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上饒市名勝古跡
- 信江書院
-
在信江南岸黃金山上。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chuàng)建于清康熙三十三(1694年),舊稱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擴建后易名鐘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年)在后山建樓以祭祀朱熹,更名紫陽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稱信江書院。
- 楊天宮府
-
在水南街南端西側(cè)約80米處。楊天官名時喬,明萬歷年間(1573-1620)吏部侍郎,死后賜吏部尚書。天官府系楊生前所建,分正屋、偏屋兩部分,面積637平方米。分前、后廳,上下各三大間,加兩個廂房共8間,建筑面積485平方米。
- 雞應寺銅鐘
-
在區(qū)南。寺內(nèi)有一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仿古飄檐式亭子,銅鐘即在此亭中。鐘高2.83米,直徑1.70米,厚0.12米,重4.12噸。每擊銅鐘,聲傳數(shù)里,余音回蕩,縷縷不絕。
- 陸羽泉
-
在茶山寺(今上饒一中校園)內(nèi)。唐代學者陸羽(733-約804)。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以嗜茶著名,世稱“茶神”。所著《茶經(jīng)》為世界第一部研究茶葉的名著。他曾在茶山寺隱居多年,筑有山舍,后人名為陸鴻漸宅。宅外種植茶園數(shù)畝,開鑿一泉,水清味甜,當時品為“天下第四泉”,因土色赤又名“胭脂泉”,傳說《茶經(jīng)》也在此寫作。
- 東岳廟
-
在區(qū)南郊瑯琊山中。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后經(jīng)歷代修葺擴建,原廟規(guī)模巨大,現(xiàn)存正殿和睢陽祠,面積近2000平方米。正殿高8.2米,深20.8米,面積600多平方米。抬梁式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屋頂,分前后廳,雙天井。門前設三重臺階,墀嵌大幅浮雕九龍壁。
- 奎文塔
-
在區(qū)西郊、信江北岸。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塔下是信江和豐溪二水交匯沖蝕而成的大深潭,古稱龍?zhí)?。塔?級,后坍塌,僅存2級。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重建。塔高41米,徑10米,八角七層磚石結(jié)構(gòu)。塔內(nèi)有石階,可盤旋而上。
- 上饒集中營舊址*
-
在區(qū)南郊。是國民黨第三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的集訓監(jiān)獄。監(jiān)獄分:七峰巖(高干禁閉室)、李村(高等軟化所)、周田(苦工營)、茅家?guī)X(活地獄)四部。新四軍軍長葉挺被囚在李村禁閉室6個月之久。監(jiān)獄四周高筑圍墻,密布鐵絲網(wǎng),崗哨林立,警戒森嚴,并在周圍30里以內(nèi),設置了內(nèi)層警戒圈。
- 梧鳳洞
-
在德興市大茅山南部。唐末黃巢起義,曾在此駐兵,馬溪河畔有塊5米高的巨石,據(jù)傳是黃巢的點將臺。石東空地,是義軍的跑馬坪。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這里是革命根據(jù)地之一。1935年粟裕率軍北上,曾在黃歇田休整。此處素有“小廬山”之稱,山上樹木蔥蘢,花草遍山。其天鵝瀑布,沿崖回轉(zhuǎn),百折千回,居高俯視如展翅天鵝,泉水最終匯于馬溪,這里水面寬10余米,清澈見底。以馬溪水沏茶,清洌香醇;做豆腐,潔白鮮嫩。
- 雙溪徐公潭
-
在德興市境內(nèi),位于梧鳳洞西。大茅山之水一瀉千里,沿西而下有99道瀑布,遂成99個水潭,最終一個便是徐公潭。潭深莫測,三面陡壁,面寬80平方米,古稱龍?zhí)?。五代時徐岱得道于此,遂更名“徐公潭”。沿水上溯,湖光山色,有漓江風景之美。
- 半邊塔
-
在德興市黃柏鄉(xiāng)尚和村水口山上。塔高24米,八角七層,每層內(nèi)室9平方米,有梯盤旋至頂。該塔系清一色的青磚結(jié)構(gòu)。建于明代,竣工不久,塔身即在3層以上對半坍塌,所剩部分完好無損,故名“半邊塔”。相傳,建塔時,總管張騏待人甚厚,設雞宴款待工匠,但是俱無雞腿,工匠以為張騏留作私用,遂于施工時,設下隱患。塔建成后,匠人離去,途中用餐,拿出臨行時張騏贈給的食筒,里面竟是腌制的雞腿。匠人大悟,匆匆趕回設法挽回,施工架已拆,只好默默離去。不久,塔坍半邊,所剩半邊,雖歷數(shù)百年風雨,至今依然如故。
- 五府山
-
在廣信區(qū)南、贛閩邊境。廣300余里,最高點海拔1891.4米。登高遠眺,江西的廣信府、饒州府,福建的南平府、建寧府,浙江的衢州府盡收眼底,故名“五府山”。登臨五府山,有“小黃山”、“小廬山”之氣概。山上有遐邇聞名的圣塘廟。始建于宋。廟側(cè)一水渠,但見汩汩泉流,不知源頭何處,被稱為“圣井”。
- 靈山
- 在廣信區(qū)。
- 馬鞍山商周文化遺址
- 在廣信區(qū)煌固鄉(xiāng)。
- 月巖洞
- 在廣信區(qū)五村橋頭楓嶺頭村南。
- 集中營高干禁閉室舊址
- 在廣信區(qū)皂頭鄉(xiāng)。
- 南巖寺
- 在廣信區(qū)茶亭鄉(xiāng)。
- 七峰巖
- 在廣信區(qū)黃市鄉(xiāng)。
- 映江橋
- 在廣信區(qū)花廳鄉(xiāng)。
- 明古窯遺址
- 在廣信區(qū)花廳鄉(xiāng)。
- 廣豐三巖
-
在廣豐區(qū)境內(nèi)。為天掛巖、白花巖、東巖之統(tǒng)稱。天掛巖,居三巖之首,距縣城12公里。洞內(nèi)有天造石床、石缸、石灶、石桌。白花巖在嶺底鄉(xiāng)銅鈸山區(qū)。東巖在關(guān)里水庫東岸,距縣城26公里,巖前有“東巖寺”三字,寺始建于宋末,幾度廢興,1983年于舊址重建。
- 靈鷲寺
-
在廣豐區(qū)社后鄉(xiāng)靈鷲山北麓。建于唐元和年間(806-820),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重建。清咸豐年間(1851-1861)被毀。光緒后期又先后興建玉皇殿、觀音堂等“九棟十三廳”。寺背山而立,狀若猛鷲凌空,故名。寺內(nèi)有飛金佛像37尊。五星峰、雙獅、古城、鷲嶺、木魚山和張叔夜衣冠墓等,布于寺周,與寺并稱“靈鷲十景”。南宋詩人楊萬里來此,曾題詩《宿靈鷲禪寺》七絕二首,其中一首:“初疑夜雨忽轉(zhuǎn)晴,乃是山泉終夜鳴。流到溪前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彼掠钤鈬乐仄茐模F(xiàn)重建殿、齋堂共7棟。
- 永福寺塔
-
在鄱陽縣城東。永福寺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元年(502年)。相傳鄱陽王蕭恢之母費氏,花甲之年雙目失明,后為一游僧治愈,遂舍宅建寺,取名顯明。后又改稱永福。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天臺天壽昌寺寶化禪師來寺住持,于寺東造塔,稱永福寺塔。元至明幾次修繕。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至鄱陽時,焚塔毀其頂。同年燒毀寺左觀音堂,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故當?shù)胤Q為觀音堂塔。塔共9層(塔基2層,上疊7層),高約49米。主體結(jié)構(gòu)為青磚和黃泥,塔角和門頂?shù)扔昧松僭S木材。每級繞塔外廊進石梯孔,登梯而上,可至塔頂。據(jù)傳,當年造塔人為感鄱陽王之孝母,在塔基埋下兩顆寶珠。1987年在清理塔基時,發(fā)現(xiàn)一只無釉白色瓷盒,內(nèi)盛兩顆明珠,晶瑩剔透,閃閃發(fā)光。從蒙古至元五年(1268年)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鄱陽共發(fā)生地震11次,塔卻安然無恙。
- 芝山
-
在鄱陽縣城北。唐龍朔元年(661年),山上產(chǎn)靈芝3枚,刺史薛振上貢朝廷謊稱系靈芝山所產(chǎn)。從此,芝山名揚天下,成為遐邇聞名的游覽勝地,亭臺樓閣相繼建立。南麓有芝山寺,始建于宋代,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寺后有碧云庵,據(jù)傳是范仲淹游憩處。穿過花圃幽徑,有濃蔭遮蔽的98級臺階,拾級而上有芝山五老亭。
- 龍?zhí)?dd>
在鄱陽縣謝家灘鄉(xiāng)紅巖水庫尾端的山峽內(nèi)。龍?zhí)端闹芏副趹已拢俨硷w瀉,潭之兩側(cè)各有一長約百米、寬約4米的石洞。崖頂一巨大石柱沖天而立,稱縛龍柱,潭因此得名。后柱遭雷擊,殘部仍高7米余。
- 郭璞尖
-
在鄱陽縣東溪鄉(xiāng)。相傳東晉文人敦璞曾在此修道煉丹,故名。主峰海拔453.5米,山高崖陡,樹木茂密。山上有泉,品之味甘,長飲此泉,可延年益壽。戰(zhàn)國時,山下有學舍。鄱陽縣(今鄱陽縣)首任縣令(秦人)吳芮曾在此讀過書。
- 雙港塔
-
在鄱陽縣雙港鄉(xiāng)龍頭山頂。雙港塔用城墻磚砌成,共7層,最底層基足約2米厚,塔基直徑8米。自第二層至頂均為雙層磚墻,中有旋梯可上。塔南系陡壁懸崖,浪濤拍岸,崖壁懸空。
- 石耳山
-
在婺源縣城東南,是贛浙兩省界山。以產(chǎn)名貴藥材石耳得名。山峰陡峭,澗洞深邃。據(jù)傳往昔黃道仙、葉依仙和趙真仙等在此羽化成仙。勝景“三步覷”浮云似海,深不可測,傳云行者僅可移兩步下窺,敢移三步者,便可看到黃道仙的空中仙閣。山壁穴洞中棲有白燕,群燕展翅,遮天蔽日。
- 硯山
-
在婺源縣境內(nèi)。古稱龍尾山。因盛產(chǎn)硯石而得名,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龍尾硯(又稱歙硯,因婺源舊時屬安徽歙州管轄)的產(chǎn)地。安徽的歙硯,主要石料也取材于此,石料依天然紋理可分:金星、金暈、眉紋、羅紋四大類。金星、金暈為名貴硯石,唐時即為人開采,獻為貢品。宋代文學家、畫家紛紛撰文賦詩盛贊,蘇軾詩云:“君看龍尾寶硯材,玉德金聲寓于石?!睔W陽修說“龍尾遠出端溪上”;米芾又云“金星宋硯,其質(zhì)堅麗”;蔡襄則把龍尾硯譽為無價之寶的“和氏璧”。硯山除產(chǎn)硯石外,被列為明清兩朝貢品的“桂花樹底茶”,亦出自此地。
- 高湖山
-
在婺源縣東北。是婺源和安徽省休寧的界山。主峰海拔1116.6米,峰有一湖,四面壁立,廣約3畝,終年積水,因此得名。主峰之觀日臺,可觀日出。臺下有一石獅,獅首有兩個巖洞,似石獅雙目,常年涌泉,終無止時。游人嘆此非人工能為之絕景。
- 鄣公山
-
在婺源縣北。《山海經(jīng)》稱“三天子都”,今主峰仍存“三天子都”的巨形殘碑。又云“浙江、廬江皆發(fā)源于此地。”唐末,道士張公隱居于此,終日采藥煉丹,故名張公山,后易為鄣公山。主峰擂鼓尖海拔1630米,高聳入云。
- 靈巖洞群
-
在婺源縣古坦鄉(xiāng)通元觀村。清進士江峰青稱此“為地球上已發(fā)現(xiàn)之第一佳勝”。靈巖洞群廣約4公里,總面積2萬余平方米。以凌虛洞、涵虛洞、卿云洞、瓊芝洞、萃靈洞、蓮華洞最著。
- 凌虛洞
-
在通元觀村南200米處馬形山腰。洞口如巨獸眼睛,陽光照射,有幽幽藍光。洞中多題刻:宋代名將張浚字“紹興壬申十月二十日張?!?,岳飛以矛題刻“張較彥直”、“伯成質(zhì)夫”。
- 涵虛洞
-
在凌虛洞下裂崖處。號稱“第一洞天”。面積7200平方米,游程2100米。上下7層,層次分明。第一層有天然湖及石林。第二層有密布歷代墨客詩文的“仙人廊”及“一柱閣”,這根直徑5米的鐘乳石柱上書“中流砥柱”四大字,周圍簇擁著近200人的題墨。第三層入洞,是70余米之長廊,其上古人題書竟多達1000余處,有唐御史中丞盧潘、宋代名將宗澤、明給事中戴銑之墨跡。
-
越“龍門瀉玉”,進入第四層“連環(huán)閣”;兩側(cè)深谷,幽不可測,立東面石臺上,投幣谷中,其聲悅耳,稱“擲錢臺”。沿7丈高的巖石而下,是第五層,傳說“八仙”曾聚會于此。第六層為“鐵拐仙鏡”,據(jù)傳是“八仙”之一的鐵拐李之仙居。石壁上是齊彥槐的手書陰紋題刻“第一洞天”,也有岳飛、朱熹的遺墨。洞之底層第七層,有條長100余米,寬10余米的“仙人河”,河上有座“樓閣”,雕花飾玉。河之盡頭石壁,曰“四龍壁”。壁下池稱浴龍池,上懸薄如輕紗的“龍帳”,人稱此處為“龍宮”。
- 卿云洞
-
在通元觀村東。洞高35米,外寬內(nèi)窄。洞頂乳石倒掛,狀若祥云簇擁,故名。洞中有長達500多米的溪水、唐御史中丞盧潘等人的摩崖題刻,還有玉佛臺,與之對稱的是釣魚臺。臺下有螺螄石,前行不遠,是鯽魚臺。相傳鯽魚精欲躍水成仙,呂洞賓聞訊斬石相攔。其石名龍門閘。越閘,豁然開朗,名“聚仙堂”。聚仙堂四周,環(huán)列九真閣、蓮臺、雷公洞、錦繡墩、珊瑚叢、雪花石以及阡陌交通的“仙人田”。
- 瓊芝洞
-
在通元觀村東北。洞中鐘乳石所構(gòu)壽星、丹鳳、梅花鹿、瀑布無不神態(tài)皆肖?!捌俨肌庇葹槠嫣?。金闕門外,有結(jié)實累累的蟠桃樹。巖壁上有宋宰相何執(zhí)中、刑部侍郎何鑄、理學家朱熹等人的題墨。
- 萃靈洞
-
在通元觀村西南。面積2萬平方米。洞中有200米之長廊,天兵神將佇立廊側(cè);廊之盡頭為高數(shù)十米,廣3000平方米的靈霄宮,玉帝居中,百尊玉佛圍于四周。又有九龍單鳳,舞于座前。靈霄宮之西北為震寰宮,別有一座長達數(shù)丈的“震天磬”,擊之聲若雷鳴,余音回蕩,久不能息。沿一走廊前行,便至霓虹宮,洞光映照石鐘乳,五彩繽紛;靈霄宮之西南為“天池荷香”,其荷葉如鱗,池水如鏡。登霓虹宮之頂,便見太虛宮、蓬萊島、雷音寺、瑤池盡在其中。皆為鐘乳石造就。洞外有一片古林。
- 蓮華洞
-
在通元觀村后。是唐代道士鄭金福建觀前修真的地方。洞口有象、獅、龜把守。洞頂一片紅蓮中,有鐘鼓各一,投物擊之,“鼓”聲渾厚,“鐘”聲如磬?!叭合商谩痹诙瓷钐?,面積約1200平方米。其四周,洞中有洞。巖壁有宋、元、明、清數(shù)百人之題墨。明代戴銳贊此:“密房曲屈,不可窮極。”
- 吳芮墓
-
在婺源縣鎮(zhèn)頭鄉(xiāng)冷水亭村雞山上。吳芮(?-前202),秦時為番陽(今鄱陽)首任縣令。秦末,吳芮率越人反秦,曾被項羽封為衡山王,項羽兵敗,又事劉邦,受封長沙王。墓分3座,間距百米。墓碑兩塊,其一上刻“延陵郡三十世祖漢長沙王諱芮謚吳文公之墓”,另一塊是陰紋字,上刻“漢長沙王吳文王芮墓”。
- 江永墓
-
在婺源縣江灣鄉(xiāng)。為江永與夫人汪氏之合葬墓。背負青山,前臨清溪。江永(1681-1762),婺源人。清代經(jīng)學家、音韻學家。他廣泛收集古書中的禮樂制度,著《禮經(jīng)綱目》,又精心研究《三禮》,著《周禮疑議舉要》。另外,江永精通音律,著《古韻標準》、《音學辨微》等。
- 朱緋塘
-
在婺源縣武口鄉(xiāng)三都村旁。是宋代理學家朱熹門人滕麟的祖?zhèn)骷覙I(yè)。淳熙丙申年(1176年),朱熹還鄉(xiāng)掃墓,與滕麟信步漫游至此,見山旁一泓池水,境甚謐靜,朱熹流連徘徊,戀戀不舍。后來滕麟在此建一草亭,請朱熹題了個匾額:“草堂”。不久,婺源縣令請朱熹為書閣題詩,他游朱緋塘之雅興仍久久縈懷于心,興之所致,寫下了《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吳楚分源碑
-
在婺源縣浙源鄉(xiāng)浙嶺頂上。浙嶺,是婺源和安徽休寧的界山。春秋時是吳國和楚國的分水嶺。從婺源登山,有兩道臺階,均由清一色的長形石板整齊砌成?!皡浅衷础笔?,用陰紋隸書刻成,右下方還有“云湖詹奎”四字。碑高1.7米,寬0.73米,厚0.1米,矗立于浙嶺之巔。嶺頭還有萬善庵、洞春亭、一線泉及五代時的堆婆冢等遺跡勝景。
- 婺源古建筑群
-
在江西省東北端,與安徽、浙江兩省相鄰。古跡眾多,有著名的古建筑群。沱川鄉(xiāng)里坑村的官邸建筑群,富麗堂皇。有明天啟元年(1621年)吏部尚書余懋衡的天官上卿府,崇禎年間(1628-1644)廣州知府余伯怡奉旨敕造的官廳(后改友松祠),明末工部尚書余懋學之尚書府第、兵部主事余維樞宅第等。思口鄉(xiāng)延村的清代民居古建筑群,亦具特色。多為富商住宅,精雕細琢,堆花砌錦。古坦鄉(xiāng)黃村水口的百柱宗祠,是清康熙年間(1662-1722)建造并遺留下來的建筑藝術(shù)珍品。江灣鄉(xiāng)汪口村的余氏宗祠,建于清代,其各種雕刻圖案如:水榭樓臺庭院、小橋流水人家、牧童荷女、飛禽走獸,無不栩栩如生,畢肖傳神。歷時300余年之久。
- 瓢泉
-
在鉛山縣東。有兩泉,一個圓如臼,一個形如瓢。有淺溝相通,終年泉水不斷,大旱不涸。南宋詞人辛棄疾住帶湖時曾游此,慕泉清景美,遂于此營造新居,慶元元年(1195年)落成。帶湖稼軒遭焚,便遷居此處,并命名新居“飄泉”,其意有二:一者泉如瓢狀,一者欽慕顏回一瓢自樂的精神。他有十余首詞,皆為瓢泉而作。辛棄疾隱居瓢泉,度過了十一個春秋。此間,他寫下了170首膾炙人口、意蘊雋永的詞篇,來抒發(fā)他的郁郁胸臆,《水龍吟·用瓢泉韻·····》就是其中的一首,詞云:“誰識稼軒心事,似鳳乎,舞雩之下?;仡^落日,蒼茫萬里,塵埃野馬。更想隆中,臥龍千尺,高吟才罷。倩何人與問:‘雷鳴瓦釜,甚黃鐘???!’”
- 葛仙山寺觀
-
在鉛山縣中部。是武夷山的支脈。主峰高1096.3米。相傳東漢葛玄在此修煉成仙,故名。葛玄(164-244),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東晉著名道學家葛洪之祖父。葛玄自幼受父輩道學影響,中年后遍訪名山,以求長生不老之術(shù),后定居此山修煉,東吳赤烏七年(244年)八月十五日羽化。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于山頂建葛仙祠(亦稱太極殿),祀葛仙翁(玄)。自宋至清多次修葺,后毀于火。1929年依舊貌重修:祠門呈八卦形,額書“大葛仙殿”。殿長29.2米,寬17米,面積496平方米。殿上有壇,壇下有古井,相傳為葛玄所筑。寺旁有仙井,可供寺僧、香客汲用?,F(xiàn)葛仙祠道觀與慈濟寺僧廟已合為一體,僧道共處,十分罕見。葛仙祠西北約2.5公里處的山坡上有娘殿,祀葛玄之母,東南約2公里處山坡上有爺?shù)睿敫鹦?。每年六月初一葛仙山“開山門”,十月初一“關(guān)山門”。屆時,四方香客,川流不息。尤以八月二十日葛仙翁壽誕,朝山進香者常逾萬人。
- 鵝湖書院
-
在鉛山縣永平鎮(zhèn)東南、鵝湖山北麓。《鄱陽記》載:“山上多生荷,故名荷湖。東晉人龔氏居山蓄鵝,其雙鵝育子數(shù)百,羽翮成乃去,更名鵝湖?!蹦纤未疚醵辏?175年)朱熹和陸九齡、陸九淵在鵝湖寺相會,進行哲學辯論,史稱“鵝湖之會”。淳熙十五年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約陳亮在此暢敘抗金大事。淳佑十年(1250年)江東提刑蔡抗,報請朝廷,始建書院,朝廷賜名“文宗書院”;元代信州太守竇汝丹移書院至永平鎮(zhèn)西北,易名“會之堂”,元末毀于兵燹;明景泰四年(1453年)蘇州御史韓雍經(jīng)此,復報朝廷,于文宗書院舊址重建書院,名鵝湖書院。
-
明弘治時(1488-1505)移于山頂,正德六年(1511年)又在故址重建。康熙十二年(1673年)及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均進行維修??滴醯塾H書“鵝湖書院”匾額,并題“章巖月朗中天鏡,石井波分太極泉”一聯(lián)。鵝湖書院占地5400平方米。前有青石牌坊,雕刻精美,橫額正面刻字“斯文宗主”,背面為“繼往開來”。堂后為御書樓,因置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牌位,又稱“四賢祠”。兩邊回廊側(cè)原有房96間,現(xiàn)存48間,系書院學生讀書處。書院內(nèi)古代名人題墨頗多。陸游、辛棄疾、朱熹、陸九齡、陸九淵、呂祖謙、陳亮、費宏、蔣士銓均有遺墨存此。
- 辛棄疾墓
-
在鉛山縣瓜山虎頭門陽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紹定年間(1228-1233),其側(cè)驛路旁有稼軒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毀墓殘。清代辛棄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駁陸離,字跡模糊。據(jù)考,此為辛棄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國后,1959年辛棄疾墓被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兩次修整。墓高2.5米,直徑2.5米,占地51.5平方米。墓前有郭沫若題寫的對聯(lián):“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辛棄疾(1140-1207),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 蔣士銓墓
-
在鉛山縣陳家寨鄉(xiāng)。墓用麻石砌成,蔣士銓(1725-1785),清代文學家、戲曲家。乾隆年間(1736-1795)登進士,曾在紹興戢山書院、抗州崇文書院、揚州安定書院講學。與袁枚、趙翼并稱“江右三大家”。
- 仙人峰
-
在鉛山縣西北角汪二鄉(xiāng)豬頭石、馬石、高礦石之間。海拔260米。山勢險峻,登山無路,須用兩乘長梯,方可上山。峰頂有巖洞,名八仙巖。相傳有8位神仙在此修道煉丹,故稱仙人峰。清咸豐年間(1851-1861),太平軍迫近鉛山,廣信知府沈葆禎在此設防,稱仙人寨。山巔有寺,系康代創(chuàng)建,僧眾食物,須攀梯背負而上。
- 東山嶺
-
在余干縣城中。是古干國的遺址。今余干縣街市環(huán)山而立,山高56.2米,登山階梯212級。林木蔥郁,古跡遍山。唐劉長卿、張佑、羅隱、權(quán)德輿和宋王十朋等人在此留下詩作,唐茶神陸羽曾在羊角灶鑿石為灶,取越水煮茶,稱“仙人茶灶”,南宋學者朱熹應右丞相趙汝愚之請,曾在中山的東山書院講學。趙死后,朱熹來吊喪,然后又在東山書院云鳳堂注《離騷》經(jīng)。
- 小石山摩巖石刻
-
在余干縣城北。小石山系水沉巖,怪石嵯峨,更有奇石橫臥溝壑,人稱“石虹”。山側(cè)有一石洞,由巨石堆疊而成,內(nèi)壁有題刻。小石山與大石山兩相對峙,這里風景佳麗,湖水環(huán)山。巖后有水泉,徑深數(shù)尺,經(jīng)年不竭,名仙人井。
- 康郎山忠臣廟
-
在余干縣北鄱陽湖中。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率60萬大軍挺進南昌。守將朱文正火速派人北上飛報。朱元璋統(tǒng)20萬人馬往救,兩軍相遇于鄱陽湖中的康郎山。一場浴血鏖戰(zhàn),朱元璋船擱淺灘,險遭生俘,幸有牙將韓成冒名頂替,保朱捐軀,投水身亡,另有兵將拼死相救,方才得脫。鄱陽湖一戰(zhàn),朱元璋損失干將三十六員。為了表彰這些為自已效命的將領(lǐng),翌年便在康郎山上建了一座忠臣廟。為三進梁式木石結(jié)構(gòu),頭進為之將軍(定江山)殿。中進為觀音殿。后進有三十六忠臣塑像:韓成位列上座正中,余者分列兩旁。
- 干越亭
- 在余干縣余干鎮(zhèn)。
- 東山書院
- 在余干縣余干鎮(zhèn)。
- 市湖
- 在余干縣余干鎮(zhèn)。
- 琵琶洲
- 在余干縣余干鎮(zhèn)。
- 浮石寺
- 在余干縣黃金埠鎮(zhèn)。
- 忠敬書院舊址
- 在余干縣黃金埠鎮(zhèn)。
- 南宋右丞相趙汝愚墓
- 在余干縣楓港鄉(xiāng)樟木橋趙家。
- 明布政使、理學家張吉之墓
- 在余干縣大溪鄉(xiāng)。
- 岑陽洞
- 在橫峰縣岑陽鎮(zhèn)北。
- 天臺山
- 在橫峰縣岑陽鎮(zhèn)北。
- 仙巖洞
- 在橫峰縣。
- 方志敏故居
- 在橫峰縣葛源鎮(zhèn)。
- 圭峰
-
在弋陽縣城西南。奇峰羅列,景點集中,素有“天然盆景”之雅稱。群峰各具神態(tài),峰巖俊逸,尤以老人峰、展旗峰等36峰及振衣臺、無聲泉、四聲谷等八大景觀為勝。山上古寺還有不少名人題詠。
- 龜峰
-
圭峰主峰。勝景有龜峰、三疊龜、天狗吃排骨、天柱峰等。相傳二郎神大敗海龍王,縱哮天犬追殺,卻被一母龜以排骨相誘,哮天犬貪讒棄戰(zhàn)化作“天狗吃排骨”,二郎神刺死母龜,遂有龜峰。
- 望郎峰
-
圭峰一景。相傳古時此處洪水泛濫,百姓避災于圭峰。船工姚二晝夜運石鋪路,欲渡眾人往寶峰鎮(zhèn),操勞過度,于圭峰北坡處長跪不起,死于此,化作巨巖。運石船亦成船篷峰。妻素貞,立崖望夫,久等不至,遂有“望郎峰”。
- 文星塔
-
在弋陽縣城西南紅石山上。面信江而立。塔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塔基高1.45米,八角七層。夾墻中設磚石磴道,可盤旋而達塔頂。各層樓板以磚代木。
- 疊山書院
-
在弋陽縣城東信江之濱。元延佑四年(1317年)為紀念南宋詩人謝疊山而建。謝疊山名枋得(1226-1289),弋陽人。寶佑四年(1256年)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以詩文著名。官至江西招諭使,知信州(治今上饒西北)。后因抗元被押大都(今北京),絕食而死。明倫堂上,高懸“疊山書院”橫匾,為清代林則徐手書。書院的西南有望江樓,樓的四壁,遍飾壁畫。書院各處都有回廊連接。疊山書院也是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輩的母校。
- 南巖石龕
-
在弋陽縣南巖洞中。洞高15米,寬100余米,深20米。洞頂有隙,可透光。晉代洞中建寺,稱南巖寺。唐大和年間(827-835),神曜長老將廟宇修飾一新,并在壁上鑿出石龕。歷代俗、僧多次修整。石龕共40座。
- 弋陽漆工暴動舊址
-
在弋陽縣北漆工鎮(zhèn)。漆工暴動是方志敏在漆工鎮(zhèn)組織農(nóng)民暴動襲擊國民黨警察所的一次革命行動。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方志敏回鄉(xiāng)鬧革命,在洪塘村創(chuàng)辦了旭光義務小學和平民夜校,并成立了暴動隊。1926年11月,暴動隊襲擊了漆工鎮(zhèn)警察所,繳獲兩條半槍。這就是名震江南的“兩條半槍鬧革命”。
- 胡氏宗祠
-
在玉山縣官溪鄉(xiāng)內(nèi)村。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清光緒十年(1884年)擴建。面積2394平方米。封閉式院落,三進兩廡,磚木結(jié)構(gòu)。入大門為門樓,繼而是戲臺、正廳、寢宮、亭廳。門闊11間,兩亭各有石檐柱5根;門樓高8.7米;歇山頂,三重飛檐。戲臺高8.24米、寬10米、深7米,歇山頂,二重飛檐。正廳抬梁穿斗式結(jié)構(gòu),高8.6米,檐下四根方石柱。正廳與戲臺間,兩側(cè)有走馬樓聯(lián)通,中間又置崇德、報功二樓;正廳后是寢宮,中隔天井。寢宮通高8.2米,基高1米,石階三級,木建彩繪,18扇屏式隔門,鏤花刻草。寢宮左右各建亭一座,磚墻木架。遠30米處有文昌閣。
- 閻立本墓
-
在玉山縣武安山上。三面環(huán)山,一面向水,景致優(yōu)雅。閻立本(?-673),唐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官至中書令。長于書畫,所作《太宗像》、《凌煙閣功臣圖》等,為時人稱頌。武則天參政后,他遭貶來玉山冰溪鎮(zhèn)隱居。設齋讀書于暖水三山,又置南莊以供閑暇消遣。后怒其子不肖,遂改住舍為普寧寺,改書齋為智門寺,又將南莊捐作普圓禪院。閻立本死后,普寧寺僧將其葬于寺后。幾代興衰,普寧寺圮,閻墓尚存,并有清乾隆年間(1736-1795)重立的墓碑,碑高2米、寬1.02米、厚0.11米,上刻:“大唐相國本寺檀越立本閻公之墓”。
- 青云塔
-
在萬年縣青云鎮(zhèn)萬斛峰上。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高約28米,八角七層,壁厚0.8米,磚色青灰,每塊重20余斤。塔內(nèi)有木梯通頂。
- 大源仙人洞
-
在萬年縣大源鄉(xiāng)小河山腳下。洞口呈半月形,系石灰?guī)r溶洞。洞口高約6米,寬約19米,洞深40米,向南北伸展,分成4個支洞。該洞是江西境內(nèi)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人類活動地點,保存一處距今約8000-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脊艑W界認為萬年仙人洞遺址的古文化堆積是“華南全新世洞穴堆積標準剖面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