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續(xù)4)
科學知識的尖兵—新生的科學教育電影
攝制科教影片,常常邀請科學家為顧問。這是拍攝《鐘》時,科學顧問劉仙洲(右)正在協(xié)助導演工作。
攝制《貓頭鷹值夜班》中,攝影師正“指揮貓頭鷹拍戲”。
拍攝《巧用水利》中的瀑布。
《帶翅膀的媒人》讓人們熟悉蜜蜂的生活習性,說明它是花兒理想的媒人,是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的無名英雄。
《揭開棉蚜蟲的秘密》揭示了棉花害蟲—棉蚜蟲的生活習性,以及它和一些昆蟲的關系,以便人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這是影片中的棉蚜蟲放大鏡頭。
《寫好毛筆字》是介紹如何掌握要領,把毛筆字寫得熟練的影片。
《巧用水利》向廣大農(nóng)民介紹因地制宜、巧妙、多樣地從河水中取得動力和電力,以及用以灌溉。這是影片中的鏡頭:簡車群提水灌溉。
《貓頭鷹值夜班》是以揭示貓頭鷹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guī)律,破除人們對貓頭鷹的種種迷信傳說為題材。這是影片描述貓頭鷹捕食田鼠情形。
《木頭變衣料》介紹木材經(jīng)過化學方法制成衣料的情形。這是制作中的一個過程“抽絲”。
《在海涂上》介紹了我國沿海的勞動人民,如何利用海涂進行貝類養(yǎng)殖和圍海為田的勞動。這是在拍攝時的情形。
拍攝《鐘》時,美工師在南京紫金山上為拍夜景做準備。
攝制組的工作人員在零下三度的冷庫中拍攝《金小蜂與紅鈴蟲》的放大鏡頭。
“絨癌”治療的研究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宋鴻劍副教授在研究室里。
在治療“絨癌”過程中,護理工作十分重要,這是護士們在為病人進行口腔護理。
參加“絨癌”研究小組的醫(yī)師們在觀察患“絨癌”病人的肺部X光片。從左至右:連利娟、吳葆楨、宋鴻劍、夏宗馥、何萃華。
滑雪
穿過森林。
翻越。
比賽歸來。
田徑場上的傳喜訊
女子跳高選手吳浮山六月九日以一米七九的高度打破了國家紀錄,成為世界上能夠跳過這個高度的第三個優(yōu)秀運動員。
三步跨出十六米五八的優(yōu)秀第三級跳遠選手田兆鐘。這是他在創(chuàng)造紀錄的一剎那。
東北的冬天
冰上捕魚。
好玩的雪!
獵人的小屋。
送公糧。
長白山林區(qū)的貯木場正進入繁忙季節(jié)。
沸騰著的工廠。
征服希夏邦馬峰
希夏邦馬峰座落在中國西藏境內(nèi),是世界上十四座八千米以上高峰中唯一未被人類征服過的“處女峰”。1964年5月2日北京時間10點20分,中國登山隊的十名健兒,集體安全地登上了海拔八千零一十二米的希夏邦馬峰,這是中國登山隊繼1960年從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偉大勝利之后取得的又一次新的勝利。
希夏邦馬峰。
登上頂峰之后。
登上頂峰十名運動員:隊長,許寬。
副隊長,張俊巖。
副政委,王富洲。
隊員,陳三。
隊員,鄔宗岳。
隊員,索南多吉。
隊員,成天亮。
隊員,米馬扎西。
隊員,多吉。
隊員,云登。
探索希夏邦馬峰的秘密
希夏邦馬峰及野博康加勒冰川。
科學工作者們正在研究即將采掘的巨型古脊椎動物的化石。
冰塔區(qū)中的冰洞。
在五六00米的冰川鉆孔,以便測量冰川深處的溫度。
冰塔林是喜馬拉雅山區(qū)山谷冰川上特有的消融形態(tài)。
高山櫟葉化石。
氈毛櫟葉化石。
野博康加勒冰川末端的大冰湖(長二百米以上),這樣大的冰湖是在一般冰川中難以見到的。
冰墻,表示出冰層經(jīng)過強烈的折曲,是研究冰川構造的重要根據(jù)。
溫泉療養(yǎng)
西安附近臨潼縣華清池,是我國著名的溫泉之一。
重慶北溫泉游泳池。
廣東從化溫泉療養(yǎng)區(qū)。
北京市小湯山溫泉療養(yǎng)院的一個醫(yī)療室。
云南昆明安寧溫泉,這個溫泉發(fā)現(xiàn)在東漢,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溫泉的水溫終年在42度,有很大醫(yī)療價值。
有的溫泉溫度高達82度,能煮熟雞蛋。
人們在冰天雪地的溫泉中沐浴。
貴州溫泉工人療養(yǎng)院,在海拔兩千多米的息峰縣南側,水的溫度一年四季保持在50度左右。
花燈
吊燈。
各種形式的掛燈和走馬燈。
大花籃。
鳳柱明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