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資陽市人物
-
王褒(?-前61)
- 益州犍為郡資中(今資陽市)人。自幼好學,擅長音樂,工詩善賦。漢宣帝時,因益州刺史王襄推薦應徵入朝,擢為諫大夫。上《甘泉頌》、《洞簫賦》,皇帝尤喜,令宮廷眾人誦讀。學識淵博,作品多模仿楚辭,崇尚排偶,開后世駢體文學先聲。漢神爵元年(前61年),方士言益州有金馬、碧雞,奉宣帝命前往祭祀求取,病死途中。明人輯有《王諫議集》。
-
王延世
- 西漢末年犍為資中(今四川資陽市)人。成帝初年,黃河決口于館陶及東郡金隄,泛濫四郡三十二縣。他被任為河隄使者,征調民工以大竹籠盛石用兩船廠夾載投于決口,歷時三十六日,塞決成隄因功升光祿大夫,封關內侯。后二歲,黃河決口平原郡,他與楊焉、許商等再次治河,六月即成。
-
饒國華(1894-1937)
- 抗日將領。字弼臣。資陽縣人。畢業(yè)于四川軍官傳習所??箲?zhàn)爆發(fā),任第七戰(zhàn)區(qū)第一四五師師長,到達廣德前線,與日軍主力相遇,浴血奮戰(zhàn),但所部團長劉儒齋擅自后撤,致使孤軍被日軍包圍,為不使自已落入敵人手中,12月1日自戕殉國。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1983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
曹荻秋(1909-1976)
- 資陽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0年畢業(yè)于成都師范大學。同年任中共溫江縣工委書記,參加領導廣漢暴動。曾任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部長、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秘書。1932年3月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出獄后即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后任中共鄂西北省委,豫鄂邊省委宣傳部部長,中共華中五地季書記,華中工委宣傳部部長,華東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建國后,歷任中共重慶市委第一書記,重慶市市長,上海市市長。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
劉存厚(1882-1962)
- 四川簡陽縣草池鄉(xiāng)人。國民黨陸軍上將。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yè)歸國后,曾參與發(fā)動辛亥“昆明起義”,參與領導四川護國反袁戰(zhàn)爭。1918年任四川督軍,后為川陜邊防督辦、四川陸軍檢察使。1933年,所部被紅四方面軍擊潰,從此一蹶不振。1949年末,隨閻錫山去了臺灣。
-
湯紹恩
- 安岳人。嘉靖進士。由戶部郎中遷德安知府,移紹興。興學宮,設社學,緩刑罰,撫恤貧弱,旌表節(jié)孝,民情大和。于山陰、會稽、蕭山三邑水匯合之三江口修閘。三邑數(shù)百里間無水患。屢遷山東右布政使,致仕歸,卒年九十七。
-
張任學
- 安岳人。天啟進士。授太原、榆次知縣。崇禎四年(1631)舉治行卓異,入為御史。陳蜀中私稅、催科、訟獄三大苦,帝飭行。出視兩浙鹽法,數(shù)條奏利弊。十一年上疏極詆諸將,請改己武階,親執(zhí)干戈,為國平賊,帝喜,授代理都督僉事、河南總兵官。任用勇將羅岱為中軍,倚以自強。后追張獻忠至羅英山,中埋伏,岱與副將劉元捷戰(zhàn)死。他坐革職歸,卒。
-
康白情(1896-1945)
- 詩人。四川安岳人。在北京大學讀書時,與傅斯年等組建“新潮社”,并參加“少年中國學會”。1919年在《新潮》發(fā)表《雪后》處女作等。此后的一年多時間,寫了不少新詩,在當時頗有影響,為“新潮”著名詩人。1920年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去美國留學。曾在加州加入“三K黨”,此后很少寫新詩,思想開始倒退。
-
康澤(1904-1972)
- 安岳縣人。國民黨陸軍中將。曾任軍事委員會別動總隊長、南京《中國日報》社長、中央軍校特別訓練班主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二廳廳長、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干事會干事兼組織處長、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常務委員、“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第十五綏靖區(qū)司令官等職。襄樊戰(zhàn)役中被人民解放軍俘虜。1963年特赦后,任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
-
王季愚(1908-1981)
- 四川安岳人。女。1932年畢業(yè)于北平大學法學院。同年加入中國社會科學家聯(lián)盟北平分盟和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1年赴延安魯藝任編譯。曾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總司令部附設外國語學校校長。建國后,歷任哈爾濱外國語學院院長、黨委書記,上海外國語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長期從事外語教育管理及文藝翻譯工作。譯有(蘇聯(lián))高爾基《在人間》、阿菲諾根諾夫《西班牙萬歲》。
-
謝無量(1884-1964)
- 學者、書法家。名大澄,字仲清,號希范,別號嗇庵。樂至縣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參與創(chuàng)辦月刊《翻譯世界》、《蘇報》、《國民日報》的編輯工作。五四運動時,在滬任《民權報》、《獨立周報》、《神州日報》主筆。1924年5月任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秘書長、參議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川西博物館館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其詩詞、書法,蜚聲中外。
-
陳毅(1901-1972)
- 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導者與組織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原名秋江,字仲弘,樂至縣人。1923年入北京中法大學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失敗后,與朱德率領余部,轉戰(zhàn)閩贛粵湘邊。次年1月與朱德領導湘南起義,成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任黨代表。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合后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軍委書記等職。1929年轉戰(zhàn)贛南、閩西等地,兩次獲紅星獎章。1934年領導南方紅軍和游擊隊??谷諔?zhàn)爭開始后,任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任江南、蘇北指揮部指揮,指揮了黃橋戰(zhàn)役。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代軍長、軍長、中共中央軍委華中分會書記。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先后任山東軍區(qū)司令員、華東軍區(qū)司令員、中共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qū)和中原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zhàn)軍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兼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和上海市市長。1959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是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
陳昊蘇(1942-)
- 樂至人。陳毅元帥之子。196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65年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專業(yè)。歷任第七機械工業(yè)部研究所室副主任、軍事科學院戰(zhàn)史研究員、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北京市豐臺區(qū)委副書記、北京市副市長、廣播電視部副部長、對外友協(xié)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