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名勝古跡
跨地區(qū):
- 八仙山
- 在臺灣西部大甲溪上游與大肚溪(烏溪)分水嶺上,當(dāng)臺中、南投兩縣交界處。海拔2448米。附近有著名的谷關(guān)溫泉和谷關(guān)水電站。再上有青山水電站和德基水電站。河谷、水庫以及群峰,均為東西橫貫公路西段的風(fēng)景區(qū)。
- 合歡山
- 在臺灣中央山脈北段,南投和花蓮兩縣分界線上。海拔3416米,北合歡山為3422米。冬季積雪深達(dá)1.2米,為全省最好的賞雪和滑雪區(qū)。
- 雪山
- 在臺灣中部大安溪和大甲溪上源分水嶺上。主峰海拔3884米,為全省第二高峰。構(gòu)成東北至西南走向的高峰線,海拔逾3000米的山頭不下數(shù)十,綿延三四十公里,冬季常有積雪。其中大雪山一帶天然森林最繁茂,為臺灣省著名林區(qū)之一。大霸尖山峰頂巖層疊立,狀如巨堡擎天,景色奇?zhèn)?,亦為臺灣北部名山。
- 玉山
- 在臺灣省中部,嘉義、南投、高雄三縣交界處。玉山山脈主峰,海拔3997米,為我國東部最高峰。上部山勢陡峻,冬季常積雪,深2-3米,色白如銀,昔人謂“此山渾然美玉”,以此得名。玉山群峰西接阿里山,東與中央山脈高峰大水窟山、秀姑巒山等相望,氣勢磅礴,冠絕東南。
臺北市
- 臺北舊城遺址
- 在臺北市中心區(qū)。興建于清光緒五年(1879年),光緒八年竣工。臺灣設(shè)省后,遂為省會。城周1506丈,高2丈。有東、西、北、南及小南共5門。光緒二十一年日本侵據(jù)臺灣后,拆城修路,仍保留東、北、南及小南門。
- 中山博物院
- 在臺北市北基隆河北岸士林鎮(zhèn)外雙溪。即臺灣故宮博物院。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1.03萬平方米。中國宮殿式建筑,樓高4層,白墻綠瓦。院后有文物貯藏庫,院前廣場聳立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筑莊重典雅。收藏自北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運走的一部分歷代文物珍品及取自沈陽故宮(今沈陽故宮博物館)、熱河行宮(今承德市避暑山莊)的舊藏。院藏文物達(dá)64萬余件。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xiàn)、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院藏商周銅器約300件,辟商周銅器陳列室長期展出。如具長篇銘文的商周鼎彝、長達(dá)1630多厘米的巨幅名畫-大理國梵像卷等均為中華民族之重寶。
- 指南宮
- 在臺北市東南郊猴山上。內(nèi)供呂洞賓像。清光緒七年(1881年)建廟,名“肫風(fēng)社”。光緒十七年改建后易名指南宮。以后一再擴建,為全臺著名的大神祠,配祀各種神佛像甚多。宮建在山腰,地勢較高,自山麓至宮前石階1100級,可眺望臺北全市。
- 龍山寺
- 在臺北市西南,臨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創(chuàng)建,至乾隆五年建成。名萬華,為臺北市區(qū)的發(fā)軔點。龍山寺因與臺北市早期移民關(guān)系至深,向被視為福建泉州龍山寺的分支和祖籍的標(biāo)志,迄今香火仍盛。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即舊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xiāng)龍山寺所供)。原建筑于嘉慶、同治間先后被地震和風(fēng)雨破壞,現(xiàn)存建筑多為1920-1926年改建。1953-1965年擴建。
- 劍潭
- 在臺北市西北基隆河彎曲處。舊為“淡水八景”之一。傳說其地河畔舊有秋楓,17世紀(jì)時曾有荷人插劍于樹,樹皮愈合而劍在其中;或說因鄭成功沉劍水中;又傳荷人被鄭氏所逐,投劍于潭。潭因以得名。河北岸約1公里處有劍潭山,海拔153米,南麓建有天文臺,基隆河對岸有動物園。
- 圓山原始社會遺址
-
在臺北市西北動物園內(nèi)。遺址本是臨基隆河岸的天然高地,1897年在高地向河一面發(fā)現(xiàn)貝丘,遺物密集散布在直徑數(shù)百米內(nèi),貝丘最厚可達(dá)4米?,F(xiàn)存重要遺物有長5尺、高2尺余的大砥石(磨石)一座,面有三棱,經(jīng)鑒定為石器磨礪痕跡。出土貝殼經(jīng)放射性碳素鑒定,年代幅度約為公元前2560-前1460年。1953年發(fā)掘,獲得陶器、石器、骨角器、玉器等遺物甚多,亦有少量青銅器。據(jù)考證,遺址出土的繩紋陶、磨光石器以及青銅器等,都可能與大陸文化有密切聯(lián)系。
出土的玉人獸形耳飾
- 士林
- 在臺北市北郊。為以舊士林(原名八芝蘭)為中心的一組游覽區(qū)。附近有園藝試驗所,栽植各種花卉,蘭類尤負(fù)盛名,每年春秋舉行花展。迤東北沿溪谷有妙元寺、涌泉寺等。溪以北為著名的芝山巖,上有惠濟宮,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此地多福建漳州移民后代,芝山巖即取漳州名勝芝山為名。東約2公里的外雙溪,有中山博物院。
- 陽明山
- 在臺北市北郊,位于七星山之南、紗帽山東北、磺溪上游。原名草山。附近青山翠谷,原野開朗,遍植櫻花、杜鵑、桃、杏等,春季花開,游人如織。是臺北著名風(fēng)景區(qū)。
- 北投溫泉
- 在臺北市北郊。為臺灣北部著名溫泉區(qū)。泉水主要來自附近彌勒山(海拔645米)東南麓,水溫40-68°C,屬硫磺泉?!氨蓖丁痹巧贁?shù)民族平埔族(高山族的一支)北投社所在,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后發(fā)現(xiàn)溫泉,旅游業(yè)漸興。觀光公路自此向東北深入大屯火山區(qū)以抵北部海岸,沿途多溫泉、瀑布、硫氣孔和硫黃產(chǎn)地。山林中還有中和寺、玉皇宮、善化寺等古跡。與東北的陽明山風(fēng)景區(qū)、東南的士林區(qū),構(gòu)成臺灣省北部最大的游覽區(qū)。
- 大屯火山群
- 在臺北市和臺北縣境。臺灣最著名的火山區(qū)。火山群范圍南至臺北盆地北緣,北至富貴角、石門和金山一帶海岸,東至基隆市西,西至淡水河口附近。其中海拔逾千米的山峰有29座。大屯山火口直徑360米,深60米,雨季積水成湖,舊有“天池”之稱。其東北的小觀音山(1072年)火口最大,東西1100米,南北1300米,深達(dá)300米。各火山已無噴發(fā)活動,但多硫氣孔和溫泉。它與北投溫泉、士林、陽明山構(gòu)成臺灣北部著名風(fēng)景區(qū)。
基隆市
- 萬人堆
- 在基隆港口西側(cè)萬人堆鼻一帶,及港口以東和平島、八斗子至臺北縣鼻頭角海岸,皆有分布。為沿岸浪蝕臺地砂巖地層上含有抗蝕力較強的石灰質(zhì)砂巖巖塊,因被海浪長期侵蝕而成。退潮時,此浪蝕臺地上,有如無數(shù)人頭生成其間。滿潮時,浪濤激濺,水霧迷離,遠(yuǎn)望如浴中人群弄潮戲水,蔚為大觀。在浪蝕臺地間的地層上,原有甚多縱橫交錯的節(jié)理,因易受海浪刻蝕,成為平行排列呈格子狀方塊,被稱為“豆腐巖”。此海蝕現(xiàn)象,與金山海岸野柳鼻等地所見的奇巖怪石,共同構(gòu)成臺灣北部海濱最具魅力的風(fēng)景線。
- 金山海岸
- 在基隆市西北約17-24公里。以溫泉及海濱巖礁風(fēng)景著名。近鄰海濱沙丘有溫泉,外有海水浴場。其東側(cè)岸外有著名巖礁,最高兩處約達(dá)20米,形似燭臺,故名燭臺嶼。東南約5公里有野柳鼻,與基隆嶼東西遙對;多奇巖怪石。新建有燈塔一座。
- 基隆嶼
- 在基隆港口外偏東北約4公里。為一無居民的石質(zhì)小島,滿潮面積約24萬平方米。海拔182米,四周斷崖,惟西坡較易攀登。以形似雞籠浮水,因有雞籠嶼之名。又基隆港口東側(cè)的社寮島(今和平島),舊有大雞籠嶼之稱,上有明天啟六年(1626年)西班牙人占據(jù)時所建圣薩爾瓦多堡和教堂遺址?;「郾痉Q雞籠港,清光緒元年(1875年)取“基地昌隆”之意,更名基隆,雞籠嶼因之亦改名基隆嶼。
- 獅球嶺
-
在基隆市街以南,距港口約1公里。雖高155米,卻可俯瞰基隆港市,當(dāng)基隆與臺北交通要沖。清光緒十年(1884年)九月法軍陷基隆,企圖深入,臺灣軍民曾在此據(jù)守,堅阻法軍達(dá)8個月之久。光緒二十一年五月,日軍自瑞芳入基隆后,臺灣軍民亦曾在此與日軍激戰(zhàn),終以援絕失守。縱貫鐵路光緒十三年初筑時,隧道過此。后改線東移約1公里,惟原鑿隧道今尚保留未毀;山上炮臺遺跡及日軍侵入時在附近土地公古廟前的殺人坑,猶歷歷可見。
中正區(qū):海濱公園、海門天險、和平島上千疊敷、蕃字洞。
大沙灣:旭崗清末炮臺遺址,可登臨觀賞,為基隆八景之一。
仙洞:仙洞鼻峭巖下有巖洞,其洞距海不遠(yuǎn),可聽怒濤拍岸,稱“仙洞聽潮”,為基隆八景之一。
安樂區(qū):大武侖山古炮臺、情人湖、慈云寺。
信義區(qū):中正公園、靈泉寺。
杠仔寮:附近有19世紀(jì)末構(gòu)筑的炮臺,占地約20公頃。
大水窟:附近有月眉山、靈泉寺。
深澳坑:新建寶光山莊和寶光寺。
臺中市
- 臺中公園
-
在臺中市中心。即中山公園。1903年辟建,占地9.5萬多平方米,為一人工園林架構(gòu),中有小湖。公園內(nèi)有墩臺,為清末所建府城遺址。臺中市舊曾為新臺灣府府治,其地興起較晚;舊名東大墩。光緒十五年(1889年)開始建城,后以省會決移臺北,工未竣而止。日人侵臺后,城被拆除,僅將北門城樓移公園炮臺山左側(cè),今尚存。
中區(qū):萬春宮(建于清康熙末年)、輔順將軍廟(即順天宮,建于清嘉慶五年)。
東區(qū):吳宅(建于清光緒二十年)和樂成宮(建于清乾隆十八年)。
南區(qū):有建于清嘉慶年間的林氏宗廟和福德宮、醒修宮、城隍廟、清真寺、慈明寺、瑞靄華堂。
北區(qū):元保宮(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炮臺山(即大墩,建于清雍正元年)、臺灣府城遺跡(建于清光緒十五年),還有寶覺寺、孔廟等。
西屯區(qū):張廖家廟、清武家廟。
南屯:萬和宮(清雍正年間建)、文昌公廟(清嘉慶年間建)。
北屯區(qū):文昌廟、三官堂、圣王廟、戴恩公神位。
軍功寮:南普陀、正覺寺、慈安堂。
臺南市
- 安平古堡
-
在臺南市西郊、安平鎮(zhèn)西南隅。原是荷蘭人侵占臺灣時所筑,名熱蘭遮堡,明崇禎三年(1630年)建成,作為侵臺據(jù)點。據(jù)舊志,原城堡方廣276丈余,高3丈余,兩層,各立雉堞,“制若崇臺”。又有紅毛城、臺灣城、赤嵌城等稱。清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驅(qū)逐荷人后,曾以此為指揮中心,又被稱“王城”。同治八年(1869年)城毀于英帝國主義者的艦炮。
- 今安平古堡即其殘址,上有燈塔,建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古堡所在原為一南北延伸的沙洲島,總名“七鯤身”,建堡處是北端的一鯤身,300多年前本三面臨海,東與今臺南市街區(qū)隔海灣相對。其后港灣淤塞成陸。今安平港口離此西南已達(dá)2公里。堡南約1公里許,有安平大炮臺,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至臺督辦軍務(wù)時籌建,成于光緒元年(1875年)。光緒二十一年劉永福駐守臺南時,曾在此臺炮擊日艦。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大炮僅存其一,炮臺遺址完好。
- 赤嵌樓
- 在臺南市北?;吩瓰榍屙樦问辏?653年)荷人侵臺時所建普羅文薩堡。順治九年郭懷一領(lǐng)導(dǎo)大規(guī)模反荷起義被鎮(zhèn)壓后,荷人為加強對臺灣的控制,翌年增建此堡。舊志稱赤嵌樓,又名紅毛樓。鄭成功經(jīng)營臺灣時,曾以此為承天府。原建筑已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被地震所毀。光緒五年(1879年)在遺址分建文昌閣和海神廟。1921年改為歷史陳列館。臺灣收復(fù)后,仍復(fù)稱赤嵌樓。
- 鄭成功廟
- 在臺南市東。又稱延平郡王祠或開山王廟。臺南地區(qū)是鄭氏經(jīng)營的中心。臺灣人民在清初即建開山圣王廟,或稱開臺圣王廟。清乾隆時(1736-1795)擴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巡視臺灣,建議清政府將本廟列為國家祭典。光緒元年(1875年)清廷贈鄭成功“延平郡王”稱號,廟再擴建,改稱延平郡王祠。臺灣全省紀(jì)念鄭成功的祠廟不下五六十座,以本廟歷史最早,祭禮最隆。廟內(nèi)大殿有鄭成功塑像。殿后庭中有古梅一株,傳是鄭氏手植。
- 鹿耳門
-
在臺南市安平港西北鹿耳門溪附近。17世紀(jì)時,為今臺南市一帶古海灣(大灣)的進出口。明天啟四年至清順治十八年(1624-1661)荷蘭侵占期間,荷人在海灣東西兩岸各筑有城堡。順治十八年鄭成功進軍臺灣驅(qū)逐荷人時,即從鹿耳門進入臺南內(nèi)海(大灣)登陸。其后曾是臺灣府與大陸聯(lián)系的主要港口。后因港口淤塞內(nèi)海成陸,鹿耳門亦廢棄。今鹿耳門溪僅為一無源頭的濱海河汊,其東側(cè)有地名顯宮,或謂即鄭成功進軍的鹿耳門口。
十二佃:村中武王廟旁有古榕樹,枝繁葉茂,覆蓋面廣,與彭湖白沙島通梁古榕并稱為臺灣最大古榕。
四草湖:鎮(zhèn)海小學(xué)內(nèi)有四草炮臺等遺跡。炮臺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現(xiàn)存炮臺西墻,俗稱炮墻,長18米,炮洞14孔。
安平區(qū):安平古堡、億載金城、炮臺遺址、天后宮。
國勝路:妙壽宮為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祀福建同安人保護神。天后宮為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建,又稱為開臺天后宮,1962年重建天后宮于水師衙門舊址,廟旁榕樹成蔭,為安平八景之一。
觀音街:清代遺跡有城隍廟和觀音亭等。前者建于嘉慶十二年(1807年),后者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
安北路:國勝路口有清代遺跡東興洋行、德記洋行等。德記洋行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1859年依中英《天津條約》開放安平、滬尾(淡水)等為通商口岸,外商在此開設(shè)商號,著名的有五大洋行如德記、東興。
北區(qū):三山國王廟、開元寺、仙公廟。
公園路:中山公園、慎德齋堂、廣慈庵。
成功路:大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建觀音亭、二十三年建興濟宮,五十一年建縣城隍廟。
西區(qū):地段旁之沙陶宮傳建于南明鄭成功時期,祀太子爺,有神像15尊。
人和街:路側(cè)有普濟殿、景福祠。普濟殿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建,是臺南市建筑最早的王爺廟之一,原名普濟寺,因南明寧靖王朱術(shù)桂常來此游憩而改名為殿。景福祠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
中山路:開隆宮,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是省內(nèi)歷史較久、具有特色的廟宇,據(jù)稱系由山東省牟平縣分香入臺,大陸北方籍人民移居臺灣的線索。
民權(quán)路:明、清建筑有北極殿,清康熙十年(1671年)建,是省內(nèi)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的道教廟宇,內(nèi)存明寧靖王手跡“威靈赫翟”匾。吳園傳為鄭成功僚佐何庭園,為省內(nèi)名園之一。
民生路:開山宮,在正義一巷,傳建于荷蘭入侵前,當(dāng)時祀隋代遠(yuǎn)航琉球的虎賁將軍陳棱,門額題將軍祠。鄭氏治臺時寧靖王封為開山宮,褒陳棱開山辟地業(yè)績。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改奉保生大帝。為福建省同安縣移民所建。
青年路:有府城隍廟,傳為明鄭官廟之一,是臺灣首座城隍廟,1974年重修,有神像64尊。
永福路:大天后宮、陳氏宗祠。大天后宮傳為明寧靖王府址,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加封媽祖為“天后”,自此廟始。六十年農(nóng)民領(lǐng)袖朱一貴稱中興王,以廟為王宮,事敗后復(fù)稱天后宮,廟宇宏大,碑聯(lián)較多,為省內(nèi)著名古剎之一。
忠義路:明、清古跡有鄭氏家廟、天壇、小南天、三官廟、報恩寺等。鄭氏家廟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原為鄭成功子鄭經(jīng)為祀遠(yuǎn)祖所建,清統(tǒng)一臺灣后改稱家廟。天壇俗稱天公壇,咸豐四年(1854年)建廟,內(nèi)有“一”字匾,為臺南三大名匾之一。
民族路:明、清古跡有靈佑宮、萬福庵等。
府前路:清代古跡有永華宮、銀同祖廟、德化堂等。永華宮神像從福建南安鳳山寺移此,傳為紀(jì)念鄭成功咨議參軍陳永華而名。銀同祖廟為福建同安會館,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
正中路:總趕宮、重慶寺、擇賢堂等明清古跡坐落其間??傏s宮為鄭成功時始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原名倪圣公廟,傳倪圣公為閩南海舶總管或稱鄭世功海舶總管,熟悉港道,歿后船民敬為海神。
開山路:因開山圣王廟得名。開山圣王,即復(fù)臺英雄鄭成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船政大臣沈葆楨奏準(zhǔn)改建專祠,占地3公頃,為閩式建筑。日占時一度改為神社,后另建,每年4月29日春祭(興臺紀(jì)念日),8月27日秋祭(鄭氏誕辰)。1961年在祠旁建民俗文物館,館前天井有“荷蘭總督揆一降服鄭國姓”塑像。
東區(qū):延平郡王祠、法華寺、彌陀寺、天后宮、大東門。
健康路:竹溪寺、開元寺、法華寺、彌陀寺。
喜樹村:萬皇宮,為清乾隆四年(1739年)建,為臺南市重要廟宇之一。
灣里村:萬年殿,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與北鄰喜村萬皇殿同為著名王爺廟。
高雄市
- 打鼓山
- 在高雄市港口北側(cè)。海拔356米,為高雄市一帶的最高點。山體主要由珊瑚石灰?guī)r構(gòu)成。登山俯瞰,高雄港市歷歷在目;遠(yuǎn)眺則東部群山、西面海峽,盡在望中。西南海濱的西子灣,有臺灣南部著名海水浴場。
- 半屏山
- 在高雄市區(qū)北部、左營之東。為一單斜孤峰,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公里,寬約1公里,海拔224米。遠(yuǎn)望如屏。每當(dāng)夕陽返照時,余光縹緲,景色至為動人。為臺灣南部游覽勝地。在臺灣海峽西岸的福建沿海,也有一座半屏山,民謠有“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p>
- 蓮池潭
-
在高雄市北部。又稱蓮花潭。面積0.6平方公里,自西南向東北,長約1.4公里,寬約400米。曾是清初鳳山縣治的學(xué)宮泮池,因植蓮得名。潭內(nèi)植菱養(yǎng)魚。有啟明堂,供孔子、關(guān)羽、岳飛及鄭成功像。堂外曲橋通連春秋閣,閣作兩塔形,八角四層,分立潭中,與半屏山相遙對。
左營區(qū):興隆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始建于龜山西麓,1948年遷此,1958年重建。
鼓山區(qū):壽山、北門、龍目井、西子灣海水浴場。
前鎮(zhèn)區(qū):鎮(zhèn)南宮。
旗津區(qū):旗津海水浴場。
旗手村:天后宮,傳初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為市內(nèi)最古廟宇,廟內(nèi)存有王爺船。
臺北縣
- 石門
- 在臺北縣富貴角以東約3公里、石門村東北。其地海邊由火山集塊巖構(gòu)成的巖岸,有被海水侵蝕形成的天然石門,因地盤緩徐上升,高出海平面10米以上,是臺灣北部海岸著名游覽點之一。
- 烏來溫泉
- 在臺北縣烏來鄉(xiāng)、南勢溪上游右岸,距臺北市約28公里。本為泰雅族烏來社地。烏來土語意即“溫泉”。水溫80°C,是臺灣著名溫泉之一。南有瀑布,高82米,1954年建有水電站。溫泉周圍是由瀑布、人工湖、森林和高峻的群峰組成的風(fēng)景區(qū)。
- 觀音山
- 在臺北縣淡水河口南側(cè)。又稱八里坌山,以山有八面得名。臺灣著名火山體之一。海拔612米。山頂西北側(cè)有深邃的小火口湖。據(jù)舊志記載,因山峰屹立,如菩薩端坐故有“觀音”之名。其南海拔310米處有凌云禪寺。山間春日多桃花,附近有巖洞。
- 野柳鼻
- 在臺北縣萬里鄉(xiāng)。附近有野柳村,故名。距基隆市約17公里,西北與金山海岸遙對。為一石質(zhì)半島,向東北傾斜,突出海上,長約2公里,高62米。遠(yuǎn)望形似海龜,亦稱野柳龜。多奇巖怪石。有女王頭、乳房石、梅花石、仙女鞋等。近年為導(dǎo)航需要,新建燭臺形燈塔一座,光照14海里。
- 福隆海濱
- 在臺北縣東、基隆市東南沿海,三貂角西北、鼻頭角以南。建有海濱浴場。自此南至三貂角(是臺灣本島最東端),北經(jīng)底澳至鼻頭角附近一帶,多巖礁及海蝕洞分布,為臺灣沿海重要風(fēng)景區(qū)之一。
- 碧潭
-
在臺北縣新店溪西側(cè),距臺北市約11公里。臺北盆地南緣的風(fēng)景區(qū)。新店溪在此上游迂回成直潭和彎潭兩曲流,再北流為碧潭。潭因水深碧綠得名。溪谷間丘陵對峙,潭側(cè)峭壁矗立,吊橋橫跨溪上。
板橋:林家花園,包括三落舊大厝、五落新大厝及花園三大部分,面積約5.7萬余平方米。
永和市:有建于清光緒年間的廟宇保福宮。
中和市:有圓通寺、福和宮等廟宇。南勢角的烘爐地有全省最大的土地廟。
廟子尾:廟美街的福和宮主祀神農(nóng),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四十張:慈佑宮、武圣廟、地藏庵。
頭前:附近有廣福宮(三山國王廟,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文昌祠(建于清嘉慶十八年)等。
新莊市:新莊路慈佑宮(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武圣廟(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廣福宮(三山國王廟、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和中正路的地藏庵(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及十八份水源地等。
新店市:主要游覽地有碧潭、翡翠谷、青潭、梅花湖、燕子湖、銀河洞等。
土城市:有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大墓公及日月洞、“十八羅漢奇巖”、南天母森林樂園和河濱公園等。
樹林鎮(zhèn):樹林的樹德宮,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濟安宮建于乾隆五年(1740年)。北部圳安里的乙未抗日先烈十三公墓,建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樟普坑:有三儀宮、三湖宮等廟宇。
三峽鎮(zhèn):古跡有長福巖(祖師公廟)、宰樞廟、福安宮、興隆宮等寺廟,均建于清乾隆年間。有十八洞天、寶島區(qū)游樂園、鳶山風(fēng)景區(qū)、駱駝潭游樂區(qū)、長城區(qū)游樂園、雙鳳潭、彩蝶谷、云森瀑布群和北插瀑布群等游覽地。
淡水鎮(zhèn):名勝古跡有紅毛城址、淡水炮臺、福佑宮、牛津?qū)W堂、鄞山寺和龍山寺等。
汐止鎮(zhèn):有濟德宮(亦稱汐止媽祖廟,建于清道光年間)、蘇大老邸宅(建于清末,屋主舊為汐止三大族之首)、觀音湖、拱北殿等。
瑞芳鎮(zhèn):有猴硐的金字碑、沿海的基隆山、鼻頭角、瑞濱海水浴場和金山寺、弘明寺、圣明宮、龍巖宮、瑞慈宮等廟宇。
蘆洲鄉(xiāng):有供奉鄭成功的懋德宮等廟宇。
樓厝:有水仙三廟、仁天宮等廟宇。
五股鄉(xiāng):古跡有西云巖寺(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凌云寺及凌云禪寺(均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
泰山鄉(xiāng):古跡有頂泰山巖(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下泰山巖(建于清光緒元年)等寺廟和明志書院(建于清乾隆十七年)。
林口鄉(xiāng):古跡和游樂區(qū)有下福村的義民亭(建于清初)、林口高爾夫球場、珍朱嶺海角樂園、臥龍崗游息育樂區(qū)、竹林山觀音寺等。
深坑鄉(xiāng):深坑黃宅是本省少數(shù)著名清末古宅之一。有無極萬壽宮、龍鳳宮、媽祖廟等廟宇。
石碇鄉(xiāng):有集順廟、皇帝殿、石窟潭、山羊洞、姑娘廟等游覽地。
三芝鄉(xiāng):媽祖廟、忠義宮等廟宇。
北新莊:石觀音廟、大岡寺等廟宇。
八里鄉(xiāng):開臺天后宮(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李府將軍廟(即安福宮,建于清嘉慶八年)、西龍巖寺(建于清嘉慶十年)、八里岔教堂(建于清光緒十二年)、觀音山、寒石洞、八里海水浴場。
平溪鄉(xiāng):“十分寮瀑布”,被譽為“臺灣尼加拉瀑布”。寬約30米,高約15米,為省內(nèi)最寬的簾幕型瀑布,每當(dāng)陽光斜照,潭上水汽形成彩虹,故被稱為彩虹淵。
雙溪鄉(xiāng):三忠廟、南天宮、丁蘭谷、虎豹潭、苕谷瀑布。
貢寮鄉(xiāng):鹽寮抗日紀(jì)念碑(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虎子碑(建于清同治六年)、吳沙墓(建于清嘉慶年間)、三貂角燈塔、福隆海水浴場、東北角海岸風(fēng)景特定區(qū)、西靈巖寺。
福?。焊B『K?,分內(nèi)河、外海2泳區(qū),沙灘長約1公里,寬約100-150米,海水深度合宜,沙質(zhì)細(xì)潔。設(shè)有旅館、餐廳、茶座、航海俱樂部等,為省北部最優(yōu)良的天然港灣式海濱淺灘浴場。
澳底:南側(cè)鹽寮一帶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5月日軍侵占臺灣最先登陸地點,建有抗日紀(jì)念碑。
遠(yuǎn)望坑:村南有“虎字碑”,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為臺灣總兵劉明燈經(jīng)三貂嶺巡視宜蘭時在草嶺古道所書“虎”字刻石處。其北并有“雄鎮(zhèn)蠻煙碑”。
金山鄉(xiāng):許氏祖廟(建于清乾隆間)、慈護宮(建于清嘉慶十四年)等寺廟。金山海水浴場、金山溫泉、磺港溫泉、獅頭山公園等為游覽地。
萬里鄉(xiāng):昭靈宮、野柳天然海岸公園、萬里海水浴場、翡翠灣游樂區(qū)、加投溫泉。
烏來鄉(xiāng):烏來一帶為省著名風(fēng)景區(qū),有瀑布、溫泉、游樂園、空中纜車等游覽場所和設(shè)施,形成以此為重心的烏來森林游樂區(qū)。
信賢:信賢瀑布。
淡水紅毛城、板橋林家花園、富貴角、觀音山、圓通寺、燕子湖、淡水海水浴場、白沙灣海水浴場、金山海水浴場、萬里海水浴場、瑞濱海水浴場、林口高爾夫球場。
桃園縣
- 石門游覽區(qū)
- 在桃園縣南。地當(dāng)?shù)由嫌未鬂h溪的大轉(zhuǎn)折點,兩岸峰巒重疊,河谷峭立如門,西行河道自此陡轉(zhuǎn)北流,過臺北市入海。1963年筑成大壩和石門水庫,供灌溉發(fā)電,并成為臺灣北部新辟的游覽區(qū)。
- 石門水庫
- 在桃園縣內(nèi),為淡水河上源大漢溪干流河段截流筑成。大壩位于石門峽谷,以其地峭壁對峙,如門得名。1963年建成。水庫東西延展,面積8.15平方公里。壩高131米,頂長380米。為著名綜合性水利工程,灌溉面積近6億平方米。四周群峰聳翠,山光水色。附近有角板山、阿姆坪、小烏來瀑布、慈湖等名勝。大漢溪下游大溪鎮(zhèn),亦為新興游覽區(qū)。
- 角板山公園
-
在石門水庫上游。其地原名角板山,為一高位河岸階地,以形似三角得名。海拔636米,群山環(huán)繞,兩岸斷崖間,長約200米的鐵索吊橋高架,行人懸空而過。3公里外,有自高崖下瀉的小烏來瀑布;頂巔小溪畔,有一高30米的危石屹立,名“風(fēng)動石”。
桃園市:多寺廟,有文昌廟、鎮(zhèn)撫宮、城隍廟、景福宮、鴻福宮、圣帝廟、天德祠、慈護宮等。
中壢市:仁海宮、義民廟、水晶湖、月眉圓光寺,景致佳麗。
平鎮(zhèn)市:褒忠祠,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大園鄉(xiāng):有竹圍海水浴場、海濱公園、仁壽宮、福海宮等游覽地。
龜山鄉(xiāng):游覽地有虎頭山公園,嶺頂村壽山巖寺奉祀觀音,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八德鄉(xiāng):名勝有古廟三元宮。
龍?zhí)多l(xiāng):南天宮、龍元宮,建于咸豐十年(1860年)。
新屋鄉(xiāng):范姜古厝、笨港村天后宮,創(chuàng)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觀音鄉(xiāng):游覽地有觀音海水浴場、甘泉寺(即福龍寺)、白沙岬燈塔等。
復(fù)興鄉(xiāng):風(fēng)景區(qū)主要有世外巨木群和赫威山神木群,三民蝙蝠洞、小烏來瀑布等,高義、華陵、四棱等地有溫泉?!吧衲尽备呒s40-50米,胸圍16米。
主要風(fēng)景區(qū)有慈湖、觀音與大園海水浴場、龍頭山公園和龍?zhí)端瞎珗@等。古寺廟有文昌廟、景福宮、甘泉寺、壽山巖、蓮座山觀音寺與齋明寺、圓光寺等。
苗栗縣
新竹縣
- 青草湖
- 在新竹縣南約4公里。為攔截客雅溪而成的人工湖。丘陵環(huán)繞,中有小島,湖形狹長彎曲。環(huán)湖附近,有孔明廟、靈隱寺、法王寺、清泉寺、極樂殿、納骨塔等;尤以靈隱寺建筑占地較廣,景物秀麗。游人到此,有置身杭州西湖之感。
- 獅頭山
-
在新竹縣南部。海拔496米。因形似獅頭得名。山間多天然巖洞,清光緒間(1875-1908)利用巖洞建筑寺廟。有臺灣佛教圣地之稱。其中開善寺,據(jù)云藏有《大藏經(jīng)》,并曾一度安放玄奘遺骨。全山最高處有望月亭。自山下至山頂,沿途林木蔥郁,櫻花季節(jié),風(fēng)景優(yōu)美。
六家:古跡有林姓古宅,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傳乾隆十四年林先坤從廣東饒平入臺拓墾,后世居此。
馬武督:碧藍(lán)瀑布。
新埔鎮(zhèn):文昌祠和廣和宮等。文昌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廣和宮建于咸豐九年(1859年)。
枋寮:有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義民廟,日占后燒毀,1899年重建,1905年竣工。為臺最大義民廟。今擴建為風(fēng)景區(qū),有蓮花池、水濂洞、十八羅漢和觀音佛祖等游覽點。
太平窩:古跡有始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的龍?zhí)鞂m。
竹東鎮(zhèn):名勝古跡有觀音禪寺??祵幗值呐碚]西堂和東寧路彭宅信好第,為清嘉慶年間廣東陸豐人彭姓自大陸載運柱石、木料等來此興建。
橫山鄉(xiāng):內(nèi)灣風(fēng)景區(qū)為新竹八景之一。
老湖口:湖口老街保留著民初型店鋪建筑,為電視電影取景地。
新豐鄉(xiāng):歷史悠久的紅毛港在紅毛港莊西側(cè)。游覽地有蓮花寺、池和宮、鳳鼻山及高爾夫球場。
紅毛:池府王爺古廟遠(yuǎn)近聞名。西為紅毛港,17世紀(jì)荷蘭人辟作商港。鄭氏治臺時為臺灣西海岸重要商港之一。
坑子口:南有名勝蓮花寺。
芎林鄉(xiāng):名勝有飛鳳山、靈谷寺和文林閣等。
寶山鄉(xiāng):西有游覽勝地靈隱寺。
北埔鄉(xiāng):游覽地有秀巒公園、內(nèi)大坪冷泉以及慈天宮、凈蓮寺、金剛寺、濟化宮等。中山路的金廣福公館為一級古跡。
尖石鄉(xiāng):為省內(nèi)天然林面積最廣地區(qū)之一。游覽勝地有鴛鴦谷瀑布群,其珠簾瀑、翠堤瀑、千層瀑、七彩瀑等各具特色,還有秀巒露天溫泉。
秀巒:村邊秀巒溫泉水溫45°C,透明清澈,為弱鹼碳酸泉。
五峰鄉(xiāng):游覽地五指山有“五指凌云”奇景,此外有觀音祥寺、云光寺、清泉溫泉。西北五指山(1,061米)因5峰駢列如掌得名,其“晨曦云?!睘槿?2名勝之一。
桃山:附近八仙瀑布為游覽勝地。
清泉:附近溫泉,水溫約36°C,四時不涸,可療神經(jīng)痛。
觀霧:處森林溪谷,終年多霧,附近有4棵樹齡達(dá)4,200年的“檜山神木”,最大干圍達(dá)23.8米。
古跡有金廣福公館、義民廟。觀光勝地有帽盒山蝙蝠洞、鴛鴦谷瀑布群、六福野生動物園、新豐高爾夫球場、關(guān)西森林觀光區(qū)、賞梅佳處飛鳳山。
新竹市
臺中縣
- 鐵砧山
- 在臺中縣西北境。海拔236米,臨大安溪成斷崖。以山色赤黑,山頂斜平,形似鐵砧得名。傳說鄭成功曾在此駐兵,以劍掘地得泉。清光緒間(1875-1908),鄉(xiāng)人在此立碑,稱國姓井,即今入山處的劍井,泉清不竭。山坡原有紀(jì)念鄭成功的國姓廟,已改建成忠烈祠;后山頂上建有鄭成功巨型塑像。有觀海亭,可縱覽臺灣海峽風(fēng)光。
- 德基水庫
-
在臺中縣大甲溪上游。為臺灣著名多目標(biāo)水利工程。壩高180米,長290米。近鄰高峰海拔逾2000米,多森林。其下游有谷關(guān)水庫及谷關(guān)溫泉,上游有梨山等地,均屬大甲溪河谷的著名游覽區(qū)。
豐原市:市東有著名的高爾夫球場。球場附近有丘逢甲抗日誓師紀(jì)念碑。東北有中正公園,還有葫蘆墩、慈濟宮和情人谷等游覽地。
大里市:有福興宮、萬安宮、新興宮、振坤宮、慶源堂等寺廟和竹仔坑翡翠谷、樹王的林厝等觀光地。有林爽文故宅。
樹王:古宅四合院林厝,用紅磚青磚配砌,并有交趾陶燒成之花鳥蟲獸、山水、楹聯(lián)等。
東勢鎮(zhèn):古跡有永安巖、福安宮、福壽祠、巧圣仙師廟、奉祀春秋魯國公輸般。廟內(nèi)有木簽、石碑等文物。
大甲鎮(zhèn):有大甲媽祖鎮(zhèn)瀾宮、貞節(jié)坊、文昌宮、水神廟、中正公園等。辟有鷺鷥保護林等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火車站附近鎮(zhèn)瀾宮奉祀大甲媽祖,每年有媽祖返北港祖廟迎香之舉。
清水鎮(zhèn):名勝古跡有清水公園、清水巖、高美海濱浴場附近有高美燈塔、紫云巖、媽祖廟、濟公活佛、調(diào)遠(yuǎn)宮、蔡蓮舫古厝和楊厝等。
魚寮:北側(cè)有文興廟,建于清乾隆末年。
沙鹿鎮(zhèn):有朝興宮、開元禪寺、玉皇殿、普濟寺、福利宮和保安宮等古跡。
梧棲鎮(zhèn):古跡有朝元宮、真武宮和萬興宮等。北突堤有一座高達(dá)200多米的觀光燈塔。
后里鄉(xiāng):東南部山麓有著名佛寺毗蘆禪寺。月眉村“樟公樹”為鄉(xiāng)內(nèi)名勝。
神岡鄉(xiāng):古跡有萬興宮、靈石神祠、福德祠、林家大夫第、慈光寺、八仙寺、順濟宮和筱云山莊。
潭子鄉(xiāng):古跡有薦公祠、頭家厝和潭子亭。
大雅鄉(xiāng):古跡有龍善宮、永興宮、永和宮、長發(fā)宮和張家古厝等。
新社鄉(xiāng):古跡有東興宮,祀奉媽祖。
石岡鄉(xiāng):古跡有五福臨門神木、福德祠,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建。其他勝跡有土牛界碑、慈云宮、明山寺、萬興宮和長700米的石岡水壩等。
大安鄉(xiāng):古跡有和安宮、謝宅、崇善祠和保安宮。
烏日鄉(xiāng):有情人洞、鎮(zhèn)安宮、東興宮、鄭王廟等。
大肚鄉(xiāng):古跡有萬興宮、玄興宮、永和宮、保安宮、福興宮和鎮(zhèn)元宮?;窍獣簽榍迥┧?,為臺灣建筑史上代表作。
龍井鄉(xiāng):古跡有龍目井、龍泉巖、奉天宮和陳三網(wǎng)宅。龍西村保安宮和新莊村永順宮傳為明代所建。
霧峰鄉(xiāng):全臺聞名的霧峰林家花園位于火炎山麓。鄉(xiāng)南有麗池山莊。萬佛寺內(nèi)有佛像1萬多尊。“萊園雨霽”為縣12勝景之一。有進南宮、圣賢宮和佛教蓮社。
霧峰鄉(xiāng)林家大院
太平鄉(xiāng):著名名勝有護國清涼寺、竹仔坑風(fēng)景區(qū)、吳家花園。新建有貝多芬游樂區(qū)。有頭汴坑?xùn)|的碧云山莊、頭汴坑溪、蝙蝠洞、新高水上樂園及慈航寺。
黃竹坑:所在翡翠谷為避暑勝地。
內(nèi)茅埔:蝙蝠洞游樂區(qū)。
和平鄉(xiāng):谷關(guān)溫泉含硫磺,有滅菌療效,為臺灣著名溫泉之一。山地和水庫庫區(qū)為登山和游覽勝地,還有梨山風(fēng)景和排山瀑布。
谷關(guān):附近有龍谷天然樂園、孔雀花園、動物園、情人小徑、九曲瀑布等旅游地。
有八仙山、大雪山、谷關(guān)溫泉等山地風(fēng)景區(qū)。后里鄉(xiāng)東山麓有毗蘆寺。
彰化縣
- 八卦山
- 在舊彰化縣城東。海拔97米。登臨遠(yuǎn)望,彰化平原和以西的臺灣海峽皆入眼簾。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此地曾是臺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場。山上原有亭榭,近年山頂建大佛寺及寶塔,寺前有巨佛一尊,高21.6米。
- 忱翠
-
在彰化縣鹿港溪口北岸。舊名鹿仔港。原是臺灣古老港口之一,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規(guī)定為對福建泉州蚶江對渡口岸,商務(wù)甚盛,曾與當(dāng)年的臺灣府治(今臺南市)和北部的臺北市并稱。為臺灣中部商業(yè)中心,后因鹿港溪下游淤淺,港口作用消失。有著名寺廟三處:乾隆五十一年創(chuàng)建的龍山寺,向為本省名剎之一;鹿港的媽祖廟,為省內(nèi)媽祖廟歷史較早的一處;另一是乾隆年間建的新祖宮。后兩廟至今香火仍盛。
彰化市:有鄭成功廟、八卦山公園、溫泉等。
鹿港鎮(zhèn):今存古老街道。有鹿港天后宮、文武廟等。金門街龍山寺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間,為臺灣三大古寺之一。古跡有民宅金門會館、日茂行等。
和美鎮(zhèn):有閩南風(fēng)格建筑物道東書院,謝氏宗祠。
北斗鎮(zhèn):古跡有重慶里武英殿。市場附近有聞名奠安宮夜市。
員林鎮(zhèn):有三山國王廟、興賢書院、百果山和玫瑰公園等。
溪湖鎮(zhèn):古跡有奉天宮、福安宮、慶安宮和著名的荷婆侖霖肇宮。
田中鎮(zhèn):古跡有萬壽宮、壽德宮、聚星堂、新圣宮,還有內(nèi)灣鼓山寺和田中乾德宮。
伸港鄉(xiāng):古跡有福安宮、伸港媽祖、愛蓮堂和百姓公。
秀水鄉(xiāng):古跡有興源大厝。
花壇鄉(xiāng):古跡有虎山巖,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虎巖聽竹”為彰化八景之一。
芬園鄉(xiāng):有清雍正年間建寶藏寺,著名九十九峰,為彰化縣一勝景。古宅有陳厝、黃祖厝、謝祖厝。
大村鄉(xiāng):一派秀麗田園風(fēng)光。古跡有清乾隆間建五通宮,還有慈云宮、鎮(zhèn)元宮、昭圣寺等。蘭園名聞遠(yuǎn)近。
埔心鄉(xiāng):寺廟有柳橋及武圣宮。
永靖鄉(xiāng):古跡有恩烈祠、余三館和陳氏家廟等。
社頭鄉(xiāng):有許厝寮山清水巖寺,為清乾隆十年(1745年)建,為縣八景之一;寺后許厝寮山麓有鳥類保護區(qū)。
二水鄉(xiāng):清康熙時始建的臺灣著名水利工程八堡圳,起自鄉(xiāng)境,灌田渠長達(dá)25公里。古跡有碧云禪寺、二圣宮、萬善堂等。源泉村有林先生廟,為紀(jì)念興建八堡圳有功的林先生而建。
田尾鄉(xiāng):公路兩旁有花園觀光區(qū),為省內(nèi)最大的玫瑰花種植園藝中心。
溪州鄉(xiāng):古跡有壽南宮、育善寺、關(guān)帝廟、萬善祠、南天宮等。
孔子廟、興賢書院、南瑤宮、開化寺、天后宮。有1786年林爽文起義、1975年陳周全起義、1895年吳彭年、吳湯興抗日紀(jì)念地。
云林縣
- 北港媽祖廟
-
又稱朝天宮、圣廟。在云林縣北港鎮(zhèn),臨北港溪右岸。北港為臺灣早期與大陸往來的重要口岸,來自福建等地的拓荒者多自此登岸。媽祖相傳是福建莆田縣賢良港林姓女子,生于宋初,28歲在賢良港湄州嶼“升天”。莆田人在島上建廟奉祀,被認(rèn)為航海的保護神,閩粵沿海居民亦普遍立廟供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有閩人傅姓自福建遷臺,帶同湄州朝天閣的媽祖神像在北港建廟奉祀。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修神殿、拜亭、畔室等,其后多次重修。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地震被毀,1908-1912年重建。此廟在全臺300多所媽祖廟中規(guī)模最大。
斗六市:有孔廟、新興宮、玉玄宮、金熙宮、涵碧樓、曲水園、英古宅、天龍寺、玉龍寺、順天宮、崇修堂、真一堂、浮德宮和湖山巖等。
斗南鎮(zhèn):有福德廟、溫瑤宮、順安宮、文武圣廟等十幾座。
五間厝:附近有張、劉、林3姓祖厝,是較大古宅。
虎尾鎮(zhèn):鎮(zhèn)上布袋戲名聞全省。
西螺鎮(zhèn):有西螺大橋、振文書院、張廖祖厝、阿善師墓園和福興、福天、廣福、朝興4大宮廟。布袋戲、歌仔戲聞名全臺。
土庫鎮(zhèn):古跡尚存順天宮、鳳山寺等。
北港鎮(zhèn):古跡有北港朝天宮,為臺灣500余座媽祖廟的總廟。還有義民廟、昭烈堂、碧水寺等。有顏思齋開拓臺灣紀(jì)念碑。
古坑鄉(xiāng):三泰宮、嘉興宮等古廟15座,名勝景區(qū)有草嶺十景,樟湖風(fēng)景區(qū),石壁風(fēng)景區(qū)、劍湖風(fēng)景區(qū)。
大埤鄉(xiāng):古跡有三山國王廟,還有供奉觀世音廟宇數(shù)十座。正在形成宗教觀光旅游線。
林內(nèi)鄉(xiāng):古跡有九芎的鎮(zhèn)安宮、百姓公、萬善公祠、濟公堂、國明禪寺、武圣宮等。
麥寮鄉(xiāng):麥寮媽祖、拱范宮和10座王爺廟。
東勢鄉(xiāng):古跡有青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建賜安宮及其他寺廟多座。
褒忠鄉(xiāng):古跡有光緒十三年(1887年)建鎮(zhèn)安宮等神廟5座。
臺西鄉(xiāng):古跡有五港安西府、臺西安海宮,還有臺西海園觀光區(qū)。
元長鄉(xiāng):元長鰲峰宮建于清咸豐九年(1859年)和感善堂。
口湖鄉(xiāng):有箔仔寮漁港、外傘頂州觀光區(qū)。
水林鄉(xiāng):名勝有蔦松堡、尖山堡、通天府和法輪禪等古跡。
振文書院為清代四大書院之一。有古坑風(fēng)景區(qū)、林內(nèi)天元莊、北港牛墟,臺西安西府等,還有湖山巖寺、拱范宮等古剎。
嘉義縣
- 臺灣北回歸線標(biāo)柱
- 在嘉義縣西南頂寮村之南約480米,距縣城約5公里??v貫公路和鐵路東側(cè)。地當(dāng)北緯23°27'4''51,東經(jīng)120°24'46''5。標(biāo)柱以南屬熱帶,以北屬亞熱帶和溫帶。時有游人到此參觀。另在東部縱谷花蓮縣瑞穗鄉(xiāng)亦有標(biāo)柱,與西部標(biāo)柱遙對。
- 吳鳳廟
- 又稱阿里山忠王祠。在嘉義縣中埔鄉(xiāng),距縣城約10公里。吳鳳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福建漳州人,移居臺灣諸羅縣打貓(今嘉義民雄)。因通曉阿里山土著部落民情,被任為通事,甚得阿里山土著居民信任,后因勸導(dǎo)廢除獵首惡習(xí)未成,決定犧牲自已生命,進行感化。被誤殺,時年71歲。阿里山部落民眾深受感動,放棄獵首習(xí)俗。后人為紀(jì)念其舍身勸化之功,在他殉難處立碑,并于嘉慶末年在附近約1公里他生前住處建廟;1917年改建新祠。
- 阿里山
-
在嘉義縣以東。阿里山脈中心群峰的總稱,東距臺灣最高峰玉山甚近。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次為塔山,2480米。有森林鐵路登山,共長82.6公里。阿里山區(qū)是臺灣著名天然森林區(qū),古木參天,其中的一株老紅檜,高約53米,樹齡達(dá)3000年,被稱為“神木”。阿里山風(fēng)景以大塔山斷崖、塔山云海和祝山觀日出等最為有名。
太保市:古跡有王氏家廟(建于清嘉慶二十五年)、保安宮(建于1653年,為全省最古廟宇之一),還有水牛廟、福濟宮、平安宮、鎮(zhèn)福宮等。
南新:村東有水牛廟、恩公子廟。
樸子鎮(zhèn):古跡有配天宮(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育黎宮(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還有建于清代的寺廟10多座。
布袋鎮(zhèn):古跡有嘉應(yīng)廟,建于清乾隆年間。名勝有布袋晚霞。
大林鎮(zhèn):芎蕉山、朝天宮、普陀禪寺。
民雄鄉(xiāng):寶林寺、慈濟寺。
溪口鄉(xiāng):古跡有北極殿、慈濟宮、德和堂。
新港鄉(xiāng):新港奉天宮,供奉媽祖,始建于1674年,為省內(nèi)歷史悠久的廟宇之一。其他古跡有(南壇)水月庵、水仙宮、大興宮、長天宮、永福宮、六興宮、登云書院遺址和王得祿墓等。
大化:有王爺廟為清代建的古廟。
六腳鄉(xiāng):古跡有鳳山宮、五福宮、福安宮、護安宮等。
東石鄉(xiāng):古跡有網(wǎng)寮鎮(zhèn)安宮、港口港口宮。有觀海公園等游覽地,還有白鷺洞、烏林。
義竹鄉(xiāng):古跡有溪洲鳳山寺(建于鄭氏治臺時期),新店紹微宮(建于清初)和建于光緒六年(1880年)翁姓祖厝,還有49公廟、慈化寺、修緣寺。勝景有厚生橋畔晚霞。
鹿草鄉(xiāng):古跡有安溪城隍廟。
水上鄉(xiāng):下寮北歸線紀(jì)念碑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有上天宮(建于清康熙末年)、保安宮、福德爺廟等古跡,還有顏思齋墓、苦竹寺、媽祖廟。
中埔鄉(xiāng):有吳鳳廟、吳鳳成仁處、赤蘭溪三界埔、龍鳳谷、燕巢瀑布、雙龍瀑布、阿里山森林游樂區(qū)、瑤池宮、娃娃谷等。
竹崎鄉(xiāng):有吳鳳墓、吳鳳故居、德源禪寺、白杞瀑布、觀音瀑布、飛湖瀑布、獨立山、玉湖潭和奮起湖森林風(fēng)景區(qū)等。
梅山鄉(xiāng):禪林寺、龍眼寺、觀音寺、祝壽山和太平、瑞里、太和3條風(fēng)景線。
番路鄉(xiāng):有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興建的紫云寺、慈云寺、鎮(zhèn)安宮、福安宮、天長橋、地久橋等以及觸口、公田大山、奇美瀑布、兄弟瀑布、鳳凰瀑布、半天巖和尖凍山等。
大埔鄉(xiāng):曾文水庫、石公山為游覽勝地,還有大埔風(fēng)景區(qū)、玄天上帝廟、情人公園、橄欖谷、觀光農(nóng)場、大埔山莊,掬胖島營地。
阿里山鄉(xiāng):游覽地有達(dá)邦、來吉屏遮那湖和阿里山森林游樂區(qū)。還有慈云寺、三代木、姊妹池、千年檜、春天桉花、晨光云海等景觀。
古跡古要有顏思齊墓、王得祿家廟。觀光游覽區(qū)有阿里山森林風(fēng)景區(qū)、瑞里、太和、太平和奮起湖等游覽地。有葫蘆谷滑冰,龍鳳谷和水社寮風(fēng)景區(qū)以及禪林寺、梅山公園、紫云寺和曾文水庫。
嘉義市
臺南縣
- 學(xué)甲慈濟宮
- 虎頭埤
- 關(guān)子嶺溫泉
- 虎頭埤
- 在臺南縣白河鎮(zhèn)東部、白水溪(急水溪上源)南側(cè)小支流谷中。海拔270米。群山環(huán)抱,清水一泓,為臺灣南部第一溫泉。山中有紅葉公園、水火同源、碧云寺(一稱火山廟)、大仙寺等,以碧云寺最有名。關(guān)子嶺舊稱“火山”,海拔457米,與溫泉相距約1公里。在白河鎮(zhèn)郊有白河水庫。
- 珊瑚潭
- 在臺南縣曾文溪上游支流官田溪上。為著名的嘉南大圳水源地。本名烏山頭水庫,1930年建成,蓄水面積13平方公里。堤壩長達(dá)1273米,可灌田15萬余公頃。以蓄水后水域岸線迂回曲折于丘陵間,輪廓復(fù)雜,有類珊瑚,故名。風(fēng)景優(yōu)美,亦為著名游覽區(qū)。近年其東鄰曾文溪上游另建曾文溪水庫,面積17平方公里。
- 南鯤身代天府
-
在臺南縣北門鄉(xiāng)。為一著名大廟。據(jù)傳廟創(chuàng)建于南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其時有沙洲,為無人荒洲,偶有破舊小舟自海上飄至,內(nèi)載神像5尊,皆以“王爺”稱,眾謂必是來自大陸建醮酬神之物,因于洲上筑棚安放,香火漸盛;康熙間(1662-1722)發(fā)展為大廟,其建廟材料,皆來自福建泉、漳等地。后沙洲為海潮所毀。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遷建今址,屢加擴大,成為全臺最富麗的廟宇之一。香火之盛,與臺北龍山寺、北港朝天宮并稱。在臺灣各地,供祀“王爺”廟宇不少,所謂“王爺”之神,和“代天府”廟名,實乃臺灣人民對鄭成功經(jīng)營臺灣崇德報功的假托,蓋因當(dāng)明亡清興之際,有所避諱。
永康市:古跡有廣護宮,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大灣:古跡有王公廟,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祀東晉名將謝安。傳謝安神主為其后裔隨鄭成功從福建龍溪攜來。
鹽行:古跡有保安宮、禹帝廟。鄭成功墓原亦在此,后遷回大陸。
麻豆鎮(zhèn):鎮(zhèn)街多古宅和廟宇。名勝古跡有代天府、關(guān)帝廟和建于清初的郭由愷邸宅等。代天府為宗教觀光區(qū)。關(guān)帝廟前設(shè)文物館,廟后有龍形建筑。龍腹為天堂、地下為地獄。
白河鎮(zhèn):附近有鹼性食鹽泉,水溫35°C。
仙草埔:村南約500米有大仙寺。
佳里鎮(zhèn):古跡金唐殿祀金元帥、方娘娘。
佳里興:村中霞興宮為雍正元年(1723年)福建安溪移民所建。廟內(nèi)有清代葉王雕塑之“交趾燒”花鳥人物,今做文物保護。
善化鎮(zhèn):古跡慶安宮(文昌閣)建于清初,為荷占時傳道所舊址。鄭氏治臺時沈光文(太仆寺卿)在此施醫(yī)、教學(xué)10多年,歿后葬此。
坐駕:古跡有沈光文墓,為省內(nèi)重要史跡之一。沈浙江勤縣人,明工部郎中、太仆寺卿,后為廣東監(jiān)軍,明亡隱居金門。清康熙八年(1669年)遇風(fēng)漂至臺灣,鄭成功以上賓待之。鄭經(jīng)治臺時入山隱居,后以教書醫(yī)藥濟人,歿后葬此。墓已堙沒,今僅存斯庵橋。
神農(nóng):南明鄭成功參軍陳永華原墓在此。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清廷移葬福建南,光復(fù)后重建墓園。
后壁鄉(xiāng):黃家古厝為臺南縣一級古跡。
東山鄉(xiāng):有碧軒寺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祀觀音,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十舉行浩大的迎神賽會。
下營鄉(xiāng):有上帝廟,亦名北極殿,祀真武大帝,傳始建于南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
二鎮(zhèn):有角秀公厝、祀玄天上帝-北極星。
西港鄉(xiāng):安慶宮古廟,以宏大聞名。村南跨曾文溪的西港大橋,曾是臺南縣第一長橋。每當(dāng)夕陽西下,溪上波光粼粼,歸帆點點,“曾文夕照”昔為臺南八景之一。
后港:村中天后宮為鄉(xiāng)內(nèi)最古廟宇。
將軍鄉(xiāng):名勝有青山港汕,林木成蔭,船帆蕩漾,“綠汕帆影”曾為臺南一景。
安定鄉(xiāng):古跡有保安宮,清乾隆年間建。
竹圍:古跡有上帝廟,傳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楠西鄉(xiāng):青潭為風(fēng)景點。
南化鄉(xiāng):古跡有盤古王廟,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為省內(nèi)所僅有。
左鎮(zhèn)鄉(xiāng):菜寮溪畔發(fā)現(xiàn)古人類化石(“左鎮(zhèn)人”)和更新世早期劍齒象、普通象、古鹿、劍齒虎、野牛、犀牛、鱷魚等化石,和大陸古生物化石類同,設(shè)有鄉(xiāng)土史料館。
菜寮:菜寮溪橋(和平橋)東南溪流蜿蜒,山峰清翠,人稱“菜溪漱石”,為臺南八景之一。
仁德鄉(xiāng):古跡有慈濟宮,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建。
后壁厝:古跡有觀音亭等。
上侖:古跡有開農(nóng)宮,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中洲:村中鄭氏古厝傳為鄭成功族親所建,房舍古樸宏偉,有“三落百二十門”之稱,廳內(nèi)梁柱為“福州杉”構(gòu)成。
關(guān)廟鄉(xiāng):有山西宮、菩提寺、大潭啟賢鹿園等。
高雄縣
- 大岡山
- 在高雄縣北境。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海拔312米;南連小岡山(海拔251米),皆為石灰?guī)r(隆起珊瑚礁)構(gòu)成?!皟?nèi)地舟來往,過澎湖東即見大岡山。”是大陸渡海赴臺灣者矚目之所。著名寺廟有超峰寺、龍湖庵及其他佛教庵、堂建筑。各地香客往來甚眾,久已成為臺灣佛教名區(qū)之一。東南麓至小岡山東側(cè),有面積400余公頃的阿公店水庫,可供泛舟垂釣。
- 佛光山
- 在高雄縣大樹鄉(xiāng)東北部,臨近高屏溪西岸的丘陵區(qū)。是臺灣新興佛教名區(qū),寺院建筑及佛像規(guī)模均以雄偉莊嚴(yán)見稱。為臺灣佛學(xué)研究中心。寺內(nèi)有露天接引佛立像,高達(dá)20米,另有小接引佛480尊環(huán)立其下。此外,有大雄寶殿、大智殿、印度式“朝山會館”、佛堂等,以及接待游客食宿等各種附屬建筑。
- 澄清湖
-
在高雄縣鳳山鎮(zhèn)北約3公里,距高雄市約8公里。舊名大貝湖。湖區(qū)面積3.75平方公里,水域廣1.03平方公里,為高雄市附近風(fēng)景區(qū)。
鳳山澄清湖
- 月世界
-
在高雄縣大崗山東北田寮鄉(xiāng)崇德、古亭一帶。因其地有泥巖丘陵分布,平均海拔約100米,巖質(zhì)松軟,侵蝕破壞已深,山坡林木不生。深刻的流水侵蝕形成坡面上無數(shù)尖銳山棱;此景區(qū)四周山棱圍繞,溝谷成V字形,中間洼地積土裸露,僅雨季時偶有積水成湖。景象荒涼,使人聯(lián)想月球情景,故有“月世界”之稱。
鳳山市:古跡有鳳山城小東門、龍山寺、鳳儀書院、曹公祠等。
曹公路:以有曹公祠得名。曹公名謹(jǐn),河南省懷慶府(沁陽)人,清嘉慶丁卯解元,道光十七年(1837年)知鳳山縣事,后升淡水同知。曾于九曲堂筑堤設(shè)閘,引下淡水溪(高屏溪)灌溉,水渠名曹公圳。曹病逝后建祠于鳳儀書院旁,祠左有曹公圳碑、曹公祠碑,祠后有平成炮臺遺址。
鳳岡路:路旁城隍廟傳建于清嘉慶年間,廟內(nèi)有鎮(zhèn)壓林爽文起義紀(jì)念碑。廟東有鳳儀書院,是鳳山市現(xiàn)存最大傳統(tǒng)建筑,四合院外有圍墻,有隘門,被臺灣列為三級古跡。
旗山鎮(zhèn):有三桃山、中山公園、旗尾山、濟公大佛等。
南勝湖:村北有北辰宮、北極殿等。
美濃鎮(zhèn):有美濃湖、雙溪熱帶林木園,還有美濃東門城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1895年被日軍毀壞,1937年重建。村東北美濃湖面積0.4平方公里,環(huán)境清幽。
竹頭角:沿美濃溪北上有黃蝶翠谷、朝元寺、雙溪熱帶樹木園等風(fēng)景區(qū)。黃蝶翠谷在美濃溪上游雙溪溪谷中,因遍生鐵刀木,適于黃蝶繁衍。每年3-6月黃蝶滿谷飛舞而聞名。
林園鄉(xiāng):有鳳山和清水巖寺。
潭頭:有著名古跡清水巖寺,傳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經(jīng)多次修建殿宇宏大,廟旁古石重疊成形,被譽為“南畫風(fēng)光”。山下有池塘終年不涸,泉水澄清,為鄉(xiāng)內(nèi)水源之一,寺后唐榮墓園亦成為觀光區(qū)。
大樹鄉(xiāng):有佛光山及佛教大學(xué)和曹公圳等。
仁武鄉(xiāng):有福清宮,傳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為福建安溪人所建,供清水祖師。
大社:東約3公里觀音山西麓有翠屏巖寺等名勝。
神農(nóng)村:大覺寺因處翠屏巖又名翠屏巖寺,是臺灣南部名剎之一,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傳為康熙敕旨賜名,并賜龍牌,內(nèi)刻“皇帝萬歲”高懸殿內(nèi)。寺旁有兩巨石,一名石鼓、一名金鐘。翠屏巖有一洞穴深約500米,可供游人出入。附近有土雞城、陳家墓園等景點,已成為南部郊游之地。
燕巢鄉(xiāng):有滾水湖、崎溜瀑布、燕龍?zhí)?、滾水山、神元宮、養(yǎng)女湖、雞冠山(麒麟山)、龍角寺等。
安招:古跡有神元宮廟,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
田寮鄉(xiāng):小滾水有峰月宮,南路下有日月禪寺等。
竹滬:村北有明室宗親寧靖王廟華山殿、祀明寧靖王朱術(shù)桂。
湖內(nèi)鄉(xiāng):有元寶花園、寧靖王墓等。元寶花園屬公路型花園,以富傳說故事和民族英雄雕像見稱。
彌陀鄉(xiāng):村中皮影戲全省聞名。海岸有海濱游樂園。
六龜鄉(xiāng):觀光資源豐富,有扇平森林、新威苗圃、彩蝶谷、寶來溫泉、大智瀑布等。西北約4公里山區(qū)彩蝶谷,蝴蝶計200余種,世界罕見。為新辟旅游區(qū)。近年新建妙通寺、妙崇寺、園照寺等。
新發(fā):有弱鹼性炭酸泉,不老溫泉。泉水可飲、可浴。
甲仙鄉(xiāng):甲仙農(nóng)場設(shè)旅游觀光區(qū),有小木屋、兒童樂園、滑草場、森林小火車、運動公園、空中纜車等。
內(nèi)門鄉(xiāng):清順治五年(1651年)浙江鄞縣文士沈光文,康熙六十年(1721年)反清起義領(lǐng)袖朱一貴,先后隱居于此。觀音村有紫竹院、萃文書院等古跡。西側(cè)鴨母寮是朱一貴棲身養(yǎng)鴨處。
茂林鄉(xiāng):旅游資源豐富,有情人谷瀑布、美雅谷瀑布,排灣族、魯凱族古屋及多納溫泉等。情人谷瀑布,跌水5級,總高約60米,北有葫蘆谷,谷內(nèi)瀑潭成群。多納村沿途有瀑布、吊橋、深谷,溪谷兩岸峭壁陡立,林木蒼郁,為旅游勝地。
桃源鄉(xiāng):有“小溪頭”之稱的藤枝森林游樂區(qū)。斷崖吊橋、少年溪瀑布、關(guān)山隧道和高中、桃源、復(fù)興、勤和、梅山等溫泉。每年4月舉行村際歌舞大會。
民族村:村東南有神龍峽谷和神龍瀑布,還有幽夢湖、星月湖、奇幻瀑布等。
有黃蝶翠谷、彩蝶谷、曹公祠、寧靖王墓、超峰寺、藤枝森林游樂區(qū)等。
屏東縣
- 石門古戰(zhàn)場遺址
- 在屏東縣恒春半島西側(cè)四重溪河谷中。此地兩山夾峙,相距僅30余米,形勢險要。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者在附近登陸進犯,高山族居民曾在此據(jù)險抵抗。
- 四重溪溫泉
- 在屏東縣恒春鎮(zhèn)北約13公里。水溫45-60°C,炭酸鈉含量較高,水色澄明,可浴可飲。為南部著名溫泉和療養(yǎng)地。附近有石門古戰(zhàn)場。
- 墾丁
- 在屏東縣恒春半島南灣北岸。以清光緒三年(1877年)廣東潮州人來此開墾得名。村東南約400米海岸附近有著名的船帆石,遠(yuǎn)望酷肖船帆高張海上。東北有大尖石山,海拔317米。附近已辟為墾丁公園游覽區(qū)。附近還有墾丁海水浴場。東南鵝鑾鼻半島盡頭處有著名的鵝鸞鼻燈塔。
- 鵝鑾鼻燈塔
-
在屏東縣東南隅,為臺灣南端小半島,長約5公里,寬約1.5-2.5公里。最高點海拔122米,為一隆起珊瑚礁臺地,與菲律賓的呂宋島遙對;中間的巴士海峽為南海與太平洋間主要航道所經(jīng)。其南約15.6公里外,有七星巖,海中多珊瑚礁,常礙航行。燈塔位于鵝鑾鼻半島南端距海岸約140米處,建成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塔高18米,總高海拔55米,光照20海里,為東亞著名燈塔?!谤Z鑾”是本地附近居民排灣族部落土語音譯,原意為“帆”。
屏東市:有中山公園、孔子廟、東山寺等廟宇及阿緱城遺址等。
潮州鎮(zhèn):有明心堂、尊圣堂、城隍廟等寺廟。
泗林:泗林森林游樂區(qū)在此,有朝林宮等寺廟。
四春:有三山國王廟等寺廟。
東港鎮(zhèn):東隆宮在東隆里,為全臺聞名的古剎,還有明德堂、朝隆宮等寺廟。
恒春鎮(zhèn):有墾丁公園、鵝鑾鼻燈塔及墾丁海水浴場、貓鼻頭、船帆石等游覽地。恒春古城為全省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址。另有福德祠、廣寧宮、龍泉禪寺、天后宮等寺廟。
大光:有金鳳寺、福居宮等廟宇。
鼻子頭:有鎮(zhèn)南宮和摩天嶺、仙洞、人頭樹等天然景觀。
萬丹鄉(xiāng):有重義公園、山鐘家園、鯉魚山泥火山等游覽地。有萬惠宮、萬安谷地、農(nóng)惠宮等寺廟。
麟洛鄉(xiāng):有永興禪寺、福興宮、鄭成功廟、顯法寺等廟宇。
玉水:有玉水宮、福德祠等廟宇。
東寧:有北極玄天上帝廟等廟宇。
后莊:有五圣宮、救世壇等廟宇。
里港鄉(xiāng):古跡有雙慈宮(又名天后宮,建于清乾隆六年)、紫竹寺、清德堂、慎修寺、北極殿等廟宇。
頂三塊厝:有王公廟、廣慈宮等寺廟。
鹽埔鄉(xiāng):有建于清道光年間的朝鳳宮。
高朗:有代天府等寺廟。
高樹鄉(xiāng):有慈云寺等廟宇。
萬巒鄉(xiāng):古跡有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的萬金天主教堂,為全省現(xiàn)存最古老教堂。
赤山:有慈濟宮、修善寺等廟宇。
內(nèi)埔鄉(xiāng):古跡有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的昌黎祠和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天后宮。
龍泉:有龍泉寺、玄天宮等廟宇。
新隘寮:有建于清咸豐年間的元帥廟。
竹田鄉(xiāng):有神農(nóng)宮、福德祠、通明宮、永福堂等廟宇。
西勢:有忠義祠、覺善堂、元帥壇等廟宇。
長治鄉(xiāng):有天后宮等廟宇。
香楊:有太子宮、帥府宮等寺廟。
新埤鄉(xiāng):有三山國王廟等寺廟。
餉潭:有龍?zhí)端碌葟R宇。
枋寮鄉(xiāng):有枋寮褒忠義廟、德興宮和海鷗游樂區(qū)等。
北勢寮:有隆山堂等寺廟。
新園鄉(xiāng):西北端有鯉魚山泥火山游覽地、仙隆宮等寺廟。
鹽埔:有紫竹林慈性佛堂、新興宮等寺廟。
烏龍:有龍圣宮等廟宇。
嵌頂鄉(xiāng):有北極宮、南天宮等寺廟。
北勢:有北隆宮等寺廟。
港東:有港隆宮等寺廟。
林邊鄉(xiāng):有忠福宮、慈濟宮等寺廟。
崎峰:有祿天宮、真武殿等寺廟。
竹林:有竹隆宮、舉善堂、三清寶德宮等寺廟。
鎮(zhèn)安:有鎮(zhèn)安宮、天賜堂等寺廟。
南州鄉(xiāng):有瑞清宮、如意宮、永安宮、精明寶宮、神龍宮、南意宮等廟宇。
七塊厝:有萬善祠、南安宮、浮隆宮等廟宇。
壽元:有朝天府等廟宇。
南安:有北極殿、神農(nóng)宮等廟宇。
佳冬鄉(xiāng):古跡有建于清光緒年間的步月樓、藏書小閣、育英齋和蕭家古厝,以及建于清乾隆年間的三山國王廟和佳冬村柵門等。
琉球鄉(xiāng):“球嶼曉霞”為鳳山八景之一。有花瓶巖、龍蝦洞、烏鬼洞、山豬溝、靈山寺、美人洞、海底動物園等游覽地。
南潭:村南海邊有國際級航海燈塔,建于1929年,高距水面88米,光信號達(dá)37公里,具自動閃光設(shè)備。
車城鄉(xiāng):古跡有建于鄭氏治臺時的福安宮,為全省罕見的大土地廟。
四重溪:有青龍寺、福泉宮等廟宇。
??冢河写鞂m等廟宇。
滿州鄉(xiāng):有照靈宮等寺廟。
九柵:附近海濱有南仁湖石板屋古跡。
港仔:有港清祠等廟宇。
嘉祿:有嘉和宮、福德宮、鳳安宮等廟宇。
三地鄉(xiāng):有海神宮、黛娥娜神池、綠茵湖、紫蝶谷等游覽地,三地原為高山族魯凱人山豬毛社地。村內(nèi)展覽有山地文物-魯凱人建筑、用具和飾物等。附近有三教寶宮等廟宇。
口社:聚落分布溪畔,沿公路蜿蜒。附近綠茵湖由成串小湖、瀑布和巨石群構(gòu)成,沿口社溪上溯有灣石澗,都是游覽地。
安坡:原為高山族魯凱人紅目仔社地。附近的山澗有大水沖、紫蝶谷等游覽地。
霧臺鄉(xiāng):氣候冬暖夏涼,早晚輕霧籠罩,素譽“臺灣碧瑤”。有楓林坡、澗水幽谷、銀蛇瀑布等游覽地。霧臺原為高山族排灣人霧臺社。聚落依山勢分布。房舍、庭院、家具、村道多用石制作,別具風(fēng)格。
阿禮:又名霞選爾社,包拓原高山族魯凱人阿勒魯社、塔卡機婆阿怒社。附近有鬼湖等游覽地。
瑪家鄉(xiāng):北側(cè)富谷灣興建山地文化園區(qū),展出高山族排灣、魯凱、卑南、布農(nóng)、雅美等族群的住屋、用具及生活習(xí)俗等模型,并設(shè)有游樂設(shè)施。附近有著名的涼山瀑布。
有慈鳳宮、琉球嶼、四重溪溫泉、三地門、佳樂水等。
臺東縣
- 八仙洞史前遺址
- 在臺東縣長濱鄉(xiāng)樟原村附近海岸。有一系列背靠臺東山脈、面向太平洋的巖洞,當(dāng)?shù)鼐用穹Q為八仙洞。其中潮音、乾元、海雷等洞,1968年末至1969年初發(fā)現(xiàn)新、舊石器時代文化層。在長濱文化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上取得的木炭標(biāo)本,經(jīng)年代測定,最低限當(dāng)有1.5萬年歷史。出土的石器特征,近似周口店的舊石器文化??脊殴ぷ髡哒J(rèn)為地史上的更新世時,臺灣海峽因海退成陸,大陸人類分支東入臺灣,后又越過山地移居?xùn)|岸。近年在臺南縣左鎮(zhèn)曾文溪支流萊寮溪發(fā)現(xiàn)約屬1-3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亦可作為長濱文化來源的一證。
- 蘭嶼
- 臺灣第二大屬島。在臺灣東南太平洋上,距縣城海程約82公里。滿潮面積46平方公里。由海底火山噴發(fā)隆起形成。舊名紅頭嶼,1946年改今稱。最高點芳蘭峰海拔548米。沿岸多珊瑚裾礁。高溫潮濕,為全省最具熱帶特色的地區(qū)。島上天然林繁茂,盛產(chǎn)蘭類植物,蝴蝶蘭尤負(fù)盛名,蘭嶼以此得名。
- 知本溫泉
-
臺灣東部著名溫泉。在臺東縣城西南21.5公里。其地原為少數(shù)民族馬蘭族(高山族的一支)所居。背倚翠峰,面臨清流,風(fēng)景優(yōu)美。泉水含重碳酸質(zhì),水溫約40°C以上。附近有馬蘭族舞蹈表演場。沿知本溪上溯,有高百余尺的瀑布。東距海岸僅三四公里,可登高遠(yuǎn)眺綠島和浩渺無際的太平洋景色。
臺東市:
東側(cè)有本縣最大寺廟海山寺,東南有海濱公園,西側(cè)鯉魚山有龍鳳佛堂。
馬蘭:有朝天宮、常妙禪寺等廟宇。
富岡:有小野柳風(fēng)景區(qū)和海水浴場。
白守蓮:有蓮安祠等寺廟。
關(guān)山鎮(zhèn):有天后宮、南山寺等廟宇。
卑南鄉(xiāng):知本溪下游南岸有著名的知本風(fēng)景區(qū),包括知本溫泉、內(nèi)溫泉、白玉瀑布和知本峽谷等游覽地。此外,還有泰安村文化遺址、松原海水浴場、初鹿牧場、富源的“臺東月世界”等旅游勝地。
利吉:有慈德寺等廟宇。
大武鄉(xiāng):有福德宮等寺廟。
尚武:有紫云寺等廟宇。
太麻里鄉(xiāng):有金侖溫泉等游覽地。
華源:有拱天壇等廟宇。
東河鄉(xiāng):有都蘭灣、泰源盆地區(qū)、東河橋風(fēng)景區(qū)、金樽、白沙灣等游覽地。
泰源:原為高山族阿美人嘎嘮吧灣社地。四周山環(huán)水繞,有“泰源幽谷”之譽。泰源盆地區(qū)為一游覽勝地,有龍泉寺、昆龍宮、福德祠等廟宇。
都蘭:村南都蘭灣海濱是觀光勝地。附近有都蘭巨石文化遺址。村東南有協(xié)天宮、大明寺等廟宇。
長濱鄉(xiāng):樟原附近海濱八仙洞有長濱文化遺址,為“臺東十勝”之一。有鎮(zhèn)濱宮等寺廟。
樟原:村南是著名游覽地八仙洞,為史前長濱文化遺跡。
寧浦:有寧城宮等寺廟。
鹿野鄉(xiāng):游覽名勝有觀光茶園和寶華山觀光區(qū)。有昆慈堂、鎮(zhèn)安宮等寺廟。
永安:有天后宮等寺廟。
池上鄉(xiāng):游覽地有天然湖泊大坡池,有玉源宮、菩提寺等廟宇。
大埔:有闡德宮等寺廟。
富興:村東有佛光禪寺等廟宇。
綠島鄉(xiāng):有觀音洞、海參坪、龍蝦洞、將軍巖、白沙灣、柚子湖、中寮燈塔和綠島公園等游覽地,還有著名的朝日海底溫泉。
中寮:有東合宮等寺廟。
公館:樓門巖為景觀奇特的天然巖礁。
白沙尾:村北有著名的海底溫泉-朝日溫泉。
延平鄉(xiāng):有紅葉溫泉、蘇鐵樹林等游覽地。
海端鄉(xiāng):20號省道沿途為觀光旅游線。有霧鹿溫泉、龍泉瀑布、利稻山莊、埡口山莊等游覽點。
金峰鄉(xiāng):有金峰溫泉、比魯溫泉等游覽地。
蘭嶼鄉(xiāng):海蝕地形和巨大的奇巖為游覽景觀,主要有坦克巖、雙獅巖、龍頭巖、兵艦巖、玉女巖、情人洞、鱷魚巖、紅頭巖、東情灣等。椰油村西南饅頭巖一帶海域為風(fēng)景優(yōu)美的游覽地和潛水活動場所。
古跡有卑南巨石文化遺址、都蘭巨石文化遺址、長濱文化遺址等。名勝有海山寺、龍鳳寺、三仙臺、石雨傘、鯉魚山、綠島等。
花蓮縣
- 太魯閣峽
- 在花蓮縣北境立霧溪谷內(nèi)。自天祥以下至太魯閣19公里,由結(jié)晶石灰?guī)r所成的峽谷,最為壯觀。其中大斷崖山南側(cè)的斷崖高達(dá)千米,尤為山峽地形所罕見,加以沿線的深秋紅葉,春暖櫻花,風(fēng)光佳麗,令人留連。
- 掃叭石柱
- 在花蓮縣瑞穗鄉(xiāng)掃叭地方(土著族語音譯,日人改為舞鶴)。柱高2.4丈、厚3尺,上端有建筑房屋的雕鑿痕跡,傳是舊阿美族首領(lǐng)“不洞”住處,屬先史時代遺物。原有二柱,一曾倒仆于地。現(xiàn)兩柱均直立于秀姑巒溪左岸掃叭臺地上,各以短欄環(huán)護,旁有小亭,以利游人觀賞。
- 阿美文化村
- 在花蓮市西南吉安鄉(xiāng)。村中除展覽阿美族文物用品外,并設(shè)山地民族歌舞表演場。此處有保存400年前的“里漏木舟”,傳為南部今臺東境阿美族人所有,因出海捕魚遭風(fēng),漂流至此,登陸定居,稱里漏社。原有二舟,今存其一,長2丈余,寬約2尺,深僅數(shù)寸,厚約1寸,刳獨木而成,已半腐朽,仍被珍重保存,每隔一段時間移至海灘舉行祭禮。
- 清水?dāng)嘌?dd>
在花蓮縣秀林鄉(xiāng)東北,立霧溪口至卡那剛溪口之間的花蓮-蘇澳公路上。是太平洋西岸著名大海崖區(qū),懸崖峭壁,高達(dá)數(shù)百米,為中央山脈東側(cè)的大斷層所成。憑崖遠(yuǎn)眺,碧波起伏,浩渺無際;俯視則駭浪驚濤,奪人心魄。險峻雄偉,舉世聞名。
- 鯉魚池
-
在花蓮縣城西南約12公里。東有海拔601米的鯉魚山,西有海拔1484米的銅門山。面積約1平方公里,水深約8米,水面海拔135米,為臺灣東部最大天然湖。因溪流改道形成。池北約2公里處為木瓜溪,建有銅口水電站和龍澗水電站。
花蓮市:游覽地有花崗山公園、海濱公園、東凈禪寺等。
鳳林鎮(zhèn):游覽區(qū)有鳳林水源地、鳳林公路公園。
玉里鎮(zhèn):東南部安通有著名溫泉。有玉泉寺和協(xié)天宮等古跡。
新城鄉(xiāng):有三棧溪谷等游覽地、有武安宮等寺廟。
新城:有鎮(zhèn)安宮等寺廟。
順安:附近的三棧溪谷有“小太魯閣”之稱,為一游覽地。
吉安鄉(xiāng):有慶修院、天后宮等寺廟。
田浦:有慈惠堂等寺廟。
壽豐鄉(xiāng):池南鯉魚潭為臺灣東部最大天然湖,是著名游覽地。古跡有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吳全城遺址。
光復(fù)鄉(xiāng):古跡有建于清嘉慶年間的保安寺和建于清同治年間的協(xié)天宮。
豐濱鄉(xiāng):沿海豐濱、石梯港、靜浦為風(fēng)景區(qū)。
富里鄉(xiāng):中部有羅山瀑布、永豐瀑布等游覽地。
東里:有玉蓮寺等廟宇。
羅山:螺子溪上游峽谷有游覽地羅山瀑布、泥火山。
秀林鄉(xiāng):立霧溪谷和38號省道沿線有太魯閣、長春祠、燕子口、大斷崖、九曲洞、天祥、文山溫泉、洛韶、新白揚和碧綠;1985年底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9號省道沿線以及立霧溪口至大清水溪口有清水?dāng)嘌?,都是著名風(fēng)景區(qū)。
崇德:有供奉鄭成功的平安宮等寺廟。
銅門:銅門大峽谷為一游覽地。
天祥:原為高山族泰雅人他比多社地。附近有祥德寺、天峰塔、孟母亭、普度吊橋和文天祥塑像等。為太魯閣峽風(fēng)景線中心。
萬榮鄉(xiāng):東南端紅葉附近有紅葉溫泉,為游覽勝地。各村均設(shè)有教堂。
卓溪鄉(xiāng):有立山情人谷、卓麓南安瀑布等游覽地。
古跡以高山族文化為主,有吉安鄉(xiāng)“阿美族文化村”的里漏獨木舟及其它文物。游覽地有太魯閣和安通、瑞穗、紅葉等溫泉及山地歌舞表演場。
宜蘭縣
- 礁溪溫泉
-
在宜蘭縣北、宜蘭平原東北部。原名湯圍,水溫50°C以上,是臺灣著名溫泉之一。礁溪背倚群山,東望大洋,約5公里外,有頭城海濱浴場;海岸外約10公里處的龜山島(海拔401米)清晰可見。龜山島為火山島,以形似龜?shù)妹?/p>
宜蘭市:古跡有仰山書院、楊進士故宅及蘭陽寺、清咸豐年間的壯圍吳沙殿,為供奉吳沙專祠、昭應(yīng)宮、文武廟等。
羅東鎮(zhèn):名勝有慈德寺、興安宮、忠烈祠等。
蘇澳鎮(zhèn):古跡有福建提督羅大春興路碑和興學(xué)碑。名勝有蘇澳冷泉、武老坑溪谷?!疤K澳蜃市”為蘭陽八景之一。七星嶺下蘇澳冷泉水溫21°C,可飲、可治皮膚病。有城隍廟、祥光寺、永安宮等5座寺廟。
頭城鎮(zhèn):古跡有吳沙祠、圓通寺和天公廟等。頭城海水浴場為避暑勝地,還有北關(guān)蘭城公園、新峰瀑布等游覽地。有創(chuàng)建于清中葉的宜蘭最古的商業(yè)中心“十三行”,遺址尚存。
二城:附近有名勝猴硐瀑布。
福德坑:附近有吉祥寺和靈山寺。
大里簡:村北天公廟背負(fù)草嶺山,面對太平洋,氣勢雄渾。有草嶺“虎”字碑和“雄鎮(zhèn)蠻煙”石刻,出自清同治年間福建提督劉明燈和欽差沈葆禎手筆。
礁溪鄉(xiāng):是聞名的溫泉鄉(xiāng)。旅游業(yè)興盛,素稱“小北投”。古跡有開蘭吳宅和協(xié)天廟。游覽地有五峰旗瀑布、猴洞坑瀑布等。
白石腳:附近有聞名全省的湯圍溫泉。
壯圍鄉(xiāng):古跡有補天宮(奉祀女媧)和吳沙殿。
大福:有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的補天宮,供奉傳為當(dāng)年海上漂來的“浙江女媧娘娘”像。1975年增建左右牌樓和鐘樓。
員山鄉(xiāng):員山溫泉、大湖埤、雙連埤、快樂谷為游覽勝地。有帝爺廟、普照寺、福德祠等寺廟。
冬山鄉(xiāng):古跡有陳輝故宅。游覽地有新寮瀑布和梅花湖。
東城:村內(nèi)有鎮(zhèn)安宮和福德廟。
順安:村有三山國王廟。
利澤:村內(nèi)有開漳圣王廟和廣惠廟。
三星鄉(xiāng):游覽地有清水溫泉、龍泉瀑布、九芎湖等。
清水:溪谷中泉溫100°C,有省第一座地?zé)岚l(fā)電廠。
大同鄉(xiāng):游覽地有仁澤溫泉、玉蘭瀑布和明池、棲蘭、蘭臺等苗圃。太平山公園觀日出,為省十二名勝之一。
松羅:名勝松蘿湖在邊界上。
樂水:村內(nèi)有祀土地神的樂明宮。
明池:建有桃蘭亭,為避暑勝地。
仁澤:有數(shù)十米長吊橋和索道。有溫泉,建有溫泉山莊和游泳地。
南澳鄉(xiāng):游覽地有東南海岸的鼓音瀑布和澳花瀑布、金洋神秘湖。
開蘭吳宅、昭績碑、羅提督興路碑、仰山書院、楊進山故宅、草嶺“虎”字碑和“雄鎮(zhèn)蠻煙”石刻等。游覽地有冬山河游樂區(qū)、五峰旗瀑布、金盈瀑布、頭城海水浴場、梅花湖等。
南投縣
- 日月潭
- 臺灣著名風(fēng)景區(qū)。在南投縣叢山中。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水面海拔760米。面積7.7平方公里,水深27米。中有一小島名珠仔嶼,亦名珠仔山。島北為日潭,南為月潭,以輪廓近似日月得名。1931年下游山麓興建水電工程,1934年第一發(fā)電站完成后,湖面水位提高21米。潭的四周,林木扶疏,翠峰環(huán)抱,潭東水社大山高達(dá)2056米,朝霞暮靄,明月清暉,時或煙雨迷蒙,湖山隱約。山腰湖畔寺廟樓宇甚多,主要有文武廟、孔雀園、玄光寺、玄奘寺等??谷諔?zhàn)爭期間被日人從南京天禧寺劫走的部分玄奘遺骨,于1966年從日本取回,初存獅頭山開善寺,繼移日月潭玄光寺,后存玄奘寺,從此湖光山色又添一勝。
- 埔里
- 在南投縣。為一山間盆地,海拔400-500米。有鯉魚潭、醒靈寺、觀音瀧等風(fēng)景點。為臺灣島的地理中心,在虎頭山腰建立“地理中心碑”。山間盛產(chǎn)蝴蝶,種類繁多,年產(chǎn)可達(dá)1500萬只。
- 松柏坑
- 即柏嶺,亦名松嶺。在臺灣西部八卦山臺地南端。海拔400多米。山林優(yōu)美,有受天宮廟,建于乾隆初(一作康熙年間),近年已擴建為大廟。每年三月三日有廟會。
- 霧社
- 在臺灣中部山區(qū),距埔里鎮(zhèn)23公里。位濁水溪上源與眉溪的分水嶺上,海拔1148米。附近有瀑布,早晚云霧籠罩,咫尺難辨,故名霧社。此地是群峰疊翠,溪澗奔流的天然風(fēng)景區(qū),二、三月間櫻花盛開,景物尤美。眉溪河谷有人止關(guān)、楓樹林等,分水嶺上有櫻臺,南側(cè)濁水溪上源有萬大水庫(又稱霧社湖)、春陽、蘆山溫泉等游覽區(qū)。附近合歡山區(qū)一帶冬季積雪甚深,有滑雪運動場。
- 溪頭
-
在南投縣南部,位于濁水溪南側(cè)一小支流的源頭附近。海拔1150米,為臺灣大學(xué)實驗林區(qū)中心。臺大實驗林是臺灣著名示范林,面積約2500公頃,遍植柳杉、臺灣杉、紅檜、扁柏、楠木、孟宗竹等林木,有標(biāo)本園、苗圃、大學(xué)池等,還有銀杏林和自美國引進的紅杉。大學(xué)池位于海拔760米處,面積約2萬平方米,有亭、橋、花、木,景致纓雅。在1320米處有紅檜“神木”,高46米,樹齡約2800年。
南投市:古跡有中山公園、藍(lán)田書院、碧山寺、配天宮、鳳山寺、施厝坪、觀音山,敦木堂為宅第建筑等。
埔里鎮(zhèn):名勝古跡有鯉魚潭、臺灣地理中心碑、觀音瀑布、彩蝶瀑布、夢谷瀑布等。牛耳石雕公園是臺灣首座石雕公園。寺廟有醒靈寺、孔子廟、關(guān)帝廟等,其中以霧社起義紀(jì)念地最有名。
草屯鎮(zhèn):古跡有登瀛書院、洪氏家廟、龍德廟等。
新莊:附近功明橋邊有洪氏家廟。
竹山鎮(zhèn):古跡有連興宮、沙東宮、德山巖、保安宮、崇本堂等。近年辟有溪頭游樂區(qū)、鳳凰山風(fēng)景區(qū)、草嶺風(fēng)景區(qū)等。
集集鎮(zhèn):集集吊橋下巖石上刻有“開辟荒鴻”。茅竹南溪左岸有八通關(guān)古道要隘。古跡有龍泉宮、廣盛宮、能德寺、大眾爺寺等。永昌里有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明新書院舊址。
名間鄉(xiāng):古跡有古廟受天宮(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和喜覺寺。
鹿谷鄉(xiāng):名勝古跡有溪頭森林游樂區(qū)、鳳凰谷風(fēng)景區(qū)、鳥園觀光區(qū),設(shè)有翠谷山莊、臺大凰鳳茶園,還有八通關(guān)古道,有“萬年亨衢”草書碑刻,為清光緒元年(1875年)總兵吳光亮開山時立、小半天山和林爽文抗清遺址。
中寮鄉(xiāng):慈云寺、天寶宮和長安宮。
魚池鄉(xiāng):環(huán)日月潭湖有文武廟、著名涵碧樓游覽村、慈恩寺等。
國姓鄉(xiāng):石門村護國宮奉祀鄭成功。
水里鄉(xiāng):名勝有中埤瀑布、明湖水庫、白石牙山、一線天峽谷、野鴿谷等。
信義鄉(xiāng):有玉山積雪、雙龍瀑布、八通關(guān)古道和東埔溫泉等。
神木村:村西有古樟樹,樹干周長28米,樹高20米,譽稱“神木”。
東博村:村西北有溫泉。
仁愛鄉(xiāng):蘆山溫泉、萬大水庫、合歡山雪景和紅香、春陽、眉原等處溫泉。
九芎鄉(xiāng):東南約2公里為觀音瀑布風(fēng)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