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名勝古跡
渭南市
- 寇準墓
- 在渭南市官底鄉(xiāng)左家村。封土高4米,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墓前立有“宋寇萊公墓”碑石一通??軠剩?61-1023),今渭南縣北人,北宋時政治家。
韓城市
- 文廟
- 在韓城市城內(nèi)東學巷內(nèi)。元代建,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廟內(nèi)大殿和廡殿存有歷年重修的碑記多通。為陜西省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之一。
- 毓秀橋
- 在韓城市舊城南端涺水河上。橋南北走向,橋體全部用花崗石條砌筑,共有10個拱形橋孔,橋身全長180米,橋面寬4.5米。拱橋兩側(cè)各有99個石欄柱,柱頂刻瓜果形,欄板為石質(zhì)。每孔橋孔的正中各有一石雕龍頭,雕刻工藝精美生動。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邑人劉蔭樞(曾任云貴兩省巡撫)捐資修建,歷時五年而竣工。
- 大禹廟
-
在韓城市東北3公里周原村?!渡袝び碡暋份d“導河積石,至于龍門?!表n城市東北自龍門沿黃河一帶,為夏禹建祠廟者甚多。周原村大禹廟,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明萬歷七年(1579年)重建。現(xiàn)有獻殿、正殿、戲樓。獻殿面闊明三暗五單檐歇山頂,五架梁;正殿面闊三間,單檐懸山式建筑,挑檐桁斗拱為三鋪作。正殿內(nèi)正中有明代彩繪泥塑禹王坐像,高2.5米,兩旁侍者各高1.67米。
- 神龕前有侍臣,高2.05米;左側(cè)龕上塑有三頭六臂黑虎靈官像,手持法器,面目猙獰,高2.45米,兩旁各有一侍者,高1.56米;右側(cè)龕上為唐代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坐像和送子娘娘坐像,高2米。殿內(nèi)東墻壁上繪有《西游記》孫悟空收降紅孩兒的故事片斷;西墻壁上畫的是郭子儀單騎見回紇和宴慶朝賀場面。殿內(nèi)還保存有明清時期神樓5個。
- 普照寺
- 在韓城市東北10公里昝村鄉(xiāng)吳村。寺創(chuàng)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F(xiàn)有大佛殿、伽藍廟、護法廟和觀音洞。大佛殿面闊5間,進深6椽,單檐歇山頂。殿內(nèi)有元泰定三年(1326年)泥塑彩繪佛像五尊。正中為如來佛塑像,高4.2米。左右兩旁站立著迦葉、阿難彩繪泥塑像,各高2米。東、西兩側(cè)還有結(jié)跏跌坐在蓮花瓣須彌座上的文殊、普賢塑像。木制神龕的藻井上,繪有130多幅人物、龍、麒麟、花鳥蟲魚繪畫。這些元代繪畫,線條流暢、情態(tài)各異,設(shè)色艷麗渾厚。該寺建筑曾在清康熙年間(1662-1722)和道光三年(1823年)修葺過兩次。
- 黨家村
-
在韓城市東北9公里。始建于元至順二年(1331年),歷經(jīng)明、清兩代三次較大規(guī)模的興建,村中現(xiàn)保留有完整的明、清時期四合院137座,祠堂12座,廟宇2座,戲樓2座,貞節(jié)牌樓1座,文峰磚塔1座和碑碣2通。村內(nèi)大小巷道均用條石鋪路,每戶宅院都有高大門樓,門樓兩側(cè)墻上、墀頭上都刻有治家格言、詩文、磚雕、木雕圖案等,門側(cè)還有上馬石、拴馬樁。
- 門額上題字蔚然成風,基本是明、清兩代,其書法講究,制作精細,別有風韻。門額上的題字內(nèi)容可分四大類,一類是光門楣類,如“進士第”、“文魁”、“太史第”等;第二類是箴銘類,如“忠恕”、“孝弟慈”、“和為貴”等;第三類是祝福類,如“承天休”、“居之安”、“詒謀燕翼”等;第四類是標榜類,“耕讀第”、“詩禮傳家”等。黨家村現(xiàn)有村民270戶,住四合院的就有242戶。黨家村民居建筑,是我國明、清時期北方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中的一顆明珠。
- 司馬遷祠*
-
在韓城市芝川鎮(zhèn)南原上,北距龍門40公里。東依梁山東麓,西臨芝水,形勢壯麗。始建于西晉永嘉三年(309年)。為四層高臺,石級相連,前三臺為建筑物(前殿為宋建),后一臺為宋元時磚砌的司馬遷衣冠冢。祠內(nèi)歷代游人、學士憑吊題詠的碑石很多。
司馬遷墓
華陰市
- 華山#
- 在華陰市區(qū)南。古稱西岳,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主峰海拔2160.5米。北瞰黃河,南連秦嶺。《水經(jīng)注》說它“遠而望之若花狀”,因名華山。又以其西臨少華山,故稱太華。華山以奇拔峻秀冠天下。落雁(南峰)、朝陽(東峰)、蓮花(西峰)、玉女(中峰)、云臺(北峰)諸峰,各具特姿。華山名勝很多,自山麓至絕頂,廟宇古跡,天然奇景,處處可見。山上各處的樓臺、巖洞,大抵皆依山勢建筑,如凌云架設(shè)的長空棧、懸?guī)r鐫刻的全真巖、三面臨空上凸下凹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懸崖上開鑿出的百尺峽、老君犁溝、擦耳崖、上天梯、蒼龍嶺等險道,更是驚奇萬分?!叭A山自古一條路”,僅只南北一線,計程約10公里。
- 落雁峰
- 華山南峰。海拔2160.5米,為華山最高峰。四周皆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shù)里,濃陰密蔽。其上建筑名金天宮,也稱白帝祠。峰頂有老君洞,相傳老聃隱居于此。洞北有太上泉,池水青綠,冬夏不竭,俗稱仰天池。由峰東下,有避詔崖,傳五代陳摶曾在此寫過謝詔表:“一片野心都被白云鎖住,九重寵詔休教丹鳳銜來。”門外石坪,寬廣丈許,下臨絕壑,叫長空棧,廣不及8寸,游人必須緊攀鐵索,靜心屏息,緩步橫行。
- 云臺峰
- 華山北峰。海拔1614.7米。因華岳三峰遠望若花,北峰頂常有白云繚繞,恰似白云托蓮花而起的臺子,故名。沿途巖巒萬丈,非鐵索牽挽,難以攀登,特別是老君犁溝,東邊是陡峭的石壁,西邊是深邃莫測的幽壑,自上而下,高約570余級。相傳老子修煉時,因見開山鑿道之不易,于是便驅(qū)其乘牛,一夜犁成此道,因而得名。
- 玉女峰
- 華山中峰。海拔2042.5米。傳說春秋時隱士蕭史,善吹洞簫,簫聲引動了秦穆公女兒弄玉的愛慕,拋棄了宮廷生活,跟蕭史來此隱居,故名玉女峰。峰上許多名勝都是因玉女而得名。
- 玉泉院
- 在華山之北麓谷口,為登游華山必由之地。院內(nèi)綠蔭蔽天,泉石如畫,建筑宏偉,回廊曲折,為游賞之佳地。傳為五代隱士陳摶所造,清乾隆時(1736-1795)重修。建國后曾數(shù)次整修,亭、臺、殿、廊,雕梁畫棟,煥然一新。內(nèi)有清泉一股,據(jù)傳泉水和山頂?shù)逆?zhèn)岳宮玉井潛通,特別清洌甘美,玉泉院即因此而得名。院內(nèi)碑石題刻比比皆是。
- 西岳廟*
- 在華山下5公里之岳鎮(zhèn)東端,西距華陰市約1.5公里。廟建于漢武帝時代,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及唐開成元年(836年)均曾重葺。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又大修。明、清兩代更多次修葺。建筑極為宏偉,特別是金城門和灝靈殿,氣勢壯麗,歷代帝王來陜,多在此駐蹕。廟內(nèi)碑石很多,現(xiàn)存的有北周時的華陰廟碑、北宋程琳謁祠題刻、明嘉靖重刻唐玄宗御制華山碑銘、宋刻郭宗冒書太華山記石幢、明刻華山圖、明嘉靖重修西岳廟碑和清乾隆帝御書“岳蓮靈澍”等石刻。
- 蒼龍嶺
- 在華山腰。坡度極為陡峭,南北長達1500米,徑寬僅1米,中間突起,兩旁為深谷。相傳唐代文學家韓愈攀上此嶺,回頭望去,恐懼失色,自度生還絕望,于是便寫下遺書,投擲巖下,同去的人,設(shè)法用酒把他灌醉,才抬下來。嶺盡處有逸神巖,巖石上摩刻“韓愈投書處”五字。攀登蒼龍嶺,尚須經(jīng)擦耳崖,上崖路不盈尺,游人必須面壁挽索,貼身探足而進,及至盡處,更須轉(zhuǎn)身就崖,攀鐵鏈、登石巢而上,凡三十級,名上天梯。登至其巔,才開始進入攀登蒼龍嶺的道口。
- 蓮花峰
- 在華山西峰。海拔2082.6米。是華山奇峰之一。筆立千仞,懸絕異常。登其巔俯瞰,秦川茫茫,渭、洛二水若銀帶盤曲其間。峰前有一巨石,形如蒼龍,名曰屈嶺,西面為絕壁,東面為陡峭石坡,附近林木叢郁,幽靜無比。峰頂有翠云宮,前有大石,狀如蓮花,故稱蓮花峰。旁有巨石中裂,形如斧劈,故名斧劈石,傳為神話故事《寶蓮燈》中華山三圣母之子沉香劈山救母處。自韓愈投書處西行,經(jīng)金鎖關(guān),俗謂“過了金鎖關(guān),又是一重天”。過通天門,從此可攀登蓮花峰。
- 朝陽峰
- 在華山東峰。海拔2090米,是華山的奇峰之一。因居華山之東,峰頂有朝陽臺,可觀日出景色,故名朝陽峰。西距落雁峰約700米,岡石陡峭,古松參天。峰東北為石樓峰,東壁有石髓凝結(jié),黃白相間,岐出如指掌,故稱仙掌崖。
- 鎮(zhèn)岳宮
- 在華山玉女峰、蓮花峰之間的一片山谷中。倚峭壁而構(gòu)筑。松林蔭翳,異常清幽,宮前有井,深可30米,圓周半之,名玉井。其上筑樓。水味甘醇。據(jù)說山麓玉泉院之泉水,即與此井相通。玉井東北不遠,有石洼如臼,共28個,累累如貫珠。水自崖端流至其腹,形成水簾,為華山奇景之一。
蒲城縣
- 六龍壁
- 在蒲城縣城內(nèi)文廟大門前。建于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六龍壁用精美的琉璃構(gòu)件砌成,高6米,長17米。壁正面由六條顏色不同的升龍組成,蜿蜒盤旋,暢游在碧波粼粼的海水中;背面為龍、獅舞蹈及天官人物、花草等圖案。
- 慧徹寺諸佛舍利寶塔
- 在蒲城縣城內(nèi)西南角。俗稱南寺唐塔。城關(guān)中學內(nèi)。方形1層,現(xiàn)存10層。通高36米。造型秀麗玲瓏。塔身第二層北面,鑲有“諸佛舍利寶塔”刻石一塊。塔始建于唐貞觀元年(627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時,塔身裂縫,頂端崩毀兩層。1954年作了修補,恢復了原貌。塔下慧徹寺遺址還保存一尊唐代石刻佛像。
- 崇壽寺諸佛舍利寶塔
- 在蒲城縣城內(nèi)北街。俗稱北寺宋塔。方形十三級,高44.4米,為磚造多層密檐式建筑。塔身第二層北面正中鑲有“諸佛舍利寶塔”石刻一塊。塔身巍峨雄壯,與南寺唐塔遙相對峙,“雙塔夜影”為“蒲城八景”之一。塔始建于北宋紹圣三年(1096年),僅塔頂一級有損壞,余仍完整。
- 楊虎城故居
- 在蒲城縣城內(nèi)東槐院巷29號。建于1934年。坐北向南,分東西兩院,東院為正院,西院是花園。東院南北長75米,東西寬10米,從前門到后院,有門廳、兩側(cè)外廂房、大廳、女廳、兩側(cè)內(nèi)廂房、后樓房等建筑;西院南北長50米,東西寬10米,有門房、花園、書房、兩側(cè)廂房和后上房。兩院建筑都沿襲了關(guān)中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式土磚木結(jié)構(gòu),花格窗、隔扇門,木雕和磚雕都十分講究。故居內(nèi)收藏有楊虎城將軍生前用過的部分桌、椅、床、柜等家具和生平事跡照片。
- 惠陵
- 在蒲城縣城西北約4公里三合村。為唐睿宗長子李憲的陵墓。因其讓帝位于其弟李隆基(玄宗),故稱讓皇帝。墓曰惠陵,當?shù)胤Q為讓冢。為覆斗型,高15米,直徑30米,陵前有石碑、石馬及石獅等石刻。
- 堯山圣母廟
- 在蒲城縣北15公里罕井鄉(xiāng)。據(jù)《水經(jīng)注》載:“堯山一名浮山,因堯時洪水為災(zāi),諸山盡沒,惟此山若浮,故名堯山,亦稱浮山?!碧葡掏觊g(860-873)在山谷內(nèi)創(chuàng)修堯山圣母廟,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敕封“堯山圣母”為“靈應(yīng)夫人”。金皇統(tǒng)九年(1149年)先后拓建。上殿、獻殿、山門等建筑40余間,均為明、清建筑。圣母廟東有妝鑒泉,西有龍池泉,兩泉常年清盈,形若兩面寶鏡。廟內(nèi)有歷代刻石的碑碣20余通。廟外還有一對高大的鐵旗桿。廟周石罅中古柏盤根交錯,為“蒲城八景”之一。
- 泰陵
- 在蒲城縣城東北15公里金粟山上。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寶應(yīng)初年葬此。泰陵陵內(nèi)封地方圓達38公里,分內(nèi)、外城,平面布局酷似長安城(今西安市)。陵垣內(nèi)尚存石人、石獅、華表、石馬等大型石刻30余件,大部基本完好,為盛唐雕刻藝術(shù)的佳作。
- 景陵
-
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憲宗李純和懿安皇后郭氏、孝明皇后鄭氏的合葬陵,也是陜西關(guān)中十八唐帝陵之一。
景陵石人—唐元和十五年 (820年) 刻,高265厘米、寬80厘米。
- 橋陵*
-
在蒲城縣西北15公里的坡頭鄉(xiāng)豐山上。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橋陵范圍包括整個豐山,東西2871米,南北2836米,略呈一正方形,總面積達852萬余平方米。四面有門,四角有樓。陵前及各門現(xiàn)存地面石刻50余件,有石華表、石駝鳥、石馬、石獅、石翁仲等,大部完好。橋陵內(nèi)合葬的有肅明劉后、昭成竇后,陪葬的有惠莊太子、惠文太子、惠宣太子、涼國公主、金仙公主和彭國公李思訓等。
橋陵石獸—高308厘米、長320厘米、寬150厘米。
潼關(guān)縣
- 潼關(guān)十二連城
- 在潼關(guān)縣東約3公里禁溝兩岸。禁溝自秦嶺之蒿岔口起,北至下屯村原頭,南北共長約15公里。溝底因長期山水沖涮,形成寬30米的平坦斜坡道,成為通往潼關(guān)城后側(cè)一條軍事要道。自唐迄明清,為了潼關(guān)的安全,沿禁溝兩岸夯筑方形土臺12個,是防御性的軍事堡壘。由于與潼關(guān)城基本相連接,故俗呼為“十二連城”。相傳唐末黃巢進攻潼關(guān)城時,就從這里進兵。明末農(nóng)民軍李自成部隊,企圖越過潼關(guān)城東進,與明將孫傳庭在這一帶進行過激烈戰(zhàn)斗。
白水縣
- 小華山
- 在白水縣西南約20公里。白水河自西北流經(jīng)山下。山上有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依山修廟塑像,鑿石開路,懸空架棧,設(shè)置鐵索,可攀緣而上。山上有齊云洞、觀音洞、希夷崖等名勝,仿佛華山縮影,故稱小華山。山南約20米處,兩岸石崖窄狹,有高約4米的大石阻擋,水流經(jīng)過形成天然瀑布,流入8米深的水潭內(nèi),遠望浪花飛濺,若白雞撲下,故俗稱白雞撲潭。據(jù)廟內(nèi)碑石記載,潭內(nèi)傳有白龍出現(xiàn),因名白龍?zhí)丁I奖谧运我詠?,有不少摩崖題刻。
- 飛泉寺
- 在白水縣城東20公里洛河西岸。依山勢高下而構(gòu)筑。寺內(nèi)原有一尊高大的觀音像,俗稱觀音寺。寺建于明代,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擴修。寺東面山上有瀑布數(shù)道,懸空而下,故名。群峰環(huán)抱,清泉映帶,實為一個風景幽美的地方。
- 蒼頡廟
- 在白水縣城東約25公里。傳為黃帝時創(chuàng)造文字的蒼頡葬地,后人修廟紀念。據(jù)廟碑記載,東漢延熹五年(162年)已具相當規(guī)模。宋、明兩代各有增修?,F(xiàn)后殿和正殿,為明代建筑,其他前殿、獻殿、戲樓和鐘樓、鼓樓均為清代乃至民國時重修。廟院面積約1.2萬平方米。后殿和正殿兩旁陳列著歷代碑刻,其中以《蒼圣鳥跡書碑》、《孔子弟子題名碑》和東漢延熹五年(162年)的《蒼頡廟碑》至為珍貴,后者已遷入西安碑林。廟內(nèi)尚有100多株高大的檜、柏樹。廟后有蒼頡墓,墓為圓形土堆,周長44.1米,高3.2米。
澄城縣
- 樂樓
- 在澄城縣西街。是原城隍廟的建筑,又叫城隍廟神樓。主樓為重檐三滴水歇山頂,面闊五間,有平座欄桿,兩側(cè)各有十字歇山頂重檐方形樓一座,三座樓頂均施碧琉璃瓦,異常壯觀。根據(jù)梁枋斗拱及細部構(gòu)件看,應(yīng)為明代建筑。樓南有清碧水池一個。樓側(cè)有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鐵鐘一口,高2.25米,徑1.2米,壁厚0.12米,重約3噸。鐘身鑄有“智炬如來心破地獄真言”及梵書“準提神咒”。二者均為梵漢合體,其中還使用了80多個簡化漢字,為研究梵書文字和我國簡化漢字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精進寺塔
- 在澄城縣城內(nèi)東街。方形九級樓閣式磚塔,塔內(nèi)中空,高33.12米。塔頂稍傾斜。既有唐代風格,又具宋代特點。
華州區(qū)
- 少華山
- 在華州區(qū)城東南5公里。與西岳太華山并稱二華,皆屬秦嶺支脈。因少華山比太華山低而景物也較少,故名。山有三峰。西名少華峰,俗稱獨秀峰,其北綠竹遍野,濃蔭無垠,渭水西來,縈繞山前。這里原是道教活動的場所,現(xiàn)建筑盡毀,僅留斷垣遺跡。
- 禪修寺
- 在華州區(qū)圣山鄉(xiāng)寺頭村北。寺始建于宋代,元代重修。明萬歷元年(1573年)維修后改名禪修寺。寺現(xiàn)存元代大殿一座,面闊3間,進深3間,為懸山頂建筑。大殿兩側(cè)有朵殿各一間,亦為懸山頂。大殿結(jié)構(gòu)獨特,特點是用“大內(nèi)額”和斜柎,內(nèi)額用于內(nèi)槽柱上,長達3間,俗稱“明三暗一”。是關(guān)中地區(qū)保存年代較早的一座元代建筑。
- 橋上橋
- 在華州區(qū)赤水鎮(zhèn)西赤水河上。橋為東西走向,橋面寬5米,長70米。橋身全部以花崗石條砌筑,下橋為7孔拱形石橋,上橋為九孔拱形石橋,在第2孔至第8孔橋拱上方正中,各有一個石雕龍頭,橋北有石雕龍尾。下橋始建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竣工于康熙六年(1667年)。后因山洪暴發(fā),河床淤高,橋眼堵塞,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又在原橋之上疊建了一座九孔石拱橋,從而形成了橋上橋的奇觀。
合陽縣
- 玄武青石殿
- 在合陽縣王村鄉(xiāng)南王村西北大浴河東岸。原為真武廟,為祭祀北方之玄武神而建。全用青石雕造,高6米許,面闊進深均8米,重檐歇山頂。外部仿木結(jié)構(gòu)雕砌,券門高2米,門額上浮雕飛龍戲珠,形態(tài)生動。門兩側(cè)浮雕游龍、麒麟等圖案。外檐四壁刻老子八十一化生和八仙故事浮雕。殿內(nèi)結(jié)構(gòu)為青石條疊砌至3米處券拱,至屋頂結(jié)成八卦藻井,下中飾以垂蓮柱。整個建筑,結(jié)構(gòu)堅固,雄偉壯觀,為陜西省僅見的一座青石建筑物。據(jù)殿外碑文記載,殿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至三十二年。殿內(nèi)祀道教諸仙,故有“中武當”之稱。
- 夏陽瀵
- 在合陽縣夏陽川,距黃河岸約30余米。有大小五瀵,瀵周筑有圍堤,防水泛濫,并能儲藏水源,五瀵共能灌田20多萬平方米。源由地下涌出,泉眼大如車輪。夏陽瀵,水色碧綠,經(jīng)冬不凍,堤上綠柳環(huán)繞。
富平縣
- 永陵
- 在富平縣留古鄉(xiāng)何家村北。是西魏文帝元寶炬的陵墓。封土高13米,周長230米,其頂平坦如殿基狀。陵園原有大量石刻,現(xiàn)僅存石獸一只。
- 定陵
- 在富平縣城北約13公里的宮里鄉(xiāng)鳳凰山上。是唐中宗李顯的陵墓。為三座東西相連的墨青色石巖組成,正中南面山梁凸出,恰似鷙鳥奮飛,故名鳳凰山。山梁正中鑿石穴為墓,唐中宗于景龍四年(710年)葬此。并依乾陵制度,鑿石雕造各種石刻。原來石刻共約50件,但歷經(jīng)黨項、吐蕃焚燒,又遭后梁開平二年(908年)溫韜盜掘以及附近居民盜取石材鑿器,陵園及國門石刻,幾被洗劫一空?,F(xiàn)南面僅有一個石獅、一對石人比較完好。
- 鐵佛寺造像
- 在富平縣覓子鄉(xiāng)鐵佛村東南隅的鐵佛寺內(nèi)。寺創(chuàng)建于金代,屢修屢毀。寺內(nèi)鑄造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的一尊鐵站佛,一直保存完好。鐵佛造像高5.23米。1988年重修大殿保護鐵佛。
大荔縣
- 大荔人遺址
- 在大荔縣城西北41公里段家鄉(xiāng)解放村。1978年3月21日,在村甜水溝東壁洛河三級臺地礫石層中發(fā)現(xiàn)一個較完整的人頭骨化石,長20.7厘米,寬14.9厘米。據(jù)考證,屬于早期智人中較早的人頭骨類型,時代為中更新世末期,時間約在20萬年以前。因在大荔縣發(fā)現(xiàn),故名“大荔人”。1978年10月和1980年10月,對“大荔人”遺址進行了兩次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大荔人”制作的石片、石器和石核千余件,共生動物化石有鯉、鯰、鴕鳥、河貍、齒象、馬、犀、腫骨鹿、斑鹿等14種動物。大荔人是我國舊石器時代從猿人到古人過渡時期的一個代表。
- 豐圖義倉
- 在大荔縣南寨子村。清光緒三年(1877年)關(guān)中大旱,餓死者不計其數(shù)。為了抵抗自然災(zāi)害,以豐補歉,在戶部尚書閻敬銘的倡議下,從光緒八年開始,四年時間建成了這座倉庫。倉址東西長133米,南北寬83米,高約8米,內(nèi)有倉敖58個洞,可容糧3萬多市石。義倉工程竣工后,詳細繪制圖樣,上報清朝政府。慈禧太后朱批為“天下第一倉”,馳名全國。
- 岱祠樓
- 在大荔縣大寨子村東頭臺地上。東岳泰山也叫岱宗或岱岳,此樓用作祀泰山,故稱岱祠樓,又叫東岳戲樓。建在2米高的青磚臺基上,高約20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頂,覆蓋琉璃筒瓦,兩側(cè)山墻,亦飾以琉璃構(gòu)件。層樓可沿梯攀登,下層正面開檐作戲臺,過去民間酬神賽會,就在這里演戲。相傳樓創(chuàng)建于宋代,歷代均有重修,現(xiàn)存建筑有比校典型的明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