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人物
“王與馬,共天下。”
說明:“馬”即司馬氏。
臨沂市
- 魏武宣卞皇后(?-230)
- 瑯邪開陽人。魏文帝母。出身娼家,初被曹操納為妾,后相繼進位夫人、皇后。曹丕稱帝,尊為皇太后。漢末董卓之亂時,操出奔避亂,她曾安集操舊部隨從,穩(wěn)定了人心。
- 王祥(204-?)
- 字休徵?,樞芭R沂(今山東臨沂)人。出身士族。漢末天下大亂,隱居廬江三十余年。事繼母朱氏,以孝稱著,幼有“臥冰求魚”侍母之孝,列入“二十四孝”。三國魏時入仕途,舉秀才,為溫縣令,累遷司隸校尉。討伐毋丘儉有功封萬歲亭侯,遷太尉。晉武帝代魏,授太保,進公爵。泰始五年卒,謚元。
- 王敦(266-324)
- 字處仲。王導從兄。精明灑脫,睿智有鑒才,好清淡。娶晉武帝女襄城公主為妻,授駙馬都尉,遷給事中黃門侍郎。“八王之亂”,與叔父彥起兵應齊王司馬冏討趙王司馬倫,出為廣武將軍、青州刺史。司馬睿鎮(zhèn)建康,為揚州刺史,與從弟王導共同輔佐,建立江東僑寓政權,有“王與馬共天下”之稱。司馬睿即帝位,授侍中、大將軍、荊江二州牧。權傾內外,遂有不臣之心。永昌中,以誅奸臣劉隗等為名,與沈充起兵攻入京城,亂殺無辜,縱兵搶劫建康。自為丞相,封武昌郡公;大樹黨羽,退屯武昌。太寧二年(324),又以誅奸臣溫嶠為名,進攻建康,病重而死,叛亂隨即被鎮(zhèn)壓。
- 王導(276-339)
- 字茂弘。鎮(zhèn)軍司馬王裁子。初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與司馬越親信司馬睿關系密切。西晉末,隨司馬睿鎮(zhèn)建康,出謀劃策,聯(lián)合南北士族鞏固司馬睿的地位,為東晉僑寓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司馬睿即帝位,為揚州刺史,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書監(jiān)、錄尚書事,加散騎常侍,居朝輔政。以王敦統(tǒng)六州,出鎮(zhèn)荊州。歷元帝、明帝、成帝三朝,皆居顯位輔佐朝政,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咸康五年死,謚文獻。
- 王戎(234-305)
- 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涼州刺史王渾子。初仕為相國掾,歷散騎常侍、荊州刺史。領兵平吳,以功封侯。累至尚書仆射、中書令,加光祿大夫、司徒?!鞍送踔畞y”時,周旋于諸王之中,得免于兵禍。與阮籍等交游,為“竹林七賢”之一。永興二年卒,謚元。
- 王衍(256-311)
- 王戎族弟。初仕為太子舍人,累至司徒、司空?!鞍送踔畞y”時,依附東海王越,建議司馬越退保江南。司馬越死,推為元帥,率眾撤往江南,途中被石勒軍包圍,全部被坑殺。好老莊之學,終日清談,善玄言,時人稱之“一世龍門”。
- 王澄
- 王衍弟。少歷顯位,累遷為成都王穎從事中郎。后依附東海王越,出為荊州刺史。至鎮(zhèn),日夜縱酒,不理政事。荊湘流人王如、杜弢起義,出兵征討,兵敗,渡東到建康。與王敦有宿怨,被敦騙到家中殺害。謚憲。
- 王舒
- 王導從弟。少為從兄王敦知友。由于天下多難,年四十未出仕。永嘉中,避亂渡江,參鎮(zhèn)東軍事。明帝時,王敦叛亂失敗,沉殺王含父子于江中,進督荊州,平西將軍。成帝初,出為會稽內史、揚州刺史、撫軍將軍,討伐蘇峻叛軍,以功封侯。卒官,謚穆。
- 王廙(276-322)
- 王導從弟。少能屬文,多所通涉,工書畫,善音樂、射御、博弈、雜伎等。初仕為太傅掾,永嘉中,避亂渡江,為鎮(zhèn)東司馬。鎮(zhèn)壓周馥、杜弢有功,授冠軍將軍,鎮(zhèn)石頭城。王敦表薦為寧遠將軍、荊州刺史。后為荊土人士所怨恨,入朝為輔國將軍,加散騎常侍。王敦叛亂,復出為荊州刺史,不久病死。謚康。
- 王彬
- 王廙弟。初仕為光祿大夫傅祗掾。永嘉中,避亂渡江,為鎮(zhèn)東參軍。元帝即位,為侍中。從兄王敦叛亂,攻入石頭城,代元帝慰勞王敦軍,指責王敦背棄君臣之禮。累遷尚書仆射,封侯。成帝中,卒官,謚肅。
- 王棱
- 王彬從兄。少歷清官。避亂渡江,為司馬睿丞相從事中郎。從兄王導以為有政績,宜守大郡,出為豫章太守,加廣武將軍。數(shù)諫從兄王敦宜自抑損,推崇盟主,以建勛業(yè),不聽,反被王敦殺害。
- 王羲之(303-361)
- 瑯邪臨沂(山東臨沂市北)人。字逸少。王敦侄,王導從子。初為秘書郎,后拜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東晉永和十一年(355年)稱疾去官,定居會稽山陰,嘗與友人宴集于山陰蘭亭,特撰《蘭亭序》以申志。卒贈金紫光祿大夫。書法博采眾長,獨創(chuàng)妍美流利風格,隸、草、楷、行諸體兼?zhèn)洹v代奉為“書圣”。法書刻本甚多,以《樂毅論》、《蘭亭序》、《黃庭經(jīng)》、《十七帖》等為著。今多以摹本傳世。
王羲之《蘭亭集序》(局部)
- 王洽(323-358)
- 王導子。歷散騎侍郎、中書郎,累遷建武將軍、吳郡內史。升平二年卒。
- 王劭
- 王導子。歷東陽太守、吏部郎,深得桓溫器重,累遷尚書仆射、中領軍。出為建成威將軍、吳國內史。死于任上,謚簡。
- 王彪之(305-377)
- 王彬子。初仕為佐著作郎,歷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出為會稽內史、鎮(zhèn)軍將軍、加散騎常侍。在任抑制豪強,招納流民。孝武帝初,為尚書令,與謝安共掌朝政。太元二年卒,謚簡。
- 王獻之(344-386)
- 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幼學父書,次習張芝,后變其制,別創(chuàng)其法。工草隸,善丹青。初為州主簿、秘書郎,配新安公主。后拜中書令,人稱大令。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凡帖》,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 王珣(349-400)
- 王洽子。初為桓溫掾屬,深得溫信任。歷給事黃門郎。王氏兄弟皆為謝氏女婿,以猜嫌致隙,發(fā)展成二族相仇。謝安死,授侍中、尚書仆射,加征虜將軍,累遷衛(wèi)將軍、散騎常侍。隆安四年卒,謚獻穆。
- 王珣(350-401)
- 王洽子。初為桓溫掾屬,深得溫信任,為溫討袁真,封東亭侯。歷給事黃門郎。王氏兄弟皆為謝氏女婿,以猜嫌致隙,發(fā)展成二族相仇。因與太傅謝安絕婚,被貶為豫章太守,不赴任。謝安死,授侍中、尚書仆射,加征虜將軍,累遷衛(wèi)將軍、散騎常侍。東晉隆安初,遷尚書令。隆安四年(400年)以疾辭官,翌年卒,謚獻穆。長于書法,他的部分書法墨跡入《淳化閣帖》、《三希堂法帖》。
- 王謐(360-407)
- 王劭子。歷秘書丞、黃門侍郎、侍中。累遷中書監(jiān)、散騎常侍,領司徒。桓玄篡位,奉璽冊詣玄。劉裕為布衣時,得到謐的賞識,及桓玄失敗,得到劉裕的重用。義熙三年卒,謚文恭。
- 王允之
- 王舒子。少為伯父王敦所喜愛。及王敦謀亂,出告父謀亂之事,隨父往荊州任上,轉會稽任上。平討蘇峻有功,封侯,授建武將軍、錢塘令,領司鹽都尉。成帝咸康中,為南中郎將、江州刺史。蒞政有威惠。卒官,謚忠。
- 孫秀(?-301)
- 初為瑯邪國小吏,得到趙王司馬倫的寵信,成為司馬倫的心腹。設計使惠帝后賈氏殺愍懷太子,又以枉殺太子罪廢殺賈后及其黨羽。司馬倫居朝政,天下事皆決于秀,為侍中、輔國將軍、相國司馬。與司馬威等擁司馬倫廢惠帝自立,及司馬倫篡位,授侍中、中書監(jiān)、驃騎將軍。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等起兵討司馬倫及秀,晉室諸王遂在洛陽城內外發(fā)生大混戰(zhàn)。永康二年,被部將王輿所殺。
- 孫恩(?-402)
- 字靈秀。瑯邪(今山東臨沂北)人。家世信奉五斗米道。叔父孫泰聚眾起兵被殺,恩逃于海上。后率眾從海上登陸,屢敗晉軍,破官府,殺士族,開倉賑濟,深得百姓擁戴。起義軍最多時達數(shù)十萬人,東晉王朝岌岌可危。元興元年,率軍進攻臨海,兵敗投海而死。
- 孫泰
- 孫恩叔父。從錢塘人杜子恭學道術。子恭死,泰傳其術。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皆往求術。授徐州主簿,歷輔國將軍、新安太守。后聚眾起兵,事情泄露,為司馬道子所殺。
- 王裕(360-447)
- 瑯邪臨沂人。初為瑯邪國左常侍,累遷至尚書左仆射。每除官即受,宜退即自請解官。喜游山水而不樂理庶事。為尚書仆射時,至訊獄前不省讀關署文案。然有高名,歷朝俱任顯職。元嘉二十四年卒。
- 王弘之(365-427)
- 瑯邪臨沂人。初為晉瑯邪王中軍參軍,歷衛(wèi)軍參軍、南蠻長史。宋世從兄敬弘為吏部尚書、尚書左仆射,屢表薦朝廷征辟,皆不就,隱于會稽上虞垂釣。元嘉四年卒。
- 王淮之(378-433)
- 瑯邪臨沂人。初為瑯邪國右常侍。劉裕為宋王,用為御史中丞,自曾祖以來四世居此職。以謝靈運殺人不糾免官。復拜黃門侍郎,累遷至丹陽尹。家世代熟悉朝儀,撰《儀注》,為歷朝遵用。元嘉十年卒。
- 王弘(379-432)
- 瑯邪臨沂人。初為東晉會稽王司馬道子驃騎參軍主簿,后輔佐劉裕以宋代晉,文帝時官至司徒。在任曾修訂同伍犯法連坐律,提高百姓服役年齡。為官不謀財利,家無余財。元嘉九年卒,謚稱文昭公。
- 顏延之(384-456)
- 瑯邪臨折人。少孤貧,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為當時之冠。初為后將軍行參軍。南朝宋文帝時為太子中庶子,以得罪權貴免官。復為國子祭酒、秘書監(jiān)。與陳郡謝靈運俱以文章齊名,時稱“顏、謝”。宋孝武帝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卒,謚憲子。原有集,已散佚。
- 晉安僖王皇后(384-412)
- 即王神愛?,樞芭R沂(今山東臨沂北)人。東晉秘書郎王獻之女。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為太子德宗妃。德宗即位,立為皇后。義熙八年死。
- 王華(385-427)
- 瑯邪臨沂人。初為徐州主簿。宋文帝劉義隆為荊州刺史時,以為司馬、南郡太守,總理州事。少帝被害,他勸劉義隆入京。文帝即位,召為侍中、護軍,輔佐政事。元嘉四年卒。元嘉九年(432)追封新建縣侯,謚宜侯。
- 王球(393-441)
- 瑯邪臨沂人。初為晉瑯邪王大司馬行參軍。宋文帝時為吏部尚書。選舉不受請托,為時人所稱。不結權貴。尚書仆射殷景仁、領軍將軍劉湛權傾內外,球與其通家姻戚,不相往來。官至尚書仆射。卒。
- 王曇首(?-430)
- 瑯邪臨沂人。初為晉瑯邪王大司馬屬,從劉裕北伐。劉義隆為荊州刺史時,辟為長史。宋少帝被害,勸劉義隆入京。宋文帝即位,召為侍中,建請立誅徐羨之等,深受文帝寵信。元嘉七年卒。元嘉九年(432)追封豫寧縣侯,謚文侯。
- 王彧(413-472)
- 字景文,瑯邪臨沂人。少與陳郡謝莊齊名,長與會稽孔覬俱稱南北之望。初為太子太傅主簿,累遷至尚書右仆射。宋明帝時,以皇后兄,倍受信重,歷尚書左仆射、丹陽尹、江州刺史,封江安縣侯。又征為揚州刺史、太子太傅。泰豫元年(472)孝武帝病重,太子和諸皇子年齡較小,慮死后不好掌控,彧有異心,遣使賜死。謚懿侯。
- 王僧朗
- 王彧父。宋文帝時為侍中、湘州刺史。孝武帝時為尚書左仆射。宋明帝時以皇后父,官至侍中。卒,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元公。
- 王延之(421-484)
- 瑯邪臨沂人。州舉季子,累遷至司徒左長史。居官清廉,歷為太守、家產(chǎn)無所增益,所居屋宇穿漏。宋末,蕭道成輔政,有禪代之意。他為尚書仆射,依違于宋朝廷與蕭道成之間。齊朝建立,出為江州刺史。后右為中書令、左光祿大夫。永明二年卒,謚簡子。
- 王僧綽(423-453)
- 瑯邪臨沂人。王曇首子。襲封豫寧縣侯。娶宋文帝長女東陽公主。初為江夏王劉義恭司徒參軍。文帝末,遷尚書吏部郎,選才舉能,各得其所。遷侍中,參與機密。文帝欲廢太子劉劭,使其撰漢魏以來廢諸王故事。劉劭弒文帝即位后被殺。孝武帝時追贈散騎常侍,謚愍侯。
- 王僧達(423-458)
- 瑯邪臨沂人。少好學,善作文。初為宋始興王劉浚后軍參軍。后出為宣城太守。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南侵,自請入衛(wèi)京師。劉劭弒文帝,棄郡歸孝武帝,授尚書右仆射。后屢任護軍將軍、吳郡太守、太常。以不得志,心懷不滿。大明二年為孝武帝以謀反罪名所殺。
- 王僧虔(426-485)
- 瑯邪臨沂人。善隸書。初為秘書郎,歷吳興、會稽太守。以得罪權貴免官。復授以湘州刺史,居官以寬惠著稱,宋末,累遷至吏部尚書、中書令、尚書令。入齊,歷丹陽尹、湘州刺史。永明三年卒,追贈司空,謚簡穆。
- 宋孝武文穆王皇后(428-465)
- 宋孝武帝皇后?,樞芭R沂人。元嘉二十年(443)拜為武陵王妃,生前廢帝。孝武帝即位,立為皇后。前廢帝即位,稱皇太后。
- 宋明帝王皇后(436-478)
- 即王貞風?,樞芭R沂人。元嘉二十五年(448)納為淮陽王妃。宋明帝即位,立為皇后。后廢帝即位,尊為皇太后。順帝禪位于齊,降號汝陰王太妃。建元元年卒。
- 顏竣(?-459)
- 瑯邪臨沂人。有文才。初為太學博士。宋孝武帝在藩時,為其主簿、諮議參軍,甚受信用。孝武帝即位,屢為侍中、吏部尚書、丹陽尹,權重一時。后失寵,出為東揚州刺史,遂懷不滿,頗有怨言,為孝武帝所殺。
- 顏師伯(419-465)
- 瑯邪臨沂人。初為輔國行參軍,劉駿徐州主簿,以善于逢迎,故深受信用。劉駿即帝位,授侍中。大明二年出為青冀二州刺史,屢敗北魏軍,復召為侍中,遷尚書仆射。孝武帝卒,受遺詔輔幼主,居官多納賄賂,家產(chǎn)豐積,園池第宅為當時之冠。后與尚書令柳元景謀廢帝另立,事泄被殺。
- 齊和帝王皇后
- 瑯邪臨沂人。初為隨王妃,中興元年(501)立為皇后。和帝禪位。降為妃。
- 王份(446-524)
- 瑯邪臨沂人。齊世歷中書侍郎、大司農(nóng)。兄奐于雍州謀反,自詣朝廷請罪,被赦免。梁歷宣城、吳郡太守,尚書左仆射。普通五年卒,謚曰胡。
- 王儉(452-489)
- 瑯邪臨沂人。幼好學,手不釋卷。后尚宋明帝陽羨公主,拜駙馬都尉,授秘書丞。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又撰定于禮學。熟悉朝儀,齊初制度多為其所訂。永明七年卒,謚文憲公。
- 王晏
- 南朝宋、齊時人。祖籍瑯邪臨沂人。宋末為郢州主簿,漸受長史蕭賾親待。蕭賾即位,歷侍中、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海陵王時為尚書令。曲附執(zhí)政蕭鸞。蕭鸞即位,遷驃騎大將軍。以位高權重為蕭鸞所疑,誣以謀反被殺。
- 齊文安王皇后(455-512)
- 即王寶明。齊文惠太子妃?,樞芭R沂人。齊建元元年(479)立為南郡王妃。四年為皇太子妃。永明十一年(493)為皇太孫太妃。郁林王即位,尊為皇太后。蕭衍輔政,迎其入宮稱制,至禪位于梁。天監(jiān)十一年卒。
- 王志(460-513)
- 瑯邪臨沂人。聚宋孝武帝女安固公主,拜駙馬都尉。齊歷宣城內史、東陽太守。有德政,民釋怨不爭。梁授丹陽尹,為政清靜,災所施粥賑饑民。轉授中書令,不欲久居權勢之位,常稱病不通賓客。性惇厚,每隱人之過而稱其善,又長于草隸,當時號為“書圣”。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卒。
- 王騫(474-522)
- 靈賓父。襲父爵南昌公。梁降為侯。歷東陽太守,中書令。梁武帝欲買其田宅賜佛寺,不肯,以此忤旨,出為吳興太守。在郡稱疾不理事。普通三年卒。
- 王瑩(?-516)
- 瑯邪臨沂人。南朝宋時,娶臨淮公主,拜駙馬都尉。累遷司徒左西屬。齊歷東陽、吳興太守,以善治著稱。遷中領軍,都督宮城諸軍事。建康城平,蕭衍引為左長史,遣至江陵迎齊和帝。梁代齊,封建城縣公,歷遷尚書右仆射、尚書令。居官謹慎清廉。天監(jiān)十五年卒。
- 王瞻
- 字思范。南朝齊、梁時人。祖籍瑯邪臨沂。襲封東亭侯。少好縱情游歷,長則折節(jié)好學。初為齊著作佐郎,累遷晉陵太守。為政清廉,妻子不免饑寒。時王敬則反,郡民多受牽連。及敬則軍敗,賴以免死者萬數(shù)。梁初遷吏部尚書。嗜酒,時稱其有三術:射、棋、酒,而政事不廢。及卒,謚康侯。
- 王沖(492-567)
- 瑯邪臨沂人。梁世歷吳郡、南郡太守。明于法令,為政平和。侯景之亂,自求辭太守,以讓王僧辯。梁元帝改授衡州刺史。敬帝時歷尚書左仆射、丹陽尹。入陳,改領太子少傅,參與撰定律令。以前代舊臣,累受諸帝尊重。光大元年卒,謚元簡。
- 王通(503-574)
- 瑯邪臨沂人。梁世歷太子中庶子、給事黃門侍郎。侯景之亂,逃奔江陵,元帝授以散騎常侍。侯景平后,兼起部尚書,歸建康修造宮室。敬帝時歷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入陳,遷尚書左仆射。太建六年卒,謚成。
- 王勱(506-572)
- 通之弟。初為梁秘書郎,累遷至南海太守,行廣州府事,以清白著名。侯景之亂,西奔江陵,元帝授以五兵尚書。敬帝時,遷中書令。入陳,為晉陵太守,郡人立碑頌其政績。官至尚書仆射卒,謚溫。
- 梁太宗王皇后(505-549)
- 即王靈賓。梁簡文帝蕭綱皇后。瑯邪臨沂人。梁天監(jiān)十一年(512)納為晉安王妃。中大通三年(531)拜皇太子妃。太清三年卒。蕭綱即位,追崇為皇后,謚號簡。
- 梁敬帝王皇后
- 南朝梁人。祖籍瑯邪臨沂。承圣元年(552)拜晉安王妃,紹泰元年(555)拜皇后,次年敬帝被廢,降為江陰王妃。
- 王猛
- 南朝陳人。祖籍瑯邪臨沂。好學,博覽經(jīng)史,兼習孫、吳兵法。初為鄱陽王府中兵參軍,上疏陳安邊拓境之策,受詔隨吳明徹北伐,以軍功封應陽縣子。后主時,以討廣州刺史馬靖功,進爵為公,遷鎮(zhèn)南大將軍。隋攻陳,督軍赴援,建康陷,降隋,授開府儀同三司,封歸仁縣公。
- 顏之推(531-590)
- 字介?,樞芭R沂(山東臨沂市北)人。南北朝著名學者。出仕四朝,深知各國政治,各地俗尚弊端,熟悉南北學術的短長,故能平實而論?!额伿霞矣枴肥瞧浯碜鳌?/p>
- 朱榮(?-1425)
- 沂人。洪武中,累官副千戶。鎮(zhèn)守大寧,投降于明成祖。與建文帝軍大小二十余戰(zhàn),論功授都督僉事。永樂四年(1406)從張輔征交址,功多。帝因他曾怠事,論功,僅升右都督。八年督右翼,從征阿魯臺,與劉榮并升左都督。后任總兵官,封武進伯,三次從北征,鎮(zhèn)守大同,遼東。洪熙元年(1425)封征虜前將軍,仍鎮(zhèn)遼東。其年卒于鎮(zhèn)。贈侯。
- 王璟
- 沂人。成化進士。官登豐知縣、兩京御史。弘治十四年(1501)由南京鴻臚卿升右僉都御史,理兩浙鹽政。振荒浙江,奏行荒政十事,救活饑民甚多。十七年巡撫保定。正德元年(1506)引疾致仕。三年因事罷官閑住。六年起任山西巡撫、左右都御史、太子太保。在山西,他督制炎炮萬余,槍藏箭穴,皆傅(涂抹)毒藥,用以御寇,寇不敢西。時群小用事,大臣都阿附。唯有他獨守節(jié)操。世宗立,致仕,卒,贈少保。
- 楊肇基(?-1630)
- 沂州衛(wèi)(今山東臨沂)人。起家世職,累官至大同總兵。天啟中,討擒徐鴻儒,由代理都督僉事升右都督,鎮(zhèn)延綏,以擊套寇功,升左都督。崇禎初,因有收復四城功,加太子太師。卒官。
- 徐敘瑢(1922-2022)
- 物理學家。臨沂人。1945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1950年在北京大學讀完研究生課程。1955年獲蘇聯(lián)科學院物理數(shù)學副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長春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數(shù)學物理學部委員。
- 高狄(1927-2019)
- 臨沂人。曾任中共樺甸縣區(qū)委副書記。建國后,歷任中共吉林市委辦公室主任,《松花江日報》總編輯,中共吉林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市委秘書長、第二書記,吉林市市長,中共吉林省委書記,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人民日報社社長。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
沂南縣
- 諸葛瑾(174-241)
- 字子瑜?,樞瓣柖迹ㄉ綎|沂南縣)人。諸葛亮兄。東漢末避亂江東,孫權任為長史,后歷任南郡太守、左將軍、大將軍、左都護等。受到孫權敬重,常參與商量大政,劉備率軍伐吳,他曾致書勸阻,有人以此誣告,權對他仍信任不疑。
- 諸葛亮(181-234)
- 字孔明?,樞瓣柖迹ㄉ綎|沂南縣)人。早孤,隨叔父諸葛玄至豫章太守任,后同往依荊州牧劉表。玄卒后,隱居隆中(湖北襄陽縣西)。常自比管仲、樂毅,時人稱為“臥龍”。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兵屯新野,三顧茅廬,遂應請出山。提出先占荊、益二州,撫定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外結孫權,內修政治,伺機北向中原的政策。赤壁大捷后,為劉備軍師中郎將,占據(jù)荊、益二州。魏黃初二年(221年),輔劉備建蜀漢政權,任丞相錄尚書事。劉備卒,受托輔佐后主劉禪,封武鄉(xiāng)侯。蜀建興三年(225年),率軍南征,五月渡瀘,七擒孟獲。六年至十二年,又揮師北伐,數(shù)出祁山,進擊曹操,以圖統(tǒng)一全國。街亭之戰(zhàn),蜀軍潰敗,上疏請自貶三等,行丞相事。七年,詔復丞相。十二年,據(jù)武功五丈原,與魏司馬懿相持于渭南。八月,病卒于軍中,葬定軍山。謚忠武侯。一生立志收復中原,并為此鞠躬盡瘁。
- 諸葛瞻(227-263)
- 諸葛亮子。少聰慧,工書畫。后隨父征戰(zhàn)。年十七,拜騎都尉。蜀延熙七年(244年)為羽林中郎將。景耀四年(261年)為行都護衛(wèi)將軍。蜀末炎興元年(263年)冬,魏將鄧艾伐蜀,他領兵與魏軍戰(zhàn)于綿竹(今屬四川德陽),艾遣書誘降,怒斬來使。與子尚俱戰(zhàn)死。
- 諸葛誕(?-258)
- 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亮族弟。初為尚書郎。魏明帝時與夏侯玄、鄧飏友善,以追求浮華而免御史中丞、尚書。后歷揚州刺史、都督揚州諸軍事。佐助司馬氏擊破毌丘儉、文欽叛軍,遂任鎮(zhèn)東大將軍、都督揚州、鎮(zhèn)守淮南。甘露二年(257)起兵反對司馬氏專政,據(jù)守壽春,遣使入?yún)乔缶?。次年被司馬昭率軍擊敗。被殺,夷三族。
- 諸葛喬(204-228)
- 諸葛亮義子。諸葛瑾子,后過繼給亮。官至駙馬都尉。
- 諸葛?。?03-253)
- 諸葛瑾長子。初為騎都尉。為太子孫登“四友”之一。后任撫越將軍、丹楊太守,曾招納山越,收其丁壯為兵。又代陸遜駐守武昌。握重兵,領荊州事。孫權卒,輔立孫亮,任大將軍,專權朝政。建興二年(253)率軍攻魏,不勝而退。還朝,被孫峻設計誅殺。
- 諸葛恢(264-325)
- 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吳大司馬諸葛靚子。為即丘長,蒞政和平。永嘉中,避亂渡江,名亞王導、庾亮,為司馬睿鎮(zhèn)東參軍。討周馥、王含等有功,封侯。累遷尚書令、侍中、光祿大夫。成帝初,卒官,謚敬。
- 李子超(1921-2002)
- 沂南人。曾任中共沂南縣委副書記。建國后,歷任山東勝利石油化工總廠指揮。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山東省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山東省第五、六屆政協(xié)主席。
- 李連秀(1922-2019)
- 沂南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曾任第四野戰(zhàn)軍團參謀長。參加了遼沈、平津等戰(zhàn)役。1952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團長。回國后,歷任副師長兼師參謀長、師長、軍副參謀長、副軍長兼軍參謀長、集團軍軍長、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司令員。1989年被授予中將警銜.
郯城縣
- 于定國(?-前40)
- 西漢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南)人。少為獄吏,郡決曹,補廷尉史,以高材遷御史中丞。宣帝即位,因曾諫昌邑王,為霍光所重,為光祿大夫,平尚書事,后遷廷尉。為人謙恭,判獄審慎,罪有疑者皆從輕處理,時人稱其寬平。在廷尉十八年,升御史大夫,甘露年間代黃霸為丞相,封西平侯。
- 于永(?-前21)
- 西漢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南)人。定國子。少嗜酒多過失,年將三十,乃折節(jié)厲行。以父為三公之故,任侍中中郎將、長水校尉。父死,繼爵為侯,任散騎光祿勛,官到御史大夫。娶宣帝長女館陶公主為妻。帝欲任以為相,未及任命病死。
- 薜宣
- 西漢東海郯縣人。少為廷尉書佐、都船獄吏。成帝時為宛句令,王鳳聞其能,薦為長安令。歷任御史中丞,臨淮、陳留太守,左馮翊、御史大夫。為吏賞罰明,用法平,后繼張禹為丞相,封高陽侯。以鎮(zhèn)壓廣漢鄭躬起義不力免職,旋復征用,給事中、視尚書事,復高陽侯爵。后又因其子使客傷人,免為庶人。卒于故郡。
- 薜況
- 西漢東海郯縣人。薜宣子。任右曹侍郎,聞博士申咸毀議其父,甚怨,遂賄客在大道中斫傷申咸,被罰為城旦徙敦煌。父死,私歸長安,西漢哀帝時,與其繼母敬武長公主私通。平帝時,王莽專政,公主非莽,莽遂治其罪,他與公主均被處死。
- 劉虞
- 東漢末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出身宗室。初舉孝廉,累遷至幽州牧。在州務行寬政,提倡節(jié)儉,發(fā)展農(nóng)業(yè),開通互市。收撫流民百余萬。袁紹等曾議擁他為帝,以對抗董卓控制的長安政權,他堅決拒絕。后部將公孫瓚勢力逐漸強大,他率兵征討,兵敗被殺。
- 王朗(?-228)
- 字景興。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漢末舉茂才,任菑丘長、會稽太守。曹魏時期歷官諫議大夫、大理、司空、司徒,是當時名臣。精通經(jīng)學,著有《易傳》、《春秋傳》、《孝經(jīng)傳》等書。卒后謚成侯。
- 王肅(195-156)
- 字子雍。王朗子。東海(山東郯城縣北)人。三國時經(jīng)學家。魏文帝時散騎黃門侍郎。后歷秘書監(jiān)、侍中、太常、中領軍等職。為政敢于諫議。學識淵博,著《尚書解》、《詩解》、《論語解》等書,所論當朝典制、郊祀、宗廟等百余篇。
- 王元姬(217-268)
- 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嫁司馬昭。父王肅,魏中領軍。生司馬炎、司馬攸等。司馬炎代魏,尊為皇太后。泰始四年死。
- 王恂(?-278)
- 司馬昭妻弟。博通文義,為官忠正,遷河南尹。武帝即位,詔禁私自募客,恂嚴明轄內,照章行事。咸寧四年卒。
- 王愷
- 王恂弟。有才能,歷位清顯。討楊駿有功,封公,授龍驤將軍,加散騎常侍。性豪侈,與石崇斗富,用紅石脂涂墻壁。終于后將軍,謚丑。
- 何無忌
- 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人。劉牢之甥。少有大志,忠亮任氣,不稱心則形于言色。初為州從事,轉太學博士?;感蹤?,與劉裕、劉毅等起兵討玄?;感。诌M克江陵,侍衛(wèi)安帝還都建康。遷會稽內史、右將軍、督江東五郡軍事。安帝義熙中,積功進江州刺史、鎮(zhèn)南將軍,加散騎常侍,封公。后領兵鎮(zhèn)壓盧循,被盧循所殺,謚忠肅。
- 徐羨之(364-426)
- 東海郯縣人。初為太子少傅主簿?;感霑x,與劉裕同起兵。南朝宋時,官至司空。武帝死,受遺詔輔政。與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等廢少帝,迎立文帝。元嘉三年(426),文帝遣使收捕,懼罪自殺。
- 徐湛之(410-453)
- 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人。初為太子洗馬,歷為秘書監(jiān)、侍中。先與彭城王劉義康結朋黨,宋文帝欲誅之,以母會稽長公主求情得免。又與范曄等欲奉劉義康為帝,旋又自首,以此為文帝所信任,累遷至尚書仆射。后與文帝謀廢太子,為劉劭所殺。
- 徐孝嗣
- 南朝宋、齊時人。祖籍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宋時娶孝武帝女康樂公主,拜駙馬都尉。齊世深受武帝信任與重用,歷吳興太守、五兵尚書、吏部尚書。后以廢郁林王、擁立明帝功,封枝江縣公,遷尚書令。明帝卒,受遺詔輔政。謀廢東昏侯,事未成被殺。
- 何遠(470-521)
- 東海郯縣(今山東郯縣)人。齊末,與江夏王寶玄反,事敗亡奔北魏,梁初復南歸。歷為武昌太守、武康令,宣城太守、始興內史。凡所歷官,皆以清廉著名。田秩俸錢,為貧民充租調,抑制豪強,保護貧弱,所至民皆為立生祠,清公為天下第一。官至中撫司馬,卒。
- 徐陵(507-583)
- 字孝穆。南北朝時期文學家。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人。八歲能作文,年十二,通《莊子》、《老子》義。歷為梁東宮學士、能直散騎常侍。太清二年(548),出使東魏,為魏所留,年與梁貞陽侯蕭淵明還。入陳,歷為御史中丞、吏部尚書。以推奉宣帝即位,遷尚書仆射,封建昌縣侯。又薦吳明徹率軍北伐,遂收復淮南數(shù)十州長之地。后主時,官至太子少傅卒,謚章,文集存者三十卷。
沂水縣
- 樊崇(?-27)
- 瑯邪(山東沂水縣東北)人。新莽天鳳五年(18年),率百余人在莒城(山東莒縣)起義。后在無鹽(山東東平縣東南)大破莽軍。所部以赤色涂眉作為徽記,因稱赤眉軍,后發(fā)展至十余萬人。劉玄更始二年(24年),率軍進入長安,立劉益子為帝。東漢建武三年(27年)被劉秀所殺。
- 秦德純(1893-1963)
- 沂水縣北埠東村人。原是馮玉祥所倚重的將領之一,中原大戰(zhàn)之后,西北軍被蔣介石改編,秦德純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軍長宋哲元);長城抗戰(zhàn)時,被委為第三軍團副總指揮。1935年10月,兼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于11月調任北平市市長,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他還先后擔任點驗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軍法執(zhí)行總監(jiān)部上將副監(jiān)、軍令部次長、國防部中將次長,以及山東省政府主席兼青島市長等職。于1949年底去臺灣,被委為“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委員會顧問”。
- 宋武敬臧皇后(360-408)
- 即臧愛親,宋武帝劉?;屎蟆|莞(今山東省沂水)人。東晉末年,劉裕位高權重,而她生活儉樸,不為親屬請托。東晉義熙四年卒,追贈豫章公夫人。劉裕稱帝,追謚皇后。
- 臧燾(353-422)
- 東莞(今山東省沂水)人。宋武敬皇后兄。少好學,通《三禮》,被舉為晉國學助教,參與制訂朝廷祭祀禮儀。后去官,在家耕種養(yǎng)親十余載。劉裕起兵平定桓玄,用為尚書祠部郎。至南朝宋時,累遷至太常。雖為外戚高官,仍舊茅屋蔬食,俸祿分與親戚。永初三年卒。
- 臧質(400-454)
- 東莞(今山東省沂水)人。初為中軍行參軍,涉獵史籍,善言兵謀,為宋文帝所信任。元嘉二十七年(450)為輔國將軍率軍據(jù)守盱眙,北魏數(shù)萬軍圍攻三旬,死傷萬余人,而終不能攻克,以功遷雍州刺史。劉劭弒文帝,他與荊州刺史劉義宣等共起兵攻入京城。孝武帝即位,遷江州刺史。據(jù)功自傲,潛有異志。與荊州刺史劉義宣、豫州刺史魯爽等共舉兵反,于梁山兵敗,逃至武昌為追兵所殺。
- 王普(1903-1969)
- 沂水人。192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38年獲德國威廉皇家學院理學博士學位。曾任山東大學講師,輔仁大學教授,山東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1947年至1956年在美國國家標準局、杜克大學、溫德爾拜特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貒螅瑲v任山東大學教授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畢生從事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物理研究。三十年代先后在德國進行中子物理研究,在美國進行核裂變研究,為裂變緩發(fā)中子首先發(fā)現(xiàn)者之一。其后致力于軔致輻射分析和不穩(wěn)定粒子研究。
- 高沂(1914-2022)
- 沂水人。曾任安吳青訓班副大隊長、西北青年戰(zhàn)地工作團團長、延安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黨支部書記,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科長。建國后,歷任東北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高等教育部副部長,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享年108歲。
蘭陵縣
- 毋將隆
- 西漢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人。成帝時任諫大夫,遷翼州牧、潁川太守。哀帝即位,為京兆尹,遷執(zhí)金吾。上書諫止哀帝毋以武庫兵器給寵臣董賢,被降為沛郡都尉。王莽執(zhí)政,因不附莽,免官徙合浦。
- 匡衡
- 西漢東海承(今山東蒼山蘭陵鎮(zhèn))人。父世農(nóng)夫,少好學,家貧,傭作以供資用。夜讀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乃穿壁引光,映書而讀。能文學,善說《詩》。宣帝時,任太常掌故。元帝好儒術,善其精于經(jīng)學,以為郎中,歷遷博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漢建昭三年(前36年)為丞相,封樂安侯。曾多次上疏,引經(jīng)義議論政治得失。成帝時,因被人告發(fā)專地盜土,多占封地四萬畝,免為庶人,后卒于家。
- 繆播
- 西晉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人。光祿大夫繆悅子。初為司空高密王司馬泰祭酒,轉太弟中庶子。依附東海王越,得到司馬越的信任?;莸郾粧兜介L安,為司馬越派進關中迎惠帝還洛陽。至長安,勸河間王颙殺張方,隨惠帝返回洛陽。累至遷侍中、中書令。懷帝時,東海王越專權,遭猜疑,被殺。
- 繆胤
- 繆播弟。初仕為尚書郎,轉太弟左衛(wèi)率。與兄繆播依附東海王司馬越,得到司馬越的信任?;莸郾粧兜介L安,受司馬越命隨兄繆播進關中迎惠帝還都洛陽,授冠軍將軍。懷帝即位,官至散騎常侍、太仆卿。司馬越專權,遭猜疑,與播同時被殺。
- 周盤龍(415-493)
- 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人。有膽略,善弓馬。宋世屢以軍功遷至驍騎將軍、司州刺史。齊建元二年,北魏南侵壽春,他與豫州刺史垣崇祖決水阻敵,殺傷數(shù)萬人。次年北魏又寇淮陽,他與子奉叔率數(shù)百人陷陣,北魏軍數(shù)萬人大敗,由是名傳北方。后以疾改授散騎常侍,光祿大夫。永明十一年卒。
- 周奉叔
- 南朝齊人。周盤龍子。勇力過人。常隨父征討,郁林王即位,從其學騎射,深受信任與重用。隆昌元年,郁林王謀誅宰輔,授其為青州刺史,以為外援。時蕭鸞輔政,慮其一出不可復制,遣人刺死。
- 何遜(?-518)
- 東海郯(山東蘭陵縣)人。南朝梁詩人。少敏慧,八歲能賦詩,弱冠舉秀才。任安成王參軍事,兼尚書水部郎,后為廬陵王記室。梁天監(jiān)十七年卒。
- 王鴻禎(1916-2010)
- 地質學家。蒼山人。1939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地質學院教授、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在研究四射珊瑚骨骼微細結構和分類體系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費縣
- 臧霸
- 泰山華(今山東費縣)人。初從陶謙鎮(zhèn)壓黃巾義軍,后助呂布拒曹操,失敗后被操赦免,領舊部歸降。從征袁紹、孫吳,多有軍功。歷官瑯邪相、威虜將軍、徐州刺史、鎮(zhèn)東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魏明帝時卒,謚威侯。
- 羊徽瑜(214-278)
- 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嫁司馬師。父為魏上黨太守,母蔡氏是東漢左中郎將蔡邕女。晉武帝代魏,號弘訓太后。咸寧四年死。
- 羊祜(221-278)
- 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出身世族,景獻羊皇后(即羊徽瑜)弟。三國魏大臣。以蔭官拜中書侍郎,給事中,相國從事中郎。魏末,積極參與司馬氏代魏的活動。司馬炎繼位后,封郡公,不受,封鉅平侯、尚書右仆射、衛(wèi)將軍,加鎮(zhèn)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數(shù)次領兵伐吳。咸寧四年病卒。
- 羊曼
- 太傅羊祜兄孫,陽平太守羊暨子。西晉末,避亂渡江,為鎮(zhèn)軍參軍,歷尚書吏部郎、晉陵太守。性放縱無羈,好飲酒。與溫嶠、阮放等人友善,并為中興名士。又與阮孚、劉綏等八人相表里,號“兗州八伯”。東晉成帝時,蘇峻叛亂,加前將軍,率軍拒戰(zhàn),兵敗被殺。
- 羊琇
- 司馬師妻羊氏從父。初為郡計吏,轉參鎮(zhèn)西將軍鐘會軍事。隨鐘會平蜀,封侯。與司馬炎關系親密,助立司馬炎為太子。炎稱帝,授中護軍,加散常侍,典掌禁兵,豫謀機密,深得寵信。反對齊王司馬攸出鎮(zhèn)救藩,觸怒武帝,貶為太仆。失寵,憂郁而死。
- 羊玄之
- 晉惠帝皇后父。授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封侯。累至尚書仆射,加侍中,封公。與長沙王司馬乂結黨,被成都王司馬穎所討,憂懼而死。
- 晉惠羊皇后
- 即羊獻容。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人。父羊玄之,晉尚書右仆射?;莸厶苍辏?02),立為皇后。在“八王之亂”中數(shù)次被廢立。劉曜攻破洛陽,被俘,立為皇后,為曜生二子而死,謚獻文皇后。
- 張四知
- 費縣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討。崇禎時,與姚明恭、魏照乘三人執(zhí)政,皆庸劣充位而已。歷官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致仕。后降于清。
平邑縣
- 曾參(前505-前435)
- 孔子弟子。字子輿。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縣南武城,屬魏莊鄉(xiāng))人。在孔門中以孝著稱。作《孝經(jīng)》。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先祖)”和思想。并主張“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yǎng)方法。
- 澹臺滅明(?-?)
- 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縣南武城,屬魏莊鄉(xiāng))人。字子羽??鬃訉W生,因相貌丑陋,孔子自以為其才薄,而將其辭退。但他并不氣餒,仍專心治學,率領三百弟子“南游至江”。后以德著稱,聲名海內,深受人們崇敬??鬃勇勚袊@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左寶貴(1837-1894)
- 山東平邑人。回族。行伍出身,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曾參加鎮(zhèn)壓太平軍,后隨僧格林沁鎮(zhèn)壓捻軍。光緒十五年(1889年)授廣東高州鎮(zhèn)總兵,駐奉天(遼寧沈陽市)。鎮(zhèn)壓朝陽人民反洋教運動。二十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時,率軍赴朝鮮平壤,堅守玄武門。清軍主帥葉志超欲逃,左寶貴派兵將他看守,督軍奮勇血戰(zhàn),雖受槍傷,猶裹創(chuàng)指揮,親手燃放大炮,后中炮陣亡。
莒南縣
- 莊孝惠(1913-1995)
- 實驗胚胎學家。莒南人。1935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生物系。1939年獲德國慕尼黑大學動物系博士學位。曾在德國弗賴堡大學任教。1946年回國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理事長。
- 葛洪升(1931-2020)
- 莒縣(原籍今屬莒南)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新安江電力工程局黨委宣傳部部長,電力工業(yè)部第九工程局黨委副書記,浙江半山電廠指揮部總指揮、黨委書記,浙江省電力局局長,中共寧波市委書記,浙江省副省長、代省長,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浙江省省長。國務院特區(qū)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全國人大財政經(jīng)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是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
蒙陰縣
- 公鼐
- 蒙陰人。萬歷進士。歷官編修、東宮講官、左庶子。以疾歸。光宗立,召任祭酒。熹宗時進為詹事,遂上疏請修《光宗實錄》。不許。天啟元年(1621)以改元才半年,言官獲譴者至十余人,乃上疏切諫,并規(guī)諷輔臣。違帝意,受責。不久任禮部左侍郎,協(xié)理詹事府,充任實錄副總裁。好學博聞,有器識。見魏忠賢亂政,引疾歸。御史追論徇私欺妄推薦李三才,落職閑住。不久卒。崇禎初,復官,謚文介。
- 霍明光(1921-2010)
- 蒙陰人。曾任蒙陰縣農(nóng)會會長、中共磬石縣委組織部部長。建國后,歷任延邊朝鮮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秘書長,吉林省司法廳廳長,中共通化地委副書記,吉林市委書記,永吉地委第一書記,哲里木盟委第一書記,四平地委第一書記,吉林省委書記,吉林省常務副省長、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和第七屆人大常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