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
紹興市名勝古跡
- 府山
-
在紹興市西隅。占地22萬平方米。主峰前有石柱古亭,名望海亭,始建于唐代。亭下有春秋時越國大夫文種墓及唐宋摩崖題刻。西南山峰上有風雨亭,1930年為紀念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而建。東南山麓有越王臺,高數十米,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郡守汪綱建。
- 八字橋
-
在紹興市八字橋直街東端。是一座梁式石橋。有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建造的題記。橋高5米,橋面系條石鋪成,微微拱起,凈跨4.5米,寬3.2米。兩條沿主河岸向南的踏跺,為一“八”字。
- 青藤書屋
-
在紹興市前觀巷大乘弄。是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徐渭的故居。山后墻上嵌徐渭手書“自成巖”刻石一方。書屋系一石柱磚墻木格花窗平房,共前后兩室。前室南向,窗前有小天井,天井西首栽青藤一株,原栽是徐渭童年時手植,書屋由此得名。窗下有石砌天池,長2.75米,闊2.64米,中立方石柱,上刻徐渭手書“砥柱中流”四字。室中徐渭畫像和他手書“一塵不到”,陳洪綬題“青藤書屋”匾兩方。東壁嵌有“天池山人自題像贊”刻石,上有徐渭50歲時小像。
- 古越藏書樓
-
在紹興市勝利路。為清末紹興人徐樹蘭捐銀8600兩創(chuàng)辦,浙江私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公共圖書樓。樓分4進,3進為藏書室,大廳為公共閱覽室。共收藏圖書總數7萬卷,有書目35卷。
- 大通師范學堂舊址
-
在紹興市勝利路。校址原為貢院,清代改作官倉。1905年9月徐錫麟、陶成章等為聯絡同志、隱蔽革命力量,培養(yǎng)軍事干部而創(chuàng)立。又借提倡兵式體操,在校內置辦武器。學生為來自諸暨、東陽、永康、縉云等地的光復會骨干,因而成為當時光復會在浙江的活動中心。1906年冬由秋瑾接辦。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13日大通學堂被圍。秋瑾指揮學生應戰(zhàn),不幸在第一進東首一幢第三間(當時的會議室)被捕。學校也被清政府封閉。
- 王羲之故宅
-
在紹興市西街。舊傳為戒珠寺,是王羲之舍宅為寺處。寺前舊有洗硯池、養(yǎng)鵝池,寺內有上方殿、臥佛殿、竹堂、雪軒、宇素閣等。舊寺建筑幾經興廢,現存山門、大殿、東廂均為清代建筑。
- 秋瑾故居*
-
在紹興市南和暢堂18號。秋瑾祖父宦游返里,攜家居此。是一處木構舊式民房。南向,共5進。第一進是門廳,大門上有何香凝所書匾額。第二進是秋瑾生前使用的客堂、餐室、臥室。1907年,秋瑾曾在此進行革命活動。第三進為其兄住處。第四進為其母住處。
- 魯迅故居*
-
在紹興市東昌坊口新臺門。占地4000平方米。磚木結構,房舍多達百間,為周氏家族聚居之地。廳堂北面隔天井是5間樓房,為魯迅早年的住處,魯迅誕生于西梢間樓下。樓上東面一間是魯迅與朱安的新房,樓下有魯迅母親魯瑞及祖母蔣氏的房間。再往北是灶間,魯迅在此認識章運水(即閏土)。最后面即為百草園,分大小園兩部分,面積2000平方米,魯迅以此為素材寫下了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蔡元培故居
-
在紹興市蕭山街筆飛弄。蔡元培(1868-1940),紹興人。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故居建筑始建于明代晚期,共3進,占地1670平方米。磚木結構,每進三或五開間,中間有天井相隔。第一進門廳,第二進正房,第三進坐樓,系清中期重建,其東次間樓上原為蔡元培住處。蔡元培自出生至出任翰林院編修前(1894年),一直生活于此。
- 周恩來祖居
-
在紹興市勞動路。相傳祖輩中曾有一對夫婦壽至百歲,故舊稱“百歲堂”。周恩來先輩世居于此,祖父任職江蘇時,遷居淮安。磚瓦平房,共3進,每進3間。兩進間各有天井相隔。1939年周恩來到紹興,曾在此接待親友和各界人士,宣傳抗日救國,為抗日人士和鄉(xiāng)親書寫多幅抗日題詞,并填寫家譜。
- 應天塔
-
在紹興市解放南路塔山。磚木結構樓閣式塔,平面為六邊形,7層,高約30米余。據記載,塔在寶林寺內,始建于晉末,久毀,宋乾德初復建,后又圮,明嘉靖間(1522-1566)再次重建,現塔上有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塔題記。
- 光相橋
-
在紹興市區(qū)北海橋直街。元至正元年(1341年)建,后幾經維修。橋為單孔弧拱形結構,凈跨8.5米,拱高4.35米,為馬蹄拱型。為浙江留存少有的元代橋梁之一。
- 沈園
-
在紹興市延安路洋河弄。原為沈姓舊業(yè),是南宋時當地名園。園中有小池形如戎蘆,名戎蘆池,上有石板小橋,連同池邊假山、水井,均當年舊物。南宋詩人陸游初婚唐琬,后被迫離異。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二人在沈園邂逅。當時唐已改嫁,陸亦另娶。陸游一時感慨萬端,在園壁題《釵頭鳳》詞一首云:“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悉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邑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極言痛苦之情。唐見后和作一首,中有:“病魂常似千索”,“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之語,不久悒郁而亡?!蛾懹渭分?,有記詠沈園、追念往事的詩多首。
- 呂府
-
在紹興市新河弄。東起萬安橋,西迄謝公橋,占地48畝。是明嘉靖年間(1522-1566)禮部尚書呂本的故宅。有13廳,分3條軸線。至今雖已400余年,構架除椽子有更換外,大都還是明代原物。
- 大舜廟
-
在紹興市雙江溪旁舜王山巔。中祀虞舜。清咸豐年間(1851-1861)興建,同治年間重修。有石階百余級,從溪邊導上廟門。門前有巨樟一株,蔭可畝余。入門即戲臺,臺頂飛檐二重,面對正殿。正殿前面立石柱4根,中間2根刻云龍,旁邊2根刻舞鳳。兩側山墻的前端,有石刻《西湖十景圖》。
- 大善寺塔
-
在紹興市西營。是一平面呈六邊形的磚塔。高約40米,共7級。建于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歷代曾多次重修。1957年又進行維修。巍然高聳,幾立市中心。塔下為大善寺,早已圮廢。
- 東湖
-
在紹興市東約5公里。山多堅石,取用甚廣,漢代開始采石,日久鑿成湖泊。峭壁奇巖,逶迤數百米,合抱一湖。有石橋9座,橫臥其間,將湖分成3片;有陶公、仙桃兩洞,皆可通舟。
- 禹陵*
-
在紹興市東南6公里。傳是夏禹的陵墓。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甬道入內,舊有陵殿,已廢。內立明人南大吉書“大禹陵”三字巨碑一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亭南有禹穴辨碑和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
- 禹廟
-
在紹興市東南6公里、禹陵側。中祀夏禹。史籍記載,夏啟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廟,但已難考。今廟始建于南朝梁初,歷代屢建屢毀?,F存大殿建筑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
- 龍瑞宮記摩崖石刻
-
在紹興市東南8公里的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唐賀知章書,共12行,行15字,正書。內容記道院龍瑞宮神靈管轄的范圍。賀知章(659-744),唐代著名詩人,亦工書法,擅長草隸。他的題刻極為少見。
- 吼山
-
在紹興市東13公里。相傳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為復興社稷,于此山養(yǎng)狗獵鹿以獻吳王,因名狗山,日久訛為吼山。山險峻多奇石。陡壁懸崖下,有一洞天、煙蘿洞、洞窟高敞清幽。山中還有云泉、荷花池、石床、萬寂庵諸景。
- 鑒湖
-
在紹興市南1.5公里。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會稽太守馬臻總納山陰、會稽兩縣三十六源之水為湖。東至曹娥江,西至浦陽江,長127里,周圍358里,面積約206平方公里,可灌溉農田9000余頃。兩縣百姓大得其利。湖在唐中葉以后逐漸淤積。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起,豪家在湖中建筑堤堰,盜湖為田,湖面大蹙。今湖塘、容山湖、白塔洋畢其遺跡。湖上堤橋隨設。賀知章、陸游都愛此“湖山奇麗”而終老此鄉(xiāng)。鑒湖水質特佳,馳名中外的紹興酒,即用湖水釀造。
- 馬臻墓
-
在紹興市西1.5公里的鑒湖東畔。馬臻,字叔薦。東漢順帝時任會稽太守,永和五年(140年),發(fā)動群眾筑塘蓄水,因湖水清可鑒人而得名“鑒湖”。此舉得罪當地豪紳,蒙冤被刑于市。馬臻墓歷代多次修葺,墓前立有清代牌坊,上鐫“利濟王墓”。“利濟王”系北宋仁宗所賜,墓用石砌,其上堆土,前置清初墓碑,上刻“敕封利濟王東漢會稽郡太守馬公之墓”。墓東側建“馬太守廟”,始建于唐開元年間(713-741),元代擴建,現存前殿、大殿和左右?guī)?,為清代晚期建筑?/p>
- 柯巖
-
在紹興市西12公里處。是隋朝以來采石形成的奇觀,占地11萬平方米。巖前有峰獨立,上如覆鼎,鐫為石彌勒佛,石佛高約10米。石佛左近有一奇石卓立草莽,高30余米,巔若戴笠,足如立錐,如云出岫,名云骨。佛右還有七星巖、清水塘等景。
- 蘭亭
-
在紹興市西南12.5公里的蘭渚山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撰書的《蘭亭集序》記敘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他與好友在此修禊(古代中國的一種祭祀儀式,這一活動逐漸演變成文人飲酒賦詩的集會)的盛況。現存建筑和園林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的。有小溪流經此處,稱曲水。臨溪有流觴亭。亭西有王右軍祠。殿前有墨華池,池中建墨華亭,兩廊墻上嵌古代碑刻帖石,其中唐宋以來書法家臨摹的《蘭亭序》就有十余種。流觴亭后有御碑亭,中立清康熙、乾隆二帝御碑,流觴亭東有碑亭,內立清康熙帝書蘭亭碑一塊。亭前約30米處為鵝池,池畔建石碑亭,中立鵝池兩個大字石碑一塊,傳為王羲之書。
- 王守仁墓
-
在紹興市西南16公里蘭亭鄉(xiāng)花街洪溪。墓址是他生前親自選定,石塊砌筑,其上堆土,古松環(huán)植四周,陰翳蔽日。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學家,世稱“陽明先生”。生前每到一處都立書院講學,在今余姚市尚有“陽明先生講學處”。
- 石佛寺
-
在紹興市西北20公里下方橋鎮(zhèn)。石佛為彌勒像,鐫于隋代,像高15米有余,傳為當年采石工匠所鑿;唐代建寺覆蓋。四周湖水環(huán)繞,小山羅列,山壁多名人摩崖題刻。
- 三江閘
-
在紹興市北15公里。橫跨錢清江上,為錢塘江、錢清江、現曹娥江三江匯合處。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為排泄山陰、會稽(都在今浙江紹興)、蕭山三縣的內澇和防御海潮倒灌而建。閘用巨石砌成,筑于二小山之間。原長103.15米,闊9.16米,有閘眼28個,以二十八星宿命名,故又名應宿閘。閘上可以行人。石縫初用灰秣膠合,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又熔錫彌實縫隙。其后歷經數次重修。建成之后,該地區(qū)旱澇之災大減。
- 浣紗石
-
在諸暨市區(qū)南1公里許浣紗溪畔、苧蘿山下。傳為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浣紗處。西施名夷光,苧蘿山下有施姓兩村,夷光居西,稱西施。唐李白詩:“西施越溪女,明艷光云海。未入吳王宮殿時,浣紗古石今猶在。”石高2米許,上刻“浣紗”二字,傳為王羲之所書。
- 五泄
-
在諸暨市區(qū)西約25公里。即五條瀑布。瀑從五泄山巔崇崖峻壁間飛奔而下,凡5級,景色各異。溪兩岸異峰怪石,爭奇競秀,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坪、二十五巖。280米高處有五泄寺,建于唐元和三年(808年)。
- 楓橋小天竺
-
在諸暨市區(qū)東25公里楓橋鎮(zhèn)。原為明代處士駱驂的別墅。內建有樓臺亭閣多處,中以見大亭為最。亭左水池巖壁上,南鐫“海眼”二字,北鐫“枕流漱石”四字,均為明海瑞親筆。正廳及兩側有祝枝山、文徵明、董其昌、陳洪綬等的書法帖石。
- 東化成寺塔
-
在諸暨市楓橋鎮(zhèn)鐘瑛村紫微山上。寺始建于梁大同二年(536年),唐會昌時(841-846)廢。五代吳越末重建,后改名東化成寺。塔建于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為磚木混合結構的樓閣式塔。平面方形,現存4層,高16余米。磚砌塔身,腰檐及塔內隔層為木構。
- 邊村祠堂
-
在諸暨市邊村鄉(xiāng)邊村。系邊氏宗祠。據載,祠堂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歷時10年,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是一處完整的晚清宗祠建筑。
- 曹娥廟
-
在上虞區(qū)區(qū)西南孝女廟村。全稱曹娥孝女廟。是民間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座祠廟。東漢漢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上虞人曹盱墜江溺水而死,其女曹娥,年方十四,尋找父尸,十七日不得,投江而死。時人以為孝女,元嘉元年(151年)為其筑墓立碑。紀念建筑由最初小規(guī)模的祠堂逐步擴建為廟宇,發(fā)展為擁有三條縱軸線,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建筑。廟內還保存了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蔡卞據漢碑重書的曹娥碑。
- 白馬湖
-
在上虞區(qū)區(qū)西北5公里。周20余公里,三面環(huán)山。濱湖諸山三十六澗,悉會于湖。據《水經注》云,創(chuàng)始時塘堤屢坍,民以白馬祭之,故名白馬潭。1921年當地陳姓富紳捐資興學,延經亨頤、夏丐尊等創(chuàng)辦春暉中學,朱自清、豐子愷等著名學者數十人執(zhí)教于此,改革教育制度,率先實行男女同校,影響頗大。校旁舊有弘一法師(李叔同)故居晚晴山房。
- 王充墓
-
在上虞區(qū)章鎮(zhèn)區(qū)瓧莧。王充(27-約97),會稽上虞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墓是清代咸豐五年(1855年)重修,后被毀壞。1981年在原址上按原貌重新修復。通高2米,直徑5米。
- 城隍廟及溪山第一樓
-
在嵊州市區(qū)鹿胎山麓。自元代以來多次重修。清嘉慶九年(1804年)在前樓之前又增建一樓,名為“溪山第一樓”。登樓可“全覽剡中之勝”。
- 王羲之墓
-
在嵊州市金庭鄉(xiāng)瀑布山。王羲之(303-361或321-379),曾官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墓名最早見于隋沙門尚杲的《瀑布山展墓記》。幾經修建。現存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墓碑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墓道石坊。墓前金庭觀右側原有王羲之舊居,又稱羲之祠,今有兩棵千年古柏。
- 太平橋
-
在柯橋區(qū)阮社附近的運河上。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清咸豐八年(1858年)重建。是一座拱、梁結合的石橋,全長約40米,南端一孔為拱橋,凈跨8.4米,橋寬3.5米,纖道沿拱腳南側穿過。拱橋北側為8孔梁橋。全橋設計新穎美觀,功能區(qū)分明確,既能過大船、又可通小舟,滿足了通航、泄洪和行人、拉纖等各方面要求,也具有省工省料的優(yōu)點。
- 宋六陵
-
在柯橋區(qū)上蔣鄉(xiāng)攢宮山。南宋初,金兵南侵,宋高宗把朝廷遷至杭州。南宋6位皇帝的陵墓建于攢宮山,暫為攢葬之所,占地約8畝,分別為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寧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紹陵。陵區(qū)內原有齋宿、宰牲房、井亭等建筑。南宋滅亡后,元代江南釋教都總統楊璉真伽盜六陵,墓遭破壞。明太祖下詔敕葬故陵,并加以修葺,重樹碑石,并建義士祠,后毀?,F墓地尚存大松樹200余株,每叢松樹下即為一座陵墓,埋于地下的墓室石基礎尚在。
- 陳洪綬墓
-
在柯橋區(qū)官山嶴橫棚嶺。陳洪綬(1598-1652),諸暨人。明末清初畫家。其版畫藝術在中國版畫史具有獨到成就。墓用青石砌成,橫直相間,正面寬3.95米,高1.32米,黃土封頂。墓前有立柱2根,墓碑刻“明翰林陳章侯公暨德配來氏宜人韓氏宜人合墓”。
- 建初買地摩崖題記
-
在柯橋區(qū)富盛鎮(zhèn)烏石村跳山東坡,一塊長23米、高3米的紫黑色巖石上。是浙江所知最早的摩崖題記。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杜春生發(fā)現。上列直刻“大吉”二字,故又稱“大吉牌”。下列5列,每行4字,即“昆弟六個,共買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三萬錢”。石刻于東漢建初元年(76年),文義簡單,格式古樸,是買地券中的原始形式。
- 穿巖
-
在新昌縣城西南25公里處。有19峰,峰峰相連,橫亙2.5公里,山上林木青翠,山下溪澗碧澄見底。
- 大佛寺
-
在新昌縣西南南明山。大殿依山崖建造,正面外觀5層,內有依崖雕成的彌勒佛一座。石佛于南朝齊永明四年(484年)開雕,梁天監(jiān)十五年(516年)完成。主持者歷護、淑、佑三僧,世稱三生石佛。
- 喬佛巖石窟
-
在新昌縣石城山千佛院舊址、大佛寺北。為浙東名勝之一。千佛院建于南朝永明年間(483-493)。院中依山鑿二窟,第一窟有1020龕小佛、二菩薩立佛、十八羅漢像;第二窟有佛像35尊。大多為小坐佛,高不盈尺,與大佛成鮮明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