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寧波市名勝古跡

    寧波市

    天封塔
    在寧波市南隅。始建于唐天冊萬歲至萬歲登封年間(695-696),故稱天封。塔剎毀,殘高41米,六面七級。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重建,以后又數次修建。清嘉慶三年(1798年)又毀于火,僅存磚塔身。1957年全面維修時,在塔頂發(fā)現五代吳越國王錢俶舍造的金涂塔。1982年又在地宮中發(fā)現銀塔和銀屋等許多珍貴文物。

    天寧寺塔
    在寧波市中山西路莊家巷口。天寧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年),寺已毀。寺前原有兩塔,其中一座毀于清代。塔為磚結構,平面方形,5層,高約12米,外觀略呈拋物線型,空筒形結構。全塔造型簡樸,風格古拙,是浙江省僅存的唐代古塔。

    鼓樓
    在寧波市中山東路鎮(zhèn)明路口。是古代寧波之譙樓。原為唐長慶元年(821年)所建的子城南城門,自始建以來,歷經興廢、改建。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重建后,取唐杜審言《言晉陵陸丞早游望》詩中“云霞出海曙”之句,改稱海曙樓。鼓樓仍其俗稱?,F存樓閣為清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占地700余平方米。城高8米多,門深16米,門闊5米,為拱形石構建筑。樓檐3層,氣勢雄偉。民國時置大時鐘和銅鐘,既鳴時,也報火警。

    林宅
    在寧波市海曙區(qū)紫金巷。是清末同治年間(1862-1874)舉人林鐘嶠、林鐘華兄弟的住宅。是一處以磚雕、木雕、石雕為主要特色的住宅建筑。宅內尚存磚雕170余幅,石雕、木雕50余幅(處)。

    天主教堂
    在寧波市新江橋北。由法國傳教士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鐘樓。寧波天主教的傳入是在明朝末年,葡萄牙、意大利、法國傳教士相繼來甬傳教,并建教堂,此天主教堂是現存最好的一座。建筑面積4800多平方米。具有哥特式建筑風格。

    慶安會館
    在寧波市江東北路中部。是一處舶商祭祀天后神的天后宮,也是舶商的行業(yè)會館。寧波天后廟始建于宋代,在江東有3座分祠,一為閩人所建,一為南洋舶商所建,此宮為北洋舶商所建。該館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殿宇巍峨,富麗堂皇??偯娣e約為4000平方米。大殿五開間,前檐使用四根石雕龍柱,刻工精湛。

    七塔寺
    在寧波市江東忠介街。全稱七塔報恩禪寺。因寺前建有7座塔,故名。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稱東津禪院。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寺前建7塔,更今名。寺院建筑面積21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寶殿、鐘樓、藏經樓等,以及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的“棲心寺心鏡禪師舍利塔”、清嘉慶三年(1798年)的五百羅漢畫像石刻和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的大鐘等珍貴文物。

    伏跗室
    在寧波市城西孝文街91號。為浙東現代藏書家、目錄家馮孟顓藏書樓。馮孟顓(1886-1962),歷30年,積12萬卷,碑刻400余品,藏品頗精。整理出天一閣全部藏書目錄-《鄞范氏天一閣書目內編》。抗日戰(zhàn)爭時,馮困守地下室與藏書共存亡,故名伏跗室。伏跗室五間兩弄三廂房木結構樓房。

    天一閣*
    在寧波市城西。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是明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處。閣系木構六開間二層樓房。為了防火,閣前鑿有水池。并據漢鄭康成所注《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取名天一閣。原有藏書7萬余卷。存書大都是明代刻本和抄本。其中明代地方志和科舉題名錄尤富,是研究明史的珍貴文獻。現藏珍版善本達8萬卷。清康熙時(1662-1722),范欽后人在閣前增建假山,環(huán)植竹木,清幽精致,與藏書樓渾然一體。1933年重修時,又把寧波孔廟的尊經閣遷來后院,并集中安置寧波自宋至清的碑刻,稱明州碑林,成為天一閣的附屬部分。

    白云莊
    在寧波市城西管家岸。原為明未戶部主事萬泰的莊園。其子萬斯選著有《白云集》,人稱“白云先生”,死后葬此,莊因此得名。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創(chuàng)甬上證人書院,曾遷此講學。莊后為萬氏墓地。

    保國寺*
    在寧波市洪塘北面的靈山。崇樓杰閣,隱現于層巒疊嶂之間。大雄寶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雖經歷代重修,未失宋時原貌,為浙江現存最早、江南罕有木構建筑遺物。大殿和天王殿前各有水池,四時不涸。四周澗流環(huán)繞,潺潺作響。滿山松竹,參差掩映。山巔亭臺相望,山下阡陌縱橫,遠處甬江蒼茫,帆影時見。

    招寶山
    在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甬江口。是一突入海中的小山,面積0.37平方公里。山上原有寶陀寺和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為抵御倭寇而筑的威遠城。今寺宇和城垣遺址還在。登山遠眺,海天渺茫。

    鎮(zhèn)海后海塘
    在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巾子山與余范之間。始建于唐乾寧四年(879年),當時所修為泥塘。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新筑石塘,此后隨壞隨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全面整修?,F存石塘全長約3600米,寬約10米,保存較好。后海塘在歷史上是定??h(今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北城之屏障,故東端塘上筑有城墻,全長1600米。

    全祖望墓
    在寧波市南郊王家橋苗圃南端。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鄞縣人。清代浙東史學派重要人物、文學家。乾隆進士。學問淵博,好搜集古典文獻及金石舊拓。墓坐北朝南,長8米,寬4.8米,石砌筑成,西首是神道石枋。

    孔廟
    在寧波市慈城鎮(zhèn)竺巷東路55號。始建于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后屢毀屢建,現存為清代建筑。占地約10畝,布局完整,規(guī)模宏大。另外尚保存明萬歷“邑父母潘侯志思碑”、清咸豐重刻的王安石撰“慈溪縣學記”碑等20余方碑石。

    鎮(zhèn)??诤7肋z址
    在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和北侖區(qū)。這些海防設施系明清時期抵御倭寇和抗擊英法侵略軍而筑?,F存有威遠城、月城、安遠炮臺、眺望臺、靖遠炮臺、宏遠炮臺、鎮(zhèn)遠炮臺等。

    朱貴祠
    在寧波市慈城鎮(zhèn)西門外大寶山南麓。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國侵略軍進犯舟山,占據四明郡。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廿七日,清政府遣軍收復,二月初四日,兩軍在大西壩、長溪嶺、大寶山一帶激戰(zhàn)。清金華協(xié)副將朱貴,奉命領兵900人扼守大寶山。與英軍激戰(zhàn)近一日,朱貴身中三彈,壯烈犧牲。其子昭南,同時陣亡。時人建祠紀念朱貴父子和同時陣亡的230余名官兵。祠中有當時的記事碑兩方,還有其他碑石16方。堂內懸林則徐題“忠規(guī)孝矩”匾額。

    余姚市
    龍泉山
    在余姚市區(qū)西。登山頂眺望,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山腰有泉,泉水不大,但終年不涸,名龍泉,并稱此山為龍泉山。南麓山腰有中天閣,王守仁(王陽明)曾講學于此,故亦稱陽明書院。

    白水沖
    在余姚市區(qū)南30公里。又稱瀑布嶺。山有瀑布,瀑下有潭。當地所產之茶稱“瀑布茶”,香味清雋。

    河姆渡遺址
    在杭州灣南岸、余姚市羅江鄉(xiāng)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和1977年進行兩次發(fā)掘,出土文物達7000多件。有4個相繼疊壓的文化層,其中第4層是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已發(fā)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層,距今六七千年。出土有石器、骨器和陶器。陶器比較原始,骨、木器較進步。并發(fā)現大批木構干欄式建筑的遺跡和構件,已經采用榫卯聯接技術。有50多種動物遺骸,其中有人工飼養(yǎng)的豬、狗和水牛的遺骸。河姆渡遺址的發(fā)現,說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有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發(fā)祥地之一。

    方形陶缽—高11.7厘米,河姆渡遺址出土。

    黃宗羲墓
    在余姚市化安山。黃宗羲(1610-1695),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浙江余姚人。明亡后隱居著述。墳墓遵照他生前所囑,遺體就穴而葬,不用棺木,未立墓碑。后高友蘭贈碑石,隸鐫“黃公梨洲先生墓”。建國后多次重修,面積482平方米。

    慈溪市
    上林湖越窯遺址
    在慈溪市橋頭鎮(zhèn)。

    五磊寺
    在慈溪市鳴鶴鎮(zhèn)。

    金仙寺
    在慈溪市鳴鶴鎮(zhèn)。

    吳錦堂園
    在慈溪市鳴鶴鎮(zhèn)。

    石公館
    在慈溪市鳴鶴鎮(zhèn)。

    客星山嚴子陵故里
    在慈溪市橫河鎮(zhèn)。

    孫家境祠堂
    在慈溪市橫河鎮(zhèn)。歷代孫氏名人輩出,有“龍南孫家境,紗帽八百頂”之諺?,F存孫家境祠堂,為清代建筑。

    童家?guī)S遺址
    在慈溪市橫河鎮(zhèn)。

    七星橋
    在慈溪市橫河鎮(zhèn)。

    戚繼光抗倭遺址
    在慈溪市龍山鎮(zhèn)邱王村。有雁門嶺、苦戰(zhàn)嶺等遺址。

    大蓬山摩崖石刻
    在慈溪市三北鎮(zhèn)。

    奉化區(qū)
    溪口鎮(zhèn)
    在奉化區(qū)西北。剡溪前回,叢山環(huán)抱。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成村,地處奉化江支流剡溪之口,故名。鎮(zhèn)內有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及玉泰鹽鋪、小洋房、蔣母墓道、武嶺中學等蔣氏史跡。武嶺扼于鎮(zhèn)東。山腳有憩水橋,山腰有樂亭,掩映于參天古木之中。山巔有文昌閣舊址。龜、蛇二山橫鎖鎮(zhèn)西,其間有武嶺公園。鎮(zhèn)北有將軍、釣臺、三臺諸巖,與雪竇山相毗連。鎮(zhèn)上長街臨水,前有竹園、桃園、溪南諸山。

    豐鎬房
    在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蔣介石故居。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50平方米。建筑布局為傳統(tǒng)的前廳后堂,兩廂四堂格局。前廳及左右還有三個花園。廳堂廊廡內布滿雕刻彩畫。報本堂有蔣介石新書的“報本尊親是謂道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順孫”對聯和“寓理帥氣”匾額,為私祝其子蔣經國40生辰而立。

    文昌閣
    在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民國已破敗不堪。1924年重建,至次年建成面積500平方米的兩層樓房,為蔣介石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1927年蔣宋聯姻后,常攜宋美齡來此小住。“西安事變”的張學良將軍被軟禁在溪口雪竇寺前,曾在此被暫囚數日。1939年12月12日,文昌閣被日機炸毀?,F建筑為1987年在原址按原樣復建。

    雪竇山#
    在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西北。入山有御書亭,內有宋理宗書“應夢名山”石碑。過亭更上有建于唐代的雪竇寺,是我國佛教禪宗十剎之一。寺址前臨深谷,崇巖壁立,名千丈巖。水從千丈巖頂瀉下,噴薄如雪崩。山由此得名。王安石觀瀑詩云:“拔地萬重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掛,映日還成五色文。”

    雪竇寺
    在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雪竇山。晉時建于千丈巖瀑布口,稱瀑布院。唐會昌元年(841年)移建今址。景福元年(892年)擴建,建筑規(guī)模宏大,佛殿齋堂,經閣鐘樓,禪房藏室,凡數百楹,計6000多平方米,藏經閣藏經萬卷。南宋時與杭州靈隱、天臺國清、寧波天童諸寺齊名。明時被列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民國后香火日衰。寺前有古銀杏2棵,寺后有張學良將軍被囚中旅社時手植楠木2株,至今尤茂。

    千丈巖
    在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雪竇寺前。崇巖壁立,高千仞,故名千丈巖。有水流自千丈巖頂瀉下成瀑,瀑高186米。

    妙高臺
    在雪竇山上。因其有峰突起,截出萬山之表,峰頂有坪如臺而名。峰面坪臺東西約40尺。前為懸崖峭壁,三面凌空,下臨深淵。登雪竇山絕頂俯視,唯見坪臺不見峰;涉山下仰望,唯見山峰不見臺,妙趣橫生。臺海拔700余米,周圍松樟翠竹蔽日,氣候涼爽,蔣介石1928年在此建別墅,自題匾額“妙高臺”,蔣宋曾來此消夏避暑。

    三隱潭
    在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雪竇山。處隱潭山、妙高峰、搭柱山之間峽谷中,因山勢而成上、中、下三潭。上隱潭,峽崖相去僅數丈;中隱潭,去上隱潭200米,水流緩急多變;下隱潭則“水靜沉青碧,巖虛墓彩虹”。

    徐鳧巖
    在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雪竇山。重崖峭壁,壁立萬仞,相傳有仙人騎鳧在此徐徐上天,故名。頂部有巨石橫空突出。瀑流自白云深處的疏林間橫飛出。

    武嶺公園
    在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西飛鳳山麓、剡溪北岸。1935年蔣介石擇此地建園,歷3年而成。園中有龜山,山上筑“曠觀亭”、“涵碧亭”。山腳有“漪瀾廳”,為中旅社分部,1937年4月馮玉祥將軍曾在此下榻。園中另有挹爽閣、明遠樓、藏倚亭、康樂亭、荷塘小橋、錦堤等景點。1937年為日機炸毀。1988-1990年重建武嶺公園。

    廣濟橋
    在奉化區(qū)東10公里南鋪鄉(xiāng)。又名南渡橋。歷史上這里是奉化三大水陸交通要道之一,上通臺溫,下達寧紹,為商旅過往必經之路。橋始建于宋,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重建,明、清時期多次重修。廣濟橋為4孔梁式廊橋,全長51米,寬6.70米。石制橋墩,上承木梁,梁上木板鋪面,橋上覆以22間廊屋,引橋旁有小屋12間。

    蕭王廟
    在奉化區(qū)蕭王廟鎮(zhèn)西端。該廟為紀念北宋天禧年間(1017-1021)奉化縣令蕭世顯而建。蕭世顯到任第三年,遇大旱,他巡行民間,教民抗旱、抗蝗,一次在巡行中遇風暴而卒。當地人民為紀念他,建廟祀之。現存蕭王廟系清代重建。共3進,占地1400余平方米。

    萬斯同墓
    在奉化區(qū)烏陽觀山南麓。萬斯同(1638-1702),清浙江鄞縣人。為人重節(jié)輕利,后受邀到北京,不署街、不受俸,以布衣身份參加《明史》修撰工作。先后十九年,手訂《明史稿》500卷,創(chuàng)修史之特例,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其墓曾長期堙沒無聞,清末發(fā)現,于1937年大修,并建“鄉(xiāng)賢祠”,直徑7米,墓前有清大學士王頊齡題“鄞儒理學季野萬先生暨配莊氏傅氏墓”的墓碣,兩邊有“班馬三椽筆,乾坤一布衣”對聯。

    鄞州區(qū)
    東錢湖
    距寧波市東南15公里。原為海跡湖,唐天寶三載(744年)縣令陸南金浚治開拓。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郡太守李夷庚重修,慶歷八年(1048年)縣令王安石又加以疏浚,重修湖堤,湖區(qū)逐步固定。周約30公里,面積21平方公里,分三部分:谷子湖、梅湖和外湖。梅湖今已淤塞。現湖上有堤,東西長達4公里,湖面劃分為二。環(huán)湖皆山,溪水72條匯集于此,形成巨大的天然水庫。

    天童寺
    距寧波市區(qū)18公里太白山麓。相傳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僧義興在此結茅庵,號天童寺。宋代禪風盛行,天童成為著名叢林,景德四年(1007年),賜景德禪寺之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宏智正覺來主天童,前后30年,衲僧云集,成為禪宗五山之第三。至清末成為中國禪宗四大叢林?,F存建筑系清代以后重建。面積5.8萬平方米,寺房現存700多間。天童寺與日本禪宗關系密切,日本曹洞宗尊天童寺為祖庭。

    大雄寶殿

    天王殿

    阿育王寺
    在寶幢鎮(zhèn),距寧波市東20公里。是我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屬禪宗。西晉太康三年(282年,一說太康二年),劉薩訶(開山祖慧達)于此得一舍利塔,高1尺4寸,廣7寸,內懸寶磬,中綴舍利,傳是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內藏舍利傳是釋迦牟尼遺骨。東晉義熙元年建亭拱奉此塔,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始建寺院,梁普通三年(522年)賜額阿育王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廣利禪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定名為育王禪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

    1000多年來,幾經興衰,現存建筑為清以后陸續(xù)重建,1980年曾全面整修。占地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舍利殿高15.3米,重檐琉璃頂殿中設石舍利塔一座,內置七寶鑲嵌的木塔一座,木塔內置有傳為劉薩訶當年持來之塔。殿前月臺兩側置歷代碑刻多種,以北宋蘇軾書《定奎閣碑記》、南宋張九成《妙喜泉銘》尤為著名。寺西側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建的磚塔一座,高36米,七層六面。內有磴道可通頂層。

    小白嶺
    距寧波市東27.5公里。傳說唐時嶺上有蟒蛇為害,天童寺高僧心鏡禪師施食于蛇,徙于他處,又在嶺上筑塔鎮(zhèn)之。今磚塔一座,乃后人所建,名鎮(zhèn)蟒塔,高35.4米,六面七層,塔下建有殿宇。嶺上可覓得表白里黑,狀如饅頭的石塊,傳是心鏡禪師當年施食所化。

    寧海縣
    南溪溫泉
    在寧??h城西北天明山。水溫常年保持在49.5-51度之間,水質清澈透明,以含氟為主,兼有鉀、鎂、鈉等多種元素,對各種皮膚病、關節(jié)炎癥以及神經、消化、心血管諸系統(tǒng)的疾病都有明顯療效。

    柔石故居
    在寧??h城關鎮(zhèn)。

    明方孝儒讀書處
    在寧??h城關鎮(zhèn)。

    童氏宗祠
    在寧??h前童鎮(zhèn)。為明初大學士方孝儒設計建造。

    致思亭
    在寧海縣前童鎮(zhèn)孝女湖邊。

    法昌寺
    在寧??h梅林鎮(zhèn)鉆山南麓。建于唐代之靈山禪院,宋真宗祥符九年(1016年)改名法昌寺。1966年被毀,僅留大殿及邊廂屋等。

    孤山古院
    在寧??h加爵科村東南泗姑屏山上。有八卦太極宮,建于清光緒年間。

    陳長官祠
    在寧海縣西店村內。

    呼龍宮大庵
    在寧??h龍宮村西北。

    凈土寺遺址
    在寧??h茶院鄉(xiāng)柘浦街。

    道士橋
    在寧??h茶院鄉(xiāng)。

    戊已橋
    在寧??h胡陳鄉(xiāng)。俗稱“四十八洞橋”。

    雙峰寺殘址
    在寧??h雙峰鄉(xiāng)。

    象山縣
    游仙寨
    在象山縣林海鄉(xiāng)赤坎村附近。依山面海,形勢險要。明永樂年間(1403-1424)設置。城高6米,僅設一門,上有城樓。明正統(tǒng)八年(1443年)倭寇由此登陸,乃筑寨城。寨城周長550余米,城門設于西南面,并筑有甕城,城外有護城壕,城內道路縱橫,卵石鋪砌,兵營墻基依稀可見,城北有一口水井。

    塔山文化遺址
    在象山縣丹城鎮(zhèn)。為6000年前的古遺址。

    城隍廟
    在象山縣石浦鎮(zhèn)。

    二灣摩崖石刻
    在象山縣石浦鎮(zhèn)。

    歐陽橋
    在象山縣西周鎮(zhèn)。

    慶豐橋
    在象山縣西周鎮(zhèn)。

    “日月并行”
    在象山縣西周鎮(zhèn)。

    歐氏宗祠
    在象山縣墻頭鎮(zhèn)。

    靈巖山
    在象山縣泗洲頭鎮(zhèn)。

    吳乾養(yǎng)墓道石刻
    在象山縣大徐鎮(zhèn)三角地村。

    山海樓
    在象山縣新橋鎮(zhèn)黃公嶴。

    陳漢章墓
    在象山縣東陳鄉(xiāng)姆嶺北側。

    “鍾郝遺徽”石亭
    在象山縣曉塘鄉(xiāng)月樓嶴村。

    長慶橋
    在象山縣下沈村北。條石砌,長87米,為縣內最長古橋。

    明張煌言兵營遺址
    在象山縣高塘島鄉(xiāng)花嶴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