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新貌(2)
西藏地?zé)豳Y源考察(1975年)
科學(xué)考察隊員測量溫泉水的酸堿度及礦化度。
年青的泉華。
古泉華。
考察隊員訪問泉區(qū)群眾,調(diào)查溫泉湖的情況。
地?zé)峁ぷ髡咴诤0嗡那О税偃椎摹伴g歇噴泉”旁時進行緊張的考察工作。
恢復(fù)寧靜時的主泉口。
科學(xué)工作者利用溫泉裂口的高溫當(dāng)爐子,烹調(diào)膳食。
河心溫泉。
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羊井區(qū)甲母溫泉群。
活動在溫泉湖畔的科學(xué)考察隊。
青藏高原的花卉(1977年)
綠絨蒿。一種生長在喜馬拉雅山南坡雪線附近的大型草本植物,花色有黃有紫。
老鸛草是生長在林下草本植物,花色鮮艷,能治慢性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根含鞣質(zhì),是提制烤膠的原料。
雪蓮花。品種很多,可作藥用。
高原上寒冷多風(fēng),有些植物在長期適應(yīng)的過程中,莖、葉緊密相連,形成這種流線形式的墊狀體態(tài)。這是墊狀植物的一種——墊狀蚤綴。
珠峰火絨草。
在雅魯藏布江江源地區(qū)采集到的一種菊科植物——扁芒菊。
我國馬先蒿,多達三百余種。色彩繁多,體態(tài)各異。這是其中一種。
黃色報春花。
紫色報春花。生長在高原小溪邊的潮濕地方,花可供藥用。
互葉鐵線蓮。它是鐵線蓮類群中比較原始的一種植物,花萼呈鐘形,葉子互生。
西藏高原的巨樹(1977年)
這是高達40多米的鐵杉。
三趾馬動物群化石(1977年)
科考小組來到吉隆盆地的一個峽谷。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就是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
科學(xué)工作者在分析化石標(biāo)本。
一個三趾馬下頜骨化石即將出土。
吉隆盆地一千萬年前三趾馬動物群生活復(fù)原示意圖。
布龍的三趾馬上齒列。
吉隆的大唇犀下牙床。
吉隆的長頸鹿下牙床。
布龍的古貓下牙床。
布龍的竹鼠下牙床。
布龍的鬣狗下牙床。
吉隆的麅麂下牙床。
西藏高原的湖泊(1977年)
易貢錯。因受印度洋暖流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湖岸森林密布。
蒂讓碧錯,海拔高程4880米。
羊卓雍湖,海拔高程4484米,面積730平方公里,為藏南內(nèi)陸流域的第一大湖。
馬爾蓋茶卡海拔高程4785米,面積76平方公里,水很淺,連橡皮船也難行,水底全是一米多厚的結(jié)晶食鹽。
班公湖。是一個因斷裂谷地形成的湖泊,即構(gòu)造湖。
考察阿木錯(高程4970米)之前。
測量湖水深度。
考察涌波湖。

高原湖泊中,盛產(chǎn)裂腹魚。這是水生生物工作者在整理魚類標(biāo)本。
利用湖泊進行地球物理考察。
在瑪法木錯湖濱進行氣象觀測。
才多茶卡湖濱的芒硝。
西藏高原上,尤其是在藏北地區(qū),因雨量較少,蒸發(fā)量又大,湖水入不敷出,造成湖泊日益退縮干涸。已近于涸的蓮蓬湖。
岡塘錯湖泊退縮痕跡。
錯尼,又名雙湖,海拔高程4902米,已測得湖水最深處為58.7米,是一個構(gòu)造湖。
瑪法木錯一帶的黑頸鶴。
赤麻鴨幼鳥。
高原湖泊島嶼上的棕色頭鷗。
昂達爾錯東湖鳥島上的棕頭鷗群。
在湖濱生活的藏羚。
西藏高原淡水湖邊,常常棲息著成群的斑頭雁。
拉昂錯里的水草。
湖濱地區(qū),往往水草豐富,宜于放牧。這是諾爾瑪錯湖濱牧場。
雅魯藏布江(1977年)
雅魯藏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