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根治淮河水災而斗爭
淮河水災給淮河兩岸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肥沃的良田被洪水沖沒,人們只得過著饑餓與絕望的生活。
洪水期到來時,淮河中流各支流都匯合在鎮(zhèn)陽關—蚌埠西,于是鎮(zhèn)陽關平地也變成了河湖,低矮的房屋被淹沒了,人們只得居住在較高的房子里生活。
為保證治淮工作順利進行,去年11月6日于蚌埠市組成治淮委員會。主任委員曾山在會上作治淮工程計劃的報告。
為了供應治淮的需要,成群的竹筏滿載著大別山的林材、麻、竹子等運往各工段供應站。
淮河中游的河道疏浚工程。民工開掘皖北泗縣附近的新濉河。
蘇聯(lián)水利專家在正陽關附近和當?shù)毓こ碳夹g人員研究皖北霍邱縣城西湖的地形。
治淮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希圣親自試驗土質與工具的效能。
阜陽與蚌埠圈堤民工,冬修中,每日都要把泥土上一寸厚的凍土刨掉,才能挖取不凍的泥土上堤打硪。
大批工程糧準備運往各段工程處,供民工食用。
安徽省正陽關附近淺段的工程大部是利用機器—挖泥機挖泥。
壽縣山區(qū)民工為治淮工程處制作石硪。
防治站的醫(yī)務工作者在各工程地為患病或因勞動不小心而擦傷的民工醫(yī)療。
廣大婦女也和男人一樣參加了偉大的治淮工程并創(chuàng)造了模范事跡。治淮特等功臣陳明英(右)甘彩華(左)在蚌埠圈堤立功,政府獎給她們每人一匹毛驢。
緊張工作之后愉快的休息,泗縣民工許步發(fā)給大家演唱地方小調。
陜北實驗文工團在蚌埠西線工地慰勞民工,演出活報劇“一封家信”。
工農(nóng)聯(lián)盟的結晶。鐵路工人一等功巨王長思(左)一等功臣民工李秀英(中)和特等功臣民工謝洪友(右)。
第一期治淮工程完工后,淮河的災害已大大減除,并初步保證了兩岸數(shù)千畝田地的豐收以及航運的暢通。這是航行在淮河中游的小輪船。
分水閘建筑是一個很復雜的機械工程。上海市的五金工人除了參加水閘機件的制造外,并組織了800余人的“淮河水閘工程隊”赴工地,在炎熱的天氣底下,進行安裝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也不斷提高,像安裝閘門的油壓筒,開始時3小時安裝一個,后來提高到每小時安裝3個。
開掘固定河槽是淮河集分水閘工程三大部分之一。
中央治淮視察團一共帶去4面毛主席親筆題字的錦旗,分贈給治淮委員會及河南、皖北、蘇北3個省區(qū)的治淮指揮機關。
濉河也是經(jīng)常為患的淮河支流,在第一期的疏治工程中,有二十二萬六千余民工參加疏浚工作。
濉河疏浚工程中,要在靈壁和泗縣間挖出一條30余公里長、65公尺寬的新河道。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敵偽破壞后的淮陰船閘閘基。
完成后的新河道。
淮河船閘位于淮河下游、中運河的楊莊至里運河的中碼頭捷徑上,是南北運河運輸?shù)臉屑~。現(xiàn)在全部工程已于8月修復通航。從此運河南北暢通,對物資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