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臨猗縣
春秋為郇國,西漢置猗氏縣,“猗頓于此起富,故曰猗氏”;又置解縣,2縣均屬河東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解縣為北解縣,屬河東郡。猗氏縣治北徙10公里,改為北猗氏縣,屬北鄉(xiāng)郡。北魏時又置溫泉縣,治今臨晉鎮(zhèn)附近。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北猗氏縣改桑泉縣,屬河東郡。北周廢溫泉縣。明帝時復改桑泉縣為猗氏縣,北解縣廢入,屬汾陰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郡,猗氏縣屬蒲州。十六年復置桑泉縣,治今臨晉鎮(zhèn)東城東、城西2村間。大業(yè)初年于桑泉縣置河東郡,與猗氏縣俱屬之。后猗氏縣治徙今城關。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廢河東郡,改置蒲州,仍治桑泉縣,與猗氏縣俱屬之。三年蒲州治徙今永濟市境,復置溫泉縣,屬蒲州。九年溫泉縣廢入桑泉縣。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改桑泉縣為臨晉縣,治徙今城關西,與猗氏縣俱屬河中府。明臨晉、猗氏2縣屬蒲州。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2縣屬蒲州府。1949年初2縣屬晉南區(qū)運城分區(qū),隸陜甘寧邊區(qū)。后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區(qū)。1954年2縣合并,取原縣名首字定名臨猗,縣人民政府駐原猗氏縣城關,屬晉南專區(qū)。1958年并入運城縣。1960年復置臨猗縣。1967年屬晉南地區(qū)。1970年屬運城地區(qū)。
-
郵編:044100
區(qū)號:0359
傅作義(1895-1974)
指揮綏遠抗戰(zhàn)的三位將軍,左起:趙承綬、傅作義、王靖國。
1949年2月,周恩來與前來西柏坡的傅作義(右三)、鄧寶珊(右四)及前來商談國共和平談判和南北通航通郵等問題的“上海和平代表團”成員顏惠慶(右七)、江庸(右六)等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