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區(qū)名勝古跡
喀什地區(qū)
喀什市
- 艾提尕清真寺
- 在喀什市解放路。艾提尕,為阿拉伯語與波斯語復合詞,意為“節(jié)日禮拜場所”。大寺南北長140米,東西寬120米,面積16000多平方米,是新疆最大的禮拜寺,也是全疆伊斯蘭教活動中心。傳稱始建于回歷846年(1426年),迭經重修擴建?,F(xiàn)存建筑奠基于18世紀中葉。大寺正門淺綠,滿布精細刻花。磚紅色門樓高12米,邊廓環(huán)以穹形壁龕。門墻左右為圓柱形磚砌尖塔,高18米。全寺由禮拜殿、教經堂兩部分組成。禮拜殿面積2600平方米,可共4000人同時禮拜。殿頂由158根凸花雕柱承重,柱頭造型多變。天棚飾繪彩色花卉,形成有特點的藻井。
-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墓)
- 在喀什市第十二小學校園內。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是維吾爾族詩人、學者和思想家。出生于喀喇汗朝的虎思斡耳朵(是西遼國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楚河州托克馬克境內的布拉納城。)后遷喀會噶爾。著有長詩《福樂智慧》,是研究新疆地區(qū)和維吾爾族歷史的重要文獻。死后葬于喀什噶爾城郊的巴迪哥之地,后因受托曼河洪水的威脅,遷到現(xiàn)址。
- 阿帕克和卓麻扎(墓)
- 在喀什市東北郊。又稱為阿巴和加麻扎(或稱阿帕霍加墓)。俗稱“和卓墳”。是喀什地區(qū)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墓地。包括墓室、禮拜殿、講經堂。始建地17世紀后期,后迭經改建、擴建,規(guī)模日宏。禮拜殿外殿裝飾華麗。圓拱形主墓室為陵園主體,4座小型尖拱支持中心圓拱頂,周圍以厚墻依托,四角復以塔樓固定。塔樓以琉璃磚鑲面,表現(xiàn)了維吾爾族傳統(tǒng)建筑的特點。主墓室內共埋葬阿帕克和卓一家5代72人,墓上覆蓋色彩斑斕的錦緞、絲綢。群眾曾傳稱是香妃墓,不確。
- 三仙洞
- 在喀什市北18公里伯什克然木河南岸的峭壁上。有洞窟3個,洞口均呈長方形,中間的洞口稍大,高2.25米,寬2米。三洞均分前后二室。唯東側的石窟保存有珍貴壁畫和藻井。洞壁四周畫滿大小不同的佛像,約70多幅。據(jù)初步考證,洞窟開鑿年代在東漢末至三國時期。是已知我國最西部保存下來的最古的一處洞窟,也是古代疏勒地區(qū)僅存的一處佛教遺跡,異常珍貴。
- 莫爾佛塔
- 在喀什市東北約30公里、胡麻塔勒山脈中段的一座沙丘上。為佛教塔寺之遺存。莫爾,為維吾爾語,系“煙囪”之意,因寺塔高聳形如煙囪,故名。佛塔現(xiàn)存2座,一座位于東南部,方座、圓腰、覆缽頂。底座最低一層長寬各12.3米,分5層,逐漸遞減,總高8.4米。塔身呈圓柱狀,高2米。另一座寺塔為覆斗形,底面邊長25米,寬23.6米,平頂,頂部殘長14.20米,殘寬12.50米,塔高7米。塔下有殿堂殘跡。據(jù)認為該佛塔似建于唐代。
巴楚縣
- 托庫孜薩熱依(漢名唐王城)遺址
- 托和沙賴古城
- 在巴楚縣城東約60公里的托和沙賴塔格北山南麓。托和沙賴是維吾爾語,意即“九間房”,因古城原有9座佛寺而得名。城為三重,南北開門,系夯土筑成。在北山和南山山腳均有寺廟遺址。1959年曾在此城進行考古發(fā)掘。證明此城的使用時期是自北魏一直到北宋末年,前后長達700年之久。據(jù)考證,此城為漢至北魏時代的尉頭國,唐代的據(jù)史德城,亦即郁頭州城。
澤普縣
伽師縣
葉城縣
- 錫依提牙古城
- 在葉城縣葉依克村東南。建于10世紀末,有人認為是喀喇汗朝之可汗城,12世紀為西遼占據(jù),1218年在成吉思汗西征時被毀。周約5公里多,猶可見街市遺跡,四周散布有陶片及人骨。西北有一高地,周約2-3公里,四周亦散布有陶片及人骨。并發(fā)現(xiàn)北宋時期的有孔錢和許多兩面鐫有阿拉伯文的喀喇汗朝時期的錢幣。
- 不爾項石刻
- 在葉城縣城東南50公里的河西岸。在一白色墻壁上,以紅線條組成梯級形之尖狀物,高約5米,有鏟刮痕。東壁有3尊石刻坐佛像,均已殘毀。由此西行百余步,在巖壁最高處,有類似飛天繪畫。又在不爾項東3里許,有石窟,可容百人,壁畫已無存,估計為古代寺廟遺址。
- 棋盤千佛洞
- 在葉城縣城西南棋盤鄉(xiāng)西約12公里的絕壁上。有10個洞窟,是分布于我國最西部的千佛洞之一。約在西遼時期開鑿。洞全是單窟,僅有一室,呈方形或長方形,最大的洞窟,長4.4米,寬3.9米,最小的僅2平方米。洞內四壁平整,高3-3.5米。洞內遺物不多,在最高兩窟中殘存有部分壁畫,但因殘損過甚,已模糊不清。
岳普湖縣
麥蓋提縣
英吉沙縣
- 奧達木麻扎(墓)
- 克力枰村艾孜提伯格麻扎古墓
- 卡拉庫里湖
- 克力枰村艾孜提伯格麻扎古墓
- 在英吉沙縣公格爾峰、九格爾九別峰和慕士塔格峰之間。海拔3700米,為高山湖泊。面積10平方公里。素以變幻莫測的水色著稱。平日湖水碧青,一旦烏云密布,暴雨來時,湖水即變?yōu)榛液谏?,卡拉庫里一詞為柯爾克孜語,意為“黑水湖”。每日清晨黎明時分,湖水宛如一面墨綠色的明鏡,俟太陽升起,霞光普照時,湖水即開始變幻,時而淺藍,時而淡黃,時而粉紅,五色繽紛。
莎車縣
- 阿勒同麻扎
- 巴依都維土墩
- 莎車大禮拜寺
- 巴依都維土墩
- 在莎車縣城內。建于清代。寺院規(guī)模甚大,可容納千余信徒同時作禮拜。大殿外觀華麗,十分壯觀。
疏附縣
- 馬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
- 在疏附縣烏帕爾鄉(xiāng)艾孜海村艾孜來特毛拉木山上。馬赫穆德·喀什噶里為11世紀人,維吾爾族杰出的學者、語言學家,出身于喀喇汗王朝貴族。他編著的《突厥語辭典》,共3卷8編,收詞7500多條,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占地面積約1000畝,建筑面積1160平方米。
- 康奧依古城
- 在疏附縣城東北約20公里。又稱罕諾依古城。是唐宋時代的遺址??赡苁鞘枥展艊汲堑乃诘睾涂钩汲恰C娣e很大,其中有城垣、殘堡、房舍、宗教活動場所以及田疇、溝洫等遺跡。中部有一小城,面積約9000平方米,方形,城垣殘高5.6米,厚7米,土筑,大部殘毀。西北隅有一堡壘,東北城城垛尚明顯可見。東南與西北各有城門一道,寬約5米,當?shù)胤Q為哈奈,即“皇宮”的意思。相傳為喀喇汗之住地。城下尚發(fā)現(xiàn)有另一古城的基址。
疏勒縣
阿拉甫鄉(xiāng):奧達木麻扎古墓遺址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 石頭城
- 在縣城附近。塔什庫爾干,突厥語意為“石頭城”。海拔3100米。城垣依石崗形勢,用塊石夾土壘砌。周長寬1300多米。城墻殘高可達6米,頂部1-3米。四角曾有望樓,已圮。出土文物經測定,說明古城廢棄于唐。曾為唐渴盤陀國都城所在,亦即唐王朝在蔥嶺的最西邊戍蔥嶺守捉城。清代后期,在古城偏東部峭崗上,土筑了蒲犁廳城一座。城內建筑尚依稀可辨。城下傍河為大道,來去喀什、莎車,均由此,或以為古代“絲綢之路”所經。
- 公主堡
- 在達不達鄉(xiāng)南10公里。當?shù)厮追Q克則庫爾干,意為“公主堡”。古堡所在山頭山勢峻險,北側有山溝可通皮斯嶺,海拔4000米。是絲路南道上的咽喉。唐僧玄奘取經曾經過這里。從古堡所處地勢分析,主要是一處軍事性質的工程,與保衛(wèi)古代絲路交通安全有關。
- 香保保古墓群
- 在縣城北約3公里處。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羌人或塞克族的墓葬。有土葬墓和火葬墓兩種。土葬墓內葬一人或兩人,部分墓內有殉葬現(xiàn)象。
- 塔合曼溫泉
- 在慕土塔格山西北面的溫泉山上。海拔3000米,水溫達80°C,含硫、磷等物質,可治皮膚病和關節(jié)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