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貌(4)
上海街頭從前的游民(1956年)
解放前上海街頭的游民。
解放前上海街頭的游民。
解放后,人民政府決心把這些游民改造過來,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因此,上海市人民政府設立了“新人習藝場”、“婦女教養(yǎng)所”、“兒童教養(yǎng)院”等機構,對游民進行教育改造。六年來,上述機構收容的流浪人和娼妓共68,390人,其中已有51,361人教育完畢,獲得職業(yè),其余的人還在教養(yǎng)中。新人習藝場收容的游民不但能學習技能,還有豐富的文娛生活。
過去的流浪人沈和林(左起第一人)、宋梓庭(第二人)、劉壽雄(第四人)和高明珠(第五人)在新人習藝場里向老師傅王財來學習修汽車的技術。
流浪街頭的姚遠(左)在新人習藝場學習后,擔任了助理機械技術員的職務,而且建立了美滿的家庭。
王美英從小就沒有父母,在舊社會里受盡凌辱和摧殘,現(xiàn)在她不但恢復了健康,還學會了生產(chǎn)的技術。
13歲就開始流浪的趙寶喜(前排左起第二人),現(xiàn)在是新生棉紡廠的送紗工。
柯愛娟也曾陷身火坑,現(xiàn)在已成為上海益民食品公司第三廠的四級車工,并且和會計湯慶榮結(jié)了婚。星期天,她常和丈夫到公園里去游玩。
上海的碼頭工人(1956年)
做了幾十年苦力的李傅新,在碼頭上看到張小弟當了貨車司機,越發(fā)覺得年青人趕上了好時候。
在這里,再不用碼頭工人一包一包地背了。
一部分碼頭工人的新住宅。
圖為他們1948年住的地方。
有了自己的閱覽室。
在業(yè)余療養(yǎng)所里。
碼頭工人張妙桃有了這樣的家。
上海的人民游樂場(1956年)
今天的“上海人民游樂場”,其實就是當年的“大世界”。“大世界”包括一座4層樓的大廈和一個露天表演場,從開辦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整整40年歷史。它的位置在過去的法租界,緊靠著一個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在過去,這一帶的“繁華”景象是以如下的成份構成的:大大小小的旅館、名目繁多的妓院、各色的霄夜店、浴室、按摩院、乃至燕子窠—鴉片館。它們正如眾星拱月,把“大世界”圍在中心。因此,“大世界”就成了娼妓、流氓和小偷出沒的場所。
這里的游客也有了顯著的變化。以前,一般人有一種觀眾:規(guī)矩人最好不逛“大世界”。至于婦女,進去了還有被誤認為娼妓的危險?,F(xiàn)在,每天到人民游樂場來的有1萬多游客,假日多到四五萬人,都是正派的男女老少。
上海人民游樂場的一角。
“今天這兒又有好戲,你趕快來吧!”
請看“哈哈鏡”里的“尊容”,真要笑痛你的肚子。
為什么這個人的嘴里有取之不盡的雞蛋呢?
還可以在屋頂花園上散散步。
看雜技演員蔡少武飛車走壁,膽小的游客可真替他捏了一把汗。
木偶戲的后臺。
揚劇名演員顧玉君(左)和丁曼華也在這里表演。
她們笑得多開心!
申新紡織廠的命運(1956年)
上海申新紡織廠在去年9月被批準公私合營后,所屬申新9廠的職工立刻四處報喜。
上海申新紡織廠總管理處總經(jīng)理榮毅仁(右)和公方代表鮑復研究合營計劃。
申新六廠副廠長兼印染部工程師龐韋祥(中,資方代理人)在和車間主任、圖案設計人員研究新花樣。過去廠里只能印6種顏色,現(xiàn)在已增加到10種,花式套版也由最多4套增加到5套。
申新九廠廠長吳中一(中右,資方代表)、副廠長歸素貞(中左、公方代表)和有關干部研究參加廠際競賽的保證條件。
并入申新的原三明紡織廠資方吳本善(右)現(xiàn)任六廠勞動保護科科長。他正和工會勞保主任李秀月(中)研究粗紗車間的安全保護工作。
生產(chǎn)組長陳小妹(左)向原三明紡織廠的工人講解新的操作方法。她們的看錠能力現(xiàn)已普遍從200多錠提高到450—450錠。
三十年歲月(1957年)
大華儀表廠經(jīng)理兼總工程師丁佐成說:“六十歲不算老。我還要為社會主義工作幾十年?!?/p>
過去2年中,廠里培養(yǎng)了200多名技工。
吳淞口外沉沒的江亞輪(1957年)
解放前夕在吳淞口外沉沒的江亞輪,經(jīng)過打撈,焊接,現(xiàn)已重浮水面。
解放以前在上海吳淞口外爆炸沉沒的江亞輪,在1959年已撈起修復,參加了長江上的運輸。新生的江亞輪上有各種現(xiàn)代設備。
馬鈴薯播種機(1957年)
上海公私合營宏記鐵工廠制造的馬鈴薯播種機每小時可播種10畝。
上海公共汽車公司(1957年)
上海公共汽車公司修配廠利用解放牌汽車底盤制成的第一批新型客車。
上海婦女用品商店(1957年)
上海百貨公司婦女用品商店成立有1年了。它的貨品近5千種,其中皮鞋有4百種,化妝日用品近1千種。每天平均接待顧客4萬人,最高達到10萬人。繼這個商店之后,其他大城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專為婦女服務的商店。
上海婦女用品商店。
顧客最多的化妝日用品部。
時裝部。
文史館老人(1957年)
上海市文史館是1953年成立的,現(xiàn)有280來位館員。館長是91歲的張元濟先生,他是館中四位前清翰林之一,又是戊戍政變的參與者。館員中有文史、書畫名家,也有棋藝、古琴高手,有科學家,也有佛經(jīng)研究者。還有六、七十歲館員是革命前輩,其中參加武昌起義的許崇灝先生和參加辛亥革命與討袁之役的劉天囚先生。館員的平均年齡是71歲。除了必要的會議,他們是不用到館里來的。但老先生們平時總喜歡到館里走走。
欣嘗書法家沈尹默的近作。右起:法學家江庸、書法家沈尹默、畫家姚虞琴、商笙伯。
館員們的部分文稿。
圍棋名手顧水如(左)和王幼宸在對奕。觀棋者為劉天囚老先生。
翻譯家李青崖每天要打彈子。
老畫家們帶來的新作品。
老化學家徐善祥經(jīng)常讀各國化學雜志。
漫畫家豐子愷正在翻譯日本石川琢木的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