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宜春市人物
-
陳重
- 字景公。東漢豫章宜春人。舉孝廉、茂才,拜尚書郎、細陽令、侍御史等官。曾代人還債錢數(shù)十萬而不言,品行為同僚所服。
-
宋孝宗夏皇后(?-1167)
- 袁州宜春人。初入宮賧憲圣太后閤中侍御,普安郡王夫人郭氏卒,太后以夏氏賜王,封齊安郡夫人。孝宗即位,旋奉上皇命,立為皇后,死,謚安恭。寧宗時,改謚成恭。
-
彭瑩玉(?-1353)
- 豫章郡宜春(今江西宜春)慈化東屯村人。元末徐壽輝紅巾軍將領(lǐng)。曾入慈化寺為僧,以白蓮教組織群眾。元順帝至元四年(1338年)與其徒周子旺袁州起義,失敗后,避走淮西。至正十一年(1351年),與鄒普勝聚眾響應劉福通。十二年,率兵攻占江、饒、信州(江西九江、波陽、上饒),被徐壽輝任命為江南行省參知政事。旋攻安徽、蘇南、浙江等地。后在瑞州(江西高安)遭元軍突襲,戰(zhàn)敗身亡。
-
袁繼咸(1598-1647)
- 宜春人。天啟五年(1625)進士。授行人。崇禎時,曾任湖廣參議等職。因襄陽為義軍占領(lǐng),被逮戍貴州。后以廷臣推薦,又復起用。由御史歷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曾分巡武昌、黃州,移守淮陽,撫治鄖陽,總督江西、湖廣、應天、安慶軍務,以討流“賊”。福王立南京,他又參與南明抗清之戰(zhàn)。頒詔武昌,當時左良玉不拜詔,他致書申明大義,勸導受詔。左良玉反,繼咸至九江勸其退兵。良玉卒,復勸其子左夢庚回師。夢庚降清,執(zhí)繼咸,挾持北上,終不屈,被殺。
-
徐犀(97-168)
- 豫章南昌(江西豐城市)人。字孺子。博學卓識,躬耕而食。寄寓南昌時,太守陳蕃對他極為尊敬,為之特設一榻,去則懸之。桓帝備厚禮徵召,因不滿宦官專權(quán),終不仕,時人稱之為“南州高士”。王勃《勝王閣序》中有“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即出此典故。
-
朱善(1314-1385)
- 字備萬。豐城人。元末避兵亂,隱居山中。洪武初,為南昌教授。八年(1375),廷對第一,授修撰。逾年,奏對失帝意,改任典籍,放回鄉(xiāng)。復任為翰林待詔。上疏論婚姻法律。十八年升為文淵閣大學士。不久,請告歸。卒年七十二。正德中,謚文恪。
-
黃宗載(1366-1444)
- 豐城人。洪武三十年(1397)進士。累官司正。永樂中,任御史、詹事府丞。參與撰寫《永樂大典》。主持建造海運巨艦數(shù)十艘。出按交址,歸,不攜帶交址一物。洪熙元年(1425)任行在吏部侍郎。宣德時清軍浙江,督辦采木。英宗初,任南京吏部尚書。曾巡撫陜西。乞休歸。持廉守正,不矯不隨,正統(tǒng)九年死。
-
范衷
- 豐城人。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授壽昌知縣,開荒,興水利。正統(tǒng)中考績最佳當遷。縣民頌其德乞留,允。后知汝州,舉天下廉吏第一。
-
李裕
- 豐城人。景泰五年(1454)進士。授御史。天順中,巡按廣西,上安邊八事。以實上報石亨從子彪濫報首功,由是有強直名聲。成化中,歷任右都御史、工部尚書。有政績。曾總督漕運兼巡撫江北諸府,疏浚白塔、孟瀆二河以便漕運。
-
楊瑄
- 豐城人。景泰五年(1454)進士。授御史。天順初,條列曹吉祥、石亨怙寵專權(quán)罪狀上告于帝。不久,石亨西征還,十三道掌御史張鵬及御史劉泰等將彈劾亨、吉祥許多犯法事,給事中王鉉先一日泄密于亨。亨與吉祥哭訴于帝前,誣告鵬等結(jié)黨排擠構(gòu)陷他們。帝怒,把鵬等下獄。后釋放,貶戍南丹。因忠諫名揚天下,為士論所重。憲宗即位,升浙江副使。十余年,政績卓著,升按察使。疏浚西湖,設防置閘,以利灌溉,功未就,卒。
-
楊廉(1452-1525)
- 豐城人。父從師胡九韶。廉承父學。成化末進士。弘治中,歷南京戶、刑、兵科給事中,多建言。正德時,官南京禮部右侍郎。曾極陳時政缺失,疏諫南巡。世宗即位,遷禮部尚書。與羅欽順善。研究居敬窮理之學,文必據(jù)《六經(jīng)》,學者稱“月湖先生”。曾進《大學衍義節(jié)略》。帝優(yōu)詔答之。乞休歸。家居二年卒。贈太子少保。
-
李遂
- 豐城人。從師歐陽德。嘉靖五年(1526)進士。歷官蘇松兵備副使、右僉都御史、南京兵部參贊尚書。請列“大禮”之獄。諸臣于赦令中。有平定江北倭寇功。曾撫定振武營軍變。以老致仕。卒,贈太子太保。
-
雷禮(1505-1566)
- 豐城人。明嘉靖進士,官至工部尚書。以忠敬勤敏,詔加太子太保,歷階少傅。性嗜學,尤明習朝典。
-
鄧子龍(?-1598)
- 豐城人。相貌魁梧,驍捷過人。一生備受排斥,曾兩次被劾罷官。善書法,喜吟詠。嘉靖中,累功授廣東把總。萬歷十一年(1583年)外軍侵云南,他奉命前往,屢敗敵軍,討平緬甸、孟養(yǎng)思箇叛,因功授副總兵兼參將。二十六年(1598)從陳璘援朝抗倭,英勇奮擊,在海戰(zhàn)中,力戰(zhàn)死。朝鮮統(tǒng)制使李舜臣赴救,亦死。贈都督僉事,廟祀朝鮮。
-
李材
- 豐城人。尚書遂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授刑部主事。隆慶中,由兵部郎中稍遷廣東僉事。因羅旁之役及御倭功,升副使。萬歷間,官云南按察使、右僉都御史。曾撫附孟養(yǎng)、蠻莫兩土司以制緬甸。適逢有人說他冒功,被下獄多年,后戍鎮(zhèn)海衛(wèi)。所至,則聚徒講學,久之赦還。卒年七十九。
-
鄢懋卿
- 豐城人。因是嚴嵩黨,得御史,升左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曾總理兩浙、兩淮、長蘆、河東直政。倚嚴氏父子,所至賣權(quán)納賄,聚金巨萬,饋嚴氏及諸權(quán)貴,不可勝數(shù)。嵩敗,戍邊。
-
熊佛西(1902-1965)
- 戲劇教育家。豐城人。1923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教育系。1926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曾任北平大學藝術(shù)學院戲劇系主任、教授,四川戲劇教育界實驗學校、上海實驗戲劇學校校長。1932年后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戲劇委員會主任。曾在河北定縣從事農(nóng)民戲劇研究與實驗。建國后,歷任上海戲劇??茖W校校長,上海戲劇學院院長。
-
蕭燧(1117-1193)
- 臨江軍人。紹興進士。授平江府觀察推官。不附秦檜,被排斥。孝宗初,以“官當擇人,不當為人擇官”,入對。擢左司諫。勸孝宗正紀綱、容直言、親君子、遠小人。淳熙末,拜參知政事、權(quán)知樞密院。卒,謚正肅。
-
蕭逵
- 燧子。淳熙十四年(1187),登進士第,名列第四,與其父同舉高科,為孝宗所喜愛。累官至太常。
-
章穎(1141-1218)
- 字茂獻。臨江軍人。以兼經(jīng)中鄉(xiāng)薦。孝宗立,應詔上書,禮部奏名第一,調(diào)道州教授。歷太學博士、左司諫等。寧宗即位,除侍御史兼侍講,被劾罷。授集英殿修撰,累遷刑部侍郎兼侍講,遷禮部尚書。奉詔考訂辨誣,從實上報。奉祠。卒,贈光祿大夫,謚文肅。
-
楊廷麟(?-1646)
- 清江(今樟樹)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授編修。上疏彈劾楊嗣昌,嗣昌懷恨,施詭計推薦廷麟知兵,改兵部職方主事,意希戰(zhàn)死。京師陷,募兵勤王。南京失守,江西諸郡惟贛州存。唐王加封吏部右侍郎,與國子祭酒劉同升謀反清。乘虛復吉安、臨江,加封戶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清兵破贛州,投水死。
-
鄧常恩
- 明臨江(今樟樹市)人。由宦官陳喜推薦進帝,以曉方術(shù),累官太常卿。
-
楊錫紱(1701-1768)
- 江西清江(今樟樹)人。雍正進士,歷官廣西巡撫、湖南巡撫、禮部尚書、漕運總督。乾隆中,先后用兵苗疆。疏請禁民間廢水利設施為田地,陳米貴之因三端??偠戒钸\十二年,于漕務多有興革,皆得準行。編輯有《漕運全書》,為后任所遵循,乾隆三十三年卒。
-
黃克維(1907-?)
- 神經(jīng)病理學家。清江(今樟樹)人。1933年畢業(yè)于協(xié)和醫(yī)學院,獲醫(yī)學博士學位。1935年入英國倫敦大學醫(yī)學院病理研究院學習,1939年回國。曾任成都中央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四川省立醫(yī)院院長兼華西協(xié)和大學醫(yī)學院教授、重慶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兼中央醫(yī)院內(nèi)科主任。1949年入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進修,1950年回國。歷任四川醫(yī)學院教授兼教務長,解放軍總醫(yī)院、軍醫(yī)進修學院科主任、副院長、教授。我國神經(jīng)病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
-
鐘傳(854-917)
- 洪州高安人。少年負販自業(yè),博覽經(jīng)史,喜兵法,好射獵。時朝政不綱,水旱相仍,他聚集千余人,眾推為長。率眾徙居九峰,依末山為堡,三年至萬人。唐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造反,威震江南。傳率眾先平撫洲,后取洪州,詔為刺史。廣明元年(880年)晉觀察使。中和四年(884年),封鎮(zhèn)南節(jié)度使,檢校太保中書令。爵穎州郡王,又徙南平王。天佑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傳恥心而不仕,遁居鐘家渡,散千金以賜親朋,后歸宿九峰。
-
陳仲微(1209-1280)
- 祖籍江州(今江西九江),徙居瑞州高安。嘉泰進士,所至皆有政績,忤丞相賈似道,被劾罷。后敘復官,上書極論國勢危急,朝廷掩惡,有謀難展,有敗無誅,兵不知將,請君相幡然改悟,國事尚可為。遂出為江東提點刑獄,益王即位海上,拜吏部尚書、給事中。厓山兵敗,走至安南(今越南)。他惡衣菲食,飽學六經(jīng),精研理學,涉及諸子百家、天文、地理、醫(yī)藥、釋老之學。
-
陳鑒
- 高安人。宣德二年(1427)進士。授行人。正統(tǒng)中,官御史。出按順天,言京師風俗澆漓之故有五。改按貴州,時麓川酋思機發(fā)屢上書求恕罪進貢,不許。復大舉遠征,兵連不斷,云、貴軍火民疲敝。十四年(1449)鑒抗疏言賊酋遠逃,不為邊患,宜專責云南守臣相機剿滅,無需遠征勞師。王振怒,改鑒為云南參議,復加其罪,論死下獄。景帝嗣位,得赦。授河南參議。致仕歸。死。
-
吳山
- 高安人。嘉靖進士。歷官編修、禮部尚書、太子太保。雖與嚴嵩同鄉(xiāng),不佞附嵩。四十年二月朔,日當食,微陰。嵩以為天眷,急上賀。山言不當賀,帝大怒,令冠帶閑住。穆宗即位,召為南京禮部尚書,堅辭不赴。卒,贈少保。
-
熊石齊(1591-1722)
- 高安縣人。一生歷經(jīng)明清兩代的萬歷、泰昌、天啟、崇禎、順治和康熙六朝,壽131歲。聰敏善言,性甘淡薄,無意仕進,長期隱居山林,躬耕終老,是位高士壽星。
-
朱軾(1662-1736)
- 瑞州府高安縣人。清康熙進士??滴跛氖四辏?709年),督學陜西學政。五十六年授浙江巡撫,累官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平冤獄,抑豪強,居廉潔,興學校,修筑海塘,辦水利,鞏固邊疆,政績卓著。博學多才,曾任《清圣祖實錄》和《世宗實錄》總裁。著作很多。
-
吳有訓(1897-1977)
- 物理學家。高安人。1920年畢業(yè)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shù)理化部。1926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中央大學校長。德國自然研究者皇家學會會員。二十年代與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康普頓教授合作,證實了近代物理學中“康普頓吳有訓效應”。這是近代物理學的一大發(fā)現(xiàn),進一步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光子理論,認識到電磁輻射以微粒的形式被吸收和發(fā)射,導致了近代量子物理學的誕生和發(fā)展。是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物理學數(shù)學化學部委員,學部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
-
賈石(1919-1988)
- 高安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曾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干事,西北土產(chǎn)公司三邊分公司副經(jīng)理,嫩江省軍區(qū)后勤部部長,興安省、牡丹江省財政廳廳長,沈陽市財政局局長。建國后,歷任貿(mào)易部副部長兼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外資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香港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國際貿(mào)易促進委員會主任。
-
李叔正
- 靖安人。時為江西十才子之一。因推薦授國子學正。洪武時歷任興化知縣、國子助教、禮部尚書。曾單騎判決同州與蒲城地界之爭。丈量田畝,立法精密,使豪強按田數(shù)繳納賦稅。任教,嚴立教規(guī),教授嚴肅認真,朝臣稱其賢。又曾斷明瓊州府官吏告發(fā)知府之事不實。其妻夏氏,陳友諒攻陷南昌時投井死,感妻節(jié)義,終身不再娶妻,卒于官。
-
況鐘(1383-1442)
- 靖安(江西靖安縣)人。初為小吏,后為禮部儀制司主事,明永樂中薦授禮部郎中。明宣德五年(1430年)任蘇州知府。當時蘇州府賦役繁重。豪強猾吏狼狽為奸,最為難治。鐘至府,為政周密,采取減免重賦,用濟農(nóng)倉粟,除賑荒外,以代民間雜稅及欠租。協(xié)助巡撫周忱奏免田賦七十余萬石。曾設置記民善惡、通關(guān)勘合、綱運、館夫等簿,以防奸宄弊端。鋤豪強,扶植善良,民奉之若神。重學校,禮待文儒,單門寒士多被賑贍。正統(tǒng)六年(1441),任職期滿,部民二萬余人,請求再任。詔令仍視府事。剛正廉潔,孜孜愛民,在任十三年,被稱為“況青天”。前后蘇州知府無人能與之相比。八年卒于官。
-
惠洪(1071-1128)
- 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名學范,俗姓彭。一作慧洪。自幼聰穎,《千家詩》中《秋千》一詩即其十三歲時所作。十四歲時,父母并亡。出家于縣城北郊三峰山石門嶺寶云院。好作詩詞,結(jié)識黃庭堅。所作詩篇,一時名震京華。后南歸依真凈禪師于廬山,從徙洪州石門。后入清涼寺。曾識張商英,結(jié)交郭天信,后因受張、郭得罪受牽連,流入朱崖(海南境)。三年后,赦歸新昌,住洞山、度門寺等地。
-
姚勉(1216-1263)
- 瑞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中進士第一。初任翰林正字,因忤理宗被免歸。后起用為校書郎,兼太子舍人。又因面斥賈似道遭罷免,貧憂而亡。其詩文名重當時。
-
袁彬(1401-1488)
- 江西新昌(今江西宜豐)人。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以錦衣校尉隨從英宗北征。土木堡之役,也先俘虜英宗北去,隨從官員全都逃散,唯有他不離英宗左右。周旋患難,未曾違帝意。夜則與帝同寢,天寒冷,常用脅暖帝腳。帝視他如親骨肉。在敵營生活一年,后與英宗同歸。及帝被釋放還北京,景帝僅授給彬錦衣試用百戶。英宗復位,歷官指揮使、都指揮僉事。授一品鎮(zhèn)國將軍銜。帝非常關(guān)照他,有所奏請無不從。時召入曲宴,敘患難時事,歡洽如往昔。有平曹欽功。被門達誣告,成獄。獄解,調(diào)南京錦衣衛(wèi)。英宗死,復原職,仍掌衛(wèi)事。成化初,歷任都督僉事、前軍都督府。八十六歲告老歸家。弘治元年卒。
-
鄒維璉(1579-1636)
- 瑞州新昌(江西宜豐縣)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進士。授延平推官。耿直有大節(jié)。天啟中,官郎中。刑部主事譚謙益推薦妖人宋明時,說其能夠役使神兵收復遼左失地,魏忠賢暗中主使。維璉極言其妖妄。忠賢怒,假托圣旨而責備。又極論債帥之弊,譏刺中官、大臣,調(diào)為稽勛郎中。時言路橫恣,諸賢不安其位,維璉欲去不得,詔留視事,乃嚴核官評,無少寬容。因抗疏言魏忠賢大奸大惡,被定罪戍邊。復追論。革職。崇禎初,起為南京通政參議,遷太仆少卿。崇禎五年(1632年),升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派游擊鄭芝龍擊敗荷蘭的侵擾,收復廈門。在事二年,勞績甚著。后被溫體仁誣陷罷官。崇禎八年,敕許起用,不久拜兵部右侍郎,因病未赴,卒于家。明思宗稱他為“天下第一清忠”。
-
陳泰來(?-1646)
- 江西新昌(今江西宜豐)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由宣城知縣累升為吏科右給事中,曾出視諸軍戰(zhàn)守方略。唐王任用為太仆寺少卿,與萬元吉同守贛州。復以右僉都御史提督江西義軍。適逢上高舉人曹志明等起兵反清,泰來與之相聯(lián)絡,攻取上高、新昌、寧州、萬載。清兵逼新昌,泰來走界埠。進攻撫州,兵敗死難。
-
胡思敬(1870-1922)
- 瑞州府新昌(今江西宜豐)人。清光緒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又改任吏部主事,宣統(tǒng)初任廣東道鹽察御史。民國以來,居南昌與新昌辦退廬圖書館、間影樓刊書社,搜輯唐、宋以來江西名人著作,行將散孤本一百余種,??弊洖椤霸フ聫臅薄V錾醺?。
-
陰幼遇(1264-1331)
- 奉新縣人。少時熟諳諸史,博覽群書,才學過人,被譽為神童。十三歲時開始編纂《韻府群玉》一書,其兄中夫作注。在父陰應夢的指導下,兄弟二人居韻府樓三十年,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編成,全書共二十卷。
-
宋景(1477-1547)
- 南昌府奉新人。宋應星曾祖父。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累官至南京工部尚書、吏部尚書,轉(zhuǎn)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正德五年(1510)任河南道御史。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為都察院左都御史。為官廉潔。二十六年卒,贈太子少保、吏部尚書。
-
鄧顯麒(1482-1528)
- 奉新下坊人。明正德進士。武宗南巡,抗疏伏闕力諫,遭廷杖,謫國子監(jiān)學正。正德十四年(1519年),分派北闈校閱試卷,推薦楊維聰。第二年廷試,楊維聰果得第一,眾皆敬服。嘉靖元年(1522年)復原官,升俸一級。翌年擢浙江道御史。因上疏宣講圣賢之學,以表嘉靖(中興之治),上書彈劾皇親陳萬言有功。四年,升為湖廣巡按。七年卒。
-
蔡國珍(1527-1610)
- 奉新人。明嘉靖進士,任南京刑部主事,調(diào)吏部郎中,出為福建提學副使。后遭母喪,居家二十年。萬歷十一年(1583年),仍以故官任職福建,遷湖廣右參政。十八年,賑湖廣饑民有功,擢浙江左布政使,召為左副都御史,歷任吏部左右侍郎、吏部尚書,贈太子太保。為官公正廉潔。列上三等:人品正大,心術(shù)光明者;才有足錄、過無可棄者;因人所誤,過非自取者;請錄用。不從,求去。二十六年,多次上疏,辭官告老還鄉(xiāng),家居十三年卒,年八十四。贈太子太保。
-
帥眾(1567-1640)
- 奉新人。明萬歷進士,授淳安縣知縣,不久,調(diào)金華縣知縣。因治理有方,擢升浙江道御史。后歷任福建道御史、太仆寺少卿、陜西巡撫、左副都御史等職。崇禎十三年卒。
-
宋應星(1587-1661)
- 南昌府奉新人。字長庚。明萬歷舉人。歷任袁州分宜縣教諭、汀州府推官、亳州知州。南明時,授除和道、南瑞兵巡道。學問淵博。著述豐富。其中《天工開物》為明代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之總結(jié),對后世影響很大。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
甘汝來(1684-1739)
- 江西奉新人。清康熙進士。清雍正四年(1726年),擢廣東布政使、禮部侍郎。乾隆元年(1736年)擢兵部尚書,轉(zhuǎn)吏部尚書兼兵部。所至革除雜派,嚴治豪猾。乾隆中,疏陳廣東沿海沙坦墾殖事宜,請禁私征稅課。四年,晉太子少保。同年卒于宦署。
-
許振祎(?-1899)
- 江西奉新人。清同治進士。咸豐中,以拔貢生參曾國蕃軍幕,與太平軍戰(zhàn)于湖南、江西。同治二年中進士,授編修。歷河南彰衛(wèi)懷道至河東河道總督、廣東巡撫。出督陜甘學政,建味經(jīng)書院,請準陜、甘分試。光緒十二年(1886年)任江寧布政使,不久徐淮地區(qū)發(fā)生水災,曾籌款賑濟,維修里下河堤防。修筑里河堤防,筑榮澤大壩,胡家屯、米童寨各石壩,嚴核經(jīng)費,除積弊,工歸實用。二十一年任廣東巡撫。兩年后奉調(diào)內(nèi)用,乞假歸。
-
張勛(1854-1923)
- 字少軒,號松壽,江西奉新縣人。近代?;逝深I(lǐng)袖。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長沙投軍,曾參加中法戰(zhàn)爭,后因功升參將。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投靠袁世凱,先后任管帶、副將,參加鎮(zhèn)壓山東義和團,累升至總兵。后兩宮回鑾,因保駕有功,得慈禧太后寵信,賜以衛(wèi)戍成都門。三十三年后歷任云南、甘肅、江南提督。辛亥革命后,清室被推翻,張勛堅持守舊,曾在南京大肆屠殺革命黨人,不僅自已蓄長辮,所統(tǒng)全軍亦皆如此,以示效忠大清王朝,被人譏為“辮帥”和“辮子軍”。袁世凱死后,民國6年(1719年)趁北洋軍閥內(nèi)訌,以調(diào)停名義帶兵北上,驅(qū)逐總統(tǒng)黎元洪,公開擁護清帝溥儀,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演出復辟丑劇,但很快徹底失敗,只身逃入荷蘭公使館,遭通緝。次年十月被北洋政府“特赦”。后病死于天津。
-
杜平(1908-1999)
- 江西萬載人。原名杜豪平。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政治部宣傳科科員、科長、訓練大隊長、政治委員。1934年10月參加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任留守兵團警備第三團政治委員。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政治部秘書長、東北民主聯(lián)軍組織部部長,第四野戰(zhàn)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國人民志愿軍政治部主任、沈陽軍區(q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qū)政治委員。是中共第九、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是中顧委委員。
-
王宗槐(1915-1998)
- 萬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第三軍師青年科科長,第一軍團教導營政委、組織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后任八路軍總政治部青年科科長、晉察冀軍區(qū)分區(qū)副政委。1943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后,任晉察冀軍區(qū)組織部部長、晉察冀野戰(zhàn)軍縱隊政委、第十九兵團軍政委。參加了平津、太原、蘭州、寧夏等到戰(zhàn)役。建國后,歷任總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青年部部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干部部副部長,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書記,高等軍事學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昆明軍區(qū)、第二炮兵副政委。是中共七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