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東城區(qū)
1950年為第一、第三區(qū)。1952年改為東單、東四區(qū)。1958年兩區(qū)合并,因在明、清北京內(nèi)城東部,命名東城區(qū)。
天安門
中和殿、保和殿及三層臺基。
紫禁城
故宮太和殿遠眺
太和殿內(nèi)景
《北京的英國公使館》(1872年)
《北京的英國公使館》(23.5x42.5厘米)William Simpson 1872年繪
William Simpson 在其所著的 Meeting the Sun 中寫道:這是女王陛下代表在中國首都占據(jù)的的一塊土地。它原先是座王府,相比皇宮只是規(guī)模小一些而已,排列也是南北對稱的。在公使館北面是英國公使T.F. Wade*一家的住所。另外還有從英國來的年輕紳士門的住處。他們在北京花二至三年時間學習語言,培養(yǎng)他們今后為公使館服務(wù)。公使館還有一間閱覽室、一間臺球室、一個戲院、五個庭院、一個保齡球場,和一個冬天可以滑冰的湖。William Simpson(1823-1899)出生于英國格拉斯哥,以其對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繪畫而聞名。其后他周游世界,將他對國際事件的繪畫送回倫敦發(fā)表。
* T.F. Wade(即威妥瑪)是位跟中國關(guān)系很深的英國外交官。他是鴉片戰(zhàn)爭中的一名陸軍中尉,歷任通譯官及書記官。1871年(同治十年)升為英國駐華公使,締結(jié)有名的芝罘條約(注:即煙臺條約)。1888年,由劍橋大學聘為第一任漢學教授。他的《語言自邇集》1867年出版,分三卷,是一本有名的漢語課本。這部著作確立了所謂威式的拼音法式,是舊中國海關(guān)及歐美使用的漢語拼音法式,甚至日本人也沿用。
《同治皇帝大婚喜慶》(1872年)
《同治皇帝大婚喜慶》(37x26.5厘米)William Simpson 1872年繪
1872年10月16日是同治皇帝的大婚喜慶。這舉國慶典吸引了Simpson前往中國,并在《插圖倫敦新聞》(Illustrated London News)報道和和描繪了這一喜慶。William Simpson 在其所著的 Meeting the Sun (1874)中詳盡地描述10月15日晚的結(jié)婚行列盛況:簇擁著皇帝新郎的是大匾、節(jié)杖、和大?。ň幷咦ⅲ杭磧詫殻?。他的寶座周圍是約200個大燈籠,每個燈籠上都印有“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