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名勝古跡
成都市
- 大慈寺
- 在成都市東風路。創(chuàng)建于唐,玄宗賜額“敕建大圣慈寺”,歷經(jīng)興廢,多次毀于兵火?,F(xiàn)存諸殿為清順治至同治年間陸續(xù)重建。唐、宋之際,寺以壁畫著稱,蘇軾譽為“精妙冠世”。寺宇宏麗,院庭深廣,為成都著名古寺?,F(xiàn)為成都市博物館。
- 清真寺
- 在成都市鼓樓南街。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清雍正、乾隆時曾予大修,該寺坐西朝東,原建筑規(guī)模甚大,1941年邦克樓及木牌坊等被日機炸毀?,F(xiàn)存主要建筑為禮拜殿,長方形,面闊3間,寬16.86米,進深7間,深31.55米。屋頂為長方形,前后兩端作三重檐歇山式。房頂蓋琉璃瓦。
- 辛亥保路紀念碑*
- 在成都市祠堂街人民公園內(nèi)。1911年5-6月,四川、廣東、湖南、湖北等省人民為反對清政府將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權出賣給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團以抵押借款,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開展保路運動的斗爭。同年9月四川保路同志會去督署請愿,四川總督趙爾豐下令對請愿群眾開槍鎮(zhèn)壓,當場打死數(shù)十人,激起全川人民武裝反抗,并導致武昌起義的爆發(fā)。1913年,張瀾、顏楷等提議建碑紀念殉難烈士。碑通高31.86米,方形磚石結構,碑座四方有機車、路軌等浮雕圖案,碑身鑲漢白玉。
- 文殊院
- 在成都市文殊院街。占地82畝,殿堂房舍190余間。始建于南朝。明代毀于兵燹。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建,改名文殊院。殿宇系木石結構,采用四川峽石為柱,樸實壯觀。諸佛殿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精巧。寺內(nèi)現(xiàn)存大小銅佛像100余尊,為清代名匠所鑄。還藏有北宋絲繡金剛經(jīng)、南宋木板印的《續(xù)高僧傳》、元代泥銀寫本金剛經(jīng)及貝葉經(jīng)等珍貴文物。說法堂內(nèi)宋代鑄造護戒神鐵像10尊,風貌古特,具有北齊風格。
- 王光祈墓碑
- 在成都市四川音樂學院內(nèi)。王光祈,四川溫江縣人,1892年生,1918年與李大釗等共同創(chuàng)建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去德國留學,后逐漸從事音樂學研究。1927年入柏林大學,攻音樂學。1932年起任波恩大學講師,論著頗多,1936年病逝于德國。死后不久,骨灰運回四川。1983年將墓碑遷至今址。亭的入口門額上懸匾,由音樂家呂驥題寫“王光祈墓亭”。兩側(cè)柱上楹聯(lián)是“革命先驅(qū)少年中國,蜚聲寰宇音樂名家”。
- 望江樓公園
-
在成都市東2公里,瀕錦江南岸。因有唐代女詩人薛濤遺址而聞名。相傳薛濤曾在此建吟詩樓,早已圮廢。今尚存古井一口,舊名玉女津,舊傳薛濤汲井水制作詩箋。舊時園內(nèi)題詠甚多。建國后幾經(jīng)修繕擴建,現(xiàn)面積約180余畝,主要建筑有崇麗閣(即望江樓)、濯錦樓、吟詩樓等,多系晚清以來重修。崇麗閣最為壯麗,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共4層,高30米。上兩層為八角,下二層為四角,閣頂為鎏金寶頂。園中翠竹萬竿。
望江樓
- 崇麗閣
- 在望江公園內(nèi)。俗稱望江樓,清光緒十五年(1189年),四川總督劉秉璋,約集蜀中士紳籌集資金在原回瀾塔舊址上修建。取左思《蜀都賦》中“既麗且崇,實號成都”之意,故名。閣高30米,四重檐,八角攢尖頂。一、二層為四角。三、四層為八角,有旋梯可達閣頂。閣頂為鎏金寶頂,麗日之下,金光閃閃。
- 薛濤井
-
在望江公園內(nèi)。原名玉津。薛濤(?-約834),唐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幼時隨父入蜀,后為樂妓,能詩,時稱女校書。舊傳曾汲此井之水創(chuàng)制深紅小箋寫詩,人稱“薛濤箋”。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薛濤詩》行世。明代蜀王府在此仿制薛濤箋作為貢紙,后稱此井為“薛濤井”。清康熙六年(1667年),成都知府冀應熊手書“薛濤井”三字,勒石立于井前。乾隆六十年(1795年),成都學使周厚轅書寫唐詩人王建《贈薛濤詩》,并撰寫薛濤井詩,勒石立于井旁。
薛濤井
- 朱友塤墓
- 在成都市東郊12公里正覺山麓。1979年清理發(fā)掘,墓室通長28米、寬8.96米、高6.59米。墓由磚券拱砌成,大門、前庭、二門、正庭、正殿、中庭和后殿等都是仿木結構琉璃瓦、石刻建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第十一子朱椿于蜀,友塤為第三代蜀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冊封為羅江王。宣德九年因患風疾而死,賜謚僖。
- 李劼人故居
- 在成都市東郊上沙河堡。因其屋傍“菱角”堰塘而建,李劼人題名為“菱窠”。李劼人(1891-1962),四川華陽(今成都)人,作家、文學翻譯家。故居始建于1939年,主屋原為一樓一底的懸山式草頂土木建筑,1960年改為瓦頂,木柱改成磚柱,并將二層升高。1983年經(jīng)全面維修。占地約3畝,主屋及附屬建筑面積共約2000平方米。庭院中有溪水、曲徑及屋主生前手植果樹花木多株。
- 武侯祠*
-
在成都市南郊。面積3.7萬平方米。西晉末年十六國成(漢)李雄為紀念三國蜀丞相武鄉(xiāng)侯諸葛亮而建。原在成都少城內(nèi),后遷至南郊,與蜀先主劉備昭烈廟相鄰?,F(xiàn)存殿宇系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川巡撫張德地在舊址上重建。杜甫《蜀相》詩云:“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祠內(nèi)古柏蔥郁,環(huán)境幽雅,青瓦紅墻,殿宇宏偉。文物有著名唐碑,通稱“三絕碑”。
- 東西偏殿,有關羽、張飛等塑像。東西兩廊,分別為文武廊房,塑蜀漢文官、武將28人,形態(tài)生動,塑像前均有小石碑,鐫刻本人傳略。諸葛亮殿正中為武侯貼金塑像,兩側(cè)為其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塑像。殿內(nèi)外匾對甚多,最著者為清趙藩一聯(lián)“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敝T葛亮像前,有銅鼓三面,稱諸葛鼓,鑄于公元6世紀以前。
- 三絕碑
- 在武侯祠大門內(nèi)右側(cè)。即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高3.67米、寬0.95米、厚0.25米。碑文楷書,24行,全文1094字。唐元和四年(809年)建,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名匠魯建刻字,因文章、書法、鐫刻都極精湛,世稱三絕碑。按三絕之稱有二說:其一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四川巡按華榮于碑上題跋,是贊美諸葛亮功績和裴文柳書并稱“三絕”。其二是道光九年(1829年)華陽舉人潘時彤纂修《昭烈忠侯陵廟志》,謂文章、書法、刻技均精美。
- 劉備墓
-
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nèi)之正殿西側(cè)。史稱惠陵。史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死永安宮(在今四川奉節(jié)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后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后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于此。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占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
- 柵欄門寬12米,進深7米,三開間,正中懸掛“漢昭烈陵”匾額。神道兩旁翠柏綠樹參差錯落。寢殿面闊11米,進深8米,建于高0.4米之臺基上。殿內(nèi)正中置明代鑄造的三足大鐵鼎一個。寢殿之后,矗立著清康熙七年(1668年)建闕坊建筑。闕坊正中鑲嵌墓碑一通。碑身正中陰刻楷體“漢昭烈皇帝之陵”七大字,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闕坊后面是千年古冢劉備墓。
- 劉湘墓園
- 在成都市南郊,東與武侯祠相連。劉湘(1888-1938),四川大邑人。曾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綏靖公署主任等職。墓園1938年動工,1942年竣工。占地面積8.6萬平方米。大門系石結構牌坊式建筑,面闊18米,四柱三開間,通高10米,雕飾精美,雄偉壯觀。三洞門與大門相距400米,面闊18米,進深5米,通高10米。四方亭位于三洞門之后,原亭內(nèi)有峽石刻成的劉湘墓碑,今已不存。薦馨殿為墓園中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面闊五開間,寬30米,進深19米,通高20.9米。殿內(nèi)寬敞宏大,雄偉壯觀。殿前有小廣場,兩側(cè)有廂房。平臺即劉湘墓在薦馨殿后,高1.5米,寬45米,深18米,正中有黃土一坯,臺前立墓碑一通,高3米。平臺前端東側(cè)有小門,由此進入墓道,通往墓室。
- 萬里橋
- 在成都市城南錦江上。是古時乘舟東航起程處。三國時蜀費褘使吳,諸葛亮餞行于此。褘嘆曰:“萬里之行,始于此橋。”橋由是得名。杜甫《狂夫》詩有“萬里橋西一草堂”。唐張籍《成都曲》有對當年附近市容的描繪:“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漢、唐舊橋已不復存,今橋為清康熙五十年(1771年)重建,乾隆、光緒年間兩次修葺。為7孔石砌拱橋,長85米,寬15米,系市區(qū)南行主道。
- 青羊?qū)m
-
在成都市區(qū)西隅。青羊?qū)m古名青羊觀,為老子遺跡,相傳老子曾牽青羊過此。唐乾封元年(666年)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故易名青羊?qū)m。現(xiàn)存殿宇建于清代。主要建筑有靈祖樓、八封亭、無極殿(即三清殿)、斗姥殿等。三清殿面積912平方米,建筑高敞宏偉,用石圓柱28根,木圓柱8根建造。殿內(nèi)香案前有銅羊一對,其中單角銅羊,據(jù)坐上銘文為清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大學士張鵬翮自京移于成都青羊?qū)m,以補老子遺跡。此銅羊長90厘米,高54厘米,造型奇特,為十二屬相化身: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胡、猴頸、雞眼、狗腹、豬臀、似羊非羊,形象古怪。
青陽宮八卦亭
- 杜甫草堂*
-
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杜甫成都故宅舊址。原宅中唐后已不復存。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知府呂大防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歷代曾改建修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及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兩次修建。園林總面積約300畝,梅園楠林,翠竹千竿。每當農(nóng)歷正月初七,俗謂人日,游人前來賞梅憑吊者絡繹不絕?!鞍彩分畞y”后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成都,瀕浣花溪筑茅屋而居,歷時近4年,作詩240多首。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
杜甫草堂
- 浣花夫人祠
- 在杜甫草堂博物館盆景館側(cè)。浣花夫人,姓任,蜀郡成都(一說巫山)人。唐代著名女將,西川節(jié)度使崔盱小妾。唐大歷三年(768年),崔盱入朝奏事,瀘州刺史楊子琳趁機攻打成都,浣花夫人募兵拒戰(zhàn),擊敗楊子琳保全成都。朝廷封崔盱為冀國公,賜名崔寧,同時封任氏為冀國夫人。五代時在浣花溪旁建“圣夫人祠”。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建浣花夫人祠,并塑其像,爾后多有損毀。1983年修葺祠宇。
- 王建墓*
-
在成都市西郊三洞橋側(cè)。史稱永陵。系五代前蜀主王建(847-918)陵墓。建于前蜀光天元年(918年)。封土呈圓丘形,高15米,直徑80余米。墓室由14道石券構成,全長23.4米,高6.4米,寬6.1米。分前中后三室。棺床位于中室,兩側(cè)列置透雕十二半身力士像,作扶棺狀。棺床東西南三面刻伎樂24人。后室為御床,上置王建石刻座像。1942年發(fā)掘,墓內(nèi)出土的玉大帶、哀冊、謚冊、謚寶、各種銀器及鐵豬、鐵牛等,是研究唐和五代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建國后多次修葺,建成王建墓博物館對外開放。
蜀宮樂伎圖 (依王建墓棺材浮雕繪制)
王建坐方凳石像
- 昭覺寺
- 在成都市北郊5公里。素有川西“第一叢林”之稱。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名建元寺,宣宗時賜名“昭覺”。宋崇寧年間(1102-1106)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禪師)說法于寺,復名昭覺。南宋紹興初年,敕改昭覺為禪林。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毀于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殿宇規(guī)模宏大,林木蔥蘢,為成都著名古剎之一。
- 明王族墓
-
在成都市北郊5.5公里鳳凰山南麓。墓后及兩側(cè),崗阜拱衛(wèi)如屏障。1970年發(fā)掘,墓室全長34.7米,寬7.66米,高6.2米,用磚石砌成。墓室大門象征王城正門,二門代表王府宮殿正門。二門之內(nèi)正殿之前為廣闊的正庭,左右兩廂代表正殿兩廡的右右偏殿。正殿為重檐廡殿式建筑,甚為華麗。正殿之后為中庭,中建圜殿,兩廡亦有左右偏殿。后殿表示寢殿,中室置棺槨。這種模擬地面建筑的華麗墓室,說明了明初親王陵墓制度。墓中之石雕香爐、須彌座、歡門和家具上的裝飾雕刻,都是明初石刻精品。以象輅為中心的500多個儀仗俑群,其形制、服色以及所執(zhí)的儀仗,都與親王儀仗制度、明初衣冠制度相合。據(jù)考為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獻王朱椿長子。
墓室
陶象輅,通高70厘米。
陶武士俑,高51厘米。 - 孟知祥墓
- 在成都市北郊約7公里磨盤山麓。史稱和陵。是五代十國后蜀主孟知祥(874-934)陵墓。1971年發(fā)掘。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寶城兩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長12.5米,由青磚砌作步梯。墓門為牌樓式石構建筑,刻青龍白虎等浮雕;內(nèi)側(cè)兩壁,畫男女宮人彩繪像。墓室為圓錐形穹窿頂,中為主室,兩旁有耳室各一,結構相同,與主室相通。主室高8.16米、直徑6.5米。耳室高6米、直徑3.4米。主室中置須彌座青石棺臺,臺長5.1米、寬2.7米、高2.1米,前后各有圓雕裸體卷發(fā)力士5人。發(fā)掘時墓已被盜,僅出土器物殘片及殘玉哀冊、謚冊、玉飾片。
- 燃燈寺
- 在成都市龍泉驛區(qū)北11公里洛帶鎮(zhèn)東三峨山上。始建于唐初。咸通元年(860年),真宗下詔,賜名瑞應祥院。清代該寺規(guī)模宏大,殿宇數(shù)重,占地57畝。因寺內(nèi)供有一尊鐵鑄的燃燈像,故名。建國后,改為干部學校,僅存大雄殿、川主殿、娘娘殿和部分廂房。大雄殿重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殿宇宏大,雕刻精美。川主殿重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為重檐歇山式,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宏偉壯觀。娘娘殿較小,但殿中十多通宋、明、清碑碣十分珍貴。1987年,干校擴建,將該寺原貌搬遷落帶鎮(zhèn)公園北側(cè)。寺院占地4.4畝,建筑面積900多平方米。
- 石經(jīng)寺
- 在成都市東龍泉驛區(qū)茶店鄉(xiāng)石經(jīng)村。始建于唐(一說始建于漢),后幾經(jīng)興廢,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重建。景泰五年(1454年),楚山禪師從桐城返蜀住此。在蜀定王的支持下,大興土木,修建規(guī)模宏大的大雄寶殿,改名天成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簡州知州宋恩仁送石刻《金剛經(jīng)》一部,故改名石經(jīng)寺。后又經(jīng)乾隆、嘉慶兩次大規(guī)模擴建奠定了現(xiàn)在基礎。寺廟及四周林木,占地220余畝,建筑面積6684平方米。大雄殿為重檐歇山式,飛檐翹角,雕梁畫棟,裝飾華麗,雄偉壯觀。四周松柏茂盛,綠蔭如蓋。
- 北周文王碑
- 在成都市龍泉驛區(qū)山泉鄉(xiāng)大佛巖。碑通高224厘米,寬125厘米。碑首刻朱雀及浮雕小佛像4個。內(nèi)容系追敘文王宇文泰的戰(zhàn)功,書法剛健挺拔。宇文泰(507-556),鮮卑族人,為大丞相,專制西魏朝政。死后,其子覺代魏,國號周,追尊宇文泰為文王。
都江堰市
- 都江堰#*
- 在都江堰市區(qū)西岷江上,距成都59公里。是我國古代創(chuàng)建的一項巨大水利工程,名聞中外。戰(zhàn)國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率眾興建。岷江洶涌,經(jīng)都江堰化險為夷,出寶瓶口流入內(nèi)江,造福農(nóng)桑,使川西平原千百年來成為天府。此堰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部分組成。魚嘴為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魚口。由此把岷江水分導流入內(nèi)外二江,外江為岷江正流,內(nèi)江經(jīng)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nóng)田。飛沙堰在寶瓶口之右側(cè),分水堤的中段,用于泄洪,調(diào)節(jié)由魚嘴流來的水流量,避免過多涌入內(nèi)江。寶瓶口是人工鑿開玉壘山,成離堆,引岷江入內(nèi)江的總?cè)胨?。全堰灌區(qū),今已擴大至近30個縣(市)800余萬畝。其附屬古跡有二王廟、伏龍觀(離堆)、安瀾橋等著名游覽勝地。
- 二王廟
- 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玉壘山麓。是紀念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廟。創(chuàng)建于南北朝,初名崇德祠,宋以后歷朝敕封李冰父子為王,遂易今名。二王廟歷代屢有興廢,現(xiàn)存廟宇為清代重建。廟內(nèi)石壁嵌李冰及其后歷代治水經(jīng)驗格言石刻碑文:“深淘灘,低作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等,通稱治水三字經(jīng),六字訣。后殿右側(cè)有畫家徐悲鴻、張大千、關山月等于民國時繪制的天馬、玉女、黃梁夢等碑刻。建筑依山取勢,高低錯落,朱檐飛閣,雄踞江邊,氣勢巍峨。四周古木參天,林蔭蔽日。
- 伏龍觀
- 在都江堰寶瓶口側(cè)離堆上。始建于晉,名范賢館。傳說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龍,鎖于離堆下伏龍?zhí)吨小1彼纬醺拿堄^?,F(xiàn)有殿宇三重,系清代重修。樓閣亭臺布局緊湊,自前至后逐級升高,后殿最高處為觀瀾亭,二層八角,登臨亭上可遠眺索橋、魚嘴及西嶺雪峰。大殿內(nèi)的李冰石刻圓雕像,造于東漢建寧元年(168年),像高2.9米、重4.5噸,渾厚樸實,形態(tài)雍容,胸前有題記及造像年月,系1974年歲修時在江心發(fā)現(xiàn),是有關都江堰的一件珍貴文物。
- 安瀾橋
- 在都江堰市城郊二王廟前岷江上。俗稱索橋。為我國西南山區(qū)常見的傳統(tǒng)懸橋型式。早時以竹為纜,木樁為墩,承托竹索,上鋪木板行人,旁設攔索。全長500余米。橋始建于宋之前。宋代梁楚重建。明末毀于戰(zhàn)火,清嘉慶九年(1804年)縣人登仕郎何先德夫婦倡議并募資重建,后人又稱夫妻橋。1974年修外江水閘時,將橋下移約百米,原橋墩木樁已改用混凝土樁,竹索亦為鋼纜所代替。
- 青城山#
-
在都江堰市區(qū)西南約15公里。古稱丈人山,一名赤城山。據(jù)傳黃帝封青城山為五岳丈人。因歷史悠久,林茂山幽,歷來為蜀中名山。杜甫《丈人山》詩有“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詠贊?!扒喑翘煜掠摹鼻О倌陙沓蔀閷λ馁澴u。東漢末年,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來青城山設壇布道,留下不少傳說古跡,被后人尊為天師。晉唐以后山上宮觀林立,極盛時多達100余座。道教稱為“第五洞天”。青城海拔1600米,山麓至峰頂游程約5公里,石徑回旋,林木蔽天。主要宮觀有建福宮、天師洞、上清宮等幾處。
- 上清宮
- 在青城山巔,處高臺山之陽。開創(chuàng)于晉,后廢,五代王衍重建,明末毀于火?,F(xiàn)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4)。大殿祀李老君像。院內(nèi)古跡有麻姑池、鴛鴦井、老子《道德經(jīng)》石刻等。麻姑池一名天池,傳為麻姑浴丹處。宮東不遠處有跑馬坪、旗桿石、碓窩坪,傳為明末張獻忠遺物。宮后拾級數(shù)百米,即達峰頂,海拔約1600米,有呼應亭,可觀日出、云海及圣燈等三大自然景觀。
- 建福宮
- 在青城山麓、丈人峰下。傳為五岳丈人寧封子修道處。宮內(nèi)多歷代名人壁畫,今已無存?,F(xiàn)共兩院三殿,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修。宮右有明慶符王妃梳妝臺等古跡。宮前有小溪,清澈見底,終年不涸。四周林木蒼翠,濃蔭蔽日。
- 常道觀
- 在青城山腰。又稱天師洞。因東漢天師張道陵曾于此傳道,故名。洞在山腰混元頂下峭壁間,祀天師塑像,沿壁有廊可通。觀重建于隋大業(yè)年間(605-617),唐改稱常道觀,今沿用?,F(xiàn)存殿宇重建于清末,主殿為三皇殿。重檐回廊,雄踞高臺,氣勢宏偉。殿內(nèi)供伏羲、神農(nóng)、軒轅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像高90厘米,為唐開元十一年(723年)刻石。觀內(nèi)歷代石木碑刻甚多,著名的有唐玄宗詔書碑、飛龍鼎、明代木刻花瓶等。觀前右方有古銀杏一株,高數(shù)十米,枝葉扶疏,傳為張道陵所植。觀東不遠處有三島石,危巖三島,傳為天師降魔時所劈,今石上有“降魔”二字。島旁泉水環(huán)流,濃蔭蔽日。
- 靈巖寺
- 在都江堰市區(qū)北5公里幸福鄉(xiāng)靈巖山七星巖下。稱“靈巖圣燈”,舊為“灌縣十景”之一。這里層巒疊嶂,崢嶸秀峭,泉水淙淙,松竹密茂。寺始建于隋。唐高僧道順住持于此。唐開元年間(713-741),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重建,并建千佛塔。清同治年間(1862-1874)在寺后發(fā)現(xiàn)兩個藏經(jīng)洞,藏有唐代石刻《大般若經(jīng)》、《佛說灌頂經(jīng)》、《波羅蜜多心經(jīng)》等20余種,經(jīng)版近千塊,出土時部分已破碎?,F(xiàn)存羅漢殿、天王殿、接引殿等均系清代建筑,面積達2145平方米。
- 千佛塔
- 在都江堰市北5公里靈巖山靈巖寺左側(cè)。此塔系唐開元年間(713-741),印度僧人阿世多尊者重建靈巖寺時修建。為石雕實心塔,通高3米,底徑約7.5米,下設須彌式塔基,上置覆缽形塔身,共13層,下大上小,各層雕滿結跏趺坐佛像,故稱千佛塔。像高數(shù)厘米,精雕細刻,衣紋清晰,神態(tài)慈祥,總共約800余尊。塔頂飾蓮花瓣兩層,上置蓮座,置鐵鑄釋迦牟尼佛座像一尊。此像與石雕像風格不同,疑為后配。千佛塔在宋代很有名,詩人范成大有“五橋今日新知路,千佛當年舊綴多”之句。造型奇特,雕琢精細,為蜀中鮮見。
- 普照寺
- 在都江堰市西南約20公里大觀鄉(xiāng)境內(nèi)青峰山上。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歷經(jīng)道光、同治、光緒多次擴建、修葺,現(xiàn)存殿宇六重,有殿、堂、房、室360余間,多系木石結構,為川西著名禪林之一。廟園占地400余畝,隱于群山環(huán)抱的綠蔭中。
彭州市
- 龍興寺
- 在彭州市北牛市壩街。建于唐代。唐開元年間(713-741),又進行擴建,詔號龍興寺。后幾經(jīng)擴建和維修。建國后殿宇改作學校。今僅存清代所建藏經(jīng)樓一幢,為重檐歇山式石木結構建筑,面闊7間寬29.2米,進深4間深19米。樓下為說法堂,內(nèi)有玉佛一尊。樓上藏經(jīng)樓正中泥塑千手觀音像,背面塑濟公和尚,兩旁塑十八羅漢。寺側(cè)有龍興寺塔,寺前有金剛寶座塔一座。
- 金剛寶座塔
- 在龍興寺前。此塔是1949年能海法師仿印度加爾各答佛陀伽耶金剛寶座塔建造。由塔座及五塔組成,每塔又分塔座、塔身和塔剎。五塔均建在正方形塔基上,正中為主塔,高25米,四隅小塔作護塔,高10米。五塔均安置有銅質(zhì)塔剎,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塔身遍開小龕,每龕一佛,供奉銅佛840余尊。塔基四周雕刻有各種花卉圖案,還刻有藏漢兩種文字。據(jù)佛經(jīng)上說,金剛界有五部,每部有一部主,金剛寶座塔就是供奉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塔。
- 正覺寺塔
- 在彭州市紅巖鄉(xiāng)紅塔村。為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至四年建。磚砌,南向,正方形,13級,高27.54米,底寬8.2米。塔基為磚砌須彌座,邊長10.4米。內(nèi)置磚梯4層旋轉(zhuǎn)而上,每層作穹窿頂。
- 九峰山
- 在彭州市大寶鎮(zhèn)九峰村境內(nèi)。游覽區(qū)海拔大部在1200-3000米之間,少數(shù)峰頂可達4000米。從山麓的海匯堂至山頂?shù)睦滓羲录s8公里,山勢盤旋,林海蓊郁,云煙繚繞。祖師殿一帶是杜鵑花區(qū),每春末夏初,花開漫野,異彩紛呈。羅漢洞以上為奇石景區(qū),各種怪石突兀崢嶸,數(shù)米至十數(shù)米不等。山頂?shù)睦滓羲?,傳系明代晚期一個名叫無暇的和尚所興建,登臨至此,大有一覽眾山小之勢,是觀日出、云海和“佛光”的佳地。九峰風光,古代素已知名,唐代著名詩人高適,唐乾元二年(759年)前后為彭州刺史,曾有詩詠贊。
- 銀廠溝
- 在彭州市西北大寶鎮(zhèn)九峰山麓,距成都約90公里。溝的東北面為馬鬃嶺,西南面為九峰山,兩岸峰巒聳峙,綠蔭蔽天,峭壁千仞,形若一道高墻深巷。一水中流,奔騰傾瀉,曲折逶迤。峽谷從大龍?zhí)吨笼埧诰d延約10余公里,這里高山瀑布疊落如練,池池碧潭恰似珠聯(lián),棧道懸空有如長虹。瀑布不僅數(shù)量多,且落差大。著名的百丈瀑布為三級梯瀑,落差達150米。溝內(nèi)主要景點有大龍?zhí)?、百丈瀑布、?lián)珠潭、長河棧道、龍口等。
邛崍市
- 鼓樓
- 在邛崍市政府門前。始建于宋代?,F(xiàn)存鼓樓為清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是一座四方形雙重檐九脊頂歇山式建筑。通高12米,下層邊長12米、高6.7米。由16根直徑0.5米的巨大楠木作檐柱和金柱,每角4根,排成井字形。樓上懸掛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四月鑄造的鐵鐘一口。鐘高1.5米,口徑1.2米,重2000公斤。
- 文君井
- 在邛崍市內(nèi)里仁街。相傳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開設“臨邛酒肆”時的遺物。西漢司馬相如與邛崍富商卓王孫之女文君相愛,文君夜奔相如,結為夫婦。婚后設酒店于臨邛(今邛崍)市上,“文君當壚,相如滌器”,后世傳為佳話。據(jù)傳,此井即相如、文君當年汲水之處,后人遂題名“文君井”。唐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作《琴臺》,詩有“酒肆人間世,琴臺日暮云”名。文君井為不規(guī)則的矮罐形土窖井,周置石欄,井口和井面均為石質(zhì)?,F(xiàn)有庭園10余畝,園內(nèi)有當壚亭、水香榭、聽雨亭、梳妝臺等建筑,均為清末至民國初所建。
- 古甕亭
- 在邛崍市公園內(nèi)。該亭始建于唐,原是唐代駐邛州節(jié)鎮(zhèn)餞別宴會的水榭?,F(xiàn)存甕亭,重建于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知州戚延裔重修浚池,種蓮池中,周植桃柳。乾隆、嘉慶、光緒間又進行修葺。1936年,荷池辟為公園,修繕古甕亭。亭通高8.5米,每邊長3.2米,亭心直徑4.6米,上蓋灰色筒瓦。為八角攢尖式建筑。
- 十方堂窯址*
- 在邛崍市郊西南南河鄉(xiāng)十方堂。據(jù)1984年進行的調(diào)查和發(fā)掘,窯址范圍東西長530米,南北寬210米,總面積11.13萬平方米?,F(xiàn)存13個窯包分布在南河岸邊的條形地帶上。窯包的大小各異,高低不等,最大者直徑為60米,最小者為25米;最高者11米,最低者6米。發(fā)掘了第3、5號窯包,清理龍窯數(shù)座,作坊遺址4間,出土數(shù)千件器物標本,種類繁多,器形復雜。該窯址的時代過去說法不一,從這次發(fā)掘的材料來看,約為五代到北宋年間。
- 鶴林寺
- 在邛崍市區(qū)西4公里白鶴山上。寺始建于隋,唐、宋時極盛。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繕和擴建,并更名為鶴林禪院。明、清又幾經(jīng)修建,現(xiàn)存大雄寶殿系明天順六年(1462年)寺僧重建。其建筑為單檐歇山式頂,面闊3間,長13米,其中當心間寬7米,兩次間各寬3米。進深10米,高8米。建國后,現(xiàn)存寺廟又修葺一新,是該市佛教活動場所。
- 花置寺造像
- 在邛崍市西河鄉(xiāng)花置山花置寺廟基前。寺已廢,現(xiàn)造像坐落在竹溪湖水庫中央。始造于唐貞元十四年(798年)。共7龕,全長38米。最大為立佛像,高4.2米。另兩龕為千佛龕,是兩組龐大的浮雕小佛。右龕小佛21排,每排45尊,計小佛945尊;左龕20排,每排40尊,小佛800尊,兩龕共有小佛1745尊。
- 石塔
- 在邛崍市西高何鄉(xiāng)石塔寺,距城約45公里。石塔寺宋代名大悲院,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重修,今已荒廢。石塔原名“釋迦如來真身寶塔”,全用紅砂巖砌成,正方形,十三層密檐式,通高17米,須彌基地分上下兩層,均束腰。繁簡相宜,線條流暢,是雕刻佳品。座上為回廊,四面用12根八方形石柱,托起微翹的四角攢尖房蓋,如亭翼然,形制甚奇。
- 石筍山石刻造像
- 在邛崍市大同鄉(xiāng)石筍山。造像分布在高約30-50余米,長約130余米的懸?guī)r上,計33龕、窟,大小造像1000余軀。開鑿于唐大歷三年(768年),為邛崍石刻造像最集中而又保存完好的藝術作品。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第4、6龕凈土變,為石刻藝術精品。造像百余,布于樓閣橋池間。第14龕阿彌陀佛坐像通高8.3米,兩側(cè)觀音和大勢至的面相與身飾纓珞,具有唐代藝術的瑰麗氣象。第32龕釋迦兩側(cè)的脅侍文殊、普賢所乘青獅、大象,為石刻圓雕,質(zhì)感極強。第3、8龕的如意輪觀音、千手觀音,是此間密宗石刻的代表作。第25龕的浮雕飛天、舞樂、供養(yǎng)人等,都是石刻藝術佳作。
- 興賢塔
- 在邛崍市區(qū)東南25公里觀音場內(nèi)丁字口處。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成,功能為字庫。塔坐北向南,密檐式,六方形,三層,通高16.5米。此塔為琉璃花磚砌成。花卉周身,絢麗奪目。塔剎的覆盆和相輪均是陶制。此塔制作精美,是研究古陶雕藝術的佳作。
崇州市
- 罨畫池
- 在崇州市區(qū)東南隅。建于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趙卞出知蜀州(今崇州市)在州府衙后,建罨畫池。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蜀任職期間曾游罨畫池。明初為紀念趙卞和陸游,在池邊建趙陸祠。池以碧波粼粼的水池為中心。內(nèi)中亭閣、水榭、回廊、石山、荷池,巧秀玲瓏,極富中國園林特色。
- 白塔湖
- 在崇州市道明鄉(xiāng)境內(nèi)。原系水庫,因與其旁的白塔山毗鄰而得名。湖面占地1260余畝,三面淺山環(huán)抱,湖水碧藍,水深20余米。湖中大小島嶼星羅。楊侯島系清名將楊遇春死后葬地,故名。楊遇春(1761-1837),清代將領,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中歷任副將、提督、總督等職,封一等昭勇侯。
- 九龍溝
- 在崇州市和平鄉(xiāng)境內(nèi)。主景區(qū)從溝口玉九龍飛瀑延綿5公里,其間高巖深壑,碧潭飛瀑,密林流灘,突兀怪石舉目可見。山道蜿蜒起伏,迂回于海拔1000-2500米之間。
金堂縣
- 彭家珍祠
- 在金堂縣城廂鎮(zhèn)。又稱彭大將軍祠。系1938年按孫中山生前指令修建。祠為園林式古典建筑,庭院約18畝,亭、閣、樓、軒,松柏滿園,綠蔭修竹。彭家珍(1888-1912),四川金堂人,1912年初,在北京炸死清宗社黨首領良弼,自已也受傷犧牲。同年3月革命黨人追認為大將軍。
- 云頂山
- 在金堂縣城東南19公里同興鄉(xiāng)龍泉山脈中段。唐天寶初改名云頂山,沿用至今。海拔968米,東瀕沱江,西接成都平原,山峰矗立,狀若城垣。陸游有“躍馬上云頂,欲蹤飛仙人”之詩句。云頂山又以清幽奇麗聞名蜀中,有“云頂晴嵐”勝景。在七佛巖側(cè)有“云頂山”三大字。其上為慈云寺,始建于南朝齊梁,歷代幾經(jīng)興廢,現(xiàn)存建筑面積5494平方米,均系清代重建。寺宇主要建筑,多蓋琉璃瓦,雄偉壯觀。殿內(nèi)壁上保存的壁畫,繪有佛、菩薩、護法等,色彩鮮艷。
溫江區(qū)
- 柏灌王墓
柳城鎮(zhèn):文江文廟
通平鎮(zhèn)吳家場:古魚鳧王墓
萬春鎮(zhèn)魚鳧橋:魚島城遺址
郫都區(qū)
- 望叢祠
- 在郫都區(qū)城南郊。全稱望帝叢帝祠。是古代蜀國望帝杜宇、叢帝開明的祀祠。郫都區(qū)古為蜀都,相傳杜宇“教民務家”開明善治水,“決玉壘山以除水害”。二帝皆因遺愛在民,后人尊祀。杜甫《杜鵑行》云:“古時杜宇稱望帝,魂作杜鵑何微細”。杜宇催耕啼血的傳說,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祠始建于南朝齊明帝建武時(494-498),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皇佑四年(1052年)兩次擴建。明末毀于戰(zhàn)火。清末民初數(shù)次修葺。庭園數(shù)十畝,樓亭池殿,錯落起伏,曲折清幽。二帝陵墓,一前一后狀若丘山。
- 望帝叢帝陵
- 在郫都區(qū)城南05公里晨光望叢村望叢祠內(nèi)。古蜀國二帝之陵,高若小丘,峙如雙闕。望帝陵高約10米,周長250米;叢帝陵高約10米,周長100米。陵上古柏森森,綠蔭如蓋。1919年,四川督軍熊克武修建祠宇,并由但懋辛書寫二帝墓碑“古望帝之陵”和“古叢帝之陵”。二碑模式大小皆同,高3.48米,寬0.58米,厚0.14米,立于二帝之墓前。近年望叢祠已由原來的22畝,擴大到80余畝。
- 子云亭
- 在郫都區(qū)城西南11公里子云墳附近。為后世紀念西漢著名文學家揚雄所建。因唐劉禹錫《陋室銘》有“西蜀子云亭”句,亭名益彰。明《蜀中廣記》載“子云亭在拜臺(指墓)之南半里?!泵髂в诒稹G迩∥迨吣辏?792年)縣令邊祚游重建在子云墓前?!翱澮詨υ?,繞以曲池,樹以花卉”。
- 楊雄墓
- 在郫都區(qū)城西南11公里三元場友愛鄉(xiāng)。墓為圓形,高數(shù)米,直徑10米,封土若小丘。墓地開曠,東西有農(nóng)舍竹林環(huán)抱。墓前里許竹林間,為子云亭舊址。揚雄(前53-后18),蜀郡成都人(一說郫都區(qū))人,西漢著名文學家。
- 杜鵑城遺址
- 在郫都區(qū)城北郊里許崇興鄉(xiāng)。相傳為古代蜀王杜宇都城遺址。長500米,寬20米,高低起伏,夯土痕跡可辨。
新津區(qū)
- 純陽觀
- 在新津區(qū)城西北1.5公里太平鄉(xiāng)鶴林村與順江鄉(xiāng)平崗村交界處。占地120余畝,建筑面積80余畝,清咸豐年間(1851-1861),這里原為“呂仙祠”小廟。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修建純陽觀大殿。1917-1931年先后新建殿宇,并完成各殿塑像?,F(xiàn)有建筑面積40畝,是以供奉儒家名人為主,兼容道、佛二教尊神塑像的世俗善堂,又稱忠孝堂,或稱“四川古今第一忠孝儒林?!?/p>
- 純陽殿
- 在純陽觀中心。又稱呂祖殿。是該觀的正殿。該殿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為單檐懸山式屋頂,穿逗式木結構建筑,面闊5間,長23.2米,進深12.6米,高19.2米。殿前有閱臺,欄桿上雕十二生肖像。欄桿前面置有大邑縣石工傅德安用三年功夫鏤刻細雕的“盤龍石”,兩側(cè)有石獅一對,堪稱藝術精品。殿內(nèi)正面塑有高5米的孚佑帝君(即呂純陽)像。大殿下中掛有“燮元贊運”四字大匾,字徑0.5米,為清末四川按察使趙藩所書。
- 五圣殿
- 在純陽觀中軸線后部。面闊三開間,長16米,進深21米,高19米。殿宇高昂,莊嚴雄偉,貼金繪彩是全觀堂皇的建筑之一。該殿供奉伏羲、神農(nóng)、文王、周公、孔子五大圣人牌位。殿內(nèi)的九龍龕是仿北京故宮九龍壁的造型制作的。9條龍的口中均鏤雕寶珠,可轉(zhuǎn)動而不脫落。九龍龕四周還精雕有各不相同的圓形篆體“壽”字100個,人們稱為“百壽圖”。在“九龍龕”的上面,還刻有精妙絕倫的4個“竹編笆籠”,笆籠口部分別盛有壽桃、花卉、瓜果等供品。雕刻精細,形象逼真,是該殿最佳的藝術珍品。
- 黃鶴樓
- 是純陽觀主體建筑群之一。1931年動工,1934年竣工。坐南向北,后臨晏河,面向純陽觀,距純陽觀0.5公里。該樓結構仿效武昌黃鶴樓,面闊5間,長22.3米,進深16.8米,高24米,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頂樓背壁正中,塑有3米高的呂純陽跨鶴像。樓檐下橫掛“黃鶴樓”黑底金字匾,每字徑約1.2米,筆力雄健,渾厚古樸。
- 觀音壁畫
- 在新津區(qū)永興場九蓮山,距縣城7.5公里。寺始建于南宋,元末毀于戰(zhàn)火,明代曾重建殿宇13重,現(xiàn)僅存觀音殿、毗盧殿。毗盧殿左右壁有成化四年(1468年)所繪佛像12尊。全部佛像為工筆重彩,筆法流暢,端莊凝重,色彩鮮妍,保存完好。觀音殿為明代單檐歇山式,面闊5間,殿內(nèi)石砌臺基上有明成化年間(1465-1687)塑的觀音乘獨角獸像,兩旁文殊、普賢結跏趺坐于蓮臺上。殿左右壁上塑五百羅漢像。
雙流區(qū)
- 金華庵
- 臥云寺
- 瞿上城
- 廣都城遺址
- 臥云寺
- 西漢廣都城遺址,在華陽鎮(zhèn)東。
- 明監(jiān)察御史鄒永昌故里
- 城關鎮(zhèn)北10公里處的鄒家場是其故里。
- 二江寺卷拱石橋
- 清建,在華陽鎮(zhèn)南府河、江安河匯流處。
新都區(qū)
- 寶光寺
- 在新都區(qū)城北,距成都19公里。相傳始建于東漢。唐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唐僖宗逃到西川(今成都)曾駐蹕于此,命悟達國師重修廟宇,改名寶光寺。明代寺廢,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殿宇。現(xiàn)寺規(guī)模宏大,占地面積120畝,中一塔、五殿、十六院的建筑群,各殿總計用400多根石柱支撐。殿堂庭院,雄偉壯麗,門窗檐拱,雕刻精美,佛像觀音,栩栩如生。寺內(nèi)文物有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的石刻千佛碑,明代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和清代泥塑五百羅漢。
- 羅漢堂
- 在寶光寺內(nèi)。清道光末年,住持妙勝禪師主持修建。建筑平面呈“田”字形,有4個天井,道光三十年(1850年),妙勝禪師聘請民間藝人黎廣修塑佛、菩薩、祖師、羅漢像577尊于內(nèi),每軀高約2米,全身彩繪貼金,或立或坐,姿態(tài)各異。是四川現(xiàn)存較完整的清代塑像群。
- 桂湖
- 在新都區(qū)城西南隅,距成都19公里。系三國時新都縣令衛(wèi)常所建,幾經(jīng)興廢?,F(xiàn)湖區(qū)占地約70畝,湖面30余畝。全湖種荷,沿湖普植桂樹。桂湖又是明代文學家楊升庵青少年時讀書的地方,故宅今已無存,現(xiàn)存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所建“升庵祠”。
- 楊升庵祠
- 在桂湖內(nèi)。楊慎(1488-1559),明正德時狀元,嘉靖時因“大禮議”觸怒世宗,充軍云南永昌衛(wèi)(今保山),72歲老死戍所。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里人在湖中建祠祀之。祠為單檐歇山式建筑,面闊5間,進深5間,由四部分組成,前為升庵殿,后為大花廳,左為藏舟山館,右為澄心水閣。
- 東湖
- 在新都區(qū)新繁鎮(zhèn)。是四川唯一的唐代園林。據(jù)《新繁縣志》記載,唐宰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任西川節(jié)度使時,為造福于后人,在新繁勾氏盤溪,開鑿東湖,并在湖邊手植三柏二楠。爾后新繁人不斷引水建亭,種花植竹。北宋王安石之父王益任新繁縣令時,曾作《東硝瑞蓮歌》長詩,盛贊東湖蓮開并蒂的美景。其后龍圖閣直學士梅摯又和《東湖瑞蓮歌》一首,從此名聞遐邇。湖占地1.8萬平方米,水面5000平方米。自古譽為“西蜀名園”。
- 懷李堂
- 在東湖南岸。清同治三年(1864年),新繁縣令陳祥棟為懷念唐代西川節(jié)度使李德裕而建,故名。堂為三廳兩楹組成,結構嚴謹,裝飾華麗,環(huán)境幽靜,為東湖的主體建筑。
蒲江縣
- 魏了翁墓
- 在蒲江縣高橋鄉(xiāng)潘溝村。魏了翁(1178-1237),蒲江縣人,宋代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和書法家。該墓長11米,寬3米,高2.5米。始建于宋,元代被毀。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和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兩次又進行維修,并置石人、石馬、石獅等于神道,立碑記事。過龍門登17級石階,為前殿,長30米,寬5米,五開間,正中為樓房。其后為正殿,長17米,寬7米,正中掛“魏公祠”匾額。兩側(cè)有廂房三間連接,構成封閉式的四合院。正殿內(nèi)供祀宋魏文靖公牌位。整個建筑是清代的穿斗結構。四周有圍墻,種植花木樹竹。
- 朝陽湖
- 在蒲江縣霖雨鄉(xiāng)。1972年動工修建,1976年竣工。壩頂長117米、寬2.4米、高38.4米。湖區(qū)集水面積20平方公里,灌溉農(nóng)田2萬余畝。湖長7.5公里,四島,100多座山峰。湖區(qū)山水佳麗。
- 長灘湖
- 在蒲江縣霖雨鄉(xiāng)朝陽湖與石象湖之間。1977年修建,1984年建成。壩頂長157米、寬4米、高42.5米。湖區(qū)集水面積123平方公里。灌溉面積8萬余畝。湖長7.5公里,三島,110多座山峰。風光絢麗。
- 石象湖
- 在蒲江縣霖雨鄉(xiāng)石象村。以湖心古剎石象寺得名。湖嬌小玲瓏,但灣岔迂回多變,“九溝十八岔,岔岔十八溝”,湖中島嶼星羅棋布,港岔縱橫。古剎石象寺在湖中石象山上。據(jù)《蒲江縣志》和現(xiàn)存清咸豐九年(1859年)碑文載,蜀漢將軍嚴顏,隨諸葛武侯南征,凱歸至此,慕山水之珍奇,仿效西漢莫公將軍卸甲飛仙閣遺風,“掛弓汗馬泉邊,結廬紫燕巖后”。并命工匠鑿石獅、石象以壯大觀。終至“功成”騎石象飛升的傳說。后人建寺塑像紀念他。該寺歷代香火頗盛。
大邑縣
- 藥師崖石刻
- 在大邑縣城西15公里斜源場、三壩場、新場交界處鳳凰山鳳凰禪院背后,故又名后崖。其地孤峰突起,石徑懸空,群山羅列于后,自唐以來有奇絕之稱。藥師崖因主龕刻像為藥師佛而得名,始刻于唐開成二年(837年),其后五代、宋、元、明都曾增刻。明嘉靖年間(1522-1566),大都進行改裝,所以具有明代石刻風格。石刻全長150米,共15龕,造像1257尊。藥師佛造像位于石刻正中,坐于蓮臺上,通高5.4米。這里風景秀麗,山勢奇絕,文人題詠亦多。
- 西嶺雪山#
- 在大邑縣境。面積480多平方公里。苗基嶺海拔5364米,終年積雪不化,矗立天際,十分壯麗。唐代詩人杜甫寓居成都時曾游覽于此,寫有“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絕句。景區(qū)植被覆蓋率達85%,原始森林約268平方公里,植物3000多種,動物300余種。有日照金山、陰陽奇觀、鳳尾瀑、五彩瀑等勝景。
- 鶴鳴山
- 在大邑縣城北15公里鶴鳴鄉(xiāng)。又稱鵠鳴山,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米,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huán)抱,形如殿翅欲飛的仙鶴。這里為東漢張道陵創(chuàng)立道教的發(fā)源地,也是著名的風景游覽區(qū)和避暑勝地。道教中有名望者如五代杜光庭、北宋陳希夷、明代張三豐等都曾修煉于此。隋唐以前山上就建立了道觀,宋、元、明、清各代曾多次維修。后因年久失修,房屋損壞嚴重,現(xiàn)存僅有迎仙橋、解元亭、三官廟、招鶴亭、送仙橋等明清建筑。山上碑刻、雕刻較多,有宋米芾書“第一山”巨碑一通,條形石上刻有宋陸游《夜宿鵠鳴山》七律一首。
- 大邑地主莊園
- 在大邑縣安仁鎮(zhèn)場口。原是大地主劉文彩的公館。修建于1928-1942年。占地70余畝,房屋350余間,建筑面積20724平方米。分老公館、新公館兩處。莊園四周風火墻高達2丈余。當年劉文彩在這里每霸占一戶農(nóng)民的房產(chǎn)土地,就修一層墻,開一道門,整個莊園重墻夾巷。建筑十分侈豪,有長方形、方形、梯形、菱形等各種造型,處處樓閣亭臺,雕梁畫棟;各種格子窗柵,雕花門縷刻飛禽走獸、奇花異草、吉祥博古圖案等藝術裝飾,多達數(shù)百種。存有大量實物,是研究中國封建地主經(jīng)濟的一處典型場所。1958年在此建四川大邑地方莊園陳列館,內(nèi)有著名泥塑藝術《收租院》。
- 趙云墓
- 在大邑縣城東1公里銀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四周有石砌女墻,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筑,正中豎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云墓”七篆體大字,兩側(cè)刻有填金對聯(lián)“赤膽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必椅摹坝懒仪铩?。趙云(?-229),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三國蜀漢名將。建興六年(228年),隨諸葛亮攻漢中,分兵拒曹真,因兵力懸殊,退守漢中。翌年,病死成都。因趙云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銀屏山麓。
- 子龍廟
- 在大邑縣城東1公里銀屏山下趙云墓前。又稱將軍廟。廟幾經(jīng)興廢,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縣李德躍重建子龍廟。乾隆、嘉慶間進行過三次大的修葺,道光、咸豐年間又加以維修和擴建,成為擁有三重大殿的祠宇。1930年,劃為郊外公園。尤其在每年廟會期間,遠近游人,熙來攘往,盛極一時。
- 高堂寺
- 在大邑縣斜江鄉(xiāng)高堂山。創(chuàng)建于東晉太元年間(376-396),南宋更為今名。明洪武、嘉靖間均有培修。萬歷時,增置樓殿、神像。清道光、咸豐時再次增修擴建,使之具有較大規(guī)模。1939年,寺又擴建齋堂,形成九重殿宇的古建筑群。布局嚴謹、風格典雅,素有“雄冠川西”之稱。四周山巒聳翠,石徑盤桓,古木參天。閃閃燈光,聚于高堂之上,因風而動,每當月明人靜之際,臨虛望去,無數(shù)山巒,散落著點點金光?!笆粽斟居睢睘楦咛盟轮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