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名勝古跡
濟南市
- 七十二泉
- 多分布于濟南市舊城區(qū)。濟南地下多灰?guī)r溶洞和裂隙,儲水豐富,沿地下裂隙出露成泉。計約100多處。城區(qū)內外,清泉涌流,水質潔凈甘洌。有關濟南泉水的記載,最早見于《春秋》魯桓公“會齊侯于濼”,濼,即今趵突泉。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舉泉名七十有二,濟南“七十二泉”之名遂流傳于世。泉水眾多,不可勝數(shù),歷代諸家所記七十二泉亦不盡相同,大致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zhí)端拇笕骸!独蠚堄斡洝纷髡邉Ⅸ樦^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故濟南有“泉城”之名。
- 趵突泉
- 在濟南市西門橋南。宋代始稱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為古濼水發(fā)源地。水質清醇甘洌,煮茶最宜,宋曾鞏有“潤澤春茶味更真”之句。北有濼源堂,始建于宋,清代重建,堂前抱廈柱上刻有元趙孟頫撰聯(lián)“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p>
- 李清照紀念堂
- 在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北。李清照(1084-約1151),宋代著名女詞人。還協(xié)助其夫趙明誠編著《金石錄》。傳說她的故宅在漱玉泉、柳絮泉附近,常對泉梳妝。1956年修紀念堂,1980年重建。郭沫若題詞云:“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另有葉圣陶、臧克家、馮沅君等人詩詞、題字、繪畫甚多。
- 珍珠泉
- 在濟南市泉城路北?!捌呤敝弧4说貧v代為官府侵占。明成化年間(1465-1487)德王建藩邸于此,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建為山東巡撫院衙,后又為軍政官署。附近還有濯纓、王府、溪亭等10處名泉,組成珍珠泉群,均流入大明湖。清劉鄂《老殘游記》描繪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景色當指這一地區(qū)。
- 黑虎泉
-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捌呤敝?。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題名在金代以前。源出懸崖下洞穴中,泉水經(jīng)三石虎頭噴出。
- 五龍?zhí)?dd>
在濟南市舊城西門外,南距趵突泉約0.5公里。“七十二泉”之一,由5處泉水匯注而成。相傳唐代秦瓊居此,舊有“唐左武衛(wèi)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故宅”石碑。
- 大明湖
-
在濟南市舊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處泉水匯成,湖面46.5萬平方米,出小清河流入渤海。大明湖之名始見于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記載城西南有濼水,“北為大明湖”。清人劉鳳誥詠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句。湖東有紀念宋代文學家、齊州知州曾鞏的南豐祠。
湖畔牌坊
- 小滄浪
- 在大明湖西北岸亭園。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以修鐵公祠之余工建此。小滄浪亭居園中臨湖處,三面荷池。登亭四眺,全湖在目;晴明之時,可見十里外的千佛山。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楹聯(lián),鐫刻于園門兩側。其東鐵公祠祀明兵部尚書、山東布政使鐵鉉。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起兵南下奪取帝位。鐵鉉堅守濟南,屢挫燕王。后燕王入京,鐵鉉被擒,不屈死。今祠已廢圮。
- 厲下亭
- 在大明湖中小島上。以近歷山(千佛山)而得名。約建于北魏年間。唐天寶四載(745年)詩人杜甫在濟南與書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相會,留下了《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宋、元、明均有歷下亭,但不在今址,已廢。今亭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主亭八角重檐,中懸清乾隆帝書“歷下亭”木匾。大門楹聯(lián)為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書杜甫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睆d內西壁嵌有杜甫、李邕石刻畫像,東壁有何紹基書《重修歷下亭記》石刻。
- 北極閣
- 在大明湖東北岸。始建于元代,明永樂年間(1403-1424)曾重修。閣筑于岸邊高臺之上,由山門、鐘鼓樓、前后兩殿及東西配房組成,周匝垣墻。前殿內正中為真武帝君像,另有四大天君、四神及仙真、風伯、雨師、電母、雷公等塑像。后殿為真武大帝父母像。立于高臺,舉目遠眺,南部群山連綿,近處煙樹云天,恍若置身江南。
- 遐園
- 在大明湖南岸、南門西側。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山東提學使羅正鈞創(chuàng)辦山東省圖書館時所建,面積9600平方米,是大明湖的園中園,素有“濟南第一園林”稱譽。設計布局仿天一閣。門內以假山為屏障,山石陡峭,有小路可攀。園西北角長廊壁間,嵌宋以來石刻多種,其中有岳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后《出師表》等。
- 辛稼軒紀念祠
- 在大明湖南岸原李公(鴻章)祠內。簡稱稼軒祠。1961年建,1980年重修。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詞人,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祠為民房式建筑,院落兩進,坐北朝南。大門懸陳毅手書“辛稼軒紀念祠”匾。
- 解放閣
-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為紀念濟南解放而建。1948年9月24日華東野戰(zhàn)軍山東兵團突破此段城墻解放濟南。1966年市政建設工程中,有計劃地保留了當年作為內城突破口的東南角城墻,并在原址上用渾厚石塊砌成高達10米的大型基座,命名為“解放閣”?;L50米、寬40米,四周圍有石欄。鑲嵌在半腰的“解放閣”三個金色大字,蒼勁有力,為陳毅手書。1988年,在基座上新建二層樓閣式建筑,通高30米,頂為重檐四角攢尖,覆黃琉璃瓦。
- 萬竹園
- 在濟南市西青龍街與花墻子街的轉角處。萬竹園之名始見于元代。明隆慶四年(1570年),武英殿大學士殷士儋(歷城人)遭高拱排擠,罷官后歸隱此園,起建“蒙齋亭”,并易園名曰“通樂園”。后幾易其主,直至廢為菜圃,皆呼其為“閣老園”或“殷家亭子”。清康熙年間(1662-1722),園歸詩人王蘋,人稱“王氏南園”。王氏依望水泉建造精舍,因該泉列濟南名泉第24位,故名其為“二十四泉書屋”。清末民初,北洋常備軍第五鎮(zhèn)統(tǒng)制張懷芝任山東督軍兼省長,圈購此地,建造私人宅第,人稱“張公館”。園坐北面南,面積1.3萬平方米,計有廳堂樓廂180余間,均磚石木結構。主軸線有前后三進院門,前院用作公務理事,后院為內眷住宅。
- 廣智院舊址
- 在濟南市廣智院街(今文化西路103號)。1904年,英國浸禮會在青州開辦的博古堂遷來濟南,由英籍牧師懷恩光主持興建院舍。翌年,首期工程竣工,命名廣智院,是外國教會在中國興辦最早的博物館之一。陳列大廳通面闊15間,其中正廳7間,深4間。1952年,由山東省自然科學研究所接收,后成為山東省博物館的自然陳列室。
- 濟南道院
- 在濟南市上新街南首。始建于1934年,1942年竣工。坐北面南,共4進院落。是一處現(xiàn)代工藝技術與傳統(tǒng)建筑造型相融合的仿木作殿堂建筑。1954年辟為山東省博物館歷史陳列室。
- 南大寺
- 在濟南市禮拜寺街。始建于元代,明、清、民國均曾重修??偯娣e約32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禮拜殿在高4.2米的臺基上,由卷棚、前殿、后殿三部分組成,面闊5間,進深10間,前后兩殿中間以卷棚相連。屋頂翼角翹起,全為黑瓦,巍峨壯觀。望月樓建在13級臺階的高臺上,長13.5米,寬7.6米,檐高約10米,單檐黑瓦廡殿頂。邦克樓3間,也是單檐黑瓦廡殿頂。
- 千佛山
-
在濟南市南郊。古名歷山,隋開皇年間(581-600)因巖石鐫佛,遍布山崖,遂稱千佛山。海拔185米,層巒疊嶂。登山有東西兩路,盤路各300級左右。因李賀“遙望齊州九點煙”詩名,有“齊煙九點”坊建于盤路中。懸崖下有唐貞觀年間(627-649)建的興國禪寺。登臨遠眺,明湖似鏡,黃河如帶,泉城風貌,盡收眼底。
山上牌坊
- 興國禪寺*
- 在千佛山之陰半山坳中。始建于隋開皇年間(581-600),稱千佛寺。唐貞觀年間(627-649)改稱興國禪寺。后遭兵燹,殿宇殘毀。明成化七年(1471年),德王府內官蘇賢重修佛殿僧舍。清嘉慶、咸豐間迭經(jīng)拓修,始成以門坊、殿閣、洞窟及摩崖造像為主的建筑格局。寺順依山勢,作東西狹長布局,全長220米,占地1.25萬平方米。現(xiàn)存東西兩院。山門起于陡崖梯道之上,額嵌“興國禪寺”泥金巨匾。兩側嵌石刻對聯(lián):“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蔽髟耗蟼惹捅诙噶?,俗稱“千佛崖”,現(xiàn)殘留隋開皇年間摩崖造像60余尊。
- 黃石崖造像
- 在濟南市東南螺絲頂山主峰西側黃石崖。因山巖色黃而得名。北魏正光四年(523年)至東魏興和二年(540年)開鑿,隨山就形,分布崖壁與天然洞窟內,計殘存大小佛龕19個,佛菩薩等浮雕像85尊。佛像高約1.5米,造型莊穆,刀法簡樸。造像題記7則,魏書,蒼勁蕭灑,工整豪放,具有由篆隸向楷書演變的特點。
- 大佛頭造像
- 在濟南市歷城區(qū)佛慧山北。開鑿于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翌年竣工。依山鑿窟,就巖石鐫成佛頭,高7.8米,寬5.35米。1923年增修石窟一座,高約9米。
- 大佛寺造像
- 在濟南市歷城區(qū)西南青銅山南壁懸崖上。山麓原有大佛寺,已廢圮。佛像唐代開鑿。通高9.25米。左側有菩薩與供養(yǎng)比丘雕像。菩薩高2.2米,面容豐滿,宛如唐代婦女畫像??咔坝衅脚_約50平方米,中有石供桌、香爐等物,左右各存古柏3株,虬枝橫出。
- 玉函山造像
- 在濟南市歷城區(qū)玉函山上。山上有碧霞祠。隋代造像居山陰處,俗名西佛峪,現(xiàn)殘存佛像90余尊。峪內造像共5層,高25-130厘米。另有造像題記16則。
- 龍洞山
- 在濟南市歷城區(qū)東南。以山有龍洞得名。獨秀峰、三秀峰、錦屏巖三峰環(huán)列,溪澗幽深,多泉潭瀑布。龍洞在西峰懸崖上,下臨深谷。洞口高約8尺、闊4尺。洞門內高爽如殿堂,洞壁有石刻造像,高逾4米。洞東西相通,深里許。龍洞下有壽圣院(一名龍洞寺)古剎遺址,摩崖石刻“敕建龍洞院”,傳為蘇軾所書。院內尚存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封龍洞神敕牒碑。周圍山崖有東魏、隋、唐石刻造像,鷲棲巖巔有政和六年(1116年)所建七級報恩塔。東峰錦屏巖層巒疊伏,崢嶸突兀。龍洞東面有佛峪,四山順合,環(huán)境幽深。巖下有隋代般若寺遺跡和精美的摩崖造像。東南危巖孤立,名“靈臺”,俗稱“釣魚臺”,上有古亭,下臨深澗,瀑布數(shù)疊,峰回溪轉,亂流入林。秋季紅葉滿山。
- 四門塔*
-
在濟南市歷城區(qū)柳埠村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塔為隋大業(yè)七年(611年)所建,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塔。塔身為大塊青石砌成,單層方形,高15.04米,每邊寬7.4米,四面各辟一半圓形拱門,明清以來習稱“四門塔”。檐部疊澀挑出5層。塔頂用23行石板層層收縮疊筑,成四角攢尖錐形。塔室有方形塔心柱。塔后有參天古柏,重圍合抱,主干上分9枝,稱九頂柏。附近重巒疊嶂,幽谷清泉,并有千佛崖、龍虎塔、祖師林、神通寺遺址等佛教遺跡。
四門塔
- 龍虎塔
- 在濟南市歷城區(qū)柳埠村四門塔西北白虎山下。因塔門上雕有龍虎而得名。塔北有僧墓塔林,共41座,多系宋元時和尚墓葬。龍虎塔始建年代無考,據(jù)建筑風格推斷,塔基、塔身建于唐,塔頂補建于宋。塔呈方形,高10.8米。塔身由4塊長方形石板筑成,每面辟火焰形券門。室內有方形塔心柱,每面雕佛像一尊。此塔建筑華麗優(yōu)美,在現(xiàn)存唐塔中別具一格。
- 千佛崖造像
- 在濟南市歷城區(qū)柳埠村龍虎塔西白虎山崖壁上。南北長65米,大小窟龕100多個,佛像210余尊。造像大部成于唐初,宋、元、明各代也有零星刻鑿。較大的石窟5個,佛像均高2.6米左右。造像者多為皇親、貴族、官使、僧侶,其中有唐太宗第三女南平公主、駙馬渝國公劉元意等人為已故太宗祈福所造;也有少數(shù)為平民所造。
- 九頂塔
- 在濟南市歷城區(qū)柳埠村靈鷲山九塔寺內。寺已廢。塔始建于唐,單層八角,頂有小塔9座,通高13.3米。塔身用水磨磚對縫砌筑,檐部疊澀挑出17層,檐上又疊澀收進16層,形成八角平座。平座之上各隅均筑高2.84米的三層疊澀挑檐方形小塔一座,正中筑一同樣小塔,約高5.3米,高出8座小塔之一。塔后靈鷲山懸崖上有唐摩崖造像3處,計17龕58像,雕鑿精美,具有盛唐風格。1962年在梁思成教授指導下修復。
- 華不注山
- 在濟南市歷城區(qū)北部。海拔197米,西與鵲山相望。山陽小清河東流入海,山陰黃河如帶,景色雄奇。明清兩代在山南麓建有華陽宮、泰山行宮、三元宮等道觀。元代書畫家趙子昂《鵲華秋色圖》,即描繪這一帶風光。
- 張養(yǎng)浩墓
- 在濟南市歷城區(qū)北園張莊村東。張養(yǎng)浩(1270-1329),元代文學家,濟南人,徒家歷城。累官監(jiān)察御史、翰林直學士、禮部尚書。卒謚文忠。封土高3米,墓前有明清石碑4座,石獅一對。
- 房彥謙墓
- 在濟南市歷城區(qū)西采石村東北。房彥謙(547-615),曾任北齊齊州刺史、隋監(jiān)察御史等職。居官勤勉廉正,隋文帝派人考查州縣群吏,推房為“天下第一能吏”。因系唐太宗宰相房玄齡之父,父因子貴,追贈徐州都督、臨淄公。墓高5米,直徑15米。墓前有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及唐代雕刻的石虎、石羊等。
章丘區(qū)
- 城子崖遺址*
-
在章丘區(qū)龍山鎮(zhèn)東北。1928年春發(fā)現(xiàn),1930-1931年進行了兩次考古發(fā)掘,面積1568平方米,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大批文物。城子崖系一隆起高地,遺址面積近2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內涵豐富,延續(xù)時間較長,包括龍山、周至漢等幾個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它是黃河下游地區(qū)直接承襲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發(fā)展起來的古文化之一支,以素面磨光黑陶為主,盛行三足器、圈足器,胎薄如蛋殼的陶杯、鳥首形足的陶鼎等為其主要代表性器物,并已有冶銅技術??脊艑W界已將龍山鎮(zhèn)城子崖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1989-1990年,對該遺址進行勘探和試掘,發(fā)現(xiàn)了三個不同時期的城址。發(fā)掘者認為,這三個城址,分屬龍山文化時期、岳石文化時期(即夏代)和周代。龍山文化城址平面近方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是全國已發(fā)現(xiàn)的同期城址中最大的一個。夏代城址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我國早期城市發(fā)展關鍵時期的空白。
黑陶鬶,高21.4厘米。(注:鬶,古代陶制炊具,嘴象鳥啄,有把柄和三個空心的短足。)
黑陶鼎,高25.7厘米。
- 李開先墓
- 在章丘區(qū)埠村鎮(zhèn)東稻莊村南。李開先(1502-1568),明文學家、戲曲家、書畫鑒藏家。為“嘉靖八才子”之一。墓園南北長約80米,東西寬50米。李開先與其父、祖父三墓南北依次排列。墓前神道僅存“李氏先塋”石坊一座,墓碑4塊,翁仲、石馬、石羊和石虎各一對。
- 百脈泉
- 在章丘區(qū)明水鎮(zhèn)。
- 舊軍
- 在章丘區(qū)明水北19公里刁鎮(zhèn)。明洪武二年(1369年)孟姓遷此,其后人經(jīng)營商業(yè),從清乾隆年間以來,創(chuàng)辦瑞蚨祥、泉祥、隆祥、謙祥益、鴻祥、瑞昌祥、慶祥、益和祥“八大祥”號等59家企業(yè),在北京、天津、濟南、青島、周村、煙臺、武漢等地設立分號。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按古城樣式修筑舊軍圍墻,高5米,寬4米,上有女兒墻,周長10里,約占地190多畝。孟姓10家的住宅就有近千間,均為水磨磚、細石、雕梁畫棟的樓臺亭閣,還有花園。有永興寺佛殿、清凈觀、文昌閣等。
- 赫胥氏陵
- 在章丘區(qū)臨濟村。
- 漢代酈食其墓
- 在章丘區(qū)臨濟村。
- 終軍墓
- 在章丘區(qū)臨濟村。
- 馬融墓
- 在章丘區(qū)臨濟村。
- 漢平陵王墓
- 在章丘區(qū)山后寨。
- 董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 在章丘區(qū)。
- 齊長城遺址
- 在章丘區(qū)。
- 東平陵故城遺址
- 在章丘區(qū)。
- 趙八洞石刻造像
- 在章丘區(qū)。
長清區(qū)
- 五峰山
- 在長清區(qū)城東南,為泰山支脈。因有會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一稱迎仙)五峰而得名。五峰綿亙錯列,云繞峰巔,泉出石罅。山西石壁上有北魏至隋石刻造像多尊。
- 洞真觀
- 在五峰山東側志仙峰下。金泰和年間(1201-1208)建,元明兩代皆有所擴建。明萬歷時(1573-1620)敕命辟山重修,頒道藏全經(jīng)。建筑環(huán)依山勢,起伏連貫。觀內古柏參天,古銀杏一株,腰圍6.5米,高30米左右,當植于建觀之初。古碑碣數(shù)十塊,以《崔先生像贊》最為珍貴。崔先生真靜,金代道人,傳在此修煉得道。另有元好問、劉祁、杜仁杰像贊各一。
- 蓮花洞石刻造像
- 在五峰山西峭壁上。鑿刻年代約在東魏至隋之間。石窟高3米,窟內正壁雕佛一、僧二、菩薩二,四壁及拱門兩側雕小佛242尊。洞外東石壁雕小佛十余尊。
-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 在長清區(qū)孝堂山上。傳說為漢代孝子郭巨墓祠。就祠內題記和畫像風格判斷,建筑年代約為公元1世紀間,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之一。祠堂全部石筑,室內寬3.8米,進深2.13米。祠內石壁和三角石梁上雕刻有精美圖畫,風格勁利,在漢畫像中獨具一格。祠內最早的游人題記有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和永康元年(167年)兩則。西山墻外壁刻有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的《隴東王感孝頌》。此祠自宋趙明誠《金石錄》以來累見著錄,具有重要的歷史、學術和藝術價值。
- 靈巖寺*
- 在長清區(qū)東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相傳苻秦永興中竺僧朗來此說法,“猛獸歸伏,亂石點頭”,故稱靈巖。寺興于北魏,盛于唐宋,最盛時殿閣40余處,禪房500多間,僧侶500余人,與天臺國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同稱我國四大叢林。經(jīng)歷代修葺增建,寺院布局恢宏,文物古跡豐富。主要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寶殿、御書閣、鐘鼓樓、壁支塔等,還有積翠證明龕、墓塔林、五花殿石柱及唐代李邕撰書《靈巖寺頌碑》、元代日本僧人邵元撰書《息庵禪師道行碑》等唐宋以來碑碣420余塊。明代學者王世貞有“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游也”之說。
- 千佛殿
- 在靈巖寺內。唐代始建,宋代拓修,現(xiàn)存殿宇為明代建筑,其前檐下柱礎仍為唐宋遺物。殿闊7間,進深4間,單檐廡殿頂。殿中為毗盧遮那、彌勒、藥師像。四壁有眾多高30厘米的木雕小佛。壁前分列40尊高101-120厘米的羅漢和高僧祖師彩色泥塑。塑像以現(xiàn)實人物為基面,擺脫了一般佛教造像的固定程式,喜怒哀樂,神態(tài)逼真,且無一協(xié)同。梁啟超游覽至此,嘆為“海內第一名塑”。
- 辟支塔
- 在靈巖寺內。唐天寶十二載(753年)創(chuàng)建,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重建。塔基為石筑,四周浮雕陰曹地府酷刑場面。塔身磚砌,八角九級,通高約54米。底層設有塔心柱,有磚砌階梯可以登塔,五層以上沿塔身外檐旋轉上登塔頂。塔身挺拔雄偉,聳立山腰,登臨其上,盡覽靈巖景物。
- 墓塔林
- 在靈巖寺西。有自唐至清靈巖寺歷代住持僧的墓塔167座,其形制多樣,數(shù)量眾多,為國內罕見。最早的慧崇塔建于唐天寶年間(742-756),為一重檐單層石塔,高5.3米。另有志銘古碑81通,其中元至正元年(1341年)的《息庵禪師道行碑》,為留學中國20年的日本正法禪寺住持邵元和尚撰書。
- 積翠證明龕
- 在長清區(qū)靈巖寺后方山之巔。唐初開鑿,北壁雕塑釋迦像,高約5米,形容壯碩生動,體態(tài)豐滿自然,身著袈裟,結跏趺坐。東西壁各雕菩薩一尊。龕上絕壁如削,為靈巖勝景之一。
濟陽區(qū)
- 商周時期鄺冢遺址
- 在濟陽區(qū)。
- 小李遺址
- 在濟陽區(qū)。
- 劉臺遺址
- 在濟陽區(qū)。
- 玉皇冢遺址
- 在濟陽區(qū)。
- 龍山文化遺址
- 在濟陽區(qū)鄺家村。
平陰縣
- 洪范池
- 在平陰縣洪范池鄉(xiāng)。四周崇巒疊嶂,溝壑縱橫,唯在一高臺地上突地涌泉。水質清洌,純潔甘甜,是優(yōu)質的礦泉水,名貴中藥阿膠以此水熬制而成。
- 多寶佛塔
- 在平陰縣翠屏山(水山)頂?shù)挠窕书w院內。始建于唐貞觀四年(630年),明初傾圮,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整體石砌,密檐實心十三層,通高20米,平面呈八邊形。除底層東西南北四面各為高1.2米的大佛外,余皆為0.6米的小佛。原有104尊,現(xiàn)存88尊,少數(shù)為唐代遺存,多數(shù)為明代造像。
- 書院泉
- 在平陰縣。
- 石門邑大汶口文化遺址
- 在平陰縣。
- 斗祭臺商周文化遺址
- 在平陰縣。
- 項王墓
- 在平陰縣。
- 明文學家于慎行墓
- 在平陰縣。
- 北安故城遺址
- 在平陰縣安城。
商河縣
- 商蘆坊遺址
- 在商河縣。
- 漢小宮莊墓群
- 在商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