,與大學士方從哲、劉一燝、韓爌等受顧命。輔皇長子即位。正色立朝,力持大議,中外倚以為重。熹宗即位,他惟才是任,大起廢籍,向稱齊、楚、浙三黨之魁及朋奸亂政者,漸次引退去,中朝為清。因得罪魏忠賢被削籍。崇禎初起為南京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卒官。贈少保。
- 胡沙(1922-2005)
- 戲曲編導。漢川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入延安青年干部學校學習。曾在華北大學三部任教。建國后,歷任中央戲劇學院教員,中國評劇院導演、院長,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編導的劇目有《小二黑結婚》、《祥林嫂》、《春香傳》、《奪印》等。
- 李充
- 東晉江夏(今湖北云夢)人。江州刺史李矩子。少有俠氣,尚刑名之學,善楷書。初為丞相王導記室參軍,歷大著作郎。時典籍混亂,無系統(tǒng)分類,充對東晉國家藏書進行整理,刪除煩重,以類相從,把圖書分為四部,從而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累至中書侍郎。著有《學箴》,注《尚書》、《周易旨》等。
- 吳祿貞(1880-1911)
- 字綬卿。湖北云夢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赴日本留學,入陸軍士官學校騎兵科,為中國留日第一期士官生。不久,加入興中會和華興會。十八年,畢業(yè)回國,任武昌普通中學堂教習。三十三年,任延吉邊務幫辦。提出《延吉邊務報告書》三冊,證明延吉自古為中國領土,力破日本侵略者的陰謀。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冬,調(diào)任陸軍第六鎮(zhèn)統(tǒng)制。次年武昌起義爆發(fā),赴灤州約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張紹曾等舉兵反清,又赴石家莊與山西新軍聯(lián)系,擬聯(lián)合北方新軍直搗北京,被推為燕、晉聯(lián)軍大都督兼總司令。曾截留清軍運往湖北的軍火,以聲援武昌起義,被袁世凱得知后,派人以重金收買其衛(wèi)隊長刺殺吳祿貞。十一月六日凌晨,被暗殺于石家莊火車站。同時遇害的有參謀張世膺、副官周維楨。民國元年(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下令以陸軍大將軍例賜恤。
- 熊斌(1894-1964)
- 禮山(今大悟縣)人。早年入廣西陸軍干部學校、奉天講武堂。辛亥武昌起義時任湖北軍政府北伐軍第一軍參謀。民國成立后,任國民軍第一軍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參議。1927年后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軍政部航空署署長、中國航空公司副理事長。1933年赴北平,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總參議身份與日本關東軍代表岡村寧次簽訂《塘沽協(xié)定》。1935年任參謀本部、軍令部次長,軍委會西安辦公廳主任,陜西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1945年后任北平市市長、戰(zhàn)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9年去臺灣。后任臺灣“中央銀行”顧問。
- 徐海東(1900-1970)
- 湖北黃陂(部分劃歸大悟縣)徐家窯人。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歷任鄂東暴動委員會西南總指揮、鄂東警衛(wèi)第二團團長、紅四方面軍獨立第四師師長。英勇善戰(zhàn),被譽為“徐老虎”。1934年率部長征。創(chuàng)建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1936年參加直羅鎮(zhèn)、東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戰(zhàn)役??谷諔?zhàn)爭時期,先后任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曾九次負傷,仍指揮作戰(zhàn)。全國解放后,任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是國防部委員會委員、是中共第八、第九屆中央委員。
- 鄧少東(1910-1993)
- 大悟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黃安獨立七師營長、紅二十八軍連指導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qū)反“圍剿”和三年游擊戰(zhàn)爭,后任新四軍第四支隊營教導員、江北游擊縱隊團政委,第八兵團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萊蕪、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zhàn)役。建國后,任公安部局長、公安部隊副司令員。1957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戰(zhàn)役系。后任西藏軍區(qū)、成都軍區(qū)副司令員。是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 程世才(1912-1990)
- 湖北大悟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30年參加工農(nóng)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連指導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師長、軍長。參加創(chuàng)建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斗爭和歷次反“圍剿”作戰(zhàn)及長征。參加西征作戰(zhàn),指揮所部艱苦作戰(zhàn)幾個月。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校長、中央黨校第四部副主任。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遼南軍區(qū)司令員、遼東軍區(qū)副司令員兼第三縱隊副司令員、安東軍區(qū)司令員、遼西軍區(qū)司令員。全國解放后,歷任公安軍第一副司令員、沈陽軍區(qū)副司令員兼沈陽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 聶鳳智(1914-1992)
- 大悟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第四方面軍連長、團政委。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后任抗大總校隊長、副團長,抗大學一分校膠東支校校長,山東軍區(qū)團長、分區(qū)司令員、軍區(qū)旅長。1946年后,任山東軍區(qū)師長,華東野戰(zhàn)軍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縱隊司令員。1948年在濟南戰(zhàn)役中指揮東集團軍攻城,率先突破城防,所屬第七十三團被授予“濟南第一團”稱號。后任第九兵團軍長。參加了淮海、渡江、上海等戰(zhàn)役。建國后,任華東軍政大學教育長、軍區(qū)空軍司令員。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朝空軍聯(lián)合司令部司令員?;貒?,歷任軍區(qū)空軍司令員,福州軍區(qū)、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南京軍區(qū)司令員。是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 周志堅(1916-2005)
- 湖北禮山(今大悟縣)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歷次反“圍剿”作戰(zhàn)和西征入川、紅軍長征。1936年入陜北紅軍大學學習。后任中共豫東工委軍事部部長,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代參謀長、豫鄂挺進縱隊支隊司令員、第五師旅長,中原軍區(qū)縱隊副司令員,華東野戰(zhàn)軍師長、縱隊司令員,第十兵團軍長。參加了膠東保衛(wèi)戰(zhàn)和濟南、淮海、渡江、漳廈等戰(zhàn)役。建國后任軍長。1958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戰(zhàn)役系。后歷任要塞區(qū)司令員,沈陽軍區(qū)、南京軍區(qū)副參謀長,南京軍區(qū)顧問。
- 劉華清(1916-2011)
- 大悟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1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少共黃安中心縣委書記。鄂東游擊總司令部科長、第二十五軍政治部科長、第十五軍團敵工部科長、第三十一軍機要科科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qū)反“圍剿”、長征和東征??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秘書主任、宣教科科長,冀南軍區(qū)、冀魯豫軍區(qū)組織部部長,冀魯豫軍區(qū)分區(qū)副政委。參加了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和百團大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qū)旅政委、第三兵團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上黨、邯鄲、進軍大別山、淮海、渡江、西南等戰(zhàn)役。建國后,任西南軍區(qū)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軍副政委、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兼副政委。1958年畢業(yè)于蘇聯(lián)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同年回國。后歷任海軍基地副司令員、艦隊副司令員兼海軍基地司令員,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第六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海軍副參謀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海軍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軍委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十三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 葉建民(1918-1998)
- 大悟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在第二十五軍任團部參謀。參加了鄂豫皖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后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團部參謀、冀魯豫支隊大隊參謀長、新四軍第三師副團長、東北野戰(zhàn)軍副師長。參加了四平保衛(wèi)戰(zhàn)和遼沈、平津、西南等戰(zhàn)役。1949年后,任師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