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黃山市人物
- 周怡
- 太平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順德推官,升吏科給事中。立朝僅一載,彈劾搏擊皆當權有勢之大臣,廷臣多側目。因上疏彈劾翟鑾、嚴嵩,帝大怒,杖闕下,關詔獄。隆慶元年(1567)升太常少卿。陳新政五事,語多刺中貴,違帝意。后任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復召為太常少卿,未上任卒。天啟初,追謚恭節(jié)。
- 畢鏘
- 石埭(今治黃山西北)人。嘉靖進士。授刑部主事。累升南京戶部右侍郎,督理糧儲。與海瑞友善。萬歷時,累升戶部尚書。陳執(zhí)政九事,多切中時弊,近幸從中阻撓,不盡行,乃托辭年老乞罷官,卒年九十三。贈太子太保。
- 程靈洗(514-568)
- 新安海寧(今安徽休寧)人。少以勇力知名。侯景之亂,奉新安太寧蕭隱為主,聚眾拒景,梁元帝授以云麾將軍,領新安太守。侯景平,以功遷青州刺史。后歸陳,歷武帝、文帝、廢帝三朝,南征北討,屢立戰(zhàn)功,官至郢州刺史,封爵至重安縣公。光大二年卒,謚忠壯。
- 程文季(?-579)
- 靈洗子。少習騎射,每隨父征討,常率先陷。歷句容、剡令,臨海太守。父卒,繼領其眾,助防郢州。太建五年(573),隨吳明徹北伐,每戰(zhàn)身先士卒,深為北齊軍所畏,號為程虎。累以功遷至譙州、北徐州刺史。太建九年(577),又隨吳明徹北伐,在呂梁兵敗,為北周俘至長安,死于獄中。
- 金安節(jié)(1094-1170)
- 歙州休寧人。宣和進士。紹興初,遷殿中侍御史,劾秦檜兄梓附梁師成,忤檜,去官,閑居十八年。檜死,起知嚴州,遷宗正少卿,除禮部侍郎。金兵攻淮,陳進取、招納、備守三策,以備守為進取、招納之本。官至權吏部尚書兼侍讀,卒。累贈開府儀同三司、少保。
- 朱升(1299-1370)
- 徽州休寧人。元至正四年(1344年),登鄉(xiāng)貢進士。八年,任池州路(安徽貴池縣)學正。后棄官隱居皖南石門山講學。十七年,朱元璋至徽州,鄧愈薦其賢,召詢時務,進三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二十七年,朱元璋授翰林侍講學士、中順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洪武元年(1368年)進翰林學士。
- 汪泗論
- 休寧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歷任知縣、御史巡撫、太仆寺少卿。敦重持大體,有惠政。所至奸宄肅然。曾識黃道周于諸生中,人佩服其有人倫之鑒。
- 金聲(1598-1645)
- 休寧人。好學,工舉子業(yè),名傾一時。明崇禎進士,授庶吉士。清軍進逼北京時,上書建議破格用人御敵,未被納,辭官歸里。團練義勇,捍衛(wèi)鄉(xiāng)里。南明弘光帝任為左僉都御史,見閹黨操縱朝政,堅辭不就。南京失陷,糾集士民??兿ⅫS山。與學生江天一起兵抗清,分兵扼守皖南山隘,響應者甚多。被南明隆武帝任為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總督諸道軍。拔旌德、寧國諸縣。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下池州(安徽貴池縣),破績溪。他與江天一等抗清將領俱被俘。翌年,被殺于南京。唐王追贈禮部尚書,謚文毅。后清廷賜謚號“文毅”。
- 汪由敦(1692-1758)
- 徽州休寧人。清雍正進士。乾隆元年(1736年),入直南書房,授內(nèi)閣學士,歷工部、刑部尚書。官至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處事敏捷斡練,深受乾隆帝信任,入軍機處,為軍機大臣。參與平定大、小金川與準噶爾叛亂,平叛廷諭均出其手,獎其勞,敘功晉六級。書法秀潤功深,享有文名。卒后,帝命詞臣集其書仿摹翻刻,勒石內(nèi)廷,即今傳世的《時晴齊法帖》。加贈太子太師,謚號文端。
- 戴震(1723-1777)
- 休寧縣人。十八歲輟學隨父至江西販布,轉運千里,以謀生計。二十歲寫出第一部數(shù)學著作《籌算》,次年撰成《六書論》。后至京師與紀昀、王鳴盛、錢大昕、王昶、朱筠等交往。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充四庫全書館纂修官。御賜進士出身。一生博文強記,于天文、地理、數(shù)學、歷史均有很深造詣,且精通音韻、文學、訓詁。為乾嘉時代“皖派”考據(jù)大師。著述豐富。
- 汪承霈(?-1805)
- 軍機大臣汪由敦之子。以書法被薦為兵部主事,歷官至兵部尚書兼順天府尹。乾隆三十六年(1771)用兵小金川,從侍郎桂林督治軍餉,充軍機處章京,嘉慶十年卒。
- 孫起孟(1911-2010)
- 休寧人。1930年畢業(yè)于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曾任中華職業(yè)教育社總書記、副總干事。1945年參與發(fā)起組織中國民主建國會,任常務理事。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歷任政務院副秘書長,人事部副部長,第二屆全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國務院第八辦公室副主任,民建第五屆中央主席,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方清(?-766)
- 歙(安徽歙縣)人。唐寶應元年(762年)江南大災,率眾打官府,開糧倉,救災民。不幾月,聚眾達數(shù)萬人。永泰元年(765年),軍力達頂峰。故以黟縣(屬安徽)赤山鎮(zhèn)之險為控扼地,設置閶門縣,建立政權。大歷元年(766年),朝廷派大將陸渭前往鎮(zhèn)壓,方清堅守閶門,亡于守城中。
- 程元鳳(?-1269)
- 徽州(今安徽歙縣)人。紹定進士。歷太學博士、著作郎、知饒州等,遷右曹郎官。陳述時病,多所論及國本、備邊、吏治、人才、財計等。寶祐三年(1255),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罷相。蒙軍攻宋,起判平江府兼淮、浙發(fā)運使。咸淳三年(1267),復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以言事罷相。以少保、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卒,贈少師。
- 吳寧
- 歙縣人。宣德五年(1403)年進士。授兵部主事。正統(tǒng)中,升職方郎中。因于謙推薦升兵部右侍郎。謙御寇城外,由他掌部事,命赴軍商議方略?;爻?,門不開,寇騎兵大至,他站在雨中指揮兵士作戰(zhàn),勝。建議告捷四方,安定人心。景泰改元,以病乞歸,后不復出。耿直有識鑒。家居三十余年卒。
- 楊寧
- 宣德五年(1430)進士。授刑部主事。正統(tǒng)中,歷任刑部右侍郎、江西鎮(zhèn)守。與都督吳亮征麓川,敵詐降,他勸說敵軍有詐,亮不聽,官兵敗,諸將獲罪,獨他升官。復從征有功,參贊云南軍務。在江西,詢民疾苦,境內(nèi)安定。景泰初,升禮部尚書。不久調(diào)南京刑部。有才而善交權貴。英宗復位,命致仕。逾年死。
- 查士標(1615-1698)
- 安徽歙縣人。明諸生。棄科舉,專攻書畫。家藏鼎彝古器及宋元名畫豐富。初學于倪瓚,后參以吳鎮(zhèn)、董其昌之法,晚年風格更加幽淡。與同縣孫逸、休寧汪之瑞、釋弘仁合稱“新安四家”。
- 李錫(?-1578)
- 歙縣人。世為新安衛(wèi)千戶。御倭有功,功升任楊州參將、江北副總兵。隆慶元年(1567),以代理都督僉事任福建總兵官。時廣寇惟曾一本最強,錫、俞大猷、郭成共平之,而錫功最大。六年,以征蠻將軍鎮(zhèn)廣西平樂,征討柳州懷遠、永福、永寧、柳城瑤、僮、伶、侗亂。與張元勛并稱良將。萬歷六年,卒官。
- 殷正茂(?-1592)
- 歙人。嘉靖進士。累升江西按察使。隆慶中,歷任兩廣軍務提督、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曾征討古田僮韋銀豹、黃朝猛反。有討賊剿倭寇功。執(zhí)法嚴,而性貪,歲受屬吏金萬計。萬歷三年(1575)召為南京戶部尚書。后被彈劾,致仕。二十年卒。
- 江道昆(1525-1593)
- 徽州歙縣松明山人。明嘉靖進士。有詩名。任義烏令期間,教民習武,人人能投石超距,世稱“義烏兵”。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襲閩,攻陷沿海城堡,時值任福建副使、寧海兵備,受命與戚繼光共同御敵,將沿海各地倭寇營壘,相繼削平。晚年出任兵部侍郎,軍務倥傯之際,仍不忘文墨,嘉靖、萬歷間文名甚高。戲劇上成就亦高,以雜劇《高唐夢》、《五湖游》、《遠山戲》和《洛水》為著,時稱大雅堂四重。
- 許國(1527-1596)
- 徽州歙縣人。幼年家貧,奮發(fā)讀書。明嘉靖進士。歷任嘉靖、隆慶、萬歷三朝京官。隆慶間,奉穆宗命,出使朝鮮,“饋遣一無所受,朝鮮勒碑以頌”。萬歷即位,進右贊善,充日講官,任禮部侍郎。萬歷十一年(1583年),遷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旋加太子太保,改授文淵閣大學士。十二年,因云南平叛決策有功,晉少保,封武英殿大學士。晚年,因同僚、部屬攻擊而告老還鄉(xiāng)。二十四年卒,追贈太傅,謚文穆。
- 程大位(1533-?)
- 徽州府休寧(出生地現(xiàn)屬歙縣)人。自幼聰敏好學,尤愛數(shù)學。因經(jīng)商常往來江、浙、鄂、贛,更留心算學,遍訪數(shù)學名家和民間珠算能手。年老休息家園,寫成《算法統(tǒng)宗》十四卷。所舉算例,皆出自民間,實用性強。書后輯有大量難題解答,每題都概括成歌訣,讀來妙趣橫生。書末附載《算經(jīng)源流》一篇,記述明以前數(shù)學家及其著作,是中國數(shù)學史的雛形。明末日本人毛利將此書傳入日本。18世紀前后又傳播到越南和歐洲。其最大貢獻為確立珠盤定式和珠算口訣,是珠算的一大飛躍。
- 畢懋康
- 歙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士。歷官御史、陜西、山東巡按、順天府丞。曾視鹽長蘆。疏請治畿輔河渠。又曾疏陳邊政十事。天啟中官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素有才氣,與族兄懋良并有清譽,時稱“二畢”。被魏忠賢黨彈劾,削籍。崇禎時,累官南京戶部右侍郎,督糧儲。托病辭官歸。卒于家。
- 畢懋良
- 歙人。懋康族兄。進士。由萬載知縣歷任順天府尹、戶部右侍郎。曾賑饑民、減加派、撫降海寇,政績顯著。因不阿附魏忠賢,被彈劾,落職。崇禎初,起兵部右侍郎。致仕。卒于家。
- 汪文言
- 歙人。初為縣吏,有智巧俠氣。于玉立派遣他入京探事,用錢買為監(jiān)生,用計謀破齊、楚、浙三黨。與東宮伴讀王安相結納。光、熹之際,外廷倚劉一燝,而內(nèi)宮靠安力,文言為之聯(lián)絡通信息。后被魏忠賢下獄,受五毒拷打審訊,迫令引楊漣等,堅不承認,被擊斃。
- 江秉謙
- 歙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授鄞縣知縣。以廉能被征為御史。入諫臺,侃侃言事。沈陽失陷,朝士多思良將熊廷弼,他力頌廷弼保守危疆功,得罪兵部尚書張鶴鳴。后與惠世揚、周朝瑞等上疏并詆中官劉朝及客氏,被免官。家居四年,聞魏忠賢亂政,憂憤卒。崇禎初,復官(注:即平反)。
- 黃正賓
- 歙人。用錢買官為舍人,直武英殿。恥由貲入官。思樹奇節(jié),至是遂被推公允。后李三才、顧憲成都與他交游,益有名聲于士大夫之間,熹宗立,升為尚寶少卿。坐贓,遣戍大同。莊烈帝嗣位,復官,致仕??故韪姘l(fā)魏忠賢黨徐大化、楊維垣奸,因疏中有“潛通宦寺”語,令指名。他說指的是趙倫、于化龍。帝以其妄,斥回籍。
- 江韜(1610-1663)
- 徽州歙縣人。民間統(tǒng)呼漸江和尚。自幼酷愛繪畫,家貧。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逼徽州,奔閩,從南明唐王活動。次年,南明唐王失敗,他在建陽削發(fā)為僧。畫山水,晚法倪云林。常往來黃山,多繪黃山松石。其畫、詩、書,有三絕之譽。
- 胡寶瑔(?-1763)
- 江南歙縣(今屬安徽)人。婁縣訓導胡廷對之子,居江蘇青浦。雍正舉人。后考選內(nèi)閣中書,歷官左副都御史兼順天府尹,江西、河南、山西等處巡撫。乾隆中,先后籌劃河南、河北水利、督理浚河修堤,定修防之制。曾疏論流民、營伍事宜,皆被采納。乾隆二十八年卒。
- 鄭梅澗(1727-1787)
- 徽州歙縣人。出身世醫(yī),其父于豐一生行醫(yī),常在蕭、沛間治病,得“喉科善本”。他承繼父業(yè),苦心鉆研,終于掌握治療喉癥規(guī)律,能妙手回春。因居位處為鄭村南園,人稱“南園喉科”。從兄弟宏績,亦精喉科,居鄭村西園,人稱“西園喉科”。鄭梅澗結合前人理論,聯(lián)系醫(yī)療實踐,寫出喉科專著《重樓玉鑰》?!C
- 曹文埴(?-1798)
- 安徽歙縣人。乾隆中期進士。歷官左副都御史、侍郎兼順天府府尹、戶部尚書。先后驗審海升妻之案、勘查浙江倉庫虧空、浙江沿海塘工。嘉慶三年卒。
- 曹振鏞(1755-1835)
- 歙州(歙縣)人。鹽商家庭出身。尚書曹文埴之子。清乾隆進士。經(jīng)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深得乾隆帝寵信,由編修、侍講,遷侍讀學士。嘉慶年間,任內(nèi)閣學士,工部、吏部侍郎,遷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轉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學政、軍機大臣。嘉慶帝出巡,即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師,處理政務,代君三月。道光帝即位,任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兼上書房總師傅。尤得道光帝器重,視為心腹,多次留京主持政事。先后三次出督學政,四次主持鄉(xiāng)試、會試,充《大清會典》、《實錄》、《河工方略》、《明鑒》、《皇朝文穎》、《全唐文》等書總裁,任翰林院掌院學士、上書房總師傅。在京師內(nèi)城賜建府第,享受文臣中最高待遇。多次請罷不急工程,抑節(jié)糜費。在軍機處十余年,前后典鄉(xiāng)、會試四次,嚴于挑剔微疵,遂成風氣。
- 程祖洛(?—1848)
- 安徽歙縣人。嘉慶進士。歷官至河南巡撫、工部侍郎、閩浙總督。道光中,勘察河南漳、衛(wèi)河務,開溝筑壩,疏浚虞城橫河、惠民溝、夏邑巴清河等。查辦浙江鹽務;征討臺灣張丙起事,治辦軍需,辦理善后;疏陳福建吏治,籌措沿海防務。后辭官。道光二十八年卒。
- 鮑漱芳(?-?)
- 徽州府歙縣人。清代著名徽商。其父鮑志道,在揚州經(jīng)營鹽業(yè),聚資達百萬。嘉慶八年(1803年)發(fā)動眾商輸餉,助朝廷鎮(zhèn)壓川、楚、陜白蓮教起兵,以功授運使。十年,黃、淮水災,集議捐米、麥十萬石賑濟災民,所存活者不少數(shù)十萬人。又集眾商輸銀三百萬兩用以整修堤防,還獨捐銀六萬五千兩用于疏浚水道。在故鄉(xiāng)修里社、置義學、修嶺道、助婚葬等,世稱“樂善好施”。
- 王茂蔭(1798-1865)
- 徽州府歙縣人。清道光進士。咸豐元年(1851年),與左都御史花沙納議訂發(fā)行官鈔簡要章程,并繪鈔式以進。旋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曾上疏抗內(nèi)務府大臣肅順等鑄“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的建議。次年三月,以上書《再議鈔法折》請求將已發(fā)行的不兌換鈔幣,改為可兌換鈔幣,并規(guī)定最高發(fā)行額,被清廷嚴厲申斥。四年,轉兵部侍郎。八年,以病免。同治元年(1862年)復出。一生遇事敢言,以清直著稱。是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及的唯一中國人。
- 虛谷(1824-1896)
- 原籍徽州府 (安徽歙縣)人。俗姓陳(一說姓朱)。家廣陵(江蘇揚州市)。曾任清軍參將,后落發(fā)為僧,在蘇州、上海賣書為生。擅畫花果、禽魚、山水、肖像,奇峭清新,別創(chuàng)一格。與當時大畫家任伯年、吳昌碩齊名。
- 應慈(1872-1965)
- 原籍徽州府(安徽歙縣)人。1898年在南京三圣庵出家。1900年受戒于浙江天童寺,先習禪宗,后專攻華嚴宗。曾任上海興福寺華嚴學院、常州清涼學院院長。1939年在上海與葉恭綽等發(fā)起組織《華嚴疏鈔》編印會,任理事長,整理《華嚴經(jīng)》各種版本。建國后,歷任上海市佛教協(xié)會名譽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中國佛教協(xié)會第二屆副會長、第三屆名譽會長。
- 胡蘭生(1890-1961)
- 骨科專家。歙縣人。1916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醫(yī)科。1920年獲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曾任上海同仁醫(yī)院醫(yī)師、圣約翰大學教授、國民黨政府軍總司令部軍醫(yī)司副司長、第二集團軍軍醫(yī)學校校長、國民黨政府軍政部軍醫(yī)署署長、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秘書長。建國后,歷任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秘書長。是第二、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 柯慶施(1902-1965)
- 安徽歙縣人。1920年在上海參加工人運動。1926年被派往安慶,任國民黨安徽省黨部秘書長。1927年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1928年夏任中共上海閘北區(qū)委書記。1929年秋任紅五軍五縱隊政治部秘書長。1930年任紅八軍政治部主任。1931年夏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3年任中共河北省委軍委書記。1935年任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部長??谷諔?zhàn)爭時期,歷任石家莊市市長、南京市副市長等職。全國解放后,歷任南京市市長、江蘇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上海局書記、中共上海市第一書記、上海市市長、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國務院副總理。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
- 姚克(1905-1991)
- 劇作家。原名姚成龍。安徽歙縣人。早年畢業(yè)于東吳大學,后留美,入耶魯大學學習西洋戲劇。1936年后編過《天下》雜志,發(fā)表不少劇本、雜文和小說。1942年寫的話劇《清宮怨》是其代表,次年在滬公演時,轟動了劇壇。1948年改編為電影《清宮秘史》。建國前夕去香港定居,先后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聯(lián)合書院教授。以后長期僑居美國,從事學術研究。1976年返香港,任麗的電視戲劇顧問、電視編劇訓練班導師等。著有劇作《西施》、《楚霸王》、《美人計》、《秦始皇》、《銀海滄?!返?。
- 洪謙(1909-1992)
- 教授。歙縣人。1934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1945年赴英國牛津大學任研究員。1948年后,歷任武漢大學、燕京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外國哲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現(xiàn)代外國哲學研究,專于邏輯經(jīng)驗主義哲學。1984年被維也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 葉以群(1911-1966)
- 文藝理論家。安微歙縣人。日本東京法政大學肄業(yè),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參加左聯(lián)。曾任左聯(lián)組織部部長,《北斗》、《青年文藝》主編,《抗戰(zhàn)文藝》編委,重慶《文哨》雜志、上?!段穆?lián)》月刊主編。建國后,歷任上海聯(lián)合電影制片廠副廠長,上海市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協(xié)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文學》、《收獲》副主編,中國作協(xié)第二屆理事。
- 洪雪飛(1941-1994)
- 昆劇、京劇女演員。歙縣人。1958年入北方昆曲劇院,學正旦。1966年入北京京劇團改唱京劇。1979年后任北方昆曲劇院演員。以演京劇《沙家浜》中阿慶嫂聞名。代表劇目有昆劇《牡丹亭》、《千里送京娘》、《長生殿》,現(xiàn)代戲《江姐》、《紅霞》等。
- 黃葆光
- 徽州黟(今安徽黟縣)人。舉進士,由齊州司理參軍,遷監(jiān)察御史,擢左司諫。蔡京怒其異已,改為符寶郎。后拜侍御史,上《平夷書》,擢秘書丞,京權勢力震赫,他極論蔡京罪而無所顧慮,貶知立山縣,安置昭州。京致仕,召為職方員外郎,改知處州,加直秘閣,卒。
- 汪勃(1087-1171)
- 黟縣人。南宋紹興進士。紹興十七年(1147年),擢為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后因忤秦檜,罷歸田里。檜死復起,知潮州,官至龍圖閣大學士。為人淳厚,剛直敢言,為官清廉。
- 俞正燮(1775-1840)
- 徽州府黟縣人。一生仕途坎坷,四十七歲方中舉人。晚年主講江寧惜陰書院。通曉天文、地理、詩詞、歌賦、訓詁、音韻、書法,擅長考據(jù),上承先輩江永、戴震。曾應兩湖總督林則徐聘請,參與纂修《西湖通志》。在學術思想方面,主張“經(jīng)世致用”,提倡男女平等。
- 汪伯彥(?-1141)
- 徽州祁門人。舉進士。靖康初,召見,獻河北邊防十策,以直龍圖閣、知相州??低醭鍪菇鹬链胖荩畯┞什坑诤由?,受知遇自此始。未幾,為大元帥府副將。高宗初即位,與黃潛善同居相位,專權自恣,被奏劾,伯彥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洪州,旋落職居永州。紹興初,復職知池州,江東安撫大使。四年(1134),舍人王居正數(shù)論伯彥、潛善罪,再奪前職。后獻所著《中興日歷》五卷,拜檢校少傅、保言軍節(jié)度使。卒,贈少師,謚忠定。
- 汪克寬(1304-1372)
- 祁門人。元泰定二年(1325年)中舉人。次年春會試落第,遂棄科舉,在家鄉(xiāng)鉆研學問,潛心著書,并授教于宣城、歙縣等地。四方學者,紛赴求教。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明太祖聘至京師纂修元史。書成,以年老有疾辭歸。老終故里。
- 康永韶
- 祁門人。由鄉(xiāng)舉入國學。授御史。明成化初,巡按畿輔,彈劾尚書馬昂損害百姓,爭慈懿太后歸葬事。復彈劾大臣行私,且摘刑部主事余志等十二人罪,被志所攻擊,貶順昌知縣,再調(diào)任福清、惠安知縣。有人推薦他知天文,升太常少卿,掌監(jiān)事。為御史時有直聲,及掌管監(jiān)事則對權貴迎合取寵。升禮部右侍郎,仍掌監(jiān)事。因常寫錯別字,罷官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