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自治州名勝古跡
昌吉回族自治州
昌吉市
- 昌吉古城
- 在昌吉市東約1公里處。城呈長方形,東西1045米,南北555米,周約4公里,夯筑,城內曾出土大量灰陶,如甕、盆、罐之類。曾出土一陶甕,內盛1364枚鐫有阿拉伯文的察合臺汗國銀幣,鑄造于13世紀。據分析,該城即唐之張堡守捉、元代之昌八里城。一說為唐之輪臺故城。
阜康市
- 博格達山雪峰
-
在阜康市境。又稱博格多山。海拔5445米,為天山高峰之一。山上積雪終年不消,世稱“雪?!薄H宀⒘?,高矗云霄,極為壯觀。雪峰西北坡1900米處有著名的天山天池。被列入聯(lián)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qū)。
- 天山天池
-
在阜康縣境的天山博格達峰山腰。為著名游覽勝地。海拔1980米。古稱瑤池,相傳周穆王西游,與西王母曾在此宴樂,《穆天子傳》并載有西王母約再會之歌。天池一名則來自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新疆都統(tǒng)明亮所題《靈山天池統(tǒng)鑿水渠碑記》碑文,是“天鏡”、“神池”的意思。面積4.9平方公里,湖深90米。系高山融雪匯集而成,湖水清澈,綠如碧玉。四周雪峰環(huán)抱,云杉參天,從烏魯木齊市乘車可直達山上。
- 五彩城
-
米泉市
古牧地鎮(zhèn)大破城村:村東北有一古城遺址,傳為唐輪臺城殘跡,人稱大破城。
柏楊河哈薩克族鄉(xiāng)獨山子村:1986年在山北坡發(fā)現(xiàn)3,000年前塞種、大月氏游牧民族文化遺跡300余幅,動物圖像居多,人物形象多為舞蹈場面,次為狩獵,最大畫面600X400厘米。
奇臺縣
- 唐朝墩古城
- 在奇臺縣城西北郊。據考證為唐代的蒲類縣遺址。城垣猶存,東西315米,南北490米,呈矩形。從出土遺物分析,此城在宋元時期仍有居民活動。
- 石城子古城
- 在奇臺縣城南50公里的山叢中。東、南、北三面為懸崖,居高臨下,地扼古時由奇臺赴吐魯番盆地的古道,形勢險要。為一處漢代城垣遺址。
瑪納斯縣
- 瑪納斯破城子
- 塔西河古堡
- 陜西會館
- 塔西河古堡
吉木薩爾縣
- 北庭故城*
- 在吉木薩爾縣城北12公里處。又稱護堡子古城,突闕語稱別失八里,意為“五城”。即漢代戊已校尉耿恭屯戍之金滿城。突闕時稱可汗浮圖城,唐為庭州,后于此置北庭都護府,9世紀后屬西州回鶻。13世紀初隸屬蒙古,憲宗時曾置行尚書省。元在此設別失八里元帥府。古城規(guī)模宏大,略呈長方形,分內外二城。外城周長5公里左右,南、北、西三面城垣尚存,高10余米,為夯土建筑,厚8-12米,有角樓馬面及護城河。城內,昔日的官署、街市,依稀可辨。據認為外城建于唐代,內城建于西州回鶻,毀于元末明初。
-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
- 在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之西郊。地面原為一高大土丘,1979-1981年發(fā)掘,發(fā)現(xiàn)為古代佛寺。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70.5米,東西寬43.8米。全寺分南北兩部分。北為正殿,坐北朝南,殘高14.3米,北壁為一軀大型佛像。北、東、西三墻外側均見兩層佛窟環(huán)繞。南部建筑為一大型庭院,東西置配殿、僧房、庫房。配殿中心為佛壇,有塑像;四壁壁畫妝金貼彩,富麗堂皇,表現(xiàn)了相當豐富的古代社會生活畫面。其中男女回鶻貴族形象旁有回鶻文題名,說明是高昌王室寺院。毀于13-14世紀伊斯蘭教侵入北庭之時。
呼圖壁縣
- 康家石門子巖畫
- 在呼圖壁縣西南約75公里天山中的康家石門子。巖畫鑿刻在新第三紀的粉砂巖壁上,距地表約10米上下。畫面東西長14米,上下高9米多,整個面積達120平方米左右。上面刻繪著二三百個大小不等,身姿各異的人物和動物。大者超過真人,小者不足20厘米。有男有女,或站或臥,蔚為壯觀。所有男像無一例外地全都裸體。女像除個別著裙外,均為裸體。作舞蹈狀。在此圖像下還刻繪了成排的小人在歡快舞蹈的場面,以表現(xiàn)祈求子嗣繁衍、人丁興旺的愿望。此外,畫面上還刻繪有男女雙頭同體人像、并臥人像。據認為巖刻完成于原始社會后期父系氏族社會階段。其絕對年代約在公元前1000年的前半期。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
- 四道溝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遺址
- 大石頭巨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