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泉州市名勝古跡

    泉州市

    開元寺*
    在泉州市區(qū)西街。唐代為桑園,相傳園主黃守恭以桑開白蓮,舍地為寺,名蓮花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為大寺,賜額“大開元萬壽禪寺”?,F(xiàn)寺占地約7.8萬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甘露戒壇、東西二塔等。大雄寶殿建于垂拱二年。屢圮屢修,現(xiàn)存系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面寬9間,進深6間,原應立石柱百根(實減柱6根),故別稱百柱殿。

    庭中榕樹下分列唐至明歷代所建各種小型石塔13座。中有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建造的金涂式小石塔一對,最為重要。甘露戒壇在大殿之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建,歷代重修?,F(xiàn)存清初修建的重檐八角攢尖式建筑,為壇5級,仍仿宋制。大殿西側有古桑一株,傳即唐代曾開白蓮之樹。東側有檀樾祠,原祀黃守恭,為閩、臺黃姓共同之祖祠。寺前有東西兩塔。寺中附屬文物甚多。

    開元寺雙塔*
    在開元寺紫云大殿前。東西對峙,相距200米,與大殿成“品”字形布局。東塔名鎮(zhèn)國塔,唐咸通六年(856年)始建木塔,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易為磚建,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1238-1250)改為現(xiàn)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石塔。高48.27米,占地約50平方米,巍峨壯偉。每層開四門,設四龕,位置逐層互換。外有回廊,護以石欄,可環(huán)塔而行。每層皆辟一方洞,以架梯上下。塔心為八角形實心體,塔基為須彌座。塔上每一門龕皆有真人大小的浮雕佛像,共80尊。塔基砌以青石浮雕的釋迦牟尼故事,凡39幅,均甚精致。

    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王審知建木塔,號無量壽塔。北宋政和間易為磚建,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為現(xiàn)存石塔,先東塔10年而成,高46米。除須彌座石刻系花鳥浮雕,石斗拱作法稍異外,規(guī)格與東塔完全相同。東西雙塔經(jīng)歷長期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不傾斜變形,表現(xiàn)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筑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

    百源川池
    在泉州市內。泉州古代的羅城、子城溝渠縱橫,形成城市排水系統(tǒng),稱為八卦溝。百源川池是排水系統(tǒng)的蓄泄池塘之一。池西有府文廟古建筑群。北有明建百源庵,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鑄有銅佛數(shù)尊。南有祠宇,舊懸傳為呂洞賓所書“三臺挹翠”匾額,今廢。池有亭榭。

    石筍
    在泉州市新門外浮橋附近。晉江流經(jīng)這里的一段因有筍江之稱。石筍高4米,上尖下粗如筍狀。色白,無文字和花紋雕刻,只是經(jīng)過簡單加工,可能是原始圖騰崇拜或婆羅門教的遺物。《泉州府志》載“宋郡守高惠連以私憾擊斷石筍。”石筍斷后,直到明成化年間(1465-1487)才補接上去。

    伊斯蘭教圣墓*
    在泉州市東門外圣墓村靈山。又稱三賢、四賢墓。據(jù)《閩書》所載,唐武德年間(618-626),穆罕默德遣門徒大賢四人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卒葬此山?,F(xiàn)存系兩墓并列,墓蓋用花崗石雕刻。又依岸建石回廊半周,廊內有歷代石碑7方。正中有一方立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的阿拉伯文石碑。右側一方為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下西洋路經(jīng)泉州,來此墓祭告行香所立的中文石碑。附近風景幽雅。有天然巨石一塊,風吹欲動,石上有明刻“碧玉球”三大字。

    李贄故居
    在泉州市南門萬壽路159號。故居是一座普通民房,面寬3間,進深2間。尚存正廳一間,寬6米,深9米,保持清末修葺時的建筑形式。清同治間(1862-1874)修理時,曾清理出李贄石質印章兩顆,現(xiàn)一存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一存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李贄(1527-1602)號宏甫,泉州人。我國明代思想家。他76歲高齡,以異端罪名,迫死在河北通州牢獄中。李贄先世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移此居住,他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代。

    文廟
    在泉州市內三教鋪。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孔廟于此,七年(982年)建為州學,后又遷他處,大觀三年(1109年)遷回。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重建,左學右廟。歷代屢經(jīng)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殿、廡、庭、池,悉皆一新?,F(xiàn)存建筑尚保持清初原貌。大成殿為重檐廡殿式,殿柱皆石。庭外泮池,架以石橋,護以石欄,橋建于元代。東西為兩廡,前為大成門、金聲玉振門。門外為露庭,可容數(shù)千人。是福建省最大的孔廟。

    承天寺
    在泉州市承天巷。本為五代節(jié)度使留從效的南園。南唐保大十五年至中興元年(957-958)建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歷代屢經(jīng)重修,1985年又大修。規(guī)模僅次于開元寺,為閩南著名佛寺之一。寺內舊有宋代7個佛塔及宋石經(jīng)幢等附屬文物。

    天后宮*
    在泉州市南門天后路。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建廟祀莆田湄州海上女神林默。據(jù)《泉州府志》記載,廟址當時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明永樂五年(1407年)經(jīng)出使西洋太監(jiān)鄭和奏請,奉旨修廟。明代派官出使外國前,皆來祭告祈禱。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統(tǒng)一臺灣,泉州人施瑯以此神顯圣助陣,奏請進封天后,廟遂稱天后宮,特予春秋致祭?,F(xiàn)存大殿、后殿、兩翼亭子及東廊,尚保持清初修建時原貌。后殿立有婆羅門教式石柱兩根,規(guī)格與開元寺現(xiàn)存石柱同。前殿原有清初所刻青石龍柱兩根,為閩南石雕杰作,已移開元寺。

    東湖
    在泉州市東郊。古代泉州諸湖,此為最大。唐貞元九年(793年),泉州太守常相在此設宴,歡送歐陽詹等八人赴長安應試。詹中進士第二名,與韓愈同榜,此榜世稱“龍虎榜”。唐代湖旁建有二公亭,紀念常相和謫居來泉的宰相姜公輔。歲久湖淤亭塌。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浚湖,積淤土為小山4座;淳佑三年(1243年)重浚,又積3座,合稱七星墩,今尚存。據(jù)傳附近有少林寺遺址,泉州少林拳術聞名中外。

    洛陽橋*
    在泉州市東約10公里、與惠安縣分界的洛陽江上。橋以江為名。建于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原長約1200米、寬約5米,有46座橋墩、500個扶欄、28個石獅、7座石亭、9座石塔,規(guī)模宏大,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歷經(jīng)修筑,以明宣德間、萬歷三十五年(1605年)地震重修、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車添架鋼筋水泥橋面等三次工程為最大。現(xiàn)橋長715.4米、寬4.5米,尚存船形橋墩32座。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碑,即立于祠內。洛陽江當江海交匯處,江闊水深,當年造橋工程非常艱巨。首創(chuàng)筏型基礎以造橋墩,養(yǎng)殖牡蠣以固橋基,都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科學創(chuàng)新。

    蔡襄祠
    在洛陽橋南。建于北宋仁宗末年,祀郡守蔡襄。祠歷代均曾修建,現(xiàn)存系清代重建,面闊3間,進深3進。蔡襄自撰并書的《萬安橋記》大字石碑,乃其杰作。碑刻文字精煉,書法遒麗,刻工精致,世稱三絕。蔡襄(1012-1067),仙游人,宋代著名書法家。官至端明殿大學士,兩度出知泉州,建洛陽橋,卒謚“忠惠”。

    清凈寺*
    在泉州市涂門街。阿拉伯文名艾蘇哈卜清真寺。據(jù)寺內現(xiàn)存的古阿拉伯文石碑載,始建于回歷400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至元至大二年(1309年)設拉子(在今伊朗)人艾哈默德·本·穆罕默德·古德西重修和擴建。又據(jù)中文石碑,元至正十年(1350年)及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均曾重修。

    現(xiàn)存主要建筑有寺門、奉天壇和明善堂。寺門高11.4米,基寬6.6米,門寬3.5米,用輝綠巖和花崗石砌筑,分外中內三重,皆圓形穹頂尖拱門,巍峨壯觀。屋頂作平臺,是伊斯蘭教徒望月決定齋月起齋日期之處。南墻外壁及壇內大小壁龕皆嵌有古阿拉伯文的《古蘭經(jīng)》石刻經(jīng)句,保存完好。明善堂是明隆慶元年(1567年)所建的四合院式禮拜場所。寺內還有明成祖于永樂五年(1407年)頒發(fā)保護清凈寺及伊斯蘭教的石刻《敕諭》一方。清凈寺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古伊斯蘭教清真寺之一。

    清源山#
    在泉州市北郊,距城2.5公里。最高峰海拔498米,聳立在晉江平原之中,為泉州的主山,有乳泉從石間流出,又名泉山。泉州之名,亦從山而得。唐宋間泉州曾改名清源軍,也由此山得名。山有三峰,中峰有清源洞、蛻巖、紫澤宮諸勝,左峰有瑞像巖、老君巖諸勝。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譽。山上文物及歷代名人題刻甚多,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的煉膽石,即在中峰,俞手書“君恩山重”四大字摩崖石刻,保存完好。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1942年在泉州圓寂,擇此山作長眠之地,建有弘一法師墓塔,并留臨終墨寶“悲欣交集”石刻。

    老君巖*
    在清源山西側,位于羽仙巖羅山、武山之下。宋代羅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中有元元洞,為道教廟觀集中地。建筑久圮,現(xiàn)只存露天的老君造像一尊,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該像系一塊天然巖石略施雕琢而成,充分表現(xiàn)老人慈祥和藹、健康愉快的神態(tài)。整個石像衣褶分明,線條柔而有力,具有宋刻的手法和風格,為福建宋代難得的道教巨型石刻佳作。

    彌陀巖
    在清源山右峰。此巖依山筑臺建亭,附近有一嘯臺、招飲徑、泉窟觀瀑諸勝。亭內有阿彌陀佛石刻立像一尊,巖以此得名。立像高5米,寬2米。造型端莊慈祥,雕工精致,為泉州石刻造像之佳作。明天啟間曾刷金,后肅落重刷。元代又建一石室奉祀,約10米見方。

    賜恩巖
    在清源山東側。憑巖俯視,泉州古城宛如鯉魚之形,故泉州別名鯉城。山相傳是唐朝皇帝賜給刺史許稷,因名賜恩;又說南宋宰相李邴隱居于此,四次受朝廷恩賞,故又稱四恩。山下古道有石階數(shù)百級,拾級而上,便抵山寺。寺前古樟一株,枝葉如蓋,寺為清代及近代建筑,列為一排。佛殿有白衣觀造像一尊,刻于北宋元佑年間(1086-1094),由天然巖塊雕成。寺后有一天然石室,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還有明清摩崖石刻多處;李贄撰“不必文章稱大士,雖無鐘鼓亦觀音”的楹聯(lián),也在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刻于寺中石柱上。

    瑞像巖
    在清源山左峰。巖前奇石突兀,如僧群立,稱為羅漢峰。因有釋迦瑞像石雕一尊,故名瑞像巖。整尊石像乃就天然巖石依崖雕鑿而成,立像高4米、寬1.5米。神情肅穆,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別具一格。該像刻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為福建省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藝術作品之一。明成化年間(1465-1487)建有石室,用以保護石像,石室純用花崗巖筑成。

    弘一法師舍利塔
    在清源山上。為花崗石仿木結構石室,石室外形四角轉八角、重檐攢尖頂。面積53.5平方米,高15米。室中央安放石構蓮花座卵形舍利塔。內墻正中嵌輝綠石刻豐子愷為弘一法師所作淚墨畫。石柱與外墻上還鐫有法師手跡四幅。石室旁摩崖上刻法師遺墨“悲欣交集”四字。1982年趙樸初題“千古江山留勝跡,一林風月伴高僧”句,勒于附近摩崖上。弘一法師(1880-1942),俗姓李,字叔同,浙江平陽人。我國近代話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精律學、書法、金石、詩詞,被譽為“近代藝術大師”。1942年在泉州溫陵養(yǎng)老院圓寂。1952年將他的部分舍利子葬于清源山千手巖附近,后移此。

    楊阿苗故宅
    在泉州市鯉城區(qū)江南鄉(xiāng)亭店村。系清末旅菲僑商楊阿苗住宅。建于光緒年間(1875-1908),歷時13年落成。為閩南獨具特色的五開間雙護厝三進大型民居。面積1338平方米。整座建筑內外墻上、檐下、壁間、梁柱和門窗裝飾著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竹雕、漆雕和灰雕。內容有人物、山水、花鳥及摹刻歷代名書畫家的作品。采用透雕、平雕和浮雕等手法,豐富多采,精美絕倫。建筑工藝對閩南近現(xiàn)代建筑有深遠影響。

    真武廟
    在泉州市鯉城區(qū)東海鄉(xiāng)石頭街。始建于宋,“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明清均有修葺?,F(xiàn)存建筑真武殿、四角亭、山門等尚保存明清建筑風格。

    崇福寺
    在泉州市梅石街。原為北宋初年平海軍節(jié)度使陳洪進為出家的女兒所建的千佛庵,元佑六年(1091年)始改今名。歷代幾經(jīng)興廢。占地15畝。殿內尚保留北宋時的部分木構件。藏經(jīng)樓北側有泉州最早的石塔、建于北宋初年的應庚塔,八角七層,樓閣式實心石塔,高13米。雖略有傾斜,但歷久不塌。傳說塔能“應利欹斜”,塔斜向某方,主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寺興盛時僧人達數(shù)千人。

    石獅市
    姑嫂塔
    在石獅市區(qū)東南5公里。兀立寶蓋山巔,面臨泉州灣?!堕}書》載“昔有姑嫂為商人婦。商販出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石塔雄偉壯觀,為閩南僑鄉(xiāng)標志。塔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占地388平方米,八角五層,花崗石構,高22.86米,如樓閣,內壁有石級可繞上。登臨遠眺,泉南形勝,盡收眼內;海天風物,一覽無遺。

    六勝塔
    在石獅市蚶江鎮(zhèn)石湖村的金釵山上。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宋末損于兵火,元至元二年至五年(1336-1339)重修。八角五層,高36米,塔形與泉州雙塔相近??剽O山,臨東海,為古泉州海外交通之航標。

    晉江市
    安平橋*
    在晉江市安海鎮(zhèn),橫跨晉江、南安交界的海灣上。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建,歷代有修葺。1981-1984年經(jīng)大修,現(xiàn)橋長2255米。以條石砌成。橋墩362座。工程浩大,為中古時代世界最長之梁式石橋,馳名中外,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橋上筑水心亭、中亭、宮亭、雨亭、樓亭,并有護欄、石將軍、獅子及蟾蜍欄桿等雕刻。兩側水中筑有對稱四方石塔四座、圓塔一座。橋頭白塔,高22米,筑于橋之入口處,為五層六角空心建筑。宋元時代,此處甚為繁華,為古泉州海外交通要港。

    龍山寺
    在晉江市安海鎮(zhèn)。隋皇泰年間(618-619)修建,明天啟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門、華表、殿堂門、鐘鼓樓。世傳原佛像處有一巨樟,夜發(fā)祥光,時人崇之,乃斫作法鼓、寺門、千手佛,今俱存。千手佛通高4.2米,頭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圍又雕眾多戴花冠小佛首,主手合十,兩側旁支1008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團扇,或攜物,或空手,姿勢各異;身披蓮服,兩足微露立蓮臺,造型精湛,名噪海外。殿前青石浮雕,巨龍繞柱。龍山寺巍峨宏觀,支庶流長,臺灣省有不少同名寺宇。

    丁氏祠堂
    在晉江市陳埭鎮(zhèn)。長42米,寬21米,磚石結構。建于明,歷代重修,為福建省僅存的回回祠堂。正廳建于石砌四方平臺上,廊廡環(huán)抱,成“回”字形。其裝潢如蓮花等浮雕及紋飾均與泉州清凈寺同。相傳丁氏原系阿拉伯人,祖賽典赤·瞻思?。?222-1279)仕元。其裔一支于元代行賈入泉。元明易代,避居于此,取其祖名末音“丁”為姓。

    白沙古戰(zhàn)場遺址
    在晉江市東石鎮(zhèn),距安海鎮(zhèn)7公里。為鄭成功抗清基地之要津。清順治三年(1646年),鄭芝龍降清,子成功率部回晉江沿海招募親兵,矢志抗清。順治八年(1651年)部將施瑯叛變,成功斬其父、弟,瑯訴諸清廷,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興兵欲摧石井。成功嚴陣以待,奮抗清兵,在白沙灘一帶爭奪,世傳“三日清、五日明”,可見戰(zhàn)斗之烈。成功“五虎將”之首陳魁琪戰(zhàn)死,今尚存祀宮。錦亭村后倒橋系當年陣亡將士墓地,有“同歸所”石刻。

    石佛巖
    在晉江市東石鎮(zhèn)岱峰山南坡。寺內石佛依崖刻就,故名。禪寺為重檐歇山式建筑。崖雕彌陀、觀音、勢至三尊石佛,高約6.9米,盤坐蓮花臺。寺右巨崖上刻有“泉南佛國”四字,字徑達2米,為南宋王十朋所書。石佛為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鐫成,嘉定九年(1216年)寺擴建。

    古檗山莊
    在晉江市東石鎮(zhèn)壁谷村北。系著名華僑黃秀瑯墓園。建于清末民國初年。進門后依次為坊門、半月池及黃氏家族墓葬10座。園四周建景行、瞻遠山居、景庵、壁蔭樓、息廬5座中西合璧建筑。占地1.7萬平方米。圍以磚石園墻。進門處有張謇題楷書“黃氏檗莊”石匾額;背面為陳寶琛篆書“終為史藏”。坊門,5座建筑的匾額、楹聯(lián)及鑲嵌在墻上的題刻共190余方,均為當代名人題詠。有孫中山、張謇、黃炎培、王大欣、鄭孝胥、陳寶琛、梁啟超、章炳麟、唐紹儀、吳昌碩、林紓、梅蘭芳及日本侯爵大隈重信等。

    俞大猷墓
    在晉江市磁灶鎮(zhèn)蘇垵村北。夫妻合葬墓。占地5500平方米。外封三合土。墓碑花崗巖琢成。刻楷書“皇明都督虛江俞公墓”。墓道所立石將軍兩尊保存完好。俞大猷(1504-1580),晉江河市(今屬泉州市)人,明代抗倭名將,與戚繼光齊名,卒贈左都督。

    紫帽山
    在晉江市區(qū)西北15公里的紫帽鎮(zhèn)。常有紫云覆蓋,又因山形似古代官帽,故名。山有12峰,左峰有金粟洞,旁有靈應巖,下有普照寺。右峰絕頂有凌霄塔。山南北均可拾級而上。沿途有宋至清代名人題詠及佛教石刻30余處。紫帽山雄踞晉江南岸,山泉潺潺,群峰競秀。山麓有明代名人墓葬甚多。

    西資巖
    在晉江市最南端金井鎮(zhèn)的卓望山上。寺旁林巒奇石列布,山前明嶼暗礁錯落。寺建于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明清屢次重修,近代華僑又予修葺,現(xiàn)為混凝土結構。寺中崖壁雕刻立佛5尊,鐫于隋唐年間。如來居中,兩旁為觀音、勢至。三佛兩邊為護法天師(高2.86米)。

    畫馬石
    在晉江市西2.5公里的玉髻峰下之崖壁上。畫面長4.4米、寬2.35米。其馬為寫意畫,酷似原始人之摩崖壁畫?!堕}書》載為唐詩人羅隱所作。

    草庵
    在晉江市萬山峰蘇內村。距泉州南門13公里。古因草構,故名。碑載為隋代十八碩儒讀書處。歷代重修,現(xiàn)為單檐歇山式石構建筑。庵內依崖鐫就浮雕波斯摩尼佛一尊,成于元至元五年(1339年)。世稱摩尼光佛,曾被世界摩尼教首次學術會議作為會標。為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

    南安市
    九日山祈風石刻*
    在南安市豐州鎮(zhèn)九日山上。在東西兩峰的摩崖上,有宋至清石刻75段,其中有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有關海外交通及祈風石刻13段。另有宋蔡襄等記游題刻。在西峰頂上,有石佛造像,為太師陳洪進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所倡刻,高4.5米,寬1.5米,袒胸盤坐于蓮座上,為南安市最早的石雕造像。

    陀羅尼經(jīng)
    在南安市豐州鎮(zhèn)桃源宮內。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石構,平面呈八角形,通高約7米,分7層?;鶠榘私切雾殢涀?。第二至七層的幢身每面浮雕佛像,姿態(tài)不一。第四層為經(jīng)幢的主要部分,刻“尊勝陀羅尼經(jīng)咒”,其上橫刻“奉為今上皇帝資崇佛幢一座”十二字。第四至六層施用挑檐翹角,并間用仰蓮一朵。第七層幢身與檐均作方形,出檐分雕飛天,幢頂作葫蘆狀。

    韓偓墓
    在南安市豐州鎮(zhèn)葵山之麓。墓范圍約360平方米,三面環(huán)山,面朝杏田村。墓前豎一花崗巖墓碑,陰刻楷書“唐學士韓偓墓”;還有五代時期雕刻的石翁仲、石虎、石羊等。墓系1933年弘一法師(李叔同)來謁后重修。韓偓(842-923),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詩人,官至兵部侍郎,唐末避禍挈族入閩,后隱居于南安九日山、葵山等地,后梁龍德三年(923年)卒葬于此。

    蓮花峰
    在南安市豐州鎮(zhèn)桃源村。因峰巔8片巨石層疊,宛如一朵初放的蓮花而得名。蓮花石下有一石構亭式小寺宇,始建于晉,歷代有修建。山腰中有唐四門博士歐陽詹少時讀書舊址,現(xiàn)僅存“歐陽行周書室”鐫刻。蓮花峰周圍盛產石亭綠茶,清道光帝曾名之為“上品蓮花”。

    鄭成功墓*
    在南安市水頭鎮(zhèn)康店復船山南麓。墓系三合土與糖水灰構筑,分9室,列成3排,分葬9具棺木。墓碑、墓道為石砌。墓前有華表1對、石夾板9對。鄭成功(1624-1662),南安石井人。原葬臺灣州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廿二日遷葬今地鄭氏祖塋內。隨同遷葬的有其子鄭經(jīng)等錄柩。1962年以來國家多次重修陵園。

    南安鄭成功紀念館
    在南安市石井鎮(zhèn)。1962年2月1日,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300周年而建。陳列品有鄭陵出土的玉帶、鞋面、頭發(fā)、龍袍片和鄭氏家族保存下來的鄭成功夫婦畫像、鄭成功手跡以及兵器、養(yǎng)馬槽、日本明治四十三年欽差大臣管森良的題詩、康熙皇帝賜鄭遷葬的挽聯(lián)等文物,有資料、照片、雕塑、模型200余件。館址原設在鄭氏祠堂,1983年遷入新建館舍。

    雪峰寺
    在南安市康美鎮(zhèn)瀨楊梅山麓。原為唐代高僧南禪宗義存大師父母墓。南宋淳佑三年(1243年)天錫和尚在此建庵,號樗拙三筑,亦稱雪峰寺。后歷經(jīng)擴修,規(guī)模壯偉?,F(xiàn)存建筑為近代樓閣式。近代佛教三大法師太虛、弘一、印光曾流寓其間。周圍有歷代寺僧的墓塔,寺后有太虛洞、朝天笏等勝跡。

    五塔巖
    在南安市官橋竹口村龍水山麓。巖宇始建于宋,依山而筑。歷代均有重修?,F(xiàn)存二層樓閣式建筑。巖內石壁有宋刻圓形浮雕佛像一尊。寺前豎宋代石塔5座,成“一”字排列,每座相距2米。高約6米,基座方形,塔身3層。

    惠安縣
    科山
    在惠安縣城西郊。包括螺山、火山,方圓10多里。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縣令鄭清子勒“登科山”三字于懸崖,遂易名科山,亦名高士峰。有石徑逶迤,可登絕頂。山上有宋、明及近代摩崖石刻20多方。山腰有喜雨、志靈、登云等亭。山頂有科山寺,始建于宋,明清重修擴建。寺東有馬軍神殿、關圣殿、文昌閣,西有三寶殿、觀音堂、潛云樓。

    崇武城*
    在惠安縣城東南25公里的崇武半島上。與臺灣島隔海相望。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經(jīng)略海防,在此置千戶所時,為防御倭寇入侵而建。花崗巖石砌筑,城圍737丈,城基1.5丈,高2.1丈,四方設門,上建門樓。東北西三面有月城,東南北三道城上各設烽火臺一座。永樂十五年(1417年)城墻增高4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偷襲,城陷42天。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在此督師操練。清順治八年(1651年)四月,鄭成功曾據(jù)此以抗清兵。迄今崇武城郭基本完整?,F(xiàn)全城周長1567米,基寬5.5米,墻高7米。

    施瑯墓
    在惠安縣黃塘鄉(xiāng)虎堀??偯娣e5000余平方米。共三穴,三合土長方形墓室。墓碑刻:“皇清光祿大夫太子少傅靖海將軍襄壯施公賜塋,一品夫人王氏,一品夫人黃氏?!爆F(xiàn)存石翁仲、虎、馬、羊、獅,康熙諭祭碑和祭亭殘構龍柱等。墓前還有望柱殘跡和墓道碑亭。施瑯(1621-1696),晉江衙口人。初為鄭芝龍部將,降清后隸漢軍鑲黃旗,任水師提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因平定臺灣及治理善后有重大貢獻,授靖海將軍,晉封靖海侯。卒贈太子少傅,謚襄壯。

    永春縣
    魁星巖
    在永春縣城西南6公里奎峰山麓。舊稱詹巖。南宋乾道間(1165-1173),鄉(xiāng)人顏應時、陳樸嘗讀書于此,并同登進士,遂易奎峰山為魁星山,改詹巖為魁星巖。巖宇始建于唐,歷代均有重修。為重檐歇山式土木結構,面闊5間,進深2間。巖前是上場堡,為隋開皇九年(589年)南安縣轄桃林場所在地。巖后危石絕壁處琢有巨佛3尊,中釋迦,左文殊,右普賢。佛高3米多,火焰光圈高4米。全巖勝景共有12處。鄉(xiāng)人曾據(jù)此巖抵御倭寇入侵和湘軍的進擾。

    東關橋
    在永春縣東平鄉(xiāng)湖洋溪上。始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歷代重修。公路通車以前,這里是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必經(jīng)之地。橋長85米,寬5米,有二臺、四暾、五孔,系用青花崗石和特大木料構筑,為具有閩南獨特風格的長廊屋蓋梁式橋。有20套整齊劃一的木屋架。

    安溪縣
    文廟
    在安溪縣城內。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從始建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前后歷經(jīng)三十多次的維修、重建、增建?,F(xiàn)存系清代宮殿式建筑,南北長164米,東西寬36.3米。大成殿為主體建筑,重檐歇山式,面闊、進深各3間。八根石雕龍柱,精雕細琢。

    清水巖
    在安溪縣蓬萊山上,距城約17公里。巖宇始建于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相傳是清水祖師所建。從宋至清,維修、重建、改建達二十余次。現(xiàn)有巖宇,依山而建,面臨深壑,作樓閣式,分三層:一為昊天口,二為祖師殿,三為釋迦樓。東西兩側又有檀樾廳、觀音廳、芳名廳等。相傳規(guī)模最大時有99間,均為元明清構筑。殿后宋代真空塔,為清水祖師埋骨處。

    德化縣
    九仙山
    在德化縣赤水、上涌、大銘三鄉(xiāng)交界處,距城縣45公里。海拔1658米。相傳昔有隱士九人居此俱仙去,因而得名。較著名的有永安巖,又名荇菜巖,為唐開元年間(713-741)宮人鄒無比種荇菜處?,F(xiàn)存巖宇為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修建。彌勒洞內有天然巖石雕成的彌勒造像,高2.2米,寬3米,為唐開元四年(716年)無比坐化前所雕,是閩南較早的石刻造像。龍池為南宋嘉定間(1208-1224)泉州郡守王十朋褥雨處。靈鷲巖為唐開元間僧普惠所建,現(xiàn)僅存清代的木構殿宇殘跡。

    屈斗公窯遺址*
    在德化縣寶美村的破寨山西南坡。為宋元時期外銷瓷的重要產地之一。1976年發(fā)掘出一座長達57米、有17間窯室、保留比較完整的窯基,出土6700多件瓷器標本和燒窯工具。特別是有的盒蓋上印有“長壽新船”的文字,足證是由海道行銷國外的產品。窯基內出土的具有元代作風和特點的產品,具有蒙古人特征的頭像,三足墊餅上的元代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過去德化元窯的空白。

    戴云山
    在德化縣中部,橫亙15公里。東稱大戴云,西為小戴云。主峰大戴云,海拔1856米。山之中麓有戴云寺,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始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現(xiàn)存系清康熙、乾隆間重修。小戴云三峰聳峙,頂有方池,分九派下注九溪,與九仙山迎面相對。戴云山是亞熱帶作物北移和寒帶作物南遷的馴化地帶,資源非常豐富。

    飛仙雙瀑
    在德化縣水口鄉(xiāng)。發(fā)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經(jīng)山勢雄偉的飛仙山峰,沿139米高的峭壁,分兩股飛瀉而下。東為岱仙漈瀑布,西為油漏漈。岱仙漈急流直下,聲若雷鳴;油漏漈寬110余米,如一張鑲在大石上的銀毯。兩處瀑布交相輝映,格外壯觀,為福建省最大瀑布之一。

    石牛山
    在德化縣東部。山上有石似牛,因而得名。山上巖石、巖洞奇妙無窮。洞群密布,大小多達100余處。山麓石壺寺,始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1939年遭兵燹,近年修復。

    金門縣
    牧馬王廟

    明魯王廟

    海印寺

    太湖

    古崗湖

    中山紀念林

    鄭成功遺跡

    水頭點將石

    烈?guī)Z國姓井

    浦東路鄭氏書塾舊址

    成功洞
    又稱明延平郡王觀兵弈棋處。在金門縣太武山頂。深約30米,高4米,寬6米,為天然巖洞。洞內有石桌、石椅。相傳鄭成功經(jīng)營金門基地時,常在這里觀兵,或與幕僚下棋。

    金城鎮(zhèn):古崗湖、莒光湖

    金城鎮(zhèn)賢厝村:龍泉,明末譽為島上四大名泉之一。

    金城鎮(zhèn)古崗村:古崗湖為著名風景區(qū)。

    金城鎮(zhèn)舊城村:文臺古塔、寶月庵、嘯臥石等古跡。

    金湖鎮(zhèn)新市里村:附近截山外溪蓄水,名太湖,湖側建有中正公園,為風景區(qū)。

    金寧鄉(xiāng)水頭村:金龜山石壁有將軍泉,明末譽為島上四大名泉之一。

    烈?guī)Z鄉(xiāng)東林村:1966年建“八達樓子”,高20米,寬10米,設4門,為山海關、九門口、喜峰口、古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