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撫州市名勝古跡
- 湯顯祖墓
-
在臨川區(qū)撫州人民公園內(nèi)。1982年紀念湯顯祖逝世366周年時修造,有墓道、墓堆、墓碑、六角亭、牌坊和龍墻,整個墓的格局,是按照明代塋墓式樣設計的,墓地用花崗石砌成。湯顯祖逝于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安葬于臨川城東文昌橋東靈芝園湯家山上。
- 玉茗堂
-
在臨川區(qū)沙井巷后,是湯顯祖晚年寫作、會客、排戲的場所。湯顯祖(1550-1616),明代戲曲家,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明萬歷年間(1573-1620)登進士,后因不滿明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歸隱鄉(xiāng)里。玉茗堂始建于萬歷二十年,峻工于萬歷二十九年。是湯顯祖興建的沙井新居的兩大部分之一(另一部分是金泥閣,湯顯祖起居處)。玉茗即白茶花,潔白素雅。清順治二年(1645年),玉茗堂遭兵火??滴跞辏?693年),其弟湯寅祖之長孫湯秀琦捐資取贖玉茗堂舊址,建玉茗祠。規(guī)模宏大。總面積960平方米。但不久又遭焚?,F(xiàn)在原址建有玉茗堂影劇院。
- 洗墨池
-
在臨川區(qū)州學嶺。“書圣”王羲之洗墨的地方。東晉元熙元年(419年),王羲之任臨川內(nèi)史(太守),擇州學嶺地建筑房宅,號名新城。州學嶺上的長方形水池,即當年王羲之練字洗筆處。池中有蜥蜴狀動物,人們稱為“墨龍”。
- 文昌橋
-
在臨川區(qū),橫跨撫河。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是座大石橋,后被洪水沖毀,改為浮橋,又毀。嘉泰年間(1201-1204)復建石橋,面鋪木板,并筑房屋。再毀再修,直到明嘉靖年間(1522-1566),歷6年,耗銀17萬兩,建成一座堅固的大石橋,長73丈,寬2丈,高3.8丈,有橋孔12個,11墩,名文昌橋。橋上兩側設店鋪。橋中有一觀音閣,塑觀音像,僧侶居于內(nèi)。
- 孝義橋
-
在臨川區(qū)東北郊。是當?shù)匕傩諡榧o念“臥冰求鯉”的王祥而建。王祥,相傳為晉代臨川人。為替繼母醫(yī)病,家貧買不起鯉魚,就臥在冰面上,捕捉河鯉。孝義橋長3丈,單孔。橋下常有鯉魚嬉戲水中。
- 正覺寺
-
在臨川區(qū)東。唐初建于犀牛山,寺內(nèi)殿宇眾多,佛像千尊。大雄寶殿有如來佛祖、十八羅漢;方丈樓共4層,上3層是千佛樓,這里佇立著形態(tài)各殊的千尊佛像;將軍殿中是3尊蛤蟆菩薩;籜龍軒是座臨水樓閣。
- 靈谷
-
在臨川區(qū)東,與金溪縣交界處。南朝宋詩人謝靈運遭貶,在臨川任內(nèi)史,常于此山中覽勝題詠,并遣民工于此開辟十大勝景。后人在山谷口建祠以祀,并以謝之名命山,故稱靈谷。唐宋以來,傾慕謝靈運者,遐邇來游,顏真卿、曾鞏、王安石、陸游等人都在山中留下了墨跡。王安石的祖父王用之死后就葬在靈谷峰上,王安石隨父親王益在此守墓,曾在隱真觀內(nèi)讀書3年。
- 千金陂
-
在臨川區(qū)東南。唐代以前,撫河流經(jīng)臨川城郊,形成瑤湖。中唐時,撫河因暴雨猛漲,斜走支港,致主流干涸。上元元年(760年),百姓筑陂于支港口,令撫河回歸主干原道,稱華陂。大歷三年(768年)顏真卿任撫州刺史,修固華陂,并改名土塍陂。貞元間(785-805)戴叔倫任撫州刺史,復修固土塍陂,又改名冷泉陂。同時修筑數(shù)十條堤岸以均水利,并制定“均水法”。20余年后,冷泉陂又被沖毀。從宋到清,此陂屢遭洪水沖擊,屢廢屢修,費置千金,故名千金陂,或稱千金堤。
- 日月溫泉
-
在臨川區(qū)西青蓮山東。日泉和月泉相隔數(shù)里,古人認為有日月之象,故青蓮山又稱明水山。水質優(yōu)良,呈弱堿性。對于人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和由風濕性引起的坐骨神經(jīng)痛及跌打損傷的康復都有顯著療郊。泉水終年不息,一晝夜可達500-900噸水量。水溫41°C。
- 金石臺
-
在臨川區(qū)西北10公里撫河岸邊。坐落在臨水、撫河交匯處,和五虎山相連,與玉石山隔撫河相望,是隋代羊城(臨川)故址。這些建筑,早已堙沒,僅剩一座萬奎寶塔尚高聳山上。金石山臨河峭壁有仙巖、水巖,巖下又有金石橋。
- 白舍窯址
-
在南豐縣南白舍街西南側紅土山崗上。有大小窯嶺16座,綿延2公里?!澳县S窯”早經(jīng)文獻著錄?,F(xiàn)地面散布瓷片極多,就其堆積數(shù)量估計為宋代規(guī)模校大的重要瓷場之一。該窯燒白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質晶瑩潤澤。另有白色泛黃,胎質較精糙的白瓷和少量影青瓷。
- 軍峰山
-
在南豐縣城西。相傳漢代長沙王領兵討伐南粵,駐兵山下,命部將登山祭神時,見山上一將軍正指揮漫山士兵操練。細觀之則又倏忽不見,因命軍峰山。山高路險,勝景如林。峰頂有石廟,內(nèi)建大雄寶殿,上列彌勒佛及十八羅漢。廟側有清泉一泓,供游人止渴。半山腰建有古樸涼亭,稱半山亭,亭旁瀑布直飛山下龍?zhí)?。軍山勝跡,首推鐵廟三仙祠。鐵廟系鐵瓦蓋頂故名。內(nèi)供邱、王、郭三真君,因稱三仙祠。夏秋之際,香客來此燒香敬神。軍峰山茶芳香可口,山上藥材量多質優(yōu)。
- 響石
-
在南豐縣城東萊溪鄉(xiāng)萊溪村石家橋。響石因其狀如象,故又名“象石”。參差排列,綿延數(shù)百丈。其石皆系麻石,質地堅硬。響石之間,多有汩汩流泉。立于石上或投石入水,或高聲呼喚,均有回聲。是為一大奇觀。
- 讀書巖
-
在南豐縣南郊鰲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和他弟弟曾牟、曾布讀書之地。曾鞏(1019-1083),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王安石評價他的文章“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斗”。讀書巖是一巖洞,高2.6米,寬3.5米,深3.3米。內(nèi)有石桌、石凳和小洞穴。巖壁上鐫著“書巖”二字。巖壁下有股清泉,流入一方小池,旁一碑,上書“墨池”,兩處均宋朱熹之手書。明景泰年間(1450-1457),于巖前平臺上建曾巖祠亭,后圮毀。清光緒時(1875-1908)重建。在讀書巖的頂上,有一塊巨石,裂成三份,曾鞏、曾牟、曾布兄弟三人常于此晨讀。
- 登仙橋
-
在樂安縣,橫臥谷岡河上。為拱形石橋,原橋長8丈,寬2丈。建于北宋紹圣元年(1094年)以前。建筑與眾不同,從頭至尾砌成一座廟宇,紅墻藍瓦,重檐翹角,每當山霧彌漫,于朦朧中宛如瓊樓玉宇。1912年,樂安出現(xiàn)特大水災,登仙橋毀于山洪。十年后,當?shù)厝罕娋栀Y重建,移址于原橋下游0.5公里處,長3丈,寬1丈,單孔,橋上建有將軍廟一座。
- 大華山
- 在樂安縣。
- 石橋寺
- 在樂安縣。
- 董裕墓
- 在樂安縣招攜鎮(zhèn),董裕為明刑部尚書。
- 陸象山墓
-
在金溪縣陸坊官橋。墓前有神道碑。陸象山(1139-1193),名九淵,撫州金溪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其學與兄九韶、九齡并稱“三陸子之學”,后由明王守仁繼承發(fā)展,成為陸王學派。
- 疏山寺
-
在金溪縣。坐落在金溪縣滸灣鎮(zhèn)的群山峻嶺之中。建于唐中和二年(882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稱疏山寺。寺內(nèi)正面是雄偉莊嚴的大雄社殿。大雄寶殿東側是一片竹園,西邊有一排禪房,約50余間;大殿后面是神仙巖,這里依次排列著觀音菩薩、玉皇大帝、地藏王及三十三天、九泉地府的菩薩尊者,約百余尊;再后便是講經(jīng)傳教的禪堂。然后是方丈室、藏經(jīng)閣。寺廟的膳堂和廚房都在大殿東側。旁有一井,井中豎一長木。據(jù)傳,此井直通撫河旁的疏山潭。初建寺時,所需木料,盡從井中升出。料足,方丈喝??!恰有一根木頭卡在井口,數(shù)百年來供人觀賞。疏山寺周圍,還有不少勝跡,如一覽亭,放生亭、搴旗嶺等。歷代名人學士,如王安石、陸象山、曾鞏、陸游、湯顯祖等都來此登臨,并潑墨留念。宋太祖、真宗、仁宗也賜過寺額。
- 神童峰
-
在金溪縣東。又稱出云峰。海拔1278米。山中有鳥,名“神童鳥”。神童即指方仲永,5歲能詩文,其父引之四鄰街坊炫耀。后神童變?yōu)榉餐?。王安石作《傷仲永》嘆曰:“仲永之通司,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比擞刑熨x而不勤奮學習,是方仲永的悲劇。相傳方仲永積憂成疾,22歲傷逝。死后變?yōu)樾▲B,晝夜盤旋于出云峰哀啼不已。
- 萬年橋
-
在南城縣城東郊。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年),竣工于清順治四年(1647年)。是一座23孔、24墩的單曲石拱橋,長411米,高10米,拱圈跨度14米。原橋由橋墩、橋身、橋亭三部分組成。萬年橋建造歷時14年,大半時間花在第18墩上。這里有一深潭,名武功潭,潭深流急,漩渦重重。全部橋墩,俱用大麻條石灌砂漿砌座。
- 麻姑山
-
在南城縣西南部。系武夷山脈軍峰山之余脈,海拔500米。林木蔥蘢,泉瀑青淥?!妒铝謴V記》稱麻姑山為我國“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福地?!奥楣毛I壽”和“滄海桑田”二典故,都出自麻姑山。據(jù)傳,麻姑是建昌(今南城)人,在此山得道成仙,故稱麻姑山。晉代著名道家葛洪亦來煉丹,今有煉丹井。謝靈運、顏真卿、李覯、晏殊、李綱、楊萬里、王十朋等,都來此游覽。唐時這里曾是道教圣地,主持宮觀的紫陽真人鄧思瓘為玄宗召見后,遂筑麻姑仙壇。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遭兵燹,片瓦不存。明初重建殿宇,萬歷年間(1573-1620)又遭焚。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復建,萬歷三十八年擴建,規(guī)模可觀。明末,全部殿宇蕩然無存。清代漸次修復,但至咸豐六年(1856年)再次兵毀。有十三佳泉,其神功泉下有清泉一口,可一盡方圓,剛夠入勺,取之不竭,名“一勺之多”。山上還盛產(chǎn)“麻姑米”。
- 聚星塔
-
在南城縣北武崗山上。武崗山位處贛東腹地,聚星塔偉立其巔。塔下一潭,名武崗潭,每當月夜,塔影倒映潭中,萬點繁星簇擁四周,故名聚星塔。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大修,復改聚星塔。塔7層,檐呈八角,塔高30米。塔基為八方形,基部每方磚厚2.8米,上至7級,每方磚厚1.9米,皆用紅石糯米澆漿壘成。塔梯在夾墻中,分左右兩個石梯迂折而上。左梯可登7級,右梯僅登5級。游人于左右梯可同時登塔,此塔初建,塔身北傾。300余年來,聚星塔至今完整無損。
- 潮音洞
-
在南城縣洑牛圩南側。江中一巨石,正對洞口,夜半坐洞中則聞江中水石相搏,其聲如海潮之漲落,故名“潮音洞”。洞呈長方形,深20余米,寬10米,內(nèi)建樓閣,雕梁畫棟。石壁上有10余尊羅漢佛像浮雕。洞口有副對聯(lián),饒有情趣:“神廟朝朝朝朝朝朝朝應,江水長長長長長長流。”上聯(lián)一、二、四、六的“朝”,讀作zhao,三、五的“朝”讀作chao,下聯(lián)一、二、四、六的“長”,讀作chang,三、五的“長”讀作zhang。橫額“豁然開朗”。
- 佛珠泉
-
在南城縣上唐鄉(xiāng)東湖村。泉池圓形,廣可盈丈,深約5尺。池中水泡從泉底噴吐,成串成簇宛如噴珠瀉玉。游人愈多,池中水柱愈高,人聲愈喧,水如煮沸,炎夏盛暑,噴吐愈盛。泉池出水量,每小時為35噸,泉水冬暖夏涼,常年溫約23°C。傾水入杯,水盈杯口而不溢。
- 朱佑擯墓
-
在南城縣外源村北。墓建石山中。朱佑擯(1479-1539),明太祖第六代孫,憲宗第四子。9歲封益王,19歲就國建昌府。建墓時先將石山鑿開,用紅條石作基,再用青磚砌,頂上填封土。墓為卷棚式,分前后兩室:前室深1.2米、寬1.6米、高2.1米;后室高3米、寬3.6米、長5.2米。設門兩道,門為券拱形,全長8.2米。門前墓道,長4.9米,寬3.1米。正中為紅石棺臺,上置兩具紅漆棺木,棺臺前地上陳列110個陶儀仗俑,分六行排列。出土器物除一對金簪、一副玉帶出自朱佑擯棺內(nèi),其余均出自其妻彭氏棺內(nèi)。有金鳳釵、金鈿花、金簪等金器多件,以及玉佩、玉飾、玉帶、銅鏡等,還有壙志一本。全墓規(guī)模宏大,出土器物中金器特多,實為罕見。
- 龍山
-
在東鄉(xiāng)區(qū)城西。有九道紅石崗,如九龍聚首,前面又有一座小石山,人稱“九龍戲珠”。明代這里建有汝東書院,清時改為義學堂。龍山下有座會龍橋,橋西是龍山石壁,壁下一股潺潺流泉,大旱不涸。石壁上刻著兩個醒目的大字“師水”。師水泉流,不僅點綴風景,而且能釀出佳醪美酒。師水側,有條登山古道,寬丈余,兩邊綠樹濃蔭。穿古道拾級而上便是桃花林,這里桃紅帶雨,柳綠含煙。
- 大覺巖
- 在資溪縣瀘陽鄉(xiāng)東部。
- 明建高云塔
- 在資溪縣高阜鎮(zhèn)。
- 譚綸墓
-
在宜黃縣城南。墓為青石砌,墓前有碑和造像,雄偉壯觀。譚綸(1520-1577),為抗倭名將。任福建巡撫,剿倭于福清、興化、仙游、漳浦諸處。后以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不久總督薊遼,升兵部尚書,執(zhí)掌軍事達30年之久,與抗倭名將戚繼光齊名,世稱譚戚。
- 石鞏寺
-
在宜黃縣二都鄉(xiāng)。坐落在石鞏山上的石鞏洞中。石鞏山有十八峰,如眾星拱月,圍列四周。洞內(nèi)殿宇房屋鱗次櫛比,排列有序。三層樓閣的宏偉建筑雄踞洞中,號稱“二殿”。一層是寶殿廳,內(nèi)置菩薩巨像。二層是十八羅漢、二十四位諸仙及各種佛像120余尊;三層是各朝題刻。宋朝為石鞏寺的鼎盛時期,宋仁宗曾賜封“石鞏義泉古寺”。
- 穿洞書堂
-
在宜黃縣城北穿洞山內(nèi)。東西對穿,洞中曠達遼闊。洞北石碑上刻著“讀書堂”三字。傳說王安石少年曾在此讀書求學,廢寢忘食。明宣宗時云游僧慧明來此,被這里的明山秀水所吸引,四方化緣在洞內(nèi)筑南北二廟,南廟2層,塑十八羅漢、雷公、電母諸神;北廟3層,塑如來、觀音等佛。因為洞頂石壁即是廟頂,故只有畫棟并無雕梁。山洞前有一泉,取水焙茗,則茶味清純;釀酒,則酒香撲鼻。
- 曹山
- 在宜黃縣西北部。
- 大司馬牌坊
- 在宜黃縣潭坊鄉(xiāng)。
- 明建三元塔
- 在宜黃縣潭坊鄉(xiāng)。
- 石門寺
- 在宜黃縣藍水鄉(xiāng)。
- 桃華山寺
- 在宜黃縣棠陰鎮(zhèn)。
- 明建迎恩塔
- 在宜黃縣棠陰鎮(zhèn)。
- 曹山寺遺址
- 在宜黃縣城南鄉(xiāng)。
- 軍峰山
- 在宜黃縣神崗鄉(xiāng)。
- 本寂禪師墓
- 在宜黃縣。
-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第三次會議會址
- 在廣昌縣旰江鎮(zhèn)沙子嶺。
- 龍鳳巖
- 在廣昌縣苦竹鎮(zhèn)。
- 漢墓葬群
- 在廣昌縣羅家堡。
- 雯峰書院舊址
- 在廣昌縣饒家堡村。
- 福山
-
在黎川縣南。海拔1400余米,方圓數(shù)十里。唐代,山中九疊谷建有雙林寺,寺側有危王祠。據(jù)《黎川縣志》載:縣民危金楓兄弟,將山田40畝,捐助寺僧,設齋塑佛。危金楓后來受封撫州刺史,死后又追封為南庭王。寺僧為之立祠,還鑄有危金楓鐵像一尊。雙林寺側有武夷堂,宋理學家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等在此講學。
- 日峰山
-
在黎川縣。旦晨立于山巔,“日初出,必先見之”,故名。明萬歷年間(1573-1620)于峰頂東側建向日亭。亭旁一碑,碑旁一井。久遂湮塞,故址莫尋。清康熙年間(1662-1722),山寺僧人修路挖土,發(fā)現(xiàn)古井石欄,上刻“石龍泉”,遂復開浚,果得甘泉。今石欄雖圮,而泉水依然。
- 黃洲橋
-
在崇仁縣。崇仁河橫貫縣中,將縣城一分為二。南宋淳佑八年(1248年)開始修建石橋,歷15年竣工,旋毀于火;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并在橋面上建屋40余楹,橋兩端設門啟閉。文天祥題寫“黃洲橋”三字。元、明兩代,屢壞屢修。清代順治至道光二十年(1644-1840),石橋幾乎毀壞殆盡,遂代之以浮橋。富紳謝廷恩捐資重修,并借鑒臨川文昌橋的經(jīng)驗,又采用當時的先進建筑技術,加以改進。橋長139米,十分牢固。1965年,將黃洲橋擴建為八墩九孔的鋼筋水泥大橋,橋面加寬至10米。
- 相山石塔
- 在崇仁縣。
- 石經(jīng)幢
- 在崇仁縣。
- 樂史墓
- 在崇仁縣。
- 湯溪塔
- 在崇仁縣馬鞍鄉(xiāng)。
- 回瀾橋
- 在崇仁縣馬鞍鄉(xiāng)。
- 湯溪溫泉
- 在崇仁縣馬鞍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