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qū)名勝古跡
東城區(qū)
- 天安門*
- 在北京市區(qū)中心。原為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稱天安門。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紅色墩臺,正中懸掛毛澤東巨幅畫像。墩臺上是金碧輝煌的天安門城樓。城樓下是金水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漢白玉金水橋。城樓前兩對雄健的石獅和挺秀的華表巧妙地相配合。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是我國國徽的組成部分。
- 人民英雄紀念碑*
- 在天安門廣場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建碑,毛澤東為紀念碑奠基。于1952年8月正式動工興建,1958年4月落成。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兩層,環(huán)繞漢白玉欄桿,四面均有臺階。下層大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8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禁煙、金田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zhàn)、勝利渡江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cè),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線、歡迎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性浮雕。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雕刻有170多個人物,概括而生動地表現(xiàn)出我國近百年來人民革命的偉大史實。碑心正面(北面)鐫刻毛澤東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背面是周恩來題寫的碑文。整座紀念碑用1.7萬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莊嚴肅穆。
- 毛主席紀念堂
- 在天安門廣場南端。1976年11月動工,1977年8月建成。紀念堂大門正上方鑲嵌有“毛主席紀念堂”漢白玉金字匾。棗紅色花崗石砌成的高大基座上,屹立有44根花崗石廊柱,高高擎起金色琉璃重檐屋頂。紀念堂由北大廳、瞻仰廳、南大廳組成。大廳中央是3米多高用漢白玉雕成的毛澤東坐像。瞻仰廳是紀念堂的核心部分,大廳正面白色大理石墻壁上鑲嵌有金光燦燦的大字“偉大的領(lǐng)袖和導(dǎo)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大廳中央爛漫的山花叢中安放有水晶棺,毛澤東的遺體上覆蓋有中國共產(chǎn)黨黨旗。南大廳里的漢白玉墻上,鐫刻有毛澤東詞《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的金字手跡。
- 前門*
- 在天安門廣場南側(cè)。明清兩代北京內(nèi)城的正門。由城樓和箭樓組成。城樓建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樓兩度毀于火,隨即修復(fù)。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城樓和箭樓先后被火焚,后按原狀重修。1949年2月3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此舉行入城式。
- 故宮*
-
在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明清兩代的皇宮,我國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永樂四年(1406年)始建,永樂十八年基本建成。24位皇帝先后居此。雖經(jīng)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和擴建,仍保持原來布局。占地72萬多平方米。周圍宮墻長約3公里,四角矗立風格別致的角樓,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huán)繞,形成一個壁壘森嚴的城堡。
- 故宮宮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內(nèi)廷之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quán)力的主要場所;內(nèi)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wù)和與后妃、皇子們居住、游玩和祭神的地方。故宮南面為南北狹長的前庭,有天安門和端門,形成宮門前面一長列建筑的前奏。正門即午門,北門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午門后為一方形廣場。三大殿是外朝的主體建筑,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筑群。內(nèi)廷與外朝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
- 故宮宮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內(nèi)廷之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quán)力的主要場所;內(nèi)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wù)和與后妃、皇子們居住、游玩和祭神的地方。故宮南面為南北狹長的前庭,有天安門和端門,形成宮門前面一長列建筑的前奏。正門即午門,北門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午門后為一方形廣場。三大殿是外朝的主體建筑,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筑群。內(nèi)廷與外朝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
- 午門
-
故宮的正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通高37.95米,下為高大的磚石墩臺,臺正面以垛墻圍繞,后面宇墻。墩臺正中有3門,正面呈長方形,后為券形,墩臺上建樓5座,俗稱五鳳樓,圍以漢白玉精美欄桿。主樓面闊9間,重檐廡殿頂,其余4樓為重檐攢尖頂,金黃色琉璃瓦與絢麗的彩畫交相輝映,氣勢巍峨,宏偉壯麗。午門中樓左右有鐘鼓亭,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主持大典時,鐘鼓齊鳴,以示威嚴。清代每年頒發(fā)歷書儀式也在此舉行。
- 太和殿
-
在故宮的中心部位。俗稱金鑾殿,故宮三大殿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F(xiàn)存建筑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建在高約2米的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四周圍繞石欄,有云龍云鳳望柱1488根,前后各有3座石階,中間石階以巨大的石料雕刻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面闊11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高35.05米,寬約63米,面積2377平方米。殿內(nèi)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富麗堂皇。明清兩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重大典禮等活動都在此舉行。殿中的金漆雕龍寶座是封建皇權(quán)的象征。太和殿紅墻黃瓦,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全國最大的木構(gòu)殿宇。
太和殿前的神龜
- 中和殿
- 在故宮太和殿后。故宮三大殿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華蓋殿,嘉靖時改名中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稱今名。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实塾惺氯ヌ偷钕仍诖诵№?,接受內(nèi)閣、禮部及侍衛(wèi)執(zhí)事人員的朝拜。每逢加皇太后徽號和各大禮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
- 保和殿
- 在故宮中和殿后。故宮三大殿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謹身殿,嘉靖時(1522-1566)改名建極殿,清順治時(1644-1661)始稱今名。乾隆時(1736-1795)重修。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頂。清時每年除夕和元宵節(jié),皇帝在此宴請王公貴族和京中的文武大臣。乾隆后期(18世紀末)成為殿試的場所。
- 乾清宮
-
在故宮內(nèi)廷最前面。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高20米,重檐廡殿頂,清康熙前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wù)之處。清雍正以后皇帝移居養(yǎng)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 養(yǎng)心殿
-
在故宮乾清宮墻外西南。建于明代。清雍正時(1723-1735)重修,改為皇帝居住和進行日常政務(wù)活動的地方。正間為皇帝召見官員之所,西間為皇帝閱覽奏折和與大臣共商軍政大計之處。東間在同治、光緒年間為慈禧垂簾聽政的地方。殿后為皇帝寢宮。
- 交泰殿
- 在故宮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建于明代。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筒瓦四角攢尖頂。清代封皇后,授皇后冊、寶的儀式和皇后誕辰禮都在此舉行。
- 坤寧宮
- 在故宮內(nèi)廷最后面。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明時為皇后住所。清代改為祭神場所。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 儲秀宮
- 在故宮西六宮內(nèi)。與翊坤宮、體和殿組成一個院落。明清兩代是后妃居住之處。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住此。她50歲生日時,僅重修儲秀、翊坤兩宮和賞賜臣仆就耗費白銀125萬兩。
- 御花園
- 在故宮坤寧宮北。原名宮后苑。正中有坤寧門和園內(nèi)相通,東南、西南兩隅設(shè)門,分稱瓊苑東門、瓊宛西門,可通東西六宮。北有順貞門(原名坤寧門),是宮墻北并列的3座琉璃門,門外為神武門。占地約1.17萬平方米。園內(nèi)有20多座大小建物,結(jié)構(gòu)精巧多樣,間有山石樹木、花池盆景和五色石子甬道,是一處以建筑物為主體的宮廷式花園。以布局緊湊、古雅富麗取勝。殿后左方為太湖石疊砌的假山,名堆秀山,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陽節(jié)帝后在此登高。殿后右方為延暉閣,與御景亭遙相對峙。其余凝香亭、萬春亭、絳雪軒、千秋亭等分布有致,增添庭園景色。
- 乾隆花園
-
在故宮外東路寧壽宮西側(cè)。建于清乾隆后期,是乾隆帝興建太上皇宮寧壽宮時在近旁營建的花園,供他養(yǎng)老休憩。園占地5920平方米。園分5個部分,著名的建筑有古華軒、遂初堂、萃賞樓、竹香館等。分布錯綜有致,間以逶迤的山石和曲折回轉(zhuǎn)的游廊,使建筑物與花木山石交互融合,意境諧適,是故宮中著名的園林。
花園內(nèi)的玉雕
- 珍妃井
- 在故宮的外東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對支持變法的光緒帝及其愛妃珍妃懷恨在心。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慈禧攜光緒逃離京城時,令太監(jiān)將珍妃推入井內(nèi)溺死,因稱“珍妃井”。
- 神武門
- 故宮的北門。原稱玄武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清康熙時重修。門樓建在高10余米的城墻上,面闊5間,重檐廡殿頂。上層檐下有華帶匾,書滿漢文“神武門”,樓下有石護欄圍繞。城墻有三券門,中門可啟閉,北向券門上部有“故宮博物院”石匾。
- 太廟*
- 在東城區(qū)天安門東側(cè)。面積13.96萬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長方形,正門在南,四周有圍墻三重。主要建筑為三進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磚門及戟門各一座,兩門之間有7座石橋。明清兩代為皇家祖廟。殿宇為黃琉璃瓦頂,建筑雄偉壯麗。前殿面闊11間,進深4間,重檐廡殿頂,周圍有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臺基,四周圍石護欄。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廟以古柏著名,樹齡多達數(shù)百年。1950年5月1日改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 北京大學紅樓*
- 在東城區(qū)沙灘五四大街。1953年前為北京大學校舍之一。建于1916年,1918年8月完工。樓呈工字形,通體用紅磚砌筑,故名。1918年初李大釗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北大成為北方革命活動中心?!拔逅摹边\動中,紅樓和它北面的民主廣場是愛國活動的主要場所。1918年毛澤東首次來北京時曾在北大圖書館任助理員。在一樓東南隅有兩間向西的屋子,為李大釗辦公的地方,毛澤東也曾在此工作。許多名教授如魯迅、錢玄同、劉半農(nóng)、楊昌濟、胡適、馬敘倫、馬寅初、李四光等都曾在此任教。
- 皇史宬*
- 在東城區(qū)南池子大街南口東側(cè)。又稱表章庫。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全為磚石結(jié)構(gòu),面積達2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皇史宬門、正殿、東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圍以朱墻。正殿建在高2米的石臺基上,繞以漢白玉護欄,面闊9間,黃琉璃筒瓦廡殿頂,拱券式無梁建筑。殿門5洞,均為兩重。室內(nèi)有高1.2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置雕云龍紋鍍金銅皮樟木柜152個。山墻上有對開的窗,以使空氣對流。其結(jié)構(gòu)具有防火、防潮等特點,是一座藝術(shù)性、科學性、實用性三者兼?zhèn)涞闹匾奈锝ㄖ?。明清兩代除儲存各朝的“實錄”、“圣訓”、“玉牒”之外,還收藏《永樂大典》副本、《大清會典》副本及將軍印信等也曾入藏。它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皇家檔案庫,也是研究“金匱石室”的典型建筑。
- 普度寺
- 在東城區(qū)南池南口東。舊址為元代的太乙神壇,明時是南城的洪慶宮。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修,次年改稱今名。大殿建筑宏偉,臺基高大,須彌座式,面闊9間,前出廈5間。黃瓦綠剪邊殿頂,前廈為綠瓦黃剪邊。檐出飛椽共3層,為建筑法式中少見。
- 雍和宮
- 在東城區(qū)雍和宮大街東側(cè)。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明代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官房舊址上為世子胤禛(雍正)所建,稱禛貝勒府。在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親王府。胤禛即位后,作為潛邸,一半改為黃教上院,一半為皇帝行宮,后行宮被焚毀,雍正三年(1725年)將上院改名為雍和宮。雍正十三年因停放雍正帝靈柩,從此雍和宮成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大部殿宇為喇嘛誦經(jīng)之所。乾隆九年(1744年)改為喇嘛廟,成為清政府管理全國喇嘛教事務(wù)的中心。建筑占地廣大,規(guī)模宏麗,院落5進。其中法輪殿建筑雄偉。殿內(nèi)供銅質(zhì)宗喀巴大師像,像后有五百羅漢山。萬福閣為宮內(nèi)最大建筑,黃瓦歇山頂三層樓閣,高達30余米,閣內(nèi)有著名的檀香木彌勒站像,高26米(地面上18米)。閣左右并列永康閣和延綏閣,以懸空閣道相通,將三閣聯(lián)成一體,成為一組宏麗軒昂的建筑群。是北京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的喇嘛廟。
- 國子監(jiān)*
- 在東城區(qū)國子監(jiān)街。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初改北平郡學,永樂二年(1404年)復(fù)稱國子監(jiān)。門內(nèi)的辟雍為國子監(jiān)全部建筑的中心,與北面的彝倫堂形成院落。
- 辟雍
- 在國子監(jiān)的中心。是清代皇帝來國子監(jiān)講學的地方。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為重檐黃瓦四角攢尖頂?shù)姆降?,坐落在有白石護欄的圓形水池中央。水池四面有4座石橋(圜橋),構(gòu)成所謂“辟雍泮水”。
- 孔廟
- 在東城區(qū)國子監(jiān)街。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升孔子為大祀,將正殿(大成殿)擴建。正門名先師門,雖歷經(jīng)重修,但其斗拱形式,仍保存元代風格。門內(nèi)院落3進,中軸線上的建筑,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崇圣門及崇圣祠,先師門前有嵌琉璃磚影壁一座。院內(nèi)有碑亭3座,東1西2,兩側(cè)還有進士題名碑198塊。大成殿為孔廟的正殿,面闊9間,進深5間,四周有石護欄,是祭孔的場所。殿前左右有碑亭11座。院中古柏成林,內(nèi)有四五百年樹齡的除奸柏。殿后有一獨立院落,即崇圣祠,為供奉并祭祀孔子先人牌位的地方。
- 進士題名碑
- 在孔廟大成門及先師門兩側(cè)。分列有元、明、清三代的進士題名碑198塊。明清兩代先后舉行進士考試201科,取中進士共51624人。明永樂十年(1412年)以前的題名碑在南京國學。今碑文因風蝕字跡不清者很多,是研究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
- 除奸柏
- 在孔廟大成殿前西側(cè)。有四五百年樹齡。傳說明天啟年間(1621-1627),宦官魏忠賢到孔廟,行至樹下,被落下的柏枝打中,因謂柏樹有知,懲罰奸佞,遂稱除奸柏。
- 地壇
- 在東城區(qū)安定門外大街路東。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代屢經(jīng)重修。地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處所,現(xiàn)名地壇公園。
- 鐘樓
- 在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舊址為元代萬寧寺中心閣。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后毀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高約33米,全部磚石結(jié)構(gòu)。樓內(nèi)原懸有永樂年間(1403-1424)鑄的大鐵鐘,后改懸有永樂年題款厚約27厘米的銅鐘。
- 鼓樓
- 在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鼓樓是明清兩代向全城擊鼓報時之處。現(xiàn)存樓上的一面更鼓,上有刀痕,即為八國聯(lián)軍所砍。
- 孫中山行館
- 在東城區(qū)地安門東大街路北。1924年孫中山北上到京直至逝世均在此居住?,F(xiàn)居室按其原狀布置陳設(shè)。該宅原為民國初期外交部總長顧維鈞的住宅。為三進院落,四周回廊環(huán)繞,花園幽美。孫中山當時住在花園前的正房里,內(nèi)外套間。
- 智化寺*
- 在東城區(qū)祿米倉東口路北。明初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王振于正統(tǒng)八年(1443年)建,初為家廟,后賜名報恩智化寺?!巴聊局儭蓖跽裾D族。英宗復(fù)辟后,于天順元年(1457年)在寺內(nèi)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順六年頒賜藏經(jīng)一部、經(jīng)櫥兩座,供藏于如來殿。萬歷和清康熙年間曾重修。乾隆七年(1742年),御史沈廷芳奏請毀王振塑像。藏殿內(nèi)尚存轉(zhuǎn)輪藏一具。如來殿為兩層樓閣,上層四壁遍設(shè)小型木制佛龕9000多個,稱萬佛閣,佛像保存完好。閣內(nèi)明間頂上原有雕飾精美的斗八藻井,20世紀30年代被美國人盜去。
- 于謙祠
- 在東城區(qū)西裱胡同。于謙(1398-1457),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入侵,英宗率兵親征,敗于土木堡(在河北懷來),被俘。京師危急,兵部尚書于謙擁立代宗,率軍民奮勇抵抗,保衛(wèi)了北京城。英宗復(fù)辟后,于謙以“謀逆罪”于天順元年(1457年)被害。成化二年(1466年)特詔追認復(fù)官,將故宅改為忠節(jié)祠,萬歷時改謚忠肅。
- 東四清真寺
- 在東城區(qū)東四南大街。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由當時任后軍都督同知的穆斯林陳友捐資重建。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敕題“清真寺”門額。有供禮拜的大殿、南北講堂、水房、圖書館等,面積1萬余平方米。大殿內(nèi)金碧輝煌,雕梁畫棟,三座拱門上刻庫法體阿拉伯文《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刻工精美。殿后的窯殿為穹窿頂結(jié)構(gòu)。寺內(nèi)文物圖書薈萃。萬歷七年(1579年)“清真法明百字圣號”碑,碑陽刻漢文,記敘穆罕默德事跡,碑陰為阿拉伯文,中間刻“理本無極”四字;還有各種版本的《古蘭經(jīng)》,其中一部元代手抄本,文字工整清秀,保存完好。
- 孚王府
- 在東城區(qū)朝陽門內(nèi)大街。原為清圣祖十三子怡親王允祥后代的府第。同治三年(1864年),孚郡王奕譓分府居此,奕譓是宣宗第九子,因此其府第俗稱“九爺府”。府邸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大門3間、二門5間、銀安殿7間、中殿后殿各5間,各殿兩旁均有配廡配樓,最后有后罩樓兩層7間。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也是北京現(xiàn)存較完整的少數(shù)王府之一。解放前曾為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校舍。
- 文天祥祠
- 在東城區(qū)府學胡同西口。又稱文丞相祠。明洪武九年(1376年),為紀念南宋丞相文天祥而建于府學之西。萬歷年間(1573-1620)遷建于府學之東。清代屢有修葺。祠坐北向南,由大門、前廳、正殿(享堂)三部分組成。正殿面闊3間,進深1間,灰筒瓦懸山頂。殿中塑有文天祥像。屏風上書文天祥著名的《正氣歌》全文。文天祥(1236-1283)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抗元時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在大都(今北京)柴市從容就義。
- 柏林寺
- 在東城區(qū)東北角。元至正七年(1347年)建,明宣德年間(1426-1435)及清康熙、韓隆時均有修葺和增建,清圣祖曾題額“萬古柏林”。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圓俱行覺殿、大雄寶殿和維摩閣。大雄寶殿內(nèi)的三世佛塑像和維摩閣內(nèi)的7尊木制漆金佛像,均系明代舊物。東配殿南北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鑄造的交龍鈕大銅鐘,高2.6米,鐘的周圍刻滿了往生凈土神咒,鑄造細致精美。
- 北京東南城角樓*
- 在東城區(qū)建國門南側(cè),北京火車站東南。明清兩代北京內(nèi)城東南轉(zhuǎn)角處的防御性建筑。明初修筑北京城垣時,在內(nèi)城的四隅各建一座角樓(其他三座角樓已不存)。外側(cè)兩檐間和四面墻上辟有144個箭窗(射孔)。它是北京舊城中僅存的一座角樓。
- 觀象臺*
- 在東城區(qū)建國門立交橋西南。建于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是一座磚砌的高臺建筑。臺上陳列著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臺下有以紫微殿、晷影堂為主的附屬建筑群。明清兩代天文觀測都以此為中心,故亦稱明清觀象臺。此臺現(xiàn)存天文儀器有赤道經(jīng)緯儀、天體儀、象限儀、璣衡撫辰儀等8件,均為清初制造。
- 茅盾故居
- 在東城區(qū)交道口南大街后圓恩寺胡同13號。是茅盾1972年后居住的地方。茅盾(1896-1981),浙江桐鄉(xiāng)人。故居是一座兩進四合院,占地878平方米。后院是茅盾生前居室和書房,室內(nèi)全部陳設(shè)一一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