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黑龍江人物

    大慶市

    林甸縣
    肇州縣
    肇源縣
    劉達(1911-1994)
    肇源人。北平輔仁大學肄業(yè)。1937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曾任中共晉察冀一地委組織部部長。哈爾濱市市長。建國后,歷任東北農(nóng)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林業(yè)部副部長,東北林學院黨委書記,林業(yè)部副部長。東北林業(yè)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國家標準計量局局長,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名譽校長。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布特格其(1923-)
    杜爾伯特人。又名吳向宸。蒙古族。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內(nèi)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團組織部部長,科爾泌右翼后旗旗長,興安盟公安處處長。建國后,歷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公安廳、黑龍江省公安廳副廳長,呼倫貝爾盟盟長,中共呼倫貝爾盟盟長,中央呼倫貝爾盟委書記,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第四、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哈爾濱市

    術(shù)甲脫魯灰(?-1232)
    上京(治今黑龍江哈爾濱)人。貞祐間,率本部兵護宣宗南遷,授御前馬步軍都總領(lǐng)。率軍伐宋,以功遙授昌武軍節(jié)度使,元帥右都監(jiān),行蔡、息等路元帥府事。哀宗即位,授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蔡州管內(nèi)觀察使,行戶、工部尚書。正大七年(1230),改授小關(guān)子元帥,屯守商州大吉口以御元軍。九年,與元軍戰(zhàn)于商山被俘,不屈而死。

    孫殿卿(1910-2007)
    地質(zhì)學家。哈爾濱人。193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質(zhì)研究所副研究員。建國后,在任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所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地質(zhì)學會副理事長,對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進行了長期研究。

    舒群(1913-1989)
    小說家。黑龍江哈爾濱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次年任第三國際情報員,并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1935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表詩歌、散文等。同年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1937年任八路軍隨軍記者,兼任朱德總司令秘書。1940年起,先后任延安魯迅藝術(shù)學院教員、《解放日報》副刊編輯、魯迅藝術(shù)學院文學系主任、東北文藝工作團團長。1945年后,任中共東北局宣傳部文委副主任、東北大學副教授、東北電影制片廠廠長、東北文聯(lián)副主席。1949年后任中國作協(xié)理事兼秘書長。

    李雙江(1939-)
    男高音歌唱家。哈爾濱人。1963年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同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新疆軍區(qū)歌舞團、總政治部歌舞團獨唱演員。演唱的歌曲有電影插曲《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船工號子》、歌曲《再見吧,媽媽》、《北京頌歌》。

    阿城區(qū)
    完顏綏可
    女真黑水部原無居室,舊俗夏天逐水草游牧,冬天掘地穴而居。至綏可時,始筑居室,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定居于安出虎水(今黑龍江阿城)流域。金熙宗時,謚定昭皇帝,廟號獻祖。

    完顏石魯
    綏可子。繼綏可進一步改造女真黑水部,制定條規(guī),約束部落民,遵順者招撫,叛離者征伐,接受了遼授予的惕隱官職。金熙宗時,謚成襄皇帝,廟號昭祖。

    完顏烏古迺(1021-1074)
    石魯子。相繼統(tǒng)一女真白山、耶悔、統(tǒng)門、耶懶、王骨論等部落,形成部落聯(lián)盟。受遼封為生女真節(jié)度使,金人稱都太師。設(shè)官屬,立綱紀;引人鐵器,打造器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金熙宗時,謚惠桓皇帝,廟號景祖。

    完顏劾里缽(1039-1092)
    烏古迺子。繼烏古迺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后襲生女真節(jié)度使。與弟頗刺淑、盈歌合力征討諸部,使完顏部聯(lián)盟逐漸得到鞏固。子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金王朝。金熙宗時,謚圣肅皇帝,廟號世祖。

    完顏頗刺淑(1042-1094)
    劾里缽同母弟。父兄時為國相,主遼事,并協(xié)同兄弟征討諸部,鞏固完顏部落聯(lián)盟。遼大安八年(1092)。繼兄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節(jié)度使。大安十年死。金熙宗時,謚穆憲皇帝,廟號肅宗。

    完顏盈歌(1053-1103)
    劾果缽同母弟。受遼封為詳穩(wěn)。遼大安十年(1094),繼兄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節(jié)度使。繼續(xù)對女真各部實行征討,統(tǒng)治區(qū)域進一步擴大。禁止各部酋長自稱都部長擅置信牌,以完顏本部法令為聯(lián)盟各部法令。遼乾三年死。金熙宗時,謚孝平皇帝,廟號穆宗。

    完顏烏雅束(1062-1113)
    劾里缽長子。遼乾三年(1103),繼叔父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節(jié)度使。屢與高麗交兵,互有勝負。遼天慶三年死。金熙宗時,謚恭簡皇帝,廟號康宗。

    金太祖(1068-1123)
    女真名阿骨打。劾里缽次子。驍勇強悍,善騎射。遼天慶三年(1113),繼兄為女真各部的都勃極烈。繼續(xù)進行統(tǒng)一女真事業(yè),同時正式起兵反遼,連敗遼兵于寧江州,出河店。天慶五年,稱帝,國號大金,建元收國,史稱金朝。安撫契丹、奚、漢、渤海等族及系遼籍女真各部;出兵攻占遼黃龍府、上京、中京、南京等。與北宋訂立聯(lián)合攻遼協(xié)議。金天輔七年,西逐遼天祚帝,病死途中。謚武元皇帝。

    金太宗(1075-1135)
    即完顏晟,女真名吳乞買。金太祖弟。初輔兄建國,為諳班勃烈極烈。天輔五年(1121),奉詔為副執(zhí)國政。天輔七年,繼兄嗣立為帝,改元天會。天會三年(1125),滅遼。五年,滅北宋。八年,立劉豫為大齊傀儡皇帝,以統(tǒng)治汴京地區(qū)。出兵攻南宋,逐宋高宗入海。在位期間,金朝的勢力由偏居關(guān)外,發(fā)展到南至淮水北岸的廣大中原地區(qū)。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官僚機構(gòu),設(shè)立科舉,錄用漢人為官。把大批的女真猛安謀克戶遷入漢族地區(qū)。勸督農(nóng)桑,減輕賦稅,數(shù)次下詔免奴婢部曲為民,以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十三年死。謚文烈皇帝。

    金熙宗(1119-1150)
    女真名合刺。金太祖孫,宗峻(繩果)子。天會十年(1132),立為諳班勃極烈。十三年,太宗死,即皇帝位。廢勃極烈。改用漢官制度,設(shè)三省,擴大相權(quán)。廢齊國,設(shè)立省直接統(tǒng)治汴京地區(qū)。制定禮儀,造女真小字,頒行《大明歷》。猜忌宗室,濫殺諸王,大臣及嬪妃,人懷危懼。同時朝中貴族大臣互相傾軋,上下紊亂。皇統(tǒng)九年,被完顏亮等殺于寢宮。謚孝成皇帝。

    金海陵王(1122-1161)
    即完顏亮,女真名迪古乃。金太祖孫,宗干子。熙宗朝,累官至平章政事。皇統(tǒng)九年(1150),伙同右丞相秉德等殺熙宗,自立為帝,改元天德。詔示“勵官守、務(wù)農(nóng)時、慎刑罰、揚側(cè)陋、恤窮民、節(jié)財用、審才實”七事為大政方針。頒行“十二事”以約束官吏。殺金太宗子孫及宗翰等講宗室子孫數(shù)百人,以絕后患。把都城從關(guān)外遷入關(guān)內(nèi)燕京,進一步改革官制,設(shè)秘書監(jiān),罷中書、門下二省。正隆六年,率大軍進攻南宋,交戰(zhàn)中聞東京留守完顏雍稱帝,慌亂退兵,被部下射殺。金世宗時,降封海陵王,謚煬,后降為海陵庶人。

    金世宗(1123-1189)
    即完顏雍,女真名烏祿。金太祖孫,宗堯子?;式y(tǒng)間,封葛王。正隆間,降封曹國公、東京留守。正隆六年(1161),在東京稱帝,改元大定,同年海陵王被部下所殺。在位期間,勤理朝政,嚴明吏制。廣泛選用各族官員參與政事。與南宋訂立和約,修四鄰之好。廣開榷場,減免關(guān)稅,減輕賦役,督促農(nóng)桑,發(fā)展生產(chǎn)。把《易》、《論語》、《新唐書》等譯為女真文,設(shè)立女真太學。注意傳播漢族文化,促進民族的融和,金朝社會日漸繁盛,一時號稱“小堯舜”。大定二十九年死。謚仁孝皇帝。

    金章宗(1168-1208)
    即完顏璟。金世宗孫,完顏允恭子。幼習女真語文和漢語經(jīng)籍。大定二十五年(1185)封原王。次年,立為皇太孫。二十九年,世宗死,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明昌。勤理朝政,改革和完善官僚機構(gòu),設(shè)刑司監(jiān)察地方,后改按察司,擴大職權(quán)。頒行《新定律令敕條格式》,嚴明法紀。于地方廣設(shè)學校,置弘文院以譯經(jīng),建立孔學。改進科舉,廣泛吸收土族豪強儒生學子入仕。行用錢鈔,減輕徭役,勸督農(nóng)桑,發(fā)展生產(chǎn)。擊敗南宋北伐軍,與宋重訂和約。泰和八年死。謚英孝皇帝。

    金衛(wèi)紹王(?-1213)
    即完顏永濟。原名允濟,金世宗第七子。大定中,封滕王。承安中,改封衛(wèi)王,武定軍節(jié)度使。章宗無子,立為儲嗣。泰和八年(1208),章宗死,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安,時蒙古興起于北方,逐漸南下,金西北邊界戰(zhàn)事頻仍,西京留守胡沙虎棄城逃歸中都。至寧元年,為胡沙虎逐歸故邸,被宦官李思中殺害。

    金宣宗(1163-1224)
    即完顏珣。女真名吾睹補,金世宗孫,完顏允恭子。大定末,封豐王。泰和末,改封升王。至寧元年(1213),衛(wèi)紹王被殺,即皇帝位,改元貞祐。時蒙古勢力繼續(xù)南下,河東、關(guān)外相繼相守,遷都城于南京汴,中都燕京陷落。與夏、南宋屢交兵,內(nèi)有紅襖軍起義,國無寧日,山河日下,元光二年死。謚圣孝皇帝。

    金哀宗(1198-1234)
    即完顏守緒,金宣宗第三子。宣宗即位,封遂王。貞祐中,立為皇太子,控樞密院事。元光二年(1224),宣宗死,即皇帝位,改元正大。與夏、南宋罷兵言和,并遣使與元議和,遭拒絕,繼續(xù)受到元的進攻和蠶食。正大九年,汴京被蒙軍包圍。天興元年(1232)底,逃離汴京,入蔡州。天興三年,蔡州為蒙軍與宋軍包圍,傳帝位于東面元帥承麟(金末帝)。城破,自縊死,承麟亦被亂兵殺害,金亡。

    完顏宗峻(?-1124)
    女真名繩果。金太祖子、金熙宗父。天輔中,領(lǐng)合扎猛安,隨魯勃極烈完顏杲征伐,取遼中京、西京。太祖死,與兄宗干等擁立太宗為帝。天會二年死。熙宗時,謚景宣皇帝,廟號徽宗。

    完顏宗堯(1096-1135)
    初名宗輔,女真名訛里朵。金太祖子,金世宗父。常領(lǐng)兵征戰(zhàn),屢敗宋兵,官至左副帥。天會十三年死。世宗時,謚簡肅皇帝,廟號允恭。

    完顏允恭(1146-1185)
    女真名胡土瓦。金世宗第二子,金章宗、金宣宗父。大定元年(1161),封楚王。次年,炎為皇太子。大定二十五年死。章宗時,謚光孝皇帝,廟號顯宗。

    完顏勖(1099-1157)
    金景祖孫,穆宗第五子。有才學,國人稱作秀才。初隨太祖征遼。太宗嗣位,入朝參謀政事。搜集自始祖以下十帝的民間傳說,撰成《祖宗實錄》?;式y(tǒng)間,監(jiān)修國史,撰《太祖實錄》、《女真郡望姓氏譜》等。歷尚書左丞、平章政事、左丞相、領(lǐng)行臺事、太保、太師,歷封魯、漢國、秦漢國、周宋國、金源郡等王。正隆二年死。

    完顏璋(?-1179)
    本名胡麻愈。金世祖曾孫,驃騎衛(wèi)上將軍神土懣子。有勇略,通曉女真,契丹和漢多種文字。襲父謀克,后因罪罷,寓居中都。海陵王伐宋,與烏林答石家奴等殺中都留守,奉表東京,賀世宗即位,授同知中都事。破姚良輔所率十萬宋軍于原州,又敗吳璘軍于德順州,升元帥左都監(jiān)、益都尹。大定十三年(1173),出使宋,回朝以違節(jié)罷官。后出任臨洮,大定十九年死。

    完顏冶訶
    金景祖烏古迺后代。居神隱水完顏部,為部落勃堇,率部落投附金世祖完顏部,以本部隊落兵幫助平定部落之亂。常在世祖左右,頗得器重。章宗時,追謚忠濟,贈特進。

    完顏阿魯補
    冶訶子。有謀略,驍勇善戰(zhàn)。隨軍征討遼、宋。屢建戰(zhàn)功,授大名開德路都統(tǒng)、長勝軍千戶。金建立齊國,率兵屯駐汴京城外監(jiān)督?;式y(tǒng)五年(1145)為行臺參知政事,授世襲猛安,兼合扎謀克。累至儀同三司、歸德軍節(jié)度使。后因取官府材木筑私第之事敗露,被海陵王處死。

    完顏訛古乃
    冶訶子。驍勇能戰(zhàn),常領(lǐng)兵偵探敵情。又善馳驛,日能千里,常以此立功不小。在與遼、宋軍交戰(zhàn)時,屢立戰(zhàn)功,曾生擒了遼軍中勇敢善戰(zhàn)的同瓜。歷授寧遠大將軍,迭刺唐古部節(jié)度使,千戶,西北路、西南路招討使。天德四年(1152),遷臨洮尹,加金紫光祿大夫,卒官。

    完顏宗雋(?-1139)
    本名訛魯觀。金太祖子。熙宗初,為東京留守。天眷元年(1138),入朝,與左副元帥撻懶建議,以河南、陜西地給宋朝。授尚書左丞相,加侍中,封陳王。天眷二年,授太保,領(lǐng)三省事,進封袞國王。不久,以謀反罪被殺。

    完顏撒改(?-1121)
    金景祖孫,韓國公劾者子。助金世祖、穆宗等征討女真諸部,鞏固以完顏部為主的女真部落聯(lián)盟。太祖時,輔佐太祖攻遼,屢建戰(zhàn)功,歷國相,國論勃極烈、國論胡魯勃極烈。天輔五年死。熙宗時,追封燕國王。海陵王時,降封陳國公。世宗時,封金郡王,謚忠毅。

    完顏婁室(1077-1130)
    女真完顏部人。初代父白答為七水諸部長。金太祖克寧江州,受命招諭系遼籍女真諸部。隨太祖伐遼,克黃龍府,授萬戶。進都統(tǒng),從完顏杲取中京。領(lǐng)軍襲遼帝,俘獲遼天祚帝,賜欽券。后攻宋,屢敗宋軍,克河中府,京兆府等。天會八年死。熙宗時,追封莘王。海陵王時,改封金源郡王,謚壯義。

    完顏宗翰(1080-1137)
    本名粘沒喝,或譯粘罕。國相撒改長子。遼末,極力贊成金太祖攻遼。隨太祖征伐,破遼大軍于達魯古城。與都統(tǒng)完顏杲攻克遼中京、西京。天會四年(1126),從西京出兵伐宋,克太原,與完顏宗望合兵圍汴京,遂克汴京。次年俘宋徽、欽二帝北還,賜鐵券。率師逐宋康王于揚州。入朝,與完顏希尹等進言太宗,立熙宗為儲嗣,授國論右勃極烈,兼都元帥。熙宗即位,進太保、尚書令,領(lǐng)三省事,封晉國王。天會十四年死。正隆中,例封金源郡王。大定間,追謚桓忠。

    完顏宗磐(?-1139)
    本名蒲魯虎。金太宗子。天輔中,隨完顏杲取遼中京。天會十年(1132),為國論忽魯勃極烈。熙宗即位,為尚書令,封宋國王,不久,進拜太師,與完顏宗翰等同領(lǐng)三省事。與憲顏宗干有隙,幾于持刀相向,贊成把河南陜西等地予宋,使宋稱臣。后與完顏宗雋等謀亂,事泄露,被熙宗所殺。

    完顏宗干(?-1141)
    本名斡木。金太祖庶長子,金海陵王父。初隨太祖、完顏杲伐遼,為副都統(tǒng)。太宗即位,為國論勃極烈,與完顏杲同輔國政,上疏請制定禮儀典章制度,辦學校、設(shè)選舉。熙宗即位,進太傅,領(lǐng)三省事。天眷二年(1139),進太師,封梁宋國王?;式y(tǒng)元年死。子海陵王即位,追謚睿明皇帝,廟號德宗。大定間,去帝號。封遼王,謚忠烈。

    完顏宗望(?-1207)
    本名斡魯補,又譯斡離不。金太祖第二子。初隨太祖征伐,常侍左右,屢有戰(zhàn)功。與都統(tǒng)完顏杲等西逐遼主于陰山、青冢之間。天會三年(1125),破宋郭藥師于白河,克信德府。四年初,率軍圍汴京。以宋康王和太宰張邦昌為質(zhì)退師。同年底,克汴京,滅北宋。次年,俘宋徽、欽二帝宗室、大臣等北還。歷元帥監(jiān)軍、右副元帥。天會五年死。世宗時,追封宋王,謚桓肅。

    完顏宗弼(?-1148)
    本名斡啜,又澤兀術(shù)、斡出。金太祖第四子。初隨完杲伐遼,后領(lǐng)軍伐宋,從江寧渡江席卷至杭州,逐高宗入海。返師,被宋將韓世忠擊敗于黃天蕩。攻陜西,被宋將吳玠擊敗和尚原。天會末,授右副元帥,封沈王。天眷中,領(lǐng)燕京行臺尚書省、都元帥,殺主張與宋議和的撻懶等,繼續(xù)攻宋,與宋劃淮水為界。遷尚書左丞相兼侍中、太保,他官如故?;式y(tǒng)中,進太師,領(lǐng)三省事,余官不變,賜金券?;式y(tǒng)八年死。大定間,追謚忠烈。

    完顏杲(?-1130)
    本名斜也。金世祖第五子。金國初建,為國論昊勃極烈。天輔間,為忽魯勃極烈,都統(tǒng)內(nèi)外諸軍,領(lǐng)軍伐遼,克中京、西京、西逐遼主。太宗即位,授諳班勃極烈,與完顏宗干等參顧國政。天會三年(1125),為都元帥,伐宋。次年,再伐宋,俘徽、欽二帝以歸。天會八年死。正隆中,追封遼王。

    完顏昌
    本名撻懶。金穆宗子。初領(lǐng)兵伐遼,平遼遙昭古牙部,分其部為九猛安,擇官領(lǐng)之。受太祖命,為奚族六路軍帥鎮(zhèn)奚。隨完顏宗翰等伐宋,屢有戰(zhàn)功,以元帥左監(jiān)軍監(jiān)督降將劉豫。天會末,授左副元帥。封魯國王。出為燕京行臺尚書左丞相,后與翼王鶻懶謀反,被熙宗所殺。

    阿勒根沒都魯(1070-1142)
    上京納鄰河(治今黑龍江阿城)人。徙居咸平路梅黑河,勇敢剛毅,善騎射。領(lǐng)謀克猛安伐遼,每遇敵人,往來馳突,人莫敢當,故所戰(zhàn)皆勝?;式y(tǒng)元年(1141),計功授宣威將軍。歷滑州刺史、肇州防御使、蒲與路節(jié)度使、驃騎上將軍、金吾衛(wèi)上將軍?;式y(tǒng)二年,致仕。同年死。

    完顏昴(1100-1163)
    金宗室完顏斜斡子。初隨太祖伐遼,佩金牌。從宗望伐宋,為南諸路兵馬都統(tǒng),圍克汴京;又與撒離喝等攻取河西郡縣。天眷初,授鎮(zhèn)國上將軍、東平尹,與宋將岳飛相拒。海陵王時,歷安武軍節(jié)度使、元帥右都監(jiān)、元帥左監(jiān)軍、樞密使、太子太保、世襲猛安謀克。歷封沈、楚、莒、衛(wèi)、齊等國公。海陵王南伐,為左領(lǐng)大都督,海陵王死,派人殺皇太了光英,并派子宗浩奉表入東京,賀世宗即位,進封漢國公。都元帥。大定三年死。

    完顏鄭家(1121-1161)
    完顏昂子。皇統(tǒng)初,以宋宗室子授定遠大將軍,為磁州刺史。天德年間,入為右諫議大夫。海陵王伐宋,為浙東道副統(tǒng)制,領(lǐng)舟師攻臨安,被南宋水軍擊敗,投水而死。

    完顏永蹈(?-1193)
    本名銀術(shù)河。金世宗子。歷大興尹,定武軍節(jié)度使。明昌二年(1191),進封鄭王,聽信崔溫,郭諫的相面術(shù),認為自己當?shù)玫畚?,遂不顧人勸告,密謀為帝。后因家奴告發(fā),賜死。崔溫、郭諫等被誅殺。泰和中,復王爵,謚刺。

    完顏秉德(?-1150)
    歷汴京留守、兵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式y(tǒng)八年(1148),遷平政事,廷議忤旨受杖,遂與唐括辯,海陵王密謀廢立。九年,謀殺熙宗于寢殿,擁立海陵王,授左丞相兼侍中、左副元帥,封蕭王,賜鐵券。后為完顏烏帶所譖,出領(lǐng)行臺尚書省事。天德二年,為海陵王忌殺。大定間,追復官爵,贈儀同三司。

    紇石烈志寧(?-1172)
    本名撒曷輦。上京胡塔安(治今黑龍江阿城)人。開遠軍節(jié)度使紇石烈懷忠子。娶梁王宗弼女為妻?;式y(tǒng)間,以大臣子充護衛(wèi)。海陵王時,累至樞密副使、開封尹。世宗即位東京,初殺世宗使者,后歸降,以臨海軍節(jié)度使領(lǐng)右翼軍都統(tǒng)平定窩斡之亂,封定國公,升左副元帥。與仆散忠義等伐宋,南宋屢敗請和,加平章政事。遷右丞相,封金源郡王。大定十二年死,謚武定。

    仆散忠義(?-1166)
    本名烏者。上京拔盧古河(治今黑龍江阿城)人,婆速路統(tǒng)軍使仆散背魯子。金皇室外戚。初從宗輔定陜西,授謀克。從宗弼取河南,授猛安、寧遠大將軍?;式y(tǒng)間,為博州防御使,任上勤于治理,入為兵部尚書。海陵王伐宋,以濟南尹領(lǐng)取漢南路行營副統(tǒng)制,克通化軍。世宗即位,入為尚書右丞,封榮國公,以平章政事兼右副元帥定窩斡之亂,遷右丞相,改封沂國公。大定二年(1162),以丞相居南京總控伐宋軍事。三年,兼都元帥。四年,南宋兵敗請和。五年,進左丞相。六年死,謚武莊。

    徒單合喜(?-1171)
    上京速蘇海水(治今黑龍江阿城)人。初為金源郡王完顏婁室扎也,以功為謀克,領(lǐng)婁室親管猛安?;式y(tǒng)間,伐宋有功,遷平?jīng)鲆U∧?,為西蜀道兵馬都統(tǒng)。世宗即位,轉(zhuǎn)陜西路統(tǒng)軍使,改元帥左都監(jiān)。破宋將吳璘于德順州,平定陜西,入為樞密副使。歷東京留守,平章政事、封定國公。大定十一年死。

    完顏承暉(?-1215)
    本名福興。好學,博通經(jīng)史。襲父謀克。章宗為皇太孫,充侍正。章宗即位,遷近侍局使,出知大名府事。泰和間伐宋,為山東路統(tǒng)軍使。罷兵后,盜賊潛匿泰山巖穴間,按察司奏請盡伐泰山林木以捕盜,承暉奏止。貞祐初,授平章政事兼都元帥,封鄒國公。中都被元軍包圍,奉詔與元議和。遷都汴京,拜右丞相兼都元帥,與皇太子留守中都。貞祐三年(1215),中都為元軍攻破,服毒自殺。謚忠肅,追封廣平郡王。

    完顏合達(?-1232)
    少長于軍中,驍勇善戰(zhàn),為人重義輕財。貞祐初,充護衛(wèi)。轉(zhuǎn)臨潢府推官,權(quán)元帥右監(jiān)軍,固守平州。元軍圍平州,合達因孤立無援降元。貞祐四年(1216),率部內(nèi)遷歸金,授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駐益都。興定間,轉(zhuǎn)知延安府,連敗宋軍于梅林關(guān)、馬嶺堡、麻城,又擊敗夏人于安塞堡、隆州。元光初,授參知政事、行省于京兆,世襲謀克,平定酈州張子政叛亂,全鳳翔,克復河中。正大四年(1227),進平章政事,封芮國公。不久奉詔援衛(wèi)州,解元軍圍衛(wèi)州,防御潼關(guān)。八年,棄關(guān)中退入河南。九年,與元軍戰(zhàn)三峰山,敗走鈞州。同年戰(zhàn)死鈞州。合達善治軍能與下同甘苦,遇敵則身先士卒,多得人心,有良將之稱。

    完顏賽不(?-1233)
    穩(wěn)重有智略。章宗即位,充護衛(wèi),由宿直將軍遷寧化州刺史。泰和間,以右翼都統(tǒng)隨仆散揆伐宋,敗宋軍于蔡。貞祐中,知鳳翔府事,拔宋木陡關(guān),破夏人于車兒堡。興定初,入淮,大掠淮南江北。興定四年(1220),奉詔出兵河北,招降義軍,除樞密副使。五年,奉詔救河東,克復晉安,平陽。正大元年(1224),由平章政事遷右丞相。五年,行省于京兆。天興元年(1232),隨哀宗至歸德,加樞密使兼左副元帥,封壽國公。次年,行省于徐州。同年元軍圍城,自縊于州第。

    完顏合周
    金皇族。貞祐間,為元帥左監(jiān)軍,失援中都,削官奪爵。貞祐四年(1216),以御史大夫權(quán)尚書右丞,總兵陜西。因滯澠池,怠誤時日,元軍攻占京兆,遂失潼關(guān),以免死除名。哀宗時,復用為參知政事,因其曾以“而”作“兒”、故人稱“雀兒參政”。天興元年(1232),奉詔汴京括粟,暴虐京師。

    完顏奴申(?-1233)
    中策論進士。正大三年(1226),由翰林直學士充益政院說書官。五年和六年,以御史大夫、吏部尚書,二度出使至元。八年,拜參政事。天興元年(1232),哀宗奔歸德,以奴申兼樞密副使,總諸軍留守汴京。次年,汴京西面元帥崔立以城降元,奴申遇害。

    李默然(1927-2012)
    話劇演員。阿城人。回族。1947年參加東北文藝協(xié)會文工團。建國后,歷任東北人民藝術(shù)劇院演員,遼寧人民藝術(shù)院演員、副院長、院長。以演話劇《報春花》、《兵臨城下》、《李爾王》及電影《甲午風云》著稱。

    尚志市
    曹志(1928-)
    尚志人。曾任阿城通訊社社長,中共阿城縣區(qū)委書記、縣委宣傳部部長。建國后,歷任中共松江省委宣傳部處長,黑龍江省委宣傳部處長、辦公廳副主任,合江地委副書記,黑龍江省革委會副主任,國家計委負責人,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主任、副部長,第七屆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五常市
    雙城區(qū)
    莫德惠(1883-1968)
    雙城人。天津北洋高等巡警學堂畢業(yè)。曾任濱江巡警長。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當選為參議院議員。1925年任北洋政府農(nóng)商部次長。次年任奉天省省長、東北大學校長。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國民黨政會主席、憲政促進委員會副委員長。1945年后任國民黨政府委員。到臺灣后,任臺灣“考試院”院長、“總統(tǒng)府”資政。

    王家楨(1897-1984)
    黑龍江雙城人。北京大學肄業(yè)。1924年畢業(yè)于日本慶應大學經(jīng)濟科。曾任張學良的外交秘書主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常務(wù)次長。1930年為接收威海衛(wèi)專使。次年任出席國際聯(lián)盟會議中國代表。后任外交委員會委員、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5年任出席舊金山聯(lián)合國成立大會,任中國代表團顧問。建國后,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研究員。是第二至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王學明(1916-1978)
    黑龍江雙城人。原名清仙。1932年參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同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共青團北平市委書記。建國后,歷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財政部副部長。是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傅庚辰(1935-)
    作曲家。雙城人。滿族。曾任東北音樂工作團團員。1948年入東北魯藝學習。1951年后任東北人民藝術(shù)劇院歌舞團分隊長。1957年畢業(yè)于東北音樂??茖W校作曲系。歷任中國人民志愿軍政治部歌舞團、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二團創(chuàng)作員,八一電影制片廠作曲、音樂組組長,總政治部歌舞團團長。曾為《地道戰(zhàn)》、《閃閃的紅星》、《風雨下鐘山》等影片作曲。作有管弦樂曲《歡慶舞曲》等。

    呼蘭區(qū)
    夏青(1927-2004)
    呼蘭人。東北大學肄業(yè)。歷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播音部副主任、播音指導。

    蕭紅(1911-1942)
    女小說家、散文家。黑龍江烏蘭人。1930年因反對封建婚姻而離家去北平。1932年返哈爾濱,與蕭軍同居并開始寫作生活。次年,與蕭軍合著的《跋涉》出版。1935年,在魯迅幫助下,出版了中篇小說《生死場》。魯迅為此書撰寫《序言》,認為是反映東北人民在日本統(tǒng)治下反抗斗爭的優(yōu)秀作品。次年去日本養(yǎng)病。抗戰(zhàn)后,輾轉(zhuǎn)敵后,繼續(xù)寫作。1942年病逝于香港。

    方正縣
    賓縣
    王以哲(1895-1937)
    東北軍重要將領(lǐng)之一,陸軍中將。他積極輔佐張學良,堅持聯(lián)共抗日的正確主張,并積極參與了“西安事變”。事變和平解決后,代理張學良主持東北軍工作。因與軍內(nèi)少壯派意見不合,于1937年2月被刺殺于西安寓所。

    依蘭縣
    夾谷吾里補(1082-1186)
    暗土渾河(黑龍江依蘭)人。徙居天德。初隸婁室?guī)は?,取系遼籍女真部,屢敗遼兵。從太祖克臨潢時,帶傷堅持作戰(zhàn),賞以遼宮女二人。隨金睿宗伐宋,敗張浚于富平。克蘭州,加昭武大將軍,授世襲猛安。累遷孛特木部族節(jié)度使。致仕,封苪國公。大定二十六年死。

    夾谷清臣(1133-1202)
    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篤(治今黑龍江依蘭)人。襲祖猛安。世宗即位,率本部軍六千赴中都,以功授昭武大將軍。平窩斡亂有功,遷鎮(zhèn)國上將軍,知潁順軍事。從伐宋,克汝州、宿州,漸遷樞密副使。章宗朝,歷尚書左丞、平章政事、左右丞相。監(jiān)修國史,致仕。歷封苪國、密國公。泰和二年死。

    呂厚民(1928-2015)
    依蘭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新華通訊社攝影部記者,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書記處常務(wù)書記。代表作品有《毛主席和周總理》、《周恩來和鄧小平在頤和園》等。

    巴彥縣
    王家善(1903-1979)
    黑龍江巴彥人。1937年畢業(yè)于日本陸軍大學。曾任偽滿步兵師第四旅旅長、第七軍管區(qū)司令部參謀長,國民黨政府第五十二軍師長。1948年在營口率部起義。后任解放軍遼東省軍區(qū)師長、第四野戰(zhàn)軍師長。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師長?;貒?,歷任熱河省軍區(qū)副司令員、遼寧省第一至四屆政協(xié)副主席。

    通河縣
    木蘭縣
    戰(zhàn)云齊(1872-*)
    黑龍江木蘭人。清同治十一年生。曾任黑龍江省諮議局副議長。1909年以拔貢郵傳部,任小京官。后調(diào)任黑龍江巡撫公署參議,被保薦任主事、知府。1912年4月,任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及任滿解職后,任北京政府財政部國稅等議員,清史館名譽協(xié)修。1927年7月,任奉天洮昌道尹,兼遼寧遼源交涉員。后又任洮昂鐵路督辦等職。1930年在通遼任遼北荒務(wù)局總辦。

    延壽縣

    鶴崗市

    蘿北縣
    綏濱縣

    黑河市

    陳顒(1929-2004)
    話劇導演。璦琿(今愛輝區(qū))人。女。1945年入冀魯豫軍區(qū)司令部隨營學校學習。后任冀魯豫軍區(qū)政治部友劇社四分隊隊長。1952年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1959年畢業(yè)于蘇聯(lián)盧那察爾斯基戲劇學院導演系。歷任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中國兒童藝術(shù)劇院導演,中國青年藝術(shù)劇院導演、副院長、藝術(shù)總監(jiān)。導演的劇目有《伊索》、《李雙雙》、《櫻桃時節(jié)》、《遲開的花》等。

    北安市
    五大連池市
    遜克縣
    嫩江市
    孫吳縣

    佳木斯市

    同江市
    富錦市
    樺川縣
    畢天民(1900-1959)
    教授。黑龍江樺川人。1925年起,先后在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劍橋大學公共衛(wèi)生研究所學習,1932年獲公共衛(wèi)生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36年入日本京教帝國大學研究室進修。1937年回國。曾任遼寧醫(yī)學院副教授,齊魯大學醫(yī)學院、中央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建國后,歷任第一軍醫(yī)大學、吉林醫(yī)科大學教授。是我國公共衛(wèi)生學開創(chuàng)者之一。

    陳雷(1917-2006)
    樺川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在佳木斯市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38年參加東北抗日聯(lián)軍。曾任第六軍政治部科長,第三路軍支隊宣傳科科長、偵察小隊隊長,中共綏化中心縣委書記,黑龍江省委秘書長。建國后,歷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黑龍江省省長,中共黑龍江省顧委主任。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撫遠市
    樺南縣
    陳俊生(1927-2002)
    樺南人。曾任中共樺南縣區(qū)委書記。建國后,歷任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齊齊哈爾市委書記,黑龍江省委副書記,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國務(wù)院秘書長,國務(wù)委員,中共中央國家機關(guān)工作委員會書記。是中共第十三屆中中央委員。

    湯原縣

    雞西市

    密山市
    虎林市
    雞東縣

    牡丹江市

    綏芬河市
    寧安市
    崔美善(1934-)
    舞蹈女演員。寧安人。朝鮮族。1952年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歷任中央歌舞團演員,東方歌舞團獨舞演員。有表演獨舞《長鼓舞》、《豐收舞》。

    海林市
    穆棱市
    林口縣
    東寧市

    齊齊哈爾市

    穆圖善(?-1886)
    姓那拉塔。世居黑龍江齊齊哈爾。隸滿洲鑲黃旗。初為驍騎校。咸豐中,從征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安徽,賜號“西林巴圖魯”。同治元年,先從多隆阿軍入陜征回,后代署欽差大臣,與太平軍、捻軍、回民軍交戰(zhàn)于陜西、湖北、甘肅、寧夏、青海,兼施招撫。歷官西安右翼副都統(tǒng),荊州、寧夏將軍,署陜甘總督。同治七年罷官。光緒中再起,署正白旗漢軍都統(tǒng),捕治吉林“馬賊”。中法戰(zhàn)爭時,任福州將軍,參左宗棠軍事,擊敗法軍于長門。十一年,再充欽差大臣,會辦東三省練兵事務(wù)。次年卒。

    韓光(1912-2008)
    齊齊哈爾人。1929年參加青年反帝大同盟。曾任共青團滿洲省委秘書長、中共滿洲省委特派員。后在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軍、第三軍工作,任第一軍代理政治部主任。1935年赴蘇聯(lián)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38年回國。后任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秘書長、中共華北工委常務(wù)副書記。1945年后,任中共大連市委書記、關(guān)東(旅大)公署主席、中共旅大市委第一副書記、旅大市市長。1953年后,歷任中共黑龍江省委第二書記,黑龍江省省長,國家科委常務(wù)副主任,國家建委第一副主任、主任,中紀委書記、常務(wù)書記。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訥河市
    富裕縣
    拜泉縣
    甘南縣
    烏熱圖爾(1952-)
    小說家。黑龍江甘南人。鄂溫克族。1968年在鄂溫克敖魯古雅獵業(yè)隊從事狩獵,后當民警、鄉(xiāng)黨委副書記、呼倫貝爾盟文聯(lián)主席、《呼倫貝爾》主編。現(xiàn)任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兑粋€獵人的懇求》、《七岔犄角的公鹿》和《琥珀色的篝火》曾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中篇小說獎。他的作品多以大興安嶺森林為背景,描繪鄂溫克族人的民族精神和人物的獨特個性。

    依安縣
    克山縣
    泰來縣
    克東縣
    仆散渾坦(1101-1172)
    蒲與路挾懣(治今黑龍江克東)人。驍勇強悍,善騎射。初授修武校尉,為宗弼扎也。天眷中,與宋將岳飛拒戰(zhàn)?;式y(tǒng)末,授世襲猛安謀克。世宗即位,為廣寧尹,授行軍都統(tǒng)。平窩斡之亂。歷曷懶路兵馬都總管、廣陽尹、利涉軍節(jié)度使、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大定十二年死。

    龍江縣
    王海山(1917-2002)
    龍江人。達斡爾族。1941年入日本神奈川縣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貒笕蝹螡M烏蘭浩特軍官學校連長。1945年率軍官學校學生暴動。1946年參加內(nèi)蒙古人民自衛(wèi)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任內(nèi)蒙古騎兵第一師團、師長。參加了遼沈戰(zhàn)役。建國后,任內(nèi)蒙古軍區(qū)分區(qū)司令員、蒙綏公安部隊副司令員、呼倫貝爾軍分區(qū)司令員。

    雙鴨山市

    集賢縣
    寶清縣
    友誼縣
    饒河縣

    伊春市

    鐵力市
    嘉蔭縣
    湯旺縣
    豐林縣
    大箐山縣
    南岔縣
    伊美區(qū)
    鳥翠區(qū)
    友好區(qū)
    金林區(qū)

    七臺河市

    勃利縣
    富振聲(1912-1985)
    勃利人。滿族。曾任東北抗日聯(lián)軍獨立師政治部主任。1936年赴蘇聯(lián)莫斯科東方殖民地研究院學習。1938年回延安。后任陜北公學政治處處長、中央黨校校務(wù)部部長、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部長。建國后,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處長、中共吉林省委書記處書記、吉林省第四屆政協(xié)副主席。

    綏化市

    北林區(qū)
    安達市
    肇東市
    海倫市
    張明遠(1931-)
    海倫人。1947年參加東北民主聯(lián)軍。參加了遼沈、平津等戰(zhàn)役。建國后,任連指導員、師政治部秘書、營教導員、師防化主任。1961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化學兵指揮系。后歷任軍政大學學員隊政委兼教員,廣東省軍區(qū)軍分區(qū)政委、省軍區(qū)政委,廣州軍區(qū)政治部主任,陸軍指揮學院政委,軍事教育學院政委。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綏棱縣
    蘭西縣
    于斌(1901-1978)
    黑龍江蘭西人。字野聲。震旦學院預科法文組畢業(yè)。1924年赴意大利留學。先后獲羅馬傳信大學宗教學博士學位、圣多瑪斯學院哲學博士學位和布魯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曾任北平中國公教進行會總監(jiān)督、中國公教學校視察主任、《益世報》發(fā)行人。1936年任天主教南京區(qū)主教。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6年任天主教南京區(qū)總主教。1949年去美國。1952年在紐約創(chuàng)辦“中美聯(lián)誼會”。1954年到臺灣。后任臺灣輔仁大學校長、天主教樞機主教、“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臺灣“天主教中國主教團”主席。

    明水縣
    青岡縣
    慶安縣
    望奎縣
    林楓(1906-1977)
    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望奎人。曾任河北省反帝大同盟黨團書記、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天津市委書記、劉少奇秘書??谷諔?zhàn)爭時期,任中共山西工委副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部長,中共晉西南區(qū)委書記兼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支隊政委,中共晉西區(qū)委書記,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副書記、代書記,晉西北邊區(qū)參議會議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組織部部長兼東滿分局書記、東滿軍區(qū)政委,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建國后,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國務(wù)院文教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校長。1959年和1965年先后當選為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共第七、八屆中央委員。

    大興安嶺地區(qū)

    呼瑪縣
    塔河縣
    漠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