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安陽市名勝古跡

    安陽市

    袁世凱墓
    在安陽市洹河北岸。俗稱袁林。袁世凱(1859-1916),河南項城人。1915年12月宣布復壁帝制,改次年為洪憲元年,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仍稱大總統(tǒng),同年6月在全國人民聲討中憂懼而死。北洋軍閥政府按其遺囑,費時2年,耗銀150多萬兩,占地200余畝,在此修建塋墓。墓系中西建筑形式的結(jié)合體。

    南端的望柱高大,雕刻精細的花紋和圖案。望柱北面有5對文武石像及石獅、石馬、石虎,兩行石雕儀仗中間有一座碑樓。再北是陵院大門,進門正中是大殿,兩側(cè)有配殿,全部建筑均仿清代風格,紅墻綠瓦,交相輝映。過大殿,就是大墓臺基,前有三門,中間為一鐵門,并掛有墓徽,其花紋圖案與望柱相近。門內(nèi)即是三層高臺大墓,全用鋼筋水泥澆鑄。整個陵區(qū)樹木間植,林蔭茂密,石刻、建筑成群。

    殷墟*
    在安陽市西北約2公里。以小屯村為中心,包括其北的洹河兩岸地區(qū),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于此,稱北蒙,亦稱“殷”。直到帝辛(紂)亡國,其歷273年。周滅殷后,漸趨荒蕪,故稱殷墟。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小屯村出土的龜甲牛骨上發(fā)現(xiàn)文字,從而證實此地即文獻中記載的殷墟。

    解放前在此進行過15次重要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小屯村北有宮殿的遺跡,侯家莊一帶有墟王族的陵墓,出土10多萬片甲骨刻辭及大量青銅器和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品等遺物。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四周飾有夔龍紋和饕餮紋,通高1.33米,重達875公斤,為世界罕見的重器。建國后在此進行大規(guī)??辈榕c發(fā)掘工作,基本上摸清了殷墟的范圍及分布情況,發(fā)現(xiàn)武官村大墓和祭祀坑、婦好墓及鑄銅作坊、制骨作坊遺址等,并出土數(shù)千片甲骨刻辭。

    殷墟

    小屯東北地建筑基址—1981年在安陽市小屯村東北地探出一處大型建建群,占地面積約5千平方米。1989-1991年進行發(fā)掘,揭出三座大斐心式建筑。該建筑群北面與三十年代所發(fā)掘乙組基址中最南邊的乙二十基址相距約80米。

    司母戊方鼎

    刻辭卜甲—寬16.8厘米,小屯南地出土。1973年在此進行了兩次發(fā)掘,最大收獲是發(fā)現(xiàn)了商代的刻辭甲骨5,335片,這是建國以來甲骨文發(fā)現(xiàn)最多的一次。

    刻辭卜骨—長19.5厘米,小屯南地出土。

    毛公鼎

    殷墟博物宛
    在安陽市小屯村東北殷代宮殿宗廟遺址及其以西地段內(nèi)。南北長500多米,東西寬170多米,占地210畝(其中水面106畝)。大門是根據(jù)甲骨文中的“門”子設(shè)計的,梁柱上雕刻殷代圖案,門兩側(cè)有仿殷浮雕夔龍。苑內(nèi)西南角復原殷代建筑—“母辛宗-婦好墓享堂”享堂坐落在婦好墓上,臺基略大于墓口,南北長5.6米,東西寬5米。苑中部,在原“乙二十”基址上建仿殷建筑乙二十大殿。建筑有前廊,廊柱雕刻殷代圖案。坐北朝南,全部建筑為木結(jié)構(gòu),四坡頂,頂上用茅草鋪蓋。苑北部為仿殷建筑甲十二,坐西朝東,南北長24米,寬8.2米,為二層樓閣式。

    婦好墓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曾統(tǒng)率一萬三千多將士出征作戰(zhàn)。1976年她的墓葬在殷墟遺址西南側(cè)被偶然發(fā)現(xiàn),出土文物一千六百余間,玉器就占了七百五十五件。

    商玉鶴—兩只屈頸展翅的立鶴,是婦好墓出土的玉雕精品。

    玉人—高7厘米,婦好墓出土。

    婦好爵,高38厘米。

    婦好鋮,長39.5厘米。

    嵌綠松石象牙杯

    天寧寺塔
    在安陽市區(qū)西北隅。又稱文峰塔。平面呈八角形,為五層樓閣式磚塔,高38.65米。塔身下有蓮瓣裝飾的基座。塔身內(nèi)有盤旋梯道,可直登塔頂,鳥瞰全城。塔頂平臺上有高約10米的喇嘛塔一座,作為塔剎較罕見。此塔可能建于金元時期,其磚雕畫像、圖案和門窗裝飾等可能為明代增建。

    天寧寺塔

    相州晝錦堂記碑
    在安陽市區(qū)內(nèi)韓琦廟內(nèi)??逃诒彼沃纹蕉辏?065年)。歐陽修撰文,蔡襄書,邵必題額。碑文系歐陽修為韓琦所建晝錦堂寫的一篇文章。書者蔡襄為北宋書法家。此碑在各家金石古籍中均有著錄。

    府城隍廟
    在安陽市老城內(nèi)鼓樓東街路北。坐北向南,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廟南北長100米,東西寬50米,有大殿4間,廊房數(shù)十間。前殿面闊3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綠色琉璃瓦頂。后三大殿均為單檐懸山頂,二殿、三殿均為面闊3間,進深3間;四殿面闊5間,進深3間。兩側(cè)有廊房20余間。

    相州窯遺址
    在安陽市北郊、安陽橋南洹河濱。窯址所在地原為一小土丘,北臨洹河,隔河與安陽橋村相望。遺址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60米,面積達9萬多平方米。堆積層一般大約1米,最厚處達1.5米。產(chǎn)品豐富多采,有生活用品、動物俑、人俑以及各種藝術(shù)裝飾品。胎質(zhì)潔白,細膩堅硬,器表富于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多種。瓷器的胎壁一般較厚,釉為青色透明琉琉質(zhì),有光澤,透過釉層可以窺見胎面,釉厚處色濃,薄處色淡。還有青中帶綠、青中帶黃、青灰、青褐等色。相州窯是隋唐以來我國北方的重要制瓷場地。

    林州市
    林慮山
    在林州市區(qū)西南15公里。地勢險要,風景宜人,為林州勝景之一。五代著名山水畫家荊浩曾隱居于此,自稱“洪谷子”。歷代多在此創(chuàng)建寺院,成為佛教勝地。洪谷一帶名勝甚多,有千佛洞、大緣禪師摩崖塔、《三尊真容支提龕銘》碑、洪谷寺塔等。

    千佛洞
    在林慮山洪谷北崖山腰上。始鑿于北齊武平五年(574年),歷代增雕。洞內(nèi)正面摩崖石刻一佛二弟子,佛高丈余,四壁小佛像百余尊,并有《金剛經(jīng)》刻石4方,《妙法蓮花經(jīng)》刻石2方,均為唐刻正書。洞內(nèi)北壁尚有摩崖石刻7字,字徑2寸,是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張商英過此所鐫。

    洪谷寺塔
    在林慮山洪谷寺遺址上。寺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早毀,今僅存洪谷寺塔。塔為七級密檐式磚塔,高15.4米,中空,似為北朝遺物。

    惠明寺
    在林州市區(qū)北12公里申村。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由高僧惠明建寺,明清兩代重修。現(xiàn)存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水陸殿等。天王殿面闊5間,進深3間,廡殿頂,灰背筒瓦覆蓋。大佛殿,一名當陽殿,俗稱轉(zhuǎn)角殿,在天王殿后,面闊、進深各3間,單檐歇山頂,黃綠琉璃瓦覆蓋。水陸殿在大佛殿后,面闊5間,進深3間,硬山頂,灰瓦覆蓋。寺內(nèi)殘存線刻惠明像一尊及題刻,天王殿前還有惠明寺塔一座,俗稱喇嘛塔,高16.65米,青石壘砌,平面呈六角形。

    黃華山
    在林州市區(qū)西10公里的林慮山。林慮山素有“太行之秀”的美譽,而黃華山又為林慮山諸山之秀。至城關(guān)鄉(xiāng)口頭村,便可望見山峰突兀,紅旗渠繞山而過,趙南長城遺址歷歷可見。秋季,則滿山紅葉,山楂掛滿枝頭。眾多的奇洞美溪,山中多有瀑布飛流。還有覺仁院、慈明院、王母祠等古建筑,以及歷代名人游覽之詩詞碑刻等。

    安陽縣
    小南海原始洞穴
    在安陽縣城西南15公里北樓頂山東麓。東南臨洹河河道。南北群山對峙,峰巒起伏,海拔197米。1960年4月試掘,洞頂早已塌陷,堆積共分5層,除第一層外,其余4層均有數(shù)量不等的遺物和動物化石。比較規(guī)整的石片,多有使用痕跡。礫石器不多,石片器最為豐富。動物化石主要有犀牛、鴕鳥蛋、狗、野驢、羚羊等,洞穴內(nèi)還遺留有灰燼,說明當時已普遍用火。這處洞穴距今約有1-2萬年,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時間相同,已接近現(xiàn)代人,并能用獸皮縫制衣服。

    永和橋
    在安陽縣東20公里永和集西隅,橫跨洹河故道。始建于北宋,明弘治六年(1493年)重修。為三孔石拱橋,全長39.5米,寬6.8米,橋面弧長31.5米,現(xiàn)高8米。全橋用青石構(gòu)筑。拱橋曲線緩和,系用肩形石砌成。中間大拱寬7米,兩側(cè)橋墩上鐫有高浮雕龍頭,雙爪各攥一火焰寶珠,作鎮(zhèn)守洹河之勢。兩頭拱寬約4.5米。

    朝元洞古廟
    在安陽縣西南25公里九華山北麓。為一組坐北朝南的古建筑群。廟院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古戲樓背南向北,面對神殿。朝元洞最為高大雄偉,依山鑿砌,內(nèi)設(shè)儒、道、佛“三教堂”,因朝拜三教元首,故名朝元洞。洞上砌玉皇殿閣,前邊裝砌三層樓廊,建造精美。古廟共有百余間房屋,規(guī)模宏大。

    靈泉寺石窟
    在安陽縣城西南25公里的寶山。山有南北兩峰,中有一東西向峽谷,石窟即在峽谷兩側(cè),因中間舊有靈泉寺,故名。北峰東南側(cè)為106窟,南峰西北側(cè)為64窟,共170窟。從東魏武定四年(546)開鑿大留圣窟起至宋末,歷時600余年。北峰東南側(cè)正中的大住圣窟鑿于隋開皇九年(589年),是這處石窟造像中的杰作,平面呈長方形,面積5.8平方米。兩旁雕刻羅那延神王和加毗羅神王像。窟的東、西、北三壁皆有一拱券式龕,內(nèi)雕一佛二菩薩,兩旁又豎刻不同姿勢的坐佛像,每排7尊,每壁14排。石窟多為淺窟,內(nèi)雕各種塔剎(為隋唐以來歷代名僧的灰身塔)和殿宇。靈泉寺舊址上還保存一對北齊石塔(其一為高僧道憑法師燒身塔),一對唐代石塔,一對北朝石獅。

    隋開皇九年 傳法圣師圖(局部)

    靈泉寺石塔

    珍珠泉
    在安陽縣城西20公里的水冶鎮(zhèn)西。水面1.3萬多平方米,平均水深2米。有3個主泉。泉水清澈,涌如串串珍珠,故名。相傳北宋名將韓琦領(lǐng)兵西征經(jīng)此,兵馬干渴無水,韓琦氣急,一劍入地,泉水隨劍涌出,故又名寶劍泉。又傳韓琦的戰(zhàn)馬咆哮斯鳴,一蹄踏陷,清泉涌出,又成一泉,名馬蹄泉。另一泉形如臥龍,故稱臥龍泉。三泉周圍有9條土嶺,宛如九龍相依,因有“九龍三泉”之稱。湖中筑小亭,亭旁有古柏,其中兩株地面相距5尺,而在4尺高處合為一株,有如門洞,游人可通,與珍珠泉合稱“柏門珠沼”。

    修定寺塔
    在安陽縣城西北35公里的清涼山南麓。修定寺毀于清末。塔建于唐代,方形單層,現(xiàn)僅存塔身,殘高9.5米。四外壁由不同類型的模制浮雕磚鑲嵌而成。南壁設(shè)券門,門洞亦用浮雕磚砌成。半圓形石質(zhì)門額上為三世佛造像龕,雕刻佛像、弟子、菩薩、天王像9尊,佛像背后有火焰紋背光,具有盛唐的藝術(shù)風格。此塔造型優(yōu)美壯麗,磚雕精巧雅致,是唐代磚刻藝術(shù)的珍品。

    西門豹大夫祠
    在安陽縣豐樂鎮(zhèn)西門豹祠內(nèi)。碑刻于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馬需撰文,楷書,碑文記述魏文侯派西門豹治鄴時,革除巫覡為河伯娶婦的陋俗,并開鑿水渠12條,引漳水灌溉,以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紀念西門豹業(yè)績,曾建祠崇祀,立碑記功。祠始建時日不詳,宋代曾重建。因年久失修,祠圮碑存。

    滑縣
    明福寺塔
    在滑縣城內(nèi)東南隅的明福寺內(nèi)。磚石結(jié)構(gòu)。隋仁壽四年(604年)本地杜明福捐宅院為寺,故名明福寺。唐開元時曾在寺內(nèi)建小石塔,后又修建此塔?,F(xiàn)寺廢塔存。但據(jù)其建筑形式和塔內(nèi)文物特征推測,可能建于北宋初年。此塔歷經(jīng)修葺,保存尚好。塔高40米,平面呈八角形,七層密檐式,矗立在高2.4米的石臺基上,外廊呈楔形。塔內(nèi)中空,原有階梯可登至第5層。

    瓦崗寨起義舊址
    在滑縣瓦崗鄉(xiāng)。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隋末農(nóng)民起義舊址。瓦崗軍當年的布防和設(shè)施至今清晰可辨。有瓦崗軍飲水用的八步三眼井,開大會用的觀陽閣,還有李密的點將臺等。瓦崗寨西邊的周道,為當年各路起義軍投奔瓦崗寨的報到處;東、西小屯為瓦崗軍的糧倉;馬莊為瓦崗軍的騎兵駐地;赤水為瓦崗軍當年的刑場。史載,隋末,翟讓以瓦崗寨為根據(jù)地,率眾起義。大業(yè)十二年(616年),李密投奔起義軍,參與計謀,輔助翟讓聯(lián)合各路義軍攻打隋軍。次年李密取得全軍領(lǐng)導權(quán),稱魏公,年號永平。后殺害翟讓。永平二年(618年)接受隋朝封爵,后被王世充擊敗,入關(guān)降唐,不久即以反唐罪名被殺。

    內(nèi)黃縣
    顓頊陵
    在內(nèi)黃縣梁莊鄉(xiāng)三楊莊西1.5公里硝河西岸。其西為帝嚳陵,故又稱顓頊帝嚳陵。始建年代無考。唐大和四年(830年),陵前建大殿5間,大殿內(nèi)塑二帝像。殿外東南有碑林。元初,又在陵園四周及二陵之間,修砌了磚墻。每春秋兩季,或封建改元便遣官告祭。清宣統(tǒng)年間(1909-1911),黃河故道風沙南移,一通石碑全露在外,上書“顓頊陵”顏體正楷大字,大氣磅礴,雄傳絕倫。另一通為“顓頊帝陵”,石碑僅露地尺許,為元代天歷二年(1329年)所立。顓頊,號高陽氏;帝嚳,號高辛氏,是傳說時代兩個氏族的首領(lǐng),夏、商的直系祖先,距今約4500余年。1979年春,在陵區(qū)鉆探,發(fā)現(xiàn)下面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片、燒結(jié)土等遺存,確認是一處原始社會文化遺址。顓頊與帝嚳位居五帝之列,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兩位著名的帝王。

    湯陰縣
    岳飛廟
    在湯陰縣城西南隅。岳飛(1103-1142),相州湯陰人,南宋抗金名將。廟建于明初,歷經(jīng)修葺增建,面積達4300平方米。廟坐北向南。山門前有施全祠,內(nèi)奉施全銅像,祠前有秦檜、王氏等五奸臣的鐵鑄跪像。精忠坊及東大門分立山門左右兩則,坊為木構(gòu)多層斗拱組成,山門東側(cè)有清乾隆御書碑。拾級進廟,古柏竟翠,碑碣林立。御碑亭后為大殿、寢殿。正殿面闊5間,深3間,內(nèi)有岳飛塑像;頂為硬山式。寢殿也為5間,陳列岳飛手跡。周圍有岳云殿、四子殿、孝娥殿、岳珂殿、三代祠等。廟內(nèi)保存有刻石193塊,內(nèi)容有岳飛的《滿江紅》、《寶刀歌》和諸葛亮的《出師表》手書刻石,以及明以后歷次修廟碑記和頌揚岳飛的題記詩賦等。

    文王廟
    在湯陰縣城北4公里處。為一高5米的正方土臺,面積1萬平方米,是已知我國最早的國家監(jiān)獄所在地之一。據(jù)史料記載,商代末期,西伯姬昌禮賢下士,所從甚眾。殷紂王聽信崇侯虎的譖言,疑姬昌聚眾謀反,將其囚禁在羑里。姬昌患難發(fā)奮,拘演周易,并由其部屬向紂王獻美女奇珍,姬昌獲釋。后其子姬發(fā)(武王)滅殷,建立周朝,姬昌被謚為文王。后人為紀念他,就在羑里城舊址建立文王廟。

    現(xiàn)存文王廟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修建。廟內(nèi)古柏蒼郁,除一座演易臺外,其余殿廡僅存遺址?,F(xiàn)存明代石構(gòu)建筑演易坊和頌揚大禹治水功德的岣嶁文碑(又名禹王碑),碑刻文字古怪離奇,為明代立石,清康熙年間(1622-1722)譯文。拾級進廟,左側(cè)有明代刻石文王易碑(又稱八卦碑),上列六十四卦,并注卦辭;右側(cè)為乾隆御書碑。其后是演易臺,臺高13米,墻厚一米,坐西朝東,相傳是文王演易之處。城下為龍山至殷商時代的古文化遺址,高出地面5米許,保存完好。

    扁鵲墓
    在湯陰縣東7.5公里伏道村南崗上。東鄰火龍崗,南毗崗陽村,有墓冢和廟祠。冢高2米多,周長約16米。冢南為祠堂,面闊3間,硬山式建筑,方形青石柱。祠始建年代無考,現(xiàn)存建筑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所修。并有元、明、清等朝代重修扁鵲墓祠的碑碣5通。扁鵲,齊國勃海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戰(zhàn)國著名醫(yī)家家。精通各科,尤長切脈。《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秦太醫(yī)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鵲,便以重金收買刺客殺害之。據(jù)傳說扁鵲周游各地行醫(yī),刺客探知扁鵲路過湯陰縣東南一帶,就伏于道旁行刺,故地名為伏道。扁鵲死后,遂葬積冢,并于冢前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