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林絮談
希思講話有特色
英國前首相希思一九七四年訪華時在北京宴會上的講話,有一特點,就是段落簡短,幾乎都是一段一句的。
“We value the alliance.”就是一段。
“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又是一段。
(這兩段話,第一段中譯是“我們珍惜那個同盟”,第二段中譯是“情況正好相反”。)
希思的講話是這樣開頭的:
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be here in Peking and to have this occasion for thanking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of China for all the kindness and hospitality which they have shown me.
通訊社的中文譯文如下:
“我感到十分愉快,能夠來到北京,并且有這個機會向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給予我的盛情款待?!?/p>
英文的句子,不少是“It is”開頭的。但是中文譯文,不一定要譯作“這是”的。
希思這一句話中的“我”,全句不用主詞“I”, 只在句末用受詞“me”。而中譯,則一開頭就點明“我”,這樣的翻譯,是比較符合中文句法的。
假如把這句英文照足其結構直譯如下:“這是十分愉快,來到北京,并有這個機會向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感謝他們給我的好意和款待?!币馑茧m未譯錯,可遠不如通訊社的中譯那樣通順了。
希思講話的第二段,又是“It”開頭,全句也是全段如下:
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I had intended to pay to China in January.
第一句,用的動詞是“is”,是現(xiàn)在式。第二句,用的是“was”,是過去式。“愉快”是現(xiàn)在,“失望”是過去,好一個對比。
第二句,中譯乃是:
“我原來打算在今年一月訪問中國,后來我不得不推遲,這使我深感失望?!?/p>
在中文,動詞的時態(tài)不必像英文那樣嚴格。上述的中文譯文,已明白指出是在一月以后,現(xiàn)在之前,當是指過去式了。不過,如果在最后一句加上一個“曾”字,譯作“這曾使我深感失望”,也未嘗不可。這一來,且可把一月間和五月間的今昔對比,明顯地表達了出來,更能表達出過去因推遲訪問而深感失望,現(xiàn)在之能夠到來而深感愉快了:
It is a great pleasure.
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