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溫州市名勝古跡

    溫州市

    江心嶼
    在溫州市北。是甌江中心的一個孤嶼。嶼上原有兩峰對峙,中貫川流,南朝宋謝靈運詩云:“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宋時蜀僧清了以土塞中川,聯(lián)兩山為一,遂成今狀。嶼上兩小山頭各有一塔,東西對峙,東塔初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西塔初建于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歷經(jīng)修建。嶼上有江心寺、文天祥祠、浩然樓、謝公亭等。孤嶼面積原為60畝,近年擴為107畝。

    江心寺
    在江心嶼。原在嶼西端,初建于唐咸通年間(860-874)。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蜀僧清了奉高宗詔,來此主持。時值中川(江心原分東西兩嶼,中貫江流,名中川)淤塞,率眾填平,并遷寺其上,故又有中川寺之稱。元明時寺宇屢毀屢建。今寺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所建。寺周云水環(huán)繞,古木參天。

    文天祥祠
    在江心嶼江心寺東。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一月,文天祥受命赴臨安(杭州)郊外元營談判,被扣留。后俟機在鎮(zhèn)江逃脫。四月,從海路到溫州居留一月后去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人堅持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戰(zhàn)敗被俘。至元十九年(1282年)就義于大都柴市(今北京)。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后人在此立祠紀念。今祠為清代重建,中有明萬歷九年(1581年)立的文天祥《北歸宿江心寺》詩碑。

    瑤溪
    在溫州市東南的龍灣區(qū)境內(nèi),距市區(qū)中心16公里。面積11平方公里?,幭颉跋杂裆倍妹?。是一個以碧溪幽谷、裸巖梅林、摩崖文化為特色的城郊濱海型風景名勝區(qū)?,幭獨v史悠久,有4000多年前的龍岡山古遺址,唐朝立國安寺,北宋造千佛塔等?,幭譃榻痃娖佟幭獮{、鐘秀園、龍岡山、千佛塔5個景區(qū)。

    國安寺塔
    在溫州市龍灣區(qū)瑤溪鎮(zhèn)五峰山東麓。寺建于唐乾符年間(874-879)。塔為北宋元佑五年至八年(1090-1093)建,六面九級,通高18米余,系青石仿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塔。塔下有雕刻精美的須彌座。底層設回廊,塔身遍雕佛像,共計1026尊。

    龍灣炮臺
    在溫州市龍灣區(qū)龍灣山頭。清道光十一年(1813年)建,地勢險要,山頭突出江面,臨深水而扼??冢怨偶从旋垶痴吹溶娛略O施。光緒初年,清政府為抗擊英法等國侵略我沿海地區(qū),建造此炮臺?,F(xiàn)存圍墻、6個炮孔、臺門及“龍灣炮臺”青石匾額。

    葉適墓
    在溫州市區(qū)海壇山支阜慈山的南麓。葉適(1150-1223),學者稱水心先生。南宋淳熙進士。開禧二年(1206年)金兵南侵,受命寶謨閣待制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捍衛(wèi)江防有功。后罷官歸里,卒謚文定。該墓早年被盜。曾多次興廢,1981年修復。墓坐北朝南,占地104平方米。

    永昌堡
    在溫州市甌海區(qū)永昌鎮(zhèn)。是明代抗倭寨堡。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邑人王叔杲筑,以防倭患。堡呈長方形,周5里,陸門4,中引二渠。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毀,后士民修筑如故,今寨堡周長2366米,堡內(nèi)二渠貫穿南北,可通舟楫,渠上架有數(shù)座石橋。

    瑞安市
    利濟醫(yī)學堂
    在瑞安市區(qū)公園路4號。創(chuàng)辦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清末名醫(yī)陳虬創(chuàng)辦,是我國最早采用西方學制的中醫(yī)學堂。陳虬(1851-1903),樂清人。他在利濟醫(yī)學堂采用西方辦學方法,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利濟醫(yī)學堂為浙南培養(yǎng)了大批中醫(yī)人材,《利濟醫(yī)學報》是我國最早的醫(yī)學雜志之一,“利濟醫(yī)學派”在國內(nèi)有一定的影響。

    孫詒讓故居
    在瑞安市區(qū)道院前街。孫詒讓(1848-1908),瑞安人。清代著名經(jīng)學家和文學家。一生喜經(jīng)書,勤輯文獻,著書頗豐。如今屋宇井然,孫詒讓死后葬于慈湖鄉(xiāng)南山之麓,磚砌墓室,無封土也無墓碑。

    玉海樓
    在瑞安市區(qū)東北金帶橋畔。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清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孫詒讓的藏書樓。原有藏書八九萬卷,以多名家批校本、孫氏父子手批手校本、甌郡鄉(xiāng)士文獻而著稱。孫氏亡故,藏書多散失。建國后,其后人將所存善本書送杭州大學圖書館、溫州市圖書館收藏。現(xiàn)在還藏有古籍圖書3.5萬冊,樓下辟有文物展覽館。樓西建有頤園和百晉陶齋。

    仙巖山
    在瑞安市區(qū)東北20公里、大羅山南麓。是我國道教的第二十六福地。山多唐宋摩崖刻石,周圍岡巒起伏,峰崖峙立,瀑泉飛灑,寺院亭臺錯落。

    寨寮溪
    在瑞安市區(qū)西北約40公里處。屬飛云江中上游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以溪美、水綠、潭幽、瀑奇著稱。因古代陳八在江邊灘腳山上結(jié)寨筑寮,聚眾行義而得名。

    花巖
    在瑞安市西部紅雙林場境內(nèi),距市區(qū)50公里。面積3.31平方公里。境內(nèi)森林極為茂盛。景區(qū)內(nèi)奇峰突兀,溝壑幽深,溪水潺潺。

    回龍澗
    在瑞安市高樓鄉(xiāng)軟山村。源于大學巖(海拔735米)山中,流經(jīng)東村等地匯入飛云江之支流泮溪。軟山境內(nèi)溪流長約2000米,迂回曲折似游龍,故名。海拔600多米處有飛來瀑,自幾十米巖巔瀉下。瀑右田螺山上屹立一獅形巨石,頂平整如床,人推此石微動而用鋼棍撬之則不動,得名“推動巖”。中段有水庫(庫容3萬立方米),庫下是壯觀無比的軟山瀑布。瀑下不到200米長之溪流中,鑲嵌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9個龍?zhí)丁?/p>
    祭門溪
    在瑞安市東巖鄉(xiāng)境內(nèi)。溪流曲折,綠水清溪,兩岸有虎山、老鷹石等奇山怪石。

    圣井山石殿
    在瑞安市大南鄉(xiāng)圣井山之巔。原名許真君殿,創(chuàng)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時期遺構(gòu)。建筑各部構(gòu)件均用石料打制或雕刻而成,頗為少見。

    觀音寺石塔
    在瑞安市東郊萬松山。觀音寺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年間(954-960)。石塔則為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建,平面呈六邊形,原7層,高約14米,現(xiàn)尚存6層。全塔佛像有數(shù)百尊之多。

    樂清市
    雁蕩山#
    在樂清市境。屬括蒼山脈。以山水奇秀聞名,號稱東南第一山。最高峰百崗尖1150米,次高峰雁湖崗,海拔1057米。雁湖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jié)草成蕩,秋雁常來棲宿,故稱雁蕩。雁蕩開始知名于唐初,至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以后,聲譽漸著,寺廟亭院相繼而興,當時曾有十八古剎、十六亭、十院。至明代,雁蕩百二奇峰的名稱已全部形成。風景區(qū)東起湖霧羊角洞,西至芙蓉白巖,南起盤竹澗口,北至仙姑洞,面積約400平方公里。東南部風景較集中,靈峰、靈巖、大龍湫稱為雁蕩風景三絕。

    雁湖
    在雁蕩山雁湖崗頂。海拔990米。昔時此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湖中蘆荻叢蔽,秋雁歸時,多棲宿于此,故名雁湖。原有北、中、東三湖,中湖較大,徐霞客稱之為“鴻雁之家”。雁湖從有記載以來,已歷千年,近今湖蕩淤塞,只留下一口小水塘。在雁湖崗頂眺望東海,水天一色,浩渺無際,是觀賞日出和云海的好地方。雁湖崗終年云霧繚繞,所產(chǎn)之茶,列為上品。雁湖風景區(qū)為雁蕩山五大景區(qū)之一。

    梯云谷
    在雁湖景區(qū)。谷口有座華表樣式的石表峰,這座峰雖然只有130多米高,但很峻秀,游客可以沿著山崖小路上山。當走過幾十步后,小路就轉(zhuǎn)入大石縫中。這條大石縫中鋪有100多磴石級,望上去就像一架云梯。梯云谷上崖嶂回抱,崖嶂頂端有梯云瀑,高達70余米,三折而下注入梯云潭。

    靈峰
    在雁蕩山靈峰寺后。高約270米,與右邊的倚天峰相合如掌,稱合掌峰。峰下為觀音洞,洞口有天王殿,內(nèi)塑有四大金剛。過天王殿而上,洞內(nèi)倚巖建有樓房10層,頂層為觀音殿,供觀音和十八羅漢像,其余9層為僧舍。從洞口至頂層,有石磴377級,為雁蕩山第一大洞。靈峰下有靈峰寺,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建寺,是雁蕩十八古剎之一,歷代幾經(jīng)興廢,已非舊觀。靈峰周圍奇峰環(huán)繞,怪石林立,為雁蕩風景三絕之一。

    接客僧
    在雁蕩山東外谷,靈峰靈區(qū)內(nèi)。從大荊進雁蕩,至蒲溪畔西望,路旁站立一個拱著雙手,高約150米的山峰,在恭迎賓客。人們稱它為“接客僧”。

    靈峰古洞
    在金雞峰下鳴玉溪畔。下臨照膽潭。峰下原有洞,洞中有寺,元至正年間(1341-1370),山崖倒塌,巨巖壘疊,又形成了眾多的洞窟。在漫長的歲月更迭中,古洞湮沒失聞,直到1991年5月才動工開發(fā)此洞??偯娣e約4000平方米。

    靈巖
    在雁蕩山靈巖寺后。高廣數(shù)百丈,壁立云霄,狀如屏風。巖下的靈巖寺初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為雁蕩十八古剎之一。周圍群峰環(huán)列,環(huán)境清幽,為雁蕩風景三絕之一。靈巖寺前有高達260米的天柱、展旗兩峰相對而立,稱南天門,臥龍溪穿門而出。靈巖寺左側(cè)有天窗洞,徐霞客稱之為“嶂左第一奇”;再上有蓮花洞。靈巖寺后有龍鼻洞、小龍湫瀑布,徐霞客稱龍鼻洞為“嶂右第一奇”。

    小龍湫
    在雁蕩山靈巖寺后。自靈巖寺至小龍湫,沿路林蔭夾道,兩旁怪石嶙峋。小龍湫單級落差約60米。潭四周是參差的大塊黑石。

    雁蕩山龍鼻洞摩崖石刻
    在雁蕩山靈巖風景區(qū)。共有自唐代至民國摩崖題記82方,碑刻7通,以北宋科學家沈括的題名最為有名。題名“沈括”二字楷書于龍鼻洞左壁上。沈括于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察訪兩浙農(nóng)田水利,考察雁蕩山,并提出雁蕩山諸峰成因,載于《夢溪筆談》卷24中。

    大龍湫
    在雁蕩山馬鞍嶺西4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大瀑布。水從高約190米的連云嶂凌空而下,白練飛瀉,十分壯觀。大龍湫為雁蕩風景三絕之一,隨著季節(jié)、風力、晴雨的變化而不同。徐霞客兩次游雁蕩山,都到大龍湫。

    一帆峰
    在大龍湫景區(qū)。一帆峰變幻多姿??涤袨橛新?lián)曰:“一帆拔地起,有水從天來?!?

    顯圣門
    在雁蕩山仙人坦南3公里處。有兩峭壁垂天相對而立,各高200米許。入門可達禮佛壇,絕壁四合,回首石門右側(cè),峭壁間有石佛洞,洞中有三石佛,鐘乳天成。佛壇旁石隙間深藏一瀑布,名飛湫瀑。

    散水瀑
    在雁蕩山莊屋村東北。屬顯勝門景區(qū)。四周群山環(huán)抱,峭壁聳天。

    鐵城嶂
    在雁蕩山凈名坑??觾蓚?cè)懸崖壁立,高聳入云,廣約200米,巖呈深褐色,西為游絲嶂,東為鐵城嶂,兩嶂相峙,天空僅露二三十米。雁蕩十四嶂,以鐵城嶂最為巍峨奇詭。

    筋竹澗
    在雁蕩山能仁霞映潭下。錦溪水穿過西龍?zhí)堕T,流入東南峽中,并匯合無數(shù)細流成為大澗,長約6公里,南流入芙蓉港。南朝劉宋初年,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到過這里。筋竹澗以水景為主。

    梅雨瀑
    在雁蕩山西外谷凌云北1公里處。瀑布從危崖峭壁頂上懸掛直下,出瀑口不遠遇一橫突巖石,激石飛濺,化作毛毛細雨,類似五六月梅雨,故名。

    西石梁洞
    在雁蕩山凌云峰西邊1公里處。洞前有大石梁橫于頂上,石梁長數(shù)丈,石色紫白相間,紋理如芭蕉,因稱芭蕉石。洞西側(cè)有瀑布,名西石梁大瀑。此瀑在雁蕩山是僅次于大龍湫和散水巖的大瀑,從高達160米的高崖直瀉而下,瀑水時斷時續(xù),猶如累累大石連墜潭中。

    仙人橋
    在雁蕩山北閣仙亭山脊。相傳仙人王子晉曾跨鶴吹簫于此,因名仙人橋,其地山崖中斷,如雙扉對峙,高200余米。石橋橫跨其上,形如龜背。橋長約100米,寬約20米,人在橋上,如游天半,不敢久立。

    仙姑洞
    在雁蕩山北境。洞下皆危崖絕壁:入洞需緣梯而升。洞南有仙亭山,洞東口下臨峭壁,雁蕩山洞結(jié)構(gòu)之奇,以此為最。清同治三年(1864年),女子李玉蓮,為抗拒當?shù)赝梁辣迫?,避入穹明洞中。后豪家追至,李從東洞投崖自盡,墜巖后趺坐如生,傳已蛻化仙去,因名洞為仙姑洞,并葬其遺骸于洞口,立碑為志。今墓、碑尚在。

    石門潭
    在雁蕩山大荊鎮(zhèn)西南。潭大數(shù)十畝,夾潭兩崖峭壁,屹立如門,故名石門潭。

    羊角洞
    在雁蕩山東北部、湖霧方巖頂南面的山巖下。此洞口闊而底尖,稍帶弧形,狀如羊角,因而得名。五代漢時,就有道士在洞里修煉。西南風岡頂上的劍巖,高達170余米,正中處有一條棱起的巖脊,兩邊尖削,形如一把巨劍聳立于碧空。

    北斗洞
    在雁蕩山觀音洞北。洞口正對伏虎峰。洞口寬闊,著名的海會樓、集賢閣坐落其中,內(nèi)有宋理學家朱熹、明書法家董其昌等人的對聯(lián)。洞內(nèi)建有4層樓閣,系道觀。洞左角為石髓泉,泉生洞底,經(jīng)久不竭,井水清洌。

    中雁蕩山
    在樂清市區(qū)西約15公里。北宋永嘉道士李少和隱此,相傳宋太宗曾御書“第一山”三字賜他,今玉虹洞口摩崖字跡猶存。

    玉甑峰
    在雁蕩山主要風景區(qū)之一。其巖純石無土,儼如負甑,質(zhì)潤色白,瑩潔如玉,故名。巖踞山巔,海拔450米余,分上下兩截,上截之中有洞,高廣各400余米,石質(zhì)如玉。

    百丈巖
    在中雁蕩西祭南山。又稱百丈峰。臨澗屹立,高百余丈,故名。其下有百丈巖洞,高廣各5米,深約10米。百丈巖南連土山,其余三面皆石壁峭立,遏云蔽日,人跡罕至。

    東塔
    在樂清市區(qū)東皋山。塔高約16米,六面七層樓閣式結(jié)構(gòu),磚砌塔體。東塔為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邑令葛逢所建,南宋時曾大修。東皋山舊為樂清“蕭臺八景”之一。

    高友璣墓
    在樂清市茗嶼鄉(xiāng)高東村。高友璣(1461-1546),樂清人。明弘治進士。持身清謹,公正廉明,嘉靖七年(1528年)升任南京刑部尚書,死后贈太子少保。墓分3組,中間一組分別為高友璣及其祖父、父親墓;左邊一組為高友璣長子、三子墓;右邊一組為次子、四子墓,按左昭右移制度排列。三組墓各建神位牌樓,又有碑亭兩座、華表一對。制作精致。

    王十朋墓
    在樂清市四都鄉(xiāng)羊塘山南麓。王十朋(1112-1171),南宋溫州樂清人。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進士第一。屢次上書抗金。后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卒謚忠文。墓依山而筑,面積2000平方米?!端锡垐D閣學士王公墓志銘》系汪應辰撰文,張拭書丹,朱熹題蓋,稱“四賢碑”。墓道長200米,墓圍用塊石砌筑。墓室為磚結(jié)構(gòu)。墓前尚有石翁仲2尊、石獸5尊,均為宋代遺物。

    龍港市
    永嘉縣
    楠溪江#
    在永嘉縣北部。以發(fā)源于縉云縣南溪烏下嶺而得名。是甌江下游的最大支流,全長145公里,河寬20-500米。此河景色優(yōu)美,其中三分之一為景區(qū)范圍,稱之為楠溪江風景名勝區(qū),總面積為600多平方公里。具有水美、巖奇、瀑多、村古、灘林美的特點。楠溪江介于雁蕩山與括蒼山脈之間,地勢北高南低。上游河谷深切,多漫灘、深潭、淺瀨。謝靈運用“疊疊云嵐煙樹榭,灣灣流水夕陽中”的詩句來贊美它的秀色。

    大若巖
    在永嘉縣城西北25公里楠溪支流小源港中游。方圓15公里。境內(nèi)古洞深幽,奇峰崢嶸,懸?guī)r競艷,飛瀑流泉。大若巖風景區(qū)擁有170個大小景點。其中以陶公洞和十二峰稱著,道教稱為“天下第十二福地”。南朝陶弘景曾隱居在此撰寫《真誥》一書,因而大若巖跡名真誥巖。后人為了紀念陶弘景,還將大若巖最大的石室命名為“陶公洞”,陶公洞是大若巖風景薈萃的中心。洞高56米、寬76米、深76米,可容納千余人。洞內(nèi)建筑物有清乾隆時建造的前殿、中殿、后殿、天臺、胡公殿和洞前新筑樓房等。

    十二峰
    在大若巖陶公洞北面1.5公里處。那里有一群峰石拔地而起。高則百余仞,低則數(shù)十仞。

    百丈瀑
    在大若巖十二峰北面的白泉鄉(xiāng)府岸村。那里山勢險峻,萬山重疊。在群峰圍繞之中,獨有連排巖峰,拔地而起,懸崖如削。一股清泉從突出的峭壁騰空傾瀉而下,形成一條高約120米的飛瀑,人稱“百丈瀑”。

    巖下庫
    在永嘉縣桐州鄉(xiāng)東北3公里處。以其獨有的雄偉而幽深聞名。巖下庫三面環(huán)山,是重巖疊嶂環(huán)繞而成的高巖深谷。它在澗谷深處,兩旁陡壁幾乎與地平線垂直,形成一個狹窄的夾谷,狀如胡同。東面的峭壁光潔,呈粉紅色,像一堵大城墻,高達200米。

    金昭牌坊
    在永嘉縣巖頭鎮(zhèn)上村。又稱進士牌坊。金昭為明嘉靖乙丑(1565年)進士,曾任江西瑞州知府。牌坊即金昭中進士時所建。四柱三間三樓,木石結(jié)構(gòu),高約7.6米,通寬9.9米,除明間兩柱為石柱外,其余皆用木構(gòu)為之,用材粗壯,結(jié)構(gòu)古樸。金昭牌坊是浙江省現(xiàn)存時代較早、保存較好的一座以木結(jié)構(gòu)為主的牌坊。

    洞頭區(qū)
    百島洞頭
    在溫州東南的海面上,距溫州53公里。洞頭列島由103個島嶼和257個礁石組成,人稱“百島洞頭”。洞頭地處海道要口,如一顆明珠鑲嵌在溫州東南的海面上,距溫州53公里。洞頭整個風景名勝區(qū)由仙疊巖和珍珠礁、海濱浴場和南炮臺山、半屏島、大瞿島、大門島等景區(qū)組成,其中以仙疊巖、半屏山、大瞿島為最。另有鳥島兩處,每處棲鳥萬只以上,為省內(nèi)少見。

    仙疊巖
    在洞頭區(qū)城南約3公里處。這里海灘、礁石、巖溶為一體。主景點仙疊巖,巨巖兀立,危石層疊,上大下小,遠近高低,變幻多姿,傳為仙人所為,真是“大仙乘鶴去,開工留人間”。

    半屏山
    在洞頭區(qū)城南4公里處。與洞頭碼頭僅隔一水。四面臨海,是坐落在洞頭港口的一個孤島。島呈長型,全長4公里,面積2.3平方公里。島的東側(cè)是一處拔海而起的懸崖峭壁,如神斧劈成的巨大屏障。主峰煙唇平頂,位于島的西南部,海拔146米。景觀大都在東岸,西北有沙灘。

    大瞿島
    在洞頭島西南。東臨黑牛灣,西瀕崎頭洋,與洞頭島碼頭遙遙相對。島上有5座山峰,主峰海拔237米,陸地面積2.3平方公里。大瞿有七十二景之多,是洞頭游覽主要景區(qū)之一。

    平陽縣
    南雁蕩山
    在平陽縣城西北50公里。主峰海拔1237米。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古建筑物現(xiàn)存者有會文書院、報國寺、觀音洞、新庵、仙姑洞、棣萼世輝樓、托云亭、鳴玉亭等。南雁蕩山的風景點,大都集中在東洞和西洞。

    仙姑洞
    在南雁蕩山。宏敞明亮,可容數(shù)百人。以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朱氏少女在此修行而得名。它是南雁風景薈萃之處。

    東洞
    在南雁蕩山。與西洞分居在澗兩旁山腰,澗東山形似雄獅,澗西山形似雌獅,觀音洞與仙姑洞分別為獅口,東洞在當中,狀如繡球,故俗稱“東西獅子戲繡球”。東洞有會文書院,石窟深廣,可容數(shù)百人。

    石城
    在南雁蕩山明王峰下,倚天峰側(cè)。有一溝谷兩側(cè)的峭壁長滿參差的鋸齒,相連長度70米,寬40米,兩邊高150米,峭壁直立,溝底有一條彎曲的羊腸石徑,人們稱之為石城街。明王峰奔騰而來的大水不斷沖激著澗中的巨石沿著這“城”根卷來。石城就是流水沖蝕而形成的傾斜澗谷,因此澗底無泥沙,全是古銅色的石床,還微微摺成波浪形,頗有規(guī)律。

    碧溪
    在南雁蕩山東西洞兩山之間。是南雁蕩9條溪流之一。全長約8公里。從金雞回頭峰起至碧溪渡口,長1.5公里,風景資源十分豐富。碧溪兩岸是南雁蕩風景名勝的精華所在。

    鬧村
    在平陽縣境中南部、南雁蕩山風景區(qū)的東南首。南宋后,在吳山沿雁溪之路修筑前,來南雁東西洞的游客都要從鳳嶺經(jīng)過,這個山村就被稱為“鬧村”。

    順溪
    在平陽縣順溪鎮(zhèn)內(nèi)。從萬壑笙鐘起至礬巖大橋,是鰲江上游的主要溪流之一。沿途溪水清碧。境內(nèi)多險峰奇洞。鐵障峰下有云祥寺。畫眉峰前有陳氏古屋7座,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是浙江著名的古民居之一。

    九珠潭
    在平陽縣坑鎮(zhèn)杭山村。緊依瑞(安)文(成)公路。九珠潭酷似一串珍珠,錯落有致地嵌在蜿蜒曲折的百米幽谷中,溥如凝脂的溪水,一潭潭滑下來。

    南麂島
    在平陽縣城東南東海中。南麂列島主島。島形似麂,頭東尾西,在北麂島南,故名。面積7平方公里,海拔229米。

    蒼南縣
    蒲壯所城
    在蒼南縣蒲門鄉(xiāng)。明初,為防御倭寇侵擾,在沿海地區(qū)設置衛(wèi)、所、堡、寨等海防據(jù)點,蒲壯所城是抗倭千戶所之一。該所城原為蒲門和壯士兩所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湯和筑?,F(xiàn)城基本保存完整,墻內(nèi)外側(cè)用塊石壘砌,中間填筑夯土。

    文昌閣
    在蒼南縣湖前鎮(zhèn)。

    宋清華道觀
    在蒼南縣湖前鎮(zhèn)。

    鶴浦亭
    在蒼南縣湖前鎮(zhèn)。

    唐報國莊嚴院
    在蒼南縣凰浦村內(nèi)。

    莒溪
    在蒼南縣莒溪。

    明劉基祠
    在蒼南縣莒溪。

    清蔚文橋
    在蒼南縣莒溪。

    年糕橋
    在蒼南縣蘆浦。
    清大魁橋
    在蒼南縣錢庫鎮(zhèn)。

    護法寺
    在蒼南縣望里鎮(zhèn)。有建于唐大中年間的護法寺單檐塔和清康熙間的龍隱觀。

    玉蒼山
    在蒼南縣橋墩鎮(zhèn)。為濱海-玉蒼山風景之一。

    橋墩水庫
    在蒼南縣橋墩鎮(zhèn)。為濱海-玉蒼山風景之一。

    宋法云寺
    在蒼南縣橋墩。

    清碗窯古居建筑群
    在蒼南縣橋墩。

    北宋瑞應寺
    在蒼南縣藻溪鎮(zhèn)。

    清洞橋
    在蒼南縣藻溪鎮(zhèn)。

    明香林寺
    在蒼南縣平等鄉(xiāng)。

    清雙牌坊
    在蒼南縣平等鄉(xiāng)。

    唐瑞巖寺
    在蒼南縣云巖鄉(xiāng)。

    宋楊府殿
    在蒼南縣云巖鄉(xiāng)。

    三峰寺
    在蒼南縣云巖鄉(xiāng)。

    三峰雙塔
    在蒼南縣云巖鄉(xiāng)。

    清庵基堂
    在蒼南縣云巖鄉(xiāng)。

    明人瑞牌坊
    在蒼南縣仙居鄉(xiāng)。

    貞節(jié)牌坊
    在蒼南縣仙居鄉(xiāng)。

    漁寮
    為濱海-玉蒼山風景名勝區(qū)之一。

    文成縣
    南田
    在文成縣城西北36公里。海拔約800米,周圍20余公里,是一個高山平原,夏季平均溫度在25°C左右。南田為明朝開國元勛劉基故里。有劉基廟、忠節(jié)祠、劉氏故宅、古城、辭嶺亭、觀稼亭、文昌閣等古跡。附近山上有仙坦巖、石罄洞、三疊巖等風景。

    劉基墓
    在文成縣南田鄉(xiāng)西北夏山。劉基(1311-1375),青田南田(今屬文成)人。佐朱元璋得天下,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卒謚文成。墓前立有“明開國太師劉文成之墓”石碑一方。

    劉基廟
    在文成縣南田鄉(xiāng)新宅村。始建于明天順三年(1459年)。坐北朝南,背倚華蓋山。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門外建有“王佐”、“帝師”兩座木牌坊。清乾隆、道光、咸豐年間和民國時期數(shù)次修葺。

    泰順縣
    承天溫泉
    在泰順縣雅陽承天的火熱溪旁。又稱氡泉。表露水溫59-68°C,是浙江省溫度最高、最有醫(yī)療實用價值的溫泉。

    泗溪木拱橋
    在泰順縣泗溪鄉(xiāng)下橋頭村。包括溪東橋和下橋,兩橋相距里許,凌虛飛架。溪東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下橋建于道光二十九年。兩座橋均為單跨木拱廊橋,用圓木構(gòu)筑。溪東橋全長38米,凈跨27米,橋面寬5米,上覆15間廊屋。下橋全長50米,凈跨31米,橋?qū)?.2米,重屋隨橋起伏。兩橋結(jié)構(gòu)基本一致,具有跨度大、凈空高的特點,能適應山區(qū)的水文地理條件,是浙南地區(qū)常見的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