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市名勝古跡
咸陽市
- 福昌寺千佛鐵塔
- 在咸陽市15公里北杜鎮(zhèn)。原寺院建筑已毀,僅留鐵塔。八角九級,高21.5米,邊寬3米,外用鐵鑄、內(nèi)用青磚砌筑而成。層層有窗,中空有磚臺階可攀登。四角柱鑄成金剛力士象,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huán)周鑄鐵佛多尊,故名。其間還雜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更顯得工藝超群,精巧絕倫。塔座正南門額上有鐵制匾額一塊,正中鑄有陽文“千佛塔”。表明鐵塔建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塔身保護完好,唯塔剎向南傾斜。寺院的一尊明代大銅佛像,現(xiàn)存咸陽博物館。
- 西渭橋遺址
-
在咸陽市西南9公里秦都區(qū)釣臺鄉(xiāng)資村西南沙河河道上。1986年發(fā)現(xiàn),目前清理出木橋橋樁16排,145根。橋面寬約16米,南北長約500米。橋址南端附近,還發(fā)現(xiàn)八件巨形槽形鐵板,厚3厘米,寬100-110厘米,長6-7米。每件由三塊大小相近的矩形鑄鐵板相接鑄成。西渭橋即漢代的便門橋,始建于西漢后元元年(前143年),因橋與漢長安城西南頭第一門-章城門遙遙相對,而此門又稱便門。
- 西渭橋是漢、唐時期由長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杜甫《兵車行》:“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即指此橋。唐太宗即位不久,與突厥頡利可汗曾會盟于此橋。在唐代,西渭橋也是送客惜別的地方,唐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碧铺鞂毷遢d(756年),安祿山亂,玄宗奔蜀,橋被楊國忠放火燒毀,唐末廢棄。
- 漢陵
- 在咸陽市北原(亦稱五陵原)上。西漢共有11個帝王陵墓,除文帝劉恒灞陵和宣帝劉詢杜陵在西安郊區(qū)外,其余9陵都分布在渭河以北咸陽北原一帶,自西而東為武帝劉徹的茂陵,昭帝劉弗陵的平陵,成帝劉驁的延陵,平帝的康陵,元帝的渭陵,哀帝的義陵,惠帝的安陵,高祖劉邦的長陵和景帝的陽陵,綿延約50公里,基本在一條直線上。漢陵均為覆斗形關(guān),全為夯土筑成,上小下大,顯得非常穩(wěn)重。漢陵均有城垣和祭祀建筑遺跡。漢時對長、安、陽、平、茂五陵設(shè)有陵邑,并迭次遷徙天下豪富,繁榮邑地,那些豪富子弟終日斗雞走馬,作奸犯科,被稱五陵少年或五陵公子。
- 長陵*
-
在咸陽市東約20公里窯店鄉(xiāng)三義村附近。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莸墼辏ㄇ?95年)葬此。現(xiàn)陵冢長153米,寬135米,高32.8米,呈長方形夯土堆。周匝并有夯筑的土城,四面闕門痕跡,尚可辨識。陵址建筑在渭水北岸的高原邊緣,遠望之若山丘隆起,特別雄偉。長陵偏西為呂后冢,還有許多貴族,也在附近埋葬,因而東西兩旁長達20公里內(nèi),土冢累累。故俗語有“三原橋(龍橋),涇陽塔(崇文塔),不抵咸陽的冢圪塔?!睒O言墓冢之多。
陶騎兵俑群,長陵陪葬墓出土。
皇后玉璽,邊長2.8厘米,長陵出土。
彩繪騎兵俑,高63厘米,長陵陪葬墓出土。
- 李昺墓
- 在咸陽市東20公里北原上。冢高10米,直徑15米。昺父李虎為北周八大柱國之一,封唐國公,虎死昺襲封。北周天和七年(572年)李淵襲父昺爵。唐武德元年(618年)淵即皇帝位,追謚父昺為元皇帝,號墓興寧。陵前置石飾,有獅、馬、麒麟等,造型古樸,別具風格,為初唐石刻珍品。
- 順陵*
-
在咸陽市東北18公里陳家村南。是唐女皇武則天母楊氏的墓。楊氏死于唐咸亨元年(670年),當時以王禮埋葬,稱墓而未稱陵。武則天即位后,永昌元年(689年)追尊其父為忠孝太皇,母為忠孝太后,改墓為明義陵。天授元年(690年),改明義陵為順陵。唐景云元年(710年)和先天二年(713年),曾兩次廢除陵的稱號,但后人仍習稱為順陵。陵園原分為內(nèi)外兩城,占地110萬平方米,原有兩層圍墻,均已倒塌,僅存遺址。
- 陵墓位置在內(nèi)城北半部,現(xiàn)高12.6米,底部為方形,占地約3畝。順陵的石刻,有石人、石羊、石馬、石蹲獅、走獅、石獨角獸等約30多件。陵墓南門走獅和獨角獸各一對,不但體型龐大、雄偉,而且雕刻異常生動、有力,是唐代藝術(shù)的珍品。外城中部原有碑塔寺一座,內(nèi)立順陵石碑,原碑高大,為武三思撰文,相王李旦(唐睿宗)書,文字中有許多是用武則天所創(chuàng)造的新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碑倒碎裂,散失各處,現(xiàn)存八塊,十分珍貴。今存咸陽博物館。
順陵走獅—獅高305厘米、長345厘米。
順陵天祿—武周天授元年(690年)立,高415厘米、長420厘米、寬150厘米。
- 陵墓位置在內(nèi)城北半部,現(xiàn)高12.6米,底部為方形,占地約3畝。順陵的石刻,有石人、石羊、石馬、石蹲獅、走獅、石獨角獸等約30多件。陵墓南門走獅和獨角獸各一對,不但體型龐大、雄偉,而且雕刻異常生動、有力,是唐代藝術(shù)的珍品。外城中部原有碑塔寺一座,內(nèi)立順陵石碑,原碑高大,為武三思撰文,相王李旦(唐睿宗)書,文字中有許多是用武則天所創(chuàng)造的新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碑倒碎裂,散失各處,現(xiàn)存八塊,十分珍貴。今存咸陽博物館。
- 陽陵
-
在咸陽市東10公里窯店鎮(zhèn)一帶。是漢景帝劉啟之墓。陵建于公元前153年,因地處當時的弋陽縣,故名“陽陵”。墓封土高31米,基部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170米,墓頂方形,每邊長50米。陵東北450米處有王皇后陵,北面和東面另有30多座陪葬墓。1990年5月,因建咸陽機場高速公路,在陽陵南區(qū)發(fā)現(xiàn)從葬坑24個。1991年開始發(fā)掘清理,出土了大量漢代裸體男、女陶俑,還有數(shù)量眾多的陶牛、陶豬、陶犬、陶羊、陶雞和銅兵器、鐵制農(nóng)用工具等文物。
陽陵陶俑出土情況—1990年開始,在陵園南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大型叢葬坑,出土了許多約真人體高三分之一的裸體陶俑,還有其他文物。這是其中一處叢葬坑中陶俑出土時的情況。
裸體陶俑,高約62厘米。手臂是木制的,已朽毀;原體著絲織衣服,亦已朽毀。
東闕臺,陽陵南闕門建筑遺址。
彩繪陶牛,長70厘米,陽陵出土。
- 秦咸陽城遺址*
- 在咸陽市東10公里窯店鎮(zhèn)一帶。遺址西起窯店鎮(zhèn)毛王溝,東至紅旗鄉(xiāng)柏家嘴,北起窯店鎮(zhèn)以北二道原下,南至渭河以南西安市的草灘農(nóng)場。自秦完成統(tǒng)一六國大業(yè)和最后滅亡,這里一直是秦國和秦王朝的首都,其間相沿144年。在宮殿區(qū)主要發(fā)掘了第1號宮殿建筑遺址和第3號宮殿建筑遺址。
興平市
- 文廟大成殿
- 在興平市內(nèi)東街文化館內(nèi)。大殿為歇山頂木構(gòu)建筑,面闊五間,為明代所筑。殿前有鐵制焚紙樓一座,高約7米,亦為明鑄,并有北魏時石獅一匹,及宋徽宗御制大觀圣作之碑一通。殿內(nèi)藏有唐刻白玉覆蓮瓣塔剎剎座一個,直徑約1.5米,是1958年拆毀的興平南塔塔剎遺物。另有明代巨型銅造像兩尊,頗為珍貴。
- 楊貴妃墓
- 在興平市馬嵬坡。楊貴妃,名玉環(huán)。唐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占據(jù)長安,玄宗倉皇出奔,途經(jīng)馬嵬,六軍不進,殺死楊國忠,又迫玄宗賜死楊貴妃。至德二年(757年)玄宗密令中官將貴妃遷葬。墓為一陵園,面積3000平方米,墓磚砌圓形,立“楊貴妃之墓”碑,大門門額上有1936年邵力子先生楷體橫書“唐楊氏貴妃之墓”七字。內(nèi)有歷代名人游后題詠碑刻。唐僖宗《幸蜀經(jīng)馬嵬詩》:“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泉下阿環(huán)就應(yīng)語,這回休更罪楊妃?!边€有林則徐《路經(jīng)太真墓詩》:“六軍何事駐征驂,妾為君王死亦甘。拋得蛾眉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近年修葺一新。
- 茂陵*
-
在興平市區(qū)東15公里。漢武帝劉徹墓。為西漢帝王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該地西漢時為槐里縣的茂鄉(xiāng),故名。始建于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前139年),歷時53年,耗資巨大,以全國每年賦稅總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建陵園。建筑非常宏偉,墓內(nèi)殉葬品也極為豪華豐厚。相傳武帝身穿的金鏤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讀的雜經(jīng)30余卷,盛入金箱,也一并埋入。茂陵封土,全用夯土打筑,形似覆斗,莊嚴穩(wěn)重。今實測陵高46.5米,頂部東西長39.5米,南北長35.5米,底部東西長231米,南北長234米,與漢書、新唐書記載基本一致。
鎏金銅馬,長76厘米,茂陵出土。
鎏金竹節(jié)銀熏爐,高58厘米,茂陵出土。
四神玉鋪首
- 霍去病墓*
-
在興平市茂陵東500米。漢武帝劉徹茂陵的陪葬墓之一?;羧ゲ。ㄇ?40-前117),河?xùn)|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官至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十八歲隨衛(wèi)青出征匈奴,曾先后六次出擊,打通河西走廊與西域之間的交通。元狩六年(前117年)病死,年僅24。墓為一座仿祁連山形狀的土冢,南北長105米,東西寬73米,冢高25米。墓前陳列著的大型圓雕石刻,是漢武帝為了表彰霍去病的戰(zhàn)功而立的墓飾。計有馬踏匈奴、臥馬、躍馬、石人、人抱熊、伏虎、臥牛、臥像、怪獸吞羊、野豬、蛙、蟾、魚等十四件。石刻題材新穎,生動逼真,反映了西漢時期社會的富庶和國力的強大。
霍去病墓
禮泉縣
- 昭陵*
-
在禮泉縣城東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海拔1188米。東西兩側(c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更顯得主峰突兀,孤聳回絕。唐貞觀十年(636年)葬長孫皇后時開始營建,至貞觀二十三年葬李世民止,歷時13年。陵園地面建筑均已傾圮。祭壇內(nèi)列置阿史那社爾、吐蕃贊普弄贊、高昌王麴智勇、焉耆王龍突騎支等十四國君長石刻像(現(xiàn)僅存像座),兩廡原置六匹石刻駿馬,現(xiàn)已遷西安碑林博物館,另有兩匹現(xiàn)藏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博物館。
- 昭陵西南有下宮遺址(俗叫皇城)。陵園周匝60公里,面積30萬畝。唐太宗在初建昭陵時就詔示“功臣密戚”以及“德業(yè)佐時者”予以陪葬。以后允許臣僚申請陪葬,子孫從父祖而葬,因而龐大的陵園內(nèi),有墓冢200多座(已知墓主者167座)。自1964年起先后發(fā)掘大型墓10余座。從碑志看,都是初唐時期的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不少墓冢前尚有石雕人、虎、羊等。
颯露紫—是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于洛陽會戰(zhàn)王世充時的坐騎??逃袑④娗鹦泄轵E馬拔箭的場面。現(xiàn)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
唐武德四年(621年)在河北獻縣和竇建德交戰(zhàn)時的坐騎。
什伐赤—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和尉遲敬德、程咬金、秦瓊率兵馬同王世充、竇建德聯(lián)軍大戰(zhàn)虎牢關(guān)時,騎的就是這匹馬。
白蹄烏
為李世民在河北肥鄉(xiāng)平劉黑達時所乘。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依然忍痛站立。
- 昭陵西南有下宮遺址(俗叫皇城)。陵園周匝60公里,面積30萬畝。唐太宗在初建昭陵時就詔示“功臣密戚”以及“德業(yè)佐時者”予以陪葬。以后允許臣僚申請陪葬,子孫從父祖而葬,因而龐大的陵園內(nèi),有墓冢200多座(已知墓主者167座)。自1964年起先后發(fā)掘大型墓10余座。從碑志看,都是初唐時期的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不少墓冢前尚有石雕人、虎、羊等。
- 李績墓
- 在禮泉縣城東北約18公里煙霞新村。墓為三個相鄰的大夯土堆,俗呼山冢。三土堆象征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以表彰李績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墓前有石人、石虎和石羊,并有一通高7.5米、寬1.3米、厚0.7米的巨大碑石,居昭陵陪葬墓碑之冠,碑文為唐高宗撰文并書。李績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因戰(zhàn)功賜姓李,又因避李世民諱,改單名。墓被盜掘多次,破壞極為嚴重,經(jīng)近年發(fā)掘清理,出土文物雖不甚多,但李績所佩戴的鎏金劍鞘、進德冠以及殘壁畫的飛天舞人,都是極其珍貴的文物。
- 李靖墓
- 在禮泉縣城東北25公里。為東西并列的三個高大的夯土堆。墓前有石碑一通,為許敬宗撰文王知敬書。
- 建陵
-
在禮泉縣城東北15公里武將山上。唐肅宗李亨的陵墓。其建制如昭、乾、定、橋、泰諸陵,依山鑿石,陵飾亦如之,只是各類石刻,體型略小,但雕刻技巧,超過上述諸陵。因沿山溝壑縱橫,交通不便,游人較少,為保存陵飾石刻最多、最完整的一座唐陵。
建陵文臣—唐寶應(yīng)元年(762年)立,高250厘米、寬78厘米。
建陵武臣—高245厘米、寬76厘米。
- 尉遲敬德墓
- 在禮泉縣城東北約18公里煙霞新村內(nèi),西距李績墓約300米。為昭陵陪葬墓之一。圓錐體夯筑封土堆高11.2米,直徑26.5米,其南45.5米處有墓碑一通,碑首六螭,額篆刻“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國忠武公之碑”。碑身高4.45米,寬1.49米,厚0.52米,方形座,碑文曾經(jīng)《昭陵碑考》、《文苑英華》等書著錄。敬德為唐太宗重臣,以武功稱著,特別是在太宗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時,立有殊功。故墓碑豐偉(僅次于李績墓碑),雕造精湛,為其他唐碑所不及。敬德與夫人蘇氏合葬。墓室于1972年發(fā)掘,出土大量文物及墓志兩合,為陜西出土唐代墓志最大者之一。
- 香積寺塔
- 在禮泉縣城東25公里薄太后村旁香積寺內(nèi)。俗稱薄太后塔。塔身為方形七級磚造樓閣式,高27.6米,四面每層都砌出磚柱及平座、欄桿。同時在疊澀磚檐下,隱出斗拱,造型秀麗別致,在我國古塔建筑中獨具風格。薄太后為漢文帝母。塔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但據(jù)塔的造型及斗拱設(shè)施等看,與戶縣寶林寺塔相似。戶縣寶林寺塔建于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故香積寺塔應(yīng)為北宋初期建筑。
- 魏徵墓
- 在禮泉縣唐昭陵西南約3公里鳳凰山巔。墓于山嶺南端依山鑿石而筑,屬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現(xiàn)僅有蟠桃紋碑首的豐碑一通,《舊唐書·魏徵傳》載:“帝親制碑文,并為書石?!北自煨停c眾不同,似有獨特恩遇之意?,F(xiàn)碑身通體磨光,已無書寫鐫刻痕跡。魏徵(580-643)為唐太宗重臣,以直諫出名。
- 長樂公主墓
-
在禮泉縣煙霞鄉(xiāng)陵光村北,與昭陵陵山一溝之隔。為昭陵陪葬墓之一。長樂公主名麗質(zhì),是唐太宗第五女,長孫皇后所生。貞觀十七年(643年)暴死,年二十三歲,陪葬昭陵。墓于1986年9月被發(fā)掘,墓內(nèi)出土了一批有很高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的壁畫。另外,還出土了一方目前國內(nèi)罕見的白瓷辟雍硯,直徑31.5厘米,高18.4厘米,由硯臺和硯蓋組成,硯臺上留有墨跡,是長樂公主生前實用之物。
壁畫—儀衛(wèi)
涇陽縣
- 鄭國渠首
- 在涇陽縣城西北約25公里涇河?xùn)|岸。直線排列著7個礫巖正方形的大坑。原來坑與坑之間,有地下暗渠道相貫通,故稱井渠。這些遺跡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朝開鑿的渠首。明代在這里還設(shè)有水衙門。現(xiàn)在各代所開的渠首,均歷歷可數(shù)。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fā)現(xiàn)鄭國渠攔河大壩遺址。
- 崇陵
- 在涇陽縣云陽鎮(zhèn)北約10公里之嵯峨山。是唐德宗李適的陵墓。據(jù)舊志載崇陵封內(nèi)40里,可知范圍之大。陵冢高凸于山環(huán)水抱的坳中,全用方形和長方形青石塊疊砌,石塊鑿出凹槽,卡有鐵栓板,澆灌生鐵汁,頗為堅固。原來陵園四門,均有石刻,現(xiàn)南門有華表、天馬、鴕鳥、石人、石馬等,多殘破不全。陵墓曾被盜掘,但陵冢山勢、水形和石刻,仍雄偉壯觀。
- 崇文塔
- 在涇陽縣南永樂店。全稱鐵佛寺崇文寶塔。塔身共13層,高83.21米。據(jù)塔下碑石記載,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李世達(號漸庵)主持修造,每年修一層。修至第九層時李世達亡故,其女繼承父志,繼續(xù)修至十三層,于萬歷三十三年竣工。塔系八角形,全用青磚建筑。底層每邊長9米,密檐式。每層分別有四窗,外面各有四個佛龕,龕中置明代石刻佛像,有立有坐,形態(tài)各異。二層內(nèi)鑄有金屬站立佛像一座。塔內(nèi)磚梯可通頂部。1980年10月,在塔頂發(fā)現(xiàn)明代鎏金天王銅像、鎏金彌勒銅佛和鎏金銅臥佛各一尊。
- 貞陵
-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宣宗李忱的陵寢。
永壽縣
店頭鎮(zhèn):西漢建信侯婁敬墓、太中大夫陸賈墓
舊縣城村:北魏武陵塔
三原縣
- 龍橋
- 橫跨于三原縣南北二城間的清河上。橋長約110米,寬11米,高26米。為多孔式拱形橋,橋身全用石條鐵鉗構(gòu)成,橋面鋪青石板,兩側(cè)有石雕欄桿。橋體造型宏偉美觀,建于明萬歷十九年至三十一年(1591-1603)。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咸豐元年(1851年)曾先后修補橋面和橋基左右堤岸,而橋身始終非常堅固。經(jīng)明萬歷四十四年和1933年兩次大洪水沖擊,橋身亦未受任何影響。
- 城隍廟
- 在三原縣城內(nèi)東渠街。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陜西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筑群。大殿博敞宏偉;殿前鐘鼓樓為重檐十字歇山頂,形制峻瑰;寢宮為獨特的庭院建筑,全部殿廡構(gòu)造,有“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之稱。前院兩廊壁面鑲嵌宋名將岳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后《出師表》石刻。大門木造牌樓,高大壯麗,門前有水磨磚筑照壁。
- 獻陵
-
在三原縣城東25公里的土原上。是唐高祖李淵的陵墓。葬于貞觀九年(635年)。封土堆呈覆斗形,長、寬均約100米,高13米。陵前飾有大型華表、石屋及犀、虎等巨大的動物石刻,雕刻渾厚質(zhì)樸,健壯粗獷,造型剛毅沉厚。除其中一石犀和石虎,已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室外,其他仍置墓前。附近還有不少初唐的功臣貴戚陪葬冢。
獻陵
彬州市
- 大佛寺*
- 在彬州市城西10公里。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改名慶壽寺,俗稱大佛寺。依山鑿窟造像。除有唐貞觀二年(628年)的大佛窟造像題記外,其他許多造像,應(yīng)是北朝時期的作品。大佛窟平面呈半圓形,直徑約21米,高30余米,倚巖雕趺坐大佛一尊,兩側(cè)侍立二菩薩。大佛高24米余,面相豐腴,雍容肅穆,造型雄偉勻稱,雕飾端嚴富麗,菩薩各高5米,佛、菩薩背光雕出座佛7尊,飛天19個??咔坝袠?層,高50余米。自佛窟西側(cè)狹窄的石級而上,進入俗稱羅漢洞的窟群,共有面北排列的四個小石窟,窟內(nèi)除造像外,壁面有浮雕經(jīng)變故事多幅及唐宋以來的游人題刻。向東為千佛洞,共3窟,窟內(nèi)除造像外,并雕有300多幅人物畫像。整個石窟,工程浩大,建筑設(shè)計別具匠心,為陜西省最大最完整的石窟寺。
- 公劉墓
- 在彬州市城東約40公里土陵村東,居涇河北岸山谷間。冢高約50米,長約1500米,頂部平垣,呈梯形。公劉是后稷的曾孫,周文王的十代祖先。他務(wù)耕種,行地宜,使周族逐漸興盛。
- 開元寺塔
- 在彬州市城內(nèi)西街紫微山下唐開元寺遺址內(nèi)。俗稱彬州市塔。高47.84米,八角形七層中空,為樓閣式磚塔。疊澀出檐,檐上砌有精巧的曲尺形欄桿,雄偉壯麗。塔內(nèi)原設(shè)有樓板和階梯,可盤旋登臨遠眺。1985年4月維修加固時,在鐵制塔剎相輪上發(fā)現(xiàn)鑄有“大宋皇佑五年歲次(1053年)癸巳秋八月十四建謹記”銘文。還在鐵剎周圍發(fā)現(xiàn)宋代銅佛像31尊,銅鏡2個,壺門座銅棺和“大觀通寶”、“宣和通寶”銅錢等一批珍貴文物。
- 苻堅墓
- 在彬州市城西南15公里水國鎮(zhèn)西。為十六國時期前秦國王苻堅(338-385)的陵墓。封土堆東西長7米,南北21米,東高3米,西高2米,呈角錐形,故俗稱長角冢。有“前秦國王苻堅之墓”石碑一通,為清乾隆時陜西巡撫畢沅立。
- 馮暉墓
-
在彬州市底店鄉(xiāng)二橋村南馮家溝內(nèi)。墓在1991年11月被盜后發(fā)現(xiàn)。1992年4月進行發(fā)掘清理。墓坐北向南,墓道長25米,寬3米。墓門雙扇石質(zhì),高約2.4米,上方用磚砌筑成仿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門樓。門樓高4米,飾有彩繪。墓甬道長7.83米,寬2.1米,高2.47米,甬道兩壁嵌有彩繪浮雕樂舞人物畫像磚56塊,28人,分男女兩隊,各14人,分別手持豎箜篌、琵琶、橫笛、簫、笙、拍板、腰鼓等樂器,或吹或彈,或唱或跳,組成一組完整的五代樂舞演出隊,雕刻精美,形象逼真?zhèn)魃?。填補了我國五代時音樂、舞蹈和美術(shù)雕塑史研究空白,是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
- 墓室東西寬5.3米,南北長6.15米,高7.15米,四角攢尖穹窿頂。墓頂繪有二十八宿、北斗、銀河系、月亮等天象圖。墓室東、西、南三面有耳室及小龕,墓室四壁及耳室、小龕和甬道壁上,繪有侍女、珠寶器皿、絲絹、團花雙鳳、對舞鴛鴦圖等,線條流暢,色彩鮮艷。墓內(nèi)隨葬品僅有石硯和墓志銘一方。墓志銘共有2510個字,較詳細地記述了墓主人馮暉的生平事跡。馮暉(893-952),出身行伍,善戰(zhàn)多謀,曾先后在五代時期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朝中任部將、刺史、節(jié)度使等職,死前任后周中書令和陳留王,死后追封為衛(wèi)王。
旬邑縣
- 泰塔
- 在旬邑縣城內(nèi)北街。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通高56米。塔內(nèi)中空,有木梯可盤旋登臨塔頂。各層塔檐與轉(zhuǎn)角部位的中線處,施青石柱一根。每層塔門兩側(cè)砌成直欞形窗并刻有球形菱花格子和曲尺欄桿,外觀極為精巧雅致。塔為北宋時期建筑。
長武縣
- 昭仁寺*
- 在長武縣城內(nèi)東街路北。唐貞觀年間(627-649)唐太宗為紀念與薛仁杲作戰(zhàn)陣亡的將士而建。原建筑僅存大雄寶殿一座,梁架結(jié)構(gòu),頗為特殊,木構(gòu)件細部,極為古樸。三間殿內(nèi),不見立柱,全由四根角梁挑起的大梁架疊起拱,是我國古建筑中罕見的一例。寺內(nèi)有唐碑名“豳州昭仁寺碑”,為朱子奢撰文,書者未見姓名,傳為虞世南手筆,書法秀麗而剛勁,整碑文字,基本完好。
乾縣
- 乾陵*
-
在乾縣城北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海拔1047.9米。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為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乾陵依山修鑿,陵園原有兩重垣墻。南門地面石刻基本完整,計有六棱柱華表一對,翼馬和鴕鳥各一對,石馬五對,戴冠著袍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十對,兩座高達6.3米的《述圣記》和《無字碑》幢,并有當時曾參加高宗葬禮的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和外國使者的石刻像61尊。內(nèi)城四門各有大型石獅一對。石刻體型龐大,造型逼真。高宗于文明元年(684年)葬于乾陵;武則天于神龍二年(706年)葬入乾陵內(nèi)。陵東南陪葬有17座王公大臣的墓冢。
乾陵述圣記碑,與無字碑相對稱,通高691厘米,碑體方形,邊長各186厘米。碑文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李顯書。
乾陵鴕鳥,高180厘米、寬140厘米。
- 永泰公主墓
-
在乾縣北原,距西安76.5公里。永泰公主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孫女,唐中宗的第七女,名仙蕙,嫁于武延基(武則天侄武承嗣之子),死于大足元年(701年),時年17歲。神龍二年(706年)與駙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陵北原,陪葬乾陵。地面存有唐代的封土堆和圍墻,圍墻南面排列有石獅一對,石人兩對,華表一對。1960-1962年發(fā)掘,該墓系斜坡土洞磚室墓,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等構(gòu)成,全長87.5米。出土《宮女圖》等壁畫、陶俑(三彩)、石線刻畫、石槨、陶瓷器以及各種金屬隨葬品1000余件。
彩繪騎馬帶犬俑—(唐)高30.5厘米、32.5厘米;1960年永泰公主墓出土。
三彩仰頭、低頭馬—(唐)高20至28.5厘米、長24至27厘米;1960年永泰公主墓出土。
壁畫—女侍
前室壁畫—宮女圖
- 章懷太子墓
-
在乾縣城北3公里處。章懷太子名李賢,是唐高宗與武則天次子。曾注釋《后漢書》,先后封潞王、雍王,上元二年(675年)立為太子。調(diào)露二年(680年)被武則天廢為庶人,貶巴州(今四川巴中縣),文明元年(684年),逼令自殺,年31歲。神龍二年(706年)遷陜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追封為章懷太子。妻房氏與之合葬。
- 墓為覆斗形冢。1987-1972年發(fā)掘。墓由墓道、過洞、四個天井、六個便房、甬道、前室和后室組成,全長71米,寬3.3米,深7米,雖曾被盜,但墓內(nèi)壁畫保存基本完好。計有出行圖、馬球圖、演奏圖、侍女圖、觀鳥捕蟬圖、迎賓圖等50多幅,總計400余平方米,反映了李賢生前生活片斷和當時中外友好活動的實況,人物生動,為前所未見。墓內(nèi)出土陶俑、三彩器用600余件。
壁畫—打馬球
壁畫—捧盆景侍女,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有關(guān)盆景的圖像資料。
墓道壁畫—客使圖,李賢(章懷太子)墓。
- 墓為覆斗形冢。1987-1972年發(fā)掘。墓由墓道、過洞、四個天井、六個便房、甬道、前室和后室組成,全長71米,寬3.3米,深7米,雖曾被盜,但墓內(nèi)壁畫保存基本完好。計有出行圖、馬球圖、演奏圖、侍女圖、觀鳥捕蟬圖、迎賓圖等50多幅,總計400余平方米,反映了李賢生前生活片斷和當時中外友好活動的實況,人物生動,為前所未見。墓內(nèi)出土陶俑、三彩器用600余件。
- 懿德太子墓
-
在乾縣縣城北原,距縣城西北3公里韓家堡。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孫子,唐中宗長子,死于大足元年(701年),卒年19歲。神龍二年(706年)由洛陽遷來陪葬乾陵。地面存有封土堆和圍墻,圍墻南有石獅一對,石人二對(一件只殘留底座),石華表一對(已殘,倒塌后埋入地下)。1971-1972年發(fā)掘。墓由墓道、過洞、天井、小龕、甬道、墓室所構(gòu)成,全長100.8米。出土壁畫有《建筑圖》、《儀仗圖》、《架鷂戲犬圖》、《團扇宮女圖》和《內(nèi)侍圖》等,陶俑(三彩)、石刻、陶瓷器以及各種金屬隨葬品1000余件。
貼金鎧甲騎馬俑,高34厘米、長35厘米;懿德太子墓出土。
壁畫—儀仗
墓道壁畫—儀仗圖,李重潤(懿德太子)墓。
墓道壁畫闕樓圖—李重潤墓
武功縣
- 蘇武墓
- 在武功縣舊縣城北1.5公里武功鄉(xiāng)龍門村。為一圓錐形夯土堆,高約4米,南北約30米,東西20米。封土前有清康熙、乾隆和道光時的“漢典屬國”、“重修蘇武墓門”碑等數(shù)通。蘇武(?-前60)字子卿,西漢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漢天漢元年(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留,武杖漢節(jié)于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達十九年之久。始元六年(前81年),因匈奴與漢和好,始得回漢,官典屬國。
- 報本寺塔
- 在武功縣舊縣城西北隅。俗稱武功塔。青磚砌筑,七級八面樓閣式,高38.94米。塔身向東北傾斜3°36',塔頂偏離垂直中心線2.41米。塔內(nèi)中空,原有木梯可登,現(xiàn)已毀圮。塔身秀麗挺拔,為北宋時期的建筑。1987年加固塔基時,發(fā)現(xiàn)地宮,出土了金棺、銀槨、五色舍利子、白瓷細頸凈水瓶、銅鏡、天然水晶石和北宋銅錢等文物。
- 教稼臺
- 在武功縣東門外。為一磚砌的長方形平臺。傳說是周民族的祖先后稷教稼的地方。帝舜封他于有邰國(現(xiàn)武功境內(nèi)一帶)。后人為紀念其功績而建立此臺?,F(xiàn)教稼臺成為人們懷念遠古祖先為發(fā)展農(nóng)耕辛勤勞動的象征。
淳化縣
- 甘泉宮
- 在淳化縣北涼武帝村。又稱云陽宮。原是秦代的林光宮,為秦二世時建造,在池陽(今涇陽)縣西北甘泉山上。漢武帝于建元元年(前140年)擴大了建筑范圍,在秦林光宮的基礎(chǔ)上,以甘泉山為名,建成甘泉宮。周圍45公里。今宮殿臺基猶存,形似覆斗。甘泉宮為西漢皇室避暑勝地,遺址內(nèi)常出土有板瓦筒瓦、子母磚、陶水道等文物。
- 鉤弋夫人墓
- 在淳化縣鐵王鄉(xiāng)大□塔村西北、甘泉宮南。墓形似覆斗,夯筑。東西長166米,南北寬154米,高約20米。墓四周有闕門,除西邊破壞外,余三面保存基本完好。鉤弋夫人趙婕妤,河間(今屬河北)人,漢昭帝之母。曾隨漢武帝從幸甘泉宮,后被武帝所殺,葬之云陽(今淳化)。昭帝即位,追尊為皇太后,改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