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濟寧市人物

    濟寧市

    鄭均
    東漢東平任城(今山東濟寧)人。少好黃老書。不應州郡辟召。漢章帝時公車特征,歷官尚書、議郎。為人好義篤實,謙恭儉約。退職后章帝曾賜以尚書祿,時稱“白衣尚書”。

    魏舒(200-290)
    任城樊(今山東濟寧東)人。出身貧寒,舉孝廉,為澠池長,累至尚書右仆射、司徒。德高望重,為時人所稱道。后以病求免官。太熙元年卒,謚康。

    李賀(790-816)
    字長吉。唐宗室。河南福昌(山東濟寧東北)人。唐詩人。元和二年(807年),李賀已詩名遠播。元和三、四年間(808-809年),李賀寫《雁門太守行》謁韓愈,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服喪務必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墒嵌什耪叻懦隽餮?,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避諱不得舉進士。盡管韓愈“質之于律”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不得不憤離試院。李賀長于歌詩,尤精熟樂府。其詩作想象豐富,善于熔鑄詞采,具有新奇瑰麗的境界。曾任太常寺協律郎。病卒,時年二十七歲。昭宗時,韋莊上奏請追賜李賀進士及第,贈左補闕、右拾遺官職。但因宮廷發(fā)生事變,所奏被擱置。

    明宣宗恭讓胡皇后(?-1433)
    濟寧人。永樂十五年(1417),選為皇后太孫妃,不久,封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立為皇后,時孫貴妃有寵于宣宗,后多病無子,帝令其先辭位,遂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卒,葬金山(今江蘇鎮(zhèn)江市西北)。

    焦秉貞
    山東濟寧人??滴踔?,官欽天監(jiān)五官正。通測算,擅長人物樓觀畫,參用西洋畫法,分別向背明暗,有立體感。得康熙帝賞識,奉命繪《耕織圖》四十六幅,刻版印行。

    孫玉庭
    山東濟寧人。乾隆中期進士。歷官湖南、湖北布政使,廣東、廣西巡撫,湖廣、兩江總督,體仁閣大學士。嘉慶晚期,整頓江南鹽務、漕政,籌款生息,津貼屯丁,減省漕委。道光中,疏請禁革直省陋規(guī),漢口封輪售鹽法,請改漕糧浮收為明行八折征收。后坐事革職,留浚運河工程。

    孫毓汶(?-1899)
    山東濟寧州人。尚書孫瑞珍之子。咸豐進士。歷官工部左侍郎、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咸豐十年在家鄉(xiāng)辦團抗捐,被革職遣戍。后輸納軍餉恢復原官。先后主持會試及四川、順天鄉(xiāng)試。中日甲午戰(zhàn)爭時,與李鴻章相勾結,認為戰(zhàn)不可恃,力主和議,光緒二十五年卒。

    喬羽(1927-2022)
    作家。濟寧人。1946年入冀魯豫邊區(qū)方大學藝術學院學習。1977年后任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院長。著有電影文學劇本《劉三姐》、《紅孩子》,歌詞《我的祖國》、《祖國頌》等。

    黃伯壽(1930-)
    舞蹈編導。濟寧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冀魯豫軍區(qū)戰(zhàn)友劇社演員、平原省軍區(qū)文工團舞蹈組組長。建國后,任北京軍區(qū)戰(zhàn)友文工團舞蹈隊副隊長。1957年畢業(yè)于北京舞蹈學校編導訓練班。后任北京軍區(qū)戰(zhàn)友歌舞團舞蹈隊創(chuàng)作組組長、編導室副主任,戰(zhàn)友文工團編導室主任。合作創(chuàng)作舞劇《寶蓮燈》、《劍》等。主持編導舞劇《雁翎隊》、舞蹈《草原與民兵》和大型舞劇《神州武魂》。參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和《中國革命之歌》的舞蹈編導。

    曲阜市
    皋陶(?-?)
    顓頊子。傳說中的東夷首領。生于曲阜。堯帝賜姓偃。堯禪舜,命之作士,與禹共輔舜政,明五刑,弼五教。在“知人”、“安民”治國大計上,功不在禹之下。禹以其最賢,遂選為繼承人并授予處理政務的權力。未及禪,即卒。

    魯公伯禽
    周公旦子。武王滅商,封周公旦于魯,不就封,由他受封為魯公。管、蔡、東夷反叛,他曾率師伐叛,平徐戎。

    魯隱公(?-前712)
    名息?;莨L庶子?;莨溃釉誓晟?,魯人擁立他攝政。與鄭交換土地,以許田交換鄭祭祀泰山的祊邑,土地王有制逐漸瓦解。前712年,為公子揮所殺。

    魯桓公(?-前694)
    名允。惠公子。前712年,使公子揮殺其兄隱公而即位。與宋、蔡等諸侯相會于曹,伐鄭納厲公。前694年,和夫人至齊,被齊襄公使公子彭生擊殺。

    魯莊公(?-前662)
    名同?;腹印G?92年即位。立五年,伐衛(wèi)。11年,齊內亂,公子糾奔魯。次年,以兵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被先歸國的齊桓公發(fā)兵擊敗,被迫殺糾并送管仲回齊。前681年,與齊桓公會于柯,魯人曹沫劫齊桓公,逼齊退返所侵占魯國土地。晚年,其弟慶父、叔牙、季友三人爭權內訌。

    魯宣公(?-前591)
    文公子。母敬嬴。受寵。前609年,文公死,貴族襄仲殺其兄惡與視,擁立他即位。國人對襄仲殺嫡立庶憤懣,稱公子惡與視之母為“哀姜”。宣公欲加強公室,未果。從此魯國公室日卑,三桓(魯桓公后代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強大。

    魯定公(?-前495)
    名宋。昭公弟。前510年即位。政權操縱在季氏手中,形成民不知君的局面。前503年,齊伐魯,取鄆,送給季氏家臣陽虎。陽虎想除三桓勢力,為三桓所敗,奔齊,復奔晉,為趙鞅家臣。前500年,和齊景公相會于夾谷,孔子行相事,令魯兵誅齊侏儒淫樂,齊侯懼,被迫歸還所侵魯地。不久,齊人送女樂于魯,孔子離去。

    慶父(?-前660)
    姓姬。魯桓公子,莊公之弟。又稱仲慶父、共仲。魯國大夫。與魯莊公正妻哀姜私通,莊公死,慶父先后派人殺害國君公子般和魯閔公,制造政治內亂。后來,逃亡莒國。莒國國君接受賄賂,遣送慶父回國,途中自縊而死,謚號“共仲”。后人常把制造內亂的人比作為“慶父”,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即源于此。其后裔即魯國“三桓”的孟孫氏。

    孔子(前551-前624)
    名丘,字仲尼。春秋時大教育家、儒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魯國陬(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少家貧。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天命之年,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后游歷衛(wèi)、宋、陳等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所授弟子達三千余人,著名者七十二。自漢以后,其學說被奉為兩千多年道德、文化的正統,對后世影響極大。歷代都為之“進爵”,追尊為“圣人”。

    子思(前483-前402)
    戰(zhàn)國初魯國人??浊鹬畬O,孔鯉之子。作《中庸》。晚年返魯,宣揚儒學。系統發(fā)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鑄下儒學正統的始基。再傳至弟子孟軻。南宋崇寧元年(1267年)追封為沂水侯。咸淳三年(1269年)加封為沂國公。列孔廟四配之一。元至順元年(1330年)加贈沂國述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稱述圣。

    孔鮒(約前264-前208)
    秦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后裔。秦并天下,召為魯國文通君,遷少傅。秦始皇焚書坑儒,傳他將《論語》、《尚書》、《孝經》等藏于故宅墻壁中,隱于嵩山,隨陳勝軍反秦,為博士,后退居陳下。

    丙吉(?-前55)
    西漢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初為魯獄吏,積功遷廷尉右監(jiān)。武帝末,治巫蠱之獄,曾救護武帝曾孫(即宣帝),后為大將軍霍光長史,受重用,遷光祿大夫給事中。昭帝死,他建議迎立宣帝。地節(jié)三年(前67)任太子太傅,數月遷御史大夫,封博陽侯,后代魏相為丞相。為人寬厚,不揚己善。

    丙顯
    丙吉子。少為諸曹,后任衛(wèi)尉,遷太仆,任職十余年,與官屬為奸利,贓錢達千余萬,宣帝甘露年間,為司隸校尉劾治,被削爵降為關內侯。后復任城門校尉。成帝鴻嘉元年,因念其父救護宣帝有功,復封其子昌為博陽侯。

    孔霸
    西漢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鬃邮缹O。治《尚書》,事夏侯勝,昭帝末為博士,宣帝時為太中大夫,授皇太子經學,遷高密相。元帝即位,以帝師賜爵關內侯,號褒成君,給事中。元帝欲以為相,辭讓。死,謚烈君。

    孔光(前65-公元5)
    西漢魯國(今山東曲阜)人??装陨僮印Mń泴W,元帝時,為諫大夫。成帝即位,任博士、尚書令,掌管中樞機要十多年。后任御史大夫、丞相,封博山侯。哀帝時,因忤傅太后,一度免相,后復起為丞相。曾與大司空何武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緩和社會階級矛盾,因遭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元始五年病死。

    史恭
    西漢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有妹即史良娣,為武帝戾太子妻,生悼皇考,皇考生宣帝。太子、良娣與皇考均死于武帝未年巫蠱之亂。宣帝小時依托于史家,由他及其母貞君撫養(yǎng)。宣帝即位,他已死,其子三人(宣帝表叔)史高、史曾、史玄均受封為侯。

    史高(?-前42)
    西漢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史恭子。宣帝即位,以外戚侍中貴幸,因發(fā)舉霍禹謀反事,有功封樂陵侯。宣帝病,任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元帝即位,輔政五年,告老乞歸,罷就第。死謚安侯。

    史丹(?-前13)
    西漢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史高子。初以父爵任中庶子,元帝即位,為駙馬都尉侍中,元帝病,力爭立太子。成帝立,由長樂衛(wèi)尉遷左將軍,封武陽侯,賞賜累千金。為人足智,粗多財,僮奴以百數,后房妻妾數十人,內奢淫,極聲色滋味之樂。其家族四人封侯,官至二千石者十余人。

    孔安國
    西漢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鬃雍笠?,其祖子襄為孔鮒之弟。世傳經學,武帝時治《尚書》為博士,遷諫大夫至臨淮太守。相傳他曾得孔府壁中所藏古文《尚書》,是古文尚書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但其書為后來學者所懷疑,西漢時未立于學官。司馬遷也曾從受業(yè),故《史記》所載《堯典》等篇,多古文之說。

    丙氏
    一作曹邴氏。西漢魯(治今山東曲阜)人。以冶鐵起家,富至巨萬。而居家仍尚儉約,父兄子弟俯仰之間纖利必取,所營商賈及放高利貸,遍及于郡國。鄒魯之人羨富裕,多棄文學而趨商賈,求工商末業(yè)之利。

    朱家
    秦漢之際魯(治今山東曲阜)人。以“任俠”聞名,曾藏匿解救豪強和亡命者以千百計。赴人之急,家無余財,在關東地區(qū)勢力很大。高祖即位,下令追捕原項羽部將、楚地著名游俠季布,他用計使季布解脫,關東士庶多慕名相交。

    史良娣(?-前91)
    西漢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入太子宮,為衛(wèi)太子良娣,生男名進,號史皇孫。征和二年(前91)遭巫蠱之禍,與衛(wèi)太子及史皇孫同時遇害。宣帝即位,追尊為戾后。

    孔融
    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鬃佣缹O。東漢末歷官北海相、少府、大中大夫等職。喜交士人,時常賓客迎門。為人恃才負氣,多次輕慢曹操,被操借故殺掉。有文名,所著詩、頌、碑文、論議等各體文二十五篇。是“建安七子”之一。

    孔道輔
    初名延魯??鬃铀氖宕鷮O。舉進士。歷知仙源縣、左正言、尚書兵部員外郎等。明道二年(1033),召為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性鯁直無阿,遇事彈劾,無所顧避,為權貴所忌恨。為爭郭皇后廢立,忤宰相呂夷簡意,出知徐州,徙兗州。入為御史中丞,又出知鄆州,行至韋城,病死?;实v三年(1051),追贈尚書工部侍郎。

    孔勖
    道輔父。第進士,為太平州推官,以殿中丞通判廣州。時,真宗東封,躬詣孔子祠,召對,授太常博士、知曲阜縣。勖在廣州,以清廉著稱,及被召赴闕,蕃酋爭持寶貨以贈,皆拒收納,加以撫慰。累遷秘書監(jiān),分司南京,后以尚書工部侍郎致仕。卒。

    孔宗翰
    道輔子。舉進士,知仙源縣。有善政,不以私情枉法。司馬光等皆上章推薦,由通判陵州為夔峽轉運判官,提點京東刑獄、知虔州。歷陜、揚、洪、兗諸州,俱以治績聞。宋哲宗初立求言,吏民上書以千數,詔司光采閱其中可用者十五人,唯稱獎者二,宗翰第一。元祐初,召為司農少卿,遷鴻臚卿。因宗翰進言,詔改衍圣公為奉圣公,不領他職,給廟學田萬畝,賜國子監(jiān)書,立學公官以誨其子弟。進刑部侍郎,以疾求去,卒。

    巢尚之
    南朝宋魯郡(今山東曲阜)人。宋文帝時侍始興王劉睿讀書,涉獵文史。孝武帝時,任東海國侍郎,兼中書通事舍人。參與政事,權重一時。前廢帝時,為撫軍諮議參軍、淮陵太守。明帝時復兼中書通事舍人,遷中書侍郎。后病卒。

    孔尚任(1648-1718)
    兗州府曲阜(今曲阜)人??鬃拥诹拇鷮O。初隱居石門山中,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帝南巡至曲阜時,被召講經,破格授予國子監(jiān)博士,后升戶部福建司主事、廣東司員外郎。三十八年寫成傳奇劇本《桃花扇》,當時與《長生殿》作者洪升有“南洪北孔”之稱,其后罷官歸鄉(xiāng)。通音律、工樂府。

    孔毓珣
    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六世孫,福建按察使孔恩洪之子。賜恩貢生。歷官四川布政使、兩廣總督加兵部尚書銜、江南河道總督。為官頗有聲譽,數次被舉薦為政績優(yōu)異。重視水利,康、雍兩朝中,先后經理邳睢河務,修筑湖廣江堤,四川灌江口堰,勘察黃、運諸河,于治河助漕多有建議,皆得準行。在廣東整理鹽政、軍備。為雍正帝所信任。

    孔伯華(1885-1955)
    中醫(yī)學家。曲阜人。與汪逢春、蕭龍友、施今墨并稱北京四大名醫(yī)。學自家傳。建國后,任衛(wèi)生部顧問、中華醫(yī)學會中西醫(yī)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學術上,主張病必求其本,臨證注重濕與熱。以善治溫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藥,為醫(yī)林所敬仰。著有《時齋醫(yī)話》、《傳染病八種證治晰疑》。有《孔伯華醫(yī)集》。

    孔祥柯(1887-1920)
    山東曲阜人。孔子七十五世孫。北京譯學館畢業(yè),民國元年(1912年)任山東省臨時省議會議員,選任副議長兼山東高等學校校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作為中國代表參加巴黎和會,為收回青島主權,在和會上慷慨陳詞?!奥務邉尤?,外方絕域報章傳載”。

    孔慶德(1911-2010)
    曲阜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四軍連、營、團、師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團長、冀南軍區(qū)分區(qū)副司令員。參加了百團大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qū)旅長,中原軍區(qū)縱隊副司令員兼桐柏軍區(qū)副司令員,河南軍區(qū)副司令員、軍長。參加了上黨、邯鄲等戰(zhàn)役和進軍大別山。參與開辟桐柏解放區(qū)。建國后,任河南軍區(qū)副司令員。1952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后歷任中南軍區(qū)炮兵代司令員、武漢軍區(qū)副司令員、中共湖北省委書記。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孔德成(1920-2008)
    曲阜人。字達生??鬃拥谄呤叽笠?。曾任國民黨政府孔子奉祀官。1950年到臺灣后在臺灣大學、師范大學、中興大學任教。后任臺灣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館”聯合辦事處主任委員。

    周南(1927-)
    曲阜人。1948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文學系。建國后,歷任北京外語學校教員,駐巴基斯坦大使館三等秘書、二等秘書,外交部西亞北非司科長,駐坦桑尼亞大使館二等秘書、一等秘書,駐聯合國代表團一等秘書參贊,常駐聯合國大使銜副代表,外交部部長助理、副部長,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是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

    兗州區(qū)
    陳湯
    字子公。西漢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東北)人。少好讀書,家貧,不為州里所稱。后為太官獻食丞,求使外域,元帝時為西域副校尉。匈奴郅支單于盤據康居,殺漢官員,攻略烏孫、大宛,奴役康居人民。建昭三年(前36)他和西域都護甘延壽矯制發(fā)兵四萬至康居,攻殺郅支單于,封關內侯,為射聲校尉。戰(zhàn)功卓著。但因“矯制”發(fā)兵,以及自身“素貪”,多次被免官降職。后以罪免為庶民。

    漢定陶丁姬(?-前5)
    哀帝生母。西漢山陰瑕丘(今山東袞州西北)人。為定陶恭王姬。哀帝即位,稱太后,其兄明任大司馬驃騎將軍輔政,封陽安侯。兄子滿封平周侯。哀帝死,王莽執(zhí)政,傅、丁外戚被排斥,她貶號為丁姬,丁氏皆免官徙歸故里。

    何休(129-182)
    字邵公。東漢任城樊(山東濟寧兗州)人。東漢今文經學家。幼時口拙,篤志好學,官至諫議大夫。著《春秋公羊傳解詁》,獲得“學海”美譽。

    畢再遇
    南宋兗州人。以蔭得官,隸侍衛(wèi)馬司。開禧興兵北伐,遂領敢死軍為前鋒,克泗州城,復敗金兵于靈壁。以戰(zhàn)功擢左驍衛(wèi)將軍。據守楚州、六合抗金。旋命節(jié)制淮東軍馬,擊敗來犯之敵,為一時名將。除鎮(zhèn)江都統制兼知揚州,淮東安撫使。嘉定和議即成,乞歸。嘉定十年(1217),以武信軍節(jié)度使致仕。卒,贈太尉,累曾贈太師,謚忠毅。

    馬世駿(1915-1991)
    昆蟲生態(tài)學家。兗州人。1937年畢業(yè)于北平大學農學院生物系。1951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1952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環(huán)境科學委員會主任、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生態(tài)學研究中心籌備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為我國生態(tài)學特別是昆蟲生態(tài)學的理論研究作出了貢獻。

    鄒城市
    孟軻(前372-前289)
    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即孟子。先世為魯國公族。代表孔門嫡系正統著重闡發(fā)孔子“仁學”,提出“仁政”主張。公開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口號?!稘h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

    韋賢(前148-前60)
    西漢鄒縣人。韋孟四世孫。為人質樸少欲,篤志于學,為鄒魯大儒,被征為博士,給事中,授昭帝《詩》,官至大鴻臚。宣帝即位,因參預策立謀議,賜爵關內侯,徙為長信少府。前71年,代蔡義為丞相,封扶陽侯。地節(jié)三年(前67)以老病罷歸。漢丞相辭職歸老賢始。

    韋玄成(?-前36)
    西漢鄒縣人。韋賢少子。少好學,宣帝時以明經擢為諫大夫,遷大河郡都尉。父死,因兄有罪不得嗣,詔令其嗣嗣爵為侯,佯狂不肯受爵。宣帝以其高節(jié),封河南太守,遷太常。后因楊惲友善,惲被誅,株連免官,不久削爵。元帝即位,歷任少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永光中官至丞相,復封侯故國。為相,持重不及其父,而文采過之。為相七年,卒謚共侯。初賜陪葬于宣帝杜陵,死前自請歸葬故里父墓側,帝許之。父子俱以儒學至相位,鄒魯稱贊云:“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p>
    韋賞
    西漢鄒縣(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韋弘子。韋賢孫。明《詩》經,哀帝為定陶王時任太傅。哀帝即位,以舊恩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列為三公,賜爵關內侯,食邑千戶,年八十余卒。其兄弟宗族官至二千石者十余人。

    龔遂
    西漢山陽南平陽(今山東鄒縣)人。初為昌邑王劉賀郎中令,賀淫逸,他犯顏直諫。宣帝時,渤海和附近各郡連年饑荒,農民紛起反抗,封建官府不能制。他任渤海太守,至郡開倉借糧,獎勵生產,勸民“賣刀買犢”,以事農桑,結果農民歸田,獄訟減少,郡內大治。后官水衡都尉,卒于官。史家將他與黃霸并稱為封建“循吏”的典型人物。

    唐彬(235-294)
    魯國鄒(今山東鄒城南)人。泰山太守唐臺子。初仕為郡主簿,監(jiān)巴東諸軍事。隨王濬伐吳,以功升右將軍,封侯。轉鎮(zhèn)幽州,威撫鮮卑各族。督促農桑,為當地百姓所追慕。累至前將軍、雍州刺史。元康四年卒,謚襄。

    靳云鵬(1877-1951)
    山東鄒縣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yè)。1908年任云南新軍第十九鎮(zhèn)總參議。辛亥革命時,曾舉兵抵抗蔡鍔所發(fā)動的新軍起義。在昆明五華山戰(zhàn)敗后,化裝逃走后受袁世凱信任,任北洋軍第五師師長、山東都督。1918年任參戰(zhàn)督辦公署參謀長。曾代表段祺瑞政府與日本簽訂中日軍事協定。1919年后兩度出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1921年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前去職。后寓居天津。

    魚臺縣
    王龔
    東漢山陽高平人。出身豪族。初舉孝廉,后歷青州刺史、司隸校尉、汝南太守等官。喜才愛士,獎掖后進,曾舉薦黃憲、陳蕃等名士。順帝時官至司空、太尉。疾惡宦官專權,上書請求貶斥,不被順帝采納。

    王暢(?-169)
    王龔子。初舉茂才,后歷官尚書令、齊相、司隸校尉、漁陽太守等職。任南陽太守,始則不避權貴,抑制豪強,不久又改行“寬政”,與地方勢力妥協。靈帝時官至司空。

    單飏
    東漢山陽湖陸(今山東魚臺)人。初舉孝廉,后歷官太史令、漢中太守、尚書等職。精通天官、算術。靈帝末譙縣曾有黃龍現,飏謂五十年后當有王者興,后果然魏代漢。

    劉表(142-208)
    山陽高平(今山東魚臺縣東北)人。字景升。東漢遠支皇族。少知名,為“八俊”之一。初平中任荊州刺史,得豪族蒯良、蒯越等之助,據有今兩湖之地。后為荊州牧。漢獻帝都許,他遣使納貢,同時又北與冀州牧袁紹相結援,先后平定屬境“宗賊”及幾股割據勢力,后又收編張濟部眾,拓地數千里,率軍十萬,成為當時一支重要割據勢力。劉備來投,厚待之而未能用。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征荊州,未至而表病死。子琮降曹操。

    王粲(177-217)
    山陽高平(今山東魚臺縣東北)人。漢獻帝初,知名京師,尤受蔡邕器重。初事劉表,后勸劉琮歸降曹操,被操辟為丞相掾,官至侍中。曾參與魏初禮儀制度的制定。博聞強記,善于算術,工于文筆,所著詩、賦、論、議數十篇。是建安時期著名文學家,為“建安七子”之一。

    仲長統(180-220)
    山陽高平(今山東魚臺縣東北)人。少博學有才,善于文辭,曾游學青、徐、并、冀之間。生性好爽,不拘小節(jié),敢直言,當時稱為狂生。建安時任尚書郎,后又為曹操僚佐。著有《昌言》三十四篇,為當時著名思想家。

    王弼(226-249)
    字輔嗣,山陽高平(今山東魚臺縣東北)人。三國時魏玄學貴無論的創(chuàng)始者之一。提出“以無為本”,“舉本統末”的哲學根本觀點,及“得意忘象”的方法論,在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金鄉(xiāng)縣
    彭越(?-前196)
    昌邑(今金鄉(xiāng)西北)人。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原為漁民,后率眾響應秦末農民起義,攻取十余城,聲勢浩大。漢高祖二年(前205年),率兵將三萬歸附劉邦,拜魏相國,略定梁地。項羽劉邦相拒滎陽時,攻克睢陽等數十城,得粟十余萬斛供漢軍。后率兵從劉邦大敗項羽于垓下。漢朝建立封梁王,都定陶。高祖十一年陳狶謀反,高祖命其率軍討伐,稱病未至。以謀叛罪囚至洛陽。后赦為庶人,徙蜀青衣縣,途中遇呂后,自言無罪,請居故地昌邑。呂后佯為許諾,同車返洛陽后,即被殺。

    曹竟
    西漢末山陽(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北)人。儒生出身,王莽執(zhí)政時,去官不仕。更始政權建立,征以為丞相,封侯,不受爵。赤眉軍入長安,令其降,不肯,格斗死。

    滿寵(?-242)
    山陽昌邑(今山東金鄉(xiāng))人。初被曹操辟為兗州從事,后歷任許縣縣令、汝南太守、前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太尉等。居官稱職,勇而有謀,曾佐曹仁守樊城,力拒蜀軍進攻。鎮(zhèn)守揚州,屢出奇策,擊敗孫吳軍隊。平生不治產業(yè),家無余財。卒后謚景侯。

    郗鑒(269-339)
    高平金鄉(xiāng)(今山東金鄉(xiāng)北)人。初為司馬倫掾,轉中書侍郎。司馬睿鎮(zhèn)建康,授龍驤將軍、兗州刺史。王敦叛亂,與溫嶠等聯兵討平。又與王導等人受遺詔輔佐成帝,進車騎大將軍,加散騎常侍。咸和中,蘇峻叛亂,協助陶侃等共同討平,升司空,加侍中,封公。咸康五年卒,謚文成。

    郗愔(313-384)
    郗鑒子。初襲父公爵,授中書侍郎。其間因病去職,居家十余年。太和中,桓溫北伐,復用為都督晉陵軍事,領徐、兗二州刺史。累遷司空,加鎮(zhèn)軍將軍。太元九年卒,謚文穆。

    郗超(336-377)
    郗愔子。初仕為征西大將軍桓溫掾,深得桓溫器重,為溫謀劃霸王之業(yè)?;笢乇狈?,超以為或徑占鄴城,或屯兵河濟以控槽運,溫不能采納而北伐失敗。歷散騎侍郎、中書侍郎、司徒長史。太元二年卒。

    郗曇
    郗鑒子。初仕為司徒王導秘書郎,歷散騎侍郎、中書侍郎,加散騎常侍。累遷北中郎將,督晉陵軍事,領徐兗二州刺史。后與傅末波交戰(zhàn)失敗,降為建威將軍。卒于任上,謚簡。

    郗恢
    郗曇子。少居清顯。歷散騎侍、黃門侍郎,深得晉孝武帝寵信,出為建威將軍、雍州刺史,都督梁、秦、雍、司、荊、揚、并州軍事,鎮(zhèn)襄陽。先后與慕容重、姚萇、拓跋珪大戰(zhàn)于黃河南岸。后被殷仲堪派人暗殺。

    檀道濟(?-436)
    高平金鄉(xiāng)(今山東金鄉(xiāng)縣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南朝宋武帝劉裕部將。劉裕建宋王朝,改封永修縣公。出為鎮(zhèn)北將軍、南兗州刺史。義熙十二年(416)隨劉裕北伐,率軍為前鋒,攻取許昌、洛陽。南朝宋景平元年(423)與徐羨之、謝晦等廢少帝,迎立文帝。文帝即位,進封武陵郡公。以討滅謝晦、北伐功,遷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司空。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督師伐魏,用“唱籌量沙”計退北魏軍,晉封司空。功高位顯,威名太重,為文帝所忌。元嘉十三年,被彭城王劉義康矯詔殺害。(“唱籌量沙”計:道濟命令士兵們一斗一斗量米,并大聲喊出來,用少量的米覆蓋在土堆上。使敵軍誤以為道濟軍中軍糧如山。)

    梁高祖郗皇后(468-499)
    即郗徽,梁武帝蕭衍皇后。高平金鄉(xiāng)人。少讀史書,善隸書。宋后廢帝欲納為后,齊安陸王緬欲與婚,皆以疾辭。后嫁與蕭衍,生玉姚、玉婉等。齊永元元年卒。蕭衍稱帝,追崇為皇后,謚號德。

    周冠五(1918-2007)
    金鄉(xiāng)人。1937年參加金鄉(xiāng)縣抗日動員委員會。曾任八路軍蘇魯豫軍區(qū)營長,金鄉(xiāng)縣、單虞縣縣長。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團長,江西省軍區(qū)分區(qū)副參謀長。建國后,歷任石景山鋼鐵廠副廠長、廠長,石景山鋼鐵公司經理,冶金工業(yè)部副部長兼首都鋼鐵公司黨委書記,首都鋼鐵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嘉祥縣
    微山縣
    曹褒(?-102)
    魯國薛(今山東微山)人。少傳父業(yè)。精通《慶氏禮》。初舉孝廉,章帝時拜博士,參與制定禮樂制度。和帝時歷官將作大匠、河南太守等職。博物識古,當時稱為儒宗。著有《通義》等書,門徒多至千余人,慶氏學于是通行。

    梁步庭(1921-2021)
    微山人。曾任中共魚臺縣委書記、湖西地委青委書記。建國后,歷任中共中央華北局青委副書記。青年團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中共青海省委秘書長、書記、第二書記、第一書記,山東省省長,中共山東省委書記,中共山東省顧委主任。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

    張仲先(1926-2022)
    微山人。1940年參加八路軍。曾任東北野戰(zhàn)軍營教導員。參加了臨江、遼沈、平津等戰(zhàn)役。1950年在海南島戰(zhàn)役中立大功。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1963年畢業(yè)于解放軍政治學院。后歷任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吉林省軍區(qū)副政委,沈陽軍區(qū)炮兵政委,廣州軍區(qū)政委。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汶上縣
    夏侯勝
    西漢東平(今山東汶上附近)人。始昌族子。少孤好學,從始昌學經文《尚書》,又從歐陽生學習儒經。為西漢今文尚書學“大夏侯學”的開創(chuàng)者,稱“大夏侯”。昭帝時,立為博士、光祿大夫。宣帝即位,遷長信少府,賜爵關內侯。常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后為太子太傅。年九十卒于官。

    夏侯建
    西漢東平(今山東汶上附近)人。夏侯勝從父之子。從夏侯勝與歐陽高學今文《尚書》,左右采獲,另成一家,為西漢今文尚書“小夏侯學”開創(chuàng)者,稱“小夏侯”。其學為夏侯勝所非議,謂之章句小儒。宣帝時,立博士。官至太子太傅。其著作已佚。

    夏侯千秋
    西漢東平(今山東汶上附近)人。夏侯建子,傳其父學,仕于漢,官至少府、太子太傅。

    王杲
    汶上人。正德九年(1514)進士。授臨汾知縣。升御史,巡視山西茶馬。嘉靖時,累官戶部尚書。事無不辦。帝深倚賴。后召買龍涎香,他久拖不進,帝以此不悅。給事中馬錫彈劾他受賄,斥為民。卒于雷州戍所。隆慶初,復官,贈太子太保。

    吳岳
    汶上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歷官山西右布政使、南京禮、吏、兵部尚書。曾督餉宣府。吏進送羨金數千,拒絕收受。在任怪清靜得民心。廉潔有節(jié)操,清望冠一時,尚書馬森言平生見謙節(jié)之士二人,即岳與譚大初。病卒。贈太子太保。

    劉韻珂
    山東汶上人。拔貢生。歷官四川布政使、浙江巡撫、閩浙總督。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設海防、收難民,反對琦善以香港易還定海。力薦伊里布可當大用。上疏陳浙事有十可慮,籌海疆善后事宜二十四條,定預杜偷漏稽查洋人條款。同治初年卒。

    泗水縣
    仲由(前542-前480)
    仲氏,名由,字子路。又稱季路。春秋時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人??鬃拥茏印P郧橹彼?,勇敢好勝。初陵暴孔子,后成為孔子學生。曾對孔子提出的維護舊統治秩序的“正名”主張表示懷疑??鬃诱J為他在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但又批評他好勇偏激??鬃尤昔斔究埽蝗螢榧緦O氏家臣。后仕于衛(wèi),任衛(wèi)大夫孔悝的家臣,在貴族內訌中被殺。

    張致一(1914-1990)
    內分泌學及生殖生物學家。泗水人。1940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生物系。1952年獲美國衣阿華大學動物學系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學部副主任。從事發(fā)育生物學、比較內分泌學和生殖生物學的研究。

    梁山縣
    呂僧珍(454-511)
    東平范縣(今山東梁山縣)人,世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家寒賤。蕭衍為雍州刺史,召為中兵參軍,委以心腹。蕭衍起兵,授輔國將軍,率軍為前鋒。建康平,先入宮,封檢府庫。梁國建立,封平固縣侯,遷兗州刺史。在任不私親戚,處事公平,復征為領軍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